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

时间:2019-05-14 04: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

第一篇:2009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

200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体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现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责。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上海“十一五”文化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要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内容健康、服务优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表现在:积极实施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提升服务等级;有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设施网络;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系统初步建成,群文活动蓬勃发展;努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绩效。为了反映2009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上海文化事业产业管理处、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编写了《200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报告》如下:

一、实施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五大国家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对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缩小城乡信息鸿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全市农民用户都能看上有线电视节目,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区县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将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列入为农民办实事工程。2007年底,上海全市实现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09年11月,上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户户通”工程全部完成,满足了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宝山、南汇、松江、奉贤、金山等区对部分比较困难的农民群众,采取了减少或免除有线电视初装费和月收视维护费扶持政策,如宝山区就采取了“二免一送”的做法,即对农民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对困难农民家庭免收有线电视月收视维护费,区委、区政府组织机关捐款,为全区1000余户困难家庭每户赠送了1台25英寸电视机。崇明县农村范围广、地域复杂、住房分散,2007年前有151个行政村未通有线电视,还有近20万户农民无法收看有线电视节目。为了解决崇明农村看电视问题,县委、县政府率先改革郊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和建设机制,联合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有线电视工程,将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列入县政府为民做实事的重大工程。现在崇明不仅完成了“村村通”、“户户通”的建设任务,还提前完成了数字化整转任务。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服务全覆盖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改善和扩大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上海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纳入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形成了一套政府强势推进的工作机制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上海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为重点,结合上海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农村、部队、企业、学校的延伸辐射工作,依托东方社区信息苑的服务网络平台,将文化共享工程与社区信息苑同步推进,截止到2009年10月,本市已建各级中心和服务点1930个。其中市级分中心1个,区县支中心19个,建在街道(乡镇)图书馆和社区信息苑的基层服务点441个,行政村和居委基层服务点1423个,建在市和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大学、高级中学、部队、企业、监狱、寺庙、南极科考船和科考站、卫星监测船等共46个。2009年新增基层服务点853个。目前,街道(乡镇)级基层服务点和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还不断向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体系延伸,实现了跨行业、跨系统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从2009年开始,上海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又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主题馆建设相结合。目前,已经建成了虹口区曲阳电影资料主题馆、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主题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艺术主题馆、黄浦区文庙儒家经典展示主题馆、长宁区中国之窗国际主题馆、杨浦区上海近代市政工业主题馆、浦东新区陆家嘴功能区金融主题馆7家主题馆,正在筹划建设的还有松江区上海地方文献主题馆、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馆等。这些主题图书馆内不仅开通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等网上服务和数据库查询,还将文献信息、数字资源、视频点播、展览讲座、网络服务等各种读者服务方式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使“文化共享工程”向布局合理、惠及全民的方向发展。各区县图书馆还在延伸服务点推送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内容,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深入到部队、工地、外来建设者居住地等,充分拓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

(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根据中央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要求,结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规划,从2004年起,上海规划每个街道、乡镇要新建、改建一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郊县的行政村要设置综合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集读书、阅报、上网、健身、科普、公共文化鉴赏、组织大众文艺活动等功能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为了支持区县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补助250万元,市发改委对金山、南汇、奉贤、崇明四个远郊区县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补助250万元。截止2009年11月,本市已新建或改建并通过验收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165个。到2010年,本市将做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乡镇全覆盖。郊县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是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延伸点,要求设置图书借阅室、数字电影放映厅、多功能活动室、小型戏曲表演场所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为了支持农村完成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每个综合文化活动室补助2万余元,用于购置电脑、数字电影放映等设备。截止2009年11月,全市综合文化活动室达到1616个,基本实现了郊区县行政村全覆盖。

(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不断推进

为了实现国家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结合上海的实际,本市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结合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延伸点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工程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同步培育和发展农村数字影院,实现了“从露天到室内、从胶片到数字、从流动到定点”的农村电影放映“三个转变”。从2007年到2009年,上海具有农业功能的8区1县实现了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的全覆盖,建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1771个,其中行政村放映点1480个、居委会放映点291个、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点78个、其他数字电影放映单位72个,总放映点数达到1921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实现放映场次56625.2场(含放映短片折合成长片的场次数),其中行政村36672.2场、居委会13888场,总人次比2008年增加71%,达到5258937人次,农村广场露天的流动式数字电影放映场次全年达到6065场。

上海农村电影放映采用区电影管理站、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三级数字电影放映管理网络,率先在全国实现每个放映点至少每周可以看一场电影,全年观赏数字电影52场,放映影片全部取自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节目库,其中60%以上的场次放映具有农村公益版权的数字影片,并不断推出如“科技数字电影下乡放映”、“迎世博——禁毒法制数字电影下乡放映月”等主题放映活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五)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基本完成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和上海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及本市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部署,2008年起上海郊区农村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2008年12月底,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将农家书屋工程列为2009年市政府为民实事十大工程之一。2009年,为了支持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市政府决定全市人均购书经费标准由1.8元提高到2元,计算标准由户籍人口调整为常住人口,新增购书经费当年全部支持“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上海“农家书屋”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资源整合,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与东方农村信息苑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共建共享。截止2009年11月底,已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市提前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全市完成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1513个,农民聚集小区书屋建设1个,共计1514个。

为保持农家书屋发展活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市新闻出版局制定了《上海市农家书屋出版物采购指导目录》,推出了上海“农家书香”五个一百活动:一是组织策划编辑出版服务“三农”读物,每年向农家书屋推荐100种重点图书;二是每年组织100场农家书屋科技文化讲座,利用出版单位作者资源丰富的优势,邀请一批科技、医疗专家和作家诗人深入到郊区县,向农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三是举办“农家书香”征文活动。每年组织评选100篇农民读者的优秀阅读作品集结出版;四是评选100名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表彰奖励一批在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积极分子;五是建立一支由青年编辑和局机关青年干部组成的“农家书屋文化导读志愿者队伍”。

二、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上海“十一五”文化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用好现有基础设施之外,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和剧场,完成区县级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完成基本覆盖全市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信息苑建设,使得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18平方米。这些目标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的建设。

(一)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成绩明显

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建设采取了“协作网合作模式和中心图书馆加盟模式”并举的方式,形成了纵揽市、区、街镇三级、横跨科研、教育等系统的公共图书馆网络。目前上海市现有公共图书馆236所,其中市级图书馆2所,区县级图书馆27所,街镇级图书馆207所,总面积39.8万平方米,社区一级覆盖率达97%。

