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初议(范文模版)
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初议
摘要:文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实践的分析与思考,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作用。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志愿者
志愿服务泛指不计报酬地贡献时间、财力、劳力、知识及技能,自愿协助他人解决困难或服务社会,其本意就是以志愿之心,通过服务他人,实现社会公益。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是文化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公共图书馆引入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1.1 图书馆精神与志愿者服务精神
公共图书馆一直遵循 “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倡导“无障碍、零距离、零门槛”阅读,这与志愿者服务所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相符合,志愿者服务的无偿性、志愿性、利他性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开放性、均等性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合作、相互渗透,高度融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作用及意义
1.2.1 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对图书馆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提出《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自此,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推进免费开放服务,服务人次迅速增长。如广西桂林图书馆,2014年读者接待量同比2013年增长了57%,开展各类公益活动485场,面对如此之大的工作量,因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等诸多因素,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深入化的阅读需求,更难以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作为重要资源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成为必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能使部分专职馆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更个性化、专业化、高层次的服务。另一方面,志愿者通过具体的服务工作加深对图书馆的进一步了解,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媒介,志愿者可将读者的诉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还可以读者身份就图书馆服务及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作为图书馆文化使者,志愿者还可向社会传递图书馆服务信息,引导社会关注图书馆,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2.2 高素质志愿者的参与,优化了服务结构。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收集传递信息,开展社会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其服务对象非常广泛,阅读需求参差不齐。不同的阅读需求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相对紧张,难以全面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同时,图书馆员工的知识结构不平衡,也影响了对各类读者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各行各业和掌握不同科学技能的高素质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缺失和人才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社会价值,优化了图书馆服务结构,提高了服务质量。
1.2.3 为志愿者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公共图书馆志愿者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参与者,也是图书馆服务的受益者,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除了帮助别人之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志愿者可从事的公共服务
2.1 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
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是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帮助馆员对开架书库进行图书排架、整理,引导读者检索及借阅。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性服务工作,要求志愿者具备一些图书馆基本知识和服务热情。[1]
2.2 开展特色阅读活动
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志愿者,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众平台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特长,主动、义务承担活动的主持者,参与各类阅读辅导、讲座、培训、展览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等活动。
2.3 宣传推广服务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水平,向社会大力宣传图书馆,参与策划图书馆阅读等活动,为读者编制阅读书目推荐等工作。
2.4 为特殊读者服务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应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文化知识,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读者开展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如指导老年读者学习电脑、书法,为残障人士送书上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绘本阅读、绘画、手工制作教学,针对聋哑人群开展手语教学,为进城务工人员举办法律法规解读、职业技能培训等。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探索
3.1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现状
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起步较晚,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首次将志愿者服务引入图书馆,开启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先河。此后,上海、深圳、北京、佛山、广州、辽宁、河北等省市的公共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工作[2]。志愿者的引入,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以提升基层图书馆馆长专业水平,推动图书馆事业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图书馆人帮助图书馆人”的大型行业援助行动方式,发起“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志愿者服务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有机结合,也是对建立行业志愿者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次援助行动中,中国图书馆学会确立了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制度,并随后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3]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了一批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如辽宁省图书馆的“对面朗读”、长春市图书馆的“'义务小馆员'志愿服务活动”、广西桂林图书馆的“'英语角'――崛起中的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等活动,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规模还比较小,各地进展不平衡,志愿者队伍建设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服务的社会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认知度不高,志愿者勇于参与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阻碍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深入和发展。
