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项目概况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工程地跨滁州南谯区、全椒县两个县区,位于北纬32°05′~32°28′,东经118°03′~118°16′之间,呈南北走向。路线起于滁州市南谯区附近,在施集镇西北侧接在建滁淮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经琅琊山风景区西侧,过吕寨、喉咙洼,从石沛镇规划范围西侧通过,过中石坝水库后路线向南前进,在全椒县西北侧接合宁高速公路,改造合宁高速全椒西互通为带出口的枢纽互通,路线全长27.623公里。项目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0米,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1.1 建设方案环境比选
根据安徽省高速路网规划、项目起终点的衔接位置、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现状地形等重要控制因素,拟定了K、B、D等三个可能建设的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K方案避让了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B方案穿越了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终点附近临近居民集中区,生态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影响均相对较大;D方案终点位于全椒县城区边缘,且线路迂回、里程长,占地数量多,生态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综合比较K方案环境较优,环评同意采用K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1.2 技术标准及工程数量
本项目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0米,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推荐方案(K方案)全长27.623公里,征地2941.46亩。全线设互通枢纽3处,服务区1处,匝道收费站1处。
1.3 建设工期和投资估算
工程拟定于2017年3月开工,2020年3月月建成通车,建设期3年。本项目估算投资总额233744.9万元。
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4 法律法规及规划相符性
1.4.1 产业政策相符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4.2 项目涉及环境敏感区法律、法规相符性
拟建公路穿越滁州市沙河集水库、滁州市黄栗树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此外拟建项目不涉及其他特殊、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
1.4.3 规划相符性
⑴本项目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及《安徽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南京至驻马店高速公路(横四)的组成部分。项目建设符合相关路网规划。
⑵ 拟建项目不穿越沿线规划区,不会对沿线城镇规划造成影响,与沿线城镇规划不冲突。
2环境现状、影响及保护措施
2.1 生态环境
⑴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分析
公路未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特殊、重要生态敏感区,且所经区域内物种多为影响区常见,工程建设基本不会对影响区内植被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建设造成了沿线一定的植被生物量损失,但只要作好公路绿化及临时用地的植被恢复即可使损失的生物量得到较大的补偿,降低项目建设导致的植被生物量损失。
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评价区内植被现状以农业植被和林地为主。评价区农业植被主要为水稻、小麦、豆类、玉米、蔬菜等;评价区林地主要以马尾松林、油松林、麻栎林为主。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发现1株树龄800年左右的圆柏,不在公路用地红线内。建议在项目路基放线前,建设单位汇同地方林业部门沿线进一步踏勘,对有需保护的野生植物或古大名木,进行挂牌保护或必要的进行异地移植保护,所需费用计入工程环境保护费用。
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⑵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期,随着工程的建设,人类活动频繁以及噪音干扰,动物所具有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单独活动的习性,使其能主动回避工程区,就近寻找新的栖息场所,而啮齿目、食虫目小型兽类等伴人动物在施工期其种群密度将有所上升。工程建设不对其生境构成大的不利影响。
运营期原有路段动物生境丧失,生境片段化。由于生境的分割,动物活动区域受到限制,部分灌丛、草丛中栖息的鸟类和各种鼠类、食肉目的兽类,其栖息地将会被小部分破坏,导致这些动物的生活区迁移;由于区域食物来源呈多样化趋势,工程建设不会对它们的栖息造成较大影响。公路运营中产生的噪声、废气、路面径流等将对路侧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交通噪声、车辆灯光等则会对动物的栖息与繁殖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使部分动物在选择生境和建立巢区时回避路侧区域,造成评价范围内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减少,这种影响与动物种类和其习性有关,一般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影响区域在200m范围内。
⑶ 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K7+400~K8+000路段沿着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外围地带边缘布线(未穿越风景名胜区,与其外围地带最近距离约80米)。该路段全为隧道段,无路面工程。隧道上方植被主要为以马尾松为主的林地,隧道上方未发现国家及安徽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隧道上方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分布,野生动物均为常见种类,且分布数量少,种群密度低。另外,隧道建设区域内没有发现各级自然、人文景观分布。公路建设和运营不会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造成影响,不会对该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造成影响;隧道建设可能会带来少量的水土流失、废水和固体废物,在采取严格的土地保护和环保措施后,工程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小。
⑷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不跨越水体,但施工地面开挖后可能导致泥沙随地表径流进入周边水库及襄河,导致水体水质变差,进而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⑸ 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分析
拟建公路施工过程将不可避免的毁掉部分植被和农田,造成一定数量的农作物损失,在公路施工期内,将由项目建设单位按临时用地标准给予补偿,施工结束后还地复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短时、有限的。
⑹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设计阶段应制定合理的生态维护方案,优化线路设计,尽量减少耕地和林地占用数量。道路边坡防护应采用植物为主防护措施,防护树种选择地方树种,并采取乔、灌、草等结合方式进行综合防护。
加强施工期管理,施工活动要保证在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便道及临时占地要尽量缩小范围,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对占用耕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施工结束后用于复耕或绿化。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在公路两侧绿化范围内采取乔、灌、草结合的形式进行绿化,绿化树种尽量选择乡土物种。
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在施工时严禁对其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动物。
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避免在野生鸟类和兽类晨、昏(早晨、黄昏)或夜间外出觅食、正午是其休息时间施工作业。
2.2 地表水环境
2.2.1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拟建项目不跨越水体,但是局部路段经过滁州市沙河集水库、滁州市黄栗树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根据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黄粟树水库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要求,襄河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
2.2.2 水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⑴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施工营地:工程设置了9处施工场地,其中1#、2#、3#、4#、5#等5处施工营地位于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经优化后设置在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的施工营地共3处,施工期生产、生活污水均不外排,不会对水源保护区造成污染。
此外其余4处施工场地均不涉及环境敏感区,亦不邻近水体,其设置环境可行。上述施工营地生产污水主要包括物料拌和站冲洗废水、施工机械、车辆停放维修区含油污水等,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此外养护废水属碱性污水;施工生活区污水主要污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染物为COD、BOD5及NH3 –N等。上述施工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或用于农灌,不会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⑵ 营运期水环境影响
服务、管理设施:工程设置1处服务区、1处收费站,上述服务设施周边均为农田和农灌沟渠,上述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后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标准后排入农灌沟渠后不会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路面径流:非事故状态下,路面径流污水排放基本可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但如发生事故,路面径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输入水体,对河流水质产生环境风险。
⑶ 对饮用水源的影响
工程K0+000-K3+000段约3公里路段及K3+000—K10+180约7.18公里路段分别位于沙河集水库和黄栗树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范围,项目穿越水源准保护区已征得滁州市环境保护局的同意(滁环函[2016]135号)。
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有互通、路基、桥梁、隧道等永久设施以及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项目施工期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废水排放、隧道排水、施工材料及开挖面水土流失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汇入水库对水质造成暂时影响。在采取禁止施工废水外排、开挖面及时覆盖或恢复、隧道施工废水回用、隧道涌水应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等措施的前提下,施工期对水源地的影响较小。
营运期路面径流正常情况影响较小;但若发生危险品车辆泄露事故,风险物质随地表径流汇入水库,将会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⑷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工程K0+000-K3+000段约3公里路段及K3+000—K10+180约7.18公里路段分别位于沙河集水库和黄栗树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范围,项目穿越水源准保护区已征得滁州市环境保护局的同意(滁环函[2016]135号)。
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有互通、路基、桥梁、隧道等永久设施以及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项目施工期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废水排放、隧道排水、施工材料及开挖面水土流失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汇入水库对水质造成暂时影响。在采取禁止施工废水外排、开挖面及时覆盖或恢复、隧道施工废水回用、隧道涌水应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等措施的前提下,施工期对水源地的影响较小。
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营运期路面径流正常情况影响较小;但若发生危险品车辆泄露事故,风险物质随地表径流汇入水库,将会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⑸ 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 设计期
穿越滁州市沙河集水库、滁州市黄栗树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陆域范围路段应设置减速标志。
沿线服务区、收费站污水应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措施,污水经处理后符合GB 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公路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并考虑对周边地表水系、农田灌溉设施的影响,避免对沿线地表水系及农田灌溉设施的破坏。
② 施工期
