第一篇:关于昆山、太仓、滨海新区等“两市一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昆山、太仓、滨海新区等“两市一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
镇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昆山、太仓、滨海新区等“两市一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工业化是城镇化重要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基本的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只有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了全省“十二五”时期的主基调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必须把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全区工业发展大会也明确提出,要突出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循环型发展、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毕节市作为“欠开发、欠发达、欠开放”地区,工业起步晚、发展慢、总量小,规模不大、规格不高、结构单一,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带动效应。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深化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城镇化带动战略,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倾力推进的重要工作。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促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从理念和方式上的转变,根据市委安排,2010年10月15日至24日,市政协主席吴坚率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均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熊和先、安慧、胡家敬,市政协副主席邹芝桦、吴贤耀、周光乔、宋邦友,市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安民及部分市政协委员组成的考察团一行17人,赴江苏省昆山市、太仓市,天津市塘沽滨海新区等地,对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建设及其他项目进行考察。现将昆山、太仓、滨海新区“两市一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昆山市
昆山东靠上海、西邻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县设市,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0万,下辖10个镇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以自费开发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昆山之路”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奠基阶段,实现“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后步入开创阶段,实现“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进入拓展阶段,实现“散转聚”的阶段性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处于提升阶段,呈现“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特别是昆山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后,经过“补短、补缺、补软”,深入开展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的“三学活动”,不仅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巩固和扩大了科学发展的领先优势。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0.1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28.4亿元,地方性一般预算收入133.1亿元,工业总产值580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618.6亿美元。今年1-6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79亿元,工业总产值324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5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94.3亿美元。
(二)、太仓市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东濒长江、南邻上海。市域面积823平方公里,下辖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太仓市科教新城和7个镇,户籍人口46万人,常住人口约90万。近年来,太仓市经济社会取得迅猛发展,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是江苏省6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目前,太仓市正抢抓国务院长三角新规划出台、江苏省沿海和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的契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接轨上海五大战略,突出抓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繁荣太仓港、服务世博、城乡一体化建设四大重点,加快形成以城区为龙头、港区为重点、三个中心镇为支撑的哑铃型现代化港口城市,港口经济特色日益明显、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较为优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迅猛发展。今年1-9月,太仓市完成GDP54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36.16亿元,工业总产值1378.26亿元,注册外资13.21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25亿元;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159.15万标箱,货物吞吐量5771.51万吨。
(三)、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正在建设的八个产业功能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人口172万,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现代化经济新区。区位优势明显:滨海新区腹地辽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区市,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产业基础雄厚: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优势产业,航空航天、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优势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对外开放度高:滨海新区聚集了我国综合投资环境最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国内面积最大的东疆保税港区以及高新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多种功能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8亿美元,聚集吸引了15000多家外资企业,包括空中客车、摩托罗拉、三星电子、丰田汽车等89家世界500强企业。科技资源密集:滨海新区所处的京津冀地区集中了约占全国27%的科技人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政策优势突出:国家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先行先试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自然资源丰富:滨海新区有1214平方公里盐碱荒地可供开发利用,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地热2000万立方米,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
二、建设成效及基本经验
(一)、昆山市
一是观念新,敢于先行先试。昆山人在改革之初,也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的路,在开发区设立之初,昆山一没政策、二没资金、三没人才、四没技术,发展举步维艰。但昆山人在困难面前没有被吓到,而是“勇”字当头,敢于先行先试,敢想敢干。没有政策优势,就模仿沿海“国批级”开放区的优惠政策;没有启动资金,就拿出2万亩土地采取批租的方式换得2亿元资金作为开发区的启动资金,进行前期开发;没有技术项目,就主动出击,在上海、沿海等地设办事处,派人去“挖”;没有专家、技术人才,就高价从上海聘请引进人才。就是靠着这样,昆山人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商城市的蝶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昆山人更是敢为人先,打出了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构想,成功建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挖掘出“千年水乡古镇文化”、“中国昆曲”、“大螃蟹文化”,打响了文化品牌,提升了昆山的知名度,也使昆山被更多的投资者所了解;建立了一支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为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二是“富规划、穷开发”。在昆山,只要谈起当地的城乡建设,都会听到“富规划、穷开发” 这样一个词。确实,昆山人在规划上肯花钱,但他们会花钱,他们的“富规划”是在遵循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把昆山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实现规划的全区域覆盖。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经济、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详细、全面地研究昆山的区域现状,把昆山放在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看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制定昆山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各项指标,以此为指导,编制昆山的总体规划。规划一个中心城区和六大片区,并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等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建设,形成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规划了三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和周庄等5个特色镇。规划建设73个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后,70%左右的农民将实现集中居住。同时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保留了105个自然村落,积极开展整理改造,保持江南水乡风貌。
