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时间:2019-05-14 04:4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第一篇: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努力实现林业发展宏伟目标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贾 治 邦(2010年1月21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农村、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系统总结2009年林业工作,深入分析林业面临的新形势,科学谋划林业发展思路,研究部署2010年林业工作。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专门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1月19日又作出重要批示。我们要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集中精力把会议开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林业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之年,也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国掀起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提前实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奋斗目标,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负责任大国形象;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林区民生明显改善;林业政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开始建立;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发展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新阶段。在特大旱情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全年完成造林8827万亩,义务植树24.8亿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同比增长9.8%。总体上看,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年,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

(一)林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已有26个省区市召开了省委或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形成了五级书记、五大班子抓林改的好局面。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15.14亿亩,占集体林地的59.4%,发证面积11.36亿亩,占已确权面积的75%。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山林成为农民的宝贵资产。陕西省宁陕县有集体林306万亩,蓄积量943万立方米,林改后全县每个农户分得林地186亩,蓄积量558立方米,户均资产达到50万元。由于农民对林木拥有了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原来的集体林由“我们的”变成了“我的”,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农民就像解放区参加土改和20世纪80年代实行农田大包干一样,热情高涨,敢于投入,舍得投入,展现出家家户户齐动员、热火朝天干林业的动人景象。过去担心引发乱砍滥伐的情况不但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全家护林、合作护林、精心护林的可喜局面。农民通过精心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其中仅竹产业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6500多元。甘肃省合水县农民胡振东2009年在林下养鸡4万多只,产出达到120多万元。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通过发展核桃产业,收入在1万—5万元的农户1.2万户,山区农民收入首次超过了平原坝区的农民收入。已完成主体改革的地方,收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显著成效。

同时,集体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在24个省区市、193个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推行了林木采伐指标公示制,湖南省林木采伐指标实现了“阳光分配”,入村到户率达到100%。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已上报国务院,将于今年启动实施。伊春国有林改革试点也进一步进行了总结完善。

(二)生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森林面积29.25亿亩,比上一次清查净增3.08亿亩;森林覆盖率20.36%,净增2.1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净增11.28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9.3亿亩,净增1.26亿亩,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两大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区域治理得到加强,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实现了基干林带合拢。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产量调减到位,退耕还林工程成果进一步巩固,长江防护林工程两湖两库治理效果明显,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涌现出山西长治等一批典型,珠江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稳步推进。义务植树、部门绿化和各种形式的社会造林深入开展。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取得新成效。实施了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62处,新增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国际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在广东等3省开展了国家重要湿地确认试点。8个省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与恢复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与改善取得新突破。《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颁布施行,成为继计划生育、耕地保护、节能减排之后又一项对省级政府具有约束力的考核办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近1500万亩。建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37个。沙尘暴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加强。颁布了石漠化治理林业专项规划,治理项目试点顺利进行。开展了第四次荒漠化沙化监测。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新加强。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到2011个,面积18.4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79%。开展了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评估工作,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苏铁、红豆杉等一大批濒危物种野外种群稳中有升,成功组织了鳄蜥放归自然和德保苏铁回植活动。70%的野生大熊猫及60%的栖息地纳入保护区有效管理,野生种群发展到1600只,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圈养种群总数达到290只,基本实现自我维持。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进展顺利。组织了打击破坏鸟类资源等专项行动,遏制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势头。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进一步加强,活禽和活体鸟类经营市场专项整治成效显著,遏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蔓延。

(三)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木材加工、木浆造纸、林产化工、森林旅游、木本粮油、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沙产业等十大林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森林旅游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带动社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产值达到3700亿元,木材加工业产值达到3600亿元,木浆造纸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竹藤花卉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河南省许昌市种植花卉苗木90万亩,年总产值60亿元,花木主产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000多元。油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施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年生产良种嫁接苗近4.2亿株,可出圃油茶良种苗1.6亿株,可新造油茶林150多万亩,投资建设油茶良种采穗圃项目76个,新种植油茶林134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298万亩,油茶籽产量达到89万吨。湖南省新造油茶林46.5万亩、低改抚育136万亩;江西省新造油茶林39.4万亩,低改抚育46.2万亩。山东、江苏、广西的木材加工业,湖南、四川的森林旅游业,云南、河南的花卉业,辽宁、河北的林下经济,广东、吉林的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业,浙江、江西的竹产业,陕西、新疆的林果业等,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等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其中福建达到1460亿元,浙江达到1434亿元,广东达到1419亿元,江苏达到1136亿元,山东、江西、四川、广西、湖南都达到了800亿元以上,辽宁、河南、吉林等省也超过了600亿元。

(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一是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各类生态文化协会、学会、促进会、创作基地不断涌现,生态文化管理、研究、创作和宣传队伍不断壮大。山东省各级生态文化群众团体达260多个,创作队伍达90多支。二是宣传平台不断丰富。大力推进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等基础建设,建成了中国湿地博物馆、退耕还林展览馆,在中国林业网开辟了中国树木博览园、野生动物博物馆、林业展厅等,打造了一批集保护、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平台。三是生态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和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开展了全国林业职工原创作品展、林业公益招贴画进万家和“原山杯”全国书画大赛活动。举办了“生态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评选、全国生态文学作品大赛、全国生态建设成就摄影大赛。涌现了以《鹤乡谣》、《中国野生动物档案》、《远方的呼唤》为代表的一大批生态科普文化作品。同时,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等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通过公益广告、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荒漠化日,举办林博会、花博会、湿地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五)林业“三防”工作成效显著。实施了《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侦破森林火案攻坚战”行动,组建了武警森林部队直升机支队,成功处置了“4.27”黑龙江沾河等36起重特大森林火灾,实现了火灾次数、受害面积和人员伤亡“三下降”,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建设、保障能力、扑救水平、社会影响显著提升。进一步强化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加强了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防治,美国白蛾防控基本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开展了“绿盾三号”、林区社会治安整治、禁种铲毒等一系列专项严打行动,有效维护了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稳定。全国林业行政案件首次控制在30万起以下,比2008年减少5.62万起。

(六)强林惠林政策实现重大突破。一是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经营首次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在11个省区和大兴安岭林区进行500万亩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林木良种补贴开始试点。林业机具纳入补贴范围。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制定了《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将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0元,广东、福建、江苏、湖北、北京等省市将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每年15—60元。造林补助标准从每亩100元提高到每亩200元。二是林业金融政策实现重大突破。森林保险开始试点,投保面积2.7亿亩,保险金额114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扩大,林权抵押面积5430万亩,获得贷款217亿元。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规模达到240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60亿元、中央财政贴息资金6.5亿元。三是林业税费政策得到重大调整。颁布了新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林业部门过去从育林基金中列支的经费,明确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湖南省已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延续了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四是实施了改善林区民生的投入政策。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3.5亿元,安排改造任务15.67万户,竣工539万平方米,交付入住10.8万户。下发了《关于做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林区、林场职工。五是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编制了《林区道路建设工程规划》、《林区用水安全工程规划》,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全年中央林业投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1.7亿元,增幅13.9%。同时,各地进一步完善了林业投融资政策,林业投资大幅度增加。

(七)科教兴林、依法治林不断强化。一是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方推广专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在生产建设中推广应用。加强了生态定位观测研究,新建生态定位站22个,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了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定位站网络体系。成立了生物资源科学研究院。加强了林木新品种、生物质能源、生物产业、木本粮油等领域的科研和推广。林业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取得新进展。成立了国家级森林认证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福建省三明市命名了首个“全国生物产业基地”,在湖北省建立了“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安徽省实施了“森林质量提升计划”,湖南省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00多项。二是林业法制建设进一步强化。《森林法》修改已列入全国人大议程。《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加快。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正式实施。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相关法规中明确了集体林权纠纷调解机制。各地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辽宁省出台了防沙治沙条例,福建省出台了林权登记条例,甘肃省出台了林地保护条例,湖南省下发了规范行使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海南省制定了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指导意见。

(八)林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其指南。召开了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确立了“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举办了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林业信息化成果展,设立了林业信息化标识。实施了国家林业局内外网整合改造、林业专网扩建、自然资源信息库等一批重点信息化工程。“金林工程”立项工作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组织了林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启动了辽宁、湖南、福建、吉林森工等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整合打造了中国林业网、国家林业局办公网、全国林业专网,形成了包括计划单列市在内的省级以上林业部门视频和在线办公网络,国家林业局无纸化办公即将实现。辽宁、江苏等多数省份召开了全省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广西、江西、浙江等多个省区编制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山西、辽宁、吉林森工等建立了数据支撑平台。福建、辽宁、云南等省制定了省级数字林业标准。湖南省建立了包括470万个森林小班的“林农科学种树电子地图”,林农点击地图,就能迅速查到自家山地适宜种什么树、怎么种等资料。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九)林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受到空前重视,为国家外交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第17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了“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建设。在胡锦涛主席的重视下,亚太森林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作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又一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国际舆论称,胡锦涛主席的减排承诺赢得了世界掌声,中国让全球气候谈判出现了转机。CNN当天报道说,中国计划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相当于挪威的国土面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近两年来,中国每年植的树是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的2.5倍”,“中国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是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充分表明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国家林业局派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会议,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订,适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工作。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国际履约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达到34个,在20多个国家开展了30多个建设项目。争取欧投行贷款5000万欧元,实施了林业生物质能源和碳汇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的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和总投资1.8亿美元的亚行贷款“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十)林业队伍建设继续加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力度明显加大,开展了干部集中教育管理活动,推进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加强了机关建设、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实施了派驻地方林业监督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提升了监管水平。森林公安基本完成了“三定”工作,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各省区市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机构建设,职能得到明显拓展。启动了全国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试点。后勤保障、工青妇、老干部、林业社团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全体务林人为之付出了艰苦努力,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之付出了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国家林业局向全体务林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各新闻媒体以及一切关心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林业改革发展还存在着很多新困难、新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我们一定要发扬成绩,正视问题,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继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当前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承担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去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批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希望林业战线同志们继续努力,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确保实现2020年的奋斗目标。去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对林业作出了“四个地位”的精辟概括,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大使命”,明确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林业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新认识成果,确定了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地位、新使命、新目标和新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当前这一十分宝贵而重大的历史机遇,全面完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发展林业已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战略重点。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特点提出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是统领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林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这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赋予新时期林业的首要使命。为什么中央把林业提升到这样特殊的战略位置?首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协调,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协调。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和27亿亩集体林地,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近70%,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0%。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亿万农民的巨大潜能和集体林地的巨大潜力,不仅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实现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的小康目标,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既体现了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又体现了以人为本;既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体现了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其次,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任务。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展林业已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全面提升生态承载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按照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将发展林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把林业摆上了战略位置,在全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山东省把林业发展作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加快推进绿色山东建设。湖南省把保持青山绿水、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四条底线”之一。云南省把林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力争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实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江西省把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指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植树造林,将每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确定为植树团拜活动。江苏、河南、重庆、甘肃、陕西、河北、江西等省区分别将造林绿化、林改等主要任务纳入地方党政班子考核指标。各地召开省委或全省林业工作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划时代的,全国形成的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大好局面,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发展林业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高追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作用。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能,即: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科学家把森林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生态系统喻为“地球之肾”,把荒漠化喻为地球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无论损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长寿,危及人类生存的根基。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共同的美丽家园里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其次,林业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森林既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又是一个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具有“生产—消费—分解”可循环的基本属性。木材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之一,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中用木材和木材深加工制成品代替钢铁、水泥和石油、天然气深加工制成品,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森林又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利用林木的枝丫发电和果实炼油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再生力强。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开发替代能源的战略选择。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中,都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林业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门,确立了生态立省、生态兴省、生态强省的发展战略,林业的地位空前提高,林业的投资显著增加,林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重庆市把建设“森林重庆”作为建成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建设规划,仅2009年就投资178亿元,造林798万亩,超过前十年的总和。河南省实施了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9年投资79亿元,造林715万亩。山西省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大力推进省级造林绿化十大工程。广东省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成1万个以上生态文明村,等等。全国各地掀起了兴林、种树、护绿三大热潮。