管理措施:开展施工场所和营地的水环境保护教育,加强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理工作。开挖面应及时进行覆盖或恢复,避免对饮用水源造成影响,同时应加强水源地水质的监测,若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施工营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营地、建材堆场、灰土拌和站等严禁设在河流及水库滩地。物料堆场、灰土拌和站等应设在暴雨径流冲刷影响小的地方,同时在四周挖明沟、沉沙井,设挡墙等,防止被暴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水源保护区路段施工生产、生活废水不得外排;其他路段施工生产废水应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施工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农灌,不得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施工期应确保沿线农田排涝、灌溉等水利设施的正常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料阻塞水渠或现有的灌溉沟渠。
施工期水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施工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成立环境风险应急机构,并与地方环境风险应急机构联动,对沿线取水口定期进行监测,若发现水质受到污染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下游取水口及政府,确保下游群众取水安全。
③ 营运期
公路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加强运营期车辆管理,应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加强环境敏感路段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检查和监控,严禁存在安全隐患的车流进入环境敏感路段;定期检查服务区、收费站等设施污水处理及排放情况,保证污水处理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检查清理高速公路的雨水排水系统,保证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畅通和良好的状态;车辆进出水源保护区路段应在醒目位置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提醒过路驾驶员和乘客加强保护环境意识,要求危险品车辆限速通过。
2.3 大气环境
2.3.1 空气环境现状
沿线2个有代表性的敏感点监测结果表明: NO2小时浓度、PM10日均浓度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现状达标率为100%。
2.3.2 空气环境影响及措施
施工现场及灰土拌合站土石方作业期间采用洒水方式减轻TSP污染;拌和场应距离居民区300m以外,采用先进施工设施,洒水降尘,污染物达标排放。
根据类比数据,在距高速公路中心线20m即道路红线边缘附近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可以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项目营运期汽车尾气对环境空气影响很小,对公路两侧居民基本没有影响。营运期服务区应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废气的污染;油烟废气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废弃排放标准》(GB18483-2001)。采用油、气电等清洁能源。采取上述措施,辅助设施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2.4 声环境
2.4.1 声环境敏感目标及声环境现状
工程沿线6处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中,有5处1类区居民点,昼间均能满足1类区标准要求,夜间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夜间超标范围为0.1-2.4 dB(A);竹园里居民点位于现有交通干线两侧,其前排均昼夜均能满足4a类区标准要求,后排昼夜均能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
根据对现有X003、G42交通噪声的监测,其昼夜交通噪声值均能满足4a类区要求,昼间交通噪声峰值出现在09-19时,夜间交通噪声峰值出现在22-23时。
2.4.2 声环境影响及措施
⑴ 施工期
项目施工将造成沿线声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夜间易受施工噪声的不利影响;夜间应避免在距敏感点450m范围内的施工路段作业,如由于工序要求,必须施工的,应发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布公告,同时设置临时性隔声设施防护。
⑵ 营运期
工程评价范围内共有12个敏感点,均为居民点。根据噪声预测结果,营运中期12个居民点均存在不同程度标。拟对沿线超标的敏感点设置声屏障、隔声窗措施,以减缓对居民噪声的影响。
2.6 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施工废渣及施工生活垃圾两部分,在公路施工期间,应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及施工结束后的及时清运、处置可以减少和防止固体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管理人员生活垃圾及营运期服务区、收费站工作人员生活垃圾,相对于施工期来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公路营运期,应做好公路沿线设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剩余污泥的收集、堆放和清运工作,防止随意堆置或丢弃,影响环境卫生。
2.7 环境风险
风险主要表现在交通事故和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逸漏、爆炸、燃烧等。事故风险主要是运输石油化工车辆事故。包括车辆对水体产生污染事故类型、危险品对土地、陆域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易挥发的化学品对居民区的环境空气污染危害。公路敏感路段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概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危险品泄露事故,将会对地表水体、下游取水口、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穿越水源保护区路段应设置警示标志,加强运营期管理,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加强环境敏感路段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检查和监控,严禁存在安全隐患的车流进入环境敏感路段;此外恶劣天气应禁止危险品车辆通行。
在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设施设置材料库,配事故应急材料,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公路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应急程序实施,减少危险事故风险影响。
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3 总结论
滁州西环高速公路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及《安徽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南京至驻马店高速公路(横四)的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贯通南京至驻马店高速公路,有利于完善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及滁州市对外交通水平。
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强施工和营运期的管理,加强风险防范,落实环评报告中防治方案和应急计划建设,避免发生风险事故,将事故风险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在本评价所提出的环保措施、环保投资全部落实的情况下,建设和营运不会对沿线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工程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
项目名称:滁州西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瓦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关于《瓦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示
文章来源:本站
责任编辑:丁镇
发布时间:2010-9-8 11:40:00
一、瓦村水电站工程基本情况简述 1.1项目概况
瓦村水电站工程坝址位于郁江上游右江河段田林县境内、驮娘江与西洋江汇合口下游8.4km处的瓦村水文站附近峡谷中,属百色市管辖。电站上距那读梯级电站39.9km,下距百色水利枢纽约105km。
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防洪等综合利用;电站主要建筑物由拦河坝、发电厂房、斜面升船机及交通道路等组成。其中,溢流坝位于河床的中部,厂房设于右岸坝后,斜面升船机布置在左坝肩的岸坡上。拦河大坝为碾压砼重力坝,最大坝高103m,坝顶长度354.50m。斜面升船机按照Ⅶ级航道标准设计,设计最大船舶吨级 50T,工程设计的水库正常蓄水位307m,死水位291m,总库容5.36亿m3,调节库容2.48亿m3。工程设计的电站装机容量23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95.20GW·h。
瓦村水电站属不完全年调节,枯水期(11 月~次年 4 月)根据电力系统运行需要,可担任调峰、调频任务。汛期(5 月~10 月)天然流量大,在上、下游水位差大于机组发电最小水头的前提下,为了多发电坝前水位应保持在正常蓄水位307m,当入库流量小于或等于341m3/s 时,水库水位维持在 291~307m 运行,闸门全关,入库流量全部通过电站发电下泄; 当入库流量大于 341m3/s 时,水库水位仍维持在307m 运行,入库流量尽量通过电站发电,多余的水量通过溢洪道控制下泄。
工程永久占地451.65亩(工程枢纽占地361.5亩,永久道路建设区90.15亩),水库淹没影响土地总面积23744.15亩。工程临时占地1495.78亩。
本工程水库淹没涉及田林县八桂乡、八渡乡、高龙乡和那比乡四个乡的 15 个村民委,淹没人口 2408 人,房屋面积 8.01 万 m2,淹没土地总面积 24448.0亩,分别采取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等相结合的方式安置。
工程建设设计总工期53个月,施工期高峰人数1500人。工程设计总投资228911万元,环保投资1770.705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77%。
1.2环境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主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统计见表1-2。
表1-2
工程环境敏感点分布一览表
环境类别
敏感点
具体位置与区位关系
规模与特征
保护要求
水环境
驮娘江西林-田林百色保留区;西洋江田林保留区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大气、声环境
八桂乡八桂街
坝址下游14 km,运输路线穿越。
乡政府所在地,周边村庄集贸之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弄瓦村委、弄瓦街
坝址施工区旁
187户
弄瓦小学
坝址下游施工区旁
6个年级及学前班共计约360人
岩亨村
岩亨料场旁
20户
陆生生态
古树名木及保护植物
库区内
主要保护植物有苏铁、红椿、任豆、细子龙、莎叶兰和兰花共6种,94科,其中淹没苏铁2株、红椿11株、细子龙53株、任豆5株、兰科植物2种15株。
古树移植
保护动物
库区及周边地区
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生态
鱼类产卵场
三江口、者苗河口、八囊屯
三江口为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八囊屯为产黏性卵和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者苗河口为斑鳠产卵场
采取相应的保护恢复与补偿措施。
珍稀鱼类
库区和坝下
斑鳢、鳗鲡、鲮鱼等
确保种群不消失
社会环境
八渡街、福达街、水库淹没区居民,移民集中安置点
水库淹没范围
规划水平年(2014年)农村搬迁安置人口1829人,生产安置人口1547人。
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确保移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来源不下降。
八渡小学、八渡中学、八渡幼儿园
库区淹没范围
八渡小学300人,八渡中学200人,幼儿园120人
二、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影响 2.1水环境影响 ①水文情势
工程建成运行后,坝址平水年各月下泄流量与天然相比变幅为-13.7%~57.9%,下泄流量丰水期减少,枯水期增多。库区水域面积扩大至17.09km2,水位一般在291m~307m间运行,水位变幅为16m。水库形成后流速较天然状态下变缓,水流速度由建库前的0.43m/s左右降至0.05m/s左右;本水库建成后30年总留库泥沙量占水库总库容的19.7%,泥沙淤积情况不严重。
枢纽建成后保证下泄流量18 m3/s,且电站尾水与瓦村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衔接,河道保持了一定的水面不断流,能满足河道生态用水、景观用水。初期蓄水期间,为保证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12.9 m3/s,可通过排水孔下泄(底板高程为214m,低于天然河底高程216m)。
本工程泄洪采用底流消能方式,造成的雾化影响较小;泄洪造成坝下部分水体气体过饱和,对水体水质基本无不利影响。
瓦村水电站库区水温结构为分层型,当遇到二十年一遇洪水1日设计洪水量时为过渡型,当遇到二十年一遇洪水时为临时混合型。水库水温分层时,若不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个别月份发电下泄低温水最高时与天然水温相差4.3℃。
②水质
工程施工期污水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污水量为7.5m3/h)、砂石料加工废水(废水量为506.2m3/h、基坑废水(废水量为3085.56m3/h)、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18m3/d、24m3/d)及机械冲洗废水(2.5m3/h)。由于工程所在河段为保留区,故工程施工废水全部回用不外排,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没有影响。另外,工程中桥梁基础施工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及影响范围都较小。
建库后枯水期库区水量增加,正常情况下库区水质可维持较好水平;瓦村水电站库区属于贫营养化状态,建库后库叉、库湾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2.2生态环境影响
1、陆生生态
据工程环评资料,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兴建,将可能淹没植物资源种类约130种,占库周区现知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27.03%。在被淹没的植物种类中,绝大多数是库周区内的常见种或广布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如苏铁、红椿、任豆、细子龙的部分个体将被淹没;据统计,被淹没的苏铁2株、红椿11株、细子龙53株、任豆5株、兰科植物2种15株。