三是把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相信许多到过昆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而昆山开发区更是把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成功典范:(1)、有清晰和完整的城市结构。昆山开发区虽然名为工业园区,实则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在这个新城中,工业、住宅、商业的分区相当明确。工业区在外围,通过城市对外干道连接,并不影响生活区。商业区在住宅之中,成点状布局,最方便地辐射服务居民。城市整体呈带型发展,不但使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保持较短距离,而且能协同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分区开发,(2)、等级与层次分明。工业园区的住宅、商业、公用设施都细分各类级别,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一切处于有序状态。规划住宅用地分为高、中、低三种密度,分别接纳不同收入的人群;商业设施包括不同的级别,分别服务于全市的中央商贸区、分区服务区的区级商业中心、社区范围的邻里中心;公园分为城市公园、区级公园及邻里公园三种。(3)、以金鸡湖为抓手,建设城市亮点,形成城市经济发展、商业、文化等的核心区,实现规划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昆山人在城市规划的指引下,为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建设,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根据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实施,做到城市和农村统一布局,统一建设;集中实施一大批交通和水、电、气、生态环保工程,使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形成“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市域交通大框架,市域内任何地点15分钟能上高速,30分钟能到上海或苏州。全面完成区域组团供水,实行全区域饮用水深度处理,做到“一个龙头”供水;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转运)、市处理、一个炉子焚烧发电”;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五是建、管并重。在昆山城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发现,纵横市区的道路都建有大体量的绿色景观带;纵横市区的所有河道两侧,或灌木丛丛、或绿柳依依、或小草青青、或雕塑点缀,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随处可见,现代化园林城市的江南水乡特色十分鲜明,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所到之处,可以感受到市民文明卫生素质较高,看不到乱扔乱丢;在市中心区看不到垃圾、牛皮癣、乱摆乱买、乱拉挂、乱堆乱放,更看不到零乱的广告牌,城市非常整洁、干净;城市夜景美观明亮,道路路灯、建筑照明、广告灯箱流光溢彩,整齐有序。车辆没有乱停乱放现象,各种车辆都停放在指定位置,自行车摆放得整整齐齐。所有经营者一律在店内经营,没有占道、出店经营现象。
六是注重城市软环境建设。昆山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城市软环境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注重地方文化建设和宣传。通过挖掘“千年水乡古镇文化”、“中国昆曲”、“大螃蟹文化”,大打文化牌,提升昆山的知名度,打造城市“名片”,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昆山。(2)、注重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建设。昆山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与它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政策是分不开的。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昆山人的一贯理念,提高行政效率,力求营造最佳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依托服务品牌,构建昆山独特的竞争优势。昆山人已牢牢地树立了一个理念,即“来帮我们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他们认为“欺负一个、吓跑一群”。他们的法制环境的目标是“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服务环境的目标是“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人文环境的目标是“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大小并重,内外并重,即只要符合产业规划不管大商小商都欢迎,不管内商外商都接纳,认为只有麻雀、喜鹊、孔雀全来了,才有百鸟朝凤。(3)、注重人才队伍的引进和教育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二)太仓市
一是走率先发展之路,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工业经济三年翻番和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强力拉动“5+5”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利用和发挥港口经济、沪上经济的催动优势,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评分途经。精心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好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新的产业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竞争优势。把提升企业素质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兴企业,不断提高规模企业、高科技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比重。
二是走创新发展之路,着力做大两篇文章。港口、沿江、沿沪是太仓最大的特色,也是太仓最大的资源。太仓市始终依托自身优势,继续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港口码头、临江工业、现代物流和新港城“四位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区港联动、虚拟口岸”和昆太联动等发展,放大与台湾海上直航的效应,推动建立对自由贸易港区和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促进港口经济繁荣。深入推进“接轨上海”战略,努力把太仓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船运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转移基地、上海自主创新扩散基地、上海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和上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三是走均衡发展之路,着力统筹城乡建设。编制实施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高水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构建以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为主的城乡空间布局。积极借鉴欧美先进城市和兄弟县市的发展经验,加快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领导体制等五个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和人居创业环境,率先探索实践一条具有太仓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四是走生态发展之路,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在已经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市的基础上,瞄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目标,加快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等,推进金仓湖公园、郑和公园、滨江公园等一批城市生态亮点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推进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五是走人本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普惠于民。致力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推进“就业、就医、就学”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社会保障的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各类保障的覆盖率和保障标准;致力于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着力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稳定长效的保障机制;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三)、滨海新区
一是重大项目形成“三个一批”。空客A320系列飞机、维斯塔斯风力发电、150万吨冷轧薄板、中石油渤海钻探公司等一批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和运营;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300万吨造船、中兴通讯北方基地、滨海服务外包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美国普洛斯物流总部、中粮集团300万吨油脂、日本永旺购物中心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正在建设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360多个,总投资7000亿元。二是功能区开发全面展开。仅临港工业区今年底就将围海造陆40平方公里,35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初步形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公用设施四大园区。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建成年吞吐能力400万标箱的太平洋国际码头。滨海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响螺湾商务区23栋高层商务楼宇开工建设,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前期规划和拆迁工作抓紧进行。中新天津生态城完成指标体系、总体规划和首期详细规划,正式开工建设。空港物流加工区、开发区西区加快功能开发,为项目进入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启动实施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规划,重点推进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系统工程,预计总投资3200亿元,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构建科学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今年新建续建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66个,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将突破450亿元,比去年增长68%以上。
四是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聚焦滨海高新区,联动建设开发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高新区三个科技创新园,形成“一区三园”的科技发展布局。正在建设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人工细胞工程、电动车辆等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钢管、化工等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以及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组建了20亿元的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创业投资机构。
五是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编制了“三年改革计划”,确定了滨海新区近期十项改革重点,正在组织具体落实。金融改革方面,以创新金融环境为重点,进一步聚集国内外金融机构,一批外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和100多家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滨海新区。涉外经济方面,东疆保税港区已承接200多项行政职能及审批事项,功能拓展正在积极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等方面的试点方案正在完善。
六是生态城区建设初见成效。以“迎奥运、迎达沃斯论坛、迎生态城开工”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拆迁170多万平米,整修拓宽道路270万平米,新建绿化面积825万平米,提升绿化面积246万平米,栽植乔灌木350万株。环保、能耗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三、我们的差距
无论是江苏的昆山、太仓,还是天津的滨海新区,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这是既不沿江、又不沿海,目前也无航空、铁路等交通枢纽的毕节市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受到区域特征、交通条件、先期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毕节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方面都受到很大制约。城市建设规划定位不长远,发展速度不够快;工业起步晚、发展慢、总量小,规模不大、规格不高、结构单一。而且从主观意识形态来说,毕节人思发展、谋发展的意识不强、信心不满、干劲不足,这些都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瞻前顾后,干劲不足。
与昆山等地敢于先行先试、敢想敢干的精神相比,我们在发展中总是怕这怕那,胆子放不开、步子迈不大。要么担心与宏观政策相冲突,要么顾虑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担忧试点不成功会承担风险、遭人嘲笑……思想不解放、干劲不足、动力不大,让我们坐失许多发展良机,直接影响到全市的改革发展进程。二是目光不远,起点不高。
