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
中共抚顺市委党校科研处课题组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我市新一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我们党校科研处课题组针对我市三县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走访,现将调查的结果及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概述如下。
一、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2.县域经济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如:抚顺县占地1600平方公里、新宾县占地4200平方公里、清原县占地3900平方公里。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入;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倍以上。如:2010年昆山市和海城市分别实现GDP2100亿元和650亿,而抚顺、清原和新宾县分别是91亿、92.3亿、75亿。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创造的GDP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二)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自古以来,就有“郡县治则天下安”之说。县(市)一级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据统计,2010年全国县(市)有2001个(不包括市辖区860个),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GDP占全国GDP的50%以上。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从全国经济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只有农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国的小康。
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何谓工业?工业是以农产品和自然资源为加工对象的行业。没有农业就没有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没有自然资源就没有以矿产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来源于县域。总之,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拉动消费的“超市”。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到70%以上,集中了货币流量的60%。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如:2009年我国为扩大内需,主要手段就是扩大农村购买力,如:家电下乡、农机减税和放贷等。
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份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其中基本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强县(市)GDP增速达到28.%以上。新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位于辽宁东部山区的抚顺,现下辖四区三县和两个开发区,总人口226万,占地面积11334平方公里。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共有人口76万,占全市人口的33.6%,面积10000平方公里,占全市88%,共有37个乡镇,364个行政村。抚顺是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城市。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亿元,三县258.3亿,是全市29.5%,农民居民人均收入6885元,是城市居民的45%。一般预算收入81.3亿,三县18.5亿,是全市2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致750亿左右,三县284亿,是全市的37%,所以,抚顺又是典型的“大工业小农业”社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三县的建设力度,三县的经济呈现出积极向上,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但是,与兄弟城市比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经济总量少财政贡献小。2010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海城市为650亿元,一般财政收入31亿。而抚顺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1亿元,一般财政收入5.8亿;清原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2.3亿元,一般财政收入7.1亿;新宾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5亿元,一般财政收入5.6亿。三县的GDP和一般财政收入是个什么概念,从全省44个县的排名来看,GDP分别是35位、34位和38位;一般财政收入分别是32位、27位和38位。抚顺县域经济总量少财政贡献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一是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二是由于总量小社会资本积累也就小,抚顺三县的县域经济还仅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普通发展经济的状态。由于三县经济总量与发达县域经济总量无法相比,因此,社会资本积累也就非常有限,进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影响了第三产业等消费领域的快速发展。
2.结构不合理产业水平差。从三县三大产业的有机构成和联系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低、产业关联度小,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低,种植业主要以粮食、蔬菜及各种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牛、马、鹿、羊、猪、鸡为主,而且规模有限,产业结构趋同;另一方面,对资源的利用还多处于粗放经营和掠夺式开发的状态,深度和系列化开发的产业或产品有限,许多产品均为初级产品、原料型的资源性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化程度低,产品市场分额小,市场占有率低。目前,一些前景看好的农业资源,如林蛙、食用菌、中草药、山野菜等农业主导产业或其中一些品种,由于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限制或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已出现明显的萎缩迹象。二是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抚顺三县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工业从业人员少,据了解目前三县工业从业人员仅为1万多人(按就业登记人员统计),占三县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很小。另一方面三县工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资源型、原料型及粗加工的产业格局,结构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特别是国家和省把抚顺三县列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后,在大伙房水库上游已不准进行任何带有污染的工业和农业企业的生产和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抚顺三县工业和农业产业格局的健全和企业的发展。同时,抚顺三县第三产业发展,由于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3.城镇化水平低就业难。目前我市三县有大小城镇20个,除清原镇、红透山镇、新宾镇、永陵镇、南杂木镇和石文镇等城镇具有一定规模之外,多数城镇人员少,缺乏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产业。企业的发展滞后,再加上大部分城镇人员少,社会需求小,必然导致第三产业发展跟不上去。再加上农民增收困难,市场购买力差,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更给三县城镇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4.企业发展慢技术升级差。抚顺三县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大多数已被市场淘汰,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三县经济发展的实力。再加上国家和省把抚顺三县列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后,在一定程度上更限制了抚顺三县工业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工业企业严重缺乏大量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因此,其在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市场营销等方面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5.职能转变慢行政效率低。抚顺三县的县、乡、村三级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其政府机构精简力度还非常有限等都导致了县域行政效率不高,行政运营成本具高不下,并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资源配置低效和社会福利减少的后果。特别是抚顺三县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取消了农业税和特产税两大支柱税种后,更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为了解放财政收支的突出矛盾,也就加大了企业和农民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负担。
当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认识不够。正如上面所说的,多年来由于煤、油、电、钢、铝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大工业小农业”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为此,对县域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思想不解放、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得当是导致县域经济不发达原因之一。二是产业不突出工业不发达。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我市三县发展情况来看工业化进程滞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是我市的事实。三是市本级基本建设投资不足。我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不是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而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年以前的几年里,市本级县域经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体安排在3000万元左右;近几年市本级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缩减到1000万元左右;2008年安排县域经济发展项目仅100万元,2009年投资5000万元(算是多一些),但是,省内大连投了12亿、沈阳投了9个亿、鞍山投了8个亿。所以投资不足也是导致县域经济上不去,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抚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 1.制战略 明方向
回顾各地发展的历史,哪个不是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历史。如:广东的东莞、江苏的昆山等。那么何谓战略,如何制定战略?战略是指对具有长远性、全局性问题的谋划。作为战略都具有指导性、长远性、整体性和风险性。要制定好战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定位;二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目标拟订方案;三是评价方案和实施方案;四是跟踪、反馈、修改、延续。值得一提的是战略一旦确定,必须常年坚持,否则将会事倍功半。2.抓基础 保稳定
