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有答案的)

时间:2019-05-14 04:0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有答案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有答案的)》。

第一篇: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有答案的)

案例

一、S公司的管理困境:

S公司是J市的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由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于1994年合作创办。在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位合伙人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直至公司盈利为止。在他们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精神感召下,公司的员工们也时常义务加班。公司内部关系融洽、士气高涨。经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1996年该公司己发展为一家集开发、生产、经销于一体的中型高科技企业,在省内IT业界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1996年至1999年,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增长,员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改善,加之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公司有希望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公司。

然而,自2000年公司进入稳定期以来,随着经济效益增幅的减小,公司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人心涣散的迹象十分严重,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流失问题急需解决。中层管理者流动频繁,使公司的管理已出现脱节现象,其他员工的士气大受影响,企业生产率明显下降,公司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最近,员工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凡是从本公司跳槽的人都能在现职岗位上做得不错,待遇比在公司时好,工作强度也比本公司小:其他公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员工评估还不单纯以业绩为标准。另外,人员流动多倾向于国内的知名外企。

针对企业面临的以上问题,公司总经理感到非常棘手,准备请人力资源部经理为自己提些建议并共同商讨对策,使公司早日摆脱目前的困境.问题: 如果我们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如何看待该问题并提出建议呢?

1、解决薪酬出现的问题,而s公司的薪酬对员工没有吸引力,应进行市场薪酬调查。针对中层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股票薪酬模式激励高级管理人员,比如虚拟股票、期股等。

2、进行绩效考核。是公司单纯以业绩为标准,结果至上。应改善绩效考核制度,应设计以过程、员工特征为导向的考评制度。利用平衡计分法、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和360度评估。

3、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为现在企业人心涣散,对于即将流失或已经提交辞职报告的应该进行辞职谈话、跟踪调查、离职人员分析。在招聘阶段也应调查清楚来本企业的原因,同时要改进晋升机制。

案例

二、小C的不满

小C现在一个大型的工程公司质量职能部门工作,该工程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基建建设,至成立二十年来,该工程公司已经建成了数十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完成投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建成的工程质量良好,其中有数项工程曾经获得国家、省部和市级优质工程,在工程建设行业以质量优良、技术实力强大名噪一时,业务应接不暇,可谓如日中天。小C大学毕业至今已有五年,所学专业也是工程建设行业急需的热门专业,小C自来到这个公司就被分配在质量职能部门,直接在施工一线现场监督检查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小C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铁面无私,曾经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几次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工作业绩突出,受到公司多次奖励,经过五年的现场的摸爬跌打,小C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已经轻车熟路,可以说是一个工程质量控制专家,在公司里人人知道。

面对小C所取得的成绩,公司领导也曾向小C谈过话,意思是只要小C好好工作,公司会考虑提拨他任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小C自此觉得更有奔头了。前些日子,公司因为发展需要,重新对部门进行了设置并对新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这其中会有一些部门的头头退休和岗位的对调,部门主管曾就此事事先向小C透过风,意思是此次调整时,他将向公司领导推荐小C出任他主管的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小C听了之后,心里大为高兴,更加努力工作,同时也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回报。可是一俟人事通知下达,令小C大为失望的是,人事认命通知的名单中并没有小C的名字,小C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愣在当场。当质量部门主管知道人事认命通知名单中没有小C的名字后,也觉得非常意外,因为在他当时推荐小C时,公司领导似乎已经答应了他的推荐,让小C出任质量部门下的一个部门主管,在其手下工作。现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质量部门的主管也感有点上了公司领导的当。可是,他又不敢向公司领导发火,说公司领导不讲信用,现在他觉自己有点不讲信用,因为他失信于小C,关键的是现在的人选也令他自己也不满意,小C也知道当前的人选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人原来是公司一个领导的司机,对于质量工作如何做,他整个是一窍不通。这工作如何对小C做呢,令他颇为头疼,小C肯定是非常失望的。

小C在这件事过去后,不久也就平静了,也许有些事件主管也无能为力。但小C发现别的部门也有类似的事件,这就使小C不能不考虑公司现在的用人机制了,现在公司做大做强了,公司领导觉得用谁都可以了,只要听话就行。面对这种现状,小C已经下定决心,那就是他该有点准备了。思考题:

1、公司的问题出在哪方面?

2、小C所遇到的事件会对公司发展有哪些方面影响?

1、公司的问题出在:领导没有提拔工作突出的小c,却利用私权提拔没有真才实学的四级,公司的选拔机制出现问题,招聘的依据应是工作分析,选拔的基础应是工作绩效。

2、影响:1)这样的任人标准挫伤了小c的积极性,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2)新提拔的员工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公司提拔力所不能及的人,对公司影响巨大。

3)对于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对下属失去威信,对于高层失去信任感。严重的话会造成中层管理人才的流失。对于昂的工作承诺度降低,影响工作绩效,会产生消极情绪。

案例

三、业绩不佳的小王

小王毕业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回到合肥,在一家国有银行内从事信贷业务,工作很出色。但干了三年后,小王对所干的工作感到厌倦,想从事新鲜刺激的工作,他认为合肥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于是决定去南方发展。

通过网上的招聘启示,小王准备应聘某证券公司厦门营业部的业务经理。一个月后,经过厦门营业部吴总的面试,觉得小王的条件附合公司的要求,决定聘用小王作为大客户部的经理,负责大客户部的工作。小王通过两周该证券公司北京总部的培训,成绩优良,正式开始工作。大客户部包括小王共有4人,小王除了负责正常的日常管理,还要承担一部分的业务工作。原大客户部在公司内业绩一直不错,但小王接手后,3个月业绩一直下滑,大客户部的业务员对小王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吴总觉得有必要对小王的工作进行一定的了解,就让其助理马小姐具体去了解情况。马小姐原为大客户部经理,对大客户部的情况很熟悉。马小姐从大客户部的业务员了解到小王所具有的背景业务知识能力符合工作的需要,但其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与部属的沟通也不够。业务员反映,小王不懂厦门话,与部分客户无法沟通,又不需要他们帮助;与客户进行业务接触时不够灵活,只顾按照工作程序进行,造成客户不便:要求业务员无论大事小事都汇报,业务员的决策空间狭窄。马小姐觉得这是由于小王原有工作思维方式的原因,在培训中又没有融入公司的文化中,造成大客户部的业绩下滑。马小姐将此情况向吴总作了汇报,吴总找小王谈了一下,决定派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尽快使工作走上正规。在随后的三周内,马小姐去了小王大客户部60次,马小姐认为小王的工作仍没有起色,与同事仍无法沟通,两人几次为一些小事起争执,最后由吴总出面协调。吴总决定再找小王谈谈,期间将马小姐所见的小王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足,向小王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严肃的指出大客户部的工作必须在短期内得到改进。小王感觉到很沮丧,原认为马小姐过来帮助自己,现在却成为自己的监视者。随后的一周内,小王为使工作业绩改善,拼命的工作,但由于独自一人在厦门,工作压力过大,没有人照顾,病到了。小王养病期间,吴总专门抽出时间来看望小王,要小王安心养病,小王生病时间,由马小姐代其管理大客户部。

小王回忆从合肥辞职到厦门来的这几个月时间的工作经历,不禁自问,难道当初辞职到厦门来是错误的吗? 难道自己真的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中?马小姐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吗?上班后如何面对马小姐和大客户部的同事们?自己是否该辞了这份工作?

思考问答:

1、有人认为,合肥与厦门城市文化的差异使小王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你的看法如何?

2、你认为吴总让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的方式正确吗?请简短说明。

3、小王病好后,该不该辞职? 若不辞职,如何改进工作和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1、城市文化的差异问题只是小王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小王应该学习厦门话,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变化。主动与员工进行沟通,让同事帮忙。

2、吴总让马小姐帮助小王正确的,但是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1)马小姐的角色定位有问题,马小姐应该是一个“调查员”“局外人”的身份。应客观公正,不能仅听业务员反映情况。也应听听小王的意见。

2)马小姐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后没有第一时间反馈给小王,而是直接汇报给了马总。应该先跟小王谈谈问题所在,问清事实,在汇报给王总。马小姐一周去小王所在的大客户部60次,有越俎代庖之嫌,并且马小姐以前的身份就是大客户部的经理,难免让小王心中有芥蒂。而且她直接与小王起了争执,本来她应该去协调的,却发生了越权的行为,错在她没有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直接去指挥教导。

3、不应该辞职。小王应放低姿态,改善与同事下属的关系,改变工作方式,放权给下属,主动沟通。

案例

五、人事处长的新难题

老沈是一家电厂的人事处长,以往每年年初就不断有方方面面的的人开始打招呼、递条子,要求他帮忙安排高校毕业生进厂厂收入不高,但好歹也是旱涝保收。可那年头进人指标由上面政府管着,不该进的人他拦不住,企业真正想要的人他也没办法进,有本事进来的人不是没用就是拿企业作跳板。工作难做,上级领导、协作单位、亲朋好友倒是得罪了不少。今年企业人事管理有了重大改革,权力下放,企业自主,老沈心想终于可以进几个满意的人了。正好厂里要求进

一、两个计算机方面的人,老沈心想名牌大学的肯定是不会来的,所以他安排手下在毕业生交流大会找几个不入流的学校的农村籍的学生,经过材料审核、面试,选了两个签了协议,他还特意带他们在厂里转了两天。可每想到,一个学生回去后就说不来了,另一个索性从此杳无音信。老沈觉着不可思议:这两小子水平也不怎么样,出去找一份工作工资也高不到那里去,还随时会被炒,怎么就不肯来?更糟糕的是,厂里原来所剩无几的本科生又有几个辞职走了。一天,老沈跟同僚谈起此事,有一个人听了哈哈大笑:来这儿一点奔头没有,谁敢来? 电厂的计算机人员职位结构简图:

厂长→计划处长→计算机组长→计算机员(此次招聘职位)员工工资结构:

技能工资(原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原一年长两级,现已停止增长)+补贴(按市政府文件执行,无差别)+误餐补贴(固定)+岗位奖金(最高系数4.0 分,中层干部〉3.0分,一般工人)2.4分,计算机员(包括组长)2.2分)这家电厂为什么招不到人?

原因:1)晋升困难,几乎无望.2)员工工资结构有问题。计算机员的奖金为2.2分,一般工人是2.4分,大学毕业生不如普通工人奖金高。

3)老沈招的是不入流的学校的农村籍的学生,而农村籍学生因为考学的不容易会更加奋进,希望获得晋升的机会,所以这个电厂很难招到人。

NLC化学公司招聘之错

NLC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随着生产业务的扩大,为了对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开发,2000年初始,分公司总经理把生产部门的经理一一于欣和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一一王建华叫到办公室,商量在生产部门设立一个处理人事助理的职位,工作主要是生产部与人力资源部的协调工作。最后,总经理说希望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寻找人才。

在走出总经理的办公室后,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建华开始一系列工作,在招聘渠道的选择上,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建华设计两个方案:

在本行业专业媒体中做专业人员招聘,费用为3500元,好处是:对口的人才比例会高些,招聘成本低;不利条件:企业宣传力度小。

另一个方案为在大众媒体上做招聘,费用为8500元;好处是:企业影响力度很大;不利条件:非专业人才的比例很高,前期筛选工作量大,招聘成本高;初步选用第一种方案。总经理看过招聘计划后,认为公司在大陆地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应放过任何一个宣传企业的机会,于是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其招聘广告刊登的内容如下: 您的就业机会在NLC化学有限公司下属的耐顿公司,1个职位:对于希望发展迅速的新行业的生产部人力资源主管,主管生产部和人力资源部两部门协调性工作,抓住机会!充满信心!请把简历寄到:耐顿公司人力资源部收

在一周内的时间里,人力资源部收到了800多封简历。王建华和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在800份简历中筛出70封有效简历,经筛选后,留下5人。于是他来到生产部门经理于欣的办公室,将此5人的交给简历了于欣,并让于欣直接约见面试。部门经理于欣经过筛选后认为可从两人中做选择一一李楚和王智勇。他们将所了解的两人资料对比如下:

姓名/性别/学历/年龄/工作时间/以前的工作表现/结果

李楚,男,企业管理学士学位,32,有8年一般人事管理及生产经验,在此之前的两份工作均有良好的表现,可录用

王智勇,男,企业管理学士学位,32,7年人事管理和生产经验,以前曾在两个单位工作过,第一位主管评价很好,没有第二位主管的评价资料,可录用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李楚和王智勇的基本资料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王智勇在招聘过程中,没有上一个公司主管的评价。公司通知俩人,一周后等待通知,在此期间,李楚在静待佳音;而王智勇打过几次电话给人力资源部经理王建华,第一次表示感谢,第二次表示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

在生产部门经理于欣在反复考虑后,来到人力资源部经理室,与王建华商谈何人可录用,王建华说:”两位候选人看来似乎都不错,你认为哪一位更合适呢?”于欣:两位候选人的资格审查都合格了,唯一存在的问题是王智勇的第二家公司主管给的资料太少,但是虽然如此,我也看不出他有何不好的背景,你的意见呢? 王建华说:“很好,于经理,显然你我对王智勇的面谈表现都有很好的印象,人嘛,有点圆滑,但我想我会很容易与他共事,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于欣:“既然他将与你共事,当然由你做出最后的决定。”于是,最后决定录用王智勇。

王智勇来到公司工作了六个月,在工作期间,经观察:发现王智勇的工作不如期望得好,指定的工作他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胜任其工作的行为,所以引起了管理层的抱怨,显然他对此职位不适合,必须加以处理.然而,王智勇也很委屈:在来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招聘所描述的公司环境和各方面情况与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原来谈好的薪酬待遇在进入公司后又有所减少。工作的性质和面试时所描述的也有所不同,也没有正规的工作说明书作为岗位工作的基础依据。思考题:1该企业在招聘环节有什么问题?