第三,发展林业已成为全球政治的重大议题,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000万吨。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减排途径。日本在第一个承诺期,承诺减排6%,其中3.9%通过森林间接减排来实现。2007年在第15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我国森林覆盖率要由18.21%提高到2010年的20%,并倡导与美国、澳大利亚发起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又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的目标,又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虽然119个国家的首脑和众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5万人分别代表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展开了异常艰难的谈判和辩论,但各方对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高度一致,成为大会谈判的突出亮点,写入了《哥本哈根协议》,明确指出,减少由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应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决定建立哥本哈根基金予以支持。这一重要成果,为更广泛更充分地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展示了广阔前景。

第四,发展林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战略举措。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是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如果消费上不去,投资过快形成的产能就释放不出来,就好像人吃进去消化不了,拉不出来,这样会更危险。我们国家扩大消费的潜力在农村,广大农民和部分城市低收入者消费意愿强,消费倾向高,但没有钱消费,购买力低,而高收入者虽然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低,这就出现了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的错位。要解决这一症结,就要扩大农民消费,根本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希望和潜力在林业。各级党委政府已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拉动国内需求的重大举措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新疆自治区已把发展林果业作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根本举措,特色林果业目前已成为新疆尤其是南疆5地州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若羌县进入盛产期的红枣亩均效益都在万元以上,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万元,其中红枣收入超过8000元,一些农户靠种植红枣成了10万元户,有的已成为百万富翁。各地兴林富民的典型,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展示了光明前景。当然,林业生产周期长,不像耕地承包那样收效快,但随着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必将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

总之,时代潮流已经把林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林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十分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认识林业,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的部署中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切实肩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切实履行好我们的神圣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着力强化森林经营,确保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做大做强林业的根本支撑,坚持把加强森林经营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坚持把全面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作为林业部门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意志,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确保林业发展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三、2010年林业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衔接之年,是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的关键之年。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扎实落实中央关于林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出来,把林业发展的活力激发出来,圆满完成全年林业工作任务,为确保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是继续坚持五级书记抓林改。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推进主体改革,坚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承包到户为主,凡适宜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都要把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也要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明晰产权,真正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二是全面深化配套改革,放活经营。进一步健全林业公共财政制度、金融支撑制度、采伐管理制度、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制定林权抵押贷款办法,规范抵押贷款行为,扩大抵押贷款规模。进一步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增加贴息规模,发挥贴息在金融支持林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积极探索总结林业担保公司的运行机制,发挥担保公司在林业金融中的重要作用,为扩大林业融资规模、化解林业融资风险提供有效保障。认真总结森林保险试点经验,完善保险办法和机制,在基层林业工作站培训一大批熟悉森林保险的业务队伍,为扩大森林保险规模、实现农民与保险公司双赢奠定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中国林权交易所等各级林权交易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交易行为,实现林业生产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林权登记、发证和档案管理。林权登记、发证和档案管理,是保障林农合法权益、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林权抵押贷款、资产变现、流转、继承、纠纷调处的基本依据,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规范管理。四是大力培育各类先进典型,发挥“点亮灯一盏,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同时,启动实施好国有林场改革,结合天保二期工程政策调整,继续抓好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工作。

(二)全面强化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状况。全年完成造林任务8880万亩以上,义务植树25亿株。一是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天保一期工程要搞好总结,认真制定二期工程实施方案。退耕还林工程要巩固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并与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退得下、稳得住、有收益。三北、长江、沿海等防护林工程要按照建设两大生态屏障的要求,落实规划、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升功能。同时,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将造林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身边增绿。结合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森林厂矿、森林营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切实落实部门造林绿化责任制,大力推进铁路、公路等部门绿化。三是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突出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要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要强化造林质量监管,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

同时,要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一是加强森林和林地管理。强化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规范木材运输管理,深化采伐管理机制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方便林农群众。争取国务院批复《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抓紧制定“十二五”征占用林地定额,防止林地非法流失。二是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相关政策,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生态补水试点工作。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做好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三是加强荒漠资源保护。抓紧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工程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抓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做好第四次荒漠化监测及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编制《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年)》,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国内国际贸易监管,抓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开展第二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三)继续加强“三防”工作,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一是切实提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以深入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和《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着力强化基础设施、扑火装备、消防队伍和应急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重点加强森林航空消防,加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格管理野外火源。加强火险预警监测,及时处置森林火情,切实提高火灾当日扑灭率。二是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强化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防治责任。加大虫情监测和检疫执法力度。继续开展生物防治试点,扩大防治规模,提高防治效果。开展林业有害植物调查,认真研究制定防控措施。三是组织开展专项严打行动。及时查处涉林大案要案,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林区禁毒斗争。

(四)着力强化森林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全年完成森林抚育7875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一是抓紧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确定全国森林经营工作的方向、布局、任务和重点。各地也要编制相应的实施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森林经营投入,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可用于森林经营。二是抓好森林经营试点。优先在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森林经营试点,实行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森林经营年度计划制度,将森林经营面积指标纳入年度生产计划。研究建立森林经营绩效考核制度,将评价结果与林业项目和资金投入挂钩。认真总结森林认证试点经验,加强森林认证机构建设,逐步推进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深入总结推广森林经营的科学模式,修改完善森林采伐抚育规程。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引进和掌握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水平。

(五)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深入落实第二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精神,不断壮大木材加工、木浆造纸、林产化工、森林旅游、木本粮油、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沙产业等十大林业支柱产业,力争林业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一是全面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实施林业产业振兴规划,积极筹措林业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降低林业生产经营者负担。积极争取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加强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为核心,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以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生态观光等第三产业。三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专利产业化,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重组,建立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资金优势和林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加强联合开发。四是强化市场引导。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准确掌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发布林产品价格信息。建立重点出口林产品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提升林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六)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增强社会生态意识。一是鼓励生态文化产品的发掘和创作。积极推进林业大型典志编纂工作,组织创作一批文学、影视、动漫、戏剧、书画、音乐等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产品,着力推出一批社会效益明显的生态文化精品。二是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三是组织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办好第二届绿化博览会、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节庆、会展活动。突出抓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不断增强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四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强化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各种纪念林的保护,不断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功能。

(七)继续推进科教兴林,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困难立地造林、森林抚育经营、生物资源开发等科技攻关,尽快破解林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力争在林业新品种研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启动“林业科技引领计划”,推进“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林业自主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适时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二是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编制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做好“金林工程”立项工作。强化林业信息化统一管理,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大力推进示范省建设。启动林业资源监管体系行动计划,强化林业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推进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拓展林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提升林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三是全面改善林业装备水平。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吸引多方资金进入林业机械制造领域。支持林业先进设备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林业设备和技术,培育大型林业装备企业集团,提升我国林业装备制造水平。落实林业机具补贴政策,推动林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四是进一步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着力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五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全国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探索建立以提高科技效率为核心的科技体制,加快地方林业科技发展。加强与其他部门、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科技推广站建设。六是加强对林业院校的指导和共建工作,不断强化林业学科建设,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八)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改善林区民生。坚持从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入手,为林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面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编制出台林业重大规划。编制完成《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十二五”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等规划,科学谋划林业发展蓝图。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规划,全面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实施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着力加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通讯、资源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贯彻落实育林基金使用管理办法。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加快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进度,切实减轻林业税费负担。四是加快发展林区社会事业。将林区就业、增收、医疗、教育等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争取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政策,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解除林区干部职工后顾之忧。落实国有林区、林场职工购置家电等补贴政策。五是抓好重大政策争取和落实工作。协调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延续政策,完善林业补贴政策体系、生态补偿机制、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争取林业税收扶持政策和林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全力做好2010年林业预算内基本建设、部门预算及各类财政专项投资争取工作,提早做好2011年林业项目储备。

(九)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林业对外开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认真做好事关林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林业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积极参与多边林业国际事务。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涉林国际热点问题。认真落实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推进相关合作。加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三是深化双边林业国际合作。深入研究林业国际合作国别政策,巩固和拓展对外合作渠道。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和技术援助,拓展利用援外资金领域,扩大利用资金规模。四是加快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和国际竹藤组织建设。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对外磋商,加快成员发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国际影响力。五是扩大世行、亚行、欧投行贷款林业项目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继续争取国家鼓励林产品出口政策,推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十)强化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林和人才强林,全面提升各级林业部门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林业法制建设。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森林法修改,加快湿地保护条例、沿海防护林条例等立法进程。逐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组织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示范点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林业行政许可工作。认真做好林业行政复议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二是加强干部培养管理。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实施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信息化、组织化。研究探索林业高级专家培养机制,加强各类后备人才培养。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工作力度。加强森林公安、林业工作站等基层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老干部、社团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注和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关键环节,对权力运行过程实行重点关注和全程监督。强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各个环节。对少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干部,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四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继续开展“创建四型机关、争做五个模范”活动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责任心,形成知难而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同志们,林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恩泽人类的丰功伟业。回顾过去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深感欣慰,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振奋精神,锐意改革,狠抓落实,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全面实现林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提升多种功能 促进绿色增长 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2011年12月29日)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林业工作,分析林业形势与任务,部署2012年林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12月28日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成绩,对2012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2011年林业工作简要回顾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成功召开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全年完成造林9207万亩,义务植树25.14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又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十二五”时期林业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林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明晰产权任务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加快推进林改步伐。全国确权集体林地 26 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 95%;发证面积 22.65亿亩,占确权林地总面积的87%,发放林权证9785万本,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二是配套改革逐步深入。26个省区市林权抵押贷款456亿元,21个省区市森林保险投保面积3.9亿亩、保费4.3亿元。确定了200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合作经济组织达10万多个。全国县级以上林权管理服务机构达980多家,林权交易逐步规范,林权纠纷仲裁和农民权益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三是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召开了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总结推广了100多个典型县的做法和经验。广西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230亿元,惠及林农312万人,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四是林改成效全面显现。林改在推动林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许多林业大县林业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的。江西省林改后不仅造林步伐明显加快,而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6.8%。福建省永安市通过林改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还吸纳1万多名外地农民工就业。五是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制定出台了《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初步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的中央支持政策,在江西、湖南等七省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江西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将90个国有林场明确为事业单位。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同步展开。

(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一是造林绿化稳步推进。颁发了 《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启动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开展了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等大型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了森林抚育经营统一管理、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广东省启动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广西自治区实施了“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浙江省开展了“1818”平原绿化行动。辽宁省启动了青山工程,成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局,全年投资332亿元,完成造林783.2万亩。山西的“身边增绿”、江西的“一大四小”、湖南的“三边”造林等省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二是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总投资达2440亿多元。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联合5个部委开展了林区民生问题大调研。召开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调整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与工程省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编制上报了《重点生态地区退耕还林总体方案》,完成了2300多万亩国家级和4700多万亩省级阶段验收任务。开展了三北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和四期工程总结评估,编制了《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启动了黑龙江、辽宁、陕西3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试点。三是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务1140万亩,工程二期规划思路已获部际联席会议批准,建设内容更加突出了林业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范围扩大到200个县。批准了甘肃石羊河流域、新疆塔里木盆地两个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在全国重点沙区省份实施了“三禁”制度。启动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开展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四是林木种苗管理明显加强。制定了《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年生产种子2500万公斤、苗木300多亿株,合格率分别达88.4%、93%。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一是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林地落界工作稳步推进。下发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办法》,修订了《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范了外资使用林地管理。出台了《商品林采伐限额结转管理办法》,开展了木材运输检查执法监督年活动,制定了《森林增长指标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启动了200个县级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对559个县级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和专项监测,首次在80个县开展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各地纷纷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湖北省主要领导强调“要坚决守住林地保有量这条绿色的红线,不能踩,更不能越”。二是湿地保护扎实推进。编制完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实施规划。制订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稳定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投入渠道。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完成80%以上。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项目42个,新增湿地保护面积495万亩,恢复湿地34.5万亩,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制订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举办了亚洲湿地论坛。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新增林业自然保护区18处、面积163万亩,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53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编制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启动了拯救保护工作试点。完成了四川大熊猫保护区震后重建任务,加强了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实施了蟒蛇、黄腹角雉放归自然活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工作,推进了华盖木等重点野生植物示范性回归,强化了深圳大运会周边、三江源、鄱阳湖等重点区域野生动物保护。