工程取料或弃渣也要占用一定的地土面积,这对生长在其上的植物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据初步调查,受影响的植物约50种,主要是坡地上的种类,如栓皮栎、麻栎、白栎、槲栎、山合欢、香合欢等,以及平西沟口的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如麻竹、玉米等,未见有国家和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
工程兴建对库周区土地的淹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但对于被直接淹没的物种和植被类型来说,它们是可以恢复的。
水库蓄水后引起耕地淹没和移民搬迁,对植被和植物资源的间接影响不会太大。库区建成后,气候的湿性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是有利的,但因变化程度较小,因此有利影响也有限。
2、水生生态
①建设期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
工程开挖、爆破、围堰截流时的石料抛投会对施工江段鱼类及水生生物形成惊扰。同时,坝区及围堰占地对施工江段底质造成影响,特别是对施工江段底栖及固着类生物资源形成不可逆的影响。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限,随着工程的完建,影响也大多消除。
②运行期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水面扩大,流速变缓,泥沙沉积,透明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衍,其现存量将有所增加,但群落结构会有所变化,库区江段鱼类饵料生物基础由以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着生藻类为主演变为以浮游生物为主。
水库蓄水运行后,位于库区三江口产卵场、八囊屯产卵场、者苗河口产卵场将被淹没,但部分产卵亲鱼会在库区适合的地方形成新的产卵场,其对流水条件依赖程度高的鱼类产卵场面积以及产量规模均会明显萎缩,特别是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而言,在库区江段难以满足其产卵繁殖的条件。
电站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右江、驮娘江鱼类索饵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的洄游通道,导致项目区的一些鱼类无法正常完成其产卵繁殖生长的生活史,还因遗传基因交换方面存在不足,造成一些大型经济鱼类小种群化。
库区对静水水体中上层类群和静水缓流水体中下层类群的索饵有利,也有利于鱼类的育幼,但以流水性饵料生物为主的鱼类索饵空间萎缩。同时,库区也为鱼类提供了越冬场所。
2.3大气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扬尘会对施工场地内的施工人员健康有不利影响。由于工程车流量不大,且工程周边环境敏感目标较少,工程施工期交通运输对运输路线两侧的影响不大。工程施工期施工爆破、混凝土拌和所产生的粉尘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为有限,对周围环境的总体影响较小。
2.4声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坝址附近没有居民居住点,石料场附近有敏感点岩亨村,施工固定噪声源主要影响受体为岩亨村与左岸生活福利区,经过预测在不利工况下噪声值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爆破时超标,可能对岩亨村有一定的影响,对左岸生活福利区影响很小。工程交通噪声源会影响运输沿线敏感点,但由于工程运输车辆的车流量相对较低,因此影响程度较小,不会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2.5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1)移民安置环境适宜性分析
瓦村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全年盛行东南风,该区域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热量较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农、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其作物植被种类丰富,当地农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气候环境与生态环境。总体而言生态环境适宜。
(2)集镇安置环境可行性分析
八渡乡八渡街集镇安置点选址为八渡街搬迁到八渡村弄中组附近,该处目前植被情况一般,未发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名木古树。集镇污水排放量较少,大部分可回用于附近的农田灌溉与林地灌溉,剩余集镇生活污水将就近排放到冲沟,在进入库区,由于水量不大,基本不会对库区水环境产生影响。生活垃圾田林县环卫部门定时清运,与县城其它生活垃圾一并处置,经过生活垃圾统一处理措施后,集镇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很大。
因此集镇安置选址从环境、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3.1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初期蓄水最小下泄流量保证措施
初期蓄水期间,为保证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12.9 m3/s,可通过排水孔下泄(底板高程为214m,低于天然河底高程216m)。
②运行期最小下泄流量保证措施
正常来水下枢纽通过发电下泄流量可满足下游河道需水要求。暂停发电时,通过大坝生态流量放水管下放生态流量。枢纽运行期应结合枢纽工程管理系统及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配备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并制定应急方案,在预知机组停止发电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在机组停止发电同时立即从生态流量放水管下放下游所需流量。
3水质
施工期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运营期的生活污水禁止排入驮娘江。对施工含高浓度SS的废水采用混凝、沉淀等处理措施,对含油废水则采用成套油水分离器处理,废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施工作业及林地灌溉;施工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回用于降尘洒水、林地灌溉等。
工程运行期基本无生产废水排放,水轮发电机组配有成套小型漏油收集装置,漏油在集油箱中达到一定容积后自动抽回回用,可避免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和检修漏油对河流水质的污染。运营期业主营地生活污水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林地灌溉。
另外,水库蓄水初期须进行库底卫生清理,工程运行期对水库水质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库区库周污染控制等保护措施。
4发电期间水库下泄低温水的预防措施
为减轻水库低温水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发电进水口采用叠梁隔水门分层取水方案,该方案效果明显。
3.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陆生生态
加强现有森林植被的保护,促进其恢复,以增强其生态功能;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对淹没及用地范围内的苏铁(2株),红椿11株,任豆5株,细子龙43株,兰科植物2种15株进行迁移,并挂牌标识;位于淹没线以上的国家和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对零星分布的给予挂牌保护;对于分布相对集中,数量相对多的采用在分布区范围设立宣传牌。此外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自觉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
(2)水生生态
鱼类资源的保护采用人工鱼巢、设立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增殖放流等方式。
设立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弄瓦镇下游10余公里的周马大峡谷右江河段设立,主要保护斑鳠、稀有白甲鱼、鲮鱼、大眼鳜、鳗鲡以及四大家鱼。
增殖放流:利用百色水利枢纽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对其规模进行扩大,来满足瓦村水电站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的要求。
3.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隧洞开挖和骨料破碎应按湿式除尘作业。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应在封闭的拌和楼内进行,减少粉尘排放。此外还需对每个混凝土拌和系统配置袋式收尘器,收尘器与拌和楼同时运行。
建设单位应定时派专人清扫运输道路,洒水降尘,以道路无明显扬尘为准,非雨日每天洒水不少于5次,使道路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落装备,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运输车辆加篷盖,出装、卸场地前先冲洗干净,以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路面、加强车辆管理与维修。
在开挖、爆破高度集中的工区,配置1台洒水车,非雨日每日洒水降尘,加速粉尘沉降,缩小粉尘影响时间与范围。
受工程大气污染影响的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应采取加强个人防护的方式对施工人员加以保护,如佩戴防尘口罩等。
3.4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区内噪声防治措施
(1)进场施工机械的噪声应选择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工机械。
(2)在车流量高的路段设置交通岗或交通员,疏导交通,加强交通管理。
(3)施工人员实行定时轮换岗制度。
(4)接触噪声的施工人员进场时,应佩带耳塞、耳罩等劳保用品。
(5)设立警示牌。
2、施工区外内噪声防治措施
(1)材料运输车辆在经过道路沿线的敏感点时,速度不应超过40km/h。
(2)运输车辆行驶时,不得鸣笛。
(3)为避免夜间噪声扰民,夜间22:00时至次日晨6:00时,不安排车辆运输。
(4)加强运输车辆管理,禁止运输车辆随意空驶。
(5)弄瓦学校旁设立警示牌。
3.5移民安置环境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移民的日常生活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采取沼气池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后污水浇灌农田;对农村生活垃圾采取堆肥回田的方式处理;对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到镇区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集镇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在采取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生活垃圾处置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
专业项目恢复改建中库周道路恢复改建工程主要对沿线的植被产生暂时破坏并增加水土流失,采取相应水土保持保持措施后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量,并在道路恢复后及时进行道路两侧绿化,补偿植被损失。防护工程区不会产生浸没影响,也不会因垫高和护岸工程产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连通性。
四、公众参与评价概述
通过对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公众参与调查,广泛听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众个人对工程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有受访的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团均对本工程表示支持。在工程的移民中69.9%的公众表示支持工程的建设,24.8%表示无所谓,5.3 %表示不支持;非移民中75.8%的公众表示支持工程的建设,18.7%表示无所谓,5.5%表示不支持。
本报告就公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反对意见给予了相应的回复。从调查结果来看,还有部分公众对工程建设不甚了解,今后的环评工作中应加大对该工程建设的宣传,增加透明度,减少公众对该工程的疑虑。总体上来说该环境报告书基本上体现并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五、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根据评价区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瓦村水电站工程施工和运行对环境影响的结果表明,瓦村水电站工程的兴建符合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广西自治区、百色市航运规划规划以及百色市、田林县地方“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工程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工程建设和运行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工程淹没占地、工程运行和移民安置对生态、水环境的影响,在采取本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各种不利影响均可得到预防和较大程度减免。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总体评价认为,瓦村水电站工程不存在制约性的环境影响因素,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六、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1)公众查阅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可到百色市环境保护局供免费索取本报告书简本或登录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http://www.xiexiebang.com】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方式: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寿路80号珠江水利大厦后,邮政编码:510611,联系电话:020-87117234,赵工,传真:020-87117234,联系邮箱:Email:qdsuiyl@sina.com】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