2该企业录用王智用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企业该如何进行科学的招聘?请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1)该企业在行业内知名度不高,总经理选择外部招聘,操之过急,选择在行业媒体上发布更为合理。

2)广告刊登没有做到信息真实,招聘的是助理,却发布的是招聘主管,会造成被招聘者的心理不适应。

3)在面试时,直接上司生产部门经理和人力主管应该共同面试。让一个人面试,做事不严谨。招聘时应该直接打分,直接招聘。

4)在准备录用王智勇时,没有追踪第二个主管对他的评价

5)李楚跟王智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对比,说明该公司并没有明确的招聘标准。6)该企业没有岗位说明书,说明塔没做好工作分析,也就没有操作规范,员工不知道如何操作,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招聘的基础。

案例

六、C先生的难题

A校和B校是南京市两所规模相当的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一大调整而合并在一起,组建成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在一年多的融合过程中,学院经过一系列调整:对教职员工重新定岗定编,职能部门或减或撤,系部专业对口结合等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理顺了办学思路,逐步走了边融合边发展的道路。

随着各机构、部门划分的结束,人员安排的基本到位,具体负责落实工作的新任院人事处处长C先生总算歇了口气,毕竟在合并调整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麻烦,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就绪,事情该告一段落了。

然而,刚轻松了没两天的C先生又在为一件特别棘手的事而大伤脑筋了。人是定隔也分了,可工资待遇怎么处理呢?两个单位两种不同发放方法,这事可得拈量拈量。

按理说,找个条文一靠,不就得了,可事件却不那么简单。原来A校实行的是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工资体系,而B校实行的是原部属企业的行业工资标准,两种工资标准体系在组成、级差补助等各方面的均有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两校的津贴发放也大相径庭。总的说来:A校标准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差距较大,因而有利于中层管理人员;而B校标准中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因而相对地说,更有利于一般职员,两个学校的人都长期适应了本校的标准,合并以后到底以谁为准呢?

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薪酬分配问题,C处长真的为难了,如果以A校标准为主,降低B校一般员工人薪酬标准,势必要引起B校的广大一般员工的反对,这种普遍的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两校的正常融合,而且会使本来就人才流失严重的学院更加留不住人。人才可是关系到学校本来发展的大事情。如果要按B校的标准,降低中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级别,那更讨不了好,中层干部一致反对你,你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啊?那位说了,咱来个都就高不就低,不就成了,主意虽好,可谁又会给你那么多钱呢?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各部门都将安排下学期工作任务,如果薪酬合配还不能统一的话,面对着同工不同酬的待遇,这活谁愿干呢?能干得好吗?

C处长把他的困境反映给校长,希望校长给个指示,可校长忙得头昏脑涨得呢,吩咐道:你先拿个方案来我瞧瞧,有什么问题你看着办。面对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C处长真是一筹莫展了。

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制定合并后的学校教职工的薪酬体系?

1、做好同等规模、同地区学校薪资调查与同行业薪资趋势发展工作,做好薪资改革调整前的基础信息收集工作。

2、对在校任职的所有岗位进行定位分析与制作岗位职责描述,确定工作权重。

3、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以收集的工作信息和岗位权重描述重新设计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薪资体系。

4、薪资体系的必须遵循公平、合理、激励以及权重的原则。

案例

七、人事处长的困惑

A公司是一家六十年代建厂,年产120万吨钢材,拥有3万名职工的老国营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A公司也进行了公司化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生产、经营业绩显著提高,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但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临近,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公司高层根据分析论证认为:产品成本太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闲杂人员太多,人末尽其事。因此,公司给人事处下达了2001年的工作任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将企业总职工人数降至2.5万人。面对5千人的减员计划,公司人事处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政策,采取下岗分流、内退、工龄买断、提前退休等措施。

经过第一季度的政策实施,在季度工作总结中发现公司减员成绩显著,仅钢铁生产部就减少员工300人,加上其他部门,第一季度总共减员1500人,人事处上下对这一成绩感到振奋,认为5千人的裁员目标指日可待。但是在季度生产工作总结会上,人事处长却受到了各生产部门经理的责难。会上公司总经理认为第一季度钢材产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要求各部门经理找出原因。

生产部经理说:第一季度从我部门离职的员工有300人,其中有150人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以及有5至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是主动要求下岗离去,而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大多是通过买断工龄或提前退休离去。年轻大学生申请离职时都反映:从大学里出来,本来以为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去发挥自己所学知识,没想到自己卖力工作拿的工资与成天闲聊的技校生没区别,真没劲。离职的工程师说:都为企业工作了十几年了,小孩都快上小学了一家人还挤在一间屋子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都走光了,产品质量能上得去吗?该走的没有走,不该走的全走了。我手里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的辞职报告,你说我批还是不批。

技术部经理也反映说自己部里大学生流失严重,高级技术人员抱怨得不到再学习的机会,对前途没有信心,成天对工作不投入,技术革新缓慢,更谈不上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求人事部对此负责。

市场部经理抱怨:市场部业务员无论业绩多好工资也得不到提升,仍然拿固定工资,奖金微薄,市场部业务员工作没有积极性。

对此,公司经理要求人事部门经理作出书面解释,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1)事前没有和各部门经理沟通,没有列出裁员的核心名单 2)缺乏制定科学公正的绩效指标水平措施

1)与各部门沟通,列出不能裁员的核心名单 2)制定相应薪酬指标,降低人工成本 3)进行工作分析,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

4)后续工作:可送员工进行相应培训,提高工资,对在职员工进行绩效管理 5)对新进大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可给他们一个工作试用期

案例

八、戴维·舒斯特的奖励

戴维·舒斯特大学生业后,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份工作。经过短期培训后,他被银行分到第一贷款办公室担任贷款员。这家银行设有三个贷款办。第一贷款办(包括戴维·舒斯特)有8人,7名男的,1名女的。除戴维是刚进银行的外,其余7位贷款员都是10年前建行时第一批招聘来的。这7位贷款员对戴维的到来都很欢迎,很快接纳他为他们群体的一员,帮助熟悉银行的情况和贷款业务。中午休息时,大家一起吃午饭,便经常与戴维谈论银行总裁亚当斯先生的雄心壮志、银行的工资、奖励制度,以及他们小群体的规范准则等问题。

戴维对银行的工资制度以及群体的规范很感兴趣。雪·亨特好像是第一贷款办的头。他很关心戴维,并跟戴维讲了银行总裁亚当斯给第一贷款办的任务——“贷款目标”的情况。每一位贷款员每月要贷出6万美元,第一贷款办贷款的目标是70万美元。每位贷款员每月如果贷出款额超过6万,就可得150美元的奖励;如果整个办公室月贷款超过70万美元,集体奖是800美元,大家还可以再分。对奖金的事,亨特不告诉他,他真不知道。根据亨特所说的,每一位贷款员首先要完成6万美元的贷款计划。在这期间,群体是建立在“友谊竞争”的基础上,大家互相助、相互协作。如果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6万美元贷款任务,接下来的贷款就写其他人的名字,直到其他贷款员都满6万美元为止,亨特解释说:“也就是说,我们互相帮忙。因为这种协作精神,我们第一贷款办几乎每月都可以拿到800美元的集体奖,每人也可拿到150美元的个人奖。” 虽然戴维第一个月实际只贷出4万美元,但由于其他贷款员在贷出6万美元后,把继续贷出的款写在戴维的名下,因此他也拿到了150美元的奖金。整个群体也拿到800美元的集体奖。戴维整整花了4个月时间才开始超过6万美元的贷款额,并且把超额部分写在别人的名下。大家对戴维自始至终很耐心,很帮忙。戴维从来没有想过银行总裁每月发给他150美元奖金的事。在圣诞节前一星期,总裁亚当斯先生通知戴维到他办公室,戴维不知怎么回事,心里很紧张。来到总裁办公室,亚当斯请戴维坐下,并说:“舒斯特先生,自从你被聘请来银行工作后,我还一直没有与你谈过话。你喜欢这份工作吗?”

戴维回答道:“很喜欢,比我预料的还要好。”

“很好。亨特告诉我,你工作表现不错。我发现你来到我们银行六个月中,每个月都能完成你的定额。我猜想你前几个月也超额完成了定额,这对一名新的贷款员来说确实不简单,我为你高兴。下个月评定你的工资,我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好了,你走时,到我秘书那儿拿一样东西。”

当亚当斯先生说到“我猜想你前几个月也超额完成了定额”这句话时,戴维几乎感到透不过气亲。他当时想,也许老板要批评他了。可是亚当斯先生对他态度非常友好。秘书给他一只信封时,戴维心里还是感到有点慌。

在交给他那只信封时,秘书说:“请你等到晚上再拆这封信。”一整天,戴维看到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地走进总裁办公室。每个人出来时都从秘书那儿取一封信。但不是银行的所有人都到总裁办公室,不过第一贷款办的人都通知去过。

那天晚上,戴维急切地打开信封。使他吃惊是,他发观信封内是一张500美元的支票,并附有一张亚当斯先生亲笔写的便条,再次感谢他努力工作,并祝他圣诞愉快!第二天,戴维对亚当斯所讲的6万美元定额与这500美元奖金感到有点矛盾。他上班时,与亨持谈了他的想法。

亨特边笑边解释道,“戴维,亚当斯先生对整个银行时事了如指掌。他知道,你来银行的开头几个月不可能完戋6万美元的贷款定额,但他知道我们第一贷款办是银行中最好约群体,其他两个贷款办都没有我们向外贷款那么多。我们大家都指望你拿到这份奖金,我想总裁也会这么想。此外,经过我们的培训,你已成为我们的第八位优秀的贷款员了。总裁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他想圣诞节的奖金对促进你为银行多作贡献有很大帮助。你应该拿这笔奖金。” 思考讨论题:

1、你怎么看亨特对戴维的圣诞节奖金的解释?

2、你怎样评价第一贷款办这个群体?

3、这个群体的规范是否为银行的目标服务?

4、如果你是亚当斯先生;你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对待第一贷款办

1、合理。为宽慰戴维·亚当斯先生只要考第一贷款为70万贷款,这算是对第一贷款的奖励

2、这一群体内部较团结,对新人有好处,最大程度利用了当前制度,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成群体目标。

3、否,这个群体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得到800美金的奖励,是最大限度利用了制度,也达到了银行的任务,存在即合理,但不一定合规,他们只是为了个人利益,不一定是为银行目标服务。

4、我会继续以现在的态度对待,若采用绩效工资的 措施,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第一贷款的目标实现,破坏和谐氛围,导致最终损害了银行的利益。

第二篇:人力资源案例分析(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工业起落架

孟筱文)

【原题回放】

普顿斯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以研制、生产、销售药品、农药等为主,露秋公司是普顿斯化学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医疗药品,随着生产业务的扩大,为了对生产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开发,他们希望在生产部建立一个处理人事事务的职位,工作主要是生产部与人力资源部的协调,人力资源部经理王量对应聘者作了初步的筛选,留下了5人交由生产部经理李初再次进行筛选,李初对其进行选择,留下了两人,决定由生产部经理与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两人协商决定人选。这两个人的简历及具体情况如下:

赵安:男,32岁,有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有8年一般人事管理及生产经验,在此之前的两份工作均有良好的表现。

面谈结果:可录用。

钱力:男,32岁,有企业管理学士学位,有7年的人事管理和生产经验,以前曾在两个单位工作过,第一位主管评价很好,没有第二位主管的评价资料。

面谈结果:可录用。

看过上述的资料和进行面谈后,生产部经理李初来到人力资源部经理室,与王量商谈何人可录用。王量说:“两位候选人,看来似乎都不错,你认为哪一位更适合呢?”

王量说:“两位候选人的资格审查都合格了,唯一存在的问题是,钱力的第二位主管给的资料太少,但是虽然如此,我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好的背景,你的意见呢?