上海中心图书馆建设是一项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旨在提升全市图情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体现组织结构创新的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中心图书馆分馆已遍及全市各区县公共图书馆,重点已逐步向街道(乡镇)发展,至今已发展街道(乡镇)服务点82个。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基层服务点都实行免费办证、开通网上书目检索、网上续借、网上文献提供等服务。协作网合作模式是上海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创新机制,是公共、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进一步促进了跨系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形成。

(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门类、结构日益完善。

根据《上海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2010年)》,上海要大力发展公共博物馆事业,在原有上海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等名人纪念馆的基础上,根据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兴建一批行业博物馆;在原有国有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一批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博物馆,使上海公共博物馆的门类更加齐全,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这些年来博物馆(纪念馆)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递增,行业博物馆的涌现是一大特色,全市行业博物馆已近40余家,涵盖了银行、烟草、公安、司法、铁路运输、邮政、船舶制造、汽车、工艺美术、城市交通建设等几十个行业门类。到2009年11月已建成开业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10家。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从2008年3月10日起,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向社会长期免费开放。目前,已实行长期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约有50余家。同时,由于文物保护建筑、行业内部管理、高校校园秩序等原因暂未实行长期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也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免费参观活动。截止11月底,上海博物馆共免费接待观众约135万,其中单日最高参观流量为11,020人次。

(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不断深入。

社区活动中心建设是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进上海社区服务“三个中心”的建设要求,以街道、乡镇为依托,以基本文化服务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功能综合服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基础平台和新型宣传教育阵地。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面积一般不低于3500㎡,公益性服务面积不低于使用面积的90%。活动中心应每天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节假日期间基本文化服务项目正常对外开放;活动中心每年至少为群众免费提供12场展示展览,100种可阅读的报刊和1000种新书,提供公益性的电影放映100部(含数码电影),文艺演出活动100场(含群众文艺演出),培训讲座3000课时(含社区学校),上网100000小时(含社区信息苑);在服务保障与监督上,对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有明确要求,并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2004年至今,按照每个街道、乡镇建1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或乡镇可增设1个中心的建设要求,截止到2009年年底,已建成165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将在2010年实现全市街道、乡镇全覆盖。

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03年起,为了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海开始着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系统,重点推进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体系。同时,积极引导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基层文化团队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把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和改善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支持基层文化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上海在完善原有市级、区级两个层面,主要依托上海图书馆、上海群艺馆、上海博物馆等以及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提供的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公共文化内容支持系统以外,重点打造面向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支持体系。依托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开发、制作、配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文明道德风尚的宣传教育产品和服务,目前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已具备按照不同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定期制作、输送特定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产品的能力,已实现向全市各社区和121个定点中小学的经常性资源配送。依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东方讲坛配送各类公益性讲座,东方讲坛根据基层的需求和选择,提供世情国情市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人生发展与道德成长、教育与管理、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知识、艺术鉴赏、国防知识、健康养生等十大类公益性讲座服务,截至2009年,东方讲坛聘请讲师2191位,举办点已达到334个。依托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配送各类课程教育产品,目前,全市社区学校达220所、4539个分校(教学点),覆盖全市18个区县220个街镇,其中90%的社区学校拥有独立校舍,为居民提供培训、讲座、技能、娱乐等四大类近千门课程。依托东方社区信息苑提供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和配送,通过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互联网公共服务、网上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接入、高清数字电影播放、多媒体培训等服务功能。东方社区信息苑直接建在社区,采用标准化苑点建设,实施直营连锁管理模式,坚持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由非营利性机构上海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统一管理。2003至今,已建设运营基层东方社区信息苑276家,东方农村信息点1697家,覆盖全市18个区(县)所属街(镇)及行政村。依托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向各基层文化设施和群众文艺团队配送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七个门类专业文艺指导员,至2009年底中心派出辅导员已覆盖全市18个区县,超过5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经常要求中心配送文艺指导员。除了依托上述5个机构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和支持外,上海还依托全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工程和全市书刊借还“一卡通”工程建设,为基层“农家书屋”图书类配送和管理提供支持。

(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按照“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共享文化成果”的宗旨,上海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群众创新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样式,注重对各种新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现、引导和支持,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一是积极推动群众文艺创作,支持基层群众创造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具有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贴近群众生活、能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参与进来的文艺作品,仅 2009年就创作作品11295件。二是积极组织群众文化成果交流,依托“上海之春”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两大文化交流平台,依托“天天演”、“周周演”广场文化活动,把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军营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中涌现的好作品,好节目进行集中展示,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配送支持系统,将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展示送到社区、农村和基层,使广大市民感受到优秀的群众文艺无穷魅力,据统计,2009年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2万场,参与人次3500万。三是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开展创建群众文化特色项目活动,基本形成了一街一镇一品,一区(县)多品的新局面,这些年形成的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豫园新春民俗灯会、社区少儿京剧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已脍炙人口。四是积极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团队,着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支是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2009年培训社区文艺干部32次,共计8500人,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一支是社区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配送一批文艺院团的专业人才下社区和组建一批热心于文化事业的具有专业文化水平的志愿者,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一支是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团队,对群众团队活动给予其积极的鼓励、有力的支持和有序的培育。现活跃在社区的文艺团队有10444支,开展的团队活动达38000余次。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管理的模式,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绩效和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了适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

(一)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合力

为了协同各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海成立了市社区文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相关单位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推动各方面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有效落实公共文化国家重点工程。如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市委宣传部与市农委、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广局协同,以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平台,汇集“农家书屋”和农委的“农民科技书屋”,同时与上海公共图书馆的流转体系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前期投入问题,也借助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机制较好地实现农村图书资源的周转、更新,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

(二)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能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上海在实践中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在产权不动、公共财政投入不减、公益性服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委托管理。目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委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自己组建非营利组织进行管理。第二种是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部分活动或服务项目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机构管理。从实践来看,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的优势在于专业服务能力较强,人力管理成本较低,运作比较规范,效果相对较好。比如,上海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营专业机构负责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运行,并在专业管理团队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了规范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了社会专业机构管理运行、政府负责保障基本运行经费、社区居民参与并监督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在政府、市场、社区群众三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走出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委托管理的新模式。

(三)创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效能 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重要手段。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先期研究制定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资源指标、管理指标、服务指标、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2008年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试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奖惩机制。2009年继续对重大公共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资助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等研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逐步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

(四)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水平建立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逐步建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信息联网,及时、准确采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深度分析,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管理,能及时采集、汇总和分析中心的使用、服务情况,经过试点,现已在全市4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行。

