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
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一次公众参与公告信息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 委托单位: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规划选址与地点:
天津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分区控规(原塘沽海洋高新区分区),规划范围西至唐津高速、北至京津塘高速二线、东至京山铁路、南至京津塘高速公路,总占地面积约44.8平方公里,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TGb(07)01单元、TGb(07)02单元、TGb(07)03单元、TGb(07)04单元。
2010年以来,依据控规批复成果进行土地出让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高铁滨海站于2013年运营通车,云山道学校、滨海新区妇女儿童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继建成使用;融科贻锦台、贻成豪庭等居住小区也已经交付并入住。但是,2010年批复控规已无法完全满足海洋科技园目前建设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本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
(1)将TGb(07)01、02单元与TGb(07)03、04单元界线由西中环调整至新河干渠。
(2)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进行控规修编。
(3)根据(《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DB/T29-7-2014》)核算居住用地配套指标。
(4)根据滨海新区道路定线规划,对路网进行调整。
(5)结合近期建设的轨道B1、Z2线路规划方案成果,对轨道线涉及地块进行调整。
(6)纳入2010年以来局部地块控规调整成果。
本次评价以《天津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分区TGb(07)01、02、03、04单元规划说明》为基础,综合《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本次评价的依据。
二、委托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委托单位: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委托联系人:王培斌 电话:***
三、评价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天科院环境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荣祥 电话:022-59812357 Email:tkshbs@126.com
四、评价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规划概述与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区域资源承载力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环境影响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环境保护措施论述、公众参与、规划区生态化发展分析、规划目标环境可达性分析、环境管理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等。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当地环境质量如何;规划对当地经济的作用;规划污染环境的因素;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的程度;对规划所持的态度;对规划选址的意见。您认为规划建成后会对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该规划施工期间,会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您对规划建成后的环境改变是否接受;您对该规划的建设有何意见、建议和要求。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者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提交书面意见,也可以在随后发放的公众参与调查表上填写提出意见。
七、公示时间
2018年1月11日-2018年1月24日。
第二篇: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
报告书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湟水属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甘肃两省,流域面积为32863km2,其中青海省29060km2,甘肃省3803km2。
近年来,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湟水流域水资源矛盾突出,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及生态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不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10]156号文批复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湟水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拟定总体规划方案和有关控制性指标;完善各规划水平年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提出省际水量分配和利用的原则、省界断面出境水量意见;提出农业、工业、城市用水的节水目标及合理的节水措施;编制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生态保护规划;提出湟水干流和大通河支流的水电开发要求和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意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等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开展大通河调水规模专题研究。在青海省、甘肃省水利厅及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黄委组织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于2012年8月编制完成了《湟水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包括: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灌溉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生态保护规划、防洪规划、水土保持保持规划、水能开发规划、流域管理等规划,并包括大通河适宜调水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1.2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规划范围:湟水流域水系的湟水干流、药水河、黑林河、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引胜沟、巴州沟,大通河、永安河、萨拉沟、老虎沟等14条河流以及流域范围内的水库,河长总计1644.7km,流域面积32863km2。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甘肃两省17个县(区)。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景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湟水流域属资源水资源缺水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当前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条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湟水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维护河流健康,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各河段的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①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使灌区的节水面积由现状的27%达到6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1提高到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60%左右提高到75%~80%;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湟水干流缺水情况得到一定缓解。河流生态水量及河道水流连续性基本保证,水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西宁市及重要城镇防洪工程全部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重点城镇山洪沟得到治理,重要城市和重点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新增治理面积3247.1km2,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②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初步改善湟水、大通河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流域防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以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创建和谐流域为目标,实现湟水流域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实现湟水流域水功能、保护黄河为总体目标,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完善流域各地区水功能区保护目标责任制,水生态保护以湟水干流和支流大通河为主线,以维持河流廊道功能及湿地、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为重点,结合严格小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等,保证生态环境流量和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湟水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以保障城镇河段防洪安全为重点,护岸工程与堤防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湟水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以西宁市和工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41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58,2020年可节水量为1.71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3.3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湟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为维护河流的健康,保障河道内留有合理的生态环境水量。经分析,湟水干流民和断面和支流大通河享堂断面河道内多年平均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8.6亿m3和12.23亿m3。
为满足湟水流域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大济湟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引大济湟工程近期引水量为1.89亿m3,远期引水量为6.0亿m3,缓解湟水干流供水压力,保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供水。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湟水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3.03亿m3、3.22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0.14亿m3、0.34亿m3。
(3)大通河外调水量配置
湟水流域水土资源发布不均,支流大通河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尚有一定开发利用潜力。本次规划充分考虑大通河流域自身河道内外用水需求,根据各调水工程分布情况及大通河水资源条件,分河段研究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根据各项调水工程受水地区缺水形势,规划2020年水平大通河外调水量为5.59亿m3,其中引大济西工程调水0.40亿m3、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为1.89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为3.30亿m3。2030年水平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量增加为6.0亿m3,引大入秦工程调水量增加到4.43亿m3,大通河总外调水量将达到10.83亿m3。考虑2030年引大济西、引大济湟、引大入秦工程调水10.83亿m3后,大通河流域最大可外调水量为13.44亿m3,远景水平大通河剩余可外调水量2.61亿m3。
(4)灌溉规划
湟水流域川水地区的耕地基本发展为水浇地,存在着灌区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且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需求。结合不同水平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规模,青海省主要以引大济湟调水灌溉工程为主,配合在建、规划建设的水库工程安排灌溉规模;甘肃省结合原有灌区进行改扩建,以及沿河山台地发展一些小型提灌。规划新增灌溉面积156.62万亩。
(5)城乡饮水安全
湟水流域内10个县城(区)所在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共13个。各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针对城镇供水供水管网老化失修,管网漏失率较高;部分水源地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低;部分城镇用户地势较高,且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区范 围的扩大,城镇自来水管网配套不够,供水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根据流域各县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及现状供水情况,预测各城镇需新增的供水量3561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除在建水源地工程1处外,规划改扩建工程5处、新建水源地工程3处。
为了提高农村饮水保障安全,规划安排集中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对于集中供水工程,按水源划分为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
1.2.4.2 水资源保护规划
湟水干流水污染形势严峻,随着湟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湟水流域尤其是西宁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湟水流域及相关区域,甚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