百色市田林县八桂乡、高龙乡、八渡乡、那比乡工程建设和淹没的影响范围可能受影响的公众及附近的单位和组织、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提倡反映意见的群众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家庭地址或工作单位,以示负责。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1)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先于2010年5月采用网上、报纸公告以及现场访谈形式向公众公开有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2)公开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征求公众意见;
(3)认真整理公众意见,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体现;
(4)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审批前提供环评报告书简本,继续收集公众意见。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2010年9月8日~9月28日。
第三篇:《大壮国际广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大壮国际广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建设项目概况
广州市萝岗区联和街暹岗社区经济联合社拟在广州开发区开创大道以南、开泰大道以北、科丰路以东、新阳路以西地块(宗地编号:440116004002A1837)(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建设大壮国际广场项目。本项目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由广州市暹岗同人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地块分成A、B、C、D、E、F、G区,整体功能大致规划为:写字楼、国际大酒店、配套员工楼、商业及办公。根据广州开发区规划局《关于暹岗社区经济联合社申请科丰路以东经济发展用地规划条件的复函》(穗开规复[2011]225号)以及《关于暹岗经济发展用地(大壮国际广场项目)功能分区规划的意见》(穗规开发复[2012]252号)批准,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规划总用地面积298099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189921平方米,综合容积率2.97,总建筑密度31.4%,绿地率35.0%。计算容积率建筑总面积885254平方米。其中A区用地52219.8平方米,B区用地32484.9平方米,C区用地49336.3平方米,D区用地11715.0平方米,E区用地46150.2平方米,F区用地46663.7平方米,G区用地59529.1平方米。不计算容积率建筑总面积304667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302167平方米,架空面积2500平方米。机动车泊位数6950个,非机动车泊位数13203个。
2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大气环境中SO2、NO2、PM10的监测值未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暹岗村总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值未超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中关于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浓度限值要求,甲醇、HCL、硫酸雾、硫化氢和氨气均全时段未检出,评价范围内各测点DMF全时段未检出,显示兴森快捷线路板厂、美唯线路板厂、日立化成电子材料(生产覆铜板)及科城环保科技所排放的污染物未对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带来明显不良影响,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纳污水体珠江黄埔河段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上游长洲断面受到一定的有机污染,至下游墩头基断面水质基本满足地表水标准要求,珠江黄埔河段水体有机污染自上而下游逐渐降低,水质有所好转。纳污水体受到有机污染主要是水体接纳了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相当一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体所致,随着广州市河涌整治工程的加紧建设及市政截污管网的逐步完善,广州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将大大提高,珠江黄埔航道的水质将逐步改善。
3、声环境质量现状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受开创大道、开泰大道、科丰路交通噪声影响,项目南、西、北边界夜间噪声值出现超标,未能满足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的要求,东边界噪声和地块内噪声监测点噪声测值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的要求相应标准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一般。
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地块中部和北部原为杂草地,主要是以蟛蜞菊、牛筋草、芒草、三叶鬼针草为代表的草本群落,总体而言,项目地块目前生态完整性水平不高,整体上生物多样性较差。
3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属大沙地污水处理厂划纳污范围。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含油废水经预处理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三级标准(第二时段),卫经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大沙地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削减明显,排入纳污水体中CODCr、BOD5、氨氮等污染物对珠江黄埔航道的浓度贡献值较小,不会对珠江黄埔航道水质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营运期间不开采利用地下水,不会影响项目所在地地下水的水位,不会产生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不良水文地质灾害。
本项目污水依托大沙地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经预处理后经市政管网排入大沙地污水处理厂。项目内的污水预处理各池体(包括隔渣池、隔油隔渣池等)均按照相关设计要求做好防渗防漏处理,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和排放,且项目所在区域无集中式生活供水水源地,因此,项目污水处理设施不致对地下水质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3、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本项目产生的发电机燃油尾气、商业楼餐饮油烟废气、幼儿园油烟废气、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物经处理达到广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765-2010)燃油锅炉标准以及《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的标准限值(油烟浓度≤2mg/m3)的要求,外排废气经自然环境的稀释扩散和降解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4、声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主要噪声污染源为备用发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冷却塔等设备噪声,以及机动车噪声、商业活动噪声、装卸货噪声等。建设单位通过对设备噪声采取隔声、消声、减振等处理,对机动车噪声采取设置限速、禁鸣及道路设计上的人车分流等措施后,可使其噪声在项目各边界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要求。对商业营运时间合理控制后,可使商业营运活动噪声在项目各边界满足《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类标准。因此,项目产生的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商业楼和幼儿园餐饮垃圾、废油脂、废机油等,建设单位对固废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后,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处理,严控废物委托相应具有处理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不对外排放,无二次污染,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4外(内)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4.1外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的外环境污染源主要为开创大道、开泰大道、科丰路的交通噪声和机动车尾气,东北侧变电站的电磁影响,以及周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时产生的废气及噪声。
随着萝岗区的不断发展,周边房地产不断开发,车流量必然稳步上升,因此要保证酒店、员工楼G2、G3、F3室内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建议上述3栋建筑物可考虑采用封闭阳台,并且使用隔声性能良好的双层中空玻璃材料制作门窗,降低交通噪声对小区内部生活环境的影响。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中要求外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设计要求靠近交通干线两侧的卧室、起居室空气隔声需大于30dB(A),可使卧室、起居室(厅)内在关窗情况下的昼间声级小于或等于45dB,夜间声级小于或等于37dB。经以上措施治理后,项目周边道路交通噪声对本项目小区内噪声酒店、员工楼的影响可以接受。
目前开创大道、开泰大道、科丰路的车流量约1500~2000辆/h,已接近上述道路的设计车流量。根据对地块边界CO、NOx主干道汽车尾气对地块的影响较低,CO最大浓度占标率18%,NO2最大浓度占标率23%。随着萝岗区的不断发展,周边房地产不断开发,车流量必然稳步上升,但目前广州市正在实行国Ⅲ标准,并已推行国Ⅳ标准,对汽车尾气的限制将更加严格,且项目建筑物边界与道路之间均设置了双层绿化隔离带,可有效削减汽车尾气的影响,且按此分析,道路汽车尾气不会对本项目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根据对暹岗村地块的大气质量监测,项目周边工业企业目前所排放的有机废气、无机废气暂未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目前根据美维公司、日立化成公司的二期扩建环评报告,上述两家企业扩建新增废气污染物的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明显的影响,且本项目地块在上述两家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因此,周边工业企业的正常营运不会对本项目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4.2内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噪声设备多位于地下室或专用机房内,在落实隔声、降噪等辅助措施后,能有效降低噪声的影响,对项目内环境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大气污染源均可达标排放,且排放口能确保周围建筑有足够的退缩距离,用以减缓大气污染,总体而言,通过各项治理,建设项目内部污染对其自身的影响较小的。
5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5.1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污水排放量为5643.7m3/d,该污水具有城市生活污水的特征,污染物主要为CODCr、BOD5、氨氮、SS、LAS、动植物油等。项目所处区域属于大沙地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场址内实施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建设单位必须落实的水污染防治措施为:
(1)场址内实施雨污分流。其中雨水、浇洒绿化、景观等用水可纳入市政雨水管网排放,居民生活和配套公共建筑等产生的污水可纳入市政污水管道排放,严禁雨污管道混接。
(2)对污水作预处理,以满足市政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要求。措施主要为:对生活污水经隔渣处理、含油污水进行隔油隔渣处理后,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
(3)项目产生的污水预处理后排入周围现状污水管,污水经管网送至大沙地污水处理厂处理,最终排入珠江黄埔航道。
5.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项目内的污水预处理各池体(主要包括隔渣池、隔油隔渣池等)均按照相关设计要求做好防渗防漏处理,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和排放,管网接驳处落实防渗防漏处理。
(2)项目内的生活垃圾、餐饮垃圾等经收集后运至垃圾临时收集点,储存于垃圾桶内,垃圾临时收集点的地面落实防渗防漏处理。
(3)备用发电机所需的柴油储存于所在发电机房的油缸间内,采用液压油缸储存,油缸储存量为1.0m3。为避免油污渗漏造成周边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项目采用防渗油缸储存,并对发电机房(含油缸间)地面落实防渗防漏措施。
5.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发电机尾气
本项目共设置4台柴油备用发电机,放置于地下一层专用的设备房内,营运期发电机尾气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① 按规定使用发电机组。仅在昼间检修及市电停电时使用,检修时间为每2周需空载运行10分钟,每半年带负载运行半小时”。
② 控制燃料油的含硫率,从源头上降低废气中硫化物的浓度。备用发电机应使用含硫率不大于0.2%的优质轻质柴油作为燃料。
③ 落实烟气净化治理措施。对燃油尾气落实水喷淋降温除尘处理,喷淋水加表面活性剂吸附净化硫化物。
④ 建筑内部预留废气排放烟井。为避免发电机尾气携带热量对内置烟井邻近功能区产生影响,内置烟井内需使用耐火砖、岩棉或者其他有效的隔热材料设置隔热层。
⑤ 合理设置排放口。燃油尾气经净化治理后,达到广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765-2010)燃油锅炉标准后由内置烟井引至6#住宅楼32层天面排放,排放口位置应避开附近的环境敏感点。
2、厨房油烟废气
类比同类型油烟废气治理经验,幼儿园食堂以及商业楼餐饮油烟废气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为:废气经通过静电除油烟装置处理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再由预留内置烟井分别引至建筑物楼顶天面高出3m排放,共设置5个油烟排放口。建议建设单位采取如下措施,将本项目油烟排放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轻。