王量说:“很好,李经理,显然你我对钱力的面谈表现都有很好的印象,人吗,有点圆滑,但我想我会容易与他共事,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大的问题。”

李初说:“既然他将与你共事,当然由你作出决定更好,明天就可以通知他来工作。”

于是,钱力被公司录用了,进入公司6个月以后,他的工作不如期望做得好,指定的工作,他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胜任其工作的行为,所以引起了管理层的报怨,显然,钱力对此职位不适合,必须加以处理。

[分析提示] 企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它们在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优势地位,而在所有的竞争优势要素中,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称为组织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组成部分都必须以人力资源的质量要素为前提。如果将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话,那么,人员的招聘与录用工作就可称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输入环节。

人员招聘与录用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的输入和引进质量。如果人员招聘与录用的质量高,将会促进组织的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战略与发展目标;相反,如果人员招聘与录用的质量较低,或录用的人员不符合组织的要求,则会阻碍组织的发展。在组织需要用人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企业组织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所以,人员招聘与录用,将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员招聘与录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

在人员招聘与录用过程中,招聘人员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招聘人员具备公正的态度及相应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招聘过程中避免各种误区,保证所招人员符合组织的要求,否则,不仅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此案例中,由于招聘人员的个人原因而导致的错误应当避免。

【思考问题答案】

问题一:为什么会错选钱力? 该公司会错选钱力的原因:首先,背景调查不够充分,钱力的背景资料缺失,没有

第二位主管对钱力的评价;其次,人力资源部经理王量个人的主观性因素太强,以致忽略钱力学历上的劣势。

问题二:王量是如何影响李初作决定的?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发现钱力的缺点? 王量以自己将和新进员工共事为借口,带着强烈的个人喜好,以与我相关的事我来做主的心态来影响李初作决定。

运用行为面试可以发现钱力的缺点,行为面试要求应聘者讲述过去的某种经历,了解申请者在特定情形下的行为表现,然后对未来的行为进行预测。行为面试的要点又称为STAR法:situation—什么情景;task—什么任务;action—采取了什么行动;result—得到了什么结果。行为面试的优点是:较深入地了解是否有经验过能力,了解动机、判断力等。

研究和实践表明,在面试中采用行为性的问题更容易识别候选人的能力。同时,在招聘流程中,招聘者即王量和李初应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在同等经历的候选者中作出理智判断。

问题三:如果你是人力资源部经理,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帮助钱力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实质之一就是实现人刚匹配,人得其岗,岗得其人;其二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分解,让组织中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作用、责任和权限都一清二楚,组织目标有每个岗位上的人来分担。然后根据工作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短期培训。一段时间后,如果还是不行,只能辞退钱力了。

问题四:从此案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避免?

通过此案例,不难看出:

一是选人用人要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出发,弄清楚对招聘职位所必备的条件,量身定置,考察选用人才要抓住主要的核心关键点:有目的的去挑人,先了解为什么离职,来这里上班有什么原因吗?招人来上班就是要替公司解决问题,不是跟谁好相处的问题,案例中王量的出发点就是错了。药品生产对公司来说很重要,不可以出一丁点的纰漏,在生产部建立一个处理人事事务的职位,只要人品没有问题,其李初就完全能胜任,给予充分的权利,不懂技术的人是不能管生产的,况且还会涉及的技术外泄的致命性问题,关键就在李初。

二是全面掌握背景资料,避免主观色彩过重,克服第一印象,主观臆断。应聘者给予面试官的第一印象会很快在面试官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面试一开始所暴露 2

出来的信息比晚些时候暴露的信息对面试结果的影响更大。有的面试人员很容易将自己的好恶,一时的直觉作为最终衡量一个人的标准。结果对面试者履历上记载的学历、资历等照单全收,等面试者进了公司后,才知道迎进来的是个只会说话不会做事的人。

要避免这些问题,要做到:一是充分作好准备,多方搜寻背景资料,详细了解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二是要明确招聘岗位的条件,准确描述,招聘时抓住主要问题,看核心的东西;三是客观公正,不主观臆断,凭个人好恶或第一印象判断,避免片面和失误。

第三篇:人力资源《考试指南》案例分析答案

《考试指南》

P135

六、方案设计题 参考答案: 1.评价方法根据题目中所要评价的能力特点,本次评估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2.实施方案。(1)前期准备 1)编制讨论题目①首先要对所招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了解拟任岗位所需人员应该具备的特点、技能。②根据上述拟任的特点和技能来进行有关试题的收集和编制。讨论题目必须具有争论性,题材要为大家所熟悉,能保证人人有感可发,不会诱发被测评人的防御心理。③对所编制出的备选答案进行甄别、筛选,确定出最符合本岗位工作特点的题目,对其进行检验、修正。2)设计评分表评分表包括评分标准及评分范围。评分标准是对各测评能力指标进行表述,评分范围是给出各测评能力指标在总分中的权重和具体分值,及该能力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评分区间。设计评分表时确定测评能力指标是重点。①应从岗位分析中提取特定的评价指标。②评价指标不能太多、太复杂,通常应将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个以内。③确定各能力指标在整个能力指标中的权重以及其所占分数,然后根据优良中差四等级分配分值。3)编制计时表无领导小组讨论如果被测评者人数为7人左右,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人数加减则时间也要相应的加减)。4)对考官的培训在评分前,先应选定参与评分的考官,没有经验的评分者必须接受人事选拔专家或者心理学家的系统培训,深入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观察方式、评分方法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模拟评分练习。掌握本次评分的规则、各测评指标及评分标准。5)选定场地①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考场环境要满足安静、宽敞、明亮等条件。②考桌一般排成圆形或方形,相互之间彼此能看到。③座位的安排无主次之分,由被测评者在考前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座位顺序。④考官的座位安排在易于观察到所有被测评者的位置,考官和被评价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轻应聘者的心理压力。6)确定讨论小组①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在6 ~9人。为被评价者分组时应将竞聘同一岗位的应聘者安排在同一小组,以利于相互比较,也保证相对公平性。②要尽量使同一小组的成员保持陌生的状态。(2)具体实施阶段 1)宣读指导语①主考官向应试者宣读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的指导语,介绍讨论题的背景资料、讨论步骤和讨论要求。②主考官要使用规范的指导用语,指导用语的内容包括每组所要完成的任务、时间以及注意事项。2)讨论阶段①考官宣读完指导语后一般不做任何发言。接着进入集体讨论时间,一切活动都由被测评小组成员自己决定,评价者要做的就是观察各成员,并在观察表上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②讨论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当然也会出现有的小组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③评分者的观察要点包括:发言内容,应聘者说了些什么?发言的形式和特点,应聘者是怎么说的?发言的影响。讨论者的发言对整个讨论的进程产生了哪些作用?④在考试完毕后,由考官收回应试案例稿和发放的白纸,以防案例扩散。最后主考官宣布考试结束,考生可在一两个星期内得知考试结果。(3)评价与总结1)在讨论过程中,考官应该着重评估被评价者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①参与程度。②影响力。③决策程序。④任务完成情况。⑤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感。2)通过评分讨论会,评分者能够对应聘者形成清晰、完整的评价,针对各测评指标进行评分。然后结合具体的测评维度权重系数,计算得出应试者的综合得分。对于不同评分者的测评结果可以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排序,或者不对自己先前的评分做任何修改,而是通过讨论再次对每位被测评者做出一个整体的评价,重新计算得分。3)最后,根据评定意见和综合得分形成最终的综合评定录用结果及报告,说明每个被测评者的具体表现、最终录用结果、自己的建议等。

P152

案例分析1

陈某与某集团公司签订了1998—2007年为期9年的劳动合同。2001年受用人单位委派带薪脱产学习1年。2002年原用人单位与外方合资成立合资公司,同年7月陈某被安排到合资公司工作并与合资公司签订聘任协议。集团公司未与陈某解除劳动合同,并为其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2003年2月合资公司与陈某签订培训协议,约定陈某为公司服务10年,如提前解约需支付约定的赔偿金。2003年、2005年,合资公司先后两次出资派陈某出境学习考察。2005年11月,陈某离开合资公司到一家与合资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同业企业谋职。2006年3月,集团公司和合资公司均以陈某违反服务期约定,提出要求其赔偿培训费等的主张。

问题:

(1)陈某在离职时劳动关系在集团公司还是在合资公司?

(2)集团公司和合资公司要求陈某赔偿培训费的主张是否合法?

案例分析

(1)陈某在离职时劳动关系在合资公司。

集团公司在法律上已经与陈某不存在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于2002年7月事实上依法解除;合资公司与陈某签订的聘任协议实质为劳动合同,且合资公司与陈某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2)集团公司要求陈某赔偿培训费的主张不合法,合资公司要求陈某赔偿培训费的主张合法。

集团公司对陈某的两项赔偿请求应当自双方劳动关系解除之日起60日内向陈某主张,集团公司迟至2006年3月以后才主张权利,早已超过《劳动法》规定的申诉时效,依法不能支持。

至于合资公司对陈某的申诉请求,由于双方签订的聘任协议和培训协议都是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合同和协议内容也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依法应当认定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应当实际全面履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资公司可以依据培训协议约定要求陈某支付为其支付的所有参观、学习、培训、交通等费用。

案例分析2

1999年伊某所在的江南财经大学进行体制改革,伊某的人事关系挂靠在学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1999年10月起伊某所在的公司和伊某本人向学校支付款项用于学校向社保代缴伊某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金。伊某于1999年9月20日与群星外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某签订合同,合同约定该公司雇用伊某为公司副总经理,每月工资为17800元,雇用期为1999年10月20日起至2002年6月30日.在雇用期内,双方均可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解除合同。雇用期结束后,伊某仍然在公司上班,但未续签劳动合同。2003年8月,群星外贸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群星经贸有限公司。2003年10月,群星公司(乙方)与深圳德尚人才开发中心(甲方)签订《劳务合同》,该合同附表的人员名单中包括伊某。2005年7月25日,群星公司向伊某发出解雇书,说明群星公司对伊某的雇用将于2005年10月31日解除。群星公司向伊某发放工资至2005年10月31日,之后伊某离开群星公司。后伊某向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群星公司支付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额外经济补偿金。

仲裁及判决

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群星公司支付伊某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共计186900元。

群星公司不服仲裁结果,起诉至区法院,区法院认定群星公司和伊某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群星公司无需向伊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额外经济补偿金。

伊某不服区法院判决,上述至市中院,市中院主持调解,民事调解书确认群星公司给付伊某经济补偿金108000元。问题:

(1)伊某和群星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2)伊某提出的赔偿186 90O元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请列出主要计算步骤。

案例分析

(1)伊某和群星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2)伊某提出的赔偿186 900元合理,计算过程如下:

群星公司应支付伊某7个月的经济补偿金124 600元(17 800×7)和额外经济补偿金

300元(124 600÷2),共计186 900元。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案例分析及答案

(一)人力资源规划:

A、老白在绿化化工人力资源当助理。最近副总经理李勤直接委派他在10天内拟出一份公司五年人力资源规划。其实老白已经把这任务仔细看过好几遍了。他觉得要编制好这个计划,必须考虑下列各项关键因素:

首先是本公司现状。本公司共有生产与维修工人825人,行政和文秘性白领职员143人,基层与中层管理干部79人,工程技术人员38人,销售员23人。

其次,据统计,近五年来员工的离职率为4%,没理由预计会有什么改变。不过,不同类的员工的离职率并不一样,生产工人离职率高达8%,而技术和管理干部则只有3%.再则,按照既定的扩产计划,白领职员和销售员要新增10%到15%,工程技术人员要增5%到6%,中、基层干部不增也不减,而生产与维修的蓝领工人要增加5%。

有一点特殊情况要考虑:最近本地政府颁发一项政策,要求当地企业招收新员工时,要优先照顾妇女和下岗员工。本公司一直未曾有意排斥妇女或下岗职工,只要他们来申请,就会按同一标准进行选拔并无歧视,但也未予特殊照顾。如今的事实却是,几乎全部销售员都是男的,只有一位女销售员,中、基层管理干部除两人是妇女外,其余也都是男的。工程师里只有三个妇女。蓝领工人中约有11%是妇女或下岗职工,而且都是集中在最底层的劳动岗位上。白助理还有七天就得交出计划,其中得包括各类干部和员工的人数要从外界招收的各类人员的人数以及如何贯彻市政府照顾妇女与下岗人员政策的计划。

此外,绿色化工公司开发出几种有吸引力的新产品,所以预计公司销售额五年内会翻一番,他还得提出一项应变计划以备应付这种快速增长。分析要求:

1、老白在编制这项计划时要考虑哪些情况和因素?

2、他制定一项什么样的招工方案?