(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湟水干流黑咀以上维持现状Ⅱ类良好水质,湟水西宁城西工业用水区、湟水青干缓冲区实现Ⅳ类,其他水功能区消除劣Ⅴ类;北川河黑泉水库以上继续维持Ⅱ类良好水质,黑泉水库以下消除劣Ⅴ类;南川河沈家寨以上水质维持现状Ⅱ类,沈家寨以下消除劣Ⅴ类。大通河红古农业工业用水区水质得到改善,大通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030年,湟水干流、大通河、其他河流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1.31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1466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0.99万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722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为保障湟水流域水功能水质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严格限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实施大通河调水水源保护工程;湟水干流湟源县以上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以青海省西宁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为治理重点,加大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实施面污染源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工程,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域水资源保护监控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和 水质监测能力,强化和提升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水平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2.4.3 水生态保护规划
湟水流域位于生态过渡带,生境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及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加强湟水流域生态保护,维护河流健康,保持水生生态平衡。(1)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同时,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水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湟水干流海晏以上、大通河武松塔拉以上源头区及北川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黑林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永安河门源保留区、后和打士河海北保留区、萨拉沟海北保留区、老虎沟门源保留区等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划为限制开发河段,以生态保护为主,禁止不利于水资源和水生生态保护的活动;针对对青海祁连山、大通北川河源区、甘肃祁连山、甘肃连城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1.2.4.4 防洪规划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湟水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2)建设规模
1)西宁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新建干流堤防17.87km,支流堤防24.8km;对穿过西宁市的60条山洪沟道的沟口进行治理。
2)湟水干流河段全长336.4km(不含西宁市),其中重点保护河段57.54km,一般保护区河段278.86km。规划安排防洪工程160.57km,主要布置在河段重点保护区;农防护岸工程113.59km,主要布置在河段一般保护区。
3)规划安排重点支流防洪工程段治理长度277.41km,以护岸形式为主。4)规划对湟水流域内46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0.18亿m3;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3座,总库容0.24亿m3。
5)规划安排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山洪沟道228条(不含西宁市),治理长度415.4km,防洪工程长度644.3km。工程主要形式为排洪渠、防洪堤、河道疏浚、护岸及防洪墙。
1.2.4.5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种治理措施。在重点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和现有防护设施;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禁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在重点治理区,兴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林草植被,在有条件的沟道内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库工程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和机构,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并监督实施,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5.2km2;远期每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9.8km2。近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3247.1km2,其中坡改梯18107hm2,人工造林129664hm2,种草32029hm2,生态修复144909hm2。远期安排综合治理面积497.7km2,其中坡改梯及坝地13807hm2,人工造林109044hm2,种草30312hm2,生态修复96606hm2。
1.2.4.6 水能开发规划
湟水流域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干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69.8MW,截止2009年底,湟水干流及支流大通河已建、在建电站60座,装机容量690MW,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本次规划复核,湟水干流、大通河干流共布置梯级电站65座,总装机容量869.75MW,其中湟水干流34座,装机容量145.67MW;大通河干流31座,装机容量671.08MW。除规划的纳子峡和在建的石头峡2座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外,其它为日调节或径流式的电站。
1.2.4.7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本次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本次规划涉及“兰州——西宁地区”重点开发区域的主要规划内容有:发展水源工程、人饮工程、甘河、南川及生物科技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灌溉工程、防洪工程,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这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
本次规划涉及祁连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的规划内容主要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坚决制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和陡坡开荒,保护林草植被;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防止破坏,促进林草植被的修复等。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符合的。
本次规划针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主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为核心,兴利除害结合、节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和政策。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新建的水库及电站将使河流的人工化调控进一步加剧,使下游河段的径流过程趋于均化,对水文情势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库区水深增加,水流速度减缓,将改变天然河流原有的河道形态。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对水质的影响
规划提出的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和水污染防治意见落实后,预计2020年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2030年将全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规划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地下水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水质将得到有效保护,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满足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将得到保障。
(2)对水温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部分水库水体呈现出随季节性变化的而不同水温分层分布。水库低温水的下泄,可能对下游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下泄低温水,经过一定距离湍流后,热量交换作用,仍可恢复到原河道水温。所以低温水对农田灌溉影响较小。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对流域陆生生态的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规划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后,将减少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陆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通过实施林草植被措施,2020年新增林草地16.18万hm2,2030年新增林草地30.1万hm2,湟水流域植被覆盖率从现状年的59.7%增加到规划年的66.6%,植被生产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实施后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引发的占地、移民等可能对局部地区的陆生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不利影响进行减免和减缓;
骨干工程及跨流域调水项目的施工可能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库区内植被的损失,水库运行会改变坝址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可能造成一定的减水甚至脱水河段,对两岸植被生长可能造成影响;水库将淹没部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但水库蓄水后,库周沼泽和湿地草甸发育,促使植物多样性增加,将有利于动物多样性增加,水域面积的扩大,有可能会给野生动物提供更为广阔和优良的栖息地。原河道下泄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河道内及其沿河两岸地下水补给来源减少,引起地下水位及其年内变化过程的改变,从而对沿河植被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根据青海省渔业监测站2008年~2010年的调查成果,分析了水生生物的现状和影响 评价,并提出了减免措施。规划梯级电站和水库将对鱼类的种类、结构和数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河流减脱水河段因水量减少,产卵场的规模可能缩小或消失。应在全流域统筹考虑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并保证河道下泄最小生态流量,以减轻梯级电站和水库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2.2.4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全面提高湟水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个方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有效缓解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缺水矛盾,提高用水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初步建成节水防污型型社会,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规划的松多水库、二卡子水库、杨家水库和西纳川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和引大济湟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5 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
湟水流域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个,分别为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1个,为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其中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在湟水流域内的范围是重合的,青海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青海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重合,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分区位于青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
规划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造成的主要影响为水电开发和调水工程造成的永久占地和淹没对天然林地、草场的占用,临时施工场地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扰动,由此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其中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和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没有进行开发,基本可以维持天然的生态功能。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仙米分区内无小水电工程建设,三河源保护分区位于武松塔拉以上,本次规划无任何工程布置,所以不会对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造成影响。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黑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黑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规划了修建污水处理厂和整治排污口等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规划了水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排污口综合整治、强化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监测和管理相结合、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等环境管理措施。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27个保护区,其中包括17个地下水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09年湟水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湟水、北川河、南川河西宁所属河段是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建议青海省和甘肃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尽快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的规模,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 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黄河、湟水水资源保护,严格入河排污管理,逐步落实最严格的纳污红线监督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制度,对水质严重超标的功能区,应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和完善湟水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加强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具体工程建设、施工,运行中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的管理。