① 设计阶段应预留静电除油烟装置和内置烟井的安装位置和尺寸; ② 内置烟井应由隔热砖砌成,做好相应的保温、隔热、防漏等措施,避免热污染给建筑室内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③ 内置烟井风速不应大于8m/s,避免烟气排放口产生明显的风噪; ④ 加强油烟治理实施的运营维护,定期清理静电除油烟装置,确保油烟处理装置高效稳定运行。
⑤ 建议建设单位有选择性地引进的餐饮企业,优先引进油烟量少、气味轻的餐饮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排烟量。
3、机动车尾气
本项目共设置机动车停车位为6950个,其中地下车位6500个,地上车位450个。地上停车位较分散,启动时间较短,因此废气产生量小,在露天空旷条件下很容易扩散,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机动车尾气主要集中在地下停车场,机动车尾气易集聚,地下车库通风由抽排风机引至地面首层排放。
为保证地下车库汽车尾气能够较好的稀释扩散,进一步减轻对排放口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单位拟采用如下措施:①将地下车库排气口分散设置,并避开人群经常活动的地方;②排风口采用金属百叶窗设计,排放口高度不小于1.2米;③排放口周围设置绿化带,种植乔木、灌木等,利用绿化带的吸附作用来减轻汽车尾气的污染。如此,本项目车库排放的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空气的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5.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备用发电机噪声
① 发电机房作全封闭设计,门采用重质隔声门,若设置观察窗则需采用双层隔声窗;
② 机房内作吸声隔热处理,内墙四周及天花先设轻钢龙骨,再用铝合金扣板作护面,内贴超细玻璃棉、玻璃布;通过隔声天花增强对上方的防护效果,再经建筑结构的阻隔,避免噪声、热量对首层住宅产生明显影响; ③ 发电机房抽排风量考虑发电机组散热,保证整个机房内正常的工作环境;消声器及尾气管进行保温处理,防止热量散失;风机选用低噪环保型设备,并在进、出风管设置消声器或消声百页;
④ 发电机机座做好相应的减振措施,包括设置减振基础、发电机与减振基础之间安装减振器,以防止发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沿建筑结构上传,影响上层住宅;发电机房内的风机、排烟管、尾气喷淋装置等,在安装处均应设置良好的减振结构,避免发电机、风机的振动通过上设施向外传播,对上层住宅产生明显影响;
⑤ 发电机日常维护应在非商业活动时间内进行。
2、水泵、风机等设备噪声 ① 选用低噪环保型设备;
② 将设备放置在专用的设备房内,并采取隔声、消声和减振等措施; ③ 对于不能进入设备房的风机等设备采取隔声、风管减振等振措施; ④ 气动性噪声部位采取消声措施。
3、变压器噪声
① 选用低噪环保型设备;
② 将设备放置在专用的设备房内,并采取隔声、消声和减振等措施,如设置减振基础等。
4、冷却塔
采用低噪声冷却塔,并进行基础减振。
5、机动车噪声
① 在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处设置减速带及限速标志,车辆进入地下停车场的速度不宜超过15km/h,以降低机动车噪声源强;
② 根据广州市机动车管理规定,在环境敏感点附近明显位置设置禁鸣标准,严禁机动车进出本项目鸣笛;
③ 本项目进出停车场道路应采用改性沥青路面,以降低机动车噪声源强; ④ 合理设计机动车出入口,使其在方便行驶的情况下,尽量远离项目自身及周围环境敏感点。
6、商业活动噪声
① 加强对商业宣传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室外使用高噪声音响设备,严禁夜间进行高噪声的商业宣传活动;
② 商业装卸货活动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货车停靠后应熄火,不得空挡等待,加强对装卸货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缩短卸货时间,禁止使用高噪声设备进行作业。
③ 卸货区位于配套商业楼负一层,卸货、运货等作业均在地下室进行,可最大限度降低卸货噪声对小区内部的影响。
5.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①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本项目产生的垃圾日常日清,实行垃圾袋装化,生活垃圾由小区保洁人员每天通过密封桶收集至负一层的垃圾临时收集点内,再通过车载桶装方式外运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此外,生活垃圾应按《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广州市餐厨垃圾管理试行办法》实行分类收集,对废纸、废金属、塑料、橡胶等可回收的垃圾由指定部门统一回收,对厨余垃圾及无回收利用价值的可交环卫部门定期收集,统一处理。
② 建设单位应配合环卫部门,每天及时对垃圾临时收集点的生活垃圾进行清运,送至附近垃圾压缩站压缩处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③ 对垃圾集散点进行消毒、杀虫、除臭,以免散发异味,孽生蚊蝇。④ 商业楼餐饮及幼儿园食堂产生的餐饮垃圾暂存场设置于厨房内,并用密封垃圾桶存放产生的餐饮垃圾。
⑤ 废油脂属于严控废物,需单独收集后交由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处理。⑥ 备用柴油发电机产生的废机油(HW08)交由有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6政策、法规相符性及选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本项目属于村镇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建设大型百货商店为主的商业配套设施,包括大型超市和若干专业店、专卖店、连锁店、酒店一级相应配套员工楼等,行成区级商业中心,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符合广州市、萝岗分区的总体规划,用地合法,不与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相冲突;公建配套设施与居住、文教等敏感点相互协调,小区平面布局合理。因此,本居住小区建设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环保要求及小区自身要求相协调。
7公众参与结论
综合本项目公众调查的意见来看,由于本项目主要功能为住宅,同时配有商业功能,被访群众均认为本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较小,项目的建设会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整体上公众对其支持率比较高,无公众反对该项目的建设。
被访群众认为施工期和营运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建设单位计划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使其排放的污染物达到排放标注要求,尽量降低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确保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发生明显的变化。综合结论
本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会带来一定的扬尘、噪声、固废等影响,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管理,限制施工机械的工作时间,文明施工、文明装运,并对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水进行妥善处理等,尽可能将施工期的影响降至最小。
本项目建成后的可能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的污染因素为:居民及配套设施生活污水、商业楼餐饮含油废水、幼儿园食堂含油污水;备用柴油发电机燃油尾气、商业楼餐饮油烟废气、幼儿园食堂油烟废气、机动车尾气等;备用发电机、变压器、冷却塔、水泵、风机等设备噪声和进出场址的机动车噪声;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废油脂、废机油等固体废物。经落实相应的污染治理及控制措施后,其环境影响程度能被周围环境所接受。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后,其产生的污染源经有效处理后,将不致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的建设从环保角度而言是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三同时”的管理规定的同时,落实本环境影响报告中的环保措施,并要经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投入使用。本项目在进行房屋预售时,应根据环办[2008]70号文的要求,公示环评及环保验收情况,如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规划布局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篇: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1
等情况,结合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主要环境因素评价范围。
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1.2.2 规划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规划任务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沁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要求,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水能资源开发和水电梯级运行管理,改善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干支流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各河段资源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明确沁河干支流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主要任务。
(2)规划目标
1)近期(2020年)目标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现有灌区的节水力度,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70%左右提高到85%;通过张峰水库供水工程和河口村水库建设,使沁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9%,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沁河流域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沁河下游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消除工程隐患;上中游河段城市、县城及重要企业和工业园区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防标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初步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60%以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体系。
2)远期(2030年)目标
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根据流域水资源需求,进一步挖掘供水潜力,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主要断面的生态流量及水电站下泄流量得到保障,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得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继续开展干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流域防洪问题基本解决;流域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度达到75%以上,建设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2.3 总体布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要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三是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水资源保护以恢复流域水域功能、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严格论证和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入河,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水生态保护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严格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证河流生态环境流量和水流连续性,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沁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干流中上游及支流防洪以城镇河段为治理重点,确保城镇河段防洪安全;沁河下游要根据黄河下游防洪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现有防洪工程体系,通过修建河口村水库及堤防加固、险工建设,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山洪灾害防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沁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加强监督。根据减少入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沁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加强监督管理,有序适度开发,对于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建设且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水电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整顿,补充有关手续,对于新规划的梯级电站,必须先到相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得到批复许可后方可行进开发建设。沁河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管理能力。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督监测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提高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
1.2.4 规划内容
