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4: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

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

调 研 报 告

(2011年7月1日)

伴随着经济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进程,为妥善解决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践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群众自发搬迁问题是影响我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云族发电„2011‟14号文件精神,我镇于2011年6月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形成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看法。

一、勐马镇基本情况及自发搬迁概况

(一)基本镇情。勐马镇位于孟连县西南部,国土面积530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731户29295人。“边、少、山、穷、低”是勐马镇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特征。“边”即边境线长,全镇8个村委会中有4个村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辖区国境线长73.88公里;“少”即少数民族众多,镇内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等15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5.4%;“山”即山区面积大,全镇除南马河流域属坝区外,其余均属山区,山区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79.62%;“穷”即镇穷民穷,2010年勐马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5亿元,农民人均所得3206元,农民人均有粮426 1 公斤;“低”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全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9年,部分少数民族解放初期几乎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全镇地处低纬度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3℃左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橡胶、茶叶、咖啡、甘蔗和热带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全镇橡胶种植面积11.1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1万亩,咖啡种植面积1.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4386亩。二是沿边口岸区位优势。我镇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仅一江之隔,孟连口岸1991年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家二类口岸,2010年勐啊通道进出口贸易额达6956万美元,占孟连县进出口贸易额的97%,进出口货流量19.08万吨,出入境人员50.8万人次,出入境车辆7.67万辆次,是普洱市通往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陆路通道。三是民族旅游优势。我镇辖区内保存完好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勐马瀑布、温泉度假村等风景区,各民族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其中傣族马鹿舞和嘎光舞、拉祜族的芦生舞、佤族木鼓舞都各具特色,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人文景观、建筑、饮食丰富且独特。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普洱打造“普洱品牌”和孟连打造“世界勐马,中国孟连”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好热区资源、沿边口岸、民族旅游文化三大优势,坚定不移走“组织固镇、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口岸活镇、旅游兴镇、和谐稳镇”的路子,全力实施好“五个三”工程,即:打牢基层组织、农业、科教三个基础,巩固提升橡胶、茶叶、咖啡三个支柱,做优做强蔬菜、优质稻米、畜牧三个骨干产业,努力培植林业、加工商贸、民族文化旅游三个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强镇、口岸经济活镇、民族文化旅游兴镇的目标。

(二)自发搬迁概况。勐马镇已事实形成一定规模的聚居点和事实居住的自发搬迁群众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以汉族为主,来自普洱市的澜沧县;二是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主要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来自缅甸的居多;三是勐马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者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主要以汉族、哈尼族和彝族,来自普洱市的墨江县、澜沧县和缅甸。

1、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分布在4个村委会,有13个村民小组,共367户1423人(不包括嫁娶进入小组的人数),主要是以汉族、哈尼族和彝族,无宗教信仰;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分布在8个村(居)委会96个村(居)民小组,共213人,其中男60人,女153人,主要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傣族信仰小城佛教,拉祜族部分信仰基督教、部分信仰民间信仰,佤族无宗教信仰;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分布在3个村委会,共182户461人,无宗教信仰。

2、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群众,大部分都聚居在一起,4个村民小组都有耕地和林地,共有耕地面积623亩,其中水田90亩,林改后个别小组把林地分到户管理,个别小组没分到户管理,4个村民小组农户都在聚居点建房,属农村宅基建设用地;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主要以我国公民所取得的耕地、林地和用房为主,相互耕种、居住;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主要以投资者承包的耕地耕种,居住用房以投资者建盖的房子居住,个别胶农、咖啡农、茶农购买投资者建盖房居住。

3、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为主,2010年末,4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人均有粮229公斤;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主要经济来源以嫁娶到的家庭收入为主,大部分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主要经济来源主要靠投资者支付的工资或管理费为主。

4、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通婚情况,共有268人当地少数民族嫁娶到8个村民小组;婚姻嫁娶到勐马镇外籍人通婚情况,共有63人有合法的结婚证,加入中国国籍的15人,事实婚姻的206人,与我国公民生育的子女有192人,其中落户中国国籍的117人;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通婚情况,引进时主要以家庭为主,所以嫁娶到胶农、咖啡农户和茶户的只有15人。以上自发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与当 地的少数民族相处融洽,互敬互爱。

5、自村民自治以来,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都参与了村委会的选举,还有3人到村委会任职,分别当任过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取得中国国籍的都参与了村委会的选举,没有取得中国国籍的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没有参与选举;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我县已把他们纳入所在的行政村,成立一个村民小组,参与了村委会选举。