近年来,上海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上海将继续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运行有效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二篇:公共文化调研报告

河口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

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民族地区村民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研究”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端,是云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省山水相邻,国境线长193公里(其中河界73公里,陆界12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8%。境内最低海拔76.4米(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是云贵川三省海拔最低点,最高海拔2354米(大围山主峰)。河口属热带地区,境内高温多湿,年平均气温23.2℃,最高气温46℃,相对湿度85%,年均降雨量1785毫米,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3%,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适宜发展香蕉、橡胶等热区经济作物,是云南省橡胶和热带水果主产区之一。全县共辖6个乡镇,27个村委会,275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4个国营农场,有2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边境通道和多条民间通道,居住着瑶、苗、壮、傣、彝、布依等35个民族,总人口10.52万人。

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与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铁路、公路、航道连接的交 通枢纽,距昆明市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出海口)416公里,是中国西南进入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历史上就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民族文化工作队1个,文物管理所1个,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

(一)“两馆一站”工作基本情况

1、“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情况

河口县图书馆、文化馆由于涉及河口县旧城改造经政府协调,图书馆搬迁到河口档案局4楼上班,文化馆搬迁到河口外宣办3楼上班。

2、“文化站”基本情况

河口县有四乡两镇共6个乡镇(桥头乡、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河口镇、南溪镇)。

(1)桥头乡文化站于2009年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投资320万元新建文化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底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建成全州边境一线占地面积最大、规划设施最齐全、设备最新进的乡级文化站。文化站由综合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组成。室外活动场地占地约1300㎡,包含有灯光球场、门球场、演出舞台、健身路径等,站内设图书阅览室、文化 活动室、综合培训、辅导排练、老年和少儿活动厅等12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电脑10台、健身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器材、音响一套、投影仪一套、钢琴、电子琴、古筝、二胡、笛子等。另外,全乡已建成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2)瑶山乡文化站于1984年成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2年翻修;2005年扩建街道门面,建筑面积80平方米;2007年初建新综合楼,建筑面积431平方米;2008年初建民族文化休闲广场,建筑面积600个平方米。新综合楼和广场共投资88.6万元。站内设置有:办公室、文化信息共享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民族文化陈列室、储藏室等,民族休闲广场配有健身器材,并于2009年7月1日新给定楼正式对外开放。

(3)莲花滩文化站建盖时间新文化站2013年6月投入的资金是30万元,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练习室。从业人员数2人。

(4)老范寨乡文化站成立于1985年,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资,2007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文化站新办公楼于2006投入资金60余万改建。建筑面积369.36平方米,一楼办公室,二楼会议室,三楼电子阅览室。内部按要求设置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老范寨乡文化站有编制1名,现有工作人员1名。

(5)河口镇口岸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1万元,设有书刊阅览室1OO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厅11O平方米左右、培训教室5O平方米,综合办公用房4O平方米。

(6)南溪镇文化站建盖于2008年12月。文化站投入的资金是30余万元,建筑面积391平方米,站内设有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办公室等。从业人员2人。

3、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1)河口县共有3个社区,分别是槟榔社区、北山社区、合群社区,都有建有文化站综合楼,设成文化活动室,室内有电视、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各类文化知识宣传片及文化知识学习。并且还设立了农家书屋,书屋藏有各类文化书籍,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借阅。7台文化共享工程电脑,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书籍阅读和文化知识的查阅,各社区文化指导员均由社区书记、社区工作人员或大学生村官兼任,确保了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专人管理,各项文化活动有序正常开展。

(2)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

截止目前,我县各乡镇共有60个村民小组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在县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的帮助下也先后建了38家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作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教育阵地。农家书屋按要求做到每周向农民群众开放5天,每天4个小时以上,并有专人管理。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

(一)、镇(乡)、村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1、乡镇及农场场部广播电视收听收看情况

我县十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在地有9个可以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有1个乡政府所在地还无法收看到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的有线电视,9个乡、镇及农场场部所收听不到中央、省、州县的无线广播信号,只有县城的河口镇能收听到中波广播(中央、省广播节目)和中央、省、州的调频广播节目信号。

农村地区已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500户农村用户实施完成“户户通”工程,98%以上农村农户可以通过这两项工程进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约1000户用户可以通过“户户通”机顶盒收看到州、县的本地电视节目,农村地区和农场生产队无法收听到无线广播节目。

2、电影放映情况

我县每年完成农村电影放映任务324场,覆盖桥头乡,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河口镇共24个村委会。四个农场原属于省管农垦企业,不归县管,2013年划规县管后,一直无政策纳入“2131”电影放映工程,县财政困难,也无力安排资金购买影片片源和放映设备进行额外的电影放映。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农村青壮年劳力已大量进入城市,留守的老年、儿童能看上和感受电影的机会很少,因此,作为农村电影放映,不能仅仅停留在放电电影老的观念上,从放 映设备和音响上也应该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革新,以满足人农村群众的视觉、听觉以及精神上的更高要求。

(二)文化广场建设及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县先后完成了10个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项目分别是桥头乡老街子、冬瓜岭,桥头乡中寨村翻坡小组瑶山乡梁子、太阳寨、南溪镇龙堡、瑶山乡水槽村、老范寨乡桂良村茶坪二组、莲花滩乡莲花滩村大滩小组、河口镇中寨村。村级文体广场试点工程的建立,基本实现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综合提供广大人民群众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等服务的功能要求。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做出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也为群众公益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地、场所,同时也收好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一是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越来越多,由于空间狭小、条件有限,目前达不到国家馆藏图书的需求,二是文化馆图书馆目前处于“有馆无址”的状态,未有独立的办公地点,馆舍陈旧,设施缺乏,各方面条件欠缺未能达到免费开放工作的有关要求。

2.文化专干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机构改革之后,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管人与管事不相统一,导致业务部门缺乏调控手段,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乡镇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境地,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一部分乡镇文化站长在从事其他与文化不相关的工作,文化站的工作只是他们附带的业余工作,一部分在从事其他工作,文化工作交由其他工作人员在办理。文化专干不专,专业知识贫乏,业务技能下降,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3.加大对文化基层干部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在每年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都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部署。河口属国家一类口岸,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领头军,我县正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力度,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已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电影、参加文化培训与文体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但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基础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改善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希望上级部门根据河口的特殊性给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保障。2.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与周边县市也有很大差距,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同时,也希望省、州、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我县“两馆一站”的免费开放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县地处山区,村组找不到一块平地用作建设场地,为平整一块篮球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之许多村组离城较远,运输成本较高,而我县财政较为困难,县里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从其他部门整合建设资金极少,给项目实施增加一定难度。

