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业服务体系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关于农业服务体系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2012年8月21日)
尊敬的张主席、周主席,省政协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考察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简要介绍一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
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八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GDP168.8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财政收入20.9亿元,增长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4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47元,分别增长19.8%和21.5%。全部工业完成产值622.5亿元、销售收入580亿元、利税42亿元、利润2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6%、36.7%、53.8%和55%;协议注册外资3.7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26亿美元。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 署,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积极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村”,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58万亩,其中花木和蔬菜面积已分别达20万亩、19.9万亩,高效农业面积比重上升到55%,处于全省领先水平;高效农业园区76个,其中万亩农业园区4个,在扬州市名列第一。建成扬州市“全面小康村”119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95个。在长江以北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化综合示范区”。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效农业发展一等奖、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江苏省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组织一等奖、江苏省国土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2‟147号)要求,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着力构建新型、高效、精干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1200余人组成的农业科研推广队伍。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加强组织领导,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为适应形势发展,我市及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市农林、农机、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服务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制订、业务指导等相关工作。各镇也 2 相应成立了工作班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2002年,我市在保留各镇畜牧兽医站基础上,对原多种经营综合服务站、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水产站、林蚕站、蚕桑站等合并组建农业农机服务中心,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2006年,在借鉴周边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实施了兽医体制改革,对全市乡镇兽医在编人员,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有效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兽医队伍稳定。2007年,我市又顺利实施了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行政调节向市场运作转变。
2.坚持市场导向,农技推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我市在保证粮棉油生产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花木、蔬菜、特水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式调整,积极为农民提供种苗、药肥、农机等专业化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技物结合服务转变,有力地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坚持因势利导,在为千家万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进了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强化技能培训,农技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我市高度重视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开展学历教育,每年组织10名以上农技人员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学员合格率在95%以上,优良率在90%以上。二是开展继续教育,市农林、人事等部门每三年联 3 合举办一次公共知识培训班,近几年已累计培训1200人次。三是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定期对技术指导员培训3-4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0场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1000人次以上。此外,相继出台了《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初定、评审、认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有效地推进了农技队伍建设。
4.突出创新创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不断显现。大力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三创”工程,积极试验、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80个,推广实用技术30项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目前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面积已达80万亩,每亩可节本增效35元,仅此一项农民增收达2800万元。同时,积极引导农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加了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充分发挥我市农机大市优势,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今年跨区作业收入预计达1.5亿元。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用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相对不足,影响了农技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造成全市农技人员总体年龄结构偏大,后继乏人。二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从 4 事农技服务,农技推广能力有所下降。三是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于我市未享受省财政转移支付的优惠政策,加之地方财力有限,建议省给予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以便于我市更好地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2.进一步强化系统培训。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议省组织开展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定向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骨干,充实到基层一线,提高从业人员为农服务水平。
3.进一步深化农技服务体系综合改革。建议省进一步完善现有扶持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开展中介流通、技物结合连锁、技术承包等经营性农技服务,逐步形成以财政保障为主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和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机制。
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截止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已累计发展35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7个,吸纳农户3.2 万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52个,5 入股土地面积8.2万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35个,量化农村集体资产1.15亿元,享受股权人数4.2万人。具体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行政推动与群众发动相结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指导面上工作。各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班子,具体业务指导工作由各镇农经站和农口相关部门负责。为深入发动群众,营造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发展“三大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真正使这项工作达到户户有触动、村村有发动、镇镇有行动。
二是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了一批样板,确保镇镇有试点、镇镇有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工作中,我们从市直部门抽调了一批副局级领导干部和年轻后备干部挂钩到镇、驻点到村,帮助各镇理清思路,适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努力培植一批典型。
三是加强指导与规范提高相结合。我市农工办等部门采取业务座谈、参观学习、专家讲授等方式,特别是通过邀请发展较好的合作组织负责人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分别对村组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不同层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要求,在制订合作章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 6 风险防范制度,不断规范现有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四是土地合作与高效农业相结合。坚持把发展土地股份合作与发展高效农业有机衔接,以合作促调整、带增收,做到合作组织组建到哪里,高效农业就发展到哪里,让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在合作中实现高效农业扩面增量、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目前,全市60%左右的入股土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五是政策扶持与督查考核相结合。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分别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简化注册登记手续等方面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行重点扶持。定期组织市农工办赴镇到村进行督查,建立每月交流、点评、通报制度。同时,把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对各镇的年度综合考核,到年底按照目标任务,逐镇检查,严格考核。