(2)提高重点区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水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企业和单位,在全流域工业污染实现达标排放,限期治理重点工业污染,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重点企业环境监管,优先安排污染小、低水耗的项目,严格限制发展高水耗、重污染产业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和效率。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推广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推进面源综合治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减少水污染突发事件和偷排事件的发生。
(3)加强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湟水流域源头区水源涵养工作,开展重点污染河段水污染生态修复、清淤工程,适时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程等,改善水环境。
(4)提高水资源保护节约水平,提高节约保护意识
继续强化湟水干流和大通河中下游灌区节水措施,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流域居民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再利用的意识。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干支流源头区、天然林草及湿地、土著鱼类栖息地等保护,将其划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给予严格保护,禁止和限制小水电开发。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和有效保护,维持河流合理生态流量,严格水电站建设及运行管理,保持河道生态基流及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加强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保护与管理,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保证流域现有湿地规模不萎缩、天然森林质量不下 降、土著鱼类栖息地不退缩,维持河流廊道生态功能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功能正常发挥,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合理确定大通河调水规模、调水时段及水库优化调度,确保大通河自身生态用水及下泄生态流量。严格湟水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湟水海晏至西宁河段,建议逐步关停个别小水电站,保持河流廊道连通性,采取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复因水电站建设破坏的土著鱼类栖息地,保障鱼类繁殖期生态用水;湟水西宁以下河段,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沿岸植被,禁止河道挖沙采石,保证生态基流及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加强水生生物监测。加强渔政管理,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野生水生动物特别是保护鱼类的自觉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提高了流域的防洪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城镇、工业、交通干线、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洪灾威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保障。
规划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工程,适当建设一批引提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7944万m3;通过规划的节水措施,流域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通过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当前流域内面临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引大济湟工程解决湟水干流经济增长较快地区的缺水问题,促进流域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水环境有较大的改观,湟水干流基本达到水功能 区水质目标,遏制水污染;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部解决,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满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
各级梯级电站的开发运行不仅可以缓解湟水流域电力供需矛盾,还将大幅度改善湟流域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由于本次规划的水电站和调水工程多位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实验区的边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功能要求。
本次规划的水电工程、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实施,将对流域的水文情势、水资源、水环境、局地气候、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造成一系列影响,通过环境保护、影响减缓措施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
规划的实施后各梯级电站运行后,闸、厂址将形成减水、脱水河段,沿岸地下水位下降,河道两岸天然植被受到一定影响,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量将受到不利影响。在具体项目建设环评阶段应给予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减免、减缓。
总的来说,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大部分通过环境影响减缓、保护措施,均可以部分影响可减小或消除,只有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只有通过制定一些措施予以减缓和恢复;本次湟水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避免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盲目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水和谐。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方案可行。
第三篇: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1
等情况,结合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主要环境因素评价范围。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沁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要求,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运行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沁河干支流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1)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85%;通过张峰水库供水工程和河口村水库建设,使沁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9%,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沁河流域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沁河下游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消除工程隐患;上中游河段城市、县城及重要企业和工业园区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防标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60%以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2)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根据流域水资源需求,进一步挖掘供水潜力,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保障,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得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继续开展干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流域防洪问题基本解决;流域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75%以上,建设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恢复流域水域功能、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入河,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水生态保护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严格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证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和水流连续性,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沁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干流中上游及支流防洪以城镇河段为治理重点,确保城镇河段防洪安全;沁河下游要根据黄河下游防洪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现有防洪工程体系,通过修建河口村水库及堤防加固、险工建设,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山洪灾害防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加强监督。根据减少入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沁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监督管理,有序适度开发,对于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建设且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水电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整顿,补充有关手续,对于新规划的梯级电站,必须先到相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得到批复许可后方可行进开发建设。沁河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管理能力。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督监测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提高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沁河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节水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城镇生活节水方面,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有效减少生活用水量。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54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65,2020年可节水量为1.04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1.4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考虑河道内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在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干支流主要断面如飞岭、润城、五龙口、武陟都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并提出主要断面的水量控制指标。
为满足沁河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沁入汾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张峰水库总库容3.92亿m3,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2.05亿m3;河口村水库修建后,能比较充分地调节和利用沁河水资源,可以向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2828万m3,供水流量4.2m3/s。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沁河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均为3.97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矿井水与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1.33亿m3、2.09亿m3。
(3)引沁入汾调水工程
临汾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奇缺,唯一可解决的途径是引沁入汾调水,工程规划在沁河干流上修建马连圪塔水库作为引水枢纽,经隧洞引水至汾河流域的临汾地区。根据1956年~200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87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河道内用水0.75亿m3后,引沁入汾工程多年平均最大可调水量为0.8亿m3。如果采用1980年~2010年近3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15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引沁入汾调水0.59亿m3后,河道内剩余水量仅0.24亿m3,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规划引沁入汾工程调水量暂维持一期和川输
水(马房沟提水)工程0.59亿m3的调水规模。
(4)城乡饮水安全
沁河流域共在沁河干流、丹河、梅河、杏河、获泽河等沿岸分布有城镇饮用水水源地18个,其中重点水源地有11个,即郭壁泉、延河泉、下河泉、市区、巴公、北石店、高平、川起、五龙沟、成庄和望川水源地。流域重点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但城镇供水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晋城市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一直是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支撑,已在高平和晋城形成了两个隐伏岩溶地下水超采区。根据现状供水情况,2020年和2030年较现状需新增的供水量分别为1898.9万m3、2765.8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张峰水库续建完成后,通过向泽州盆地供水,调整当地水源结构,对于晋城市区、高平市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采取限采和封井等措施,逐步缓解地下水超采情况。