“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工程”是政府主导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建设项目,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民健身权益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推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幸福成果,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加大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和“文化广场、活动室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文化、体育惠民工作的 顺利实施和开展。

河口县文化体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与省、州及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为了让我县的文化体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及各位检查组领导一如既往支持我县的文化事业。

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省级保护区2个,州级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有传统音乐2个,传统工艺2个,传统习俗2个。河口县人民政府2005年33号文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97个,其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12个,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名录56个(故事、歌谣、谚语),其它保护名录39个。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4个挂牌单位。河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20人,其中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5人,州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有15人,在老董下寨建成“河口布依族民俗展览室”一个。

第三篇:公共文化[推荐]

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在省党代会报告审议会上的发言提纲

袁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县区来讲,深刻理解报告的精神,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着力打造文化强县。近年来,天镇县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谋划、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县公共文化的辐射力、文化发展生命力以及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天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累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500万元。建设11个乡镇文化站。争取图书馆知识共享工程设备一套,农村流动书库221家,农家书屋107家,篮球架30副,村村通地面卫星接收设备500套,建设乡镇文体广场11个,农村体育场所153个,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引资开通天镇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广播电台播控机房1处,上马安装广播电台制播录设备1套。办有《天镇新闻》、《大众文艺》、《信息广场》等栏目。实施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

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采取送图书下乡、有奖知识问答、文艺演出等形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县青年晋剧团在本县及河北、内蒙等地全举

办演出150多场。举办“庆五一”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庆七一”全县职工篮球赛和大型歌咏比赛。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消夏月”活动,以及“红歌大家唱”、消夏健身舞以及革命题材公益电影放映周活动,丰富了暑期群众文化生活。此外,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文体产业,并依法管理。目前,全县已经发展图书、音像、打印、健身、游泳、棋牌等文化体育经营户60多家。县文化馆成立了百姓健康舞培训班,为中老年健身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另外,我县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渐走向全国,为宣传魅力新天镇增色添彩。8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神州大舞台栏目中,播出了由我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选送的叶宏燕家庭才艺表演节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校园舞蹈大赛中,县文化馆“小天使舞蹈班”表演的舞蹈“狗拿耗子”荣获金奖。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新平堡边塞文化产业园区项目为主,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2011年新平堡边塞文化产业园区列入全省八大文化产业园区,列入山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新平镇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旅游文化名镇、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我县的“九曲黄河灯”和“黑龙王豆腐干加工工艺”,成功晋升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目。围绕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天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突出“特色、古色、绿色”,深挖塞外高原农耕文化、边塞文化、军旅文化、古堡文化、塞上边城文化内涵,全面建设以新平堡、古长城为主的“边

塞文化”旅游,以慈云寺、盘山寺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温泉、洋河湿地、黑龙寺林场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以谷前堡、卅里铺现代农业园区为主的“时尚田园”旅游四大旅游经济带。旅游经济带的建设,使天镇的文化资源得以盘活,旅游经济进一步搞活。近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多人次,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县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改革,将原文体局改组成为文体广电新局,原广播电视局改制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新成立了文化市场监察队,现已配齐主要领导。对县电影公司和县歌舞团进行体制改革,撤销了县歌舞团和电影公司的事业编制,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了县文体广电新局下属的“天镇县边城文化演艺公司”。

二、今后一个时期天镇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打造文化强县为目标,以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为出发点,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推进新平堡边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努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平台,以和谐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加大文艺创作力度,推出一批反映边塞文化特色,展现地方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规

划、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民俗表演节目、特色旅游商品以及民俗风情游、生态文化游等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实施“精品文化”战略,力争出版《边塞文化论丛》一书。继续利用《天镇动态》、《边城文艺》等文化阵地抓好重要事件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二是大力发展品牌文化。要搞好资源的挖掘开发,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职能部门为主导,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及时对我县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系统梳理。从文化的角度,以市场的眼光来审视资源,认真分析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市场空间,科学确定开发的先后次序、投入力度和预期目标。要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开发形式、投入规模以及产品开发的形式和载体,确保资源开发形成品牌、富有特色。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早见实效。要搞好重大项目的策划论证,建立高质量项目库,定期向外推介。要加快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要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结合优势资源,认真策划创意,积极培育、引进文化旅游大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重点是要积极推进新平堡边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三是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积极拓展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围绕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艺活动,尝试引进不同艺术门类的展演,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逐步培育文化展演市场。组织举办消夏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推进送图书、送电影

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注重发挥基层业余文艺团队作用,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加大对基层文艺人才培养和文化活动指导的力度。

四是大力培育文化人才。要强化人才支撑,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使用和引进符合我县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尽快壮大全县人才队伍规模。要研究制定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围绕重点文化企业发展、重大文化项目建设、重要文化资源开发,全力造就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熟悉文化产业规律、擅长市场经营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群体。结合产业发展,加大对本土创作、经营人才的培育力度,增强他们面向市场搞创作、搞经营的能力。

三、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县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虽然积极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受贫困现状的影响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公共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多,在今后建设中,需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帮助扶持力度。

一、恳求加大农村文化室配套设施扶持力度。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投资221万元用于农村文化室及配套设施的建设。鉴于我县财力严重不足,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涉及我县221个行政村,急需上级资金支持。

二、恳求帮助解决新城文体活动中心建设资金。我县图书馆无论场馆面积还是内部设施都无法正常为读者提供良

好的服务,我县已通过市、县发改局向省发改委提交了兴建县级标准化图书馆的项目申请,项目总投资530多万元,申请省级煤碳资金300万元,其余230万元由县财政设法筹措,近日,按市发改局反馈意见,省发改局最多帮助解决130万元,恳请省政府帮助,能将所申请省级资金300万元足额解决。

三、恳请帮助解决新平堡边塞文化旅游园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新平堡边塞文化旅游园区作为全省八大文化产业园区,今年以来,县里已累计投资2086万元,重点推进了道路建设、移民搬迁等十项基础建设工程。目前仍然存在资金短缺,需要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关于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区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新社区加速转变进程中,全区22万人口除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崂山核心景区的山村里,离中心城市、文化繁荣地带相距较远,获取文化信息及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不方便。因此,在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崂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起具有崂山特色和崂山风格的“文化崂山”形象。

