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牧村“厕所革命” 助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农牧村“厕所革命”助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木耳镇博峪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纪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总书记在走访基层,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问起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并就农村推进“厕所革命”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城市、景区不但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措施来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就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方面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厕所问题作为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今年以来,木耳镇借助“厕所革命”、“生态文明小康村” 建设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契机,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户“七改”等项目。一方面整体完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彻底改善农牧民的整体精神面貌,改变了以往村庄“脏乱差”和群众“晒阳坡”的陋习。“厕所革命”已逐步从城区、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木耳镇最先受益于“厕所革命”成果的是博峪村群众。博峪村全村共136户570人。2016年被优先列入卓尼县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建设点,通过村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村庄面貌、群众生产生活、人居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原有“三改”的基础上实施完成了“七改”工程,而“七改”工程的首要就是“改厕”。通过“七改”工程的实施,更好的体现以“乡村风情、民俗文化”为特色的藏饰风貌,助推博峪土司衙门旧址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和博峪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以“厕所革命”为重要措施,不断推进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农家乐、藏家乐建设,彻底解决以往前来游客“如厕难”的问题。
现如今走进博裕农家乐,陶瓷便器、挂暖、纸篓干净整齐,既看不到蚊蝇,也闻不到臭味。“以前,搭着两块木板的茅房是我们农家最脏的地方。而今在政府的引导和改造下,家家户户都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这条件不亚于城里人的卫生间”,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忠深有感触地说。
村民高吉庆是博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家中劳动力少,外出打工都是干一些力气活,收入低,加之媳妇常年有病,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帮扶责任人为他们家制订了详细的脱贫计划和措施,依托他们家在村庄内交通便利的优势,在博峪村兴办开办农家乐、藏家乐的大好环境下,通过政府鼓励扶持,自己投劳酬资,今年在自己家中开办了农家乐,开始一家人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挣到钱,生活一天天的过的好了起来。但是当初只考虑到房屋的改造和饭菜的质量,并没有考虑到厕所卫生等问题,慢慢的前来消费的回头顾客变少了。通过调研发现整个博峪村开办的农家乐普遍存在“如厕难”的问题,为了群众能够通过旅游服务产业得到更多的实惠,结合生态小康村建设“七改”工程,镇政府对博峪村10户农家乐首先进行了“厕所革命”样板户改造工程。至此高吉庆一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尽快克服了眼前困难,农家乐也很快恢复了昔日的兴隆。“把厕所翻新了,里面卫生干净了,来农家乐消费的顾客反响也好了,生意又红火了”,高吉庆高兴的这样说。
如今博峪村的农家乐、藏家乐以干净整洁的庭院、厨房、厕所,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物美价廉的饭菜、热情周到的服务,在向全县特色旅游村庄不断迈进。
“厕所革命”是对落后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也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环境革命,是推进农牧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厕改,带动了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给博裕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和兴办领办创办乡村旅游型企业和合作社探索了发展模式,搭建了发展平台。
第二篇:生态文明小康村简介
**县**乡生态文明小康村
建设项目简介
一、基本情况
**乡生态文明小康村位于**县**乡人民政府旁边,村庄依山傍水,邻近草场面积广阔,风景宜人,为典型的纯牧业乡镇,平均海拔3050米,村庄有曼玛七村、日芒三村、**五村的牧民住户共有118户592人,其中精准扶贫户41户179人。
二、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房屋改造工程、产业发展配套设施、设备及器具购置安装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改扩建巷道硬化4950㎡;新建道路排水边沟3.7公里;新建简易垃圾处理点1个;新建10立方米的玻璃钢消防水池1座;新建20平方米公共旱厕1座;新建村庄入口标识一个;新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1000㎡,村庄绿化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00平方米;风貌改造、住宅节能改造、卫生户厕及浴室改造118户;新建村庄专业合作社2个;新建81平方米养殖暖棚118座;购置LED藏式太阳能路灯141盏、垃圾收集箱5个、垃圾清运车1辆、双分类垃圾桶56个、消防器材1套;体育器材、文化广播器材1套,宽带入户安装118户、新建宽带点1个;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118人次。
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463.67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1355.5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40.38万元,预备费67.78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补助资金和自筹解决。
四、建设期限
工程于2016年5月开工,2016年10月竣工并验收。
五、项目进展情况
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及农牧村“三改”及村庄绿化工程于5月份已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30%;其余工程将相继开工建设,施工单位为甘肃恒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兰州金信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建成后,可对农牧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发展生态经济,强化对富民增收产业的布局,带动建设人工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养殖繁殖加工、旅游文化等生态产业。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
第三篇:对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临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何子彪
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战略举措,为我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结合县情实际,从抢抓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创建和谐寺庙教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之路的角度,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和思考。
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对我们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农牧村发展、维护农牧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统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创举。
一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等突出问题仍然是制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因素,实现生态良好与生活富裕已经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强烈愿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村贫困问题的创新思路,是有效整合农牧村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和项目资金,促进扶贫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面实施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转变农牧村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现状
2015年以来,临潭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抓住国家、省上大力支持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选择冶力关镇等12个乡镇17个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有先行建设基础条件、建成后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社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目标。按照“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整合危旧房改造、援建和群众自筹等各类资金2.55亿元,编制完成了17个规划和方案,涉及全县2190户9686人,开展了以改善农牧村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村生活质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施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提高。三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各小康村公共服务、医疗设施等基本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宣传舆论还不到位,部分群众在山靠山、在水吃水,首先想到的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没有在思想和认识上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尚未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五是发动群众不够广泛深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不突出,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共建的格局没有形成,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有待提高。