(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主要林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供给能力有所增强。营造了103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实施了特殊林木培育项目,启动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编制工作。全国人造板产量达1.65亿立方米,木竹地板产量达4.9亿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7.7%和2.2%。干鲜果品、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26亿吨。广东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300亿元,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超过2000亿元。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去年的39∶52∶9调整为36∶54∶10,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7%、15.3%和15%。三是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现场交易金额54亿元,签约项目1745个、金额830亿元。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首次开展了林业龙头企业认定、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管理工作,认定了湖北五峰生物产业基地。福建省新增林业上市企业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北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达到20个,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造油茶林320万亩,改造低产林300多万亩。确认了中国十佳花木种植企业和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376万亩,花卉销售额达862亿元。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总数达到759处。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超过4.2亿人次,实现社会总产值24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签署了《关于发展森林旅游的合作框架协议》,下发了《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发展的意见》,举办了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海南省和温州市成为全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

(五)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林业宣传工作成效明显。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刊播林业新闻报道1万多条(次),全年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20多场,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林业系统报刊、出版、网站影响力明显增强。二是生态文化主题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大连等9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复旦大学、善洲林场等11个单位荣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目前,全国共有55个城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1年共投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774亿元,完成植树造林1671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经成为提升林业地位、拓展林业领域、增加林业投资、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三是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举办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竹文化节、爱鸟周30周年等活动,启动了“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开展了首届全国生态作品大赛、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林改改变生活”摄影展、国际森林年征文活动。四是生态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国林业网开通了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自然保护区网站群。全国新建了一批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生态文化馆。五是生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电影《杨善洲》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电视专题片《大漠长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荣获第11届金熊猫国际电视节特别大奖,《青青的油茶树》、《梦萦张家界》等文学作品完成创作,《中华大典·林业典》编纂完成。

(六)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防控。截至11月底,全国共发生火灾5331起,受害森林面积39万亩,伤亡92人,同比分别下降28%、42%和15%。快速扑灭了河北抚宁“4.12”、山东济南“4.18”等9起重大森林火灾,避免了发生特大火灾。强化了军事管理区森林火灾防控,召开了中俄第二次联防会议,举行了“绿色卫士”灭火实战演习。二是沙尘暴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了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部际协调机制,加强了应急值守和39个地面监测站管理。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召开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与31个省区市政府签订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将美国白蛾防治等纳入考核范围。开展了松材线虫病防治目标责任检查,实现了发生面积、病株数和县级疫点三下降。出台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开展了灾害标准制订和检疫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稳步推进。突出了主动预警,强化了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了驯养繁殖场所监测防控,启用了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开展了边境联防联控试点和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防控工作,成立了2个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七)林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一是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外事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届亚太林业周和第24届亚太林委会会议。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注册为国际性组织。出席了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九届会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我国林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印尼、老挝等国家专门派人前来学习借鉴我国的成功经验。二是深入开展履约与国际合作。签署了5个双边政府和部门间协议,双边协议达74个。制定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履约规划(2011—2015年)》,成立了国内部门间公约执法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全国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会议,印发了贷款项目“十二五”规划。欧洲投资银行设立了2.5亿欧元林业专项贷款,这是首次在我国为行业设立专项贷款。全球环境基金批准2600万美元的GEF五期湿地项目。积极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履约和中非荒漠化治理合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致信表示高度赞赏。就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老虎保护及大熊猫合作、濒危物种国际贸易等热点问题,与相关国家及组织进行积极对话。成立了国际森林问题领导委员会和国际森林问题研究中心。启动了《国际森林文书》履约工作。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参与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林业低碳经济综合试点示范、碳汇林业试验区建设试点,组建了华东、中南和西北3个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巴拿马气候谈判、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开展了亚欧森林可持续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研讨会系列活动。

(八)支撑保障能力继续增强。一是林业政策和投入取得新突破。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2个约束性指标、12项重点工程及林业三大改革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了《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木良种、造林补贴、湿地保护补助试点范围扩大,木本油料造林补助标准由每亩160元提高到200元,森林抚育补贴资金突破50亿元,18种林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天保二期工程取消了20%的地方配套资金,设立了改革奖励资金,森林管护、社会保险等补助标准提高3倍多。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资金超过40亿元,林下经济、竹产业首次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将长期执行,退税比例达80%以上。林业棚户区改造投资60.4亿元,新增供热等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林区广播电视、道路、供水、供电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全年中央林业直接投资近900亿元,比“十一五”年均水平增长50.3%,比去年增加126亿元。涉林贷款余额达1216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财政贴息贷款余额381亿元。二是林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签署了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电信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实施了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试点建设项目,整合了省级林业系统门户网站,建成了“全国林业一张图”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了中国林业网络博物馆、网络博览会,启动了第二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开展了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推动了“金林工程”、国家云计算平台林业试点示范和物联网项目。移动办公系统上线运行。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在73个部委网站绩效评估中首次进入前10名。三是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现代林业专题列入“十二五”农村科技规划,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启动。全年组织实施项目850个,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复并开始筹建。开展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全国林业科技活动周活动,基层林业站指导培训林农15万人次。启动了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国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站达2638个,生态定位站点达100个。编制了《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国家报告》。全面推进了森林认证,成为国际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国家会员,完成了互认准备工作。下发了《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导意见》,开展了林业知识产权试点。湖南省大力推广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帮助2000多万林农科学种树。四是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森林法》修改和《湿地保护条例》立法等工作稳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森林公安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开始施行。出台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审查行政许可4800多件,办理林业行政复议21件,审查规范性文件142件。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执法检查和“亮剑”、“清网”行动,清查征占用林地项目7384个。成功侦破一批历史积案,86%的网上逃犯被抓。及时处置了涉林非法集资案件。

(九)行业自身建设扎实有效。一是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推进了派驻地方森林资源监督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全面整合,优化了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和内部机构设置,开展了司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加强了林业教育培训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青海、广东两省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已有24个省区市将林业部门设置为政府组成部门。在部分省区撤乡并镇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林业站稳定在2.8万个以上,职工人数稳定在14万左右,80%以上的林业站纳入了财政预算。二是机关党的建设富有成效。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为核心,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兴林富民促发展、创先争优强作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印发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有针对地制定了防控措施。推进了林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了内部审计和资金稽查监管。四是不断加强工青妇、后勤服务和离退休干部工作。成立了国家林业局青年联合会,举办了青年主题演讲活动。积极改善干部职工住房和就餐条件,努力解决离退休老干部的各种困难。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中央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务林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全体务林人、全体森林防火专业人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脆弱和林产品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二是林地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民生问题亟待改善;四是会议、文件和检查核查过多,基层负担偏重。这些问题有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管理手段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都影响着林业改革发展进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二、当前林业的形势与任务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全球范围看,生态恶化、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林业具有缓解这些问题的多种功能,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点、重大外交活动的热点,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加快林业发展的热潮。从国内来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把对林业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对林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把对林业的建设加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可以预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会更加突出,林业必将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根据当前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林业实践的逐步深入,必须紧紧围绕国际国内战略大局,准确判断和把握林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第一,促进绿色增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绿色增长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是一条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体现着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已把绿色增长确定为大会主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要促进绿色增长,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增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承载能力,需要绿色的资源能源支撑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时代潮流。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高度重视林业在实现绿色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再次重申“中国将继续加快林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增强林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特殊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想方设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森林具有吸碳、储碳和替代功能,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利用森林碳汇进行间接减排,既可以实现减排目标,减缓气候变暖,又可以改善生态状况,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一举多得。刚刚闭幕的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就意味着国际社会最迟将于2015年制定一项约束所有缔约方减排的法律文书,并于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为国家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已经成为务林人的重要任务。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且大多是中幼林,提高质量、增加碳汇的潜力很大。在发展经济与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如期实现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拉动作用。在国内通胀压力不减和外部需求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目前,我国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主要在农村、在山区。农民的消费愿望很强烈,消费需求很旺盛。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40多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确权到户,让农民获得了价值2万多亿元的家庭财产和27亿多亩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许多农民通过经营山林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望后,一方面开始购置家电、汽车、房产等大件商品,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纷纷购置大量林业生产资料,用于扩大林业再生产,有力地提升了农村消费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精耕细作,将我国林地亩均产出由目前的200元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1000元,仅27亿亩集体林地产值就可高达2.7万亿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极大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林产品是市场紧缺的绿色健康产品,加快林业发展,不会导致产能过剩,更不会形成经济泡沫,只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持久地拉动经济发展。

第四,加强扶贫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成为现阶段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我国现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全国56%的人口集中在山区。山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90%,分布着6000多种经济植物、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林地是山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林木是山区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农民最适合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林业,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是深受农民欢迎的造血扶贫、绿色扶贫和长效扶贫。近年来,许多山区农民林业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就业增收的主要来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 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2020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这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为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既是一座循环再生的资源宝库,又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在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人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森林就是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留下了许多以树木山水为题材的名篇佳作,至今还在激发人的斗志、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有的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的生态文化始终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些中外思想家甚至认为,要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必须汲取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崇尚自然的智慧。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创作了大量生态文学作品,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导人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更加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总的来看,新形势新任务既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林业的功能还不健全、不平衡、不协调,有的功能甚至还没有认识到,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今后,必须继续把提升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努力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2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力维护生态安全,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保障木材供给,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林业多种功能和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自然湿地只有5.43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总数已占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15%。生态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制约,生态建设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始终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深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全面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必须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功能、拉动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增长的必然要求。我国林地广袤,其中许多林地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众多,水热条件优越,森林景观迷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自觉处理好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双赢,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长中短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壮大绿色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成功实践。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引导农民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增强农民的持续增收能力。

三是必须把保障木材供给作为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切实加强资源培育和保护。保障木材供给,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始终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全球资源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木材安全已经由一般的经济问题演变为资源战略问题,并逐渐呈现出国际化、政治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木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逐步加大。2010年,全国消耗木材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很高,木材安全隐患很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限制木材出口,依靠进口解决木材供给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立足国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加快木材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国内木材生产供给能力。

四是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林业建设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各项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增强林业活力、提升多种功能的根本途径。我国有45.6亿亩林地、29.3亿亩森林、5亿亩自然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和木材等林产品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林业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强。近年来,我们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了27亿多亩林地的活力与潜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还得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增强林业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林业政策,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让林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将林业蕴藏的潜力充分释放。五是必须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着力推进科教兴林进程。提升林业功能,增加产品供给,关键在科技。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3%,我国农业已达到53.5%,林业发达国家更是高达80%以上,同时我国林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林产品供给,加强林业科技支撑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强烈。不解决科技落后的问题,林地生产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防火防虫等抗灾能力就难以增强,林业的功能和效益就难以提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大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破解科技难题,强化科技推广,全面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2012年林业工作重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党的十八大将胜利召开,做好全年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全年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化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展到林地,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举措。今年明晰产权的任务基本完成,明年要巩固成果、全面完成发证任务。要在检查验收和“回头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要切实减轻负担,放活经营权。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木采伐制度改革。二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和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以及强林惠林富林的各项补贴政策,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三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各具特色的林下主导产业。四要加强合作组织建设,使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合作组织这个通道顺畅地进入林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五要全力搞好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一个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的文件,指导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同时,要继续抓好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稳步推进造林绿化。一要认真落实《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年计划安排造林任务9000万亩,森林抚育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研究制定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碳汇造林试点和能源林建设项目。强化部门绿化检查指导,加强乡村绿化和身边增绿工作。二要认真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抓好天保工程政策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工程管理。协调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准在生态脆弱区和重点地区重启退耕地还林。加强综合效益监测,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扩大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试点,继续推进规模治理。启动长防、珠防和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开展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示范工作,推进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逐步提高木材自给能力。三要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作。认真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做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汇总、分析和发布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启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与省级政府签订新一轮防沙治沙责任书。四要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编制全国森林经营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森林抚育经营标准体系,发布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和检查验收办法。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完善森林抚育补贴制度。五要加强林木种苗培育和管理。确定一批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和保障性苗圃,推进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提升良种壮苗生产和供应能力。加强林木良种补贴试点项目跟踪检查。继续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三)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一要加强以林地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落界等工作,完善《占用征收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制定《国有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复查工作。开展森林资源两项约束性指标考核评价工作,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约谈制度,开展森林资源管理执法检查,加大案件查办督办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编制《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二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报批和实施工作。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开展国家重要湿地确认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试点。研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框架,加大湿地保护补助力度,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三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继续做好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制定圈养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物种繁育计划。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放归自然等工作,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录,出台有关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猎捕、经营利用管理办法。开展自然保护区检查评估工作,推进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研究制定加强植物园建设的相关措施。

