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
陕政发〔2012〕9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2010年,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政办发〔2010〕120号),并确定在37个县区开展试点。一年多来,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政府主导的方向,把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在基层三级卫生 网络的核心作用。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二、改革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使90%左右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实现 “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改革任务
(一)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发展规划。县级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以现有医
疗资源为基础,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含非公立医院)。重点办好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并明确其相应的规模和编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重症患者救治,疑难疾病初诊、转诊,适宜医疗技术推广应用,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三)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补偿机制。
1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2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3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4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适时推行城镇医保、合疗资金市级统筹。城镇医保、合疗经办机构应为县级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周转金。
5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县级政府是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者,应保障医院在职职工基本工资和日常运行费用,具体保障比例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收支情况确定,保障程度要充分体现医院的公益性质,保证医院正常运行;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紧急救治、救灾、支援基层等公共服务经费应给予全额保障;医院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政府逐年偿还。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省、市政府按照各县经济发展情况给予适当财力支持。
(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成员包括政府办医主体代表、医院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专家学者等。理事会负责审定医院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定和修订;院长选聘与考核;监督医院运行等职责。
2.建立院长聘用制度。明确院长、副院长任用条件,采取公开选拔、社会招聘等方式遴选院长、副院长人选,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由医院理事会聘任。实行院长、副院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
3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全面负责医院运行管理。医院内部建立科学
民主的议事决策程序,重大决策、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中层以上人事任免等事项要民主审议,报理事会审批。
4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新的医院管理结构,健全完善医院内部决策、运行管理、资产管理、医疗风险预警等制度。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5.控制医疗成本。通过单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等方式,把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强绩效考核,把控制医疗费用、医疗服务数量、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核定人员编制。县级政府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县级公立医院设置规模,报市级政府审批。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医生、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其中,临床护士编制不少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制规模和岗位类别范围内自主确定岗位。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同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3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
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可拿出一定比例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确保医务人员收入逐年有所增加。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每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与医保经办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有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县级公立医院要优化医疗流程,延长门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健全转诊预约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
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广泛使用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完善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高中级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县级公立医院引进高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才不受人员编制限制。调整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增加高级职称技术人才比例。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县级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全省每年培训100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全省每年从县级公立医院遴选50名左右医师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各市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轮训。4推行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和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同时,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
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一定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建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全面推进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完善配套政策。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完善各项改革配套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规划;省编办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任务等因素,制定编制标准和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制定县级公立
医院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不同类别县域公立医院政府保障政策和各级财政分担比例;省物价局制定合理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办法。
(三)加强医改宣传。各地要加强信息交流沟通,注重新闻宣传,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改革面临的重大机遇,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
(四)强化督导检查。各设区市政府要对改革工作全程监管,及时总结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阶段评估考核,努力做到“事前有计划、执行有监管、效果有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汇报。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工作的指导意见
陕政办发 〔2010〕12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含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改革,促进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县级医院功能定位,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体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努力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试点范围
为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各设区市选择1-2个县(市、区)作为试点。由县级政府申报,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省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在摸清行政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总量和配置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布局,针对行政区域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规划要纳入本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公立医院所占份额,同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举办一所综合医院、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并明确其相应的规模、人员编制和功能定位,原则上不再新办公立医院。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明确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乡镇卫生院及基层卫生人员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中心和连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重要枢纽,既要积极联系城市大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对口帮扶、危重病例远程会诊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转移,又要按照“县镇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支持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三)落实政府保障责任。
