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圻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简介
长圻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工作汇报
长圻廖社区地处鄂黄长江大桥北端,版图面积2.2平方公里,共有6个居民小组,辖区人口4870人,现有耕地面积856亩。辖区内单位13家,其中社区创办规模企业5家,总投资近5000万元。年产值超过9000万元。
一、以便民服务凝聚民心,促进和谐。
(一)建立便民服务大厅。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管理、社区治安及人民调解、社会事务和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教科文体等窗口,便于群众集中、快捷办理日常事务。
(二)完善便民利民制度。一是定时办理制。根据社区实际需要,制定了每周一至周五社区干部集中办公。每月逢十各组组长同社区干部一起集中办公。二是干部代办制。积极搭建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了惠及各类群众的“群众事务全程代理机制”。以服务向家门延伸为目标,探索多形式的便民服务新模式。三是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履行职能职责。凡因工作不落实,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要对责任人予以问责追究。
(三)加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自治的重要保证。2011年,社区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共新成立备案社会组织12个,这些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中影响日益明显、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我社区新备案的12个社会组织中,涉及社区管理、志愿服务、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社区教育、养老助残、困难救助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自主发展、门类多样、不同
层次、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人员共计200余人,其中党员32人,社团类组织的负责人多为居委会工作人员或一直关心社区建设的志愿者,这些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和服务活动,加强了社区居民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有效的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二、以发挥民主聚集民力,促进发展。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法制宣传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对法律、医疗、卫生、教育等政策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引导农民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力地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二)加强村规民约管理。为推进我社区民主法制建设,树立良好的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卫生新型农村社区,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制定了适用于长圻廖社区的村规民约。
(三)创新村民议事机制。对房屋拆迁、征地、收益分配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由社区按照有关议事规则、程序和要求,组织群众或村民代表参与民主决策、讨论、商议、管理、监督,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四)督促决策事务落实。健全完善村级事务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探索出一条“民主提事、有人管事、大家议事、集中办事”的新路子。
(五)加强党务居务公开。通过对目标任务(年度工作目标、阶段性重点工作及落实情况)、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工作动态(年度财务收支及重要专项经费分配、使用等情况)公开,让村民享有“知情权”,以便更好的监督村级各项工作。
三、以社会管理共筑民安,维护稳定。
(一)通过大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以“四有”
(有案必受、有受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公)为宗旨,以“资源大整合、体系大健全、机制大联动、职能大提升”为目标,以“统一受理、上下联动、部门联系、多块结合”为原则,建立“一个中心、二级组织、三级网络”,健全“四联合”(联合办公、联合办事、联合接访、联合调处)模式,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提供了全新的平台,通过艰辛努力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疑难纠纷不出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通过帮教活动的开展,将特殊人群稳定在基层。通过完善和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涉邪涉毒人员、重点失足青少年、易肇事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引导、就业服务、困难帮扶、管理娇正等工作。使其他们的思想及生活需要得到了帮助,解决了他们的实际的困难,安抚了他们的思想情绪,确保他们思想稳定全身心投入生产。
(三)通过义务治安巡逻,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通过加强对义务治安巡逻队员的培训、管理和保障,不断状大义务治安巡逻队伍,在辖区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治安巡逻,有效的防止了各类案件的发生,确保了一方平安。
四、延伸网格管理,服务居民。
为确保网格化管理见成效,社区进一步开展“党建进组、服务入户”的服务模式,把党小组与居民小组合二为一建立网格党小组,以党小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党员、居民骨干参加理论学习、民情研判、议事决策、党内推优等活动。组建日常服务团队和综合服务团队,向周边群众提供近距离服务,帮助党组织全面掌握社区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居民利益诉求,有效凝聚居民群众。并推出《网格备忘录》,网格服务团队成员随时记录了解到的居民情况,并及时与社区沟通联系,掌握动态信息。同时,为突出服务重点,推出“三大服务模式”,即建立优质管理服务模式、志愿帮扶服务模式、健康关爱服务模式。
五、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社区共建活动是实现社区和共建单位良性互补、和谐发展,推进社区和共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的有效载体。社区与共建单位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不断探索共建工作方法和途径,推动了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较好的完成了共建目标:
为了逐步提升共建活动质量,推进共建活动更深入开展。我社区和共建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寻找最佳结合点,共建双方联合开展了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种党建活动,在全体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推动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夯实了共建思想基础。
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利用单位人才优势,把科技推广工作与社区的共建工作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共建单位参与到支持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还组织发动共建单位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活动,建设优美环境。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入手,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城管会战”活动,加强对办公楼周边的环境卫生、广告、等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杜绝办公区域内乱搭、乱放、乱停等现象。同时开展绿化工程,努力扩大社区绿化面积。通过共建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有效提升了社区的人文环境,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卫生整洁、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同时通过结对共建,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达到了“文明双赢”、“服务双赢”目标。