(四)全面增强林业应急能力。一要强化森林防火工作。深入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防火实用技术和专业装备研发推广,提升防火工作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森林防火条例》配套规章,严厉打击非法用火行为。强化林火监测和火险预警响应,健全宣传教育、火源管控和分级响应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和责任落实,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专业消防队、武警森林部队、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二要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联合修订《植物检疫条例》,认真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推行检疫员备案制度和监测预警报告、灾情上报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预警。启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追溯试点。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继续推进主动预警试点,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疫情防控,强化重点时节、重点区域监测。推进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出台《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办法》。四要做好沙尘暴监测预警工作。坚持会商制度,加强重点预警期应急值守,筹建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平台,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做好沙尘天气信息报告、发布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一要加大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编制完成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林业生物质能源、特色经济林产业、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产业、人造板产业等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与林业产业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林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监督检查,强化对资源消耗的宏观调控,规范行业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继续抓好林产品会展经济。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木本油料的扶持力度。油茶产业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机制,努力形成以生产加工、资金投入、市场销售、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联合体,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三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林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下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核心技术支撑作用,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四要不断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和人才、资金、技术、产权等林业要素市场,鼓励开展林产品电子商务,争取森林认证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名录。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与发布,提高林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积极繁荣生态文化。一要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主线,组织开展林业重大成就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抓紧录制《湿润的文明》、《中国金丝猴》、《绿染三北》等林业题材大型专题片,认真办好《绿色寻梦》、《绿色时空》等电视栏目,筹备举办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切实开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二要强化生态文学创作。研究起草推进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全国生态文化发展规划,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展林业精神提炼征集活动,凝聚行业精神,扩大林业影响。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林业实践,创作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三要丰富生态文化活动。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发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标本馆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办好森林游游节、湿地日、荒漠化日等节庆活动,全面宣传展示生态文化成果。四要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推进林业新闻出版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把生态文化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展森林、湿地、沙漠生态旅游和木竹雕、竹藤、生态影视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竞争力。

(七)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发布《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关键生态技术、碳汇计量监测、生态功能评估、新兴产业技术等科技攻关力度。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和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示范样板。二要重视林业科技新兴领域。加强林业知识产权工作和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认证制度,力争在林业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上取得新突破。三要加强林业科技能力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林业生态定位研究站和林业质检机构建设,完善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八)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要完善和落实林业政策。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争取继续提高补偿标准。推进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财政补贴政策,扩大试点规模。优化林业信贷和财政贴息政策,扩大林业信贷投资规模。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新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补助资金。落实林业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二要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金林工程”、国家云计算平台林业试点示范、森林物联网、卫星应用等立项工作。按照“五个统一”原则,加快整合全国林业信息资源。广泛开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有序开展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三要加强林业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森林法》修改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等立法协调,着手制定《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出台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等部门规章。加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依法办理林业行政复议案件,做好涉林非法集资案件善后处置工作。四要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深化“五化”建设,充实警力,强化保障,提升执法打击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林区治安维稳工作,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避免发生重大涉林群体性事件。积极推进林区禁毒工作。五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国际履约战略和国别政策,认真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协议。开展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窗口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和我国林业国际影响力,研究探索更加务实的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重大政策研究,制定林业碳汇项目、碳汇计量监测资质管理办法,争取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涉林议题谈判,妥善应对林业国际热点问题,为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做好准备。加强亚太森林网络组织建设,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参加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

(九)有效提升林业行政能力。一要继续加强干部培养管理。实施《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规划》,健全林业人才工作机制,加强林业学科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各类林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和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活动。二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转文风、强作风活动,坚决减文减会,提高工作效率。整合规范各类检查核查,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减轻基层负担。紧紧围绕林业难点热点问题,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林业科学决策。三要全面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种苗站、国有林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强化职能,着力解决基层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高度关注乡镇机构改革,尽量避免对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机构带来不利影响。四要不断推进林业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和林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强化对重要岗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检查,加强巡视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同志们,艰辛成伟业,奋斗铸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赵树丛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赵 树 丛

(2011年12月30日)

刚才,七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自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顺利完成,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根据安排,下面我对会议做个小结。

这次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治邦局长的重要讲话中。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完全赞同我们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以及对2012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同时,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最新要求,是对全体务林人的鞭策和鼓舞,增强了大家进一步做好林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贾局长的重要讲话,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促进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加强扶贫开发、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着重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同时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贾局长的讲话是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们在讨论中说到的,学习了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局长的重要讲话,全国林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十分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现在,我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抓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说统一思想,就是要用林业的根本使命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提高服务服从于中央决策大局的认识。中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所谓进,就是要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有新进展,在改革和民生改善上有新进展。稳中求进,稳定增长是关键。林业要服务服从于稳中求进的大局,就要确保生态贡献总量的稳定增加,林业产业的稳定增长,林农和林业职工的稳定增收,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林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在稳中求进中找位置、挑重担。

二、要在完善规划、谋划措施上抓落实.今年8月,我们印发了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结合林业实际做出的。这个规划是“十二五”林业发展的纲领,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出台了或正在出台本地区的规划或专业规划。这些规划要互相衔接,要有专业规划和子项规划作支撑,要有深度和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落实。规划不能只是写在本子上、放在抽屉里,不能和实际工作两张皮,要谋深、盯紧、抓实,在政策措施上结合,在实际落实中见效。

三、要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上抓落实 林业战线长,范围广,门类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有不同,各省区市互有差异,如何贯彻好贾局长重要讲话,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特别是要抓住那些能牵动全局的,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建设性的工作,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攻克难点,培育亮点,使工作富有节奏,充满活力,像贾局长强调的林业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等九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部署的重点工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制订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4个方面。森林增长指标属于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加两项分指标。这两项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衡量政绩的指标,考核单位是国家林业局,对象是省级政府。这是要靠硬碰硬的数据说话的大问题,实质上也是对省级林业厅局的考核,有关司局和各省区市都要早有安排。

四、要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上抓落实 林业生态建设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任务,生态产品是公共产品,这样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内部力量的凝聚,更需要各部门、各方面以至于全社会的合力支持。我们要以开放的理念办林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办林业,特别是要做好林业宣传工作,树立行业形象,突出宣传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中的作用。既要宣传工作、又要宣传事业,既要唱赞歌、又要敲警钟,既要主动展示、又要回应关切,既要搭台造势、又要借台唱戏。通过我们生动、活泼、有效的工作,对内使每一位林业建设者掌握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对外使全社会都有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和行动。

五、要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上抓落实 基层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效应终端,也是我们工作落实的基础。我们要从国家林业局机关做起,要以兴林富民为己任,解决好公与私、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关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各级林业领导同志都要转变作风,深入调研,服务基层,埋头苦干,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把体制机制创新措施落实到基层,把促进发展、关注民生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各级林业行政部门要心系群众,关心基层干部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广大务林人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

此外,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春季造林、禽流感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特别是防火工作要常备不懈。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元旦和春节将至,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生活,积极帮扶困难职工,让广大职工过上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第三篇: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贾治邦

抓住战略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农村、林业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人才工作、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林业工作,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会前专门听取汇报,对林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回良玉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的林业工作,对谋划“十二五”、部署2011年林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十一五”林业工作的简要回顾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颁发了中央10号文件,召开了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明确了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把林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国务林人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成功应对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林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为林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经过精心谋划和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出亮点。一是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全国共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到户林地22.36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支持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权保护和流转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继建立。林权保护管理服务工作日益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林业合作组织达到6.4万个,带动农户1846万户,经营林地3亿多亩。三是兴林富民、农村稳定取得重大成效。林改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家庭财产,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兴林致富的热情,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亩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亩。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县超过60%,一些山区农民的收入超过了平原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216元,2010年仅红枣收入一项就达3万多元,增长了10多倍。林改还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二)生态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框架基本形成。紧紧围绕“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力度加大。全国完成造林3.7亿亩,义务植树117.2亿株。全国森林面积达29.3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0.36%,活立木蓄积达149.13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9.26亿亩,稳居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10.01万亿元。森林经营实现突破,完成中幼林抚育4.7亿亩。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51%。天然林保护工程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完善,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开始实施,林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加强。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10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末增加5个多百分点。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建立了长江、黑龙江等流域湿地保护网络。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面积明显增加。三是荒漠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国家林业局与各重点省份签订了防沙治沙责任书,全面实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启动了石漠化治理工程和38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2009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全国土地沙化防治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恶化”的新阶段。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达18.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9%,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森林在农田、草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

(三)林业产业发展连续迈上两个大台阶,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了产业扶持和指导,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林业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一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2005年全国林业产值只有8400多亿元,2006年超过1万亿元,2010年突破2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二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2009年全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91.2公斤,超过85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开辟了农民增收就业的新渠道,而且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木竹加工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森林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产业素质实现新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林产品质量继续提高,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工农合作更加紧密,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浙江省安吉县以占全国2%的竹资源,形成了占全国20%的竹产品市场、年产值达120亿元的竹产业。

(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并将其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明显增强。中央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江西、福建等省把春节团拜改成了植树活动,重庆、山西、河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省区市纷纷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生态立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成为各地规划的重要内容,创建森林城市成为市长们的不懈追求。目前,已有贵阳、沈阳、长沙等22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深入研究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问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创作了一批富有震撼力的生态文学、影视和艺术作品,涌现出《天狗》、《踏界》、《龙顶》、《绝处逢生》、《森林之歌》、《从吴起开始》等精品力作。整理出版了《中华大典·林业典》。三是林业宣传影响广泛。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中央媒体每年刊播林业稿件1万多条。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林业政策深入人心,林业行业精神得到弘扬,生态文化知识广泛普及。四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确定了30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举办了森林城市论坛、生态文化论坛、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绿博会、花博会等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五)林业应急处置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过去五年,是林业应急任务极为繁重的五年,也是应急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的五年。一是成功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林业系统全力投入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努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和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大力推进灾后生态修复和重建。二是森林防火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了《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了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和责任、措施的落实。成功扑灭2006年免渡河、2009年沾河、2010年呼中等地发生的数十起重特大森林火灾,年均火灾次数、受害面积和人员伤亡分别下降27.2%、82.6%和80.3%,与部分国家连续发生历史罕见森林大火形成鲜明对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落实了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防控责任,形成了联防联控有效机制,推进了有害生物测报站点建设,增强了灾情处置能力,测报准确率达到85%,成灾率降至5‰以下。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不断强化。设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一批市县级监测站,成功控制多起突发疫情,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五是沙尘暴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制定了部门应急预案和重点省区应急预案,建立了沙尘暴趋势会商制度。建设了39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开展了重点地区监测工作。加强了重大沙尘暴现场救灾指导,减缓了沙尘暴危害。六是林区治安状况继续改善。全面推进森林公安“五化”建设,重点加强林区治安源头管理、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应对和林区禁毒工作,稳妥处理了一批涉林非法集资案件,维护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六)林业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全力服务国家发展和外交大局,林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是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在APEC领导人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庄严承诺,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建立了亚太森林网络中心,提前兑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承诺,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二是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实施国际合作项目2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多亿美元。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世行、亚行、欧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顺利实施。援助欠发达国家生态建设起步良好,林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利用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开展各领域国际合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行动,开展了大熊猫、朱鹮、东北虎等外交工作,成功参与“老虎峰会”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十五届缔约国大会,妥善处理老虎保护、木材非法采伐等敏感问题。积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等重要活动,全力推动中美合作共建中国园项目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与美、英、日、澳、德、印等国就林业相关议题展开了双边磋商与合作。国际竹藤组织在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全部由竹藤制作的独立展馆。