1.政府负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
2.对县级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无主病人救治费用经审核后按实际发生额补助。
3.政府负担在岗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比例不低于70%,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缴费,应由单位缴纳部分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有条件的县区可实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科学确定机构编制。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构成和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合理确定编制基数,并为县级医院增加一定比例高、中级技术人员职位数,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与医院发展规模及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2.探索建立县级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办医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可由相关部门代表、法律届人士及医务人员代表等组成,参与医院重大决策制定、院长提名推荐、经营管理评价。医院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院长承担管理责任,接受理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并按规定报告和履行报批程序。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县级公立医院的生机活力。
3.探索公立医院院长聘用制。公立医院院长按干部管理权限选拔聘用,实行任期制,进行任期目标管理。组织部门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公开聘用、任期期限、任职资格、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落实院长管理自主权。副院长、职能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由院长在核定的岗位限额内提名,报理事会审核,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医院内部按有关政策规定可自主用人;按照岗位设置规定,合理设置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4.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5.完善公立医院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探索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县级医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和津贴补贴方面给与适当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6.健全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五)完善医院管理和支持协作机制。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探索推行县镇一体化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组建医院管理集团、上级医院整体托管、城市医院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实现急、慢性病分治,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分治,为农村患者提供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六)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
1.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减轻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2.进一步完善按病种付费制度,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实现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管理。加强医院内部成本控制,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改革支付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3.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进一步强化药品的招
标、采购、配送、使用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确保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求,保障用药安全。
(七)建立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和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政府应保证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开展工作的必要经费,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结果要作为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
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
(八)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科带头人,高、中级技术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医院就业,优化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到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30%以上。
加强县级医院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力量,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轮训,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结合“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落实大医院的技术力量长期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制度,使一批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可以“下得去”基层,并带动一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药物合理使用、医疗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监管,促进县级医院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高水平。
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远程诊断系统建设,逐步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项目,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探索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逐步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四、实施步骤
2010年12月10日前,各设区市成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机构,确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制定工作方案。试点县(市、区)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部署安排。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拟定报批区域卫生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医疗服务、药事服务价格调整,医院管理、院长任用、人事分配制度等)。
2011年3月至5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开展试点工作。
2011年6月至年底,进行试点工作评估,总结经验,全省推广。
五、组织领导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试点工作由省医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具体指导,设区市、试点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市、县政府应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努力细化、实化,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实施方案由设区市政府审定后实施,报省医改办和省卫生厅备案。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第三篇: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陕政办发〔2010〕12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含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改革,促进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明确县级医院功能定位,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体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努力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试点范围
为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各设区市选择1-2个县(市、区)作为试点。由县级政府申报,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省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在摸清行政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总量和配置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布局,针对行政区域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规划要纳入本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公立医院所占份额,同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举办一所综合医院、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并明确其相应的规模、人员编制和功能定位,原则上不再新办公立医院。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明确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乡镇卫生院及基层卫生人员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中心和连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重要枢纽,既要积极联系城市大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对口帮扶、危重病例远程会诊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转移,又要按照“县镇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支持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三)落实政府保障责任。
1政府负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2对县级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无主病人救治费用经审核后按实际发生额补助。
3政府负担在岗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比例不低于70%,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缴费,应由单位缴纳部分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有条件的县区可实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科学确定机构编制。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构成和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合理确定编制基数,并为县级医院增加一定比例高、中级技术人员职位数,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与医院发展规模及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