立足省市、放眼全国乃至世界。这是许多发达地方从规划到建设作出的长远定位。过去,我们的发展只立足毕节、局限毕节,没有跳出毕节看毕节的意识,起点不高、定位不远。没有形成完整的、一以贯之的城乡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发展、安于丝毫进步的思维定式成为毕节发展的“紧箍咒”。三是作风不实,执行不力。
由于受到长期“坐井观天”思维定式的影响,许多人安于现状,小胜既安,鼠目寸光、不思进取。对待工作敷衍塞责、推动发展激情不高、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对待客商不冷不热,作风不实,执行不力。四是墨守成规,创新不够。
无论是在工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墨守成规的现状,工作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方式不新,推进工作不力。缺乏推动发展的良好体制机制、亲商安商富商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四、几点建议
毕节的发展有差距,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发达地区的发展有优势,这是我们必须服气的。但是我们要抢抓机遇、服气而不泄气;借鉴成功经验,敢闯、敢试、敢为。一要强化学习培训,转变思维定式。
要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吃透改革开放的精神实质;学习发达地方的成功经验,借鉴别人先行先试取得成功的理念、观念;认清毕节发展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通过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学者来毕讲座等方式,打开解放思想闸门,转变思维定式,从根本上树立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观念。建议市委、政府抽调工作能力强、开拓精神好、敢想敢做的干部组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工作队伍,以送出去学习深造、开阔视野,收回来服务毕节、带动发展的方式,使这支队伍成为毕节发展中理念更新的中坚力量,逐步带动全市干部群众真正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干。二要立足科学规划,打造毕节特色。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更离不开坚定不一的执行。毕节虽然不具备东部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但毕节有毕节的地域特色、人文特点、文化底蕴。在科学编制好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围绕新总规划形成新一轮城乡规划体系,从总体规划到分项规划再到专项规划,从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全面展开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毕节实际,该进行复古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的就深入挖掘文化底蕴;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就立足现代山城都市的风貌,大胆开发;该打造区域特色的就作好规划定位,确立区域特色。规划编制完成后,就必须坚决服从规划,一以贯之、分步实施,任何领导和部门都不能随意更改。三要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城乡发展。
“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循环型发展、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是全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要求。而毕节作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物流中心,更要有大手笔、大气魄,要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好黔西北工业园区、“双池”工业园区及德溪新区、碧海新区规划定位的基础上,要在各大工业园区完善城镇化功能布局,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进程服务工业园区发展。同时,结合“双双百城市”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城郊发展布局,建立城乡经济链接圈,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后劲。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养老保障及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树立城乡统筹理念,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挥工业园区带动城乡发展效应,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四要扩大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活力。
我们既要树立招大商、招好商的思想,又要有招小商、招精商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夯实坚实的招商引资基础、搭建广阔的招商引资平台,多走出去深入企业调研考察,多请进来传经送宝指点方向。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加强与客商沟通,真正落实亲商安商富商政策,增强发展活力。无论是在城镇化中的基础建设、功能设置、城市管理,还是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融资定位,都要有借力发展的意识、要有以服务促发展的意识。五要充分利用资源,学会经营城市。
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活力,实现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综观昆山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坚持“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的城市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昆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城市拥有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以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产,不断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探索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我们要大胆学习和借鉴昆山的经验和做法,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学习、了解和掌握“经营城市”的方式、方法,高起点的规划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外资,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源,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走出具有毕节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六要创新发展模式,边筑巢边引凤。
昆山“富规划、穷开发”的运作模式很值得毕节借鉴。我们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立足毕节、放眼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对统筹城乡发展及产业布局作出科学定位、整体规划。完善工业园区功能配套,由政府先垫资规划建设好一个功能齐备、配套完整、规模化、规范化的园区框架,同时通过招商渠道将有实力、有前景、真正能够带动毕节发展的优势企业引进来,走边筑巢边引凤之路,实现毕节从招商到选商的模式转变。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全民动员、强化招商意识,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考核,下大力气在整治环境、服务客商、促进发展上出重拳、下狠招、动真格,真正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政协毕节市委员会考察组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第二篇:关于对江西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关于对江西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为了推动我市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组织县市区园区办和部分县市区中小企业局及高新区经发局负责人,于9月23日至10月3日对江西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11天的学习考察。听取了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就全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总体介绍,实地考察了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九江市德安工业园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吉安市新干县工业园区、泰和县工业园区,召开了由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南昌市中小企业局及部分工业园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情况
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起步建设阶段(2001年8月—2003年7月)、规范整顿阶段(2003年7月—2005年)和全面提高阶段(2006年至今)。目前,全省共设立由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审核审批的工业园区94个,基本上达到了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工业园区(江西省共有99个县市区)。
2006年底,江西省94个工业园区入驻投产企业6506个,从业人员116万,园区企业销售收入2235.6亿元,实缴税金121.5亿元。2007年元—6月份,工业园区已有入园工业企业10571家,竣工投产工业企业69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2亿元,同比增长47%;上缴税金89.5亿元,同比增长45.7%;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江西省工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下列显著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大。全省绝大多数工业园区年实现销售收入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在30亿元—50亿元的园区10个;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100亿元的园区10个;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200亿元的园区8个;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园区2个。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329亿元,利税41亿元,财政收入10.2亿元;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105亿元,今年1—8月份,主营业务91.29亿元,利润3.27亿元,税金3.4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3.12%、32.74%和29.87%。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全省94个工业园区按照总体规划面积(含尚未开发进驻企业部分)都完成了六通一平目标。他们舍得下大本钱,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达到筑巢引凤之目的。小蓝经济开发区对前期规划的18平方公里投入近10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1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落户企业460家,开工企业362家,投产企业243家;今年新规划22平方公里新区,1—8月份,又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127万元,完成路基工程2.7公里,排水管道4.2公里,路面硬化2.5公里,弱电管线25公里,供电线路架设3.4公里,并启动了玉湖公共服务配套工程。目前,整个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革命老区吉安市泰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000亩,泰和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县财政直接投资),建成六通一平面积4500亩,已使用面积3800亩,计划到2008年底要全部完成总体规划面积10000亩的六通一平任务;目前,泰和工业园区落户企业168家,投产企业142家,今年1——8月份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1.56亿元,工业上缴税金844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108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6.9%、41.4%和40.1%。九江市德安县是个不足20万人口的小县,6年来,共筹资4.5亿元,全面完成了德安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六通一平工作任务,引资入园项目120家,投产77家,今年1—8月份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20.5亿元,利税2.3亿元,同比增长53.1%和36.9%,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31平方公里,由产业园区、高校园区、两镇一处组成,全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8亿元,开发完成了4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园区32平方公里,高校园区8平方公里,实现了“六通一平”,构建起完善的路、电、通讯、水网体系,发展潜力与发展后劲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明显。全省94个工业园区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创建了江西金庐软件园。到2006
