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7: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

第一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

某某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情况

尊敬的:

上午好!非常感谢文化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某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心、关爱和大力支持!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某某的省情,某某省下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境内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55个民族;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35.6万。2013年某某GDP总量24502亿元,居全国第十位;其中,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35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5.3%。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某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人才辈出。某某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纳入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省级公共图书馆2个、省级群众艺术馆1个;地市级美术馆5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

14个;县级美术馆5个、公共图书馆119个、文化馆129个;博物馆10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乡镇综合文化站2238个;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204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平方米;可以说,我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注重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实践操作等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了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全省文化事业费14.47亿元,在全国位居13位。投资9.68亿元的省博物馆改扩建、某某图书馆新馆、某某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启动。市州县两级财政多方筹集资金,普遍启动了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和达标改造工程,据统计,2012年-2013年某某省市(州)县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157亿元,建设规模976万平方米。我厅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评出一级站253个。从2009年起,文化部为城市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信息资源工程设备和文艺活动基本设备,目前,中央已累计安排下达我省286个城市街道文化站、1767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采购资金12267万元;安排我省199个城市街道文化站、1227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2143个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专项资金3519万元,极大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硬件设施。

二是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年初,在某某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重点提到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列问题,并提出探索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据此,我厅就包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问题在内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事项进行了责任分工,开启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人大、省政协、省委宣传部、我厅都组织了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题调研。省人大还推动制定出台《某某省公共文化事业保障条例》。近三年来,公共文化建设成为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热点,涉及相关内容的很多。

省政府近日印发了《某某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我厅正在与省发改委积极沟通,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某某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

三是加大了实践操作创新力度。首先,积极创新“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据统计,免费开放前我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日接待量为12.1万人,免费开放后的日接待量达37.6万人,增长210.7%,免费开放社会影响面正在进一步扩大。各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活动都有显著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1696万人次,较 3

上年增长13.8%。各级文化馆(站)举办展览4152个,较上年增长6.8%。全省87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2014年上半年接待观众1979.3万人次,观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其次,打造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13年、2014年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从乡村海选、县市区初赛,到市州复赛和决赛汇演,群众演出群众参与群众评价,发动之深、参与之广、规模之大、持续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达到了“让草根当主角,让群众乐起来”的目的,受到基层和群众的广泛好评。连续五年开展每年1万场的“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基层、送到农村。积极组织“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活动,去年演出181场,惠及观众20万余人次。“三湘读书月活动”,全省少年儿童读书活动,“湘图讲坛”等阅读推广活动受到广大民众欢迎。“出版湘军”、“广电湘军”等全国知名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和促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第三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我厅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激发内部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厅在绩效考核中,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点的考核指标;在新的一轮机构的改革中,主动与编办、人事等有关部门沟通,注重解决基层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视有待提高。尽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还不够强的现象;对公共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文化是“软任务”,不如抓经济、抓城建见效快,没有真正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二是投入有待加强。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有了较大地增长,但市、县两级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不刚性、不均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我省作为中西部省份,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相对薄弱,省级财政压力很大,尽管投入在逐年增长,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差距仍然很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全国范围而言,我省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排名第29位;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排名第26位;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排名第24位;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排名第17位。尚无省级美术馆。

三是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以“办文化”替代“管文化”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公共文化 5

服务绩效管理制度化和科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缺乏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机制,“为谁抓、谁来抓、怎么抓”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难于协调、监督缺位、资源浪费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思考与建议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文化民生的主要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部门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的思考和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公共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国家层面已出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等,但还没有出台关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议把公共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二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建议抓住国家、各省正在筹划出台“十三五”规划的契机,积极促进各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 “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一同规划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促进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考评范畴,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促进各地建立稳步增长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三是注重新型城镇化中的公共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国家已经发布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04—2020年),规划对文化传承在城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作了明确的要求。可在城镇化建设中,文化规划的缺位还普遍存在。建议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契机,努力推动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把保护文化作为考量执政能力、执政理念和文化素养的指标来进行考核,确保城市建设中文化规划不缺位。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明确各级政府的文化保障责任和底线。我们将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某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某某特色,积极制定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管理和服务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五是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平台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生产、特色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化发展;培育和发展文化非营利性组织,鼓励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开发等良性民间参与机制的形成。我厅正在积极推进省博物馆、某某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六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对公共 7