2探索建立县级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办医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可由相关部门代表、法律届人士及医务人员代表等组成,参与医院重大决策制定、院长提名推荐、经营管理评价。医院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院长承担管理责任,接受理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并按规定报告和履行报批程序。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县级公立医院的生机活力。
3探索公立医院院长聘用制。公立医院院长按干部管理权限选拔聘用,实行任期制,进行任期目标管理。组织部门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公开聘用、任期期限、任职资格、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落实院长管理自主权。副院长、职能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由院长在核定的岗位限额内提名,报理事会审核,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医院内部按有关政策规定可自主用人;按照岗位设置规定,合理设置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4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5完善公立医院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探索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县级医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和津贴补贴方面给与适当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6健全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五)完善医院管理和支持协作机制。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探索推行县镇一体化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组建医院管理集团、上级医院整体托管、城市医院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实现急、慢性病分治,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分治,为农村患者提供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六)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
1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减轻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2进一步完善按病种付费制度,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实现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管理。加强医院内部成本控制,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改革支付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3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进一步强化药品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确保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求,保障用药安全。
(七)建立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生行政(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和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政府应保证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开展工作的必要经费,医疗质量安全评价结果要作为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
(八)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科带头人,高、中级技术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医院就业,优化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到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30%以上。
加强县级医院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力量,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轮训,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完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结合“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落实大医院的技术力量长期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制度,使一批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可以“下得去”基层,并带动一批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快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药物合理使用、医疗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监管,促进县级医院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高水平。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远程诊断系统建设,逐步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项目,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探索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逐步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四、实施步骤
2010年12月10日前,各设区市成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机构,确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制定工作方案。试点县(市、区)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部署安排。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拟定报批区域卫生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医疗服务、药事服务价格调整,医院管理、院长任用、人事分配制度等)。
2011年3月至5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6月至年底,进行试点工作评估,总结经验,全省推广。
五、组织领导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试点工作由省医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具体指导,设区市、试点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市、县政府应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努力细化、实化,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实施方案由设区市政府审定后实施,报省医改办和省卫生厅备案。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第四篇: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陕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谢敏
2012年10月30日-11月2日,由省卫生厅医管处处长安仕海组织全省12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的卫生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公立医院分管院长参观学习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和铜川市旬邑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经验,两县都是卫生部张茅书记联系点,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10月30日早上参观子长县药品集中采购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属卫生局副科级单位,人员编织5名,通过“三竞一议”从10多家公司确定一家实力雄厚的国营企业;采购配送中心主要负责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基本用药、药品采购、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各级医疗机构执行目录内药品价格;督导配送企业按时、足量、品种齐全配送,纠正配送企业与医院违约违规行为,达到药品目录、价格、质量、采购、配送、结账“六统一”,通过“三竞一议”药品价格较省挂网价下降23.34%,较医改前下降39.87%,每年减轻群众负担1000多万元,药品集中采购主要是切断了销售过程中的利益链。随后参观子长县人民医院,听取卫生局长的工作汇报,全县人口27万人,财政收入9.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277元,城镇职工2.27万元,期望寿命72.9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在6.18/1000(我县9.51),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在36.54/10万(我县32.86)、传染病发病率182.35/10万(我县231.76)。公立
医院综合改革方面:
一是政府主导、财政保障、突显公益性: 实行了管办分开: 医管办设在县卫生局,负责县级公立医 院信息上报、资金运转(职工工资核算)、人事管理。取销药品加成,15%差价由县财政补助;同时降低了大型设备检查下降15%,15%差价由县财政补助;县级公立医院职工工资实行全额拨款,30%用于基础工资,70%用于奖励工资。县财政每年安排130万元用于优秀人才奖,给乡镇卫生院每年8-10万元办公经费。
二是完善制度、绩效考核、强化内部管理: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方案”,实行院长由董事会聘任,副院长由院长聘任,科主任由副院长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激励机制;院长每年年薪达20-30万元,一般职工达到6-7万元。
三是医院目标责任考核制: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转诊率、便民惠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与乡镇卫生院实行双向转诊,通过信息系统对卫生院进行远程会诊和出具检查报告。
四是保障体系方面: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人均筹资300元,最高报销限额达15万元,境外补偿50%,县级补偿80%,乡镇90%,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75%;实行了支
付方式改革,总额预付;出台了《支付方式改革方案》、《住院总额预付政策按人头付费方案》、《单病种质量管理和费用控制实施意见》。
五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政府出台了《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合理分配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25元按县级4.51%、乡级58.05%、村级37.44%。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1家县级机构托管2家乡镇卫生院,给予管理、技术、设备全方位支持;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五统一管理,乡镇院院长每年设立3-5万元奖励基金,9个卫生院有6个甲等、3个乙等,村医每年补助至少达到1.5万元以上。村医补助由每室每年1万元、公共卫生补助、基本药物补助。