(二)存在问题
一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多数合作经济组织为松散型的,未能结成紧密的经营共同体,尚不具备直接经营和开展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合作组织辐射的能力较弱。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农民参与率不高。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不够规范。虽然合作经济组织普遍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还不规范;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未实行“二 7 次分配”,社(会)员不能享受加工流通增值部分的利润返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扶持。当前中央、省、市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强,重点对农民实施普惠制,而对农民合作组织特别是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支持较少,建议适当增加项目资金。对农民土地流转一次性补助资金能否参照种粮补贴的做法,变一次性为长期性,便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建议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法律支持力度,形成地方性法规,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有法可依。同时,在用电、用水、质检、环评等方面,明确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
三是合作社工商登记要因地制宜。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与实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是否都要到工商部门登记值得商榷,建议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帮助引导基层专业合作社进行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对不具备条件,无对外经营的一些协会可暂不予以登记。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1、我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乡的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
元和
元,比2000年增加
和
。农业结构也根据市场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调整为
,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4432元,比2000年增长
。现在我乡农业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我乡农业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等共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制约我乡农业现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走科技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为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乡农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快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机制制。
2、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经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9人组成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年轻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其中中级职称2人,助级职称7人。服务中心下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技术推广、水利、畜牧服务四个专业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示范、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服务中心在示范、推广和生产上同农民协作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导致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推广的技术得不到农民的认同,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信息。(2)是农业服务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
(3)是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类型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我乡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没有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导致学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知识都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面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信息需求,变化乏力,这样的农业技术知识类型已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技术信息需求。
(4)示范、推广运作机制缺乏活力,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相当差距。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的角度找准示范切入点,示范成果应用性较差,造成智力和财力浪费。科技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等待提问”的被动服务状态,没有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5)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技术推广仍习惯于上级下计划、项目、经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用人竞争和创新机制。乡政府人事变动随意性大,服务中心缺乏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无权支配。在每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服务中心往往又首当其冲,技术人员不能稳安稳工作,影响了技术人员积极性。
(6)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层面上,多局限于产中型的传统种养殖技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以搞点示范为主。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论在开展的数量,还是深度上,均明显不足。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有利于农业科技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则,改革农业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组织体系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解决技术人员参与行政中心工作的问题,尽量量减少技术人员包村和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农民服务上来。
(3)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要采取对口委培、承担推广项目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推广类中青年人才。农口部门要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地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4)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在改革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要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行政驱动中要引入竞争协作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且对发展效益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有重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与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实际绩效挂钩;同时实行“评聘分开”,可以依据其实际绩效实行低资高聘或高资低聘。
(5)建立建全信息化网络,和农业服务平台,把网络优势发挥到农业服务中来,利用农业服务平台,达到信息量最大化,资源共享,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实用的技术带给农民。
乡镇的服务中心是乡镇政府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直接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基层组织。如何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将直接影响地方农业的发展,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是区域特色农业规模发展和为农服务的有力保证。
第三篇: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
九月下旬,我们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先后到市经管局、贾悦、吕标、郝戈庄等有关市直部门和部分乡镇,就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近年来,市政府把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提到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提出了“示范引导、鼓励支持、村民自愿、民办民营”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家庭经营、统一服务、标准化生产、有自己的品牌、以销定产”的创办原则。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各乡镇(街道)和主管部门组织精干力量,分片包干,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工作,实行现场指导,抓发展、促规范,促进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38个,涉及种植、养殖、开采、运输、加工、销售、服务等7个行业,参与人数4.2万多人,在部分产业和领域初步实现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家万户闯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加快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步伐、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品牌战略实施、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较快,数量较多,但从总体看,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组织形式和运行状况很不规范,作用也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对其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重生产、轻流通观念仍未从根本上转变,主动创办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基层干部对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疑虑,怕风险,工作中一般性号召多,具体措施少,特别是在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思路不清,措施不够得力。