(七)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为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来,特别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强林惠林政策密集出台,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林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十一五”国家林业投入达2979亿元,比“十五”增加了80%。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入由389亿元增加到479亿元,财政资金由1267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林业贴息贷款和基本建设贴息贷款由223亿元增加到588亿元,增幅达164%。二是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初步建立。营造林投入补助标准由每亩100元提高到200元。属集体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0元。造林、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补贴和湿地保护补助等试点相继启动,32种林业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是林业金融扶持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稳步推进,公益林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50%,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签订了《共同推进森林保险框架协议》。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涉林贷款规模预计达1200亿元。四是林业税费政策更加优惠。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继续执行。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从20%降至10%以下,农民涉林负担进一步减轻。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改变了靠收费养人的状况。五是林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安排中央投资70.5亿元,安排改造任务52.43万户,林区134万户列入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林区安全饮水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林业投资规模空前,“十一五”共投入1900多亿元,为“十五”的3.4倍。

(八)林业基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兴林全面加强。共获得重要科技成果103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林业专利9569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首次超过5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39.1%提高到43%。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502项。生态定位站、基层推广站和林产品质检机构等科技能力建设明显加强。森林认证和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人才强林取得实效。林业干部培训实现了规范化、信息化,大规模培训任务圆满完成,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基层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院校共建工作和学科建设进展顺利。三是依法治林成效明显。森林法修改、湿地保护条例和林权争议处理条例制订工作加快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森林防火条例修订完成,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多起行政复议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林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打击了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四是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发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其《指南》,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强化了数据库、应用系统、林业网站建设与整合,搭建了林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成了中国林业网、国家林业局办公网、全国林业专网和国家林业中心机房,国家林业局政府网访问量突破1.5亿人次,荣获“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综合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国林业系统开始进入无纸化办公新阶段,文件平均运转周期由3周缩短为1周。编制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展了首次“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了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开展了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辽宁、湖南、福建和吉林森工成为全国首批林业信息化示范省。湖南省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专网,实现从省到乡的网络化办公和科技营造林信息化管理。五是机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改革、湿地管理、信息化管理、森林认证、碳汇造林等林业机构得到强化。广西、新疆、湖北、青海等省区将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队编制,新建了福建、甘肃总队和机动、直升机支队。南京森林公安专科学校升格为森林警察学院,并被确定为全国公安民警招录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局驻地方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实现合署办公。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机关建设和党建工作常抓不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创四型机关、做五个模范”、“强党性、促政风、带行风”廉洁从政警示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林业行风政风继续改善,林业行政效能全面提高。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机关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看,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的五年,是林业地位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的五年,是林业改革波澜壮阔、林业活力全面迸发、林业发展亮点纷呈的五年,是林业投入力度最大、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林业作用最为凸显、国际影响力最为显著、为国家大局和社会贡献最为突出的五年。林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国务林人的艰苦努力。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大局谋划林业发展。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扣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粮油安全、改善林区民生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碳汇、木本粮油、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既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又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二是坚持用实践的全面的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指导林业发展。提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注重统筹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保护与利用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开创了现代林业建设新局面。三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林业发展。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全面带动了林业体制机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四是坚持以工程项目带动林业发展。通过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完善林业政策,争取到了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形成了从良种培育、植树造林、生态补偿到加工利用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为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坚持以先进典型引导林业发展。从林业改革到产业发展,从政策制定到全面实施,都注重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发现、培育和总结典型,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开,既防止急躁冒进、造成失误,又避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形成了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林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造林绿化难度加大。60%以上的宜林地集中在三北、南方石漠化及干热河谷等地区,造林难度大,成果巩固难。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7亿多亩中幼龄林亟待抚育,4亿多亩低产林亟待改造,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亟待提高。三是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木,已占国内总消费量的43.6%,木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四是林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仍需继续完善,少数地区明晰产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尚未全面启动。五是林区民生问题突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六是林业发展方式粗放。林业质量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之所以说林业发展面临极好的战略机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第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山区经济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加快山区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潜力所在。加快林业发展,可以释放山区发展的巨大潜能,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对于统筹山区和平原、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山区通过发展林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发展林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必将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全国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最大利润的回报。森林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许多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已经逐步摆脱了拼资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旧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展示了美好前景。第三,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生态文明既有物质的又有意识的概念。所谓生态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状态;所谓文明是指意识的、道德的范畴。建设生态文明,重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改善生态。其核心是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没有生态的改善,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行为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是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状况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持续改善生态状况,才能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善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第四,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2010年底召开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在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和建立绿色基金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凸显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与地位。我国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为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第五,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建立木材生产战略储备基地,尽快改变木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防止木材供应长期受制于人。总之,从国家战略大局看,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历史潮流和大势所趋。目前,国家综合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仅此一项今后10年的中央投资就高达2195.2亿元,为一期投入的2.4倍。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国林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了大发展、新跨越的坚实基础。

在看到这些有利条件的同时,“十二五”林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林业问题的国际化、政治化趋势更加明显,我国林业将在物种保护、木材进口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承受更大压力。同时,国内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林业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创新体制、完善政策的任务还很艰巨,改善林区民生仍然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争取最大限度地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才能为现代林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审时度势,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对林业形势的判断,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增强,为到2020年实现生态良好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完成各项林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必须重点建设“十大生态屏障”,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都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生态屏障。一是东北森林屏障。以天然林保护和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二是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现有植被保护为重点,着力解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三是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以营造防风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为重点,尽快建成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四是西部高原生态屏障。以高原植被和高寒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着力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高原防护林体系。五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流域湿地保护为重点,切实维护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六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进一步减少黄河泥沙含量。七是珠江生态屏障。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石漠化防治为重点,全面改善珠江流域生态状况。八是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小河流及库区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九是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以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为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十是城市森林生态屏障。以发展城市森林和加强郊区绿化为重点,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这十大生态屏障,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就能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必须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一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以建立优质高效木材生产基地为重点,切实增强木材等原材料供应能力。二是林产工业。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林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强化经营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四是森林旅游产业。以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为重点,不断壮大绿色低碳林业产业规模。五是林下经济产业。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快速致富。六是竹产业。以竹林资源培育和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竹产业带。七是花卉苗木产业。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为重点,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花卉苗木需求。八是林业生物产业。以挖掘林地资源和物种资源潜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因材料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九是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以加快建设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为重点,全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种功能。十是沙产业。以发展沙区灌草饲料、沙漠观光、中药材、太阳能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核桃县、红枣县、板栗县、花卉县、竹子县和林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够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支柱性作用的产业,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突出贡献。

要如期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任务,切实抓好十大生态屏障建设和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并结合林业实际,切实把握好以下五项重要原则。一要坚持把实现“双增”目标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双增”目标是林业建设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既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确保2020年实现“双增”目标的攻坚期。必须紧紧围绕林业“双增”目标和“十二五”时期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增长。二要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宗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兴林富民,坚持兴林富民也更有利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因为,只有兴林才能富民,只有富民才能激发林业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更加自觉有效地推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兴林富民上想办法、下功夫、见实效。通过兴林富民切实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真正推动林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三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着力解决与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和不竭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战略基点,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的驱动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切实把林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五要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森林经营既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又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内容。我国9.26亿亩人工林,平均每亩蓄积只有3.26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1/5—1/10,这既是林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又是林业发展最大的潜力。我们必须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置,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经营森林,精心抚育森林,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有一个大的提升。

总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和作用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最终实现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2011年的林业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对于确保“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十二五”林业工作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督促各地搞好“回头看”和检查验收,加强纠纷调处和调解仲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2011年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深化改革要有新举措,必须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从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抵押贷款入手,继续完善配套政策,打通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筹备召开林下经济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兴林富民的生动实践。在认真总结福建省永安市深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百县林改大培训。切实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村级涉林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探索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新途径。二要抓好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筹备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三要稳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近期任务,争取出台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全年计划安排营造林任务9000万亩,抚育森林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一要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尽快上报国务院批准《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面落实造林绿化任务。优化造林绿化方式,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比重。抓好油茶造林项目,开展核桃标准化园、碳汇造林、能源林基地建设试点。抓好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努力提高尽责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召开全国造林绿化管理工作会议。二要抓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取消了地方配套,中央财政对中央投资的项目实行全额补助;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和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并将进行动态调整;将森林经营纳入了天保工程,增加了中幼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补助政策;扩大了工程实施范围,增加了丹江口库区11个县。这些重大突破和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必须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的要求,认真实施天保二期工程。上半年要专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全面部署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同时,要抓紧编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规划,深入推进沿海防护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建设。三要强化森林经营。开展森林经营现状调查,编制《森林抚育经营实施方案》。继续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努力扩大试点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试点内容。强化森林经营监督管理,推行森林经营行政、技术和施工负责人制。修订森林经营技术标准,加强森林经营模式和关键政策研究。四要抓好良种壮苗培育。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确定一批新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搞好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跟踪检查。依据《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加强珍贵树种苗木繁育,优化种苗供应结构。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三)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完成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全国“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继续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监督检查。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启动国家级公益林监测与评价试点。严厉打击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二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和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和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三要加强荒漠资源保护。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启动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开展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抓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石羊河流域、新疆等重点地区防沙治沙规划报批工作。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和《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落实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保护,扩大回归自然范围。推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的调整和颁布。做好第二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试点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

(四)强化林业应急管理,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一要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继续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组织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完善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构建快捷高效的防火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村级联户承包责任制,严防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二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行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参与的“双线”责任制管理,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政府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评价办法,建立检疫责任追溯制度,开展检疫执法整顿工作。开展林业有害植物摸底调查,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制定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强化监测防控形势研判,大力推进主动预警,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四要妥善处置沙尘暴灾害。加强沙尘暴预测预警,做好沙尘暴高发期适时监测、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减缓灾害损失。五要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建立新型警务机制,加大林区治安源头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要继续壮大林业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推动落实《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培育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4万亿元,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量突破1000亿美元。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增收致富。三要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订《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建立重点林产品市场和林业企业联席制度的意见》,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四要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搜集与分析,提升林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一要加强林业宣传。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关注森林系列活动,继续办好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开展第五届关注森林奖评选工作。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三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推进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先进单位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四要加大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社会效益明显的生态文化精品,办好《绿野寻踪》、《绿色时空》电视栏目,抓好《湿地空间》专题片摄制工作,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加强林业系统报刊管理,提高办刊质量效益。

(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林区民生。一要加快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11年是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一年,涉及林区上百万人口的切身利益。各地要进一步搞好调查摸底,登记核实,确保符合政策规定的棚户区和危旧房全部纳入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根据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协调落实配套资金,抓紧和细化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及时开工建设。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职工群众满意。拆迁安置、户型设计、房屋分配等工作,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配套供热、给排水、小区道路、绿化美化等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职工群众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同步改善。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理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林区稳定。二要切实加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详细测算建设任务,抓紧与有关部门对接。对已经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的,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任务,落实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对还未纳入规划的,要积极反映,争取尽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确保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同步改善。三要做好灾区生态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认真实施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生态修复规划,积极推进玉树地震灾区、舟曲地质灾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劳务购买等方式,扩大林业职工和林农就业,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下降,确保兴林富民、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八)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要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造林、林木良种、湿地保护、中幼林抚育、野生动物损害、森林保险保费等补贴补偿补助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和税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防沙治沙财政补助政策。努力将国有林场纳入国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政策范围。二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经营和雷击火防范技术攻关,力争在林业碳汇监测计量、生物质能源、资源保护、野外科学观测和生态服务功能测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森林认证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林业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机构等林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三要强化依法治林。切实抓好森林法修改,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立法调研,推进沿海防护林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起草修订工作。抓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订工作。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业行政复议工作,提升各级林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四要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加大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在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信息化业务。加快推进“金林工程”立项工作,尽快启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拓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适时召开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强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和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推进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五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掌握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坎昆会议通过的两项决议,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及早制订我国林业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规则接轨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规程和新标准,为林业议题谈判和林业长远发展争取主动。妥善应对森林可持续经营、非法采伐和老虎、象牙、犀牛角等涉林敏感、热点问题,全力维护国家权益。做好联合国亚太地区林业委员会会议、APEC林业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森林年的相关工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继续实施林业“走出去”战略,巩固和拓展政府间、部门间合作渠道。积极争取日、韩、澳、德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会、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等双多边援助项目。