文化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队伍、保障、管理服务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制度设计,努力突破体制障碍,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交流与合作。

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加快构建具有某某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二篇:基层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实事求是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据了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建设蒸蒸日上。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均有所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二、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春风中,重庆市坚持贯彻中央的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速,加快建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1999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005年,全面完成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和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十一五”期间,采取有线建设和无线覆盖、地面数字接收3种方式,全面完成41107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10年,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响通”攻坚行动,要求

在2011年7月1日建党90周年前,为100万户偏远山区农户免费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为7万户农村建卡贫困户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在39个区县(自治县)、872个乡镇(街道)、8967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截至2010年年底,已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65万套,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5万台,在24个区县(自治县)、423个乡镇(街道)、4083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安装终端2.6万余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71%、97.39%。

二是基本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项工程于2006年启动,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截至2010年,1个市级分中心、42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包括市少儿图书馆及涪陵少儿图书馆)和896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已建成683个,剩余156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同时,积极推进共享工程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超计划建成街道服务点36个、社区服务点244个,与高校、企业等合作共建服务点28个。三是强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市级层面,建成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红岩魂陈列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总投资16.16亿元,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区县(自治县)层面,重点支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四大件”建设。市委三届

五次全委会以来,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文化馆新建或改扩建15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5个,其中一级馆24个、二级馆7个、三级馆4个;41个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新建或改扩建20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6个,其中一级馆29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l个,新建或改扩建博物馆14个、影剧院17个,总数分别达到35个、56个。乡镇(街道)层面,2006年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建839个,截至2010年,已建成809个,剩余30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提前实现“到2012年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目标。村级层面,整合组织部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农家书屋,配套建设村文化室。目前,全市8967个行政村均已配套文化活动室。

四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惠民电影放映工程。2008年,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共放映75万场次,观众2.4亿人次,其中2010年放映17万场次,观众4817万人次。成立了重庆市农村惠民电影数字放映院线,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72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776套,平均每11.6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每18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的目标。

五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步伐加快。2007年,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部分区县(自治县)启动试点工作。到2009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

1400个、书刊外借点4150个。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后,市政府积极争取新闻出版总署支持,加快建设进度。截至2010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5400个、书刊外借点16150个。每个书屋均配备图书1900余册、报刊20余种、音像制品200余张,每个书刊外借点配备图书150—250余册。

三、重庆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据调查数据表明,一是设备设施陈旧简陋,二是还有一部分的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建设需要填补空白,四是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规范。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收益日益增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迅速壮大,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然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策划和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仍然十分贫乏。数量稀少、内容单

一、缺乏吸引力。这势必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

3、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尽管不少地区已经基本建成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依然不高,文化机构缺乏对文化服务的认识,还没有转变文化职能观念。

4、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完备法律体系:就公共文化而言,目前我国只有《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两部法律

法规。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无法构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坚强的制度空间。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鉴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公益性惠民工程,社会和公众的文化主体回归,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公众的参与。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1、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除了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之外,公众的文化参与、社会的文化责任承担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全民的参与,就需要唤醒其公共文化意识,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2、坚定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文化责任不可推卸,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

3、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对各个基层文化协会的管理,整合基层文化队伍资源,搭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的组织平台,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参考文献:《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汪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新华网)

第三篇: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意义。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二是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主要是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中央财政先后投入8000万元,通过专家挑选、政府采购,配送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已达680万册。三是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

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从业资格制度。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调研报告

马轮轮

(榆林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拥有农村户籍而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个群体在城市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现代性元素从城市带到了农村社会,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无形之中成为了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第三极。当前,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探索农民工群体所表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需求,而且能够提升这个群体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城市融入度,从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本文选取地处西部地区的新兴能源城市——陕西省榆林市为调查对象,研究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状况,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并挖掘出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

农民工,通常也叫民工、外来工、外来劳务工,这个词汇最早出现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中。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有名词,是指在城市或城镇中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而户籍却在农村的这样一个群体。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地松动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初步进行,农民工数量在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已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个群体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以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服务制度和系统的总称。榆林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农民工总量2012年达到57.61万人,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之一。