2、法律地位不明确。农村现阶段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尽管我市出台了一些规定,采取了相应措施,并确定了主管部门,但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该类组织的法人登记、依法经营、资金筹措、征缴赋税以及签定合同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致使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组织形式不很规范,普遍存在有章不循,无法可依的问题,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一定制约。
3、运行机制不健全。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虽然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在实际运行中照章办事的不多,经营活动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诚信度。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也没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低。
4、人员素质不够高。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办者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懂技术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经营活动中不讲诚信,只愿利益共享,不想风险共担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5、作用发挥不够强。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范围窄、综合实力弱的问题。有的乡镇虽然达到了村村都有合作经济组织,但真正能为群众提供服务,发挥作用的了了无几,多数是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的范围仅在本村或本乡镇,仅仅是为群众提供简单的产后购销信息和一般的技术服务,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地市场信息和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是农民走向市场、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对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客观需要,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增加收入的重要组织形式。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办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强化服务。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作用,宣传一些有说服力的典型,逐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群众主动创办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和发展营造良好地外部环境。
二、突出重点,大力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优势,科学制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循序渐进,加快发展,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当前要重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销售业、服务业等方面,大力兴办以集体公共设施为依托型、龙头企业创办型、科技人员领办型及行业协会等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立足长远,从
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重点发展和鼓励创办跨地域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化程度高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底子,对那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受益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对那些有名无实、形同虚设,不能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加以引导、规范和完善,使其尽快发挥作用。
三、加强规范和完善,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经营条件下,农民自愿联合起来,以服务为重点,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的新型合作组织。在目前国家尚无完备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性质和地位的情况下,借鉴外地的做法,应赋予其特定的社会法人资格,按照一般社团进行管理和规范。建议市政府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程序,明确有登记和管理权限的工商或民政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登记或注册,并由经管部门实行业务指导,促其不断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搞好对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在制度、章程以及选举办法的制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督。要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帮助合作组织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切实增强标准化生产服务功能。要抓好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抓好带头人的培训工作,促其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市场经济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群众的需要,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地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要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促进企业、组织和农户形成相互依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四、转变职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从目前情况看,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发展壮大。因此,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积极向上级争取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的同时,市里要继续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在用地、注册、资金等方面予以优惠。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协调财政、金融等部门,及时为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积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进资金和培训人才、申报争取上级有关项目和政策性补贴的同时,立足部门实际,落实各项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和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xx乡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
阿克旗乡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
畜牧业是阿克旗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家一户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方式的弊端开始显现,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技术水平落后、信息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牧户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为切实促进农牧民增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围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阿克旗乡东格列克村牧民于2008年11月自发组织创建了阿克旗乡霍尔勒斯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组织于2009年9月正式运营。近几年,我乡把支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农村牧区经营体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来抓,我乡霍尔勒斯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初创时期的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发展的初步转变。
一、我乡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随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农牧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乡霍尔勒斯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截止到现在,霍尔勒斯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32人,固定资产总额近137.7万元,截止2010年底,经营服务性收入420万元,纯收益32万元,赢余8.6万元,股金分红1.2万元。并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霍尔勒斯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力争在2010年末发展到了50户,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真正体会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作用。
二是开发新的技术成果。引进其它地区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管理理念等,为合作社社员所用,提高合作社社员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了合作社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三是探索更广阔的经营领域。目前,我们的合作社还仅限于养殖业这个单一的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种植、加工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发掘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给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和农村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带动能力差。规模小、自我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没有共同的财产资金,经济实力较弱,服务功能相对较差。
(二)成员整体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和带头人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组织本身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组织内部许多问题的处理依赖政府及有关部门,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农民认识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不少农民群众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认识,导致参与意识差,合作欲望不强。