1.2.4.2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
目前沁河下游及其支流丹河和老蟒河水污染严重,随着沁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水土、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沁河流域尤其是晋城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沁河流域及相关区域乃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沁河干流孔家坡以上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保证孔家坡至周家沟(即沁河沁源安泽保留区)实现Ⅱ类水质目标,周家沟至拴驴泉坝址段继续维持现状Ⅲ类、Ⅳ类水质,保证拴驴泉坝址至五龙口水文站的沁河河南自然保护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五龙口至沁阳县北孔的沁河济源、沁阳农业用水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沁阳县北孔以下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逐步恢复水域功能。丹河寺庄镇以上的源头区域继续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丹河泽州缓冲区和丹河博爱饮用水源区继续维持现状Ⅱ类、Ⅲ类水质,保证丹河泽州缓冲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玉王庙至入沁河口的丹河博爱、沁阳过渡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丹河晋城开发利用区和丹河焦作开发利用区的其它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老蟒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
2030年,沁河干流、丹河、老蟒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8613.3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532.2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6731.5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82.5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根据沁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情况,沁河干流张峰水库以上及其他重要支流源头区以保护为主,继续加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流域上游持续稳定来水水质良好。沁河干流河南武陟段、支流丹河山西晋城段及河南焦作段,由于受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水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其污染超载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重点对以上河段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污染源达标排放等控制原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基本实现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4)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沁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障重要河段生态需水,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加强重要水功能区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
沁河流域孔家坡以上河段属于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持河流自然状态,禁止水电开发;孔家坡至张峰水库河段,以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小水电开发,保证河道生态需水;张峰水库至省界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保持水流连续性及河流连通性,维持河流底限生态健康;省界至入黄口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持水流连续性,保证入黄生态水量。
1.2.4.3 防洪规划
防洪工程对保障沁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工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且随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1)沁河下游河段:对堤防高度或堤顶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段长度共计75.274km进行加高帮宽;安排加固堤防长度为87.974km;安排进行堤防堤顶道路建设,共建设堤顶道路长143.746km,其中新建138.406km,改建5.34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共安排16条防汛道路建设,长8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对现状丹河回水堤长2.01km安排加高帮宽;规划安排险工改建34处,总坝垛(护岸)430道(段),其中坝垛251道,护岸179段;对4段不利河势处堤防安排工程防护,共安排险工续建5处,工程长度3023m,共计坝垛44道,其中坝3道,垛18道,护岸23段。
(2)干流上中游河段:规划安排防洪河段全长128.84km,其中重点防护区河段长12.47km,一般防护区河段长116.37km。规划安排护岸工程178.48km、堤防15.16km。重点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县城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1.56km,可利用高岸及不需安排防洪工程长度1.46km,规划护岸工程长10.23km,规划堤防工程长2.25km;一般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非县城河段以及沁水、阳城、泽州、及济源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6.47km,规划护岸工程168.25km,规划堤防工程12.91km。
(3)规划共安排治理重要支流防洪河段长度305.16km(其中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治理河段长度为88.6km)。规划安排清淤疏浚179.28km,安排防洪工程长度为384.43km,以护岸形式为主,局部堤防与护岸相结合,其中护岸、堤防工程分别长272.55km、111.88km。
1.2.4.4 水土保持规划
(1)规划总体布局
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地表土石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加强预防保护工作,同时改造坡耕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人口稀少地区实施封禁;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西北黄土高原区,该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
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1km2,其中山西省1659km2,河南省112km2;安排骨干坝20座、中小型淤地坝141座,小型水保工程13317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2080hm2,人工造林59956hm2,人工种草3920hm2;封禁81147hm2,管护55336hm2。远期(2021年~2030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km2,其中山西省1414km2,河南省87km2;安排骨干坝23座、中小型淤地坝150座,小型水保工程8878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8917hm2,人工造林54389hm2,人工种草2613hm2;封禁54098hm2,管护36891hm2。
1.2.4.5 水电梯级开发规划
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落差相对集中,但水量相对较小,适于建设中小型水电站。截止2010年底,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已建、在建电站44座,总装机容量153.96MW,年发电量7.23亿kW·h,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本次规划复核,在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上共布置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168.1MW,其中沁河干流37座,装机容量143.67MW;丹河干流15座,装机容量24.43MW。
1.2.4.6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原则,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本规划中。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劲射,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也协调一致。
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内容与治黄的总体思路和黄河流域有关规划协调一致。《规划》的相关内容与山西省、河南省有关规划是协调一致的。
综上所述,《规划》的内容与国家的定位及地方的发展思路一致,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本规划与相关规划是协调的。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增加,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都大于各断面计算的生态需水量。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制定的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后,2020年除沁河沁阳武陟过渡区、沁河武陟农业用水区、丹河高平过渡区、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15个水功能区均实现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9%;2030年沁河流域除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水功能区均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
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对陆生植被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水库工程淹没及防洪、灌溉、水源等工程永久、临时占压以及工程施工的扰动。植被类型以落叶灌丛和草灌丛为主,无珍稀植物分布。且这种扰动或者破坏是暂时的,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植被破坏区域采取一定的植被恢复措施后,可弥补施工所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使工程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减至最小。总体上,规划对陆生植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沁河流域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石貂、青鼬、斑羚4种,但由于其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规划的各类工程措施都不涉及,所以规划对流域内的重点保护动物影响有限。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按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省界及入黄主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河道内用水分别达到4.36亿m3和5.65亿m3;沁河流域多年平均入黄占流域地表资源量的42.2%,保证了沁河干流不断流,可大大改善河道内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沁河主要断面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水流连续性及河流廊道连通性基本保证,土著特有鱼类栖息地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建立沁河流域水生态监测、保护及管理体系,基本遏制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恶化趋势,沁河水生态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2.4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实施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缺水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将全面提高沁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在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2.5 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1)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沁河干流的化城水电站,以及丹河干流的三横山、杨庄河3座水电站位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存在一定冲突,电站建设应注重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研究,分析电站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避让和减缓措施。
(2)对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马连疙瘩水库处于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发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存在一定冲突,水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另外,本次规划在沁河干流安泽段规划堤防工程4.11km和护岸工程53.34km,规划防洪工程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栖息环境造成一定扰动,防洪工程建成后,高度人工化的河流将造成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一定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此河段鱼类的栖息和繁殖。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沁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了“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加强源头区水源涵养,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控制、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建议。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11个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10年沁河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沁河流域超过半数以上的水功能区水质超标,沁河河南武陟段和丹河山西晋城段以40%左右的纳污能力承载了全流域约75%左右的入河污染物,是流域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晋城市、焦作市排污分别占到50%、40%是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控制的重点区域。建议山西省省和河南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沁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统筹协调黄河、沁河水资源保护,按照《黄河干流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要求,及本次规划制定的沁河流域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意见,严格控制入黄污染物总量,保证沁河入黄水质实现Ⅳ类水质目标,减轻沁河对黄河下游城市供水水源地的影响。建立以流域机构、山西和河南水利及环保部门相结合的联合治污机制,建立以流域为依托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信息交流、重大问题会商制度,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置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的建设。
