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时间:2019-05-14 04: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第一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实施方案(2018-2020)

前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自2015年实施以来,研培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全国80余所高校举办研修、研习、培训390余期,培训学员1.8万人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本地区研培,全国参与人数达到5.6万人次。研培计划有效地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丰富了非遗保护的举措,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密切了院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促进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同时,研培计划在增加城乡居民就业、促进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在未来3年内共同实施研培计划,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为保障研培计划有序实施,发挥更好效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实施目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二)工作原则

1.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原则和要求。

2.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注重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3.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尊重非遗项目的基本文化 内涵。

4.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群保护、传承、发展和再创造的权利。

5.重视青年人在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

(三)工作任务

2018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约100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本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的研培计划;年度参与研培人数约2万人次。

二、实施范围、实施重点、研培学员和参与单位

(一)实施范围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的研培计划主要针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的本地区研培计划主要针对国家级及以下非遗代表性项目。

(二)实施重点

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要求,配合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继续将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作为研培计划实施重点,同时,积极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研培,探索并扩大其他门类非遗项目的研培工作。1.传统工艺领域的研培工作重点面向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有助于带动就业增收、培育品牌的项目。鼓励结合精准扶贫,面向国家贫困县开展整建制培训。

2.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的研培工作优先面向传统戏剧,优先面向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基层表演团体,鼓励开展整建制培训。

(三)研培学员

研培学员为列入实施范围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从业人员,不包括爱好者和不直接持有技艺、技术的研究者。

其中,传统工艺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从事相关项目的手工艺人,以相关项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小微企业、老字号企业、作坊、合作社的管理、设计、研发人员。面向国家贫困县的传统工艺培训可包括拟通过从事相关项目增加家庭收入的普通人群。

(四)参与单位

研培计划主要委托本科高校实施,同时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参与。

1.本科高校和科研机构须具有较强的非遗相关领域研究、教学基础和能力;具有相应的教学场地、后勤保障能力和专门工作团队。

2.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的普通从业人群开展培训。参与学校须设有相关专业,具有特色项目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相应的实训场地、后勤保障能力和 专门工作团队。

3.企业和社会组织主要参与传统工艺领域的研培。参与单位须具有相关传统工艺产品研发基础,具有较强的设计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工作内容

研培计划以研修、研习、培训为主要形式,同时包括项目研究、学员回访、展览展示、研讨交流等拓展内容。

(一)主要形式 1.研修

主要面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业者、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旨在帮助传承人群激发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解决发展难题,引导跨界交流与合作,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才。研修班要注意以“研”带“培”,充分发挥院校科研优势的引领作用。

研修班参与人数不超过20人,时长1个月左右。2.研习

主要面向文化程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研究、设计、创作能力的中青年传承人群。传统工艺领域的研习活动主要配合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围绕特定项目需求,利用院校和企业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平台,帮助传承人解决作品创作、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关键工艺和技术难题。

研习的组织形式和时长根据项目特点和具体需求确定。由院校组织的研习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由企业、社会 组织等实施的研习可以采取短期培训、驻站合作等形式。

3.培训

主要面向普通传承人群,帮助其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技艺的把握,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培训强调“跟项目、整建制、成氛围”,提倡1个班围绕1个或多个有相通之处的项目,集中招收1个地区,如1个县、1个乡或几个企业、作坊、合作社的学员,以利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形成持续性的学习研讨创作氛围和集聚效应。

培训班参与人数一般不超过50人,时长1个月左右。由技工院校实施的面向国家贫困县的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可根据需要调整参与人数和培训时长。

(二)拓展内容 1.项目研究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对准备实施研培的非遗项目开展深入调研和理论研究,了解项目发展现状和传承人群的现实需求,深化对相关项目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的认识,建立更加系统的学术支撑。

鼓励各参与院校和单位申报专项课题,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学术研究;鼓励设立传统工艺创意设计中心或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建立实验室、大师工作室,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非遗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水平。