(四)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转。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自我积累能力差,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资金和向农牧民收取的会费维持运转,无法有效承担农牧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弱化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使得一些农户虽然名义上加入了合作组织,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各行其事,从而使合作组织显得松散、乏力。同时,政府配套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支持力度和服务手段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贯彻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宣传活动;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中心,普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定期和不定期分层次、多途径组织培训,在全乡上下形成学法、懂法、维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牢固树立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牧民的思想,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各级都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落实部门责任,完善扶持方式和服务手
段,提出具体扶持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争取自治县政府财政的支持,落实专项扶持资金,扶持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要结合我乡农村牧区实际,做好制定《阿克旗乡霍尔勒斯养殖专业合作社畜群管理办法》、《阿克塞县霍尔勒斯养殖专业合作社章程》等法规政策的起草准备和修订工作。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尽快步入依法、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
(四)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指导和帮助农牧民合作组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规章,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内部运作行为,使合作组织建立起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在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县农村出现了一股新的合作发展潮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个产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各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我县实际,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主要作法、成效、体会、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发展的对策六个方面作汇报。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50个、专业协会53个,已到工商和民政登记注册的占90%,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固定资产345万元,入会会员2.8万人,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已有5家获得过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家获部级(农业部)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农业部直补示范建设项目资金15万元。从总体上看,我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只有少部分属于经营性质的。
就我县目前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来看,大致可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合作组织+农户(种养殖大户、散户)”的运作模式。如米粮水产专业合作社、万古绿色黄金梨合作联社等,由合作组织将农户养殖或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照订单或契约形式实行保护价收购或经组织,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二是“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凭借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经合作组织将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照保护价收购,由龙头企业深加工成各类产成品,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如珠溪冬菜专业合作社。
三是“政府部门、单位+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作“民办官助”、“官民结合”的模式。如铁山葡萄专业协会,就是通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组织行业协会,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活动,进行行业管理。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扶持和会员的会费。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我们突出搞好“六抓”,因地制宜搞组建和发展。
一是“抓样板”。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全县每年可以选择5-10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以带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通过了解和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积极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业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是“抓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就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要求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要求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同时还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
四是“抓创新”。重点是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在体制创新方面,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是“抓培训”。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可能产生吸引力。因此,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不断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着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辐射功能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数量少、规模小。一是社员占农业人口比率低。我县共有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户21.82万户,而入社社员只有2.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带动农户5.6万户,占总农户的25.7%。二是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实力不强。多数合作组织缺乏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
(二)紧密度不够高。一是多数合作组织只作不合,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利益风险不紧密。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初创时期,由于资金缺乏,主要由几个大户出资兴办,会员一般只缴纳少量股金,或不缴纳股金只缴纳会费。会员按农产品销售量享受分配,按股金进行二次分配的很少。因此,当农副产品受到卖难冲击时,最终吃亏受损的还是农户,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
(三)内部运作不规范。一是《章程》不够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够规范,许多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即使是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但也是流于形式。三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日常运作主要由会长一人说了算,民主管理意识淡薄,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社务不够公开。四是日常活动未正常开展。据调查,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松散状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动力不足。除了受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影响之外,发展动力不足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二是农民缺乏实力和积极性,农民的发展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三是专业合作组织经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五)作用不够明显。一是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辐射的范围仅局限于本乡镇,而且局限于周边的几十户经营同一产品的农户,跨行业跨地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很少;二是多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层次低,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只是提供一些产前、产中服务,不能很好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三是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绩突出的专业合作组织不多,充分让社员(会员)领略到参与合作的甜头的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多,会员享受股金的分配很少。
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法规,明确其性质、法人地位、市场主体资格、登记注册管理等。
(二)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要象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和研究在信贷、税收、用地以及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措施,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涉及到的有关规费,有关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严禁乱收和摊派费用。
(三)强化职能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使职能部门有条件开展工作。
(四)中央和市都应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范围,同时还应增加示范建设扶持资金。
总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合作社为依托,以拳头产品为经济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要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稳步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