年底,全区共有高新技术(软件)企业220家,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各类技术中心33个,重点实验室15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有3个软件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11个软件项目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有3家软件企业被国家定为重点软件企业。先锋软件、捷德智能卡、泰豪信息等3家企业跻身中国软件百强;并建设了中兴、先锋、泰豪和捷德等特色软件分园,同时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和留学创业园;相继开发了数字多媒体和交通信息化、教育、电子政务、通信、医疗等领域内软件以及软件外包业务,逐步形成了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2006年,软件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达80%以上,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吉安市新干县围绕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形成一园三区六城的发展格局,即县城南区、北区和西区及盐化工城、粮油食品工业城、玻璃灯饰工业城、箱包皮具工业城、塑编包装工业城、机械机电工业城等六大产业集群城,六大产业注重发展关联配套企业,催生产业链,形成了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园中城”产业发展格局。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短短的6年内,形成汽车汽配、轻纺服装、医药医器、电机电器、食品饮料等5大产业群。这五大产业群已成南昌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是规划起点高。首先,各个园区依据各自的实际,按照“特色突出,聚集明显、功能全面、支柱凸现、品牌响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确立了各自的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全省94个园区的规划都是省级以上专业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的专业规范设计。小蓝经济开发区按照“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区内40平方公里一步规划到位,不仅确立了五大产业园(面积占全区75%),而且规划建设了中心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和度假休闲娱乐中心(面积占全区5%),同时,建设了绿化带(面积占全区20%),一座漂亮的工业新城拔地而起。其次,江西省政府根据全省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总体目标,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的总体要求,制定印发《江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全省工业园区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并针对全省17个市的区位、资源、生产要素、自然条件等的差异性,提出了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发展措施、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南昌市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汽车与零部件、机械设备、轻工造纸、化纤纺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食品饲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九江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有色冶金、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信息光电、食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吉安市重点发展电子、食品、林产加工、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全省各市地在省政府宏观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园区发展规划。
五是园区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合理健全。江西省政府和各市地政府均成立了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省市中小企业局。各园区管理机构大同小异,大部分园区成立了独立的园区管委会,一部分与中小企业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置了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社会事务局、招商局、财政局、办公室等五局一办,仿公务员事业编制25人。泰和工业园区设置园区管理办公室,与县中小企业局合署办公,增加了编制,扩大了职能。目前,全省94个园区中,有2个园区按副厅级规格设置管理机构(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7个市设园区按正处级规格设置管理机构;23个县设园区按副处级规格设置园区管理机构,42个县设园区按正科级设置管理机构。据江西省和南昌市、九江市、吉安市等三个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江西省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比较合理,其内部运行机制比较完善,园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比较宽松,周边治安环境良好。
六是园区重要地位凸现。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今年1—6月份,全省94个工业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2.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通过园区的快速发展,江西工业化正不断加快,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30.82%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43.9%。近4年来,全省GDP的增幅保持在10%以上,财政
收入增幅保持在20%以上。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西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62.7亿元,同比增长28.5%;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占全省62.7%;实际开工建设的亿元以上项目117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0个。随着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全省外向型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2006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28.07亿美元,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 项目资金438.1亿元;海关外贸进出口总额61.94亿美元,其中出口37.53亿美元。工业园区巳经成为江西发展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在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大多数工业园区能够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时,注重产业的关联度和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群。鹰潭和贵溪工业园依托当地钢材资源,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壮大企业群;袁州医药工业园、樟树工业园利用现有的医药工业基础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引进了几十家医药企业,形成了医药产业集聚优势等。工业园区已成为加速工业化过程中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江西工业园区在选址上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先行、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要求,尽可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用地。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占用的土地中,利用“三荒”和丘陵地带的面积占70%以上。目前,全省94家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1.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出口创汇5253万元,上交税金2970万元。全省工业园区平均投资强度达到37万元/亩。全省工业园区的建设成为江西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集约利用土地的最有效途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西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大批农民进入工业园区成为工人,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园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0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年1—6月份,全省94个园区净增就业岗位21.4万个,工业园区建设对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省城市建设的新组团。江西省工业园区大都是依托城市发展起来的。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南昌昌南工业园、南昌昌东工业区等园区的开发建设,使南昌市区的面积扩大了近三分之一;新平县工业园区、德安县工业园区、泰和县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使其县城面积分别扩大了1倍、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二。工业园区的建设不仅扩大了城市规模,增加了城市功能,而且促进了大批农民成为真正意义的城镇居民,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二、江西省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经验
一是抓政策支持。近年来,为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江西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提高工业园区水平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3]18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赣府厅发[2005]40号)等一系列文件,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还在着手制定有关工业园区产业扶持、生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二是抓规划引导。江西省政府在认真总结全省工业园区“十五”时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为工业园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按照“找准比较优势,规划产业方向,对接梯度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招商重点”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园区规划,并将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从而突出本地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园区集聚效应。