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区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
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当前尤其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现,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上下功夫。
社区就像大保姆无所不管,“越位”、“错位”现象经常发生,大多承担着政府指派的行政管理任务。一些本来应该由社会组织和市场解决的问题,社区却承担下来,成本很高但效率却不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群众却不满意,很多矛盾集中到社区身上,出力不讨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有些事情没有人去管理,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也缺位。
社会管理创新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因此,各部门都应按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状况,切实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力度。同时,要在办公条件以及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以保证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推进。
总之,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开创进取,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路子,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双马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简介1
XX乡XX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简介
XX县XX乡XX社区位于县城西郊,辖1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763人,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近年来,该社区按照“重服务、重民主、重管理、促和谐”的“三重一促”工作思路,大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社会管理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大发展,呈现出风清、气正、人和、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村民自治为目标,突出自管自育促自治。一是加强完善村规民约。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先后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承包地分配管理、征地拆迁补偿、水利设施使用、尊老爱幼等方面的村规民约10余件,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强民主议事建设。对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修建、新农村建设房屋包装、大棚蔬菜产业发展、村组公路建设、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国家级环保示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形成集体决策意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加强党务村务公开。每季度对党员发展、目标任务、财务收支、收益分配、计生奖扶等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监督。让村民享有知情权,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坚持以便民利民为前提,凝聚党心民心促和谐。一是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新建“1+6”模式的社区活动阵地380平方米。完善了医疗卫生、农家小店、计生服务、农家书屋等服务阵地,建立了村民议事大厅、便民服务大厅和人民调解室,设立党员管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窗口5个。“XX奔腾”主题广场配备了体育器材和太阳能路灯。二是完善便民利民制度。建立并完善了定时办理制、干部代办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加强便民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集中办理群众事务,协调化解群众纠纷。逢十召开组长工
作会,研究布置工作,商议经济社会发展事宜。三是公开便民为民事项。对5个服务站的办事内容、办事程序、所需要件以及办理人员的职能职责和纪律要求等予以公示,让群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少走弯路。四是热情周到微笑服务。耐心听取群众意见,细心解释政策法律,对来办理事务的群众热情周到,服务至上,增强干部对群众的亲和力。
——坚持以平安建设为抓手,推进文化建设促稳定。一是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义务治安巡逻队伍,配备专门的服装、车辆和巡逻员,各组明确了治安信息员,大院落建立了守楼护院队,加强夜间尤其是重点时段的巡逻和管理,三年来未发生一件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大院”活动,通过每月评选一户平安示范户,促进家庭和睦,增强邻里团结,提升院户联防,推进经济发展。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利用“百场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教育100问”、信访宣传提纲等宣传册的印发,不断增强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通过评选勤劳致富户、遵守纪律户、双文明户等活动,促步形成具有XX特色的民风民俗。
——坚持以帮教帮扶为重点,共推民富民安促发展。一是通过大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村组两级坚持“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疑难纠纷不上交”的原则,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全社区无一例到乡以上群访集访。二是积极开展帮教活动。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涉邪涉毒人员、失足青少年、易肇事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实行条块结合的网格化管理,在教育引导、就业服务、困难帮扶、管理娇正等方面进行帮扶,及时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让他们相信党、相信干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鼓励其回归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加速推进房屋美化、组组通水泥路、集中供水等民生工程,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37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灾救济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第三篇: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五大”转变做强管理基石
http://(2011-08-05 17:36:35)来源:四川日报第06版
□黄进(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相关新闻背景:绵阳涪城区成功做好社会管理的“五零工作法”
与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相比较,绵州社区的 “五零工作法”实现了这样“五大”转变:一是在重视程度上,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视,把社会管理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社区的社会管理;二是在管理主体上,改变了单一的行政管理,既强调上下齐抓共管,更强调横向整合联动,大力整合辖区资源,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取得了让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1+1>2”的合力效益,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协同化;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通过畅通民意、连接民心等方式,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使管理柔性化、人性化;四是在管理内容上,将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全面、快捷、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五是在管理环节上,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以熄火化怨、贴心服务、关爱帮扶等工作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矛盾源头。