3.2 基于广西桂林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几点思考
广西桂林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源于1988年组建的桂林市图书读者协会。经过20多年的摸索,该馆从最初的只是由少数读者参加的读者协会读书活动,发展到后来的由英语角、老年书法协会、妈妈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的各类不同主题的服务活动;从最初的只是一些爱好读书的人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来以书会友,到后来的拥护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到图书馆开展讲座、展览、绘本故事、手工制作等志愿服务,该馆志愿者服务经历了从单一性到多重性,从松散到有组织管理的过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志愿者在图书借阅、图书上架整理、咨询、讲座、展览、活动等多个岗位上努力践行志愿精神,不计报酬为社会服务,力尽所能帮助他人,为传播先进文化,引领阅读风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目前,该馆登记在册的长期志愿者有700多人,团体志愿者4个。志愿者成员包括机关干部、企业领导、教师、工人、学生、社区居民和外国友人。近十年来,志愿者共开展服务活动3,000余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累计人数达10万人次,参加活动人员达30万人(见表1)。
3.2.1 通过招募,选拔高素质人才。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公共发〔2012〕31号)中提到,文化志愿者招募应“采取经常性招募、应急性招募等方式,把专业文化工作者、基层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和文艺社团吸引进来,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是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公共图书馆可选择报纸、电视、图书馆网站和微信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招募志愿者,同时在号召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兴趣爱好及特长,通过对志愿者的专业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交往等进行考核,选拔高素质人才,为图书馆今后的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 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上岗培训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必不可少的工作。公共图书馆除了组织本馆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岗位培训外,可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志愿者开展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培训;也可通过志愿者协会,让优秀的志愿者对新加入的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理念等培训,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及服务水平。
3.2.3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工作激励机制,对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伍至关重要。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不仅让志愿者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得到认可和尊重,还能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志愿者的自我价值。
3.2.4 寻求社会合作,促进志愿者服务持续性发展。社会志愿者组织、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及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各种公益性社会团体,是公共图书馆获得社会支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团体招募,团体合作的方式,吸纳社会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力量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同时,并就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还可通过合作共建,探索统一、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获得健康、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等各种机制还不够完善,图书馆应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创新开发服务项目,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白秋菊.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7).[2] 郭英.中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现状之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8).[3] 马骐.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3、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良好
社会化养老方式是养老服务产业化的主要阵地。居家养老依托家庭、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一般而言,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老人的常规养老需求,同时,社区对老人而言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能够给他们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老年人甚至可以在社区参与中获得精神慰藉。机构养老为老年人提供赡养、护理、文娱等综合性服务,既包括“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三种模式的公办养老机构,又包括市场主体经营的民办养老机构,这些机构虽然也普遍面临着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和困境,但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优质公办养老机构经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社会化养老方式逐渐被老年人及其家庭认可,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养老服务产业链初具雏形
养老服务产业链可谓包罗万象,常见的关联方式包括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两种。以狭义的养老服务业为例,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的业缘关系产业链可以包括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机构、家政服务人员认证机构、家政服务中介机构、家政服务质量评估机构等,这是一种产业纵向间的关系;地缘产业链则是指在同一个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保姆、保洁、配餐、护理、康复等服务项目时可以由多家家政服务机构联合提供,这是一种产业横向间的关系。同样以家政服务为例,2010至2013年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从52、9万家增长至65、2万家,从业人员数量也从1470万人增加至2162万人。⑥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涉及行业广,拓展能力强,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养老服务产业链初具规模。