四、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虽然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一是有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正确指引。近年来,中央和省上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将甘南州列入全国13个地市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单位、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甘肃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州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计划,这将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有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已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领导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已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列入了藏区专项规划,临潭县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既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州要求,也契合全县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将会得到国家和省州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有长期以来积累的物质、人力、资源基础。一方面,临潭县文化、旅游、局,结合脱贫攻坚、双联行动,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好农牧村基础设施问题,促进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根据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保持和体现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等特点,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掘,注重与自然地理、山水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规划与实施的无缝衔接。
(二)坚持分类指导,在注重特色上求实效。临潭县农牧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各乡有各乡的特点,各村有各村的特征,各社有各社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必须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在共创中突出首创。要坚决反对“一刀切”和“齐步走”,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尊重各乡各村资源禀赋特征、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基础条件,凸显差别化优势,避免同质化、雷同化,更加注重小康村与周边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相互协调发展,真正把每一个小康村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板,打造成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的经典。特别要善于挖掘利用各乡镇村组的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临潭特色江淮特色风貌得以有效传承,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坚持整体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周到方便的生产生活服务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建
积极参与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彻底解决农牧村柴草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扔、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八乱”现象,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环境整洁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的村庄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制度“五大体系”建设,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六)坚持群众主体,在各方联动上出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至关重要。要把农牧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由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新格局。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解疑释惑,引导和发挥全县各族群众建设生态幸福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新体系。
(七)坚持互促共进,在推动“两个”创建融合上求突破。临潭县有汉、回、藏、蒙古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02%,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会等宗教活动场所52处,属于全民信教地区,宗教影响范围广,寺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第四篇:卓尼县新农牧村建设指导员
卓尼县新农牧村建设指导员
“六举措”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卓尼县新农牧村建设指导员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结合驻村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以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为农牧民当好调解员、技术员、服务员、信息员、教导员和负责员,从六个方面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了指导、协调、教育、服务和参谋助手作用,实现党建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为切实摸清所驻村的基本情况,充分掌握村情民意,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广大指导员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狠抓调查研究。通过入户调查和召开群众座谈会、民情恳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掌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帮助农村理清发展思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驻村指导员共深入农户调研4万余人次,撰写调研报告257篇,编制规划268个,开展政策宣传2000余次,上党课445次,出黑板报630期,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万多份。
二是完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各驻村指导员紧密结合所驻乡村实际,积极帮助村“两委”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农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开展科技培训,形成了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经营格局。通过对所住村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真帮实扶,有效推动了所住村经济发展,增强了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建立党员创业示范户1986户。阿子滩乡、扎古录镇、喀尔钦等乡镇,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原日光温棚,邀请县蔬菜办技术员,多次举办培训班,强化服务,使全村的蔬菜大棚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三是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素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把提高农牧民群众素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切入点,努力抓好“素质提质工程”,聘请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农牧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通过培训,农牧民群众提高了认识,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全年共组织科技培训200余期15106人次,免费发放各类农村实用书籍1万余册,筹办农家书屋38个,举办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160期,培训党员3000余人次。
四是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在政策指导、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广大指导员自身优势,依靠派出单位,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争取上级对所驻村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主动为指导共建村(社区)党组织提供便利和服务,适时采取送科技、送文艺、送书刊、送设备等多种形式的帮送活动,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2010年,全县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000多件,争取项目258个,协调争取资金250多万元,驻村指导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199个,指导和帮助发展党员工作380人次,为联系村办实事205件。