3、在预测公司人力资源需求时,他能采用哪些计算技术? 参考答案:

1、老白在编制这项计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公司的现状 2)员工的变动概率 3)政策因素

4)公司的发展状况

2、根据公司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老白应该制定如下的招工方案和原则:

1)优先照顾下岗工人和妇女,根据岗位的要求,适当地增加妇女的比例。

2)大力招聘销售员和生产工人,保持管理干部的稳定。

3、在预测人力资源需求时,该公司可采用管理人员判断法、趋势分析法等,结合马可夫分析方法,科学地确定公司的 人力资源需求。

B、某市C&D公司是1998年成立的非公司法人企业。它由C区土地控股发展公司和上海D企业发展公司联合投资。主要经营土地成片开发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信息咨询。

C&D公司是一个富有活力,拥有光明前景的土地开发公司,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海房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喜人势头。与此同时,各房产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渐加剧。虽然各员工与公司均签订了定期雇佣合同,但出于各种情况,有不少员工会在合同到期之前离开,公司将与之解除雇佣关系。

老张是C&D公司的促销员,由于其房产促销业务量较大,收到另一家B&D房产公司的猎头关注,最近老张正在考虑B&D公司给他提出待遇条件。设计内容及要求:

1、设想你为C&D公司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请分析以下公司对员工解除雇佣关系有哪几种形式?(10分)

2、进一步设想,老张提出要离开C&D公司,请设计一个相应的规范操作陈孤星。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解除雇佣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形:辞职、辞退、裁员。辞职是员工主动要求解除雇用关系的一种情况,后两者则属于公司方面主动要求解除雇用合同。其中辞退员工是由于员工在某个或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而公司裁员则往往是由于公司的业务情况发生了某种变化。所有离开本公司的员工,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都将会受到合乎法律规定的公平的对待。(三种情形各3分,最后总结1分)

2.本案中,老张的情况属于主动辞职,可参考以下操作规范(本句2分,以下各项各2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10分):试用期间,员工若提出辞职,需提前七天通知公司。结束试用期的员工若提出辞职,应根据各自的合同要求通知公司。公司人事主管接到辞职信后,会根据情况安排辞职员工与有关部门经理做离职面谈(离职面谈的情况应送报总经理和其部门经理)。公司同意后,会批准其辞职,商量具体的离职日期等事宜。

注:凡未遵守上述规定者,将被视为自动违约。公司有权扣除其工资及其他福利等,以弥补对公司造成的损失。

凡与公司有其他附加条约及债务者,公司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在休假期间辞职的员工,以其实际的最后工作日期计算离职日。合同一旦中止,高级管理层将决定该员工离职后的一切公司福利。

(二)招聘与配置:

A、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是英国航空业的龙头企业,他每年在英国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招聘活动,需要吸纳大约5000人进入公司。为了应付这么大规模的招聘工作,英国航空公司特意组织了一支90人的招聘小组,专门处理繁杂的招聘信息,其中包括72000份的申请书、13000个工作申请人、169000人次的主动询问等。

20世纪90年代开始,航空业的人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英国航空公司的高级人力资源主管就曾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当时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种种变化。有一段时间,在信息、金融、工程等领域都很难招聘到理想的熟练技术人员,而且当时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的供应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当时英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公司业务的增长一方面加大了对熟练技术人员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熟练技术人员的供给出现短缺。正是在供求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英国航空公司决定成立内部招聘小组。一开始,内部招聘小组只有10个员工,成立其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确保英国航空公司成为首选雇主,并配合这一原则展开相应的的促销政策与活动。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的内部招聘小组也开始扩大了规模,发展到今天的90人,而且开始将一些新的方法,如顾客至上的方法引进到招聘领域,从而使得公司的招聘活动更富成效。

首先,小组开始将一些最基本的服务原则应用到整体招聘中去。事实上,由于招聘者包括两方面——外部求职者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小组制定了衡量数量、质量、任职期和服务成本的原则和目标。为了将英国航空公司作为首选的雇主推广,公司与贝克广告公司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系统招聘广告。同时,在招聘推广过程中,招聘小组还特别注意维持双方的平衡状态:一方面要考虑到英国航空公司的规模和多样化来制定工作机会,另一方面要避免公司未来过于理想化。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呈现缩减的趋势,所以,留住有能力的员工比吸引住他们更为重要。

英国航空公司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更为灵活和有能力的人力资源供给体系,从而确保英国航空公司在航空业中能够独占鳌头。所以,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是英国航空公司取胜的关键。分析要求:

在英国航空公司中,战略、人力资源计划与招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英国航空公司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择合格的候选人?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英国航空公司作为航空业的巨头,其成功主要取决于它的灵活性与市场应变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它的战略和更进一步的发展,英国航空公司需要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如,信息技术、金融、工程。这就需要有好的识别能力,以便从大量的应聘者中筛选出合格的人员。从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角度看,目标招聘必然带来低的招聘成本。(5分)

由此可见,战略是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而招聘又是以人力资源计划为依据的,三者是层层推进的,具体关系见下图:(5分)

2.要吸引到合格的候选人,英国航空公司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1)员工推荐:对候选人比较了解;与候选人的合作更容易;候选人也更容易融入公司中。(2分)

2)高校招聘:尽管缺乏工作经验,但他们的专业技术扎实,有热情,合作精神强,可以招募到优秀的人才。(2分)

3)职业组织介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招募到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合格员工,可以马上投入工作。(2分)

4)猎头公司:可以招募到优秀的中高层专业人士或管理人员。(2分)

5)内部招聘:公司可以通过推行激励措施,实现内部的流动,对提高现有员工的积极性非常有帮助。(2分)

B、A省博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由心血管肿瘤研究所和香港国际好时药业公司合作创办。

公司成立以来,以A省名医张圣手的家传效方和现代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早期发明并先后获得国际大奖的心血管通片为龙头,借鉴和采用香港国际好时药业先进的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产品,并同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销售精英,创建和完善了完整的市场管理制度。

随着产品线及人才队伍的壮大成熟,博科公司已成为一家独具竞争力的企业。2003年以来,公司的新药研制与开发业务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不久前,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了招聘数十名医药销售代表的广告。

此后陆续有不少应聘者寄来了应聘申请书,经过初步筛选公司决定对其中20人展开进行面试。

设计内容及要求:

设想你为博方生物工程公司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也是本次面试的主考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说明面试 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若需要进一步展开情景模拟测试,试说明几种基本的情景模拟测试方式。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面试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注意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应对应聘者提供材料进行提问,鉴别材料的真伪;注意工作经历比学历重要,应了解应聘者过去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对未来承诺;通过了解应聘者过去工作经历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判断其能力,而不要轻信应聘者自己的评价。通过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分析应聘者的价值取向,而不轻信应聘者的自己观点;有意提问一些矛盾的问题,引导应聘者作出可能矛盾的回答,来测谎,等等。(以上各项,每项2分,但总为不超过10分)

2.根据参与人员的情况,可将情景模拟测试分为单人测试、多人测试、独立测试和综合测试四种类型。(2分)a、单人测试。单人测试是指每次只对一位应聘者进行测试。由面试人员向应聘者讲明设置的测试情景,一般情景中只有一个角色或主角。有时面试人员可以参与进去,担当配合人员。单人测试适合应聘人员较少或复试时进行。b、多人测试是指每次有一位以上应聘者进行测试。由面试人员向多位应聘者讲明设置的测试情景,并为每为应聘者分配各自扮演的角色。有时面时人员可以参与进来担当协调人员。多人测试适合应聘人员较多或初试时进行。c、独立测试。独立测试是指只由应聘者参与,面试人员不参与,只进行观察的测试。d、综合测试。是指面试人员需要参与进来的测试。根据测试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组织能力测试、事务能力测试等。(以上各项,每项2分)

(三)培训与开发:

一年前,A 公司的训练主管小王在看到国外许多 e-Learning 的成功案例后,决定要替公司导入 e-Learnin。

小王在询问了公司的管理信息部门后,开始采购线上教学平台,用以处理线上课程开课时的相关事宜。MIS 协助评估了功能最强大的教学管理平台与内部系统之后,和一家系统公司完成采购 个月后,教学平台顺利建立起来了。小王很高兴的和总经理报告:我们企业已有 e-Learning 了。

总经理疑惑的询问:那员工要利用 e-Learning 上哪些课程呢? 于是小王开始将内部的文件与教材规划上线,但是他发现,原来线上课程的设计制作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把文件和档案放在平台上,学员的浏览和学习意愿却始终不高。学员希望课程必须符合有趣、互动、多媒体等特性。要自己来制作设计课程嘛,没那么多时间;若要找厂商制作,必须花费大笔财力不说,课程的设计又无法兼顾学习重点。半年之后,小王发现 e-Learning 不但未能替企业省下钱,反而花了更多的人力与预算去推动,于是他秉告总经理将 e-Learning 计划暂时搁置。问题:小王的误区是什么?(6分)应考虑什么因素?(6分)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8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小王在花了大笔财力引进了教学平台之后才发现,一个平台是不足以推动线上学习的。丰富、多样、实用且切合企业需求的线上课程才应是主角。而小王在导入 e-Learning 初期,并没有事先评估企业引进 e-Learning 的目的是什么?希望达成的效益是什么?也没有一套推动的时间表,事先规划人员、预算来搭配组织的经营目标与训练计划。课程的规划上也没有寻找到一套简易的工具,能利用公司原有的讲师与专家来分担。(6分)

2、实施前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6分,答对3个满分)培训需求 时间安排 软/硬件环境 人员素质 培训预算

公司规模、范围

3、实施中应注意的方面:(8分,答对4个满分)

1、确定培训对象

2、确定e-Learning项目的实施规划

3、确定培训内容的优先顺序

4、e-Learning项目试点

5、确定如何评估e-Learning的效果

6、根据小范围的反馈意见,对项目实施改进

7、争取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B、上海尽享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由沪上以科技园区和某香港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受园区管委会委托全权经营管理园区内的5所大厦,是一个独特的、有开创性的、事业部制的、纵向领导、横向管理、职责分明、高效有序的办公楼宇、酒店、餐饮专业管理公司。公司现有员工1400人,其中管理人员86人(多数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并有相应的梯队培养计划。

金象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市场经济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公司确立了“办公房管理做名品,商务宾馆做精品,园区服务做新品”三项业务重点,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走出上海进行市场开发和品牌推广,接收业主委托。现公司3个月后要接管陕西一宾馆、5个月后接管浙江一办公大厦。公司已决定从现有管理人员中抽调两批管理人员各10人去陕西和浙江,留下的空缺职位除少量2个从社会招聘外,其余从现有储备管理队伍中选拔调任。但为保证上海的业务不受影响,公司决定在这些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进行一次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并进行角色转换。这次培训任务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工作的小李负责。问题:

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小李准备先收集一些被培训者的情况,根据提供的材料请为小李拟定一个培训需求调查表。

请替小李制定一个为期1周的脱产培训课程表。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标题: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 为了确保公司业务的顺利进行,公司决定近期对即将调升的管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为做好此次培训,请您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人力资源部完成此项调查问卷,这将对您自己和公司非常有意义。谨此感谢您的配合。(1分)第一部分:基本情况(2分)年龄:性别:

目前职位:您在目前职位的时间: 即将调任的职位:

第二部分:培训需求(8分)(1)请详述你以前在公司接受培训的情况?(2)您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3)您预计在新岗位上将会特别需要哪些方面的工作知识和技能?

(4)为了弥补您存在的不足,您想接受哪些培训?通过什么样的培训来解决? 地点:时间:(1分)2、8分 时间课程主讲人地点备注

星期一上午(8:30—11:30)公司的发展规划公司总经理 下午(1:30—5:30)公司的组织文化公司副总

星期二上午(8:30—11:30)公司服务管理规范公司副总 下午(1:30—5:30)目标与绩效管理人力资源部经理 星期三上午(8:30—11:30)沟通与协调外请 下午(1:30—5:30)商务礼仪外请

星期四上午(8:30—11:30)服务质量管理外请 下午(1:30—5:30)授权管理外请

星期五上午(8:30—11:30)时间管理外请 下午(1:30—5:30)团队管理外请 评分标准:

1、调查问卷格式3分。内容9分,参照参考答案打分。内容要求紧扣背景材料,问卷内容重点突出。

2、课程表格式3分。内容5分。参照参考答案打分。要求课程内容合乎题意,能体现培训意图。

(四)绩效管理:

A、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经常提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问题。所谓工作满意度是指,感觉到工作本身可以满足或者有助于满足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觉程度。它受每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人才流失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所以,企业老板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就花费很多心思研究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一般而言,应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人格特征;工作任务;工作角色;上级与同事;工资与福利;个人发展空间;公司与员工的沟通情况等等。很多管理学家在上述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向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建议,如何在上述各方面加以改善。接受建议的企业似乎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有一个企业家,根据他的长期研究,对“提高员工满意度能够改善企业的绩效”提出异议。他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绩效没有必然联系。并且,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而努力,反而会对公司的绩效起到反面作用。问题:

“提高员工满意度,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吗?”,谈谈您对两种不同意见的看法。(12分)对于那些对于热衷于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企业绩效的人,你能给他们哪些建议。(8)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提高员工满意度,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吗?”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从肯定方面说,员工满意度是绩效的一个方面,满意度高的员工会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潜能,提高工作绩效。员工满意度还会通过影响组织气氛影响团队工作绩效。此外,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员工满意度调查能够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4分)

从否定方面说:

1、满意的员工不一定是高效的员工。满意的员工可能只是中等,并不非常出色。

2、满意的员工,为了保持自己的“满意”,不一定愿意在公司需要改革的时候改革。为了鼓励员工改变现状和“向前进”,企业需要一定程度上员工的不满。(4分)能否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决于相应的配套措施。(4分)

2、对于那些热衷于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企业绩效的人,你能给他们哪些建议? 对于那些热衷于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提高企业绩效的人建议:

(1)要具体分析本企业的问题,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适度进行满意度调查;(2)员工满意度高不意味着企业绩效水平就自然高,要有配套的制度。(3)员工满意度调查会提高员工的期望值,处理不好,会导致更大的不满。(4)公司要做好准备,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采取行动,而不是只停留在调查上。(5)满意度调查表设计要合理。(答对每一要点得2分,最高8分)