从全省范围来看,绵州社区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在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涌现出来的典范,是我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杰出代表。
目前,我省共有城乡社区9079个,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镇及其附近郊区。社区与行政村相比,经济较发达、社会发育程度高、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高、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强、生活方式多样、社会治安更加复杂。有事无人管、有事无力管、有事难以管、有事管不好等情况在一些社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力度不够、创新办法不多、创新效果不佳等情况在一些社区也还存在。加强和创新我省社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我省社区的社会管理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要高度重视社区的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微观载体。我省社区组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总结社区经验,既为整个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提供新鲜素材,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
二要努力创新社区管理的组织体制,建立社区治理新模式。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政府与社会双向进入、良性互动的社区公民治理新模式,整合资源,促进参与,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这一创新涉及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居委会和居民院落组织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职能定位。目前,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三要努力创新社区管理的制度体系,消解矛盾,增强活力。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加强社区民约、公民道德等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形成既要维护社区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增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杜绝“代民做主”。强化社区的动态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解机制以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积极转化。要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社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总之,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社区应当成为党委领导的坚强基石,政府负责的重要依托,社会协同的有力载体,公众参与的有效平台。我们期待着通过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努力,社区能够尽快实现在社会管理中的科学定位、角色发挥和职能优化。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社区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所在。多年的社区管理工作使我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有了一定的,特别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以后,我在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以加强社区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是如何以社区建设能力提高促进社会建设能力提高。这两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新要求,紧紧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重点解决能力不足的风险,不断提高加强社区管理的本领,努力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和谐幸福,让党放心,让居民更加满意。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社区,社区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而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方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太原市社区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基础性和自
治性,在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邻里和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民主进程、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强化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严重。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街道,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街道,使社区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大部分街道并未落实“居财街管、管用分开”的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街道决定,社区经费普遍存在和街道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改变用途和挪用现象。
在人员管理方面,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负责,导致社区工作者眼睛只盯着上面,在与居民的联系、沟通、服务方面下的功夫不够。由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严重“膨胀”,负担不断加重。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别是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城市基层管理主要体现为社区的管理服务,这无疑也成为街道的主要职责,但是基层民政部门又是指导和管理社区建设的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工作服务站的建立,将原来街道承担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划拨出
去,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领域职能、功能雷同,机构重叠,街道办事处成为了“二传手”,这样不仅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也造成了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严重的问题。
三是资源难以整合。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作用。各部门在工作重点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库建设,公安、计生等部门使用的是不同软件,社区居委会为此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加大了基层的负担。
四是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是社区居委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和办公经费以及人员待遇上。有的甚至连取暖费、水电费都无力支付,特别是随着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的不断增加,各项开支的加大,社区维护运转经费将更加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低于当地最低 3