一是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阵地。自2005年起,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建、扩建40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持续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调动多方力量兴起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区、街道、社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6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80%(预计今年将达到95%以上),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建有功能完善的五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体活动广场,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同时,出台《文化设施配送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将区委组织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区学院教学点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金家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社区、小河东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文化社区”。

二是“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针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数量少、旧书多,居民看书难的实际,坚持以“书香满社区”为服务品牌,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由区图书馆作为全区图书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入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配送到相关社区。截至目前,已投入购书资金达230余万元,配送图书7.8万册,建起了116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阳光图书室。全区图书藏量达38.5万册,人均藏书量达1.8册,居青岛市各区(市)首位。同时,还根据各社区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立了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为51个社区实现共享工程系统与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对接,为全区群众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2007年,对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重新布局改造,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崂山支中心,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为基层社区购臵安装电脑480余台,建设116个基层服务点,并全部实现网络对接,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休闲益智、发家致富提供了信息保障。建设完成“文化崂山”网站,设立文化动态、群文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稽查曝光台等板块,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打造形成具有崂山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联合青岛市演艺机构组织开展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文化品牌”活动,为基层群众免费演出350余场,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策划组织了历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太清水月〃崂山仲秋赏月会等大型开幕式演出;组织举办了民间广场文艺汇演、新年音乐会、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崂山民间故事大赛、“山海情怀〃魅力崂山”大型图片展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同时,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目标要求,建成东海劳山古乐团、山东头社区民乐团等民间文艺队伍219支,成为丰富全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是创作推出反映崂山底蕴系列文化精品。以深度挖掘崂山传统文化资源为突破,组织开展了“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彩韵崂山—2007的留影”、“军旅画家曲直油画展”、“女油画家眼中的崂山”等系列文化品牌;组织出版《青岛海洋民间故事》、《崂山道教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连环画》、《崂山区历届节会原创作品选》等系列文学作品;组织创作了《山海情怀》、《魅力崂山》等一批原创性节目,特别是歌曲《记着老百姓》,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成MTV,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中演唱,成为许多地区大型活动中的必唱歌曲,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岛市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与特别奖。组织完成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崂山茶文化与产业化经营研究》课题报告,成功推出了52集电视宣传片《印象崂山》。近年来,全区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120余项,有力地提升了崂山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全市率先公布了首批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沙子口庙会、沟崖高跷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了塘子观、太和观等三批1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一批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国家博物馆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建立崂山区文物陈列室,并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为促进全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崂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设施分布还不是很平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中心城区及各街道办事处驻地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部分偏远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分布较少,部分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区内没有一处能够展示区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区还有35个社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服务居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区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区文化功能不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崂山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文化供给和消费数量相对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数量较少。

三是群众文化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队伍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队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业余生活相对贫乏。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而有些社区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是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筹集问题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目前,崂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在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三、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与打算

要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先进区”的文化凝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文品味,统筹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规划建设一处具备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树立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区文化馆、图书馆要升级为“国家一级馆”,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带动,使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及市级达标率均达100%。基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要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分钟文化圈”,使全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要积极营造书香满社区的文化氛围。创造坐拥藏书、静心阅读的社会氛围,激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升城区文明素质的关键。要强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推出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借阅等创新型服务举措,实现馆藏文献由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的转变。加强基层图书室的自动化建设,推广“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文献的通借通还。全力推进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使全区社区阳光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满足全区居民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各街道、社区可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设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为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供知识保障。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青少年读书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读书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读书、爱书、用书”在书香飘溢的崂山蔚然成风。

三是要顺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发挥图书馆(室)作为共享工程的服务点的功能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使全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要完善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阵地、数字电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五条连线”的对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图书馆要开发建设“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对外传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基层服务点要积极开展艺术培训、农业科技、科普常识等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开发建设“文化崂山”网站,突出时效性、客观性,使其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要组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城区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鼓舞人、教育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创新,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思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论道、崂山旅游文化节及各街道特色节会的办节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起点高、创意新、影响大、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节庆品牌,拓展城市魅力。同时,充分利用崂山道释儒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以及美丽怡人的山海风光,打响“节庆的海洋〃度假的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要全面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发展海尔“真诚到永远”、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一批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环境。要坚持重心下移,扩大以“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品牌”活动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满足社区居民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

五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掘、扩大崂山道教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山东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反映崂山特色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宣传文化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作格局。围绕时代主旋律及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组织开展“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重点抓好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歌曲等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小说、动画、歌曲、图书、剧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凸显崂山文化底蕴。

六是要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区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政府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健全崂山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建立完备的文物资源档案数据库,并结合崂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重点组织修复玉清宫、关帝庙、白云洞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一批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积极组织举办以展示和弘扬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抓好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推进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篇:街道公共文化工作总结

街道公共文化工作总结

2012年,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街道”这一总目标,把文化工作纳入街道2012年工作思路,并列入村、社区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把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利用召开文化专题会议、办事处主任例会等,研究文化工作。围绕年初提出目标重点开展了工作:打造街道特色文化——新城摩尔文化广场;做亮“一镇一品”——办好“第九届“畅想新城”都市文化艺术节”;着力特色创建——建立区首家排舞协会,成功接收XX区体育公园等,引进汉邦文化公司等。

一、“一镇一品”品位提升

为深入学习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挖掘、整合了新城文化资源,举办了包括开幕式、书画展、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群众趣味运动会、闭幕式等第九届“畅想新城”都市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新城街道标识、街道之歌以及“畅想新城”街道艺术节节名等,不断扩大街道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举办、联办各类文化活动,着力构建新城都市“商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新居民文化”,“乡土文化”五大文化圈,合力铸造江南都市文化新家园,全力提升新城文化影响力。

二、特色文化日渐凸现

1、着力打造“新城摩尔”文化广场。在近几年街道社区文化培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摩尔演绎广场的各类宣传、演出活动,新城广场文化铸就了良好的基础。5月25日成功举办“畅想美丽新城发展都市文化”第九届“畅想新城”都市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新城.摩尔文化广场”启动仪式,XX区“融入新家园,共创幸福城”新居民文艺汇演在启动仪式后闪亮登场,来自全区各镇、街道精心组合成的这场文艺演出受到数千市民的欢迎。嘉兴大学生时装节、嘉兴882广播电台听友会“达人”赛等活动相继在新城摩尔文化广场上演,新城广场文化逐渐成为新城街道乃至XX区特色文化。