B、G是某企业生产部门的主管,今天他终于费尽心思地完成了对下属人员的绩效考评并准备把考评表格交给人力资源部。绩效考评表格表明了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合作态度等情况,表中的每一个特征,都分为五等: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所有的职工都完成了本职工作。除了S和L,大部分还顺利完成了G交给的额外工作。考虑到S和L是新员工,他们两人的额外工作量有偏多,G给所有员工的工作量都打了“优秀”。X曾经对G做出的一个决定表示过不同意见,在“合作态度”一栏,X被记为“一般”,因为意见分歧只是工作方式方面的问题,所以G没有在表格的评价栏上记录。另外,D 家庭比较困难,G就有意识地提高了对他的评价,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D多拿绩效工资,把帮助落到实处。此外,C的工作质量不好,也就是及格,但为了避免难堪,G把他的评价提到“一般”。这样,员工的评价分布于“优秀”、“良好”、“一般”,就是没有“及格”和“不及格”了。G觉得这样做,可以使员工不至于因发现绩效考评低而产生不满;同时,上级考评时,自己的下级工作做得好,对自己的绩效考评,成绩也差不了。问题:

案例中,G在考评时存在哪些问题?(10分)你认为该如何加以改进?(10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案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1)评估者的人为误差,有趋中误差、压力误差等;(2分)

(2)考评主体单一。这里只由G对下属进行评价,很容易造成主观性,失去了评估的公平性;(2分)

(3)缺乏对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比例控制;(2分)(4)考评中缺乏沟通的环节;(2分)(5)对考评者缺乏监督机制。(2分)

2、应该改进的方面:绩效评估中的指标设置必须科学。绩效评估指标的设置科学,是指绩效指标应该遵循SMART原则,也就是指标应该:(1)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1分)(2)指标应该可以测量,同时尽可能量化;(1分)(3)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1分)(4)指标应该具有相关性,与员工的主要职责相关,而本应把重点放在与员工职责关系不大的指标上;(1分)(5)指标应该有时效性,应该根据员工职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1分)绩效评估中应加强对考评者的监督。(2分)沟通是有效的绩效评估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分)绩效评估需要不断的总结。(1分)

(五)薪酬福利管理: A、“您知道,我对现在的公司有感情。但是我得承认,我对您描述的机遇和挑战很感兴趣。一想到能赚更多的钱,能获得更有挑战性的职位,我想我不能轻易放弃这个机会。这样,我再想想,明天早上给您一个答复。谢谢,再见”。

这是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工业公司总经理王利在市场部总监李玉华的办公室外无意间听到的电话内容。王利暗自寻思:看样子,又有麻烦了。

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近年了快速发展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运动鞋、运动服。随着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的迅猛,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也逐步发展起来,在日益成熟的市场中占领了一席之地,连续3年其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定上升。2000年开始,总经理王利又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开始生产运动器械等相关产品,尤其是羽毛球拍的销量一直持续上升,情况喜人。王利常常为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庆幸自己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王利觉得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首先公司的财务总监许凡提出了辞呈,并且很快就到了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木体育用品公司任职。这之前,许凡曾经两次向王利提出建议要求重新规划公司的薪酬预算,因为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薪酬标准近两年一直不曾有所提高,相对同行业的薪资水准,已经远远落后了。王利则认为,本公司的资金周转率比较低,有限的资金应该首先用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上;而且,他认为如果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对员工来说肯定是有利的。所以,他坚持公司的薪酬制度不做调整,认为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激励员工,比如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等。财务总监许凡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她很快辞职了。总经理王利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情,只是觉得许凡没有远见,不能与公司共同克服发展中的暂时困难。

但是,刚才无意间听到的对话却让王利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李玉华是1997年进入公司的。当时,公司刚刚步入正规,而且随着公司产品销量的不断增加,王利觉得公司需要有一个正式的、有组织的市场部。此时,公司的市场顾问陈文栋推荐了他的学生李玉华。李玉华是工商管理硕士,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过他的亲自面试,王利觉得李玉华是目前公司市场部总监的最佳人选。一直以来,李玉华的表现都令王利满意。从进入公司那天开始,她就为开拓市场而四处奔波,以致只有周末才能回公司完成她的工作报告,她甚至因此也错过了与公司其他员工熟悉认识的机会,放弃了公司每年一次的野餐会。王利被李玉华的这种工作干劲深深地打动了。而且,李玉华在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方面也卓有成效,其个人业绩也占了公司销售总额的40%。李玉华来公司以前,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销售网络很不规范。如今这种情况也有了很大改观。王利承认李玉华对公司的贡献。王利越想越觉得不能失去这么一个人才。

只是王利实在有些想不通,以前公司的规模较小,员工的薪酬也不是很高,但是大家在一起都干的很开心。为什么现在公司发展了,规模在不断扩大,大家怎么反而要离开公司了呢? 分析要求: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王利应该怎么办?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从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问题出在公司的薪酬制度上。这直接跟总经理王利的认识有关。王利简单地认为“如果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对员工来说肯定是有利的。”但是,他却忽略了员工个人利益。薪酬制度作为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如果仅考虑企业的利益,而不考虑员工的既得利益的话,势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利益应该于员工的利益挂钩。(6分)

2.在本案例中,王利总经理在设计上海实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薪酬制度时,没有很好地遵循薪酬设计的原则,即竞争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因此,王利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遵循薪酬设计的原则重新调整公司的薪酬制度。(2分)

一般情况下,高薪对优秀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因此,企业在设计自己的薪酬制度时,都要考虑其薪酬的竞争力问题。尤其是对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供求存在着差异,所以,薪酬的高低往往成为企业吸纳人才的一个关键。财务总监许凡的离职、李玉华的动摇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6分)

另一方面,王利在考虑薪酬制度时也忽略了战略性原则。尽管王利对公司整体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在薪酬上却缺乏相配套的措施。企业是发展的,同样,薪酬制度也应该有所变化。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的问题、发展的重点都有所不同,那么,对企业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也就不一样了。这时,就需要用薪酬激励的形式加以引导,通过薪酬制度来强化某些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设计薪酬时就应该遵循战略性原则。(6分)

B、T公司是香港一家非常著名的电视节目制作与播放公司,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美誉度高。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增长,公司决定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同时在其他城市,如杭州、南京等地设立办事处。由于分公司及各办事处均成立不久,员工人数不多,总公司仅在大陆招募少量非常优秀人才,同时从香港派员频繁出差往返各地.虽然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当地消费水平及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但与世界顶级的香港上有一定差距。由于业务需要,公司员工出差期间的薪酬及福利需要特别的设计。其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有:香港方面的出差员工与大陆常驻办事处员工对于出差福利有不同的需要,例如后者希望在养老保险与其它各种大陆法定的社会保障福利之外,还增加更多的带薪休假、带薪旅游、带薪培训等国外流行方式。向各方面的员工由于上海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习惯选择最高级的消费方式(如常住五星级宾馆),造成公司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公司报销审核制度不完善,出差交通费及通讯费每月递增,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加以规范。设计内容及要求:

设想你为T公司香港总部的薪酬主管,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项公司出差报销费用特别管理细则,以保证公司资金的最大利用。(14分)

若需要区分不同级别的员工赴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住宿最高限额,使用一张表格表示不同级别人员、不同目的地出差住宿标准对照表。(6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T公司出差报销费用管理细则:(2分)T公司员工出差都必须得到分管领导的批准,并需填写《差旅费申请》。所有的火车票或机票的订购由行政人事部代办。(2分)因公出差期间发生的合理费用,公司有下列政策。(以下各项,每项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l已审批过的交通费用实报实销:如机票、火车票。2出差期间发生的保险费、订票费及必要的行李费用实报实销。3出差期间必要的市内出租车费用及通讯费用实报实销。在此限额内的实际费用根据发票予以报销。4每天的用餐补贴最高为RMB50元。5如果出差超过一个星期而发生必要的洗衣费用,公司予以报销其实际费用,上限为RMB60元。6所参加的会议/培训课程等的费用应与举办者的指定标准一致。2.住宿标准:每人每天最高限额见下表:(6分)

最高金额

一级经理

二级经理

三级经理

主任职员

一般职员

北京、广东 800元

600元

400元

300元

200元

省会城市

700元

500元

300元

250元

150元

其它地区

600元

400元

250元

200元

100元

(六)劳务关系管理:

A、1998年4月,傅某加入上海一外资软件公司,担任设计师工作,月薪4000元。2001年6月开始担任公司首席设计师,月薪9000元。

2001年11月1日傅某突然接到公司通知:公司将搬至北京,员工如果愿意随公司搬迁的,则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员工如果不愿随公司搬迁的,公司将自11月低解除合同。傅某不愿随公司搬迁,于是公司在2001年12月初为傅某办理了退工手续,但补偿问题公司却拖延不决。傅某在多次与公司协商为果的情况下,申请了劳动仲裁。问题:

请问公司是否应该向傅某支付补偿金。(10分)

如果应该支付,那么补偿金的金额是多少?(10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一些重大情势变化有时在所难免,于是现行劳动法有一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但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合同。”(5分)

用人单位依据上述规定解除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是每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满六个月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5分)。

2、本案中傅某在公司工作了三年零八个月,按该条法律规定,公司应当支付给傅某四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补偿金的月工资标准为傅某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5分)

补偿金=([4000元/月×6个月+9000元/月×6个月)/12]×4=6500×4=26000元(5分)。B、R&B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美国独资企业,为了扩大在中国大陆的发展,2002年夏天公司引进了包括小李在内的5名高级工程师。

公司在与小李等5名高级工程师签订的劳动合同时,就合同的内容专门向他们5人进行了解释,小李等5人都表示对合同的内容没有异意。在他们的合同中写明:“劳动合同为期5年,自2000年6月1日至2005年5月30日,月薪8000元。”同时合同中约定,如果小李等在合同期内提前辞职,每提前1年要赔偿公司违约金10000元。

2002年9月初,与R&B公司竞争激烈的上海另外一家外资公司出高薪广挖人才,高级工程师小李和其他4人被该公司提供的优厚待遇所吸引,分别于2002年9月28日和2002年10月25日向R&B公司提出辞职。

R&B公司认为,提出辞职的员工位居公司要职,是公司不可多得的关键人才,而且公司也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培养力量,故此百般挽留,向小李等5人直陈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展示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与同行业相比长远的发展优势,并表达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对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小李等5人仍然执意辞职。R&B公司无奈,只要提出如果5人执意离开公司,必须按照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向公司缴纳相应的违约金。

小李他们则坚持认为,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后,作为工作人员他们无法和R&B公司处于平等地位,无力对违约金条款提出反对或拒绝,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事实上是违背他们本人意愿的,而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因此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是违法无效的,他们只要依据劳动法的规定,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R&B公司,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不必支付任何违约金给R&B公司。问题:请问小李他们的观点正确吗?(3分)请说明原因。(17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本案例中R&B公司同小李、小陈约定的违约金条款是无效的。(5分)

2、原因(15分)

(1)自1996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上海市劳动合同规定》并不限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订立的违约金条款,而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则对违约金做出限制性规定,即只有在违反服务期或保护商业秘密约定的情况下,才能约定违约金。(9分)(2)在本案例订立劳动合同,既不是服务期也不是保护商业秘密,因此不能约定违约金。(6分)

第五篇: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员工福利也是一种竞争力

员工富则企业富,员工智则企业智,员工强则企业强。企业致力于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员工薪酬与福利水平,加强企业人性化管理与感情投资,致力于构建企业人才培养,以良好的发展与工作环境和福利留住员工,提高人才竞争能力。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优秀员工,企业纷纷施展不同“法术”,一场“斗法”大赛就此展开„„

全球毕博公务出差保险:这是全球毕博员工享有的一项福利计划,全部保险费由毕博支付。当员工在公务出差时自动受保。如在公务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此保险计划将根据受伤或损失程度为员工的家人提供最高不超过6年年薪的公务出差保险补偿。

点评:管理咨询业属于智力服务行业,脑力劳动强度较大,频繁出差,加班熬夜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将员工的心紧栓在企业的身边,是极为聪明的做法。

惠普对员工的上班时间实行弹性管理,如果员工有私事,一般可以优先处理。员工可以以家中暖气试水为由晚到半天,甚至一天不上班。如果加班乘坐出租车回家,费用由公司报销,还可享用免费晚餐。

点评:把办公室当作像在家生活一样,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施以绝对的人性化管理,惠普通过如此的管理模式,留住了人才,也把自己推向了世界名企的行列。

“职业培训计划”——使员工把自我培训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使员工把个人素质的提高同职业培训的要求紧密结合。目前,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培训费用列支占工资总额的4%,还专门成立了自学成才奖励基金。

点评:每位员工都是人才,企业用人注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员工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企业也渐渐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宝洁有一套系统的弹性工作模型,结合员工的个人选择、个人能力、个人精力管理与雇主的要求,来帮助员工合理机动地安排工作。比如在宝洁只要保证早上十点和下午四点之间的核心工作时间,其它时间员工可以弹性安排。