1.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强化节水等有关措施,在保证河流低限生态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节水规划
规划在沁河流域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以灌区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节水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植低耗水、低耗能和高产出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工业;城镇生活节水方面,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有效减少生活用水量。采取各类节水措施后,现有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现状的0.54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0.65,2020年可节水量为1.04亿m3,2030年可节水量为1.47亿m3。
(2)水资源配置方案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框架下,统筹考虑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对水资源的需水要求,统一配置多种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适量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考虑河道内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在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干支流主要断面如飞岭、润城、五龙口、武陟都要保证一定的流量和水量,并提出主要断面的水量控制指标。
为满足沁河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续建和新建一批水库以及引沁入汾和一些小型的引水工程。张峰水库总库容3.92亿m3,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2.05亿m3;河口村水库修建后,能比较充分地调节和利用沁河水资源,可以向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2828万m3,供水流量4.2m3/s。
为维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保证地下水采补平衡。2020年、2030年水平沁河流域规划地下水开采量均为3.97亿m3。
2020年、2030年水平流域矿井水与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分别为1.33亿m3、2.09亿m3。
(3)引沁入汾调水工程
临汾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奇缺,唯一可解决的途径是引沁入汾调水,工程规划在沁河干流上修建马连圪塔水库作为引水枢纽,经隧洞引水至汾河流域的临汾地区。根据1956年~200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87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河道内用水0.75亿m3后,引沁入汾工程多年平均最大可调水量为0.8亿m3。如果采用1980年~2010年近30年系列分析,马连疙瘩水库天然来水量1.15亿m3,扣除2030年水平水库上游地区用水0.32亿m3以及引沁入汾调水0.59亿m3后,河道内剩余水量仅0.24亿m3,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规划引沁入汾工程调水量暂维持一期和川输
水(马房沟提水)工程0.59亿m3的调水规模。
(4)城乡饮水安全
沁河流域共在沁河干流、丹河、梅河、杏河、获泽河等沿岸分布有城镇饮用水水源地18个,其中重点水源地有11个,即郭壁泉、延河泉、下河泉、市区、巴公、北石店、高平、川起、五龙沟、成庄和望川水源地。流域重点水源地水质均能满足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但城镇供水还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晋城市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一直是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支撑,已在高平和晋城形成了两个隐伏岩溶地下水超采区。根据现状供水情况,2020年和2030年较现状需新增的供水量分别为1898.9万m3、2765.8万m3,大部分城镇需要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地,以满足新增供水要求。以现有水源地改扩建为主进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张峰水库续建完成后,通过向泽州盆地供水,调整当地水源结构,对于晋城市区、高平市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采取限采和封井等措施,逐步缓解地下水超采情况。
1.2.4.2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
目前沁河下游及其支流丹河和老蟒河水污染严重,随着沁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水土、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形势将日趋严峻。加强沁河流域尤其是晋城等重点城镇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测和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是维护和保障沁河流域及相关区域乃至黄河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1)规划年水质目标
2020年,沁河干流孔家坡以上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保证孔家坡至周家沟(即沁河沁源安泽保留区)实现Ⅱ类水质目标,周家沟至拴驴泉坝址段继续维持现状Ⅲ类、Ⅳ类水质,保证拴驴泉坝址至五龙口水文站的沁河河南自然保护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五龙口至沁阳县北孔的沁河济源、沁阳农业用水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沁阳县北孔以下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逐步恢复水域功能。丹河寺庄镇以上的源头区域继续维持现状Ⅱ类水质,丹河泽州缓冲区和丹河博爱饮用水源区继续维持现状Ⅱ类、Ⅲ类水质,保证丹河泽州缓冲区实现Ⅲ类水质目标,玉王庙至入沁河口的丹河博爱、沁阳过渡区实现Ⅳ类水质目标,丹河晋城开发利用区和丹河焦作开发利用区的其它河段消除劣Ⅴ类水质。老蟒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
2030年,沁河干流、丹河、老蟒河全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2)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
为实现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水域纳污“红线”控制制度,以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约束条件,近期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控制在8613.3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532.2t以内;远期全流域COD入河量控制在6731.5t以内,氨氮入河量控制在382.5t以内。
(3)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根据沁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情况,沁河干流张峰水库以上及其他重要支流源头区以保护为主,继续加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流域上游持续稳定来水水质良好。沁河干流河南武陟段、支流丹河山西晋城段及河南焦作段,由于受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水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其污染超载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规划重点对以上河段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污染源达标排放等控制原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基本实现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要求。(4)水生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沁河流域水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以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河流廊道水流连续性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保障重要河段生态需水,维持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加强重要水功能区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沁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
沁河流域孔家坡以上河段属于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区,保持河流自然状态,禁止水电开发;孔家坡至张峰水库河段,以特有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小水电开发,保证河道生态需水;张峰水库至省界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保持水流连续性及河流连通性,维持河流底限生态健康;省界至入黄口河段,以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为主,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持水流连续性,保证入黄生态水量。
1.2.4.3 防洪规划
防洪工程对保障沁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工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且随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对防洪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重点做好城市河段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干支流河段防洪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1)沁河下游河段:对堤防高度或堤顶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段长度共计75.274km进行加高帮宽;安排加固堤防长度为87.974km;安排进行堤防堤顶道路建设,共建设堤顶道路长143.746km,其中新建138.406km,改建5.34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共安排16条防汛道路建设,长80km,考虑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及近年来实际使用情况,远期考虑全部翻修一遍;对现状丹河回水堤长2.01km安排加高帮宽;规划安排险工改建34处,总坝垛(护岸)430道(段),其中坝垛251道,护岸179段;对4段不利河势处堤防安排工程防护,共安排险工续建5处,工程长度3023m,共计坝垛44道,其中坝3道,垛18道,护岸23段。
(2)干流上中游河段:规划安排防洪河段全长128.84km,其中重点防护区河段长12.47km,一般防护区河段长116.37km。规划安排护岸工程178.48km、堤防15.16km。重点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县城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1.56km,可利用高岸及不需安排防洪工程长度1.46km,规划护岸工程长10.23km,规划堤防工程长2.25km;一般防护区河段主要分布在沁源、安泽非县城河段以及沁水、阳城、泽州、及济源段,现状堤防及护岸长26.47km,规划护岸工程168.25km,规划堤防工程12.91km。
(3)规划共安排治理重要支流防洪河段长度305.16km(其中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治理河段长度为88.6km)。规划安排清淤疏浚179.28km,安排防洪工程长度为384.43km,以护岸形式为主,局部堤防与护岸相结合,其中护岸、堤防工程分别长272.55km、111.88km。
1.2.4.4 水土保持规划
(1)规划总体布局
北方土石山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地表土石复杂,坡陡沟深,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加强预防保护工作,同时改造坡耕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人口稀少地区实施封禁;同时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西北黄土高原区,该区水资源相对短缺,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主要包括淤地坝工程、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建设、退
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根据典型小流域设计、关键治理措施及优化治理模式进行各项措施配置。近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1km2,其中山西省1659km2,河南省112km2;安排骨干坝20座、中小型淤地坝141座,小型水保工程13317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2080hm2,人工造林59956hm2,人工种草3920hm2;封禁81147hm2,管护55336hm2。远期(2021年~2030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km2,其中山西省1414km2,河南省87km2;安排骨干坝23座、中小型淤地坝150座,小型水保工程8878座(处、眼、个);安排建设基本农田38917hm2,人工造林54389hm2,人工种草2613hm2;封禁54098hm2,管护36891hm2。
1.2.4.5 水电梯级开发规划
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落差相对集中,但水量相对较小,适于建设中小型水电站。截止2010年底,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已建、在建电站44座,总装机容量153.96MW,年发电量7.23亿kW·h,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但目前水电开发和运行还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对流域水生生态环境和工农业供水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规范水电开发建设,实现梯级统一运行管理,协调发电与供水、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本次规划复核,在沁河干流及支流丹河上共布置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168.1MW,其中沁河干流37座,装机容量143.67MW;丹河干流15座,装机容量24.43MW。