2、成功成立区首家排舞协会。在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下,8月召开了街道排舞协会成立仪式,并在大力培育、发展排舞的基础上,成功承办区庆祝第25个老人节“展老年风貌添生活色彩”排舞大赛。

3、在区支持下,成功创建义庄、木桥港两家农家书屋等。

三、文化设施更趋完善。

1、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街道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投入,新改建亚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义庄、木桥港农家书屋成功创建。

2、街道辖区体育设施日趋完善。一是秀洲体育公园春晓公园顺利移交。街道主动与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对接,9月举办在春晓公园举办了秀洲体育公园移交仪式。体育公园内由健身路径、篮球场、门球场等体育设施,总资产达100多万元。二是今年上半年,向市体育局争取健身路径11条,新增健身器材110件。为街道开展群众文化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巩固、发展了省级体育先进街道创建成果。

四、文体队伍日益壮大。

1、创新培育模式,以成立协会形式不断壮大文体队伍。成立街道排舞协会,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活动、比赛等,不断扩大队伍,提升排舞水平。目前,街道排舞队伍已经普及村、社区,队员超过500人。队员素质不断提升,在区庆祝第25个老人节排舞大赛中,两支队伍获得第一、第二名,街道7支队伍120多人的集体展示也得到全区参赛队员的肯定。

2、加强文化调研,以整合资源途径不断提升文体队伍水平。文化站多次组织村、社区文化条线干部、文体骨干调研,了解各村、社区文体队伍的建立情况,对活动场所、器材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摸底,促进街道资源的整合、提升,有效提升队伍素质。例如:亚都社区排舞骨干马利芬老师组织、带领义庄、木桥港等村、社区队员开展排舞训练;中山社区和秀和社区组合成歌舞队;春晓社区挖掘挖掘辖区活动力多健身会馆,排练活力瑜伽参加市社区之声文艺汇演等。大大的提高街道文体队伍的整体水平。

3、重视各类培训,不断提升队员水平。为加强街道21支文化体育队伍建设,提高文体骨干业务素养和辅导能力,街道先后选送马利芬省排舞培训;选送村、社区文体骨干参加市、区文化馆培训6期;街道组织排舞、柔力球、桥牌等培训40余次。共参与培训人数达600余人,提升了文化队伍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尤其是搭建参加上级文化活动平台,如选派文艺节目参加市社区之声文艺汇演;下半年组织节目参加市“端午,我们的节日”主题表演活动等,进一步提升文体队伍素质。

五、文化活动亮点纷呈。

1、节庆活动红红火火。结合新城摩尔文化广场的打造,联合江南摩尔,街道、村、社区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结合春节、元宵节,举办了“仰望幸福——新城街道红红火火过大年文化系列活动”;结合五

一、端午节,举办了“我的节日我做主”;结合中秋、“十一”的等举办“感谢有你”系列活动。如亚都社区“3.5”便民服务、中山社区妇女维权法律宣传、中山社区开展学雷锋、秀和社区“同是一家人”元宵喜乐会、春晓社区迎春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2、文艺创作成绩突出。秀和社区舞蹈队自创新编舞蹈《祖国颂》,多次在区、街道举办的文化活动中登场,受到好评。街道辖区书法、农民画、摄影爱好者热情创作,成绩不菲。在全国性廉政农民画大赛中,街道三幅作品获得三等奖;在区排舞大赛中,街道两支队伍分获一、二等奖;在区新居民歌舞大赛中,街道选送的独唱获得一等奖。另外,在区残联文艺选拔赛、区“五一”职工书画大赛中都成绩突出等。

3、文化下乡深受欢迎。结合街道文化站送戏下乡活动,完成大型、综合性文艺演出7场以上;按区宣传部要求,完成78场数字电影下乡任务。结合街道文明办、团委、妇联等条线,开展各类活动,如与街道文明办一起开展“文明十大使者”评选、讲座。让文明使者先进事迹走进群众心中,让文明新风吹遍新城,营造“争做文明使者,建设文明新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推进“文明新城”建设等。

六、文化产业取得实效

街道领导高度重视,成功引进汉邦文化公司,为街道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好了步。争取上级设施、经费等支持,进一步完善街道文化阵地建设。截止11月底,争取各类文化奖励、补助经费60100元,其中,木桥港、义庄农家书屋建设12000元,市体育局补助排舞等公益培训经费7600元,市、区补助街道文化站开放及送戏下乡、特色团队创建等40500元。助推了街道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七、文化保护健康有序

一是规范文化市场管理。街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内文化活动场所较多,文化活动频繁,其中较大规模的大型游戏厅一个、音像店两家、网吧三家以及歌舞厅两家,还有辖区江南摩尔演艺广场以及辖区两大公园(秀洲公园、春晓公园)。按照文化市场规范管理要求,街道积极配合区文化执法大队工作,加强日常监管管理,按期做好各类表册填报,保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二是文物监管落到实处。街道辖区皇坟山东汉墓葬群是省级文保点,九里村里仁桥等7处为市级文保点,街道聘请文物保护志愿者,定期对街道辖区文物进行巡查确保文物完好无损。

另外,加强文化宣传。充分利用街道、村(社区)宣传橱窗,开展文化知识的宣传,加强报纸、电视以及城乡广播节目中信息报道。

一、2012年创新工作及取得成果

(一)、新城街道是“三产”服务业为主的街道,所以对于整块统计工作而言,服务业统计工作是街道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单位规模上,还是行业分布上,我们街道的服务业统计在全XX区都占主体位置。

今年街道统计信息中心根据区政办发2011(122)文件精神要求,拓展工作思路,将此项工作全面延伸至各社区、村,掌握辖区内的第一手资料。围绕这个主题,1、在上半年,街道下发各村、社区、部门的专项考核文件。考核内容根据区政办发(2011)122号文件,目的旨在抓全、抓实全街道法人和个体单位,将全街道181家服务业单位,按照所辖区域的不同,下放到各村和社区,职责明确。

2、每个社区和村都确定了一名持证上岗的专职统计负责人,两名辅助调查人员,形成了统计网络。到目前为止,7个地方共有持证上岗人员9人次,今年报考10人次。

3、在村、社区建立服务业统计资料台帐。包括三种台帐:(1)、服务业统计催报台帐,对各企业单位每报表期的催报记录。(2)、服务业数据台帐,每个报表期,所有的单位的各项指标数据和汇总数据。(3)、服务业走访台帐。由各社区人员积极走访各单位,了解其统计人员的变化,是否持证上岗,对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工作有何建议,记录在案,不仅掌握了企业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也加了强政企联系。