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实际运行和产业培育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包括传统观念、产业体系、市场培育、行业监管、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1、传统养老观念制约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在养老领域依赖财政支出和强调政府责任的思维定式已经固化。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主要职责应当在于充分发挥其制度设计、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的功能,然而,大多数行政主管部门仍然停留在政府包办养老的惯性思维中,并没有把养老服务产业作为应对多元化养老需求的主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仍需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使这些指导意见能够尽快“落地”。养老服务产业关联行业多、涉及部门广,但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构功能作用有限。此外,税收、土地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产业投资限制过多、审批流程复杂繁琐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积极性。
从养老服务需求者角度来看,“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是一些老年人依然对这种养老方式抱有心理期待,对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持有抵触情绪。同时,老年人长期生活节俭的习惯,使他们不愿意、不舍得购买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和用品。从子女角度来看,尽管他们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紧张的工作压力,但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担心社会舆论的指责,仍坚持自己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
从养老服务供给者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定位导致了当前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缓慢。首先,养老机构普遍面临规模小、数量少、硬件设施老化、专业人员不足等困境,使得这些养老机构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需求。其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过分依赖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的财力支持,大多充当着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组织者的角色,面对老年人最现实的日常照料、保健护理、应急救助等需求,相应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极其有限,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更是无能为力。最后,养老服务产业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积极性不高。
2、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当前我国整个养老服务产业仍处于碎片化状态,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一方面,长期依托于街道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普遍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绝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由当地财政负担,其功能定位多集中于组织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养老机构普遍面临营利困境,产业化水平不高。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长期依赖财政拨款,改革创新动力不足;营利性养老机构面临社会舆论压力,财务报表与利润分配半遮半掩;高端养老服务项目不仅受制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其产权、物业等问题也面临种种质疑。养老服务业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经营方式,既有政府长期包办形成路径依赖的原因,也有缺乏市场调研、不清楚老年人实际需求等原因。这种产业链纵向衔接能力和养老资源横向调配能力之间的局限性,导致养老服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水平较低。
3、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繁荣的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是养老服务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的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规模较小。从需求方来看,我国老年人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有限,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地区间、城乡间的悬殊较大,加之老年人储蓄欲望强烈、消费观念落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尚未成型。从供给方来看,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需求整合能力有限,市场开发意识不足,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需求和供给的不均衡最终导致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
4、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不够完善
健全的行业监管体系是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和行业标准。在养老服务的行业准入与退出、养老服务的质量与评估、养老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养老服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财务报表的公示公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监管不足问题。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在落实养老服务产业优惠政策、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产业融资与土地划拨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监管缺位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盲目的状态,不仅损害了老年人的切身利益、阻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还会导致很多养老服务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出现违规操作等行为,从而扰乱了养老服务的市场秩序。
第二篇: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摘要]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服务政策、服务人员和服务效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比较
1、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公共图书馆是各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服务性质与服务宗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体上相一致,着力于保障和实现公众广泛且与时俱进的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通过文献资源借阅提供基础文化服务;二通过咨询、培训、讲座等方式提供高层次文化服务。[1]
2、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比较
2.1特殊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公众。而其中对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特殊文化服务需求的关注体现了两国差异。与中国相比,日本公共图书馆对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起步较早,专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形式多样化;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更加强调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的趣味性。
2.2服务的具体内容