(九)全面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干部培养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上岗、挂职锻炼力度,抓好关键岗位轮岗交流,优化机关干部配置,选派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干部充实到关键岗位。颁布实施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二要抓好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公安、调查监测、信息化等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国有林场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强化职能作用,理顺资金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三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各种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环节和岗位的监督检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四要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良好的作风凝聚人心,以优良的政风推动工作。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第四篇: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1229

提升多种功能 促进绿色增长 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2011年12月29日)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林业工作,分析林业形势与任务,部署2012年林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12月28日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成绩,对2012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2011年林业工作简要回顾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成功召开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全年完成造林9207万亩,义务植树25.14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又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十二五”时期林业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林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明晰产权任务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加快推进林改步伐。全国确权集体林地 26 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 95%;发证面积 22.65亿亩,占确权林地总面积的87%,发放林权证9785万本,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二是配套改革逐步深入。26个省区市林权抵押贷款456亿元,21个省区市森林保险投保面积3.9亿亩、保费4.3亿元。确定了200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合作经济组织达10万多个。全国县级以上林权管理服务机构达980多家,林权交易逐步规范,林权纠纷仲裁和农民权益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三是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召开了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总结推广了100多个典型县的做法和经验。广西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230亿元,惠及林农312万人,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四是林改成效全面显现。林改在推动林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许多林业大县林业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的。江西省林改后不仅造林步伐明显加快,而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6.8%。福建省永安市通过林改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还吸纳1万多名外地农民工就业。五是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制定出台了《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初步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的中央支持政策,在江西、湖南等七省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江西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将90个国有林场明确为事业单位。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同步展开。

(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一是造林绿化稳步推进。颁发了 《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启动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开展了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等大型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了森林抚育经营统一管理、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广东省启动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广西自治区实施了“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浙江省开展了“1818”平原绿化行动。辽宁省启动了青山工程,成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局,全年投资332亿元,完成造林783.2万亩。山西的“身边增绿”、江西的“一大四小”、湖南的“三边”造林等省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二是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总投资达2440亿多元。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联合5个部委开展了林区民生问题大调研。召开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调整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与工程省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编制上报了《重点生态地区退耕还林总体方案》,完成了2300多万亩国家级和4700多万亩省级阶段验收任务。开展了三北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和四期工程总结评估,编制了《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启动了黑龙江、辽宁、陕西3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试点。三是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务1140万亩,工程二期规划思路已获部际联席会议批准,建设内容更加突出了林业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范围扩大到200个县。批准了甘肃石羊河流域、新疆塔里木盆地两个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在全国重点沙区省份实施了“三禁”制度。启动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开展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四是林木种苗管理明显加强。制定了《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年生产种子2500万公斤、苗木300多亿株,合格率分别达88.4%、93%。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一是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林地落界工作稳步推进。下发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办法》,修订了《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范了外资使用林地管理。出台了《商品林采伐限额结转管理办法》,开展了木材运输检查执法监督年活动,制定了《森林增长指标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启动了200个县级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对559个县级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和专项监测,首次在80个县开展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各地纷纷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湖北省主要领导强调“要坚决守住林地保有量这条绿色的红线,不能踩,更不能越”。二是湿地保护扎实推进。编制完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实施规划。制订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稳定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投入渠道。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完成80%以上。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项目42个,新增湿地保护面积495万亩,恢复湿地34.5万亩,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制订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举办了亚洲湿地论坛。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新增林业自然保护区18处、面积163万亩,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53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编制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启动了拯救保护工作试点。完成了四川大熊猫保护区震后重建任务,加强了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实施了蟒蛇、黄腹角雉放归自然活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工作,推进了华盖木等重点野生植物示范性回归,强化了深圳大运会周边、三江源、鄱阳湖等重点区域野生动物保护。

(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主要林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供给能力有所增强。营造了103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实施了特殊林木培育项目,启动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编制工作。全国人造板产量达1.65亿立方米,木竹地板产量达4.9亿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7.7%和2.2%。干鲜果品、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26亿吨。广东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300亿元,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超过2000亿元。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去年的39∶52∶9调整为36∶54∶10,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7%、15.3%和15%。三是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现场交易金额54亿元,签约项目1745个、金额830亿元。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首次开展了林业龙头企业认定、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管理工作,认定了湖北五峰生物产业基地。福建省新增林业上市企业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北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达到20个,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造油茶林320万亩,改造低产林300多万亩。确认了中国十佳花木种植企业和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376万亩,花卉销售额达862亿元。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总数达到759处。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超过4.2亿人次,实现社会总产值24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签署了《关于发展森林旅游的合作框架协议》,下发了《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发展的意见》,举办了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海南省和温州市成为全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

(五)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林业宣传工作成效明显。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刊播林业新闻报道1万多条(次),全年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20多场,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林业系统报刊、出版、网站影响力明显增强。二是生态文化主题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大连等9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复旦大学、善洲林场等11个单位荣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目前,全国共有55个城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1年共投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774亿元,完成植树造林1671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经成为提升林业地位、拓展林业领域、增加林业投资、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三是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举办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竹文化节、爱鸟周30周年等活动,启动了“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开展了首届全国生态作品大赛、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林改改变生活”摄影展、国际森林年征文活动。四是生态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国林业网开通了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自然保护区网站群。全国新建了一批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生态文化馆。五是生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电影《杨善洲》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电视专题片《大漠长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荣获第11届金熊猫国际电视节特别大奖,《青青的油茶树》、《梦萦张家界》等文学作品完成创作,《中华大典·林业典》编纂完成。

(六)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防控。截至11月底,全国共发生火灾5331起,受害森林面积39万亩,伤亡92人,同比分别下降28%、42%和15%。快速扑灭了河北抚宁“4.12”、山东济南“4.18”等9起重大森林火灾,避免了发生特大火灾。强化了军事管理区森林火灾防控,召开了中俄第二次联防会议,举行了“绿色卫士”灭火实战演习。二是沙尘暴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了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部际协调机制,加强了应急值守和39个地面监测站管理。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召开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与31个省区市政府签订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将美国白蛾防治等纳入考核范围。开展了松材线虫病防治目标责任检查,实现了发生面积、病株数和县级疫点三下降。出台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开展了灾害标准制订和检疫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稳步推进。突出了主动预警,强化了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了驯养繁殖场所监测防控,启用了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开展了边境联防联控试点和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防控工作,成立了2个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七)林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一是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外事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届亚太林业周和第24届亚太林委会会议。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注册为国际性组织。出席了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九届会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我国林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印尼、老挝等国家专门派人前来学习借鉴我国的成功经验。二是深入开展履约与国际合作。签署了5个双边政府和部门间协议,双边协议达74个。制定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履约规划(2011—2015年)》,成立了国内部门间公约执法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全国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会议,印发了贷款项目“十二五”规划。欧洲投资银行设立了2.5亿欧元林业专项贷款,这是首次在我国为行业设立专项贷款。全球环境基金批准2600万美元的GEF五期湿地项目。积极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履约和中非荒漠化治理合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致信表示高度赞赏。就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老虎保护及大熊猫合作、濒危物种国际贸易等热点问题,与相关国家及组织进行积极对话。成立了国际森林问题领导委员会和国际森林问题研究中心。启动了《国际森林文书》履约工作。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参与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林业低碳经济综合试点示范、碳汇林业试验区建设试点,组建了华东、中南和西北3个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巴拿马气候谈判、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开展了亚欧森林可持续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研讨会系列活动。

(八)支撑保障能力继续增强。一是林业政策和投入取得新突破。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2个约束性指标、12项重点工程及林业三大改革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了《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木良种、造林补贴、湿地保护补助试点范围扩大,木本油料造林补助标准由每亩160元提高到200元,森林抚育补贴资金突破50亿元,18种林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天保二期工程取消了20%的地方配套资金,设立了改革奖励资金,森林管护、社会保险等补助标准提高3倍多。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资金超过40亿元,林下经济、竹产业首次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将长期执行,退税比例达80%以上。林业棚户区改造投资60.4亿元,新增供热等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林区广播电视、道路、供水、供电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全年中央林业直接投资近900亿元,比“十一五”年均水平增长50.3%,比去年增加126亿元。涉林贷款余额达1216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财政贴息贷款余额381亿元。二是林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签署了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电信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实施了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试点建设项目,整合了省级林业系统门户网站,建成了“全国林业一张图”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了中国林业网络博物馆、网络博览会,启动了第二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开展了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推动了“金林工程”、国家云计算平台林业试点示范和物联网项目。移动办公系统上线运行。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在73个部委网站绩效评估中首次进入前10名。三是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现代林业专题列入“十二五”农村科技规划,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启动。全年组织实施项目850个,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复并开始筹建。开展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全国林业科技活动周活动,基层林业站指导培训林农15万人次。启动了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国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站达2638个,生态定位站点达100个。编制了《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国家报告》。全面推进了森林认证,成为国际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国家会员,完成了互认准备工作。下发了《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导意见》,开展了林业知识产权试点。湖南省大力推广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帮助2000多万林农科学种树。四是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森林法》修改和《湿地保护条例》立法等工作稳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森林公安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开始施行。出台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审查行政许可4800多件,办理林业行政复议21件,审查规范性文件142件。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执法检查和“亮剑”、“清网”行动,清查征占用林地项目7384个。成功侦破一批历史积案,86%的网上逃犯被抓。及时处置了涉林非法集资案件。

(九)行业自身建设扎实有效。一是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推进了派驻地方森林资源监督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全面整合,优化了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和内部机构设置,开展了司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加强了林业教育培训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青海、广东两省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已有24个省区市将林业部门设置为政府组成部门。在部分省区撤乡并镇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林业站稳定在2.8万个以上,职工人数稳定在14万左右,80%以上的林业站纳入了财政预算。二是机关党的建设富有成效。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为核心,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兴林富民促发展、创先争优强作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印发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有针对地制定了防控措施。推进了林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了内部审计和资金稽查监管。四是不断加强工青妇、后勤服务和离退休干部工作。成立了国家林业局青年联合会,举办了青年主题演讲活动。积极改善干部职工住房和就餐条件,努力解决离退休老干部的各种困难。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中央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务林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全体务林人、全体森林防火专业人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脆弱和林产品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二是林地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民生问题亟待改善;四是会议、文件和检查核查过多,基层负担偏重。这些问题有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管理手段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都影响着林业改革发展进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二、当前林业的形势与任务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全球范围看,生态恶化、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林业具有缓解这些问题的多种功能,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点、重大外交活动的热点,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加快林业发展的热潮。从国内来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把对林业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对林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把对林业的建设加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可以预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会更加突出,林业必将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根据当前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林业实践的逐步深入,必须紧紧围绕国际国内战略大局,准确判断和把握林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第一,促进绿色增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绿色增长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是一条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体现着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已把绿色增长确定为大会主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要促进绿色增长,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增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承载能力,需要绿色的资源能源支撑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时代潮流。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高度重视林业在实现绿色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再次重申“中国将继续加快林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增强林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特殊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想方设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森林具有吸碳、储碳和替代功能,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利用森林碳汇进行间接减排,既可以实现减排目标,减缓气候变暖,又可以改善生态状况,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一举多得。刚刚闭幕的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就意味着国际社会最迟将于2015年制定一项约束所有缔约方减排的法律文书,并于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为国家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已经成为务林人的重要任务。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且大多是中幼林,提高质量、增加碳汇的潜力很大。在发展经济与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如期实现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拉动作用。在国内通胀压力不减和外部需求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目前,我国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主要在农村、在山区。农民的消费愿望很强烈,消费需求很旺盛。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40多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确权到户,让农民获得了价值2万多亿元的家庭财产和27亿多亩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许多农民通过经营山林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望后,一方面开始购置家电、汽车、房产等大件商品,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纷纷购置大量林业生产资料,用于扩大林业再生产,有力地提升了农村消费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精耕细作,将我国林地亩均产出由目前的200元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1000元,仅27亿亩集体林地产值就可高达2.7万亿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极大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林产品是市场紧缺的绿色健康产品,加快林业发展,不会导致产能过剩,更不会形成经济泡沫,只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持久地拉动经济发展。