6、基本社会保障情况。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群众都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对象,4个村民小组共有1203人(包括嫁娶到小组的当地少数民族)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23人(包括嫁娶到小组的当地少数民族)享受低保;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只要与我国公民有合法结婚证的和子女落户中国国籍的都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对象,嫁娶到勐马镇的参保人数为82人,子女参保人数117人;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只要自愿的可以在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282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人享受低保。以上自发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均未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子女与当地少数民族一样就近就读,享受各种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

7、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群众,都能享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所在的家庭也能享 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能享受省、市、县对咖啡、茶叶种植各种支农、惠农政策。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二女户节育奖励金等等。

8、解放初期搬到勐马镇的群众,婚姻嫁娶到勐马镇的外籍人和引进的胶农、咖啡农、茶农所居住地已全部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话。

二、少数民族自发搬迁动因分析

(一)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乏与恶化。由于原住地自然条件的恶劣,外部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弱化,突出表现在生存环境的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脆弱,已不利于生存和生产发展,为改变现状,毅然选择自发搬迁。

(二)疫病趋使自发搬迁出来。由于原住地历史上流行某种疫病、瘟疫,老百姓选择了自发搬迁。

(三)改变生计窘境和贫困状况迫使群众搬迁。所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原住地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在原住地一般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因病致贫,因环境致贫等多因素作用,贫困现象突出。受原住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疫病等因素制约,为摆脱贫困,选择了自发搬迁。

(四)婚姻嫁娶到勐马镇外籍人,原住地自然条件的恶劣,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一般生活在极端贫 困的状态下,因病致贫,因环境致贫等多因素作用,贫困现象突出。所以选择了婚姻嫁娶到我国。

三、少数民族自发搬迁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条件差。解放初期搬迁到勐马镇的群众,耕地主要以山地为主,只少部分的水田。由于耕地少自发搬迁群众毁林开荒,这对当地水土保持及生态环保构成了现实威胁;耕地较贫瘠质差,产出率低;耕种的作物品种单一,单产及总产都较低。

(二)户口制约其发展。主要以外籍人为主,户口问题长期未得以很好的解决,那是一直困扰这部分自发搬迁群众的问题。它关系到能否享受到农村社保、卫生医疗保障等问题、还关系到子女上学受教育问题、婚姻民政登记的身份问题、生育的子女落户问题、民主活动政治选举问题,等等。然而,该问题历史上及目前一直未得到解决。

(三)社会发展程度低。一是自发搬迁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二是卫生及医疗状况较差。三是科技素质不高。一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很少进到聚居区中,自发搬迁群众对科技服务的渴望不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自发搬迁群众得到的科技服务较少,对农业科技信息了解不多,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一些新科技接受。

(四)自发搬迁群众发展面临低质状态。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发展艰难的根本性原因在于自发搬迁群众主体地位 缺失。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各种制度壁垒。关键性因素在于政策倾斜及财政、金融、社会资源等供体投入不足,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产业化及市场化等载体不完善。

四、促进少数民族自发搬迁发展对策建议

(一)确立自发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先,在一些耕地相对充裕的地区,政府通过补偿征用的办法调出部分耕地,再承包给自发搬迁群众经营,解决生产资料保障问题;以人为本,确立自发搬迁群众主体地位;加强当地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主体素质。其次,重点要突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主体地位;加强民生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主体地位;文化重塑,促进主体文化地位提高;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政治主体地位。第三,政策措施上,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第四,在途径上,有的放矢。有效地把自发搬迁群众与当地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自发移民主体作用;保持各级党委和政府与组织起来的自发搬迁群众、单个自发搬迁群众交流通道的畅通;区分资源渠道及输入方式,共享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切实提高自发搬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自发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户籍等制度创新;高度重视乡村治理问题。

(二)加大产业培植扶持力度,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发展聚居区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民俗与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探索降低城乡 二元结构刚性的产业发展道路,无疑,当地少数民族自发搬迁群众乡村特色旅游业是软化剂。通过民族地区特色本土化乡村旅游发展,增加造血功能,提高自发搬迁群众及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休闲制度所产生的需求,把聚居区开展乡村特色旅游、生态探险旅游所取得的成功,展现给社会。二是实施以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特色种养业。从地方特色出发,坚持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打造“名、特、优、新”产品,突显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利用丰富退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下资源开发优势进一步显现,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特色养殖、特种养殖等。同时,由村委会牵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市场需求人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切实保障村民增收。三是着力围绕脱贫调结构促增收。新阶段增加自发搬迁群众收入,要有新的思路,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综合性措施,确保自发搬迁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建立健全有助于推进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建立健全发展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及社会各界要提高意识,形成共识。各级党委政府以全局性、政治性的高度,树立“共同富裕”意识,工业及其他行业要树立帮扶自发搬迁群众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自发搬迁群众则要树立 主人翁(主体)意识,而社会形成帮扶自发搬迁群众发展的共识。二是建立挂钩帮扶制度。建议将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制度等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对口帮扶、挂钩帮扶等途径,加强对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与帮扶工作。三是完善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四是理顺体制和关系。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在“后农业税”时代,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同时,针对少数民族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发展,如何有效地将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系列惠农政策用足、用活、用实,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运作机制。同时,进一步理顺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与社会为支持的发展逻辑关系。