①本文以榆林市以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与处境作为出发点,通过实际调查探索背后的问题和原因,以农民工亦工益农,非工非农的双重边缘人处境作为切入点,分析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所在,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政府和相关部门调整和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在问题尚未严重化之前,提前规划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方向,有效地预防其所带来的负功能。

 作者简介:马轮轮(1987—),男,陕西榆林人,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①詹琳.农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济,2008(17):70-71.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非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榆林市非随机抽取的农民工,考虑到农民工自身的流动性,以及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为了方便研究的展开,调查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从2013 年 1 月到 3 月份在榆林市发放调查问卷 250 份,回收 226 份,有效问卷共220 份,对回收的220 份有效问卷在SPSS20.0中进行录入和分析,不仅能简单方便的及时取得所需资料,又有效地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的同时,结合以非结构式访谈更加深入的了解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状况。

一、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问题

(一)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图1-1榆林市农民工对关于农民工文化产品的了解情况图

知道很多23.60%知道一两个23.60%比例听说过,没看过35%完全不知道15%0%10%20%30%40%

图1-2榆林市农民工期望工作单位提供不同文化设施人数图

人数***

如图1-1,所调查农民工对农民工文化产品的认识程度不够,对于反映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歌曲、小说、电影或者农民工歌手大部分都是知之甚少或者是不知道,知道很多的只占到23.6%。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主要的服务项目,对此认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到个人文化需求的选择和满足程度。

在图1-2中,可以反映出榆林市农民工在对工作单位在文化服务的提供方面,以期望提供电视、电影放映室、网络休闲娱乐、技术培训课程居多。电视、电影放映室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最基本的娱乐享受,满足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国家最新政策和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信息。网络已经日益成为现代大众传媒的主流,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便于储存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地位越来越凸显。

表1-1榆林市农民工读书看报的习惯表

习惯 每天都阅读 经常阅读 偶尔阅读 从来不看 合计

图1-3 榆林市农民工闲暇时间安排图

人数 7 22 94 97 220

百分比 3.2% 10% 42.7% 44.1% 100% 加班读书看报看电影逛街聊天睡觉上网打牌去歌舞厅0882668588894***00人数

分析表1-1和图1-3,由于自身知识文化层次、收入水平、工作时间的制约,榆林市农民工在读书看报这样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方面都有很多人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更不用说高层次地文化享受。这直接影响到榆林市农民工文化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提高以及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工相关政策的了解和认识,这不利于农民工群体的与时俱进。榆林市农民工在闲暇时间择睡觉或者聊天,主要是由他们现实的工作特点和环境决定的,大部分人长时间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导致农民工没有精力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综合以上分析,榆林市农民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认识不足,自身行为少,但又有着强烈地需求,文化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二)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要问题

1.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处于边缘地位

榆林市农民工离开农村社会,在城市中从事非农活动,但是户籍仍然属于农村,农村社会中的各种活动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造成了这个群体文化权利的缺失。长时间脱离农村社会的状态,使得农民工没有机会参加农村的文化活动,享有农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在城市社会中虽然有机会进出体育场、电影院、书店、网吧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但是较长的劳动时间和较低的收入限制了农民工享有更高层次文化服务的可能。总之,当前榆林市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处于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缺失状态。

2.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方面的有效供给不足

图1-4 榆林市农民工所在工作单位提供文化娱乐设施项目图

阅报栏11%什么都没有48%图书室2%电视机22%扑克、象棋13%歌咏和晚会场所0%篮球场、排球场等4% 如图1-4,问卷调查结果所示,220位被调查农民工所在用工单位在针对农民工提供的文化设施情况,其中有48%的用工单位什么都没有提供,可见很多用工单位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是很不完善的,在此情况下农民工要想和城市市民拥有平等的文化权利是完全不可能的。结合访谈结果,电视机以及扑克牌和象棋更多的是农民工自己购买来充实闲暇时间的生活。这足以说明,榆林市用工单位在针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提供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的现实状况,根据访谈资料显示,广大农民工有强烈的技术培训需求。而这个群体有很多和用工单位没有劳动协议,就是简单的口头约定,也并没有培训方面的相关内容,由于自身工作流动性大,再加之用工单位在这个群体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缺失。因此,榆林市农民工强烈地技术培训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不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3.榆林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很多农民工由于远离家庭,脱离了农村原有的人际关系圈,暂时居住的地方文化服务设施较少,再加上自身工作特点和文化素质的原因,造成了这个群体文化活动的范围小,内容单一。有很多年轻的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封闭的工作环境、长时间高强度劳动、以及较低地经济收入妨碍了农民工与异性之间的交流,致使其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有的甚至导致了严重地社会问题。农民工在心理上渴望融入社会,希望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但是现实和这个群体理想的差距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畸形。此外,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和激烈地竞争性,导致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和彷徨,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文化需求在城市社会中不能得到满足更加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心理。总之,榆林市农民工在精神生活方面比较匮乏,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地满足,内心的压力没有有效释放。使农民工失去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工工作特点的客观限制