第四,加强扶贫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成为现阶段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我国现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全国56%的人口集中在山区。山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90%,分布着6000多种经济植物、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林地是山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林木是山区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农民最适合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林业,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是深受农民欢迎的造血扶贫、绿色扶贫和长效扶贫。近年来,许多山区农民林业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就业增收的主要来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 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2020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这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为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既是一座循环再生的资源宝库,又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在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人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森林就是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留下了许多以树木山水为题材的名篇佳作,至今还在激发人的斗志、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有的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的生态文化始终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些中外思想家甚至认为,要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必须汲取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崇尚自然的智慧。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创作了大量生态文学作品,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导人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更加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总的来看,新形势新任务既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林业的功能还不健全、不平衡、不协调,有的功能甚至还没有认识到,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今后,必须继续把提升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努力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2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力维护生态安全,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保障木材供给,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林业多种功能和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自然湿地只有5.43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总数已占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15%。生态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制约,生态建设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始终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深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全面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必须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功能、拉动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增长的必然要求。我国林地广袤,其中许多林地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众多,水热条件优越,森林景观迷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自觉处理好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双赢,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长中短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壮大绿色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成功实践。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引导农民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增强农民的持续增收能力。

三是必须把保障木材供给作为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切实加强资源培育和保护。保障木材供给,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始终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全球资源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木材安全已经由一般的经济问题演变为资源战略问题,并逐渐呈现出国际化、政治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木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逐步加大。2010年,全国消耗木材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很高,木材安全隐患很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限制木材出口,依靠进口解决木材供给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立足国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加快木材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国内木材生产供给能力。

四是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林业建设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各项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增强林业活力、提升多种功能的根本途径。我国有45.6亿亩林地、29.3亿亩森林、5亿亩自然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和木材等林产品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林业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强。近年来,我们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了27亿多亩林地的活力与潜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还得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增强林业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林业政策,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让林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将林业蕴藏的潜力充分释放。

五是必须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着力推进科教兴林进程。提升林业功能,增加产品供给,关键在科技。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3%,我国农业已达到53.5%,林业发达国家更是高达80%以上,同时我国林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林产品供给,加强林业科技支撑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强烈。不解决科技落后的问题,林地生产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防火防虫等抗灾能力就难以增强,林业的功能和效益就难以提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大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破解科技难题,强化科技推广,全面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2012年林业工作重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党的十八大将胜利召开,做好全年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全年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化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展到林地,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举措。今年明晰产权的任务基本完成,明年要巩固成果、全面完成发证任务。要在检查验收和“回头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要切实减轻负担,放活经营权。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木采伐制度改革。二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和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以及强林惠林富林的各项补贴政策,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三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各具特色的林下主导产业。四要加强合作组织建设,使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合作组织这个通道顺畅地进入林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五要全力搞好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一个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的文件,指导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同时,要继续抓好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稳步推进造林绿化。一要认真落实《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年计划安排造林任务9000万亩,森林抚育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研究制定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碳汇造林试点和能源林建设项目。强化部门绿化检查指导,加强乡村绿化和身边增绿工作。二要认真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抓好天保工程政策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工程管理。协调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准在生态脆弱区和重点地区重启退耕地还林。加强综合效益监测,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扩大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试点,继续推进规模治理。启动长防、珠防和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开展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示范工作,推进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逐步提高木材自给能力。三要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作。认真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做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汇总、分析和发布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启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与省级政府签订新一轮防沙治沙责任书。四要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编制全国森林经营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森林抚育经营标准体系,发布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和检查验收办法。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完善森林抚育补贴制度。五要加强林木种苗培育和管理。确定一批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和保障性苗圃,推进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提升良种壮苗生产和供应能力。加强林木良种补贴试点项目跟踪检查。继续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三)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一要加强以林地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落界等工作,完善《占用征收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制定《国有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复查工作。开展森林资源两项约束性指标考核评价工作,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约谈制度,开展森林资源管理执法检查,加大案件查办督办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编制《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二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报批和实施工作。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开展国家重要湿地确认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试点。研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框架,加大湿地保护补助力度,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三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继续做好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制定圈养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物种繁育计划。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放归自然等工作,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录,出台有关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猎捕、经营利用管理办法。开展自然保护区检查评估工作,推进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研究制定加强植物园建设的相关措施。

(四)全面增强林业应急能力。一要强化森林防火工作。深入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防火实用技术和专业装备研发推广,提升防火工作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森林防火条例》配套规章,严厉打击非法用火行为。强化林火监测和火险预警响应,健全宣传教育、火源管控和分级响应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和责任落实,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专业消防队、武警森林部队、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二要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联合修订《植物检疫条例》,认真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推行检疫员备案制度和监测预警报告、灾情上报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预警。启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追溯试点。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继续推进主动预警试点,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疫情防控,强化重点时节、重点区域监测。推进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出台《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办法》。四要做好沙尘暴监测预警工作。坚持会商制度,加强重点预警期应急值守,筹建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平台,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做好沙尘天气信息报告、发布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一要加大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编制完成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林业生物质能源、特色经济林产业、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产业、人造板产业等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与林业产业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林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监督检查,强化对资源消耗的宏观调控,规范行业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继续抓好林产品会展经济。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木本油料的扶持力度。油茶产业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机制,努力形成以生产加工、资金投入、市场销售、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联合体,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三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林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下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核心技术支撑作用,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四要不断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和人才、资金、技术、产权等林业要素市场,鼓励开展林产品电子商务,争取森林认证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名录。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与发布,提高林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积极繁荣生态文化。一要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主线,组织开展林业重大成就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抓紧录制《湿润的文明》、《中国金丝猴》、《绿染三北》等林业题材大型专题片,认真办好《绿色寻梦》、《绿色时空》等电视栏目,筹备举办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切实开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二要强化生态文学创作。研究起草推进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全国生态文化发展规划,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展林业精神提炼征集活动,凝聚行业精神,扩大林业影响。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林业实践,创作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三要丰富生态文化活动。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发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标本馆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办好森林游游节、湿地日、荒漠化日等节庆活动,全面宣传展示生态文化成果。四要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推进林业新闻出版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把生态文化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展森林、湿地、沙漠生态旅游和木竹雕、竹藤、生态影视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竞争力。

(七)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发布《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关键生态技术、碳汇计量监测、生态功能评估、新兴产业技术等科技攻关力度。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和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示范样板。二要重视林业科技新兴领域。加强林业知识产权工作和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认证制度,力争在林业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上取得新突破。三要加强林业科技能力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林业生态定位研究站和林业质检机构建设,完善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八)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要完善和落实林业政策。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争取继续提高补偿标准。推进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财政补贴政策,扩大试点规模。优化林业信贷和财政贴息政策,扩大林业信贷投资规模。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新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补助资金。落实林业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二要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金林工程”、国家云计算平台林业试点示范、森林物联网、卫星应用等立项工作。按照“五个统一”原则,加快整合全国林业信息资源。广泛开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有序开展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三要加强林业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森林法》修改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等立法协调,着手制定《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出台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等部门规章。加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依法办理林业行政复议案件,做好涉林非法集资案件善后处置工作。四要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深化“五化”建设,充实警力,强化保障,提升执法打击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林区治安维稳工作,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避免发生重大涉林群体性事件。积极推进林区禁毒工作。五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国际履约战略和国别政策,认真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协议。开展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窗口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和我国林业国际影响力,研究探索更加务实的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重大政策研究,制定林业碳汇项目、碳汇计量监测资质管理办法,争取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涉林议题谈判,妥善应对林业国际热点问题,为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做好准备。加强亚太森林网络组织建设,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参加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

(九)有效提升林业行政能力。一要继续加强干部培养管理。实施《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规划》,健全林业人才工作机制,加强林业学科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各类林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和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活动。二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转文风、强作风活动,坚决减文减会,提高工作效率。整合规范各类检查核查,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减轻基层负担。紧紧围绕林业难点热点问题,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林业科学决策。三要全面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种苗站、国有林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强化职能,着力解决基层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高度关注乡镇机构改革,尽量避免对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机构带来不利影响。四要不断推进林业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和林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强化对重要岗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检查,加强巡视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同志们,艰辛成伟业,奋斗铸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对文化工作来说,××年也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一年。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这次会议之前,文化部就××年的文化工作和××年文化工作的设想,正式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报告。李长春、陈至立同志作了重要批示。长春同志批示:“过去的一年,文化工作不论是改革、发展、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望继续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加快对社会影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文化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文化综合执法,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至立同志批示:“一年来,文化部坚持以繁荣文艺为中心,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当前,文艺创作演出势头良好,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网吧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广泛,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市场管理,积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明天,至立同志还将莅临会议,并作重要指示。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长春同志、云山同志对文化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同志今天出席了我们的会议,将就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发表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宣部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同志的讲话、批示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对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今年的厅局长会议与以往有些不同,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文化厅局长以外,还特别邀请了省会城市的文化局长,很多同志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我代表文化部党组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一、关于××年的文化工作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党和全社会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系统的同志们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思想上有新的收获,工作上有新的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看来,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艺创作演出势头良好。艺术创作和演出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文艺舞台佳作迭出,各艺术门类都涌现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作品和人才。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促进了舞台艺术的繁荣,增加了文化的积累。全国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艺术质量和两个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节思路,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改进评奖机制,将“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合并,促进专业艺术和群众艺术的结合,使艺术节的宗旨“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进一步凸显出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制定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以昆曲保护为契机,在贯彻抢救、保护、扶持三策并举的同时,为传统艺术再造生机。完成了中央交办的重大演出节庆活动,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围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评为中国电视国内十大新闻之一,成为文化领域的一大亮点。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自办文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清史编纂工程等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历时年,动用万人力的“十部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全部完成。

文化市场在专项整治中逐步规范。坚持一手抓整顿规范,一手抓活跃繁荣,努力为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市场在治理整顿中逐步走向规范和繁荣。以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黑网吧猖獗、未成年人进入和有害信息传播问题得到了有效扼制。成立支持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发展专项工作小组,积极扶持国产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出台有关产业政策,积极推动国产音像制品出口,拓展

了国产音像制品在国外的市场空间,效果显著。首届音像制品博览会、第二届网络文化博览会和首届中国画廊推介展暨国际画廊邀请展等一系列大型会展活动成果显著,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以民间职业剧团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培育和规范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河南宝丰召开了全国首届民间职业剧团团长学习班,对于引导民间职业演出团体守

法经营,文明演出,坚决抵制庸俗和不健康的节目,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朝气与活力。召开了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确定了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典型经验引导全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定下发了《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得到加强。坚持对外文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外交大局服务的方针,策划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主动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和举办重大国事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历时个月,多个演展项目,获得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中央加强对非洲工作的精神,举办了历时个月的“中非文化交流主题年”活动,覆盖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和举办国际多边文化活动,增强了我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主导权。全力打造春节、国庆、“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文化宣传品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稳步发展。围绕文化认同,人心回归,加强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和宣传,坚决反对文化台独,坚持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文化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九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和七个改革试点单位的指导,加大试点工作有关配套政策研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取得突破。召开了文化系统的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转企改制工作座谈会、全国公共图书馆改革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画院改革工作座谈会,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各综合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中演中展转企改制,组建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就中直院团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提出了中直院团和其他直属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案。

文化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以《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文化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保证了《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修订了一批部门规章,并以文化部令的形式重新予以发布。继续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工作稳步开展。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人才兴文”战略,制定《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得到加强,文化科技在文化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年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由于国家文物局已经专门开会进行了总结,我不再具体讲了。