落实配套政策。在配套政策上,对少数民族自发搬迁群众聚居区进行扶持。首先,对历史上已经进行自发搬迁的群众群体,建议政府修正和补充相关移民政策法规,将他们纳入到当地行政管理中,从国民化平等待遇上,赋予他们相关的权利。在补充修正移民政策法规的同时,应加强对新产生的自发搬迁行为依法实施控制,防止新的自发搬迁群众无序迁入和频繁搬迁,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是加大对聚居区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政府财政、对口帮扶、社会捐赠,金融信贷贴息和小额信贷扶持等配套投入。第三是配套农村社保政策,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等。第四是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解决好管理多头,缺乏协调与管理“缺位”等问题,处理好管理“越位”与管理“真空”之间的关系。

勐马镇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日

第二篇:XX中学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报告

XX中学

开展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工作报告 为切实了解我校农村自发移民子女就学情况,解决移民子女入学问题,根据XX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县农村自发移民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对学校农村自发移民子女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学校成立调研工作小组,由班主任配合对20个班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调研,确定符合条件(从本县范围以外移入,移入时间10年以上,居住在本县范围内的农村人口)的学生有1人。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学校制定相应调研工作方案,深入了解自发移民学生的家庭情况、存在困难、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为移民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本次调研,学校掌握了在我校就读的自发移民学生情况。为今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保证。

三、存在问题

自发移民学生流动性较大,不利用学校开展工作和管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会继续加强自发移民学生的调研

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是他们能在我校健康成长。

XX中学

2013年9月17日

第三篇: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黄山店村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部山区,地处太行山脉大房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山峰重叠,沟谷交错。通过实施易地选址搬迁,并结合沟域经济建设,依托村庄现有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

一、基本情况

前几年,黄山店村村域面积20.2平方公里,村民565户约1600人,分散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是一个靠天吃饭、靠地为生的穷山村。2012年“7·21”特大洪灾后,黄山店村实施避险搬迁工程,建设住宅楼、养老公寓、村活动中心等安置楼35栋,总面积76000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本村居民95%以上入住新居,人均住宅面积40平方米。通过搬迁新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生活水平,优化了生产环境,提高了生态质量。同时,作为幽岚山沟域经济建设的重要节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安置村民就业达到100%,实现“薪金+股金”收入,带动黄山店村从人均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转变为人均收入18500元的“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二、主要做法

易地搬迁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没有现成可套用的经验,对于黄山店村“两委”班子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黄山店村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创新办法,多措并举,不仅使全村实现整体搬迁,而且使村民实现了“住新房、谋新业、换新颜”的三级跳。

(一)破解“三难”——“搬得出”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由于村集体和村民原始积累少、家底薄,村里老年人居多,黄山店村搬迁同样面临新址难选、资金难平、故土难离的“三难”境地。村“两委”班子果断执行市、区两级永久安置房搬迁政策,带领村民创造性地完成易地选址搬迁任务。

1、化解“新址难选”。黄山店村原址不仅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还是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新村选址面临土地紧缺、限制严格等困难,选址成为黄山店村搬迁的第一道难题。于是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围绕着“地”找出路。一是摸清底数,确地。黄山店村首先从敲定人数着手,确定搬迁占地规模。村集体锁定2010年3月31日为审定户籍日期,在此之后只接受新生儿和因婚落户,并将搬迁户张榜公布,实施精准搬迁,符合条件的一个不少,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搬,做到了无人挑剔、无从挑剔。二是安全评估,找地。由村集体出资聘请专业公司,村支部书记张进刚带着专业技术人员在村域内,反复进行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评估、环境评估,像探宝寻藏一样,选出了安全适宜的土地,作为安置新址。三是集中安置,节地。村集体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采取多层住宅建设方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减轻资源承载压力。四是腾退复绿,换地。对搬迁旧宅基地统一收归村集体,并按照市职能部门测查的隐患点,实施危旧宅院拆除90余个,进行生态恢复,平衡了占地指标。