三是抓招商引资。江西全省各地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生命线”的理念,结合各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做好园区项目包装和推介,注重重点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实现招商形式多样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办法,以工业园区成本低、回报快、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优势、“洼地效应”,吸引众多的企业聚焦园区、入驻园区,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四是抓项目推进。江西省在项目引进上,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三个坚决不搞”,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搞。始终做到“四个必须”,即:园区建设征用土地必须按规定审批并办理手续;征用土地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经济补偿并落实到位;城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全部进入市场,进行规范化的招标拍卖;园区建设资金必须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兴办企业严禁搞群众性集资。积极协调落实项目土地、资金,做到洽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建设,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实现工业园区项目带动、产业配套、企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同时,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和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由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一月一次直接调度,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五是抓集约开发。江西省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导向”,即土地利用集约化导向、厂房建设多层化导向、投入产出最大化导向。加大土地清理和处置力度,对长期圈而不建、厂房闲置、违规乱建的项目进行清理,依法依规收回土地,安排给其他符合要求的项目使用。通过抓集约开发和盘活存量土地,企业的集约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工业园区的集约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六是抓公共服务。江西省紧紧抓住国家资助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的有利时机,按照“做强省级、做大市级、带动县级”的思路,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为园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担保、信息网络、人才培训、政策咨询等社会化公共服务。此外,通过人才培训、组织人才招聘等帮助企业缓解技术人员短缺的矛盾。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的政银企联席会已成为经常性制度,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打捆贷款和基础设施贷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数字化园区建设正在抓紧规划建设之中。同时,省、市、县三级和财政独立的园区均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七是抓考评奖励。江西省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每年对工业园区进行目标考核,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评比表彰奖励一批先进园区。在考核园区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劳动就业等相对指标的基础上,将工业集中度、产业集聚度纳入考核范围,突出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指标。并将园区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考评和对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工业园区建设考评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全省工业园区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有关启示和建议
(一)有关启示:
1、提高思想认识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根本保证。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真分析省情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他们组织各市地和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周边省市考察学习取经,同时请国家有关部委、发达地区党政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到江西省开办了近50期高层次工业化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江西省委于2001年8月在井冈山市召开了省委全会,明确了江西省工业化要以发展工业园区为重点工作思路,提出一个县要建设一个工业园区。井冈山省委全会后,在全省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思想动员活动,全省上下思想认识空前高涨、空前一致。思想认识的到位和提高,使得全省各级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南阳已确立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当前是要继续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工业园区的思想认识,坚定发展工业园区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
2、变挑战为机遇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不竭动力。2003年,国务院出台73号令,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这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基本没有影响,而对中西部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土地紧缩政策的影响,这是一次重大的挑战。江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变挑战为机遇,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全方位采取措施,确保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健康发展。一是整合工业园
区资源。2003年,江西省经过调查清理把134个工业园区整合为94个园区。二是在整合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进京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到江西实地考察,尤其是时任省长的孟建柱多次到北京,邀请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到江西考察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之后,又邀请国务院领导同志到江西视察。国务院领导视察和部委负责人考察后,肯定了江西省发展工业园区的做法,认为江西省工业园区建设是健康的。江西省抓住领导视察的机遇,趋势把94个工业园区(开发区)上报国家发改委,全部得到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的审批,进入到合法地位。所以,江西省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不是很大问题。如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报审批土地231平方公里,目前只开发到了40平方公里,发展潜力异常巨大。在这一轮的挑战中,江西省把挑战有效地转化为发展机遇。
3、突出工作重点是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江西省在工业园区发展中突出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工作重点,促进了园区快速发展,尤其是招商引资方面,他们紧紧抓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招商引资,上述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和机电制造已成为江西省招商引资的重点,并已在中部地区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我们南阳市工业园区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土地与资金、产业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地上地下资源优势,大量引进国内外资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快使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有关建议
1、市委、市政府尽早出台南阳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确立发展措施,制定扶持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
2、市、县财政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奖励和扶持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成立南阳市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工业园区发展的有关事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解决市县园区管理机构编制等实际问题。
4、市委、市政府在适当时机组织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江西省实地考察学习。
第三篇:建设城市化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建设城市化的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发展园区经济是全区上下当前的主要任务,亦是区政协今年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着力点。为了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发挥政协智囊团献计献策的作用,8月中旬,杨肖英主席亲自率领政协常委考察团一行20多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各类投资1000亿美元。9年多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目前,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2002年全区GDP达到252亿元,比94年增长21倍;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增长82倍;进出口总额从几百万美无增长到57.4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职工年均工资2.3万元,分别增长了1.6倍和3.2倍;新增就业岗位6万余个。目前,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均在15%左右,成为苏州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苏州工业园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天津开发区和浦东开发区,有成熟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
1、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的理念。苏州市把工业园的建设纳入到整个城市化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苏州市有两个园区,一个是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郊,一个是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古城的西郊。两个园区与苏州古城有机结合,一体两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保留了苏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又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新貌。两个工业园区便是两座新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学校、体育场馆、医院、商住区、商场、酒店等社会各项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工业城的开发经营理念使得第二产业用地所带来的损失,通过拍卖第三产业用地得到弥补,维护了整个工业园资金的良性循环和总体平衡。