点评:外企能在员工休息权上提供保障,最重要原因就是其规模和实力能够让公司有比较稳定的市场预期和计划,而且外企往往内部管理稳定,岗位设置也比较规范,员工的工作波动周期稳定,就可以有计划地为员工安排休假、锻炼。

在雅虎,也有很多让员工“wow”的福利。如,面向雇员和家属的免费医疗、健康设施,免费咖啡吧等。在硅谷总部,雅虎人可享受洗车、购买生日礼物、送花、洗衣、胶卷冲印等服务。

点评:雅虎的福利措施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让员工觉得有大家庭的温馨,这也是企业挽留住人才的又一法宝。能否以奖金代替加班费? 问:朱女士来电反映,所在企业经常加班加点,但当员工要求支付加班费时,公司却称奖金中已包含加班费。她想知道,企业能否以奖金代替加班费? 答:把奖金当作加班费来发放,其实这是不合法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奖金和加班工资虽然同属于工资总额的构成部分,却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加班工资是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和经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的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奖金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奖励工资和业务提成等。加班工资是法定的,只要劳动者有加班,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相应标准支付加班工资。而奖金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范围,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确定奖金的发放与否。因此该单位以发放奖金为由,不给职工发放加班工资的做法是违法的。

你的员工为何出工不出力

几年前,当拉克希米-拉马拉杰供职于一家非赢利性机构时,她发现该机构员工的离职率很高。导致高离职率的原因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该机构的管理制度。

“事实上,员工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却感到管理人员并不尊重他们。”拉马拉杰说,“那些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贬低,时常受到来自管理人员的训责。”员工们对这种工作环境的不满,最终导致大量员工离职。

现在,拉马拉杰的这段经历促成了她和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西格尔。巴萨德的一次合作。他们撰写了一篇《工作何以如此艰难?来自组织的尊重对于社会服务行业中员工倦怠现象的影响》的论文。

根据巴萨德所持的观点,“员工最大的不满之一在于他们的工作没有获得组织给予足够的认同。而尊重是认同的组成因素之一。当员工感到自己没有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尊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更强烈的倦怠情绪。”

或者,正如拉马拉杰所言,“通常并不是工作本身让人筋疲力尽,问题在于组织本身。” 企业认同很重要

尽管这两位研究者的论文聚焦于卫生护理行业,但其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以及个人。例如,巴萨德在一家大型金融服务代理机构的房地产、会计和法律部门所进行的一个调查中发现,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员工被称为“非生产者”。这一称谓并不是他们正式的职务名称,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员工不创造收入,因此其他员工便这样称呼他们。这些员工不但没有享有和那些创造收入的员工同样的权力,而且他们在协助机构优化和改进业务流程方面所作的贡献也得不到认同和肯定。巴萨德说:“该代理机构的这种做法与尊重员工的文化理念背道而驰。”

巴萨德还引用那些与维护健康组织合作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的案例。这些医生每天必须接待病人的数量,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以及他们必须提出的与诊断有关的具体问题都必须遵从健康维护组织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医生们无法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巴萨德说,“相对于那些能够自主行医的医生而言,这些医生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得到尊重,因而也就更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上述研究人员指出,公司文化对员工的倦怠情绪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了解到,在员工加入公司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开始寻求与组织之间的认同感。”拉马拉杰说,“当员工越是被视作群体中的一员而受到尊重时,他们便越容易产生这种认同感。受到尊重是使员工能安心工作并且热爱自己事业的一种途径。相反,如果员工发现身边的同事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便会形成公司‘不善待员工’的共识。”

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的尊重或轻视都将会对员工的倦怠情绪产生影响,上述研究人员通过举例进行说明。例如,“当员工们认为组织没有给予他们尊重时,员工的工作热情将受此影响而士气不振,继而产生倦怠情绪。受到组织轻视的员工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掩饰与压抑会加剧他们的情感耗竭症状,在对社会服务行业进行的调研中,情感耗竭正是构成员工倦怠情绪的一个主要因素。” 与之相反的是,当员工们感受到来自组织所给予的尊重时,他们更乐意为组织效力,而且产生倦怠情绪的可能性更小。煤老板,为何无法成为企业家

山西盛产煤老板,却鲜见企业家;煤老板为什么当不成企业家,因为煤老板一无商业文化内涵,二无信仰,三无创新精神,我们看待煤老板现象如同看待一场瘟疫,不明白如此野蛮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演。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煤炭开采权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的结果。煤老板之“罪”

他们不是企业家,而成为暴发户与血汗工厂的代名词。煤老板是三无产品,几乎成为无文化、无信仰、无创新能力的同义词。如此巨大的道德与能力指责不是煤老板能够承担的,而是催生煤老板的土壤必须承担的罪责。

煤老板一无商业文化内涵,与煤老板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诚信、不是企业家的破坏性创新精神、不是初始之初的战战競競如履薄冰,而是一掷千金购买豪宅,是品位低下挥金如土令人咋舌。煤老板二无信仰,才有令人震惊的黑煤窑童奴现象,不仅违法使用童工,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有基本道德信仰的人无法做出如此无底线的事。煤老板三无创新精神,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煤炭资源,用简陋的方法挖掘,通过煤炭的稀缺性换取大把现金,我们没有看到小煤矿出现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的创新,更没有看到技术的创新。

我们看待煤老板现象如同看待一场瘟疫,不明白如此野蛮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演,而没有手段去禁止这样的经济组织复制蔓延。

不经意间,煤老板正在以悲壮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继钢铁和航空上演了“国进民退”后,煤炭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整合正在山西省热闹地进行着,山西省煤炭业正在进行一场“国进民退”的大整合。2009年初,山西省出台了《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1年,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按照山西省政府改革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2012座煤矿要被兼并重组,其中,由山西省内五大煤矿集团兼并重组的煤矿共1161座,地方兼并重组的为693座,到2010年底,参与兼并重组的2000座矿井仅保留479座。最终整合的结果是要将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左右,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

驱逐了煤老板,山西就能迎来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就能复苏晋商传统?如果驱逐煤老板,迎来的是计划体制,山西最多回到1979年以前,而不能承接自由精神的商业文化。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

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产品,拥有煤炭相当于拥有硬通货。也就是说,拥有煤炭开采权本身就不是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而是商人逐利与官员寻租共生的结果,是官煤勾结的结果,而不是自由商业精神竞争的结果。

山西严查官员入股煤矿一直是重点新闻。来看主流网络媒体新华网的报道,截至2005年10月12日,山西省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共清理出922人投资入股煤矿,涉及金额9257.74万元,其中已有836人撤出入股资金4077.33万元,对剩余的86人的撤股工作正在进行中;2006年6月5日,人民网报道,记者从山西省纪检委执法监察室了解到,山西省清理官员投资煤矿,到目前为止,已有1126人撤资1.7亿元,平均每人撤资10多万元。截至目前,已经明确申报的1000多名投资入股人员已将投资入股资金按要求全部撤出,其中有140名投资入股人员上缴收益115万多元。

围绕煤炭行业生成的利益链条毒化了公平竞争的土壤,使法治精神与公共服务成为暴利树上结出的恶之花。张华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是管理信息系统。就业时他顺利地进入一家有名的大公司,这使他十分得意。上班的第一天,他的领导王经理带他参观了厂容厂貌,看了公司的工厂设施,部分办公室,餐厅及张华的办公室。最后王经理说:“张华,很高兴你进入我们公司,下午到我办公室来,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这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包括两个利用纤维镜的电子学工作组。5天可以吧,星期五送给我检查一下。”王经理走了,张华楞住了。接受任务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他不知道是否这就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开始了,因为对许多事情比如人事关系、工作程序或者公司发展等等他都还茫然无知。

王茜本是一位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2001年随丈夫工作调动进入北京某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工作。某周四下午办完报到手续,系主任把她领到教研室,对正在开会的老师说:“这是新调来的王茜老师,她原来在机关负责审计工作,研究生毕业,能力很强的。大家欢迎她。”教研室老师鼓了几下掌,继续开会。会后教研室主任对她说:“你来得正是时候,下学期的课基本派完了,考虑到你有实践经验,《公司理财学》正适合你,这是你的优势。这是课程表,别忘了周四下午开例会。”王茜回到家中,心中很是忐忑不安。她知道新分来的大学生都有一段做助教的时间,但她没有。她有实践经验不假,但她没有大学授课的经验。本来就对北京不熟悉,学校的情况又一无所知。课程如何安排、学生有什么要求,没有人告诉她,初来乍到,她又不好意思问。王茜天天在家中焦虑重重。思考题:

1、你认为为什么张华和王茜在来到单位之初会有那种茫然或焦虑的情绪?

2、对这一类的新员工,你认为应该单位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培训? 案例

十、迪斯尼的员工培训

世界上有6个很大的迪斯尼乐园,在美国的佛州和加州这两个迪斯尼营业都有一段历史了,并创造了很好的业绩。不过全世界开的最成功的、生意最好的,却是日本东京迪斯尼。美国加州迪斯尼斯营业了25年,有2亿人参观;东京迪斯尼,最高记录一年可以达到1,700万人参观。研究这个案例,看看东京迪斯尼是如何吸引回头客的。到东京迪斯尼去游玩,人们不大可能碰到迪斯尼的经理,门口卖票和剪票的也许只会碰到一次,碰到最多的还是扫地的清洁工。所以东京迪斯尼对清洁员工非常重视,将更多的训练和教育大多集中在他们的身上。

1、从扫地的员工培训起

东京迪斯尼扫地的有些员工,他们是暑假工作的学生,虽然他们只扫两个月时间,但是培训他们扫地要花3天时间。(1)学扫地

第一天上午要培训如何扫地。扫地有3种扫把:一种是用来扒树叶的;一种是用来刮纸屑的;一种是用来掸灰尘的,这三种扫把的形状都不一样。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把纸屑刮的很好?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飘起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都应严格培训。而且扫地时还另有规定:开门时、关门时、中午吃饭时、距离客人15米以内等情况下都不能扫。这些规范都要认真培训,严格遵守。(2)学照相

第一天下午学照相。十几台世界最先进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各种不同的品牌,每台都要学,因为客人会叫员工帮忙照相,可能会带世界上最新的照相机,来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员工不会照相,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能照顾好顾客,所以学照相要学一个下午。

案例

十一、搞员工培训,值得吗? 青春化妆品公司是南方某市一家有名的生产女用系列化妆品的国营公司,公司创办于1990年,主要生产和经营化妆品和幼儿保健用品。在创办最初的十多年里,该公司每年以25%的速度迅速地发展,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省市,而且销往国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家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化妆品公司。

2000年后,原来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张一民退休后,由原销售部经理杨旭接任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而原来销售部的负责国外地区销售的副主任春花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春花上任后不久,即参照国外的经验制定了有关销售人员的培训计划。计划规定对销售人员集中培训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另一次为六月份最后一个星期,每次时间为3至5天。把所有的销售人员集中起来,听取有关国内外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再结合公司的销售实际进行讨论。每次都聘请了一些专家顾问参加讲座和讨论。这样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的费用不大(每次40多个人,费用只用了六千多元),但培训收效却很大。

近年来,由于化妆品市场的剧烈竞争,公司的生意停滞不前,国家又要紧缩财政支出,公司在经济上陷入了困难。为了扭转局势,总经理下令,要求各副总经理都要相应地削减各自负责领域的费用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便找销售部经理春花商讨,他们两人在讨论是否应削减销售人员的培训问题上进行讨价还价。副总经理杨旭建议把销售人员原来一年两次的培训项目削减为一次。杨旭提出:“春花,你知道,我们目前有着经济上的困难,一则希望通过裁减人员来缩减开支。你我都知道,公司的销售任务很重。目前40多位销售人员还转不过来,所以,人员不能裁减。那么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削减培训项目了。我知道,我们目前的销售人员大多数都是近几年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学校里都已经学过关于销售方面的最新理论知识,他们中有些人对这种培训的兴趣也不很大。而少数一些销售人员,虽不是大学毕业,但他们都在销售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了。因此,我认为,销售人员的培训项目是不必要的开支,可以取消或缩减。” 春花回答道:“老杨,我知道,我们大多数销售人员都是近几年来的大学毕业生。但是,要知道,他们在大学里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只有他们在第一线干一时期的销售工作以后,才能真正理解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再则,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我们对市场经济下进行销售的技术还了解很少,对国外销售方面最新技术知道了解更少。你是知道的,在培训中,我们让从学校出来的人与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起工作一段时期,他们实际销售工作中碰到许多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参加我们的培训,一边听取有关最新销售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报告,一边结合我们公司的具体实际与专家们共同研讨。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这种培训,我们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扩大了我们的销售量,也才减少顾客对我们的抱怨,赢得了顾客的信誉。因此,我认为,我们决不能削减我们这个培训项目!” “对不起,春花。总经理要我们必须缩减开支,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对你说了,我们销售任务很重,我们不能裁减销售人员,所以,我们只得下死心只有通过削减你的销售人员培训计划来缩减开支了。我决定,从明年开始,把每年两次的培训项目缩减为一次,总之,销售人员的培训削减50%至60%。也许,待公司的经济好转以后,我们再考虑是否恢复增加销售人员的培训费用问题。” 思考题:

1、你是否同意在公司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员的培训计划可以被挤掉?为什么?