2.学员回访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在集中学习结束后,对各期研培班学 员开展不少于一次回访,进一步了解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现状和实际需求,评估教学效果,改进课程设置,总结研培经验,加强与学员及所在社区的交流互动。

3.成果展示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在每期研培班结束后,举办研培成果展示。传统工艺的研培成果可采用学员作品展等方式,传统表演艺术的研培成果可采用汇报演出等方式。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参与院校和单位参与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和相关会演、博览会、交易会等。鼓励各参与院校和单位结合其他工作,拓展展示方式,传播研培成果。

4.跨界交流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在研培期间,组织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设计师、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等开展跨界交流与合作;鼓励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组织优秀学员与其他国家的专家和遗产持有者开展国际交流。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之间开展互访交流,优化课程设置,互补优势资源,合作编写教材,通过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分享经验。5.定向合作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在研培基础上,到学员所在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或非遗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培训基地等,建立与社区的长期合作。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赴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工坊相关的讲习、培训、交流等活动,建立定向定点的帮扶合作。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体系

研培计划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课程设置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

1.基础课程

着重帮助传承人群加深对非遗政策、传统文化和所持项目相关知识与技艺、技术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相关非遗政策文件解读;项目的文化内涵;项目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原理;传统工艺重要技艺和表演艺术重要技巧的剖析等。原理讲解和分析,要作为教学重点。重要技艺、技巧剖析可采取代表性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专业演示、传授、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原则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资深从业者的授课时长不少于总课时的20%。2.拓展课程

着重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增加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促进解决关键技艺和创作难题。拓展课程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包括与项目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案例研讨、实地考察以及行业间或地区间的互动交流。

3.实践课程

着重帮助传承人群将学习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作,帮助其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传统工艺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传 统工艺重要技艺和技能的研究和练习,以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与设计师或工程师合作进行的作品创作。传统表演艺术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演员的表演实训、剧目排练、剧本创作和演出现场管理等。

(二)教学要求

在传统工艺的研培中,参与的本科高校要深入研究,找准相关项目保护传承的难点所在。要强化“用”的观念,注重帮助手工艺人获得和增强发现当地之美的眼光、看世界的眼光、捕捉需求变化的眼光,获得材料处理、功能设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要安排较多课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素描在内的造型艺术和色彩原理等方面课程,强化专业训练,帮助传承人群了解和掌握实现创意的多种工具和方法,掌握进一步学习提高的路径。开设上述课程,有助于帮助传承人群激发并实现创意,提升研培成效。

各类研修、研习和培训班,均应根据项目和学员特点,分设若干小组。各小组均应有相关指导教师,以随时了解研培进展和学员需求,开展互动交流,促进实现研培目的。

五、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非遗项目需求,明确研培方向,并按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报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每期研培班都应指定专人安排授课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教师以本单位师资为主,鼓励邀请相关领域国内外专家和相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深 从业者授课。鼓励编制特色研培教材,鼓励形成本校或本单位特色研培项目。

(二)做好学员组织与遴选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参与院校和单位开展学员组织和遴选,有条件的参与院校和单位可提前赴项目所在地开展学员摸底和推荐。学员应优先选择非遗项目的主要流布区域,优先选择有较长从业经历、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人员。对整建制研培班或有特别需要的研培班,学员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可派专人跟班,协助管理。

(三)加强学员管理和后勤保障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指定专人担任班主任,统筹负责研培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应为学员使用图书馆、实验室、排练室等教学设施提供便利;应严肃教学纪律,加强安全管理。对严重违反教学纪律的学员,应及时将情况反馈学员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并终止其参加研培。学业完成后,由参与院校和单位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六、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是研培计划的组织单位,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按年度确定参与院校和单位,部署工作任务和重点,开展绩效考核,实施动态管理。探索性的研培试点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

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是研培计划的管理单位,负责会同本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推荐参与院校和单 位,审核年度工作计划和研培班方案,协调招生组织,做好经费管理等。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在完成国家层面研培工作以外,应积极制定实施本地区的研培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组织开展研培计划。