中日两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多数服务内容大体相同,相较于中国,值得提出和学习借鉴的是日本提供的先进和特色文化服务,如办证方便快捷,提供自助复印,通过实体馆和网络资源均可实现24小时的资料预约、续借和归还服务,多数地区提供异地还书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支援服务,可以对议会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供议会决策参考;为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援服务涉及到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
3、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方式比较
3.1服务时间
《中规范》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日本92% 的公共图书馆全年开馆天数在250-349 天之间。由此可见,中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差异不大,两国公共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周末与法定节假日尽量开放。不同之处是日本的开馆时间连续,不设午间休息时间,为读者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3]
3.2服务范围
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一些偏远地区只有一个小图书室,有的甚至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日本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因社会经济发达、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受到法律政策的约束,资金、物质和人员配备有相应的规定,文化服务覆盖全国,地区发展相对比较平衡。
3.3服务理念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4]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便利、完善、均等的文化服务。日本的服务理念内涵与中国的相似,都强调为读者考虑,向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相较于中国而言,日本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均等化和无偿化服务理念更加突出,这些服务理念落实的范围和程度走在中国前面。
4、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政策比较
2001 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法规与标准的研究正式起步。早在1950年,日本就制定了内容详尽的《日本图书馆法》。1991年5月29日,日本又颁布实施了《日本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和运行规范》(以下简称《日规范》),《日规范》是对《图书馆法》的补充,这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侧重于规范读者利用图书馆、指导图书馆员服务行为的目的有所不同。[5]两国相比,中国的图书馆立法起步晚,发展不尽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摸索中继续进步。
5、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人员比较
5.1人员结构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员一般仅粗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辅助人员。日本设置教育委员会专门机构管理图书馆专业人员。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统一管理。
5.2服务态度
在理论层面,中日两国都比较关注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强调“读者至上”,提倡“微笑服务”,要求有礼貌地对待读者,耐心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现实层面,受馆员自身素质和管理体制、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读者受到公图书馆员冷遇的次数明显高于日本。日本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周到的礼仪目前在我国很难做到。加强馆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奖惩方面的管理体制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6、中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比较
服务监督与反馈的实施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效果的实施情况。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应重视监督和反馈,及时获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意见。《中规范》规定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应“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来自读者的意见或投诉,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并整改落实。”还确立了一些具体措施,如设立读者意见箱(簿);公开读者电话;设网上投诉、反馈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组建社会监督队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每年应进行一次读者满意度调查。[4]日本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服务效果的获得大体方式与中国相似,同样重视读者的直接反馈意见。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读者监督与反馈措施开展得比较广泛,落实得更加到位。
参考文献
[1]朱洪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3):299
[2]任宇轩.浅论日本公立图书馆的服务[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4-96
[3]李国新.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与馆员休假形态研究――考察日本公共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3):79-80
[4]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编制及其特点论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80:6-10
[5]王云红,王丹编译.为了人类的共生共存 发展日本公共图书馆多文化服务新计划[J].医学信息,2008(8):1352-1353
作者简介
霍瑞娟(1989年05月),女,汉,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应届),湘潭大学,图书馆学。
第三篇: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
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是能够自觉志愿参与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身心健康,且能够符合南京图书馆相关工作要求,在南京工作、学习、生活持续6个月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各国各族各界人士。
第二条南京图书馆原则上不接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个体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工作。
第三条南京图书馆设立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在南京图书馆党委的领导下专门协调实施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注册、使用、培训和服务等日常事务。
第二章志愿者的分类
第四条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分为长期文化志愿者和短期文化志愿者两类。
(一)长期文化志愿者主要包括:
1、驻宁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研究生;
2、年龄在50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
3、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
(二)短期文化志愿者是指不属于长期文化志愿者的其他社会人员。
第三章志愿者的招募
第五条长期文化志愿者的招募由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定期统一组织实施。
(一)发布公告:每年的3月5日前后,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将通过社会媒体、南图网站、馆内通知以及定向邀请等方式向社会发布招募公告。