2、化解“资金难平”。黄山店村搬迁涉及建设新居、配套基础设施、防护工程、占地赔偿、拆旧复绿和转型发展产业等工程开支,总预算资金达到10.6亿元。短时间内要筹措这些资金,对于灾后的小山村来说,非常困难。黄山店村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反复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最终选择了“补、引、筹、挣”的方式化解了资金难题。一是集成政策,补贴一部分。黄山店村搬迁享受《房山区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实施方案》市级专项补贴8600万元,争取市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800万元、区级财政补贴1400万元等政策资金,达到近1.8亿元。二是市场运作,引资一部分。村集体成立了黄山店农工商公司,村民及村集体以腾退土地入股,由黄山店农工商公司与天洋集团、北京立马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公司通过前期投入7.7亿元,完成社区配套设施和经营性项目建设,通过后期经营管理,双方共享经营收益。村农工商公司的经营收益中,企业内部留存30%,将70%的收益按照持股比例分给村民。三是村集体和村民自己筹措一部分。新民居价格采取分层计价,搬迁农户按人均40平方米购买,村民自筹资金8000万元,村集体补贴3000万元,筹措资金1.1亿元。四是投工投劳,节约一部分。新村环境美化、河道整治、旧房拆除均由本地村民投工投劳完成,让村民在建设自己家园中,付出了劳力,还获得劳动报酬。

3、化解“故土难离”。思路决定出路,入题需先破题。针对村民存在的“不想搬”“不愿搬”等想法,而产生“故土难离”的问题,村集体见招拆招,一一化解。黄山店村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使全村实现整体搬迁目标。一是消除疑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头走家串户,与农民沟通、面对面做工作,了解每户真实想法和具体困难,共同商讨搬迁方向、思路、办法,打消他们的疑虑,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描绘蓝图。把新村民居做成效果图,把搬迁过程绘制流程图,把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图,引导村民立足当前,看到愿景,村民由“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三是强化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妥善处理搬迁中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共建和谐文明新村。在新村选址时,需要将200多个坟墓迁走,得到全部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一户上访。

(二)走实“三步”——“稳得住”

搬迁是手段,农民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实现安全居住,通过走实三个步子,实现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

1、科学规划“建新居”,让农民居住安稳。黄山店村是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村,同时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新村建设中,摒弃过去村庄建设的随意性,聘请专业团队对村庄布局、房屋设计进行“高起点、高层次”规划,并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进行集中评审,民主决策,确保新村安全、民居舒适、特色突出、风格多样、村民认可、生活便利。同时,立足长远、留有余地,解决本村适龄青年婚房及无房户等问题。村民住进了依山傍水的新楼房,在绿水青山中享受着城市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

2、生态优先“换新颜”,让村庄和谐稳定。黄山店村注重新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坚持提升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综合实施红螺谷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村公园建设、街道绿化美化、拆房复绿等系统工程,打造了优美整洁、绿树成荫、花海环绕的特色村庄;综合实施供水、污水、有线电视、通信、照明等基础工程,在偏远村庄实现“六通一平”。旧山村变成公园式生态山村,村民住进搬迁新村,推开窗门就能看到山、望见水。

3、转型升级“谋新业”,让经济稳步增长。黄山店村坚持集体开发旅游资源,既不对内承包,也不对外租赁,而是坚持自主保护开发利用,保障全体村民从集体经济中受益。坚持有利、有序、有节开发利用,将发展空间预留给子孙。村集体在生态建设、景区营造、民宿培育等方面,利用原始积累,对旧村边远闲置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采取“无人不股”“无物不股”“无权不股”的形式,以资金、资产、资源或承包权作价入股,盘活闲置资产,放活经营权,确保全体村民按份共有、按股分红、按期兑现。

(三)打造“三区”——“能致富”

培育支柱产业,让村民充分就业,才是村里可持续发展的稳压器。黄山店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建设沟域经济节点,打造花海景观,通过“三区”发展休闲旅游新业态,避免了开发过程中预想不够、经验不足的局限,使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壮大。

1、开发绿色休闲区。村集体聘请清华美院专家进行规划设计,从保护和发展生态出发,就地取材,向传统靠拢,打造匠心独运、乡村特色浓郁、山景水景一体的“坡峰岭”景区。从2011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周口店幽岚山(坡峰岭)红叶节,创出了享誉京郊的“坡峰岭红叶”品牌,辐射带动了快活林、奇石山、玉虚宫、红螺三险等一批旅游资源,直接安置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0万元。

2、打造高端民宿区。村集体按照建设精品民宿休闲小镇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云上石屋、桃叶谷、姥姥家等30套民宿小院。高端民宿区引进远方网进行经营管理,实行管家制服务,仅此一项安置本村劳动力40人,在享受2700至3000元月工资的同时还享受五险待遇。高端民宿区将农村气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定期开展米其林星级主厨进乡村、纯素食之旅等活动,打造高品质慢生活空间。各项经营收益由村集体和企业五五分成,农民按股按年分红。