1.2.4.6 综合管理规划
规划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实施和修编的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防汛抗旱、河道与水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2.1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工程布局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原则,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本规划中。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劲射,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也协调一致。
沁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内容与治黄的总体思路和黄河流域有关规划协调一致。《规划》的相关内容与山西省、河南省有关规划是协调一致的。
综上所述,《规划》的内容与国家的定位及地方的发展思路一致,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本规划与相关规划是协调的。
2.2 环境影响分析
2.2.1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规划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后,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增加,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提高。河道内河川径流量将相应减少,但都大于各断面计算的生态需水量。
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制定的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后,2020年除沁河沁阳武陟过渡区、沁河武陟农业用水区、丹河高平过渡区、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15个水功能区均实现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9%;2030年沁河流域除老漭河武陟过渡区外,其他水功能区均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整体改善。
2.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在总体目标、布局及具体内容中贯彻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且提出了水资源优化
配置方案、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等,为改善流域陆生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断面的生态环境水量、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规划实施后,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但对局部河段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给予减缓、减免及保护。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对陆生植被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水库工程淹没及防洪、灌溉、水源等工程永久、临时占压以及工程施工的扰动。植被类型以落叶灌丛和草灌丛为主,无珍稀植物分布。且这种扰动或者破坏是暂时的,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植被破坏区域采取一定的植被恢复措施后,可弥补施工所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使工程对当地植被的影响减至最小。总体上,规划对陆生植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沁河流域内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石貂、青鼬、斑羚4种,但由于其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规划的各类工程措施都不涉及,所以规划对流域内的重点保护动物影响有限。
(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按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省界及入黄主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河道内用水分别达到4.36亿m3和5.65亿m3;沁河流域多年平均入黄占流域地表资源量的42.2%,保证了沁河干流不断流,可大大改善河道内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沁河主要断面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水流连续性及河流廊道连通性基本保证,土著特有鱼类栖息地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建立沁河流域水生态监测、保护及管理体系,基本遏制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恶化趋势,沁河水生态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2.4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将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实施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缺水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将全面提高沁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在促进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2.5 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1)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沁河干流的化城水电站,以及丹河干流的三横山、杨庄河3座水电站位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存在一定冲突,电站建设应注重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研究,分析电站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避让和减缓措施。
(2)对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本次规划的马连疙瘩水库处于沁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发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存在一定冲突,水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另外,本次规划在沁河干流安泽段规划堤防工程4.11km和护岸工程53.34km,规划防洪工程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栖息环境造成一定扰动,防洪工程建成后,高度人工化的河流将造成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一定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此河段鱼类的栖息和繁殖。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环境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保护管理的规定进行各单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监督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加强和完善沁河流域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站的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提高水质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水资源调度工作要参考水质监测结果;建立运行期生态监测制度,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长势、分布、数量定期进行监测。
(4)在规划方案运行期间,要重视环境管理,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运行期间的各种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工程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减免不利影响。
2.3.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中,进行了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制定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了“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加强源头区水源涵养,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控制、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建议。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针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划分了水源地11个保护区,提出了隔离防护、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工程、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并提出了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等管理措施。
根据2010年沁河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沁河流域超过半数以上的水功能区水质超标,沁河河南武陟段和丹河山西晋城段以40%左右的纳污能力承载了全流域约75%左右的入河污染物,是流域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晋城市、焦作市排污分别占到50%、40%是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控制的重点区域。建议山西省省和河南省有关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快沁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制定,确保水功能区区划水质目标如期实现。具体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统筹协调黄河、沁河水资源保护,按照《黄河干流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的要求,及本次规划制定的沁河流域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意见,严格控制入黄污染物总量,保证沁河入黄水质实现Ⅳ类水质目标,减轻沁河对黄河下游城市供水水源地的影响。建立以流域机构、山西和河南水利及环保部门相结合的联合治污机制,建立以流域为依托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信息交流、重大问题会商制度,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置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的建设。
(2)以老蟒河为试点,建立重要支流口及排污口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
以老蟒河为试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采用叠水曝气、生物降解等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设置厌氧生物滤池、跌水堰、表流湿地、拦污控制堰、河道护 12
砌和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等设施,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多重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并将其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沁河流域,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污染严重的企业排放口等典型排污口末端,在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工程体系,对排污口入河前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染负荷。
(3)以工业园区为重点,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工业污水治理水平
以农业面源为重点,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控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和推广,根据水域纳污能力和水生态功能要求,严格新兴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对入河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新建园区必须配套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已有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园区集中处理规模和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废水回用技术促进能源化工基地污水深度处理,加大节水力度、降低污水排放,加强园区企业排水监督,确保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控制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严格审核进入园区的煤化工等其他企业。工业园区内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其入河排污口设施建成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黄河水利委员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优化流域水利工程布局和运行方式,保障沁河干流自净用水量
