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摘要]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服务政策、服务人员和服务效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1、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公共图书馆是各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服务性质与服务宗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体上相一致,着力于保障和实现公众广泛且与时俱进的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通过文献资源借阅提供基础文化服务;二通过咨询、培训、讲座等方式提供高层次文化服务。[1]
2、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比较
2.1特殊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公众。而其中对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特殊文化服务需求的关注体现了两国差异。与中国相比,日本公共图书馆对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起步较早,专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形式多样化;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更加强调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的趣味性。
2.2服务的具体内容
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多数服务内容大体相同,相较于中国,值得提出和学习借鉴的是日本提供的先进和特色文化服务,如办证方便快捷,提供自助复印,通过实体馆和网络资源均可实现24小时的资料预约、续借和归还服务,多数地区提供异地还书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支援服务,可以对议会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供议会决策参考;为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援服务涉及到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
3、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方式比较
3.1服务时间
《中规范》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日本92% 的公共图书馆全年开馆天数在250-349 天之间。由此可见,中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差异不大,两国公共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周末与法定节假日尽量开放。不同之处是日本的开馆时间连续,不设午间休息时间,为读者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3]
3.2服务范围
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一些偏远地区只有一个小图书室,有的甚至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日本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因社会经济发达、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受到法律政策的约束,资金、物质和人员配备有相应的规定,文化服务覆盖全国,地区发展相对比较平衡。
3.3服务理念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4]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便利、完善、均等的文化服务。日本的服务理念内涵与中国的相似,都强调为读者考虑,向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相较于中国而言,日本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均等化和无偿化服务理念更加突出,这些服务理念落实的范围和程度走在中国前面。
4、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政策比较
2001 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法规与标准的研究正式起步。早在1950年,日本就制定了内容详尽的《日本图书馆法》。1991年5月29日,日本又颁布实施了《日本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和运行规范》(以下简称《日规范》),《日规范》是对《图书馆法》的补充,这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侧重于规范读者利用图书馆、指导图书馆员服务行为的目的有所不同。[5]两国相比,中国的图书馆立法起步晚,发展不尽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摸索中继续进步。
5、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人员比较
5.1人员结构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员一般仅粗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日本设置教育委员会专门机构管理图书馆专业人员。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统一管理。
5.2服务态度
在理论层面,中日两国都比较关注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强调“读者至上”,提倡“微笑服务”,要求有礼貌地对待读者,耐心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现实层面,受馆员自身素质和管理体制、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读者受到公图书馆员冷遇的次数明显高于日本。日本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周到的礼仪目前在我国很难做到。加强馆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奖惩方面的管理体制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6、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比较
服务监督与反馈的实施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的实施情况。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应重视监督和反馈,及时获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中规范》规定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应“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来自读者的意见或投诉,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并整改落实。”还确立了一些具体措施,如设立读者意见箱(簿);公开读者电话;设网上投诉、反馈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组建社会监督队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每年应进行一次读者满意度调查。[4]日本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服务效果的获得大体方式与中国相似,同样重视读者的直接反馈意见。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读者监督与反馈措施开展得比较广泛,落实得更加到位。
参考文献
[1]朱洪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3):299
[2]任宇轩.浅论日本公立图书馆的服务[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4-96
[3]李国新.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与馆员休假形态研究――考察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3):79-80
[4]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编制及其特点论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80:6-10