(2)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
以老蟒河为试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采用叠水曝气、生物降解等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设置厌氧生物滤池、跌水堰、表流湿地、拦污控制堰、河道护 12
砌和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等设施,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多重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并将其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沁河流域,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放口等典型排污口末端,在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对排污口入河前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3)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
以农业面源为重点,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控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和推广,根据水域纳污能力和水生态功能要求,严格新兴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对入河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新建园区必须配套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已有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园区集中处理规模和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废水回用技术促进能源化工基地污水深度处理,加大节水力度、降低污水排放,加强园区企业排水监督,确保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控制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严格审核进入园区的煤化工等其他企业。工业园区内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其入河排污口设施建成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黄河水利委员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
流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应在妥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流域干支流水利工程统一调度,严格监督张峰等水库发电下泄流量,保障流域干支流河道的自净水量,其中沁河干流润城和武陟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分别不低于6.59亿m3和5.65亿m3,重点加强枯水期、应急期等特殊时期的水量调度,维持河流一定的自净能力,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5)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
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及污水厂稳定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大流域重点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能升级改造,完善除磷脱氮工艺。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规划年,在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基础上,高平、泽州等地需新增污水处理规模。
(6)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涉重金属项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污染源综合防治;加强重金属监管能力建设,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
(7)实施沁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和修复工程
从源头上对流域地下水开采实施动态监测和严格控制,针对位于沁河流域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环境风险较大的重点污染源,要求每个污染源地下水背景区至少布置一个监测井和下游区至少布置三个监测井。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监督性监测,并规范、引导、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地下水环境监测。另外要严格控制地下水过渡开采,进一步严格审批打井许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沁河、丹河等支流水质,减少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防范采煤采矿等活动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漏斗区采取灌溉回渗、河渠、沟塘等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修复工程。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认真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施工人员及流域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杜绝偷伐活动和偷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条列,严格管理与执法,禁止人为滥捕乱杀野生动物;保护现有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国家和山西、河南省规定的珍稀动物的保护,严禁非法猎捕珍稀鸟类及益鸟,规划实施工程建设应避开候鸟的聚集时间,减轻对保护鸟类的影响。
(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维护和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增殖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重点保护的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场所和生存条件。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严格沁河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应禁止水电梯级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由于水电运行过程中基本无污染,可以适当进行水电梯级开发。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将环境保护纳入规划、审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全过程。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位于以上区域的已建小水电站,其运行管理必须满足水生生态保护要求,运行期满后,原则上不再复建。同时,从国家生态保护定位和开发管制原则及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角度,开展小水电站开发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系统评估梯级小水电站开发短期直接和长期累积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及国家清洁能源相关政策及规定,系统论证其存在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落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宏观政策,综合考虑各河段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任务、规划总体布局和规划目标及水资源管理的控制性指标,规范了经济社会对资源环境的开发活动,最大程度避免了流域治理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实施后,将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遏制水质恶化趋势、促进沁河干支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大幅度减免洪水灾害;有利于提高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减轻流域水土流失,促使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发生逆转,向良性循环发展,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规划的部分工程将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将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论证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编制相应的环境评价专题报告,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
措施,将项目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对重要和敏感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进行专题评价。
第四篇: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二〇一八年一月
目录 概况........................................................................................................................1 1.1 规划相关背景...........................................................................................................1 1.2 规划概况...................................................................................................................2 2 环境现状................................................................................................................3 2.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3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3 2.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4 2.4 声环境质量现状.......................................................................................................4 2.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4 3 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主要减缓措施................................................................5 3.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 3.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 3.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8 3.4 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8 3.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9 3.6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1 4 结论......................................................................................................................13 5 联系方式..............................................................................................................14 概况
1.1规划相关背景
藏马山地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3-2040)》中划定的一主两副城镇发展战略的边缘,同时是生态间隔城镇发展战略的载体。《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3-2040)》提出 “两大旅游轴线,九大度假基地”的旅游发展整体空间布局,藏马山地区属于“两大旅游轴线”中的山地旅游带,同时藏马山乡村旅游度假基地属于“九大度假基地”之一。
藏马山乡村旅游度假基地位于西海岸新区藏南镇藏马山东南侧,陡崖子水库北侧,大部分土地隶属于藏南镇管辖,藏马山山峦跌宕俊秀,生态植被丰实,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加之气候宜人,区位适中,素有“东有崂山,西有藏马”之称。为了促进藏马山乡村旅游度假基地的建设,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研究院委托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藏马山旅游度假区近期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和预防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引导藏马山近期建设区域健康有序发展,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研究院要求藏马山旅游度假区指挥部组织对《藏马山旅游度假区近期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为此,藏马山旅游度假区指挥部指派青岛藏马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推进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规划由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研究院组织编制,参照执行以上要求。青岛藏马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特委托中国海洋大学对该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规划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协调好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接受委托后,我校立即按照规划环评的有关要求,对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研究分析了《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详细内容和编制背景,找出度假区开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在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1.2规划概况 1.2.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藏南镇与大村镇三镇交界处,大部分位于藏南镇,具体范围为:陡崖子水库以北,沈海高速公路以东,藏马山山脊东南侧,总面积约32.06km2。1.2.2规划目标