(二)自愿报名:凡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现场或网络等方式递交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文件。
(三)审核筛选: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将认真审核申请材料及相关证明文件,并通过面谈或实习等方式进行筛选。
(四)确认登记:通过审核筛选的人员即取得南京图书馆长期文化志愿者资格,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将向文化志愿者颁发文化志愿者标识以及用于记录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满意度和评语的《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登记书》。
第六条短期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定,符合条件人员也无须提前申请报名,可根据本人意愿随时来馆提出志愿服务申请,由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接收或谢绝其相关请求。
第四章志愿者的注册
第七条已取得长期文化志愿者资格的人员须每年按期持《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登记书》来馆进行注册,注册时间为每年的第一季度。逾期未注册,或1年内从未参与过志愿服务者,将自动注销其长期文化志愿者资格。
第八条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不向短期文化志愿者颁发《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登记书》,短期文化志愿者无须定期注册。
第五章志愿者的使用
第九条长期文化志愿者的使用必须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用长期文化志愿者的部门必须给予志愿者一定的业务指导和工作关照,并不得以任何理由以志愿者的辛勤劳动代替本馆职工的工作量。
(一)需使用文化志愿者的部门须提前3个工作日以上向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提供需求人员数量以及相关岗位信息。
(二)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将相关信息报请馆党委批准后,电话咨询符合条件的文化志愿者意愿。
(三)志愿来馆工作的文化志愿者须持有效的《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登记书》按时来馆报到,并保质保量地在服务岗位上工作。
(四)文化志愿者完成相应工作时间后,由使用部门在《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登记书》相应位置填写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满意度和评语。
(五)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满意度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3个等级,评语可作为服务满意度的补充意见,由使用志愿者的部门负责人客观如实填写。
(六)文化志愿者凭《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登记书》至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盖确认章并领取相应经济补贴。
(七)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满意度和评语录入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数据库,供以后再次选用文化志愿者时参考。
第十条文化志愿者每天服务的起止时间不得超过本馆职工的正常工作时间。
第十一条短期文化志愿者的使用原则上参照本章第九条执行。
第六章志愿者的补贴
第十二条长期文化志愿者每天的志愿服务时间满8个小时且服务满意度在合格以上的,由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发放交通补贴10元和误餐补贴20元,同时可免费获取30天内任一场次的《南图讲座》或馆藏资料影片放映入场券1张。
第十三条长期文化志愿者服务满意度为不合格时,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不发放相应的交通和误餐补贴。
第十四条短期文化志愿者不享受本章第十二条的补贴和待遇。
第七章志愿者的培训
第十五条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将不定期地针对文化志愿者的类型,开展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方式主要有技术讲座、交流座谈会、外出调研、文化参观活动等。
第八章志愿者的表彰
第十六条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每年年底将评选出若干位优秀文化志愿者,邀请出席南京图书馆年终总结表彰大会,并在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以及物质奖励。
第十七条长期文化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被评选为南京图书馆优秀读者。
第九章附则
第十八条《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南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办公室。
第四篇:玉树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xiexiebang推荐)
玉树州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
一、工作亮点
(一)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组织召开地方文献专题会议。玉树州图书馆于4月3日至5日,组织召开为期3天的“玉树州地方文献暨姓氏文化研讨会”,邀请全国有知名度的玉树籍藏学专家和我州各县专家代表共73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分别以“地方文献、姓氏文化相关理论研究”、“地方文献建设个案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与数字化”和“地方文献的利用与相关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就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姓氏文化的研究,从理论、实践、建设、利用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在参观了玉树州图书馆后对如何打造具有本地文献特色的馆藏体系和藏书方向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研讨会后,各与会代表充分认识到了地方文献建设和我州的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促进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组织开展首批地方文献捐赠活动。为扩充玉树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我馆组织举行了首批地方文献捐赠活动,共收到玉树州文体局、玉树州文联、玉树市、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代表、玉树州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办公室主任昂文格来、玉树州古籍专家金巴仁青等单位及个人向玉树州图书馆捐赠了地方文献1207册。
(二)创新服务形式,推动全民阅读。
一是开展“入学校”走访活动。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解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推动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让广大市民和读者了解全民阅读、参与全民阅读,3月9日至16日,我馆工作人员走访了4个街道办事处(包括25个社区、村),玉树市4所小学、州红旗小学和州老干部局了解掌握各社区、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和利用情况。为下一步我馆配发图书工作,设立图书服务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图书馆的知晓率,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阅读需求,让广大读者真读书、真受益。
二是开展上门办证,服务读者活动。为倡导全民阅读,让更多市民多读书,读好书,我馆组织工作人员从3月9日至4月11日,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的上门办理借书证活动,分别走进机关、医院、学校、街道社区等41个单位开展了阅读推广和办证服务,共计办理借书证901张,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宣传面达2500余人次,已初步建立起覆盖我州各机关、学校、社区的读者群体。作为玉树州文化的窗口,我馆将过去图书馆传统、单