2、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和国际化的管理。苏州工业园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其规划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理念,并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当超前滚动开发”原则。苏州工业园位于金鸡湖畔,国际著名的美国易道(EDAW)公司负责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园区企业必须用53%的土地作为绿化用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2001年7月经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的认证审核,取得了中国以及英国UKAS的双重ISO14001认证证书,同年12月被正式授于ISO14001国家示范区称号。
3、高效周到的行政服务。苏州工业园区内设管委会,是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设九个职能部门,对园内企业进行前期服务和后期服务。前期服务方面,实行一站式的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并且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跟踪和指引。管委会的办事程序简化,收费项目较少,办事效率非常高,他们全面实行承诺制,建设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建设,全部审批时间不到1个月。在后期服务方面,他们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定期走访客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经国务院的批准,苏州工业园内设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使园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加快。高效周到的行政服务,使园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许多国内著名的大学在苏州工业园设研究生院。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立产学研联合体250多个。创办了国际企业孵化器、院士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国际科技园、生命科学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现有7500多名国外和港澳台专家、管理人员常住苏州,有1200多名回国留学生在苏州创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园区企业办学,大型企业参股,学生采取工厂式学习,学生一毕业到
车间就能上流水线生产。职业技术学院为园区提供了大量的蓝领人才。
5、招商引资强调走出去。管委会专门设立招商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非典”警告解除后,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组织100多团次,面向国外大型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全方位地宣传推介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合作项目、发展目标。长期坚持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区累计批准外资投资企业1159家,其中中新合作区内开工企业263家,投产企业有190家。实现合同外资1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世界500强的国际跨国公司有45家进入园区投资发展。
二、对顺德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启示
1、园区建设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顺德工业园区A、B、C园分别座落在新城区的东南西方向,A、B两园与新城区尤为接近。顺德将来成为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工业园肯定在城区范围内。因此,工业园的建设要放进中心城区建设这一大背景去考虑,否则,城市周围将是大片厂房,缺乏城市魅力。工业园的建设实际上是城市的建设,园区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现代化新城的设计,经营工业园实际上是经营工业新城。
2、适度超前地规划,高标准分阶段地建设。规划要考虑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需要,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比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地下网管的设计等等,都应该适度超前。规划用地虽要考虑经济因素,但是过分考虑眼前利益,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高新企业和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园区环境的要求都很苛刻,低档次的工业园,是无法吸引大规模、高附加值的企业。对于国外有实力投资公司来讲,地价低廉只不过是吸引他们来华投资的因素之一,更主要的因素是劳动力价格、技术熟练程度、政府服务、园区环境、配套设施以及产业基础等。因此,我们没必要采取降低地价、拼土地资源的做法,来吸引外资;而应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地建设工业园,优化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妥善经营园区土地资源,吸引高附加值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才入园,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
3、尽快建立园区优质高效的服务机构。工业园要明确管辖,只有明确管辖才能明确投入,明确权利义务。顺德区、镇两级工业园可借鉴苏州工业园成立管委会的做法,区、镇两级工业园管委会分别是区、镇政府派出的办事机构,代表同级政府行使规划、投资、管理的权限。管委会要提高服务水准,首先要服务入园。办事机构入园后,一方面可扩大社会影响,直接对外招商引资;另方面对入园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及时为其立项、建设、投产办妥全部手续。其次对企业投产后要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走访客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管委会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对入园企业全面实行承诺制,规定办理完毕全部审批不得超过1个月。当前顺德项目审批最大问题是中间环节,有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有责任心问题,但根本还是服务的观念和意识问题,有必要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一次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必要时组织部分人员到苏州工业园进行对口的学习。
4、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园区的产业水平。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与全国高校合作办学,设立大学分校或研究生分院;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创办国际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软件园、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顺德创业。
5、全方位立体式的招商引资。设立顺德招商引资网,实行网上招商;委托国内外知名的招商公司,实行中介招商;优化投资环境,使企业增资扩产,吸引相关配套产业,达到以商引商;组织招商队伍走出去,面向世界500强,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在实行立体化的招商引资时,要注意做好园区的形象设计和宣传,增强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四篇:苏沪浙工业园区建设考察报告
苏沪浙工业园区建设考察报告
4月**日至**日,县委书记XX率领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学习考察团一行**人,先后赴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考察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园区管委会和有关企业的热情接待,并坦诚地介绍了经验和情况。通过此次考察学习,大家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的信心和决心。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地工业园区的突出特点
此次考察,尽管日程安排比较紧,但是大家感受颇深,震动很大,感到苏州、昆山、萧山等五大园区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规划起点高,超前意识强。所考察的五市区在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上都是大手笔,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具有极强的超前意识。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但规模大,发展空间足,而且设计的档次高、创新意识强。苏州工业园区以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为发展目标,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参与规划设计,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当超前、流动开发”的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了生活和环境质量。整个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计划吸引各类投资****亿美元,建设分三个区域进行开发,目前已开发建成的一、二区充分体现了“体系完善、设计超前、思路科学”的办园特点。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建设现代化南京新市区、高科技花园新城、江苏知识创新基地的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富规划、巧开发的原则,精心规划设计,总体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面积**平方公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分市北、桥南两个区块;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两大园区虽然都是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规划、建设的起点高、特色鲜明,都体现了现代园林化绿色水乡城市的新特点。
第二,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各市区都致力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每年都投入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求以完备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客商前来投资。所到之处,不仅有漂亮的楼房、宽敞的街道,而且到处都是鲜花绿地,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优越,每个园区都是一座花园式城市。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年的开发建设,累计投入***亿元,建成区内达到了“九通一平”,正在开发的三区也已实施了“五通一平”,计划今明两年新投入资金***亿元,基本完成**平方公里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一定的城市形态,从而进一步形成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资环境,使园区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年开发建设,不但实现了“七通一平”,而且园区内银行、保险、学校、医院、外商俱乐部等配套设施完备,去年还投资***万元,建造了水秀园和金池园两座小公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与绿化、美化、亮化同步推进,每年都投入资金上亿元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到目前已累计投入**亿元,**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道路、通讯、电力、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区内绿地面积达到**多万平方米。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多亿元,一期**平方公里土地已开发出让完毕,二期**平方公里的新一轮开发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全部实现了“九通一平”,开发面积跃居江苏省各开发区之首。