[5]王云红,王丹编译.为了人类的共生共存 发展日本公共图书馆多文化服务新计划[J].医学信息,2008(8):1352-1353
作者简介
霍瑞娟(1989年05月),女,汉,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应届),湘潭大学,图书馆学。
第二篇: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决不是什么地大物博,主要能源多靠进口。要发展,又不能轻易得罪美国,韩国仇日,俄罗斯强大,中国崛起,日本其实很难熬,居安思危就尤其很重要。空调不低于28℃是潜规则,结果到哪都是28℃;煮鸡蛋也要考虑怎么省一半的天然气。日本地震也很多,他们的孩子必须随时明白在危险中怎么做。
而中国,仿佛是小农意识太久了,没回过神,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杞人忧天的少,莫名其妙枉死的多。安逸舒适一天,不想明天会有什么,不直面问题隐患,正如鲁迅先生打过的比方,只关注烧麦或北极,不看肮脏的桌子和地面。
说了很多中国人的缺点和日本的优点,不是媚外,崇洋和媚外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柏杨先生明确阐述,崇洋但不媚外。我们要学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我陶醉,日本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例外。问题在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批判亦懂得前进。
10电子信息
周 培
第三篇: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较
摘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8世纪左右,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茶道是种生活礼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 饮茶,茶道研究,茶道思想,发展历史,精神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文明的茶道国家。虽说茶道都是两国文明的一方面,但是在茶道上也存在着一些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本人对于两国茶道方面的看法。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对茶道的解释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大体来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中国的茶道文化的形成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主要为以下几个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起步相对晚很多。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 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概括来说日本茶道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从茶道的发展历史相比来看,中国茶道的发展比其日本来讲更为久远。但在现在的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茶道精神的比较,茶道精神是茶道的根本所在,虽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而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主流派有〞千利休〞与〞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不难看出两国的茶道虽然有一定的继承,但各有不通。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分别在发展史及精神方面做了一定的介绍,自己也从此对中日茶道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中日两国继续将古人的茶道文化发扬。
1参考文献《茶道会馆》《中茶文化》2001年 2.编著者姓名章鱼《文化月刊》出版社
第四篇: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
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有感
十九大胜利召开已过去整整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通过局党组及馆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讨论以及在夏都app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十九大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此次,通过高标准的集中培训,尤其是听了**部长对十九大精神以及文化自信部分的解读后,使我对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把文化自信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就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谈些体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九大结束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就是《公共图书馆法》,这也是继去年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文化方面的法律,彰显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图书馆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法律支撑和精神动力。作为图书馆人要以公共图书馆法为指引,认真学法、懂法、用法,推进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公共图书馆法》坚持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以文献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并向公众提供利用为核心的服务,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强化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把各级政府设立、保障、监管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明确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科技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这些法规条例,为我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工作、创新延伸服务模式、深化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文化自信。
自十八大以来,我馆突破传统图书馆只限于馆内借阅的服务模式,立足本馆实际,秉承“方便读者、以城为馆”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全城,开展流动服务,图书定期更新配送,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如“书香之家”评选、“夏都市民大讲堂”“阅读推广七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以及特殊群体赠阅活动等,积极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初步形成了以西宁市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四区三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西宁市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我想,就我馆的现实情况来说,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吧。今后,我馆将以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公共图书馆法为准绳,在各项全民阅读活动中把好意识形态脉搏,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图书馆各延伸服务阵地及数字图书馆,行使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加强公众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多措并举,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文化书香氛围,更好的践行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第五篇:玉树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xiexiebang推荐)