榆林市农民工和全国大多数的农民工一样仍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并且工作时间长,大多数调查对象的工作时间都在9-12小时/天,超过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有经常性的加班,劳动强度大,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使得农民工在下班之后就已经身心疲惫,最迫切的需要是休息,没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去。有很多农民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处于高强度体力劳动状态,农民工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在了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文化服务方面的享受和服务。所以,很多农民工只能在下班之后看看电视、聊聊天就开始休息准备迎接下一天的劳动,这样一种现实状态造成了榆林市农民工闲暇时间活动安排单一,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农民工相对低下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所调查榆林市农民工群体中有大部分人受过义务教育,有最基本的识字和学习能力,但是这和榆林市快速的经济现代化和用工单位对员工越来越高的要求相比仍然不够。较低地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和态度,也限制了他们参与高层次文化服务的可能性。有很多人由于长时间的从事体力劳动,自身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被逐渐淡忘。因此,榆林市农民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广泛。较低地科学文化素质也制约了这个群体参与更高层次职业的机会,低层次的职业参与反过来限制着他们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和文化活动的参与。

(三)现行制度是根本性制约因素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的区分,使得处于第三极的农民工即使是和城市市民一样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以非农业劳动为主,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农村社会,但是城市落户依然困难。这个群体户籍依然在农村,这使得他们不能和城市市民一样平等的享有城市物质和文化资源,这从根本上限制着榆林市农民工平等地享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能性。现行的就业制度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主双向选择,榆林市农民工由于自身低下地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是比较弱的,只能是选择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行业。榆林市农民工在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一系列不平等制度,从根本上限制着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资源的享有和自身文化权益的保障。

(四)经济基础的制约

经济收入是个人精神文化享受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农民工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文化需求的基础和前提。榆林市农民工月收入2500-2999元范围内所占比例最大,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占26.8%。可见榆林市农民工的总体工资还是比较低的。2013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820元,大部分农民工的总收入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如图2-1,榆林市农民工每月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在各个花费段所占人数及比例,其中每月文化消费在99元以下所占人数最多,其中有45个调查对象每月在文化方面的消费为零,这也间接地反映了这个群体低下地收入。每月在文化消费方面150元以上的个体为0,可见,榆林市农民工在文化方面投入较少,这主要是受制于农民工较低的经济收入。

图2-1 榆林市农民工每月文化消费情况图

64524543人数1620.50%0元23.60%1-19元29.10%19.50%20-49元50-99元7.30%100-149元00%150元以上

三、解决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

当前,关于农民工各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在宣传社会对农民工的关心、帮助等,社会其他成员也借助新闻媒体的报道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即认为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种需要帮助的对象而存在。但是农民工现实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真实的体现,反而很多人认为这个群体是一种负面消极渴望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长时间以来,媒体对榆林市农民工有很多负面性的报道,没有真实认识到这个群体的本质,这样的报道加强了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有的市民甚至一听到赌博、抢劫、强奸等案件,就想到了农民工。

榆林市媒体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必须摒弃传统的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重新定位这个群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该有关于农民工正面宣传的专栏,并且及时的为农民工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使全社会正确地认识这个群体以及他们所做的贡献。在报道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一种平等地姿态和眼光,展现农民工积极向上、勤劳、拼搏、责任的一面,而不是一直受到不公正地待遇。这方面的宣传可以有效地深化全社会对农民工的认识,也有利于把城乡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榆林市城市化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二)明确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主体

榆林市农民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问题的出现,是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涉及到的主体密不可分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规划时,一定要把农民工考虑在内。