(1)臧马山旅游度假区的先行启动区;
(2)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山水田园旅游度假胜地;
(3)建设成为以旅促产、以产带城、产城融合的功能复合新市镇。1.2.3规划定位
以休闲度假、生态康养为主题,集中高端旅游度假、高标准生态康养、高品质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条件便利、配套设施完备的山水田园旅游度假胜地。
(1)中高端的生态旅游度假
围绕旅游资源主线,创新发展思路,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主动策划并创造对应于市场所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以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为主导,体现康体疗养、山地运动、生态居住、研学培训、商务会议、商业服务等旅游服务功能,打造中高端生态旅游度假区。
(2)高标准的生态康养胜地
围绕藏马山旅游度假区主线,派生出生态康养产业门类,打造生态康养胜地品牌。依托山水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禀赋突出的优势,引入生态+旅游、休闲、医疗、养生、养老、体育等健康服务新理念,辅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打造藏马山生态康养胜地。环境现状
本次评价委托山东经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针对度假区内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和土壤等环境要素分别进行监测。2.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布设4个大气监测点,监测项目包括SO2、NO2:1小时平均、24小时平均;PM10、PM2.5:24小时平均。2017年12月4日~12月10日,连续7天。1小时平均值每天监测4次,监测时间:02:00、08:00、14:00、20:00;24小时平均值每天采样时间不小于20小时。
监测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各监测点中除长阡沟社区处PM2.5的日均值出现超标外,其它各监测点位各项监测指标均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分析长阡沟社区处PM2.5的日均值出现超标的原因为该区域离开城路相对较近,道路扬尘致使区域颗粒物浓度较高。2.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共布设5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包括pH、COD、BOD5、氨氮、SS、总磷、总氮、氟化物、氯化物、挥发酚、硫酸盐、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共13项。2017年12月6日,监测1天,每天2次。
监测结果表明:
陡崖子水库除COD和BOD5超标外,其它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COD和BOD5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33和0.80。
崖下水库除BOD5、总氮、氟化物超标外,其它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BOD5、总氮、氟化物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37、5.78、0.02。
大沟水库除BOD5和总氮超标外,其它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COD和BOD5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30和0.15。
王家官庄水库除BOD5超标外,其它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最大超标倍数为0.28。
饮马泉除BOD5和总氮超标外,其它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COD和BOD5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30和1.65。
2.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共布设3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性酚类、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总大肠菌群共12项。2017年12月4日,采样一次。
监测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各监测点位硝酸盐氮均超标,崖上村、臧家村、于家官庄村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05、025和0.29;崖上村和于家官庄村总大肠菌群超标,其他监测项目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由于监测区域均以农业区域为主,导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硝酸盐氮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农田化肥的使用。2.4声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共布设15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包括区域声环境现状监测项目:Ld、Ln; 交通噪声监测项目:Leq、L10、L50、L90。2017年12月5日~8日,每个点位监测1天,昼间、夜间各1次。
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目标处监测点处声环境质量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要求。开城路边界昼夜间噪声分别为56.6dB(A)、48.6 dB(A);沈海高速边界昼夜间噪声分别为66.9dB(A)、62.8dB(A)。2.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共布设4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包括pH、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
六、滴滴涕、阳离子交换量共12项。2017年12月4日采样一次。监测结果表明,规划区内各监测点土壤环境质量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要求,该区域土壤质量较好。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主要减缓措施
3.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区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地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施工道路扬尘、施工机械及车辆尾气,规划区餐饮场所及居民产生的燃气废气、油烟废气、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尾气。3.1.1建设活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扬尘、NO2、SO2、HC等,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施工期间废气排放量不大。
1.施工扬尘
在建及拟建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大量扬尘无组织排放,加之大量渣土运输车辆出入的撒漏,工地和周边区域扬尘污染将会突出。施工扬尘主要来源于土石方挖掘、堆放和清运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水泥、白灰、砂子、石子等)装卸、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施工垃圾堆放和清运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等。
由于施工的需要,一些建材需露天堆放,一些施工点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堆放,在干燥气候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施工扬尘影响环境卫生,并对施工人员及施工场地附近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但这种污染是短期的、局部的,随着施工的完成而消失,通过加强施工队伍的监督管理,可以减小对环境的影响。这类扬尘的主要特点是与风速和尘粒的含水率有关。禁止在大风天进行此类作业,以及减少建材的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尘粒含水率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
目前,度假区范围内有臧家村、高戈庄村、崖下村、崖上村等多个村庄敏感点,按照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对现有村庄进行拆迁,在合理安排规划实施顺序,完成拆迁后再进行相关建设的前提下,工程建设施工不会对村庄敏感点产生影响。考虑到拆迁进度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工程施工时尚未完成拆迁的情况。但由于规划区以开发自然原生态乡村旅游项目为主,不会建设大型旅游设施,对周围环境敏感目标影响较小。通过加强施工队伍的监督管理,可以减少其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2.道路车辆扬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的行驶产生的。在相同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越大;在相同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扬尘量越大。根据相关资料,施工工地运输土石方时,行车道两旁扬尘浓度可达8~10mg/m3,对道路两旁及施工场地周围造成较大的影响。
公路扬尘对道路沿途敏感点影响较大,尤其是主干道。抑制扬尘的一个简洁有效的措施是洒水。旅游区道路清扫率低,洒水频次和洒水量不足,道路破损等情况,将会加重扬尘污染。如果在施工期内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左右。
3.施工机械及车辆尾气
施工机械及车辆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NOx和HC。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各项目建设活动,在采取合理的措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3.1.2运营活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的实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旅游设施和交通工具,具体影响因素体现在燃气污染源、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
1.燃气污染源
规划区内主要使用清洁燃料天然气,气源来自规划城市燃气管道。规划区内废气污染源主要是规划区内居民和酒店餐饮使用燃料产生的废气,燃气污染源主要位于居民点和餐饮功能区,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度假区游客燃气污染源排放量较小,集中于餐饮服务区,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较小。
2.机动车尾气
伴随着规划区的发展,载客汽车的数量显著增加,由于运输量的增多,机动车尾气是空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整体来讲,旅游交通运输产生污染物排放量较小,对环境空气的污染有限。根据度假区现状,车辆排放尾气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规划度假区内应鼓励采用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电瓶车、自行车等清洁交通工具。此外,在交通道路沿线两侧多种植一些乔灌结合的绿化带,可对吸收汽车尾气起到一定作用。
3.餐饮油烟
随着规划的实施,相应配套设施也将随之逐步完善,规划期末,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将形成上规模、有档次、特色鲜明的餐饮设施接待体系。随着规划的实施,旅游餐饮业的大力发展,产生饮食油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度假区在运营过程中,要求各种规模的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餐饮油烟经油烟净化设施净化后高空排放,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DB37/597-2006),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分析可知,度假区游客燃气污染源集中于餐饮服务区,对规划区及敏感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3.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2.1污水及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预测分析与评价
1.建设活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建设活动主要是指度假区内工程建设的施工活动。其产生的污水类型主要是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生产污水主要是施工污水及浇筑砼的冲洗水,主要污染物为SS,浓度为4000~6000 mg/L。由于规划分区、分期实施,施工污水产生量有限,经沉淀池沉淀后循环回用,不外排,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以施工人员最高峰200人计,日用水量按100L/人计,则日用水量约为20m3/d,排污系数为80%,则施工人员最高污水产生量为16m3/d。污水管道未铺设区域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不得随意乱排,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绿化用肥,不外排。因此,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2.运营期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实施运营活动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常住居民日常生活和旅游住宿业和餐饮业产生的污水。其中,餐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收集进入污水管网,排入藏马山污水处理厂处理,经处理后将达到《山东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676-2007)中的一级标准,即COD、BOD5、SS、氨氮的排放浓度应分别达到≤50mg/L、≤10mg/L、≤20mg/L、≤5mg/L后用。3.2.2规划实施对水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
度假区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类型主要为工程废水和生活污水。工程废水主要是浇筑砼的冲洗水,主要污染物为SS。由于规划分区、分期实施,且需要建设的构筑物较少,施工污水产生量有限,可通过沉淀池沉淀后循环回用,对周围敏感目标影响较小;生活污水为各施工营地工人的生活污水,由于比较分散,产生量不大,可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农肥,对周围敏感目标影响也较小。施工期间应加强对生活污水的管理与处置,避免对规划区内的陡崖子水库、崖下水库等水体产生污染。
度假区运营期间,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后,输送至藏马山污水处理
厂集中处理后,全部回用,因此对陡崖子水库、崖下水库地表水源地的影响较小。