第三,外向度高,国际著名公司入驻多。几大园区都做大、做活了招商引资兴建、开发园区这篇大文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通过台资走向世界的,到2002年底,园区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入驻,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其中,全球***强企业中就有**家入驻该园区,台湾***强企业中有**家入驻。2000年4月园区建立昆山出口加工区,并于当年9月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封关试点的出口加工区,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招商引资磁场效应,去年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在全国出口加工区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外合资、合作的典范,到去年底园区已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已有**家世界***强企业在园区投资,200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园区已成为外资投入的高度聚集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吸引**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进区落户,投资总额超过**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在****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
第五篇:关于河南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河南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4信息来源:湖北三农宣传中心
2013年3月5—8日,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郭有明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直管市负责人一行,赴河南学习考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经验。考察团与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了新型农村社区、中心镇和相关产业园区15个、行政新区2个及新乡市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
一、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定位
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和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河南在“三化”协调上面临着尖锐的挑战。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城镇化水平低是发展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聚焦点,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这一切都形成了巨大的倒逼压力,必须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两不三新”)的路子。这既是中央的要求,又是从河南实际出发的历史选择。
省委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基层和群众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农村新型社区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探索。实践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顺应了农民对新生活的新期待。在第四轮农村建房高峰兴起之时,有效避免了过去“有新房无新村”的散乱脏格局,变“一代人建三次房”为“三代人建一次房”。二是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6000万农村人口都进入大中城市不现实,在农村分散村落基础上撒“胡椒面”投资难见成效,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能承载城乡一体化的更加集约节约的载体。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三是提高了土地集约化水平,为三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空间。四是有利于形成持续增长的强劲内需。省委领导明确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化农村为城镇,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结合点。省九次党代会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要求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探索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的路子。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河南开始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共进的城镇化。第一,它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形成了全新的五级城镇体系。而传统城镇化只有四级,是将广大农村排除在外的。第二,它将农民转移的重心放到了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实现了“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近转移和市民化;第三,它构建了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效平台,使新农村建设向着城镇化的高度实现了质的提升,又使城镇化的平台向农村有了新的延伸。河南省将其概括为是着力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着力于农村的城镇化,是着力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经验
2010年以来,河南全省上下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32字方针,将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的农村城镇化迅速推向高潮。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地大胆探索、规范运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典型,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由于“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由于农村城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综合协调的力度很大,既需要多方面改革突破,又需要务实实干、规范有序,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开始就是“一把手”工程。河南省委主要领导直接拿在手上,从调研总结到形成战略方针,从工作部署到重点政策,都是亲自抓。在省领导的带动下,各地市县乡都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工作格局,保证了整个进程推进有力。在我们考察所到之处,各地一把手谈到新型社区建设都是了然于心,有问必答,研究深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也成为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政策,强化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成为群众自觉拥护和参与的过程,政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河南鼓励各地各部门立足本地实际或自身职能,不断研究出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政策措施,全省出台各类文件427个,其中省直部门出台文件14个;省辖市出台文件162个,县(市、区)出台文件251个,初步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如为了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少地方对农户实行拆旧宅补偿,有的达到每户5—8万元。多数地方对进入新社区的农户颁发土地证和房产证,并明确住房可抵押、出租、转让;有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向新社区倾斜,使农户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住进新社区。针对困难农户财力不足的问题,新乡县专门制定了保障房和廉租房政策。对拆旧建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安阳市的汤阴县按20万元/亩,林州市按15万元/亩拨付给乡镇,用于农户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和困难群众安置等等。这些既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农民财产权益。不少地方的农户催着政府加快新社区的建设进度。
(三)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河南坚持以科学规划作为龙头和先导,各地立足长远,以农民为本,普遍做到了高起点、高水平地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理念新。以城市化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着力于集约用地、强化功能、完善设施和服务、提升品位,使农民不出门就能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各地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四规合一”,通盘规划,一并实施。我们考察中看到的每一个社区都是基础设施过硬、配套服务完备、生活环境优美,有的甚至比城市还好。二是起点高。不少地方请来国内一流设计单位,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舞钢市就聘请的是清华大学设计院。三是有特色。河南强调结合各地特点优势,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避免千区一面。各地普遍将所有行政村规划集并为若干个新社区,并对社区人口规模提出要求,如平顶山提出,山区的社区不得低于3000人,平原不低于5000人。粮食主产区浚县的中鹤社区,走的是依靠龙头企业整镇推进路子,全镇46个村集中到一个规划目标6-8万人的社区;滑县锦和新城则是依托产业集聚区,将33个村集并到一个规划5.4万人的新城中。四是强约束。“不能在没有规
划的地方建房、不能盖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的“两个不能”已在河南各地成为共识。新乡市还为每个村都配备了规划管理员,由村支书兼任,坚决防止和纠正违反规划的行为。截至去年底,全省有59个县(市区)已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今年底全省将全部完成。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资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投资,不用农民花一分钱。河南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2011年筹措18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提高到32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5亿元、转移支付17亿元。各地财政普遍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的专项资金,如新乡市每年不少于2000万,安阳市则为5000万,都要求县市区1:1配套。县一级的滑县每年安排1000万。舞钢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各地着力在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上加大力度,舞钢市就整合涉农资金1.3亿元。二是力争金融支持。各地积极协调银行机构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贷款力度。商丘市与省农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计划在未来5年累计向相关农户提供30亿元建房贷款。新乡市利用每年省市县财政投入约5亿元的规模,向农发行融资19.74亿;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组建建设投资公司,提高融资能力。三是用好土地收益。各地都明确规定新增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收益必须全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补偿农户。新乡市探索各县(市区)农村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在市里统一交易,每亩地最低保护价13万元,最高成交价15.9万元,目前成交总额8948万元。滑县产业集聚区将腾出的5000多亩土地指标以每亩30万元的价格转换为国家建设用地,筹资15亿,约占锦和新城整个建设投资的一半左右。一般县市增减挂钩指标可获收益10万元/亩左右。四是引导社会投入。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使全村351户农民不花一分钱就能入住近300平方米的别墅。新乡市在条件较好的城郊和县乡政府所在地,积极探索以市场机制吸引企业先期参与土地开发。鹤壁市用B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中鹤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就是中鹤集团与政府以BT方式合作的。