在文化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管理仍是薄弱环节,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从文化行政机关来看,文化事务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综观××年的工作,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文化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文化工作的思想性逐步增强。任何工作,都有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取向问题。文化工作尤其如此。要防止思想淹没在事务之中,重点淹没在一般之中。今年以来,关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了。邓小平同志诞辰周年之际,我们开展了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征文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各方面工作也都加强了思想引导。比如对外文化交流,坚持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更加自觉地贯彻中央对外工作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沟通,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更多地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期待什么,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他各方面的文化工作,也都是围绕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展开的。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文化工作就会方向明确,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文化工作的思路更加明晰,重在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文化工作重在建设这个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它包括五个主要方面,即思想理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业务建设。前四项建设是保障,是文化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文化本体建设是中心任务,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往往不是失职,就是越俎代庖。因此,必须团结、依靠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项具体文化工作也都要努力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比如艺术生产,以精品工程为龙头,促进全面繁荣,增加文化积累。改革评奖制度,引导创作和演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在文化市场领域,在专项治理同时考虑如何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社会文化领域要考虑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这都反映了对文化工作的理性思考,体现了重在建设的精神。

三是对改革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创新的意识大为增强,创意的项目明显增多。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文化系统对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信心更加坚定。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心理准备和工作准备也越来越充分了。××年文化部门在专业艺术、社会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一系列创新项目,为文化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亮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创新对一个行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庸赘言。我在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讲过,深圳在中国大地上的诞生和崛起,就是出自于一个伟大的创意。文化工作需要用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

二、认清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年,中央召开了十六届四中全会,会议全面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战略高度和我们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使命,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文化系统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建设先进文化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增强文化工作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格局正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总的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但国际上各种力量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战略主导权的矛盾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安全、地缘、宗教、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优势方面的压力,面临着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我进行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抢占、争夺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因此,如何在坚持扩大开放中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和一切腐朽思想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品格;如何使文化工作配合我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大局,为我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如何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份额,缩小文化贸易逆差,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强我国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任务还十分艰巨。

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益呈现其广泛性和深刻性。未来年间,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样来分析形势,提出问题,符合实际,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和做好文化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份、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进一步多样化,一些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将不断显现出来。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有关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络发展已基本达到与世界同步的水平。我们在享受资讯发达社会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防止境外不良文化的渗透,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三是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的日趋完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重在建设,加快发展,丰富市场,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一方面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引导和管理。文化工作绝非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关系每个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人们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也关系历史的继承和未来的创造,既关系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文化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认清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群众观念和历史观念,不断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党的观念,是指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国家观念,是指文化工作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文化行政部门是在代表国家管理文化事务。群众观念,是指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必须保持血肉的联系。有没有群众观念,不是工作好坏的问题,而是事业存亡的问题,扎根群众则生,脱离群众则死,这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历史的观念,是指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衡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上许多名噪一时的东西,都像过眼烟云一样的消失了。严格地讲,文化不论年,文化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文化作品的优劣与高低,成败与得失,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努力钻研,刻苦实践,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再次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及其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根据四中全会和长春同志在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文化工作的实际,我们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又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文化领域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建设,才能对文化队伍和文化工作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引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提高掌握新时期文化建设规律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当进一步研究党如何领导文化事业,政府如何管理文化事务,以及行业如何自律,企事业单位如何依法运营的问题。文化发展和建设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艺术创作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通过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一个作品能否成为精品,要经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既要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是围绕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重在建设”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繁荣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始终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主题。十六大以来,文化系统根据“两手抓、两加强”的原则,逐步从具体的办活动的事务中转向依法管理,转向有目标、有规划的系统建设上来。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善于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分解成项目,把项目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代世界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使文化创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再次突显出来。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普遍的意识和时代的潮流。文化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等等。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就是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根据当代实践融会创新,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同时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点,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

五是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局面的能力。稳定是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得益于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连续性,得益于团结稳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和长期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保障和基础,而文化领域的稳定和繁荣也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文艺队伍的团结和文化领域的稳定,这是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保证。

六是坚持为党和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不断提高开展文化外交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文化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大局。近年来,按照中央的对外方针和外交工作部署,文化外交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从过去主要关注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到注重发展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全方位的交流,从注重双边交流到注重双边和多边交流,并把多边作为重要舞台,从官方渠道为主到官、民、商并举,特别是积极促进文化贸易的发展,从派出传播,到常驻传播,积极开办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但对外交往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有待解决。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文化的自身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文化自身的重要功能。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文化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即“以文化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自身的价值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社会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文化工作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充分体现文化的人文关怀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功能,使文化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籍、鼓舞人的力量,使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人的心灵,培养和熏陶人的情操的事业,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是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切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深刻理解人民的愿望,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满足这种需求,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和欣赏,文化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才能够得到实现。远离了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服务对象,也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

四是要坚持面向大众,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公众参与文化创造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近几年,文化系统坚持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城市以社区为中心,农村以乡镇为中心,加强了四基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其目的正在于此。××年,我们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要关心一亿多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状况,丰富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从事文化工作,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所服务的对象,要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只有当他们的文化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了,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其中的欣慰和快乐。

三、关于××年的主要任务

关于今年的工作,《××年文化工作要点》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在会上还要征求大家意见,会后将正式印发,文化系统要以工作要点为指导,在全面加强五项建设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近几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感悟与理解,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感人力量的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人民最深切的心灵呼唤和社会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客观地分析文艺创作的现状,进步和成绩在此,而差距和不足同样在此。要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带动文艺创作演出的全面繁荣。精品工程实施两年来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表现在精品意识和积累意识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坚持做下去,一定会留下许多传世的作品。要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着力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积极鼓励文艺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和培养创作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关心新人新作。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是演出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健全艺术生产、营销、筹资和分配激励机制,增强活力,提高艺术院团的市场竞争力。中直院团更要在改革发展和推出精品力作方面起示范作用。

要在不断创新中增加新的文化积累,使传统艺术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文化部制定的《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作了重要批示:“方案可行,重在落实,坚持数年,必见成效。”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昆曲等优秀传统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同时,要认真抓好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

要加强面向农村和未成年人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推动全国儿童剧新剧目和农村题材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继续购买一部分优秀剧目的演出权,送戏送剧本下乡。

要增强大型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今年,要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和长征周年,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举办相应的文艺活动。

(二)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基础。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抓文化公益事业,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继续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提高效益。

要继续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近几年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仅中央财政对文化部系统的几个建设项目投入就达亿多元。××年,要继续推进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大修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工程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专项维修改造项目。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强全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各省市也都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和运营。继续推进农村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建设,按时完成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实施的两馆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全国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各级文化系统要依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各地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协调,整合资源,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流动。继续推进西部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加大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基层文化的基本阵地和基本队伍建设,着重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继续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清史编纂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文化系统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加强对文化系统改革试点的分类指导,加强对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及配套政策,特别是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要宣传和扩大试点成果,总结经验,继续在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积极关注指导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并及时总结经验。今年,中央将制定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国家文化发展纲要,二是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各地要积极做好准备,及时研究贯彻实施纲要和意见的实际举措。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去年是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极好机遇。××年,要继续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要以典型经验引路,加强对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参与和协助各类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

(四)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逐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年是文化市场管理具有转型意义的一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我们及时调整文化市场管理的思路和手段,修改相应的法规和规章。今年,要致力于为文化市场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革文化市场治理整顿的方式,使其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由系统行为扩大为社会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把网吧和网络文化市场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场所和阵地。

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扶持民族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音像制品和动漫游戏节目出口。在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和艺术品市场等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整顿和规范是为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系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门类齐全、机制健全、体制安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引导,进一步提高管理文化市场的能力。加强布局结构调整,加大调研力度,制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方案。

(五)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国家总体外交重要支柱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平、进步的崭新形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遵循党和国家外交原则,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方针,紧密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外事活动,组织开展文化外交。选择重点国家组织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精心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扩大我国文化在各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展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亲和力。

继续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工程,推动中国文化通过官方、民间和贸易三条渠道走向世界。多年来,我们在官方交流和民间往来方面有优势,而在文化贸易方面相对较弱,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商业运作力度,逐步改变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局面。要积极发挥民间和地方的作用,做好在美国举办中国艺术节、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以及在印度举办中国文化节的筹备工作。认真办好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积极参与第二届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八届部长年会、文化与发展大会等国际会议。办好“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十届吴桥国际杂技节、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等活动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落实东方文化研究计划,有计划地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创作及对外文化交流的理念和方法,以能够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推向世界,促进文化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要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文化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坚持中央对台工作方针,以文化认同、人心回归为目标,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方式上全面加强对港澳台的文化交流与宣传工作。使文化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积极开展文化入岛系列宣传活动,反对文化台独,促进祖国统一。

(六)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文化系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文物安全和文物维修管理工作,完善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坚持“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社会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好范文版权所有

××年是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一年,要以昆曲保护为契机,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培养全社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制定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和传承人的命名办法等保护工作规范。积极开展资源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状况。

(七)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文艺要繁荣、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其核心都是人才问题。要从事业和工作需要出发来谋事论人。去年,文化系统积极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人才兴文”战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化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兴文”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国战略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文化人才培养走向系统化、系列化、规范化,探讨利用社会力量培训文化人才。

(八)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搞好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工作。在整个文化工作中,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是基础性工作,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工作。××年,文化教科工作要围绕艺术繁荣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文化建设这个大局,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质量。尊重文化、教育和科技规律,既要注意共性,更要注意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的特殊性,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今年,文化部创新奖将进行首次评审工作。创新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奖项,而且是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措施,要为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服务。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社会艺术考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规范考级工作。艺术教育为文艺院团的发展输送急需人才,艺术科研为文艺发展提供保障,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应得到切实加强。××年,我们与教育部签订了关于共建中央戏剧学院等三所艺术院校的协议,今年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九)积极推进文化法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自《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以来,文化系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精神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提高立法、执法和普法水平。文化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以宪法为根本,以文化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主干,以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法律、法规、规章相互配套、协调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框架。要通过立法,把在文化领域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和经验,逐步上升为法律规范。文化立法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今年,文化系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强化依法管理,同时积极推进各个层次的立法进程,构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体系。

要按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对文化的管理,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要求,落实文化立法十年规划。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修改完善《图书馆法》草案,修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起草《对外文化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条例》、《艺术品经营管理条例》等,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调研工作,探索建立国家荣典制度。

(十)开展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文化建设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文化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转变规划编制理念,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编制规划的经验,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趋势,使规划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现在是文化建设的极好时期,中央正在研究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文化工作,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现在到了文化领域可以做几件大事的时候了。所以,各地要将今后五年要做的大事,列入规划中。文化设施建设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服务大多数群众出发,不要一味追求豪华,要注重功能实用,防止和纠正某种偏重外部设计、弱化内部功能的倾向。现在社会上重形式、轻内容的风气日渐弥漫,所以买椟还珠、月饼不如盒子值钱的现象比比皆是。舞台艺术精品生产也要防止过于注重包装,越来越追求豪华的倾向。要把精力放在作品的原创上、内涵上,舞美、灯光等等也要尽可能压缩一次性消耗,多注重长远起作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要注重文学艺术的原创性,将来能够留下来的,是这些东西。在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逐渐蔓延的时候,文化领域要清醒和抵制,起码不要推波助澜。

规划编制要坚持文化工作的方针和各项原则,明确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思路,处理好制定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要认真调查研究,在“十一五”规划中体现文化总体发展战略,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及指标,部署需要重点加强的基础工作,研究确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法规和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协调文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及其它规划的关系,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同志们,××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各级文化部门要恪尽职守、勤奋工作,搞好全年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系统的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开拓,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下载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7年1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这......

    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 赵树丛总结讲话5篇

    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 赵树丛总结讲话 12月30日,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式在国家林业局礼堂举行。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树丛作会议总结讲话。 赵树......

    周生贤在2008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周生贤在2008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在2008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 周生贤 (......

    周生贤在2006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周生贤在2006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11日 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 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胡......

    陈雷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陈雷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站点编辑 ] 发表时间:[ 2010-1-18 ] 阅读次数:[ 273 ] 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新要求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

    孟建柱在公安厅局长会议上讲话

    孟建柱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强调以服 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成 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12月20日在京举行,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

    局长在全县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吕为苗局长在全县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年的春季校长会议,因为有许多重要工作要部署,有些事情我也要在本次会议上做重点强调,所以除校长、书记外,也请副校长、副书记参加。......

    xx局长在党风廉政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刚才,xx同志传达了学习市国税系统局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并代表局党组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2010年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