3、建设特色农业区。黄山店村抓住退耕还林契机,将村民承包的土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成立黄山店村农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精品采摘园,种植磨盘柿等特色果品;延伸产业链,种植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五谷杂粮和蔬菜,专门供给坡峰岭景区餐饮部;丰富本地农副产品种类,引进农林科学院优质新品种。农业园区被评为北京市休闲农业星级园区。

三、经验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 搬迁工程是一场攻坚战,各级部门坚定信念、坚强领导、坚持担当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关键。领导重视,真抓实干,才有感召力,才有带动效应。黄山店村的成功搬迁,正是有市和区的顶层设计、正确决策,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层层抓落实,才实现了黄山店村今天的跨越式发展。

(二)农民主体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前提 村庄的发展建设,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有真正做到让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他们才会认可,工作推动才有力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山店村无论是搬迁前期的方案设计,还是搬迁工程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发展,都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才具体实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组织村民参与施工建设,参与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监督。切实把搬迁群众搬到与个人愿望相结合、与自己谋生能力相适应的地方,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让农民发自内心的愿意搬、主动搬。

(三)惠民政策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支撑 对于一个贫困的山村来说,土地和资金难题都是搬迁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惠民政策正是搬迁村逾越鸿沟的桥和船。实践证明,黄山店的搬迁工程使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村民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从根本上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打破了以往“受灾—救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使他们享受到农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成果,过上了住楼房、上下班、有保障、与城市相近的田园城市生活。

(四)主导产业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保障 产业扶持,重在“造血”。搬迁是方式,农民致富才是搬迁工程的最终目的。搬迁工程要深入研究村庄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出路。从根本上转变搬迁农民的生产方式,让由过去单纯依赖“有土安置”逐步向以“有业安置”的方向转变,由过去农民群众在“一亩三分田”上过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勐糯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勐糯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利益问题,引发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并大量从信访渠道中突显出来。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实施,给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的迎接信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信访工作,创“平安勐糯”、“优质品牌”,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保障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我镇信访秩序,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办对全镇一季度信访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7年一季度的信访基本情况和特征

(一)信访受理情况

按照省、市、县信访工作的要求,围绕我镇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为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维护信访秩序,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一季度工作,我镇信访形势稳中有降,2007年1至3月我办未收到信访件,与去年同期1件次相比下降100%。

受理来访1件次1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00%和100%。个人访1件次1人次,无集体访。来访反映的问题是:土地权属纠纷,纠纷地点:小海头。涉及沟心村麻缅社和勐糯村团结一社相连的土地界限由于政府组织实施了烟水配套工作,团结一社的土地得于实施推田整治,(麻缅社没有项目实施),在推田整治中,团结一社大部份农户把两个社中间原有的机耕路、排灌沟渠开成田,目前基本无法通行,当事人匡体财称:多次向村、组干部反-1-

映无果,特来向政府请求解决。

下访,共了解到群众意见4件,与去年同期3件相比增33%。了解反映的问题:一是勐糯村大坪子社员杨荣所,反映康丰公司勐糯分公司,在提倡快锄低砍中,管理一刀切,并强行罚扣蔗农蔗款,群众应声载道,引发了部份蔗农情绪;二是大寨村自家田洼社员杨家勐,反映铅锌公司,钻探影响他家休息,长期下去,他家身体和精神将受到严重影响,本人已向铅锌公司相关人员反映过,但最终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三是铅锌公司在小区购买了宅基地的部份职工要求:我们购买了铅锌小区北面沿规划三十六米大街边,此区域当时镇政府和我公司的领导说三年内要实施,并且人代会也通过三年规划方案,可是我们购买地基几年了,现在无法建盖,请求政府尽快组织实施此区域,为我们缓解住房贷款压力,予圆所涉及职工的建房梦;四是勐糯村新民社、大洼五社反映:关于近段时间政府落实给水库搬迁移民的补助问题;反映称我们新民社和大洼社同时是水库搬迁移民,他们有补助,我们就没有,不公平,我们要政府给一个说法等。

(二)我镇一季度信访情况的特征

从2007年一季度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来信减少,来访增加;二是反映问题比较集中,都牵涉到政府协调;三是反映的问题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我镇信访基本情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主要有:一是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一定差距,同时也存在实际生活中一头踩一头跷的问题;二是我镇付债过重,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按规划建设时间实施;三是企业管理规范严格,群众意识思想跟不上发展要求;四是在工程规划建设中,很难事事考虑到将会引发的问题。主观方面主要有:一是部门领导对群众信访问题不够重视,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不强;二是个别企业在严格管理和群众利益问题上没有妥善处理好,并且出现矛盾时没有主动化解,而且与群众各执一词,互争高低;三是单位部门在各项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干部,只考虑建设能否实施,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反映意见和将会产生的矛盾,考虑问题单一;四是个别部门宗旨意识不强,缺少群众观念,不为群众维护权益,而只是维护部门利益;五是部份群众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当遇到问题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采取过急形为、谩骂、围堵,甚至用暴力等形势来解决。