各参与院校和单位是研培计划的执行单位,负责组建研培项目组,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开展研究、回访、展示和宣传,逐步形成规范的研培工作体系。各院校应将研培任务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为本单位人员开展研培提供必要保障。

(二)落实经费保障

国家层面研培计划所需经费由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承担。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经费使用指标,做好资金拨付和使用管理。各参与院校和单位须建立研培经费的专项账户,按照规定做好经费使用。

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争取将本级研培计划所需经费纳入省级非遗保护工作经费。鼓励地方政府为本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提供资金支持。

(三)实施考核评估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年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仍不合格的,将不再安排新的研培任务;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开展宣传表扬,推广优秀经验。

文化和旅游部适时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遴 选工作扎实、效果突出的院校或单位,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称号。

(四)加强业务指导

文化和旅游部建立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优秀课程库和学员数据库,为各参与院校和单位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提供便利;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和官方网络平台,形成信息报送制度,促进各地区、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推动建立懂传统文化、懂非遗保护理论、善于教学实践的研培计划教师团队,为建立高质量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提供人才储备。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实施方案(2018-2020)

前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自2015年实施以来,研培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全国80余所高校举办研修、研习、培训390余期,培训学员1.8万人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本地区研培,全国参与人数达到5.6万人次。研培计划有效地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丰富了非遗保护的举措,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密切了院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促进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同时,研培计划在增加城乡居民就业、促进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在未来3年内共同实施研培计划,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为保障研培计划有序实施,发挥更好效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实施目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二)工作原则

1.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原则和要求。

2.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注重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3.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尊重非遗项目的基本文化 内涵。

4.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群保护、传承、发展和再创造的权利。

5.重视青年人在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

(三)工作任务

2018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约100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本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的研培计划;参与研培人数约2万人次。

二、实施范围、实施重点、研培学员和参与单位

(一)实施范围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的研培计划主要针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的本地区研培计划主要针对国家级及以下非遗代表性项目。

(二)实施重点

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要求,配合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继续将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作为研培计划实施重点,同时,积极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研培,探索并扩大其他门类非遗项目的研培工作。1.传统工艺领域的研培工作重点面向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有助于带动就业增收、培育品牌的项目。鼓励结合精准扶贫,面向国家贫困县开展整建制培训。

2.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的研培工作优先面向传统戏剧,优先面向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基层表演团体,鼓励开展整建制培训。

(三)研培学员

研培学员为列入实施范围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从业人员,不包括爱好者和不直接持有技艺、技术的研究者。

其中,传统工艺领域的相关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从事相关项目的手工艺人,以相关项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小微企业、老字号企业、作坊、合作社的管理、设计、研发人员。面向国家贫困县的传统工艺培训可包括拟通过从事相关项目增加家庭收入的普通人群。

(四)参与单位

研培计划主要委托本科高校实施,同时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参与。

1.本科高校和科研机构须具有较强的非遗相关领域研究、教学基础和能力;具有相应的教学场地、后勤保障能力和专门工作团队。

2.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的普通从业人群开展培训。参与学校须设有相关专业,具有特色项目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相应的实训场地、后勤保障能力和 专门工作团队。

3.企业和社会组织主要参与传统工艺领域的研培。参与单位须具有相关传统工艺产品研发基础,具有较强的设计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工作内容

研培计划以研修、研习、培训为主要形式,同时包括项目研究、学员回访、展览展示、研讨交流等拓展内容。

(一)主要形式 1.研修

主要面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业者、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旨在帮助传承人群激发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解决发展难题,引导跨界交流与合作,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才。研修班要注意以“研”带“培”,充分发挥院校科研优势的引领作用。

研修班参与人数不超过20人,时长1个月左右。2.研习

主要面向文化程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研究、设计、创作能力的中青年传承人群。传统工艺领域的研习活动主要配合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围绕特定项目需求,利用院校和企业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平台,帮助传承人解决作品创作、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关键工艺和技术难题。