4、制定了村、社区的统计工作宣传资料,开创了XX区统计的先河。总的来说,此项工作创新,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现正为XX区别的乡镇,街道所借鉴。

(二)、街道统计信息中心在“XX市公墓”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首届“诚信杯”统计知识竞赛。参赛的队员都是街道辖区内的限上单位的统计人员。题目涉及统计的基本知识和统计法的常识,还有一些大型普查的知识点,通过此次竞赛,寓教于乐,创新了统计培训的形式,扩大了统计工作的影响力,也加强了企业和政府的联系。赛后各个企业反应都相当好,活跃了基层统计队伍。得到了区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赞扬。

二、2012年重点工作及取得成果

(一)限额以上贸易单位的每月的经济指标的统计工作。在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限额以上贸易的统计工作更值得关注。我街道目前拥有限上贸易企业43家,全区共102家,我街道占了42.16%,1至10月,43家企业的销售额为38.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4.81%,但是也有令人担忧的,一是43家企业中已经有3家企业因为不同原因关闭,二是嘉兴天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1至10月的销售总额为3.9个亿,此公司目前已经搬离XX区,如果这数字到年底拿去,那整块销售额呈同比下降态势。三是结合今年的特色考核目标,要求街道新增服务业限上企业10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并不乐观。统计信息中心按照街道党委,区政府的要求,采取“应统尽统”原则,留意每一个企业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第一手资料,向领导汇报,以便采取相应决策。

(二)、强化统计法制基础,营造街道统计氛围。在今天5月,街道统计信息中心根据区局安排,在全街道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工作,并组织了培训了129名持有统计上岗证的统计人员,参加区统一安排的培训,比同期增长了138.89%;另外,也发动了63名未有证的人员参加今年9月的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同比增长58.53%,是历年之最。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不仅增加了街道自身村、社区统计人员的专业性,也为整个辖区内的统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名录库工作的开展。名录库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源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两个街道由于很多单位都是虚拟地址,又或是注册地和经营地分离,且工商上“只进不出”的口径,使得街道的名录库工作一直以来非常难抓。今年以来,统计信息中心结合实际,调整名录库维护的口径,将假地址剔除,使名录库维护率达100%,比去年同期增长65%。

(四)、做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作为国家点,春晓社区被抽中此项调查,经过前期绘图,摸底,入户,共摸得春晓社区两个小区共177户,然后在这177户中抽中12户,作为样本进行每月的记帐,此次调查要持续5年。无论在调查员的选调上,财力的支持上,街道联合社区,都给予了强劲地保证。目前,记帐户首次记帐已经顺利进行。

(五)做好省“粮食安全生产调查工作”。此项工作是作为省点调查一项长期工作,我街道的调查点在九里村,一共涉及221户,1265.89亩的调查范围,年初,以村书记鲍水平为负责人,确定了两名村调查员,进行每年三次(春,夏,秋)的调查工作。目前,三期调查已经完成,并得到了区验收通过。

(六)、圆满完成了各项常规调查工作。

1、“地税满意度”调查,共有35户法人单位。

2、“党风廉政调查”,抽中秀和社区25户。3软环境建设,80户居民和个体户,72户企业。

4、人民群众对市级机关民主评议工作,5、人民群众对区级机关民主评议工作。

三、服务工作及取得成果

(一)、加强统计的服务工作,今年以来,根据主要领导的要求,每月经济动态的册子上调整了内容,更直观地为党委政府服务。另外,针对经济形势,做到每季有分析,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为止,统计信息中心共上报各项分析、信息20篇。

(二)统计信息中心配合街道走访办,做好“街道走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程序录入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

(三)配合街道企业服务中心,开展企业大走访工作,走访30多家企业,共取得信息40多条。

一年来,潘火街道社区管理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潘火”社区为目标,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区”为载体,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高社工队伍素质,营造社区人文环境,全面推进社区和谐稳定。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立社区建设的长效治理机制。

1、制定出台了2013年社区工作整体及个体考核细则。在2012考核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社工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改变了考核方式,加大了工作实绩和奖励制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完善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管理制度。

2、规范社区日常工作制度。要求各社区每月上报工作总结,便于社区科对各社区各项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掌握。同时,组织人员对街道社工进行电子档案“一本帐”的使用培训工作,推进社区无纸化办公。截止11月底,9个社区相继完成电子台账的录入工作。

3、着力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化水平,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今年,我街道出台奖励补贴政策,对取得社工工作师资格证的在职社工,进行每人每月100元的额外奖励补贴,提高社工考试积极性。目前,街道共有29名社工取得相应资格证书,通过率约为39.1%。其中,今年共有32名社区工作者报名参加考试,取得证书人员为13人。

二、做好社区硬件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平台

1、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做好殷家坑村撤村建居工作及新建金谷小区申报工作。同时,加强社区工作站、服务站建设,提升社区自治化管理服务水平。今年新完成殷家、同欣社区服务中心装修工作,街道9个社区实现“一站式”服务全覆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制度。开展的便民利民服务涵盖了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已成了辖区居民生活上的“110”。

2、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特色小区。深入宣扬“一社一品”精品社区的理念,探索各社区的特色亮点,开展各社区品牌服务项目,打造社区专属服务名片。如今年东南社区多次接待省内外兄弟单位的参加访问,作为拆迁安置型小区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的先进代表。

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序运行。通过现有东南社区的服务中心平台,不断扩大服务队伍、增加老年人服务项目和活动内容。截止目前,我街道共有东莺、雅苑两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已通过区里验收,共服务老年人66人,其中享受无偿服务的26人。同时,我街道积极探索多途径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通过对辖区内的居家养老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核对,创新配送、康复保健、日间托管等养老服务。

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1、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目前,辖区内共有社会组织150家,其中今年前三季度新增社区社会组织25家,增长率约20%左右。这些社区社会组织涉及社区管理、志愿服务、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社区教育、养老助残、困难救助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自主发展、门类多样、不同层次、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比如雅苑社区为了更好建立美丽社区,成立了“啄木鸟”社区纠察队,这样团队的成立可以更好的监督物业运作,发现社区中的不足,如违章建筑,乱倒垃圾,私占共用绿地,违章停车等不文明现象。

2、做好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从5月份开始到6月底对各社区做好党支部换届、居监会成立、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根据区民政局和街道党工委对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确定东南、尚诚、紫郡、世纪、雅苑五个社区采取全体选民直接选举方式,东莺、星苑、同欣三个社区采取社区成员代表选举方式。在街道领导高度重视下,在各联社干部及各社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本次换届选举工作。本次换届,共产生社区党总支书记1名,党支部书记8名,党支部副书记3名;产生新一届居委会主任8名,副主任9名,委员37名;产生第一届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9名。