10月31日:考察旬邑县
旬邑县全县人口29万人,财政收入2个亿。
一、参观县新农合经办中心:中心编织人数26人,业务用房900多平方米,全面实行信息化办公,包括县、乡、村、境外资料审核,对境外住院及时结算,实行支付方式改革,将城镇居民、民政求助、重大疾病求助与合作医疗捆挷式服务,全县参合率99%,门诊统筹乡级60%,村级70%,住院补偿境外70%,县级80%.乡级90%,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78%。每年最高补偿金额40万元。
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1、与乡卫生院实行双向转诊,给卫生院提供信息会诊、出具检查报告。
2、调整大型医疗设备价格,将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下降35%,差价总价由县财政补助。
3、取销药品加成,15%由县财政补助。
4、院长聘任制和目标考核制,每年设立50万元作为优秀院长奖励基金。
5、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县、乡医疗机构实行全额拨款,60%用于基础工资,40%用于奖励工资。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基金,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中高级职称下基层服务一年的工作方案》,明确奖励政策用补助待遇。
通过以上两县考察,使我从中得到了很大收获,具体体现在以下亮点:
一是体现在陕西省、市、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在政策上、财政上给予了有力保障,是公立医院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二是在县级成立了药品采购配送中心,达到药品目录、价格、质量、采购、配送、结账“六统一”,给医疗机构提供了用药方便,减轻了群众负担,真正体现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公益性。
三是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下调,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特别是给乡镇卫生院提供信息会诊、出具检查报告结果,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医院公益性的规范管理机制。
四是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预付。将城镇居民医保、民政求助、大病救治与新农合捆挷式服务,优化群众就医流程。
五是每所县级医院托管2家乡镇卫生院,对管理、技术、设备全方位服务。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五统一管理,实现了县、乡、村三网络服务模式。
六是开阔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视野。
第五篇:鄂尔多斯市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
鄂尔多斯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进程,进一步激发公立医院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保障人民群众获得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国家、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依据《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鄂党发[2009]13号)精神,结合我市公立医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质,坚持蒙中西医并重方针,坚持配套推进,坚持投入与监管并举,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全方位改革,确保公立医院在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卫生资源效益。
(三)目标要求
到2011年,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开;到2013年,形成权责明确、管理高效、运转科学、监管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建成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便捷、服务优质的普惠型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全面树立公立医院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一)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和科研能力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发展定位、服务目标、资源配置、偿付办法、运行机制,保持公立医院非营利属性。
(二)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
1.各地区在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确定公立医院的功能、种类、数量、规模和布局。
2.按照国家等级医院规模标准建设医疗卫生体系,配足床位、编制、人员等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精神病院划归卫生部门管理。市级综合医院床位配置规模不低于1200张。市级蒙医院、中医院床位配置规模360-480张。市级专科医院床位配置规模240-320张。旗区级综合医院床位配置 规模200-300张。旗区级蒙中医院的床位配置规模160-240张。
3.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采取新建、改扩建、迁建、整合、转型等方式,优化配置公立医院资源。重点加强新区、开发区等区域和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控、老年护理、康复等领域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三)优先建设发展旗区级医院
1.政府在每个旗区重点办好1所综合医院和1所蒙中医院,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在区域内基本解决。
2.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采取合作、托管、选派院长、团队支援等方式,提高各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能力。
3.加强旗区级医院骨干人才建设。实施鄂尔多斯卫生人才引进计划。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旗区级卫生人才职称评价标准。
4.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市所有公立医院进行以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实施临床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
(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
1.加强旗区级医院对苏牧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的支持。探索建立旗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在城市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综合运用医保支付、财政投入等政策,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出诊,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
3.组建医疗小分队,为农村牧区提供巡回医疗服务。
(五)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1.研究建立全市统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为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医疗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利用奠定基础。
2.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逐步完善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衔接、建立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医保经办机构之间及医疗监管部门的互联互通。
3.以医院电子病历、远程会诊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物流管理(药品、器械、设备等)、患者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现就医行为数字化。推行网上挂号服务,逐步实现医院收费系统与银联系统对接,缓解群众看病排队问题。4.启用“鄂尔多斯市民卡”,建设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让市民方便快捷地在医疗机构之间存取个人健康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诊疗能力的培养。制定《鄂尔多斯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重点为旗县级医院培养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师。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1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七)落实蒙中医药扶持政策
1.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落实政府对公立蒙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蒙中医医院发挥蒙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经济政策。
2.完善公立蒙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蒙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进 2 农村,充分发挥蒙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国家、自治区、市级蒙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蒙中医临床疗效。
(八)推行惠民便民措施
1.2011年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开展社区转诊试点。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
2.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公立医院普遍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通过购买服务等措施,鼓励、支持旗区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 开展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
4.探索多种基本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改革。严格考核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等指标。
5.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费用直接结算。做好医院信息系统与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的对接。明显降低参保病人预交金金额,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向医院拨付一定数额的周转金,并及时足额结算医疗保障费用。
6.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进一般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采购成本和采购价格。
7.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施成本核算与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加强医药费用的监管控制。各旗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医保基金保障能力等情况综合确定本地区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增长率、人次增长率、住院率、药品费用增长率和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围。加强对医药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疾病的诊疗行为监管。