研习的组织形式和时长根据项目特点和具体需求确定。由院校组织的研习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由企业、社会组织等实施的研习可以采取短期培训、驻站合作等形式。3.培训

主要面向普通传承人群,帮助其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技艺的把握,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培训强调“跟项目、整建制、成氛围”,提倡1个班围绕1个或多个有相通之处的项目,集中招收1个地区,如1个县、1个乡或几个企业、作坊、合作社的学员,以利在培训结束后学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形成持续性的学习研讨创作氛围和集聚效应。

培训班参与人数一般不超过50人,时长1个月左右。由技工院校实施的面向国家贫困县的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可根据需要调整参与人数和培训时长。

(二)拓展内容 1.项目研究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对准备实施研培的非遗项目开展深入调研和理论研究,了解项目发展现状和传承人群的现实需求,深化对相关项目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的认识,建立更加系统的学术支撑。

鼓励各参与院校和单位申报专项课题,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学术研究;鼓励设立传统工艺创意设计中心或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建立实验室、大师工作室,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非遗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水平。

2.学员回访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在集中学习结束后,对各期研培班学员开展不少于一次回访,进一步了解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现状 和实际需求,评估教学效果,改进课程设置,总结研培经验,加强与学员及所在社区的交流互动。

3.成果展示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在每期研培班结束后,举办研培成果展示。传统工艺的研培成果可采用学员作品展等方式,传统表演艺术的研培成果可采用汇报演出等方式。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参与院校和单位参与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和相关会演、博览会、交易会等。鼓励各参与院校和单位结合其他工作,拓展展示方式,传播研培成果。

4.跨界交流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在研培期间,组织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设计师、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等开展跨界交流与合作;鼓励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组织优秀学员与其他国家的专家和遗产持有者开展国际交流。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之间开展互访交流,优化课程设置,互补优势资源,合作编写教材,通过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分享经验。

5.定向合作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在研培基础上,到学员所在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或非遗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培训基地等,建立与社区的长期合作。

鼓励参与院校或单位赴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工坊相关的讲习、培训、交流等活动,建立定向定点的帮扶合作。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体系

研培计划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课程设置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

1.基础课程

着重帮助传承人群加深对非遗政策、传统文化和所持项目相关知识与技艺、技术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相关非遗政策文件解读;项目的文化内涵;项目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原理;传统工艺重要技艺和表演艺术重要技巧的剖析等。原理讲解和分析,要作为教学重点。重要技艺、技巧剖析可采取代表性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专业演示、传授、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原则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资深从业者的授课时长不少于总课时的20%。

2.拓展课程

着重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增加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促进解决关键技艺和创作难题。拓展课程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包括与项目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案例研讨、实地考察以及行业间或地区间的互动交流。

3.实践课程

着重帮助传承人群将学习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作,帮助其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传统工艺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传统工艺重要技艺和技能的研究和练习,以及在指导教师指导 下、与设计师或工程师合作进行的作品创作。传统表演艺术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演员的表演实训、剧目排练、剧本创作和演出现场管理等。

(二)教学要求

在传统工艺的研培中,参与的本科高校要深入研究,找准相关项目保护传承的难点所在。要强化“用”的观念,注重帮助手工艺人获得和增强发现当地之美的眼光、看世界的眼光、捕捉需求变化的眼光,获得材料处理、功能设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要安排较多课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素描在内的造型艺术和色彩原理等方面课程,强化专业训练,帮助传承人群了解和掌握实现创意的多种工具和方法,掌握进一步学习提高的路径。开设上述课程,有助于帮助传承人群激发并实现创意,提升研培成效。

各类研修、研习和培训班,均应根据项目和学员特点,分设若干小组。各小组均应有相关指导教师,以随时了解研培进展和学员需求,开展互动交流,促进实现研培目的。

五、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非遗项目需求,明确研培方向,并按制定工作计划,报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每期研培班都应指定专人安排授课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教师以本单位师资为主,鼓励邀请相关领域国内外专家和相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深从业者授课。鼓励编制特色研培教材,鼓励形成本校或本单 位特色研培项目。