一、“等读者上门”变为“走出去送上门”的服务形式,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了“文化惠民”的便利。上门办证活动,得到了 各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实现全民阅读“七进”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为市民免费赠书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热情,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玉树氛围,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玉树传统赛马节等节日,我馆举行免费赠送图书活动,共累计赠送各类图书、期刊15000余册,近3000多位市民、学生领到了自己满意的图书。
四是为开展为学校、社区配发图书活动。围绕“建设书香青海,共筑精神高地”为总体目标,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深入开展,加快书香玉树建设步伐,玉树州图书馆于5月9日上午,举行了图书配发仪式,共为我州周边5所小学、八一职业技术学校、2个街道办、州老干局、州总工会等11个单位配发图书15813册,为推动全民阅读、激发群众阅读热情,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设立了“图书服务点”,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于7月20日上午,赴玉树市巴塘小学开展“图书进学校”活动。7月21日,赴甘达玉树市第一希望小学开展活动。“图书进学校”活动,分别为巴塘小学赠送图书13包,450册,价值10655.4元,为甘达玉树市第一希望小学赠送图书11包,共400册,价值10120.9元,同时为两所学校分别赠送通玻书柜2个。开展“图书进学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弘扬传统美德,增强阅 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也让师生更加关注全民阅读,加入到全民阅读事业中。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目前,我馆缺乏藏汉双语专业人才,尤其是精通藏语的专业人才,严重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我州古籍保护工作。
(二)玉树是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遗存丰富的民族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落后,我州的地方文献资源未得到建设,许多古籍、手抄本等到目前还未进行保护和出版,征集、保护、整理地方文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此项工作一直停滞不前,急需解决专项资金,使得珍贵古籍和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推动我州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
三、下一步重点项目、发展规划及思路
(一)项目名称:玉树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
目标:以实体图书馆建设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建成大规模、高质量的数字资源集群,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手段,向当地人民提供信息服务,培养人民群众由喜爱用到习惯用,帮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有用信息。改变图书馆现有资源短缺,改变“信息孤岛”现状;消除“数字鸿沟”,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文化信息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民阅读 书香玉树”社会,促进玉树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
(二)规划及思路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从单一的阅读功能向公民教育、科研服务等多功能发展;二是从被动保障服务向主动知识推送服务发展;三是从传统单一文献资源向数字化多种资源方向发展。这对我州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建设数字图书馆有助于公共图书馆在经济社会中全面提升价值、拓展功能、发挥作用,并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辅助走向主体。
1、建立本地以藏文化为主的特色数据库,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传播。
2、数字图书馆一站式云搜索的建设以及与图书馆页面,引进资源并进行整合中外文、藏文文献统一检索服务系统。
3、利用互联网开放模式实现“书香玉树”全民阅读平台建设、移动终端服务、云屏全民数字阅读机、少儿数字阅读机、数字报刊阅读机等创建良好的阅读气氛,实现书香社会。
玉树州图书馆
2016年8月9日
第五篇: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
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有感
十九大胜利召开已过去整整两个月,在这两个月中,通过局党组及馆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讨论以及在夏都app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十九大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此次,通过高标准的集中培训,尤其是听了**部长对十九大精神以及文化自信部分的解读后,使我对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把文化自信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我就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谈些体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九大结束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就是《公共图书馆法》,这也是继去年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文化方面的法律,彰显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图书馆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法律支撑和精神动力。作为图书馆人要以公共图书馆法为指引,认真学法、懂法、用法,推进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公共图书馆法》坚持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以文献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并向公众提供利用为核心的服务,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强化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把各级政府设立、保障、监管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明确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科技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这些法规条例,为我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特殊群体阅读服务工作、创新延伸服务模式、深化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文化自信。
自十八大以来,我馆突破传统图书馆只限于馆内借阅的服务模式,立足本馆实际,秉承“方便读者、以城为馆”的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全城,开展流动服务,图书定期更新配送,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如“书香之家”评选、“夏都市民大讲堂”“阅读推广七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以及特殊群体赠阅活动等,积极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初步形成了以西宁市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四区三县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西宁市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我想,就我馆的现实情况来说,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吧。今后,我馆将以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公共图书馆法为准绳,在各项全民阅读活动中把好意识形态脉搏,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图书馆各延伸服务阵地及数字图书馆,行使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加强公众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多措并举,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文化书香氛围,更好的践行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