规划区内部分道路穿越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建议规划调整道路规划,对于跨越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道路部分维持现状,并设置保护区警示标志、禁止危化品车辆运行、加装防撞护栏等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后,规划实施对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3.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规划实施后主要为度假开发项目,无新增的生产废水,仅有少量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收集后进入规划藏马山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回用,度假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无影响。
在污水处理站的设计、施工中应考虑对各建构筑物均采取防渗处理(采用防腐蚀面砖、地砖等),并对管道及用于储存处理后污水的水塘采取防渗措施,避免对区域地下水产生明显污染影响。
目前度假区内地下水出现总大肠菌群、硝酸盐氮等指标超标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农田化肥的大量使用。在规划实施后,规划区域内的农村均将拆迁,有利于规划区域内地下水环境的改善。3.4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
3.4.1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度假区施工期声污染源主要是施工场地施工机械噪声。产生噪声的施工设备包括土石方挖填阶段的挖掘机,打桩阶段的静压打桩机,结构阶段的振捣器、电锯,装修阶段的升降机,以及以重型卡车、拖拉机为主的运输车辆所产生的交通噪声等。
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与其他噪声声源不同,一是噪声源数量可能是1个,也可能是多个;二是设备的运作时间歇性的,属于间歇性噪声源;三是一般规定施工在白天进行,夜间禁止施工。
大部分单台施工机械在100m处昼间噪声值能达到施工阶段厂界噪声限值,冲击打桩机昼间达标距离超过200m。在施工期间,施工机械是组合使用的,噪声影响将比表6.4-2列出的值更大。在各个施工场地附近,尤其度假区内及度假区附近存在居民地、学校、酒店宾馆等敏感点,但目前由于无法确定施工场地的范围大小以及施工机械离边界的距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施工机械应布设在距离敏感目标200m以外,设置围挡,且在临近敏感目标处严禁夜间施工。
3.4.2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度假区运营期声环境影响主要来自机动车交通噪声、建筑物内部各自机电设备噪声及社会生活噪声的影响。
1.机动车交通噪声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运行之后,规划区内居民车辆和旅游进出车辆数目将显著增多,由于旅游活动主要在昼间进行,由旅游车辆带来的交通噪声在夜间将大幅减小。考虑到目前规划区内各条道路车流量情况尚未确定,建议在具体项目环评阶段对交通噪声情况进行考虑。
2.动力设备房噪声
度假区内居民生活和旅游设施将设置空调风机、通排风机、冷冻机组、热泵、空压机、变配电器等噪声设备。要求各类产噪设备尽量设置在室内,并采取低噪声风机,安装隔音罩等隔声降噪设备,再经过地下建筑遮挡、屏蔽等衰减,此类噪声不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3.社会生活噪声
包括旅游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街道上人群喧哗声和居住区噪声等,这类噪声通常强度不大,一般在80dB(A)以下,建议度假区内的娱乐场所,尤其是强噪声的娱乐场所,开发时间、噪声强度、隔声设施等方面,应有严格规定限制。
综合分析,由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具有波动性,动力设备绝大部分在室内或地下运行,交通噪声影响范围较小,以及本规划中休息区和娱乐区均有一定的距离,总体而言,机动车交通噪声、动力设备房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较小。
3.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5.1建设活动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建筑垃圾和施工生活垃圾。施工期间产生的废物包括土地平整、土石方开挖产生的弃土弃石、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施工期人数最多按200人计算,施工期将产生200kg/d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由青岛市环卫部门及时清运。这些施工垃圾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产生,其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当时施工垃圾产生的数量、处理和管理的方式。根
据总体规划或一般建筑施工工作卫生要求,对建筑垃圾和施工生活垃圾将会指定其对方地方,统一收集后送垃圾场处理。随着施工的结束,建筑垃圾会得到清理,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3.5.2经营活动固体废物产生量
1.固体废物产生量
度假区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主要为常住人口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游客在住宿、餐饮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商业店铺、超市和餐饮业产生的商业垃圾。2040假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520万t。随着规划的展开,度假区游客人数的快速增加,固体废物也相应增加,将会对卫生环境的清洁带来一定的压力。
2.固体废物类别及其组分
规划区内产生的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主要来自度假区游客、度假区居住人员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成分为厨余、废塑料、玻璃、废纸、饮料罐、破布、废纤维以及废金属等。生活垃圾的主要组分为餐厨垃圾、纸类垃圾、园林垃圾,分别占总量的30%、22%、13%。3.5.3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各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
在规划区内设置废物投放箱和垃圾堆放点,统一收集后送垃圾处理厂处理处置,处置率为100%。
2.各种处置情况的环境影响分析
I.固体废物临时堆放储存场所的环境污染分析
规划区内固废临时堆放储存场所的环境污染情况主要为:固废临时堆放储存场所产生臭气以及滋生蚊蝇,影响周围环境;生活垃圾在转运站装箱、压缩时,会产生垃圾渗水,污染周围环境;固体废物堆积处置时间不当会影响景区景观。因此,生活垃圾收集站(点)的位置要与居民点保持足够的距离。
II.垃圾中转站与运输路线影响分析
度假区内尚未规划垃圾处置场所,生活垃圾收集并经转运站转运后,送至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场进行填埋处理。垃圾清运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应远离运输沿线居民和旅游活动场所,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2)风景区内收集垃圾的车辆行车路线必须为单行线路,选择游客稀少时
间作业。
(3)收集垃圾的车辆须保持密闭性,防止运输过程泄露。
(4)建议转运站采用压入装箱式工艺,该工艺其具有以下优点:垃圾经压缩有较高密实度,对所转运垃圾性质的适应性强;实现了全封闭化操作,作业过程中的臭气扩散和蚊蝇滋生可大大减少;设备投资、运行费用适中;压入装箱式工艺较完善,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实现度假区内各类固废能够得到及时处置,实现零排放,对度假区环境影响较小。3.6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6.1不利的社会影响
1.建设活动
(1)规划区建设活动对区域治安及居民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农村社会环境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不仅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受到不利影响,而且由于外来施工人员的增加,其社会治安、卫生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2)规划区建设活动对区域居民生活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施工机械及人工活动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道路交通方面,农村道路较窄,规划区车辆较多,会造成农村道路堵塞或交通事故频发。
2.经营活动
(1)大量的运营活动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会受到干扰。由于规划区活动的增加,原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此外,规划项目的实施会压缩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因此,规划运营过程中应注意农民利益合理分配问题。
(2)规划的实施短期内会对当地以种植业为主要来源的居民经济收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规划的实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是本区土地的生产力下降。规划区内本地居民可能会面临消费水平的提高,本区的物价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这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会比较大。
(4)规划区内13个村庄涉及拆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将会失去土地,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如果由于社会保证措施不健全或者跟不
上,更多的为新旧观念的冲突,那么将会成为另外一种不安定因素。
(5)规划区内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主要是因环境污染事故等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规划组织单位在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安全运营管理、落实相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有效防止、控制社会风险的发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公众参与调查结果,不同利益群体和组织均支持项目的建设,在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安全运营管理、落实相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可有效规避社会风险。3.6.2有利的社会影响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
随着规划区旅游设施、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居民收入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规划区居民从业类型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功能完善的生活区和良好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规划区的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完善的服务功能使人们在区内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谐,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
2.人口素质和结构的改变
为了满足规划区发展现代旅游业,必须提高人口素质,从业人员素质也亟需改善。因此,规划区的产业结构也将分化为两个方面: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
从规划区的实施情况来看,劳动密集型和传统产业将减少,伴随高科技、服务性的产业结构的增加。显然,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规划区未来的走向有巨大的影响。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的开发,将改变规划区内的经济结构,从农业经济形成全新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每年可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度假,在此休闲娱乐、购物。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手工制品、纪念品、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外来度假人口这个消费群体的购买力较当地居民的平均购买力要高,随着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这一群体的人口必然会大大增加,可以提高规划区的消费能力。
4.增加就业机会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设人员;工程建成后,居住区物业管理、工程维修、商业服务等行业需要大批人员上岗就业。这使得人们的经济收入有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就业范围,给当地人员就业带来有利的影响。
5.完善规划区内配套设施
本规划的实施,一方面,铺设排水、电力、供气等管网,完善了区域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金融、娱乐等配套设施。上述设施都为规划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此外,规划实施将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度假、休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与当地社会接触,将会产生文化的碰撞、传递、吸收和融合。
根据公众参与调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规划的实施,对社会环境的有利影响大于不利影响。3.6.3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的影响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内现状存在13个村庄,均需拆迁。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在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居民参与到各类景点、项目的开发与运营中来,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与教育,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度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结论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3-2040)》,与《藏马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协调。
《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不会降低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对植物多样性、动物、水生生物的影响不大;对度假区内崖下水库、陡崖子水库等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新增大气污染主要为燃气污染源、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规划区内燃气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对规划区的环境空气影响较小;声污染源主要为交通运输噪声、设备噪声和人群噪声,在加强声环境的规范管理后,交通噪声、设备噪声和人群噪声影响范围小,各声功能区可以满足相应区域噪声控制标准的要求;固体废物能够做到分类处置;规划的实施将改变度假区内单一的农业经济,形成全新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度假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规划内容基本体现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采纳
本次环评提出的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的基础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藏马山旅游度假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可行的。联系方式