2、你有什么好方法能使这两个销售经理都感到满意? 中层干部大量流失的原因

人才关乎公司营运发展的成败,企业在组织内部制定人才培养及接班计划时,要求经理人培养接班人,有些公司甚至要求重点部门需培养一至三位接班人。

没想到最让大鹏担心的事情又再度发生了。项目组的李副经理婉拒了大鹏的挽留,并以温和但坚定的口气告诉他离职的时间。虽然谈话的氛围还算融洽,可是毕竟中层主管的辞职又将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和人员的震撼。

今年,已有四位项目副经理提出了辞呈。大鹏所带领的项目团队总共有七个,每一个项目经理下都设有一位项目副经理,并有3-8名工程师配合项目的进行。四位项目副经理的离职代表着这个阶层有超过50%的流动率。每当项目副经理离职后,考量已上岗2至3年的工程师,发现他们在经验和专业知识上,尚无法立即肩负项目副经理的职责。因此,项目经理就必须额外地承担着过去项目副经理所担负的工作。

项目经理的工作压力重重,大鹏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稳住项目经理的情绪。平心而论,大鹏非常体谅和同情这些项目经理们所面对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大鹏责无旁贷,自身也经常协助项目经理解决一些问题。然而项目经理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经常感到疲惫及挫折,以致工作中常常发生失误,对他们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及困扰。

大鹏在每次招聘项目副经理的说明栏目中,将具有四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列为必要条件。可是他发现,在每次的招聘中若想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人选,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别说一次就能招到二至三位合适的人才了。一年下来他的部门仅递补了一位。这难道是他的运气不好?他对人力资源部门无法配合快速招到合适的人才有些耿耿于怀,可是人力资源部门宣称,现在的商业大环境是处在一个人才战争的情境中,好的人才非常难求。可是,大鹏百思不解,为什么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副经理会有这么多的困难呢?上层领导有时对大鹏的部门颇有怨言,为什么当项目副经理出现空缺时,他却无法从团队内部成员中挑选出有潜力的人选来接任呢? 在大鹏的团队中,一般的工程师仅有一至二年的工作经验,具有两年以上经验的员工已能在项目团队中做出些贡献了。工程师及中层管理的进进出出让大鹏感觉自己的部门好像是一个嘈杂的菜市场一样,而市场打烊后所留下的零乱却好像必须由他来清理,他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状态。这种疲于奔命式的救火行动能够撑多久呢?带着担心、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大鹏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分析

员工流失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的管理人员认为是薪资不具吸引力,可是在离职面谈过程中,经常发现薪资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除了个人因素之外,一般离职常见的原因首先是对公司不信任,他们不了解公司能够带给他们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只是一部大机器中的小配件,自己在公司的未来发展中将占有何种位置?他们看不清楚,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确定,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大,有些单位甚至非常严格要求工作程序的正确性,不能容忍丝毫差错,当这种心理压力的强度在遭遇到上层领导对工作表现不满意并予以责备时,容易引发情绪上的挫败和不满。另外,人际关系上的不和谐,以及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都很容易引发中层员工的离职。其次是经理人的领导能力不足。人力资源部可以征选最杰出的员工给与部门经理,可是真正能够让该员工留职多久,完全是经理人的本事。在商业大环境的压力之下,许多工程师工作三四年后就可立刻得到提升,成为中层干部,他们在专业知识上可以面对工作上的要求,但是在带领团队达成目标上处处显示能力的不足。他们无法帮助员工作出良好的职业规划,他们无法了解团队成员的特质,他们不很清楚团队成员的想法,他们甚至只重视技术,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特别是对第一线的工程师在做什么、想什么欠缺了解的能力,对员工贡献的肯定也经常做得不够到位。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并未能与时俱进。

当一家公司成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延揽人才的速度时,这家公司就不可能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中层干部的流失,有时亦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竞争对手会从他所认为的标杆对手中,挖走优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举措可使他们更了解对手正在做什么;有哪些技术正在研发;当然,由于工作属性大同小异,被挖角者也可在新工作中立刻有所贡献。

案例

十三、张明与王亮

张明是某重点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大学一毕业就在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令同学们羡慕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张明自己也很满意,不仅专业对口,收入也很理想。张明开始了自己日复一日的职业生涯。转眼两年过去了,张明对自己的工作也早已应对自如。他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尽量不主动去参与分外的事。五年后,张明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他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不知不觉到了40岁,张明的职位再也没有得到提升。这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张明的公司突然被另一家竞争对手收购,接着就是机构重组。张明和其他一些老同事被列入了待安置的名单里。后来因为另一名主管不满意新的职位安排辞了职,张明才算保住了自己的饭碗。这一系列的变化让他实在难以接受,他抱怨公司没有人性,抱怨社会变化太快,抱怨政府没有完善的社保系统,他就这样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直到了退休。退休那天,张明哭了,他想起自己20 岁时曾梦想做一名优秀的财务经理,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怎样丢掉这一梦想的。可现在他知道什么都晚了

王亮是一所走读大学机械系的毕业生,一没有当地户口,二没有名牌大学学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为了生存,王亮到一家朋友开的小公司帮忙做网页设计。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却非常投入,一干就是两年。这使他的朋友很感动,于是推荐他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竟然被录用。新工作的职位是管理见习员,收入也不高,但王亮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一年后,他完成了各部门的实习,被分配到设备保管部做技术员。因成绩突出,三年后又被提为主管工程师。后来公司全面推行6-Sigma管理,他被评选为项目推动小组成员,并接受专业的绿带资格培训,在项目组又做了三年。这种工作经历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能力,开阔了他的眼界。公司在南方成立分公司的时候,他被提升为华南区总经理。40岁那年,又被提升为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举家迁到北京。十年后,成了集团亚洲区副总裁,一直干到退休。

离开公司后,王亮并不清闲,因为公司还聘他为高级顾问,他还是公司董事局成员,还有很多高校请他去做客座教授。学生们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有也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法则。我个人成功主要有两个法则:一个是态度,一个是目标。我把它叫做个人使命”。他对大学生们的忠告是:www.xiexiebang.com 20岁是你事业的起步期,如果这时你来没有自己的梦想,你将来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40岁是你事业的飞跃期,如果此时你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你可能永远都在起步期

60岁,这时你并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如果你前40年做对了,这时你想不辉煌也难;如果你前40年没有做对,这时你想不凄凉也难

张明和王亮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公平的,当你努力工作,尽量多付出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就会收获很多;当你时时计较能获得多少,只做分内事的时候,却往往收获甚微,这也是职业成功的法则。当我们都掌握了人生的一些基本法则并能坚持去做,那么成功是不难的,至少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难 思考题:

张明和王亮的际遇有什么不同,造成他们最后成就不同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案例

十四、晓梅的困惑

春节期间,久未谋面的朋友晓梅找到记者,诉说了她的职场困惑。研究生毕业后,她被一家外企录用。文化背景的差异,让晓梅很不适应。看到在另一家企业工作的同学常常能够出国,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去了欧洲、美洲的多个国家,十分羡慕。实习期刚满晓梅就提出辞职,很快更换了东家。

第一次辞职,晓梅还算是如意,新的单位也确实成全了她的出国梦想。但是很快,晓梅发现常常出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乐。最为突出的就是本来就积蓄不多的钱袋空空如洗,国是出了,但只能是眼看着喜欢的商品无力支付,心情很是郁闷。在每次的出国行程中,工作的时间与逛街的时间严重失调,有几次甚至是刚刚结束工作,就要赶往机场踏上返程。当时的心情真的是郁闷至极。

紧跟着,晓梅又换了东家,实现了自己比较高一些的收入的愿望,但是出国的机会没有了,工作环境也远远不如第一家企业。就这样,晓梅不断地换着工作,每次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但往往是失去的更多。仰仗着自己的高学历,每次换东家也还算是顺利。一路走下来,两年的时间里,晓梅竟然换了5次工作,“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要换工作了。每次熟悉了新的岗位我就想换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思考题:

1、晓梅的病根在哪里?

2、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你要给晓梅提些什么建议? 天价薪酬与道德

在美国人异口同声谴责华尔街的高薪酬的时候,中国国内也爆出某些国企高管和某些行业的天量薪酬与岁入。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直接提出限制那些接受政府救援的金融机构的高管年薪不得超过五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国内有媒体爆出消息称,一家证券机构在A股暴跌近八成的年份里,员工平均薪酬竟然超过百万人民币之巨!但颇具玩味的是,美国的高管在民间舆论和政府政策的高压之下,纷纷表示接受批评要降低薪酬,甚至有给自己开出一美元的年薪的。但是在中国,听到的多是为天价薪酬寻找合理性理由的辩护。

世事此一时彼一时,在“承包万能”“一包了之”的改革之初,大家常见到这样的案例:一些承包人按照承包合同在年底分得让当时收入水平的人们瞠目结舌的奖金,以至于承包人不敢领取这份奖金,即使在“合理所得”“勤劳致富”的鼓动之下,还是有人将之捐献出来而不是受之无愧地收入囊中。

当事件作为一个“事儿”被提出之后,就意味着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变化。为此,有人再次将无助的眼光投向了“道德”,提出了“尊重市场更要尊重道德”的观点。那么市场和道德究竟是、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现实的市场是资本的游戏场。关于资本的本性人们已经谈了几个世纪了,因此不必赘述。而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上,道德是天然内含其中的,而且都已经包含在“价格”机制与成交价格(即交易的比例)当中了。

现在的经济学是以理性人为研究对象的,而理性人之所以成为理性人,首先一点他应该是一个自由人,具有对私有物的所有权和话语权(让渡还是不让渡),是具有独立价值观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是理性的、相互平等的人。由自由的、平等的私有者之间自由达成的交易,其交易的比例(价格)就反映了这种自由人的权益,也就是说,自由的理性的私有者之间的交易是在相互尊重对方的私有者地位与人格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交易双方对各自利益的追逐都在经过自愿协商达成的价格当中得以体现,其中已经包含的“道德”的因素。市场正是因为这种自愿性和自由性而获得尊重。显然,我们不可以将“不道德”的指责附加在这种受到尊重的市场原则之上。实证的市场可能广泛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而这正是我们要加以规范和改进的。值得我们尊重的市场一定是那个规范的、道德的市场,而不是实证的、可以被指为不道德的市场,所以,并不存在于市场和道德之间的两难选择。

显然我们不能既赋予市场参与者逐利权利的合法性,又同时谴责这种逐利行为的道德水平。规范地说,市场经济本身应该是法制经济,而法制本来就是最低的道德约束,不存在继续追究其道德水准的问题了。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指出,“价格”是一个区间,交换双方的权利都分别反映在这个区间的左右两个边界上了。因此,交换是互惠互利的,只有在相互认同对方的价值诉求的共识之下,才有可能达成皆大欢喜的成交局面。“成交”本身就是不同价值观念与价值尺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妥协,而这种尊重和妥协就包含着道德。也并非是某些经济学人所谓的经济学不讲道德,而是一个规范的、值得尊重的市场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道德,无须再多次一举地强调了。或者反过来说,一个能够被指为不道德的市场并不是经济学所要求的规范的市场。

市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尊重私有制和尊重道德是重复要求。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时会说,斯密写过《道德情操论》,以此论证私有制是讲道德的。然而,被后人称为“二重斯密”的斯密也有过不认为市场需要道德的论述,如“我们不必要感谢面包师”。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上,尤其是买方卖方都具有内部竞争性的市场上,成交的双方,都是自己出价对于对方最优的一个,否则他不会选择和自己成交而不是和其他人成交。证券交易的电子撮合系统引用的就是这种撮合原则。对于愿意出对彼此最优的价格的一对交易者,我们还有必要去讨论他们交易当中的道德问题吗? 说回到天价薪酬到底是否道德这个话题上来。奥巴马要给薪酬封顶的是那些申请和接受政府注资的金融机构;中国人谴责的也是那些国有企业的高管的天量收入。这里都已经不再是私有领域的事情了,而是有“公”的因素参与其中甚至是“公”的因素为主导。如果当发现我们天天叫喊着要大力发展的市场已经变成了我们忍耐不住要去加以道德谴责的对象的时候,这时需要检讨的是我们推行的这个“市场”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原有的规范,并将之回归到规范上来,而不是去谴责一个实证的市场。

私有权的责、权、利是天然挂钩的。我们不会也没有权力没有必要去非议和谴责一个私有业主的收入以及他愿意支付给职业经理人的薪酬的多与少。只有当薪酬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时候,公众才有权力对之加以评说。

虽然中国国企也进行了“改革”,也讲过要“政企分开”,但是实质上国企管理阶层的“公务员化”一直没有改变,尤其是大中型国企。因此,人们对国企高管的薪酬盯着不放,其实就如同民众对公务员的待遇非常敏感一样。