三、下一步应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

通过分析我镇目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下一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做好信访工作,不仅要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认真解决信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还要坚持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为此,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坚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能因为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出现矛盾,导致群众上访。要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化

解矛盾,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抓住工作重点,坚决控制集体访和越级访

各部门各行业党政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体察群众疾苦,摸清情况,研究政策、拿出对策。对于群众反映强烈、涉及面广、牵涉人数多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协调处理,争取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错失时机,激化矛盾。

(三)加强对信访热点问题的预警和排查工作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预案,充分发挥信访办、司法所和企事业单位、村委会的排查制度和工作网络,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当地、在萌芽之中。

(四)深化依法信访,加大宣传力度,学习贯彻信访法规 依法信访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全镇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宗旨教育,树立群众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做好信访工作的政治敏锐力。另一方面,各部门领导要自觉学习信访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三是各部门要扎实地搞好依法信访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信访。

2007年4月2日

第五篇:1.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定稿]

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四群工作队员 车桂华

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劳务输出工作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对农民外出务工褒贬不一。笔者在保山市农村局工作期间接触这方面的工作,有一此理性认识,但缺乏感性认识。今年二月本人有幸参加“四群”教育工作队,派驻龙陵县勐糯镇海头村,借此机会,于2012年3月至5月,就勐糯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一是与勐糯镇政府及其所属的大寨、勐糯、海头、田坡、沟心等村民委员会分管和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镇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的看法和建议;二是走访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和外出打工者家属;三是与镇政府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收集了市劳促会制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表;四是直接对本人在四群工作中所联系的村民小组——海头三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一)勐糯镇基本情况

勐糯镇位于怒江峡谷之中,距保山市政府所在地166公里,距龙陵县城127公里,东边和南边以怒江为界与施甸、镇康隔江相望,东系施甸县酒房乡,南属镇康、永德,西与平达乡相连,北与碧寨乡接壤,国土面积206平方公里;全镇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720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平均气温20.6℃,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属怒江流域低热河谷亚热带气候。全镇辖6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4997户,总人口18315人,其中农业人口15818人,非农业人口2497人,耕地总面积6.41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5亩,全镇粮食作物总产7532 吨,人均占有粮食量476公斤,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12元。

(二)镇政府填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勐糯镇政府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镇报市劳促会制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表》载明:2011年全镇共农村劳动力资源8210人,占农业人口的51.9 %,其中:男劳力4220人,占劳动力的51.4%。年龄结构为,16—17岁的劳动力有768人,占9.35%,18—44岁的有3661人,占44.59%,45—59岁的有3052人,占37.17%,60岁以上729人,占8.88%;小学以下文化的有2356人,占28.7%,初中文化4690人,占57.13%,高中(含中专职高)980人,占11.93%,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84人,占2.24%。接受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有1498人,其中接受种养业培训1236人(种植业795人,养殖业441人),占82.51%,加工、餐饮和其他培训262人,占17.49%。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298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32%,占18岁至45岁以下青壮劳动力的81.45%。其中,常年在外务工597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20.02%;其中到省外121人,市外132人,县外141人,县内203人;自主创业40人,带动就业102人;季节性打工2345人,占转移总量的78.64%,其中到省外141人,在市外619人,到县外737人,在县内848人。

近两年来除了举办两期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外,镇政府基本上没有开展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

(三)海头三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本人对四群工作中个人所联系的海头村三组120户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海头三组总人口548人,农业人口520人,农村劳动力350人,占总人口的63.87%;男劳动力167人,占47.71%。农村劳动力中:16-17岁有1人,18-44岁有226人,45-59岁有88人,60岁以上有3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有125人,占劳动力总量的35.71%;初中文化17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50.57%,高中文化有的42人,占劳动力总量的12%,大专以上文化有6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10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30.57%;其中,常年在外打工有7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0.28%;占外出总量的66.36%;到省外24人,占外出总量的66.36%;市外9人,县外1人,在县内有37人(铅厂19人),占外出总量的34.58%;自主创业19人,占外出总量的17.78%,其中在省外1人,县内1人,在县区内17人;季节性打工17人,占外出总量的15.89%,其中省外3人,县外1人,县区内13人。

(四)乡村干部和打工群众对外出务工的看法 1、基层乡村干部的观点。

在与镇、村干部的座谈访中,除了少数干部认为,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还能带动乡村发展外,多数干部普遍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制约“政治产业”(甘蔗、烤烟、香料烟)的发展;二是富余劳力少,红白喜忧无人帮忙;三是小姑娘出去后不回来,大龄男青年找媳妇难。还有的担忧:聪明能干的都出去打工了,今后的农村谁种地。因此,建议政府不要再抓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否则今后乡村两级工作更难做。