工资水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快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建议:一要撤销城区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减少行政层级。应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社区管理局作为政府管理社区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逐步取消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工作站要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办事机构,协助政府承担起政府给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让居民办事更加便利、快捷。同时社区居委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社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属于自治范围内的社区公共事务。但其他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不得硬性摊派和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不得以行政命令直接向社区居委会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凡依法应由社区居委会协助的事项,必须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需委托给社区居委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凡属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未经基层社区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进入社区的服务事项,社区居委会一律不予承担。任何单位和部门未经审核 4
批准,不得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搞评比,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理顺社区工作关系。
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社区民间组织在扩大社区基层民主,扩展社区自我服务,活跃社区文化,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提高居民参与水平,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从事各种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如社区服务组织、老年大学、志愿者队伍、舞蹈模特、书法诗画、健身等都非常活跃,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组织的日常管理还不规范,大部分没有登记,我们开始实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同时给予在社会上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社会组织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这就需要从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做起,营造发展的环境,加大培育的力度。这样就能够解决政府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把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工作交给民间组织办理,明确转移职能的范围、事项,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要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增强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居委会办公、运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地方政府要担负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职责,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
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的产权应属于国有,并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鼓励社区居委会在法律范围内,根据所辖居民的需求开展各项工作,为广大居民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
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只有不断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使城乡基层保持和谐稳定,进而为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打牢基础。
第五篇: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材料
深化代访维权职能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项目报告
基层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是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地,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敦化路街道所属社区多数是由过去的城乡结合部发展而来,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多,海泊河改造也遗留下很多问题,矛盾纠纷较多。另地处中央商务区核心位置,商务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拆迁改造项目多,稳定工作压力一直较大。街道党工委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积极探索,依托“守祥代访维权工作室”工作经验,在社区打造“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一、项目主题
针对矛盾纠纷多发频发实际,充分发挥“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维权平台作用,本着为民解忧,服务于民的原则,重点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由被动调处到主动化解的转变。
二、运行载体
依靠社区律师、老党员、楼组长,发挥志愿者作用,在社区创建“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重点化解敦化路街道辖区内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依托社区“网格”,形成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网格,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管区潜在的和已经出现的矛盾隐患;发挥“警务室”、特色调解室等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社区。
三、配套机制
一是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新机制,随时倾听群众声音。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即“设立一个楼道意见箱、公开一部电话、选配一名联络员、每月一次访谈”,开展“党员联户询民意、干部入户访民情”
等活动,随时收集社情民意,安排专人进行梳理、汇总、分类。
二是明确社区“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窗口受理流程。采用办理加代理模式。凡是居民到工作站反映问题,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受理登记,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限内马上解决,并回复来访居民;对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律师代理,帮助居民维护权力。根据矛盾纠纷受理、接访、登记、分流等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统一受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办理时限承诺制等规定,对与民生有关的一户一表改造、违章建筑拆除等难题要求工作人员限时督办,避免发生来访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
三是根据矛盾纠纷性质对解决情况进行规范。对来访问题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社区要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在遇有因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时,要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力,积极帮助拆迁居民与开发商搭建对话平台。对居民迫切需要向上级政府反映并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代理,帮助居民跑腿,在规定时限内给居民明确答复,确保民意的畅通,问题的解决。
四、相关工作措施