三、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一)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1.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全行业管理职责。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行为、质量安全和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监测监管。
2.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委托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确定公立医院发展规划和方向,监督公立医院资产和运营,保证社会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各级公立医院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去行政化管理。
(二)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
1.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成立由出资人代表、医院法人代表、医院职工代表及其他代表组成的医院理事会,理事会对出资人负责。理事会对医院运营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进行决策。理事会决定和任命医院院长、财务总监、药品总监,确定医院绩效管理目标和职工工资总额。
2.理顺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责权。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强化经营管理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人员聘用和内部收入分配。推行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3.完善公立医院院长任用制度,实行院长公开招聘。加强院长管理能力培训,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按照国家政策指导建立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研究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逐步扩大考核结果公开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
5.加强对公立医院履行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设、投融资行为的监管,强化预算、收支、资产、成本核算与控制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或公立医院之间会计互派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三)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具体途径,调整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具体收费标准为10元(全国平均数为10元左右)。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旗(区)公立医院从2010年起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西药15%的差额,蒙药中药25%的差额由各级地方财政予以补偿。
2.政府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公共服务经费,对蒙医医院、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3.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支付方式,及时足额支付符合医疗保障政策和协议规定的费用。在蒙医中医医疗机构就医的,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落实医疗救助、公益慈善事业的项目管理和支付制度;完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道路交通保险支付方式,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4.充分发挥蒙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蒙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体现蒙医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蒙中医药人员专心提供蒙中医药服务的分配机制和有利于蒙医中医“名医”成长的用人机制。科学遴选蒙药、蒙药饮片和蒙药制剂补充基本药物目录。5.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政府投入政策。
(四)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完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制度、财务与会计制度、治理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转换程序。
2.严格界定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按照经营性质规范管理。政府不得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四、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
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群众满意度等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临床一线护士和医师工资待遇水平。
(二)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
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床位编制使用等因素,合理确定医务人员编制,研究解决护士不足和支援农村牧区、基层人员编制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
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维护医院正常秩 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
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医院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五、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信息监管机制
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使用,及时预警和修正医疗服务系统中不合理因素,保障医疗安全。建立和完善医院校验制度、考核结果反馈公示制度,奖惩制度、重大医疗安全事件预警制度和定期同行评议制度。
(二)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
建立完善市和旗区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和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组织,加强医疗质量安全评价控制工作,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继续做好医院管理评审评价工作。
(三)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
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监管。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公立医院国有资产托管制度、收支预算审批制度和建设项目报批制度。
(四)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
强化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医疗行业协会(学会)在公立医院自律管理监督中的作用。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六、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一)细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到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分别占医疗资源总量的50%,将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服务份额提高到40%以上。
(二)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发展空间
各旗区在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空间。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过本院医疗服务资源的10%。
(三)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
非公立医疗机构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符合医保定点 相关规定,应按程序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范围,并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批准的执业范围、医院等级等,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执业变更、人事劳动关系衔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档案转接等手续。
(四)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依法规范执业。严禁超诊疗范围服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和医疗欺诈行为。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广告发布行为。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审核和评估。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经营性质开展经营活动。
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机制。市、旗区两级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公立医院改革的组织领导,审查批准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处理改革过程中涉及社会稳定、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分管领导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卫生行政部门、各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本单位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切实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点医改项目来抓。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精力,配合抓好公立医院改革相关工作。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全市公立医院改革定期督查,对改革组织不力、进展缓慢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对改革过程中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从严查处。成立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医院管理、人事管理和战略发展等方面组成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咨询。
(二)加强公立医院试点的指导、评估和监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地区、试点单位的指导和支持。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及时总结试点情况,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
(三)创造良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环境。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对公立医院试点政策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宣传,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改善执业环境,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卫生部门与宣传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坚定改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