2、打工者及其家属的看法

常年在外务工的同志都认为:家庭承包土地少,田地活路不够做,不出去打工在家上没事做,一年下来挣不着几个钱。外出打工,一是活路不重,有规律;二是能开阔眼界,长见识,能学到一技之长或管理方法,将来有机会自己也能发展点什么;三是生活比较丰富,不像在家那么单调;四是收入比在家上好。还有部分年轻人认为,外出不只是为了赚钱,不出去打工呆在家上等于浪费青春。

打工者家属都认为,出去要比在家好。如余德恩(两个儿子在省外打工)所说:“在家他们两个人还做不赢我一个人,钱挣不到,还要吃要用,不注意就会学得些坏毛病,出去打工多少也受些约束,不仅能自己苦自己吃,每月每人有3、4千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能帮我陪3万多的帐,比在家种10亩香料烟还强呢。”

二、勐糯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转移方式和途径单一。镇内没有中介机构,近几年来镇政府也未有组织开展有序输出。外出务工者都是依托血缘、地缘及人际关系网,经亲朋好友介绍、在外务工的同乡引路、自己寻找而实现转移就业。

(二)外出务工仍具兼业性。勐糯镇地处怒江峡谷的亚热带地区,人少地多,农业产业收入也相对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第一,故农民恋地情节很浓厚,土地依然是农民心目中“最后的归宿”、生活的保障。在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亦工亦农,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季节性打工的有2345人,占转移总量的78.64%。

(三)本土转移务工人员多。一是因为勐糯镇人少地广产业多,农业生产用工量大,每年采摘香料烟和砍收甘蔗季节需要劳动力60万,本镇范围内的劳动力无法满足,需要从镇康、永德、缅甸等地引进大批劳动力;二是勐糯镇境内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目前有大小企业30多个,尤其是在辖区内有上市公司云南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勐糯制糖公司,这两个公司汲收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仅海头三组常年在在铅锌股份有限公司务工人员达19人,占常年在本地务工人员的51.35%,全镇在本土范围内转移就业人员占36%。

(四)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左右,多数人没有专业技能,因此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

(五)外出打工成社会时尚。近年来,长年在外打工的人不断增加,有的夫妻同行,有的是举家外出,形成了以打工为生的“打工族”。“打工”成为一种时尚,成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生活方式,打工不再单纯是为了出去赚钱。部分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年回到农村,竟然找不到自我,难以适应农村生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勐糯镇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外出打工呈现出“旅游式”。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未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能,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他们将失去竞争优势,那些需要一定文化程度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与其无缘,体质相对差、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的青年农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务工单位。多数外出打工者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岗位,最多两年要“下岗”或“跳槽”,导致外出打工的就业地点不稳定,流动性大。单从“旅游”的角度看,我这个工作几十年的公务员不如一个打工农民。但“旅游式”的打工制约着劳动力转移的广度和深度。

(二)盲目无序的转移,增加了转移成本。多年来,由于基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网络和劳务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就业指导,外出务工仍处于无序转移状态,有许多农民盲目自发进城,走出家门以后很茫然,到什么地方?去什么厂?做什么工?待遇如何?远行几千公里到了沿海城市后靠自己到各企业去寻找工作。信息获取成本高,就业成功率低,很难针对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及转移效益,同时也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及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社会保障不落实,合法权益无保障。虽然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也已经于去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给职工购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种保险,缺一不可。但由于外出务工转移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急需找到工作的农民根本不懂也不敢向企业提出合理要求,加之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农民工依法所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务工人员的工作和就业不稳定性,也影响了企业的产业升级。

(四)政府服务缺位,信息不灵。近年来,基层政府组织和部分领导干部,对外出务工的认识片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年轻人外出打工看成是“懒”、不想干农活,把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劳动力工钱上涨归结于外出务工。从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引导工作不热心,不主动,甚至持抵触情绪,导致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的情况不明,底清不清,信息收报不实。市县下达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任务通常是由乡镇劳动保障部门的业务人员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弄虚作假,结果是报表数据失失,逻辑错误。

(五)培训针对性不强,工作滞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十分重视,每年中央财政和省级都有针对性地下达培训经费,由于我市的地方财政紧张,无法下达配套经费和相关工作经费,加之培训资源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与转移脱节,培训滞后于市场需求,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往往是以农业产业上的种植和养殖技能培训代替了转移技能培训,如勐糯镇前两年组织了1498人参加培训,其中种养业培训占了82.51%,且培训时间短,收获少,因此农民参与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1、转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的战略意义,明确农村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民变为市民和产业工人,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转移符合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今年2月,胡锦涛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继续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不懈做好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的目标,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同时把农民工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强调要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2011年12月,云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各地必须按照“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摒弃“农民种地”、“懒人打工”的思想,树立农民进城、打工时尚的观念。