(五)产城互动,产业支撑。乐业才能安居。河南各地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个新社区都有相应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让农民“搬得进”,还能“住得起、稳得住、能致富”。我们考察的舞钢市五个社区,个个都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张庄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九龙和六合苑两个社区主要依托市产业集聚区的大工业;柏都社区依托尹集镇的商贸大市场。浚县中鹤新城则依托中鹤集团这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12万亩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粮食精深加工的现代工业、100亿粮食储备转运的仓储流通业,全部建成后可吸纳就业4万人。新乡市强调“一区一业”,在每个社区培育一个主导产业或高效农业园区,至少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规划建设的27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46平方公里,辐射了全市1/3的行政村,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0家,吸纳52.5万农民就地就业;同时建设了27个重点农民创业园,已吸纳农民5.8万人。目前全市新社区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从过去的49.8%提高到79.1%。
(六)农民主体,确保权益。河南坚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一是尊重群众意愿。各地严格遵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是社区规划、名称、拆迁、户型设计、建设模式等涉及农户的事,都必须经由村民代表会议2/3以上同意才能确定,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才能启动建设,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二是强化社会保障。进入新社区的农户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可自愿选择加入城镇社保体系,舞钢市率先在全市实行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保,试点将中心社区的农民纳入养老保险,逐步实行城乡一元化管理。三是提升财产权益。通过拆旧补偿和颁发新社区土地证、房产证,不仅实现了农户土地房屋权益的资产化、价值化,而且普遍实现升值。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除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外,还继续享受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四是创新集体产权制度。各地探索将社区经营性资产新增耕地由社区统一管理,所得收益用于社区管理和补贴;不少地方将腾出的土地按户计股成立股份合作社,发展产业,收益按股分红。
三、农村城镇化的显著成效
在找到新型农村社区这个途径之前,农村城镇化可谓困难重重。一旦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所有的矛盾瓶颈就开始一一破解,“一把钥匙打开了重重关锁”,带来了“三化协调”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农民权益的大幅提升,带来了城乡面貌的翻天覆地。
一是从根本上破解了土地这个最大的瓶颈。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并村庄建设,节地率一般都在50%以上。据测算,目前河南农村人均住宅占地248平方米,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减少到200平方米,能够腾出400多万亩土地。新乡市首批369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6万亩,目前已腾出3.7万亩,复耕2.5万亩。全省产粮第一大县滑县规划实现后可节约土地15—20万亩。
二是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空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腾出了土地(指标),另一方面实现了人口和劳动力的相对集聚,这就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要素支撑。各地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商贸旅游流通业蓬勃兴起。中鹤社区规划粮食精深加工园,已入驻企业16家,投资33亿,带动5000人就业。舞钢市腾出的1596亩建设用地指标,使七个工业项目顺利落地。新社区规划全面完成后,舞钢市将节余建设用地4.33万亩,可满足十年的建设用地需求。届时舞钢市产业集聚区的面积将翻番,主营业收入将达750亿,就业可达8万人。新乡县产业集聚区的建成面积已达27.9平方公里,去年实施超千万项目125个。全县入驻新社区的群众就业率较以前提高了30%以上。新社区和产业集聚区的“产城互动”,又大大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显著提升了城镇化的质量。舞钢市通过土地置换,不仅带动了中心镇建设,而且还高标准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行政新区。河南省提出,到2017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2%以上,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的迅速发展无疑将成为主要动力。
三是有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通过农村人口向社区集聚,大大促进了土地流转。舞钢市土地流转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6%,参与流转的农户近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8%,亩均效益是原来的3倍左右。浚县中鹤集团通过建设中鹤社区,使全镇9万亩耕地全部实现规模经营,而且通过整理还增加了3万亩耕地。为此,集团与农民共同组建了全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各地建设的高效农业园区,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四是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农民从散乱脏差的旧农村一步进入了城市化高标准的生活环境,还拥有了与城市一样甚至比城里还好的全新房产,财产性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了“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转移不离土,就地市民化”,可以享受与城镇一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并继续保留原有的权益和政策,收入持续增长,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有人说甚至比城里人还过得好。新乡县古固寨镇富康社区农民与旧村相比,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500元。2012年,新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12元,增幅14.6%,超出城镇2.1个百分点。河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4%,对全部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0.6%;财产性收入为135.5元,增长2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99:1缩小到2.71:1。
五是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平顶山市测算,一个5000人口的新社区,按规模建成能拉动内需2亿元,全市539个社区能拉动内需1000亿元。2012年,全省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通过盘活土地带动产业园区建设,各类投资接踵而来。舞钢市龙凤湖旅游度假区去年已与三个大企业签订投资协议2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投资100亿。农民转移提高收入后激发出来的投资消费需求更是无可计量。
四、启示和建议
河南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一抓到底的实干作风、“三化协调”的显著成效,令我们深感震撼。这既使我们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心,也使我们看到了差距,激发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责任感。学习河南经验,必须从湖北实际出发,以更大的气魄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以“四化同步”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一是要深化认识。河南的经验充分证明,走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城镇化路子,是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把贯彻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与借鉴河南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 “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实行“一把手工程”,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全力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上实现突破。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八个层面的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探索出一些好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学习河南经验,要按照‘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力度再大一些,大胆先行先试。
二是要完善思路。河南的路子概括地讲,就是将农村城镇化作为重中之重,将就地转移作为最现实的途径,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三化协调”的主要平台,将盘活土地作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将农民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改革创新作为基本动力。这也完全符合湖北的实际。借鉴河南经验,要按照“党政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多方筹资、产城互动、农民主体”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思路。要突出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筑“四化同步”、加快农民就地转移的主要平台。特别要把盘活土地作为关键,努力破解各类难题。监利的“福娃模式”与河南的“中鹤模式”十分相似,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作为首推模式在全省推广。湖北区域差异很大,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地探索模式和路径。根据省委要求,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正在17个市州(直管市)各选择一个乡镇作为推进镇域“四化同步”示范镇。建议示范镇正式确定后,省里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完善政策,支持其先行先试。
三是要规划先行。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快制定全域农村城镇化规划,按照“四化同步”、“四规合一”的要求,体现“新理念、高起点、有特色、强约束”,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按城镇化标准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支撑、就业为本、均等服务。要坚决做到“不能在没有规划的地方盖房、不能盖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基础设施和有关建设项目,要尽可能向规划社区倾斜。借鉴河南经验,可由村支书兼任规划管理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是要研究政策。原则上河南能突破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的同时,省里也要组织专门班子,充分研究河南经验,深入调研我省情况,抓住突出重点和关键,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着力破解难题。
五是要抓紧工作。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不拖,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建议今年全省新农村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主题定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广总结经验,明确目标任务,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湖北赴河南农村城镇化考察团
执笔:梁亚莉 方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