流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应在妥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流域干支流水利工程统一调度,严格监督张峰等水库发电下泄流量,保障流域干支流河道的自净水量,其中沁河干流润城和武陟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分别不低于6.59亿m3和5.65亿m3,重点加强枯水期、应急期等特殊时期的水量调度,维持河流一定的自净能力,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5)提高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能力和回用率
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及污水厂稳定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大流域重点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能升级改造,完善除磷脱氮工艺。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规划年,在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基础上,高平、泽州等地需新增污水处理规模。
(6)加强特征污染物的污染防治监控能力建设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涉重金属项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污染源综合防治;加强重金属监管能力建设,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
(7)实施沁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和修复工程
从源头上对流域地下水开采实施动态监测和严格控制,针对位于沁河流域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环境风险较大的重点污染源,要求每个污染源地下水背景区至少布置一个监测井和下游区至少布置三个监测井。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监督性监测,并规范、引导、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地下水环境监测。另外要严格控制地下水过渡开采,进一步严格审批打井许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沁河、丹河等支流水质,减少浅层地下水的污染,防范采煤采矿等活动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漏斗区采取灌溉回渗、河渠、沟塘等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修复工程。
2.3.3 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措施
(1)陆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优化工程线路及布置,最大程度的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强工程建设期的施工管理,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临时占地应保留表层土,并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恢复植被,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调配,杜绝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发生,在流域内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流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认真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施工人员及流域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杜绝偷伐活动和偷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条列,严格管理与执法,禁止人为滥捕乱杀野生动物;保护现有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国家和山西、河南省规定的珍稀动物的保护,严禁非法猎捕珍稀鸟类及益鸟,规划实施工程建设应避开候鸟的聚集时间,减轻对保护鸟类的影响。
(2)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维护和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增殖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重点保护的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场所和生存条件。
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河道内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配置指标,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超指标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格水电站运行管理,实行水电站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制度。严格沁河干流小水电站开发、建设。管理与审批,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应禁止水电梯级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由于水电运行过程中基本无污染,可以适当进行水电梯级开发。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将环境保护纳入规划、审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全过程。最大限度的减少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位于以上区域的已建小水电站,其运行管理必须满足水生生态保护要求,运行期满后,原则上不再复建。同时,从国家生态保护定位和开发管制原则及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角度,开展小水电站开发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系统评估梯级小水电站开发短期直接和长期累积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及国家清洁能源相关政策及规定,系统论证其存在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落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宏观政策,综合考虑各河段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各河段治理开发与保护任务、规划总体布局和规划目标及水资源管理的控制性指标,规范了经济社会对资源环境的开发活动,最大程度避免了流域治理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实施后,将有利于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遏制水质恶化趋势、促进沁河干支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大幅度减免洪水灾害;有利于提高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减轻流域水土流失,促使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发生逆转,向良性循环发展,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规划的部分工程将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将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论证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编制相应的环境评价专题报告,提出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
措施,将项目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对重要和敏感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进行专题评价。
第五篇: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一、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坐落于深圳市宝安区、光明新区和龙华新区交汇处,跨光明、公明、石岩、大浪、观澜五街道,项目规划面积2115.20公顷。
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定位,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工程、交通系统工程以及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给排水、电力电讯工程等配套设施工程。其中,森林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工程旨在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改造对象集中于公园内的人工植被、采石场、边坡、未成林造林地等,改造面积约488.8ha。交通系统工程规划包括出入口布局、生态停场建设以及园区道路的修整、新建。为了控制车辆进入森林公园,减少修建公路对山体的破坏,森林公园主要游园方式为步行游览,园内道路以人行道为主,将对现状108200m的道路优化修整为54779m。
拟建项目在建设运营期间均不涉及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的征用、开发与利用。项目总投资8432.44万元人民币,其中建安工程费7085.6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722.15万元、预备费624.63万元。(深发改[2008]417号)
二、环境影响评价
(1)水土流失的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期间,拟开展的水土保持方案包括:①合理安排施工期,大面积破土等可安排在10月至翌年3月。②合理安排施工单元,减少施工面的裸露时间和裸露面积。③优化工程挖方和填方,通过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土方外运量。④
布置临时排水沟,拦截泥沙,减少对排水渠和周边水体的淤积。⑤对于建筑材料临时堆放场所,应做好围档和覆盖,使之不为雨水直接冲刷。⑥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提交完整的水土保持设计方案。
在有效采取以上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多年平均降雨情况下的水土流失强度可降为微度,水土流失量为可接受水平。
(2)声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间主要的噪声源为机械作业,拟开展的声控措施包括:①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时间。②选择低噪声的机械设备。③从控制声源和噪声传播以及加强管理等角度对施工噪声进行控制。在有效采取以上措施的情况下,施工过程的削声效果明显。
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停车场噪声,以及游客喧哗噪声和公园广播噪声。由于项目周边的主要环境敏感点与停车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且由于项目区域林地分布广泛,将进一步发挥了区域削声功能,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不大。
(3)固废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及运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将集中收集,定期送往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园内如废电池、废油漆、废涂料等危险废物,将定期交送有资质的专业部门处置。综此措施,公园建设运营对区域固废环境的影响是较小的。
(4)水环境影响
拟建项目在建设运营期间均不涉及对水源的征用、开发与利用。
园内生活污水经化粪处理后可作为周边植被生长的营养源,禁止排入地表水体,对资源合理利用、园内水环境维护有一定积极意义。
(5)大气环境影响
项目对大气的环境影响集中于施工时,施工扬尘的产生与影响是有时间性的,它随着施工的结束而自行消失。建设方在施工期应对运输的道路及时清扫和浇水,并加强施工管理,以便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
(6)生态环境影响
公园部分植被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原有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经济林的比例占整个公园的面积很大,不利于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
本项目建设运营将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定位,将对包括公园内人工植被、采石场、边坡、未成林造林地及占用林地的耕地等受人为干扰强烈,生态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性低下的区域实施森林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工程,以引导区域生态健康、良好发展。在积极落实、巩固森林保育与景观改造工程后,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及景观水平。
三、综合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定。在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及运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能够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因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项目建设
是可行的。
四、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的名称: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联系人:庄工
联系电话:29108429
环评单位名称: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831号)
联系人:蓝工
联系电话:***
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2013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