玉树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
一、工作亮点
(一)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组织召开地方文献专题会议。玉树州图书馆于4月3日至5日,组织召开为期3天的“玉树州地方文献暨姓氏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有知名度的玉树籍藏学专家和我州各县专家代表共73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分别以“地方文献、姓氏文化相关理论研究”、“地方文献建设个案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与数字化”和“地方文献的利用与相关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就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姓氏文化的研究,从理论、实践、建设、利用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在参观了玉树州图书馆后对如何打造具有本地文献特色的馆藏体系和藏书方向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研讨会后,各与会代表充分认识到了地方文献建设和我州的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促进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组织开展首批地方文献捐赠活动。为扩充玉树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我馆组织举行了首批地方文献捐赠活动,共收到玉树州文体局、玉树州文联、玉树市、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代表、玉树州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办公室主任昂文格来、玉树州古籍专家金巴仁青等单位及个人向玉树州图书馆捐赠了地方文献1207册。
(二)创新服务形式,推动全民阅读。
一是开展“入学校”走访活动。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解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推动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让广大市民和读者了解全民阅读、参与全民阅读,3月9日至16日,我馆工作人员走访了4个街道办事处(包括25个社区、村),玉树市4所小学、州红旗小学和州老干部局了解掌握各社区、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和利用情况。为下一步我馆配发图书工作,设立图书服务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知晓率,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阅读需求,让广大读者真读书、真受益。
二是开展上门办证,服务读者活动。为倡导全民阅读,让更多市民多读书,读好书,我馆组织工作人员从3月9日至4月11日,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的上门办理借书证活动,分别走进机关、医院、学校、街道社区等41个单位开展了阅读推广和办证服务,共计办理借书证901张,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宣传面达2500余人次,已初步建立起覆盖我州各机关、学校、社区的读者群体。作为玉树州文化的窗口,我馆将过去图书馆传统、单
一、“等读者上门”变为“走出去送上门”的服务形式,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了“文化惠民”的便利。上门办证活动,得到了 各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实现全民阅读“七进”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为市民免费赠书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热情,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玉树氛围,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玉树传统赛马节等节日,我馆举行免费赠送图书活动,共累计赠送各类图书、期刊15000余册,近3000多位市民、学生领到了自己满意的图书。
四是为开展为学校、社区配发图书活动。围绕“建设书香青海,共筑精神高地”为总体目标,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深入开展,加快书香玉树建设步伐,玉树州图书馆于5月9日上午,举行了图书配发仪式,共为我州周边5所小学、八一职业技术学校、2个街道办、州老干局、州总工会等11个单位配发图书15813册,为推动全民阅读、激发群众阅读热情,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设立了“图书服务点”,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于7月20日上午,赴玉树市巴塘小学开展“图书进学校”活动。7月21日,赴甘达玉树市第一希望小学开展活动。“图书进学校”活动,分别为巴塘小学赠送图书13包,450册,价值10655.4元,为甘达玉树市第一希望小学赠送图书11包,共400册,价值10120.9元,同时为两所学校分别赠送通玻书柜2个。开展“图书进学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弘扬传统美德,增强阅 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也让师生更加关注全民阅读,加入到全民阅读事业中。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目前,我馆缺乏藏汉双语专业人才,尤其是精通藏语的专业人才,严重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我州古籍保护工作。
(二)玉树是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遗存丰富的民族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落后,我州的地方文献资源未得到建设,许多古籍、手抄本等到目前还未进行保护和出版,征集、保护、整理地方文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此项工作一直停滞不前,急需解决专项资金,使得珍贵古籍和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推动我州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
三、下一步重点项目、发展规划及思路
(一)项目名称:玉树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
目标:以实体图书馆建设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建成大规模、高质量的数字资源集群,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手段,向当地人民提供信息服务,培养人民群众由喜爱用到习惯用,帮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有用信息。改变图书馆现有资源短缺,改变“信息孤岛”现状;消除“数字鸿沟”,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文化信息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民阅读 书香玉树”社会,促进玉树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
(二)规划及思路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从单一的阅读功能向公民教育、科研服务等多功能发展;二是从被动保障服务向主动知识推送服务发展;三是从传统单一文献资源向数字化多种资源方向发展。这对我州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建设数字图书馆有助于公共图书馆在经济社会中全面提升价值、拓展功能、发挥作用,并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辅助走向主体。
1、建立本地以藏文化为主的特色数据库,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传播。
2、数字图书馆一站式云搜索的建设以及与图书馆页面,引进资源并进行整合中外文、藏文文献统一检索服务系统。
3、利用互联网开放模式实现“书香玉树”全民阅读平台建设、移动终端服务、云屏全民数字阅读机、少儿数字阅读机、数字报刊阅读机等创建良好的阅读气氛,实现书香社会。
玉树州图书馆
2016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