一是丰富矛盾纠纷化解主体,充分发挥党员参与决策能力。街道党工委为解决居民困难,满足群众需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创新实施了社区党建民主“三事制”,即“群众民主议事、党员民主定事、党群民主干事”,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民主决策意识和参与决策能力。“三事制”将及时收集各类矛盾隐患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提报街道。二是加强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硬的调解员队伍。创新培训形式,不仅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而且让调解员轮流到法律服务所坐班,参与案件调解、旁听庭审、协助调解协议的制作等,在具体案件的实践过程中,系统学习调解技巧和规范制作调解协议,着力提高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技能强、能吃苦耐劳的调解队伍。
四是依托“为民服务代理”,建立立体化的代访维权体系。针对新形势下管区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依托街道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社区党员纠纷调解员队伍为骨干,以社区律师为辅助的代访维权服务体系。
五、预计效果
社区内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有效化解,居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开辟了解决矛盾的新局面,提高了为民排忧解难的效率,三级网格受理的信访问题和案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结,群众越级信访、重复信访及集体上访同比大幅下降,信访秩序明显改善,较好的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成立宗旨是为了维护社区广大居民的合法权力,切实解决和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具体管理规定如下:
一、坚持以民生为重。重点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本着为民解忧,服务于民的原则,建立起由过去的“居民上访”变为“替民代访”,由过去单纯的“为民调解”变为“替民维权”的工作机制。
二、采用办理加代理模式。凡是居民到工作站反映问题,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受理登记,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限内马上解决,并回复来访居民;对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律师代理,帮助居民维护权力。
三、建立“替民代访”工作机制。对要求上访的居民群众,首先由工
作人员进行调解和处理,注明办结时限,信访人只需在承诺时限内等待结果。对无法达成调解或信访人不满意处理意见的,采取代理制,由工作站安排专人到相关部门帮助反映问题,并全程代理。对国家明令禁止,明显不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信访事项,给予明确答复,并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对确要上访的群众,由上访居民选出代表,在工作站人员带领下依法上访。
四、对来访问题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要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在遇有因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时,要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力,积极帮助拆迁居民与开发商搭建对话平台。对居民迫切需要向上级政府反映并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代理,帮助居民跑腿,在规定时限内给居民明确答复,确保民意的畅通,问题的解决。
五、将“替民维权”纳入法律援助重要服务内容。工作站安排专职律师坐班,参与信访接待调处工作,为居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解难释疑服务,引导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信访问题。如接访问题复杂,确需通过诉讼渠道解决时,可以提供优惠的诉讼代理,或者全程进行法律指导,确保居民的合法权利得到维护。
二是在企业设“联络员”,帮助企业职工依法维权。通过设“联络员”和驻街企业加强沟通,予以监督,既可维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我们这些小型企业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社区联合工会区域性职代会还产生了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监督各企业执行合同的情况,协调劳动关系。同时社区联合工会确定每周五下午为职工接待日,接受职工的咨询和投诉。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监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新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将促进居民发挥主人翁思想,积极参与进来,可以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如为保证拆迁按期完成,可成立监督委员会,成员全部由拆迁居民担任,为拆迁公平公正赢造前提,这些成员主动教育引导其他居民,可有效推进拆迁进程。
三、配套机制
一是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新机制,随时倾听群众声音。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即“设立一个楼道意见箱、公开一部电话、选配一名联络员、每月一次访谈”,开展“党员联户询民意、干部入户访民情”等活动,随时收集社情民意,安排专人进行梳理、汇总、分类。
二是明确“守祥代访维权工作室”、“四位一体与人民接访”等窗口受理流程。根据矛盾纠纷受理、接访、登记、分流等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统一受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办理时限承诺制等规定,对与民生有关的一户一表改造、违章建筑拆除等难题要求工作人员限时督办,避免发生来访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
三是根据矛盾纠纷性质对解决情况进行规范。党工委负责组织每半月召开一次由信访、综治、司法、调解等部门参加的矛盾纠纷联合排查会议,听取各社区和各种渠道排查出的不稳定隐患,及时研究解决办法,避免事态的扩大。对性质单
一、涉及单个部门的,由“四位一体”调处中心调查处理,或责成有关部门办理;对成因复杂、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案件,由党工委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对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通过完善的处置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相关工作措施
一是丰富矛盾纠纷化解主体,充分发挥党员参与决策能力。街道党工委为解决居民困难,满足群众需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创新实
施了社区党建民主“三事制”,即“群众民主议事、党员民主定事、党群民主干事”,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民主决策意识和参与决策能力。“三事制”将及时收集各类矛盾隐患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提报街道。
二是保证老百姓充分享有“知情权”,发挥主人翁思想。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监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新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将促进居民发挥主人翁思想,积极参与进来,可以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如为保证拆迁按期完成,可成立监督委员会,成员全部由拆迁居民担任,为拆迁公平公正赢造前提,这些成员主动教育引导其他居民,可有效推进拆迁进程。三是加强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硬的调解员队伍。创新培训形式,不仅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而且让调解员轮流到法律服务所坐班,参与案件调解、旁听庭审、协助调解协议的制作等,在具体案件的实践过程中,系统学习调解技巧和规范制作调解协议,着力提高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技能强、能吃苦耐劳的调解队伍。
四是依托“为民服务代理”,建立立体化的代访维权体系。针对新形势下管区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党工委依托街道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社区党员纠纷调解员队伍为骨干,以社区律师为辅助的代访维权服务体系。
五、预计效果
有效化解了社区矛盾,开辟解决矛盾纠纷的新局面,提高了为民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效率,三级网格受理的信访问题和案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结,群众越级信访、重复信访及集体上访同比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