3、转移是农民脱贫致富最直接最现实有效的途径。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两年来多数农民在家种地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而外出务工最低工资一天50元,正常要在80元以上。一家人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工作就基本上脱贫,如果有两个人在城市工作就业,就基本进入“小康”。现在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是没有“承包土地”的人,回到农村没有土地种,家上的承包土地不够父母种,不让他外出务工能让他做什么?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好多农民都已经不愿意再种地了。在打工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大中专毕业一定要回家种地呢?

4、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措施和客观要求。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在于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机械化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不能发挥。勐糯镇虽然属“人少地多”,但人均耕地不足五亩,且好田好地不多,多数是利用率不高、收益较差的山地,仍处于靠天吃饭、粗放经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就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领导的重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保证。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把劳务输出做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途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部署,建立了由镇政府统一领导,各村分别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各村主任为劳务输出第一责任人的有效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要把劳务输出情况纳入对各村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考核到村,责任到人。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澄清底子,健全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以户为单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澄清底子,建立健全各类台帐;做到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去向、工作生活情况清楚,对在家闲置人员的特长、志愿清楚。建立了月报、季报、家访联系制度,由各村副主任负责劳务输出对象的储备、把关、宣传动员以及台帐的季报工作。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各村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情况要准确无误,相关政策和用工信息要及时宣传到户;乡镇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每季对各村劳务输出进度作一次情况通报。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建立与务工人员及企业的定期联系制度,最大限度的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确保输出人员的稳定性,使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致富。

(四)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要通过粘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以典型事例加强宣传等方式,营造“转移才能致富,外出务工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有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开展。

(五)增加投入,强化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摆在重中之重,加大投入,改善培训条件,进一步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和资金,以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落实优惠政策;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和外部劳务市场需求,对务工人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同时,引进其它发达地区有关劳务输出培训的先进经验,因地施教,以保证培训能够达到最大效果。利用网络培训学校、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技术、安全卫生等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保证输出劳务的质量,缩短外出务工人员的适应期,实现输出劳动力、换回生产力的目标。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最有潜力的地方。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是要让农民进入非农产业,最终脱离土地,离开农村,成为市民。要让广大农民都能在不同的城镇找到合适的职业,关键是要让农民在城镇居有定所、劳有可做。既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兴业,安家落户,又要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使农民务工经商,安居乐业。既要在政策上给予宽松优惠,更要在经济上大力扶持、帮助、因势利导,使其享受城市职工的同等待遇。要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引进一批企业加入发展,进而促进经商、餐饮、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培育城镇经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

(七)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就业空间。就近、就地转移是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使农民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围绕香料烟、烤烟、甘蔗、石斛、林果、畜禽等几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八)跟踪管理,做好服务。留守儿童的抚养教育和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外出农民工的远虑和近忧。为保证外出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和老人赡养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改善办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妇联、民政等部门要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开展关爱行动。要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联系跟踪管理制度,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当好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通讯员”,适时做好有关服务工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要强化乡镇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提高管理功能,广泛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市场,为农民工转移提供优质服务。在较大的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点,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建立全国性的企业用工需求和各地现有富余劳动力的互联网站,完善县、乡(镇)、村、组、户五级畅通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民工数据库,在现有的社会保障网络的基础上,建立本县农民工就业管理档案和外来务工人员供求信息、动态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快捷的服务。

(九)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执法监察维权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大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的征缴力度,使农民工与城镇在职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二是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就业期间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待遇;三是加大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检查力度,及时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劳动合同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四是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要责令其及时补发,不能立即补发的,要制定清欠计划,限期补发。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严肃处理。五是要做好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组织,净化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下载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勐马镇农村少数民族自发搬迁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镇当前农村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对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不少好的政策,农村面貌大为改观,XX自治县XX镇和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

    农村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 主调查人:热能 200801124227 200801124223 200801124224 200801124233 081班 200801124216 热能082班 200801124210 要 问 题 调 查 报 告题目:农村主要问题调查报......

    关于镇农村财务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因素。自全镇实行“村财乡管”以来,其作为......

    关于镇农村财务管理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也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

    农村公路建设问题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农村公路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建设农村沥青路面的必要性、造成农村路面造破坏的原因及其对策。 关键词:农村道路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农村公......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问题调研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全可靠的农村饮用水直接关系农村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郑思宇简介:课题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7个街道、3个乡。乡:红旗乡、民主乡、柳......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现将农村环境污染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