(二)做好学员组织与遴选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参与院校和单位开展学员组织和遴选,有条件的参与院校和单位可提前赴项目所在地开展学员摸底和推荐。学员应优先选择非遗项目的主要流布区域,优先选择有较长从业经历、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人员。对整建制研培班或有特别需要的研培班,学员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可派专人跟班,协助管理。

(三)加强学员管理和后勤保障

参与院校和单位应指定专人担任班主任,统筹负责研培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应为学员使用图书馆、实验室、排练室等教学设施提供便利;应严肃教学纪律,加强安全管理。对严重违反教学纪律的学员,应及时将情况反馈学员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并终止其参加研培。学业完成后,由参与院校和单位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六、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是研培计划的组织单位,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按确定参与院校和单位,部署工作任务和重点,开展绩效考核,实施动态管理。探索性的研培试点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

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是研培计划的管理单位,负责会同本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推荐参与院校和单位,审核工作计划和研培班方案,协调招生组织,做好 经费管理等。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在完成国家层面研培工作以外,应积极制定实施本地区的研培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组织开展研培计划。

各参与院校和单位是研培计划的执行单位,负责组建研培项目组,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开展研究、回访、展示和宣传,逐步形成规范的研培工作体系。各院校应将研培任务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为本单位人员开展研培提供必要保障。

(二)落实经费保障

国家层面研培计划所需经费由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承担。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经费使用指标,做好资金拨付和使用管理。各参与院校和单位须建立研培经费的专项账户,按照规定做好经费使用。

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争取将本级研培计划所需经费纳入省级非遗保护工作经费。鼓励地方政府为本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提供资金支持。

(三)实施考核评估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仍不合格的,将不再安排新的研培任务;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开展宣传表扬,推广优秀经验。

文化和旅游部适时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遴选工作扎实、效果突出的院校或单位,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称号。

(四)加强业务指导

文化和旅游部建立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优秀课程库和学员数据库,为各参与院校和单位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提供便利;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和官方网络平台,形成信息报送制度,促进各地区、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推动建立懂传统文化、懂非遗保护理论、善于教学实践的研培计划教师团队,为建立高质量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提供人才储备。

第三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

2013-04-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该县积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深化传承与保护的对接,将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产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打破资金瓶颈,使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名录,《乳源瑶歌》、《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乳源过山瑶服饰》列入省、市级名录。

二是建立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瑶绣研究所、瑶绣协会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人们生活无缝联接起来,关爱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瑶绣、瑶歌校园教学常规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扩展到最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邀请苏绣工艺大师顾金珍在乳源设立工作室,开设瑶绣培训班;组织瑶族绣娘赴广州学习粤绣技法,加快刺绣技艺提升;举办瑶绣艺术节,邀请省内外绣娘进行技艺比拼,交流、学习刺绣技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瑶绣》、《拜盘王》、《乳源瑶族山歌选编》、《过山瑶的乡源》等30多册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张扬传统节庆文化,延伸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经济产出,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与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交流展示,引进广州番禺壹雅工艺、中山博爱名城、深圳福德公司等企业,从事瑶族节庆文化、瑶绣工艺、瑶族服饰等产品开发经营,积极打造集瑶绣文化研究、人才培训、工艺营销等于一体的瑶绣产业基地,带动3000多瑶族群众从事瑶绣生产经营。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目前,瑶绣、瑶歌、瑶舞成为提升瑶族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十月朝”特色文化节庆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瑶文化特质更加突出,“瑶绣”参展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瑶歌”走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该县民族艺术团成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团分团,并与乳源东阳光公司联合打造东阳光民族艺术团。2010年底,乳源荣获“中国瑶绣之都”称号。

第四篇: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字号:小大 2013-01-09 16:58 来源:南报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新社会变革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不可忽视的速度衰落,潜伏着灭绝的危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刻不容缓。