俗话说的好:郡县治则天下安,何谓县?这里的县就是县域。县域具有农业性,也就是说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不出问题社会就不会出大问题。如何发展农业呢?一是加快产业化进程,包括:设施农业建设、有机粮基地建设等;二是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的发展,因为他们有市场、有产品,带动力强;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我市森林覆盖面积近70%,在辽宁乃至全国可以说是森林城市,发展好林下经济是我市未来的选择。所以必须在现有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只有这样我市农业基础才能打牢,社会才能稳定。3.建园区 带工业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这是普遍认同的真理。而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发展工业的裁体,这叫“筑巢引凤”。具体的说就是:一是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基础上搞好园区的建设,如:原抚顺县拉咕、兰山工业园区;新宾的南杂木、永陵(特艺木业园区)、新宾镇(为健康食品加工园区)的工业园区;清原的健康食品加工园、孤山家子万亩工业园区。二是结合本地战略招商引资。也就是说不要乱招商,瞎招商,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选择的招商。三是运用好和制定好政策扶植本地区现有的工业企业,让他们作大作强。4.重特色 壮民营
何谓抚顺特色,“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我们的特色;近70%的森林覆盖率这是我们的特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林蛙、人参、鹿茸、山野菜等这是我们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特色资源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一是发展好旅游业。旅游的发展千万不要千遍一律,不要人家搞什么你搞什么,如:清原重点把漂流搞好;新宾应围绕启运之旅、文化之旅开展;抚顺县应以休闲旅游、农家乐旅游为主。二是搞好林蛙、人参、鹿茸、山野菜的加工;三是搞好食品加工。这是发展壮大三县民营经济的主要途径,因为未来的粮食深加工是我市县域工业发展的方向。5.强城镇 带新农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就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是必须结合三县实际选好要发展的城镇。采用点-轴式模式选择乡镇,点--轴式开发模式是发展极理论的一个创新,其原理是除种植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都聚于大小不等的城镇,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向各个方向平均辐射的,而是沿着交通线扩散的,这就形成了以小城镇为”点“,交通线为轴的产业带或发展轴线。这一模式对于抚顺三县地处山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有着特殊意义,按照上一模式抚顺三县具备“县域内的极“的发展条件,主要是新宾镇、南杂木镇、救兵乡、石文镇、清原镇、红透山镇等工业较发达的乡镇。二是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如:新宾的南杂木、榆树,原抚顺县的兰山、拉咕的发展,都是依据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6.转观念 树形象
学过公共管理的人都知道,政府管理分为三个时代:一是统治时代;二是行政时代;三是公共管理时代+公共服务时代。如何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是我们改变软环境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是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二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设学习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
课题负责人:齐学敏
课题组成员:王键 罗红 王淑英
第二篇:深圳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为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高起点发展,必须做到:
(一)提升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
研发能力并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只有当研发能力适应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时候,企业的研发能力才能为构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最大作用。制约企业研发能力的因素很多,本质上,企业的研发活动就是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不会由于核心人才的流失而丧失,并且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
(二)采用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深圳企业的软核心竞争力。
软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品牌等专有资源的有机组合,它们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相对于硬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更加无形化,更难识别与模仿,更具长效性。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增强深圳企业的非核心竞争力:一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通过合作经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直接购买和外包的方式跟上核心技术发展的步伐。二是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忠诚的顾客链。处在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最外层的包装、服务、广告等辅助因素能够帮助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进而也能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组织和决策机构,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使企业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出台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发展总部经济要战略先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制度、务实发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道路。一是处理好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方面的关系,促进深圳总部经济发展。二是继续发挥深圳金融创新活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三是研究在异地建立工业园以扩大总部经济发展空间的模式。
(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深圳。
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创造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改善以治安环境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的建立是投资环境的基础。三是大力建设电子政府。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有利于促进投资者对深圳市社会经济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第三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国外研究现状。
2.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
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网 LunWenNetCom]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 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 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
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 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 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 年。
[7]单于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时代潮,2003 年6 月。
[8]Rostow,W.W.(1960).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London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
第四篇:××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海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农业总产值 10.85 亿元,增长 10%,工业总产值 7.32 亿元,增长 8.4%,农民人均纯收入 2286 元,增收 204 元。附表: 2001 年××市和一县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其中人均 GDp(元)财政总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市***874252***8437382265海城区******4122290银海区***7***036432319铁山港区******292992286合浦县496532209623******802251(表中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二、影响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市一县三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 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海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农业总产值 10.85 亿元,增长 10%,工业总产值 7.32 亿元,增长 8.4%,农民人均纯收入 2286 元,增收 204 元。附表: 2001 年××市和一县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其中人均 GDp(元)财政总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市***874252***8437382265海城区******4122290银海区***7***036432319铁山港区******292992286合浦县496532209623******802251(表中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二、影响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市一县三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铁山港区占 49.95%,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㈢人才和技术短缺。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01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㈤城镇化程度低。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⑴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00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 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
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