(1)规划环评委托单位:青岛藏马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晓昱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千禧谷路一号二栋 联系电话:0532-87118729 邮箱:***@163.com(2)评价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通讯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联系人:韩老师 电话:0532-66782909 电子邮箱:hanlongzhi@163.com
第五篇: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暂行办法(发改能源[2011]2242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 境 保 护 部
关于印发《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
报告书审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改能源[2011]2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环境保护厅,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为做好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工作,明确审查原则、审查程序和组织形式,保障审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促进水电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环境保护部制定了《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暂行办法》,现印发实施。
附件: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主题词:能源 水电 规划 审查 通知 附件: 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
报告书审查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河流(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工作,明确审查原则、审查程序和组织形式,保障审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水电规划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主要河流的水电规划。主要河流包括大型河流、跨国境河流和主要跨省界(含边界)河流,具体范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另行制定。
第三条河流(河段)水电规划是水电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必须贯彻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保护生态、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水电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给出明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国家主要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的安排、管理和审批工作。国家能源局负责水电规划的行业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召集工作。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负责招标确定大中型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的编制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以及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和成果验收。
第六条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应在河流(河段)水电规划工作完成后的30 日内,将规划报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并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同时,应将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部进行审查。
国家能源局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对水电规划报告技术方案先行进行审查。第七条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工作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水电规划报告和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及审查意见是规划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
第八条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应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流域环境特征和水电规划特点,全面评价规划实施后对相关区域、流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人群健康产生的直接和潜在影响,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
第九条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国家主要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召集审查前,根据需要组织现场踏勘、专家咨询、座谈研讨等审查准备工作。
第十条审查小组的专家从环境保护部依法设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行业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地质环境、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审查小组中的专家人数不少于审查小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环境保护部对专家库内的专家进行动态管理,在更新和补充相关专业、行业专家名单时,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意见。
第十一条审查小组应当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独立地对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审查意见。
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基础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适当性;
(三)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七)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水电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的总体评价与优化调整建议,及方案实施建议。
审查意见应当经审查小组四分之三以上成员签字同意,方可通过。审查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如实记录和反映。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一)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者范围不能做出科学判断的;
(二)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并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者减轻对策和措施的。
第十三条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建议退回修改:
(一)基础资料、数据失实的;
(二)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的;
(三)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的;
(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的;
(六)未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的;
(七)内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遗漏的。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在收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在30 日内组织审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应依据审查意见组织有关单位,对水电规划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对审查意见采纳情况作出说明,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环境保护部。
第十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审查和审批水电规划报告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逐项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书面说明,并存档备查。
第三章 水电规划报告审查
第十六条水电规划报告的审查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按照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工程技术条件、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影响、工程投资以及发电效益、综合利用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比选各规划方案,全面分析水电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和可行性。
第十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设立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专家库。专家库成员应当包括水文泥沙、地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生态、动能经济、规划、移民、航运、水工、机电、施工、造价、电力系统、宏观经济、能源政策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
第十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代表、河流规划涉及的省级人民政府代表和审查专家组长组成审查领导小组,对审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规总院)负责审查具体工作,由其组织成立审查专家组,提出审查意见。审查会召开前,水规总院应组织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进行现场查勘。
第十九条参加审查的专家应当从专家库内相关专家名单中,综合考虑水电规划的专业要求,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第二十条审查会议一般应包括大会汇报、专家和代表评审、大会审议等程序。专家评审可按专业分组进行。审查会议应充分听取和综合考虑各方意见。
第二十一条水电规划报告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该河流(河段)开发任务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二)对水文、地质、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等开发条件的评价;
(三)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条件、移民安置、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推荐梯级开发方案的梯级布置、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的合理性、可行性的综合评价;
(四)对水电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的采纳情况;
(五)规划实施方案和近期工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下步工作建议。第二十二条水电规划报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予以通过:
(一)河流(河段)开发任务论证不正确或不全面,不能满足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要求的;
(二)水文、地质、水库淹没和生态环境等基础资料不可靠,代表性差,不能够支撑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
(三)梯级布置方案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的;
(四)梯级布置方案不合理,经济性差,国民经济评价不可行的;
(五)没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或者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过审查的;
(六)报告不符合水电规划编制规程要求的。
第二十三条审查会后,水规总院应在10 日内将审查情况及审查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能源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考虑规划成果、规划环评结论及其审查意见,按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水电规划进行审批。
第四章 规划变更审查及后评价
第二十五条已经批准的河流(河段)水电规划在实施范围、梯级布局、开发方式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该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审查和报批水电规划报告及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二十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水规总院负责组织对水电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并适时开展补充论证和跟踪评价工作。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七条负责水电规划编制管理的单位应依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通过招标程序,科学、公正、合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环评单位。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如有徇私舞弊情形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负责组织开展水电规划审查的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审查组织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取消其委托,并依据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罚:
(一)水电规划审查工作有重大失误;
(二)水电规划审查成果质量低劣;
(三)审查过程中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四)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审查专家应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参加审查工作,在审查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独立、负责地发表观点和提出意见。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徇私舞弊和本办法规定或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据情节轻重对其提出批评或取消其专家资格。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国家主要河流以外河流(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及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