一、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南京市目前已拥有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剪纸、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等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含人类非遗项目),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含人类非遗、国家级项目),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0项(含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项目),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5项。

自2006年始,通过组织推荐、申报、评审、认定等程序,南京市现已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125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我市十分关注并致力于重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分层次建立重点项目传承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计13个。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早年收集的档案材料有些已开始发黄霉变,录音、录像带也有一些报废,有些单位原计划要抢救老一辈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艺术等,都因为没有经费而无法实施。

二、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南京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应阻止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殆尽的步伐。但由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遗产生存情况参差不齐,在管理保护方面仍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讲究世代祖传、师徒相授、口口相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承方式逐渐凸显出它们自身的缺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体现出来的是,传统技艺因人在而存、人亡则艺绝的局面,因无人继承而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文化传人年龄偏大,吸引的年轻人继承人不多,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风俗和礼仪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特色技艺和民俗早已失去了以往的辉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市普通市民对于南京云锦、秦淮花灯较为了解,而对于南京白局、南京绒花则知晓较少,这与上述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基本吻合。对于前者,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通过一些重要、特殊的活动和传统节日在大力宣传,并形成了有规模、有知名度商业运作品牌。而后者,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鲜于见到,少于了解,长此以往,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眼球。虽然,文化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表达了关切之意,但广大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南京市独有的非遗了解较少,不清楚“文化遗产日”及“非遗法”的颁布。上述问题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

3、保护措施、法规匮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商业化的浪潮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遭仿冒甚至抢夺的现象不断涌现,文化权益受到侵害,最典型的就是云锦织品。很多在南京打着云锦旗号销售的丝织品都是浙江和苏北生产的山寨“云锦”。此外未设立财政专项保护资金,保护工作较难进行。涉及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不全面,存在一定的纰漏。

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它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固本、打下文化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

1、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全面科学地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忠实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事项,掌握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全貌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对遗产和民间传承人的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将普查的结果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信息化,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遗产设定不同的保护级别。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收集民间保存、流传的民俗作品,出版相关图片和文字性的成果,建设南京市民俗展览馆,既能保存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又能对其收藏物进行生动的展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应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宣传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遗的风气。还可以将诸如剪纸、绒花、扎灯等对于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引入社区,通过居民了解、互动达到传播和保护的目的。

3、非遗进校园,教学助传承。几乎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难题--传承,非遗走出困局必须克服后继乏人、人去艺绝的羁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社会、政府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进传统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观念与知识。可以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类课程,在中专、职高等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在高校研究保留非遗精髓的前提下加入现代因素创新出路,从实践和技艺入手,让兴趣去当学生的老师,使得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的活力。

4、加大财政投入,多方面募集经费。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物质保证。应设立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采录、保护、教学、研究、传播、出版,以及资助培养传承人等。因此资金的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除了由市财政拨款外,还可以吸纳企业和社会的赞助,还可以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用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

5、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此规约下,科学合理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开发和利用。开发与利用应遵循适度性原则,有的条件成熟的,可以逐步进行市场运作;不太成熟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成熟后,才可以利用。要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尤其是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把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有效地防止对遗产的过度开发和损毁性的利用。对于一些具有知识产权并有一定商业价值的非遗项目,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标准,设置准入门槛,防止过度商业化后造成李鬼充斥市场的现象。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才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具有南京特色的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文化利益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方面,只有修好中华文化这座“无形的长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才能绵延不绝。

第五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康中国人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健康中国人”工程推广第二期试题

姓名:学员编号:班级:地区:成绩:

1.判断题:

(1)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2)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2.简答题:

(1).《非遗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目标是什么?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这样有利于什么?

下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共189项) 一 民间文学(1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 、※格萨(斯)尔 甘孜州文化局 2 、苗族古歌 宜宾市珙县文化体育局 3......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梳理

    浅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摘要: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非遗研究中,学界对于非遗传承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将从传承人认定、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推荐阅读)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淮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工作报告 2008年6月7日,我市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分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

    附件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