五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帮助村“两委”班子增强把
握方向、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协助规范村规民约,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两委”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推进村级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培养、发现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公道正派的致富带头人,并推荐给当地党委、政府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有效促进村“两委”干部素质的整体提高。
六是强化工作作风,维护良好形象。各驻村指导员,积极克服农村生活条件差、工作艰苦、任务繁重的困难,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服从大局、服从安排、服务群众,坚持工作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基层干部群众作出表率,既是下派新农牧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作风过硬的生动体现,也是创先争优的具体实践。
第五篇:大桥村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综述
大桥村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综述
罗学平
〔内容摘要〕 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丽农村”活动,以畜牧示范、科技引领,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
〔关 键 词〕农村 小康
〔作者简介〕钟山区人大常委会信访办 副主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开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丽农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活动,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经验。
大桥村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区北部,距中心城区1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有893户3476人,劳动力2030个,森林覆盖率超过40%。全村有耕地面积7401亩,专业蔬菜基地2000亩,林业用地3700亩,是我市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产业基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年种植蔬菜品种50个,蔬菜年产量8000余吨。群众科技兴农意识较强,良种良法普及率达90%以上。2003年,大桥村被市委、市政府作为“五个一百”工程中的生态小康文明村、畜牧强村、学绿色示范村和科技示范村四项工程建设的示范点,以此为契机,大桥村积极开展“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到2005年11月底,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或掌握1—2门适用技术的农民达1650人,获绿色证书村民达30%。人均占有粮食22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人均每年肉、蛋、奶消费量32公斤,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50%。农户电视机普及率达80%以上,全村九个组都安装了闭路电视,40%农户安装了电话,90%以上农户吃上清洁自来水,用电农户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计划生育率为98%。村容村貌整洁,95%以上农户有一幢新建或改建砖木结构房屋。全村九个组均通公路,有各型蔬菜运输摩托车近300辆;进村公路为水泥路面,路面硬化入户率为85%。村风纯正,民风朴实,村民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明户达40%。几年来,大桥村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和制度建设,解决有章理事和有人办事的问题。多年的工作经验证明,一个村的工作如何,关键要看这个村“两委”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大桥村狠抓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实了村支两委班子,建立健全民兵连、团支部、妇代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基本达到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的要求。村党支部的5名委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人(其中高中文化1人),平均年龄42.5岁;村委会5名委员中,均为初中以上文化(其中高中文化2人),平均年龄35岁。在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的同时,根据大桥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奖惩制度等,将职责制度挂牌上墙,按制度对村组干部进行分工并相互监督。对行政村的党务、村务、财务实行按月召开党员、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公开、公示,接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使全村上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确保“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的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大桥村属城郊型农业村,境内无任何矿产资源,90%以上村民均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针对实际,村两委组织党员及村组干部认真学习国家“三农”工作的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多次组织村民到贵阳、遵义、重庆、盘县以及山东寿光等地学习考察,在上级部门及有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以蔬菜发展促进仔猪、商品猪及家禽等养殖业发展;修建沼气池,变废为宝,解决村民燃料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合理利用沼液生产无公害蔬菜。重点为六个方面:
1、以进村入户道路硬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建设;
2、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同时配套三改(改圈、改厕、改厨)的生态能源建设;
3、积极推进进村公路两侧绿化和部分农户庭院种树种花的生态环境建设;
4、引进特优品种,推广养殖业,引导村民掌握新技术;
5、建设农民思想素质道德教育示范点,加强环境村寨户院卫生清洁建设。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风尚;
6、组建蔬菜协会和养殖协会、运输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三是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共计硬化户连户的道路37000米,30%的农户达到“一池五改”,50%的农户达到“一池三改”,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深入宣传,开展“小手牵大手、美化家园”活动,学校开设了《把“五讲四美”带回家》的课程,营造全村共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氛围。
四是争取上级支持,加快“生态小康文明村”建设步伐。2003年—2005年,争取各级的支持资金400余万元,分别对大河边到大桥村进村公路4公里进行了镶边提级改造,新修建了5公里的机耕道和机耕支道。修建了600口沼气池,受益人口2180人,配套改建了310间圈,180个厕所,560个灶台,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了条件。修建了80个小水窑,解决了70户320人15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修建了12个钢架蔬菜大棚。在市、区畜牧部门的帮助下,购进74头良种母猪,目前已发展到160头,为建成三元、五元杂交猪基地打好基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385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500亩,栽植金秋梨160亩。多方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劳动力输出350人以上。
五是党员干部、协会成员主动承担风险,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大桥村种养殖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带领村民提高科技含量,如何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如何增加村民收入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村支两委的面前。村支两委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和协会成员开展“双带”活动。由村委、协会组织引进台湾合欢甜碗豆、四季西芹等12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具体做法是,干部带头承担风险,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再向村民进行推广。全村每个党员帮扶二户以上贫困户,并签订帮扶协议,共签订帮扶协议50份。通过协议承诺减产减值由党员负责赔偿每户2000元,让村民大胆种植,总结技术经验并生产效益后,再逐步推广种植面积。通过示范带动,村民利用新技术发展反季节蔬菜300亩,林下种草500余亩。
六是树新风、创美德,组织群众创建家园。在道路硬化过程中,上级投入资金37万元,村两委采取由村民自投义务工,自备辅垫碎石,村委会按每3.8平方米补助水泥1包,细砂0.5立米的方式进行扶持,部分村民在投工投劳的基础上,还自筹投入购砂石资金户均300余元,七组村民在硬化路建设中,自投1000元以上资金农户均达20余户,部分年老体弱、劳动力不足、经费紧张的农户,在邻里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道路硬化。此举使以前自私、邻里不和、生活准则不规范等陈规陋习不断改变,推动了村民的美德教育,给周边的乡村树立了“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新风典范。
大桥村通过开展“情、富、美”生态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极大地改善了大桥村各项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较大地增加了群众收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虽然存在许多困难,但有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大桥村表示有信心、有决心努力工作,将大河镇的“情、富、美”生态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提高到新的层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