政府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完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在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资报酬方面做出严格规定,改善农民工封闭的劳动环境,提高收入,缩短劳动时间,保证这个群体有时间、财力和精力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同时,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内容纳入政府考核内容的范围之内,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是否完善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标准。

用工单位应该创造各种机会对农民工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发这个群体的潜在生产力,日常组织农民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不仅满足了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也符合用单位提高效率的目标。用工单位必须保证农民工在就业环境内的各种基本文化娱乐活动的提供,以充实闲暇生活,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尤其要保证农民工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与时俱进,保证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塑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三)完善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要解决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问题,核心是要完善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关机制,主要是要建立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参与机制、投入机制。当前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中,农民工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没有形成上下的良性互动,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农民工真实文化需求出现了错位和不一致,农民工内心最真实地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政府应该吸收更多的农民工代表参加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扩展农民工的民主参与权和参与渠道,保证农民工的文化需求迅速地反映到政策中来。

榆林市农民工文化需求的满足要广泛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建立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机构来承担,这种过于单一的服务机构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伴随着当前榆林市经济现代化快速进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也在多样化,因此,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以榆林市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参与机制。把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服务纳入到各个主体日常工作中来,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指导等,从心理上根本融入城市社会。

解决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一定要有持续地投入机制为支撑和保证。政府应该针对农民工文化技能培训、文化设施建设、产品服务提供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项资金,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保证资金落实到位,保证农民工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服务。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全体人民共有、共享、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②

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是关系到榆林市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地重大问题,本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分析了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前提下,构建榆林市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参与机制、投入机制,并且各个职能部门要保证各个机制之间的协调,实地调查和了解榆林市农民工的真实文化需求,以此客观事实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合力之下,榆林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关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工文化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从而进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丽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2] 刘文玉.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3] 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3):42-45.[4] 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 [J].人口研究,2010(2):34-39.[5] 李杨.社区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探究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2):91-95.②张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困境及其实现路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246-249.

第五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需要找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着重点、突破点和支撑点,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标准可依。

把握着重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保基本。要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规范,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分类标准,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以基层为重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优先考虑将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的共性和亮点转化为相应标准,率先执行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形成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模式。

促均等。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各地实施标准为参照,以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困难群众为突破口,借助标准化手段推进区域、城乡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将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作为文化精准帮扶的重点服务对象,补齐短板,兜住底线,细化帮扶、验收、退出和后续指导等相应标准,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在政府保障、供给内容、设施建设、环境营造、管理服务等环节完善现有标准,更好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强标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关键标准。必须立足区域实际,在满足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应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性标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施的保障工作和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工作,逐步形成以示范区(项目)为带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领域标准实施的试点、示范和引领作用。

找准突破点,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对基础设施、供给、管理、保障等明确统一标准和要求,集中布局、共建共享,尤其要发挥标志性精品文化设施的引领和辐射功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品质与公平。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对照国内外先进标准,高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发展项目的力度,通过资助文化项目和活动、政府购买、专项补贴、政府奖励等形式扶助民办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发展,拓宽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渠道。

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根据本地实际,整合农村民间文化资源,在制定保障、服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视特色标准提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扎根传承。注重农村特色文化与产业融合,以标准化推动产业化,盘活农村文化资源,促进历史文脉延续。

抓好支撑点,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按照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配套完善、全面规范、便于操作的要求,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以“重内容、强服务”为方向,以“地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为突破,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工作评价的标准化。

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保障标准。着力推动两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即提供哪些服务标准以及由具备哪些标准的人员来提供服务。重点制定公共文化实体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服务规范,对服务提供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标准。加快制定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有关的规范和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制度化向标准化迈进。

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要把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群众需求,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重视设计科学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科学的绩效评估工作。研究制定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活动的实施评价标准,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成为可衡量、可考核的硬任务、硬指标。

下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报告(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

    中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中部)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

    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广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正对xx市公共文化服务及文化广场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项目○内打钩,并提出您宝贵的建议。感谢您的支持! xx......

    村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汇报

    ***综合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位于***区以北**公里处,距省城*****公里。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退耕还林***万亩。现辖***个村**个村民小组、***户*......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廊坊市文联) 为深入贯彻落实当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廊坊市文联组织人员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决议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确保繁荣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根据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