天价薪酬合理与否是否道德,要看它的定价机制。已经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并指出,如果薪酬定价是市场化的,就不应该受到指责。但是需要补充的是,给高管定价的劳务市场首先要是一个公平交易的规范市场,而不是不公平的“伪市场”。假如面对必然导致天价薪酬的实证的市场我们不加检讨反而一如既往地推进这种市场,回过头来又要声讨天价薪酬,这就失之公允了。我们不能够用一种不道德去规范我们认为的另一种不道德。我们不能既开出重赏去寻觅勇夫,又抱怨责怪勇夫身价太高,这等于是挖了一个不道德的、名为“重赏”的坑让人去跳,这种做法本身岂不就是陷人于不仁不义地步的不道德之举? 如果雇主是私人,除非我们指出其财产来源的不合法性,否则就不能对他给其雇员开出的任何量级的薪酬有所诟病。但如果雇佣者不是私人,他代表的是“公”,则公众就要有权利参与到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制定当中(当然可以委托资产代表去具体办理)。奥巴马百日“价值”领导 日前,奥巴马针对金融业发表谈话,他说过去十几年美国金融业的过快发展是不健康的现象,他预期在采取更严格的监管之后,可望逐渐恢复正常,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亦将下降。他同时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及研究院中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喊话”,建议他们更积极地投入科学研究、工程、机械等实业界的领域,不要一窝蜂搞金融工具。更早之前,他对那批华尔街的高管也做出过严辞批评。

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或认为这是奥巴马因应当前金融海啸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我认为不止于此。

奥巴马执政刚满百日。我认为“百日维新”中,至少在三个方面看得出奥巴马在“履行”其“change”的承诺。谦虚平等

在外交策略及风格上,奥巴马彻底扭转了“布什主义”或“单边主义”,与一众宿敌化敌为友。1.不惜承认错误(承认对古巴的政策是错误的,也认为应该修正对缅甸的政策);2.向俄罗斯与伊朗递出橄榄枝,尤其公开表示美国绝不会与穆斯林为敌;3.最戏剧性的莫过于在美洲国家高峰会中主动趋前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握手并作自我介绍„„

这些表面上巨大的、戏剧性的外交策略及风格的改变,当然有美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考虑,我更看重的,是贯穿在所有言语与动作中的奥巴马价值与伦理。

还记得吗,有一些美国人对奥巴马与沙特国王握手时略为欠身一事颇感不快;也有人对G20国峰会各国领袖团体照时,奥巴马站在后排还不是中央的位置感到不解;查韦斯有备而来送了他一本乌拉圭左翼作家嘉雷安诺写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奥巴马一看是西班牙文的,便说:“我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西班牙文就是其中之一”„„所有这些,其实早已超越外交策略的层次了,展现的其实是奥巴马的外交哲学与外交伦理,或者说,是奥巴马对于国际秩序与事务的基本态度:平等、尊重、谦虚。生态为先

奥巴马的另一施政重点是环境与能源,同样,他也说“美国不签署京都议定书是个错误”,他不但任命著名的新能源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连在庞大的急救经济预算中都投入极可观的比重在环境与能源方面。当然,这同样彻底改变了“布什主义”的环境与能源政策。这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是奥巴马整套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价值或生态伦理。亲民作风

第三方面的“改变”是白宫的生活与风格。美国白宫虽不像英国皇室,但也从来都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奥巴马一家(他以及他的妻子、两个女儿再加一只狗)却又把这样的传统颠覆了。奥巴马上班第一天就未系领带,未着西装;第一夫人则与一群小朋友在后院种菜,不亦乐乎;奥本人更破天荒地上了著名夜间脱口秀电视节目„„不错,这当然又是奥巴马价值观另一方面的体现。具体说,这是奥巴马的家庭伦理观、工作伦理观、睦邻伦理观、平民伦理观的综合体现。百日树“仁”

说到底,奥巴马执政百日,展现了新风格、新思维、新政策。在我看来,这些风格、思维与政策的内在,其实全都贯穿了奥巴马的价值、伦理与哲学。借孔子一句话,真是“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孔子的答案,就是“仁”。——工作态度要敬谨、勤奋;人与自然要和谐;众生平等,不分贵贱;国与国相处,则尊重与平等;对自己,则反省与谦虚。看一个领导人,第一个一百天很重要,最后一个一百天更重要。奥巴马对美国的领导、对国际社会的启示,都值得期待,有理由去期待那最后的一百天。人力成本控制的“杀手锏”

「案例」M企业经历十几年艰辛创业和发展,已成长为一家集技术投融资、项目建设和项目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公司拥有多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并在印制线路板、废水治理、电镀废水治理、印染废水处理、食品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处理工艺。M公司的人员也由最初的10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由于2002年以后发展速度很快,部门也逐渐增加,组织架构也处于经常的调整之中,投资公司、子公司、独立托管项目部也在短短的几年相继成立和运营。

在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老板很困惑:成立一个投资公司/子公司/项目部,各负责人就会说人不够,逼着我签字招人,而且人总是不够。负责人力资源的总经办也拿不出很好的建议,能压就压,压不住就逼到我这里来了。财务中心年底利润核算,看不到预期利润。企业内部出现了营销中心“签单很热闹”、财务中心“资金运营紧张”、总经办“工资成本逐年水涨船高”、员工抱怨“收入偏低”的现象。下属和管理人员抱怨:“老板真小气,销售额越来越高,怎么发的工资没见涨多少?”,财务部门也抱怨:“管理费用太高,能发的工资就这么多,总经办怎么不控制人员?”,总经办更是觉得冤枉:“老板要扩展业务,我能不花钱招人进来吗?再说平均工资涨的很少啊?”

以上情景或许在许多企业都不陌生,那么到底多少人工成本才算合适呢?企业又应该如何控制人工成本呢?如果您正为此困惑着,以下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引入薪酬预算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业务、人员、销售收入、组织结构、分公司/办事处发展都很迅速。一开始企业更看重的是占领市场,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对人力成本的控制比较模糊和随意。随着公司业务的相对稳定和品牌的提升,他们把利润看的重要了,而不再仅仅只关注规模、收入。源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M企业对知识型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时,人力成本的支出成为企业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老板迫切想看到“我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人力成本上我能支付的是多少?达到公司最高业绩目标时能发多少?达到公司最低目标时,我又能发多少?”因此,薪酬预算便成为重中之重,它是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属于人工成本的事前控制。M公司作为一家集团化公司,为了真正发挥薪酬预算的作用,达到适度控制的目的,我们建议该公司对下属单位采用薪酬总额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薪酬预算上采用自下而上(下属公司和部门依据历史测算数据上报)和自上而下(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相挂钩)相结合的方式,既引入新的人力成本管控模式,又与历史接轨保证平稳过渡。薪酬预算五步法

第一步:确定薪酬类型:

A、年薪类;B、提成类;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第二步:各薪酬类型的具体人员

划分A、年薪类人员划分:如: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技术中心经理/副经理、营销中心经理/副经理、商务中心经理/副经理、工程中心经理。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影响企业盈利的业务核心人员(营销中心、技术中心、商务中心、工程中心)正职可以实行年薪制。考虑到部门内部的协调性和配合性,对副职岗位(营销中心副经理、技术中心副经理、商务中心副经理)也归属为年薪制,让副职与正职共同努力,做好配合和分管工作。B、提成类人员划分:如:B1营销中心业务员/营销助理、B2技术中心部长、B3技术中心设计员、B4调试技术员、B5化验员、B6商务中心预算员、B7研发中心维修部全体人员。

考虑到B类人员的总额的市场竞争性、月标准工资的延续性、月标准工资和提成的比例关系,以后逐年在保证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加大提成的比例,降低月标准工资的占比。这是M公司薪酬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B类人员没有年终奖。

C、其他类(与效益不直接挂钩)人员划分:如:C1总经理助理、总经办全体管理人员、财务部全体、商务中心采购人员、网络管理员、C2后勤工人、C3工程中心管理人员。比如技术中心的网络管理员,虽然该岗位在技术中心工作,但因为该岗位是对整个公司负责的,不享受技术中心提成分配,C类人员对公司价值大小不一样,他们享受的年终奖总额不同,所以对C类进行了C1/C2/C3的分类。第三步:A/B/C类人员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为月标准工资、津贴、年终奖、提成、其他4部分。其中标准工资包含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A类:年薪。

B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提成、其他。C类:标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年终奖、其他。第四步:薪酬预算的方法和内容

依据公司经营目标、历史工资水平、B类人员《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最高/考核/最低毛利额目标值、各类人员的年薪总额收入相对比例(比如年薪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工资总额的计提比例(工资总额与毛利额的比例)测算确定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的预算。

薪酬总额预算内容:标准工资总额、津贴总额(住房、电话、夜班、出差等)、其它(加班、福利等)总额、提成、年终奖。

津贴、其它类的总额预算是企业相对固定的支出,不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故对这两项的支付单独做预算。薪酬预算主要是测算工资总额(标准工资、提成、年终奖)的分类预算,工资总额预算的确定是依据毛利额的一定比例R(工资计提比例)提取,体现员工与企业同享成功、共担风险。

标准工资总额预算方法:自上而下的测算:依据工资总额预算(R与毛利额计算出来)减去年薪制人员薪酬总额、提成类人员的提成总额、年终奖总额,余下部分即为标准工资总额,基于此再确定A/B/C人员的工资占比(比如A类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自下而上的测算:参照历史工资水平(各类人员的收入)、市场水平、历史A/B/C人员的工资占比确定A/B/C人员的总额进行标准工资总额预算。

这两个过程需要反复多次的测算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预算总表。特别对于第一次做薪酬预算的企业。

第五步:各类人员的薪酬总额预算

A、年薪类人员依据公司经营的最高/考核/最低目标确定最高/考核/最低的年薪发放总额。依据年薪制岗位的重要性确定合理的标准年薪。实际年薪=完成经营业绩对应的标准年薪×考核系数B、提成类人员依据B类人员现有的职务、标准工资总额、薪酬水平、B类《提成类人员管理办法》、公司业绩目标,分别测算出B1/B2/B3/B4/B5/B6/B7人员的全年薪酬总额。

C、其他类人员年薪预算C类人员的标准工资总额依据历史平均值和增长比例确定标准工资总额。重点是确定C类人员年终奖总额预算。为了体现年终奖与公司效益挂钩,依据经营业绩确定年终奖总额。

最高业绩目标:2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考核业绩目标:1个月C类人员标准工资最低业绩:0经过以上的薪酬预算,老板、总经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各业务部门都清楚的知道公司的人力成本是如何构成的,各部门做到什么程度的业绩需要的人力成本是多少,人力成本不再神秘和不可控,一切都在预算之中。

严格执行薪酬总额预算确定了薪酬总额之后,在日常薪酬发放管理时可以采用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和决算方式进行控制。所谓月度相对总量控制就是将月度标定薪酬总额与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挂钩确定月度应发薪酬总额。决算则是将标定薪酬总额与全年销售收入等关键业绩指标进行挂钩,其目的是保证全年不突破薪酬预算,同时建立削峰填谷、以丰补欠的薪酬总额管理机制,比如各子公司及部门薪酬总额最高发放额度不得高于预算总额的1.3倍,对于超出额部分,形成薪酬调节池;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薪酬总额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薪酬调节池适当补充,避免薪酬产生太大波动。

另外,由于该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为了鼓励各子公司及部门负责人通过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提高流程效率、优化岗位设置来提高部门效率、避免人员过快膨胀,在预算控制中坚持“加人不加预算,减人不减预算”的原则,这样就将人力成本的责任转移到了用人部门。

总之,通过人工成本预算和严格控制,不仅能够让各子公司和部门负责人感受到人工成本与公司总体效益的关系,同时,人力成本控制的压力也传递到了各用人部门。这样,案例中描述的困惑不存在了,而且薪酬预算则变成了推动各级管理者、员工工作的动力。

下载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有答案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有答案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太平洋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为何大量流失? 一、案例导入: 2014年暑假期间在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实习,亲身经历培训学员和公司正式员工大量离职的现象。 7月......

    人力资源 案例分析

    案例1,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李强打开公司发给他的《劳动合同续订意向书》,见上面写道:"公司与你之间的劳动合同将于下月底期限届满。公司希望与你再续订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不知你......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合集)

    向采凤 09122028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指导(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期:2011--2012 学年第 一 学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级2009 学生姓名:向采凤学号:09122028课程名称: 公......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很多公司对试用期员工的管理工作比较松懈,认为员工试用期表现不当,辞退员工风险小、成本低,对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其实试用期是劳动用工期间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劳动争议较多的时......

    案例分析【第四章】【有答案版】

    案例分析题 1、甲公司与李某签订一份2年期劳动合同。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间李某的工资按约定工资(月薪1600元)的60%执行。如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甲公司发生......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题答案

    案例1-2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的人事制度改革 1、福临公司是怎么同意把人事权下放给各车间主任的?为什么看来这套办法还算有效? 福临公司在创业初期,把人事权下放给车间主任......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全)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AT&T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1.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职业生涯开发工作基于如下因素考虑:1)管理层担心公司规模的缩小会影响员工的士气;2)人们认为缺乏对员工职业生......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报告 组员:吴蓓蓓3100524206贾玉芬3100524226 陆夏静3100524236陈浩翔3100524234曹亚超 管理独木桥 小张大学毕业已经几年了,他所学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