3、加大社区工作的培训考核力度。12月12日、13日,我街道组织全体社区工作者、部分物业、业委会成员参加为期两天的社区工作培训课程,届时将对社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并组织先进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参观先进社区,交流社区工作心得,组织社工辩论赛,展示社工风采。年底,结合年初制定的社区工作目标,将对各社区整体工作及社工个体水平进行考核打分。

4、进一步调整充实社工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社区从业人员逐步增多。今年我街道通过区民政局统一招考社工12名,其中男、女社工各6名,另有9名调入、转入社工,8名离职社工。目前各社区各类从业人员88人,其中在编社工73人,70后、80后成为社区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培养一批社区后备干部,11月下旬,社区科协同组织线专门赴各社区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民主谈话和考核测评,以提拔一批优秀的社区工作者。

四、规范管理,提升社区物业服务档次

1、出台2013年《潘火街道社区物业服务工作考核奖励办法》,新办法较往年在考核分值、奖励经费上做了优化调整,并对小区公用路灯电费的拨款予以落实。

2、做好各物业企业做好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考核工作。一年两次,由我科室牵头,协同综治科、城建科、公共卫生相关人员组成联合考核组,对街道下辖9个社区、14个小区物业及创新128社区进行半物业服务考核工作。联合考核组一行分别从工作执行力、财务管理;房屋设施、公共秩序;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工作满意度调查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通过实地抽查居民楼单元卫生情况,填写居民满意度调查表和业主委员会满意度调查表,现场查阅半物业服务工作基础台账资料,对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考核检查评分。通过考核,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督促各物业服务企业尽快实施整改,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考核将评选出优秀物业企业并予以资金奖励,鼓励物业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3、做好物业招投标工作。完成万科金域国际、金桥水岸、三星奥克斯等3个项目的前期物业招投标工作。根据招标程序,经公开招标,分别由万科物业、宁波永达物业、奥克斯物业公司中标物业管理。

4、完成紫郡社区的物业更换工作。今年8月,绿城物业退出紫郡社区物业管理,经过3个月考察、招标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50%以上业委会成员投票选举,最终确定由绿宇物业接手该社区物业管理工作。11月1日办理物业的正式移交手续。

5、完善和规范社区物业管理。东莺新村98、99、100幢原由个人管理物业,居民对该管理不满意,经过协商,由东莺物业接管。对王家弄教师楼进行调研,探讨物业管理工作,原有退休教师自我管理,因年龄大退出,最终由东莺物业接管。

五、理顺关系,确保社区其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做好新建小区验收工作。今年我街道共有风格璟园、荣安心居、宜家花园、荣安蝶园等4个新建小区进行验收,我社区科负责接手管理,做好相关资料的备案工作。

2、监督指导各社区业委会新建、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我街道新成立尚诚社区业委会,同时,雅苑社区、世纪社区业委会将进行换届选举。我科室对此进行全程监督指导,确保选举工作圆满完成。明年工作思路:

2014年社区管理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思三创”,以服务居民为核心,着力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着力社区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加强物业管理,着力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能动性,真正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社区,重点做好以下:

一、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社工队伍专业化建设 切实加强街道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廉洁、务实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根据制定的《潘火街道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社区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做好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录取工作。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社工的专业素养,提高社会工作师的通过率,让每个社区区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工作能力,能够应对处理各种繁琐、重要、甚至是突发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民间组织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的民间组织是社区建设中一支很大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自治功能,对减轻街道工作负荷,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社区和谐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社区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阶段,根据《XX市XX区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扩大社区社会组织有效规模,做到每季度10%的递增。街道将指导社区进一步发展直接服务于养老、助残、救助、文体活动等基层急需的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三、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细致做好居家养老工作

目前社区工作中服务功能日趋重要,尤其是为老服务专项工作。在2013年完成建设东莺、雅苑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2014年将进一步建设东南、世纪、潘火桥、金桥水岸等4个村、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街道服务资源,对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项目,丰富老年人生活;同时在其他社区加速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四、进一步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制度,监督指导小区物业工作

认真落实规范社区物业理各项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处工作的协调配合。做好移交小区、商务楼等物业基础建设工作,加强物业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机制,促进队伍素质的提升。街道将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小区内乱搭建现象的处置力度,引导各方力量营造文明和谐小区环境,使物业管理能更好地服务街道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对业委会的指导,促进社区稳定和谐。

业委会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形式其内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欠缺,为加强对业委会的指导监督,明年科室将专门设立业委会筹建及日常办公机构,由专人负责对业委会成立、换届及运作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以进一步完成业委会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各社区首届、换届业委会的指导工作。同时要强化对业委会成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由社区牵头定期召开业委会委员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培训业务知识,要求业委会成员基本了解《物权法》及《物业管理条例》,提升业委会成员素质,使业委会能从实质上和深层次上协助物业公司解决问题,维护小区业主利益,避免业委会超出权利范围干预物业公司正常管理和经验。

六、认真踏实,做好新社区的启动和筹备工作

今年底,金谷社区正式成立,明年主要做好该社区各类机构的完善和制度建设,做好新社区各项工作的启动,打好工作基础。明年,我街道预计成立金桥水岸社区、宜家花园社区、潘火桥社区等,下一班子的建立及新社工的调配工作,同时做好新建社区管理用房的装修等相应工作,尽快建设好社区服务大厅、活动场所,尽早纳入社区规范管理。

下载2009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上海公共文化情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合集]

    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马轮轮 (榆林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拥有农村户籍而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工从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市以构建符合现代文化发展规律、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基本情况(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廊坊市文联) 为深入贯彻落实当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廊坊市文联组织人员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

    公共文化产品研究开题报告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评价与文化消费环境优化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 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 蒋国洲 课题研究人:王召鑫 所在院系: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 国际商务硕士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决议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确保繁荣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根据县人大常委会......

    2013上海文化消费报告(五篇范例)

    创新、升级与培育 ——2013年的上海文化消费 葛红兵 高翔 徐畅 杨亦飞关键词:上海 文化消费 载体 客体 主体 作 者:葛红兵 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博......

    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演讲稿

    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演讲稿 学号11124850姓名 肖慧敏 地铁站的公共艺术,我的理解是在保持地铁站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外观造型上的改变,使它符合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