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河镇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情况汇报
银河镇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把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推诿,不等靠,树立早抓快上的思想,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制定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服务到位。现将近年来开展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人口4万,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万亩,下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8年完成财政收入316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48元。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2003年开始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人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6年实现参保人员84人,征收基金80余万元,2007到2008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100万元,到今年4月底参保总人数达350人,基金达4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自2003年成立以来,镇党委、政府就非常重视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连贯性很强。新形势下的社保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工作更复杂。对从事社保工作的同志,要求做到改进工作作风,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确保责任到位,服务到位。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扬“走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的社保精神,与县社保局一起,多次出动宣传车深入基层,深入村企,深入农户进行政策宣传,把服务送到家门,把宣传、解释、测算、养老金发放等工作真正说到参保人员的心坎里。通过讲政策,算细帐,讲利益、讲好处,让他们能够透彻地了解参加养老保险后能够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认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确实有好处,确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他们积极性,让他们分清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宣传力度到位,宣传方式灵活。采取标语、广告,街头咨询、散发传单、制作图版等各种宣传方式和新闻媒体大造声势,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和职工知道社保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街口和主要村道路口刷写社保宣传标语,真正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社保宣传阵势,不断扩大社保影响。利用赶集等场合对社保政策、知识进行宣传,做到社保政策家喻户晓。
近年来,我镇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主要有4方面原因:(1)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劳动保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2)政府积极引导。我镇将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并将社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3)劳动保障部门高度重视,将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要求各乡镇增设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并配备了电脑、电子显视屏等办公设备。(4)养老保险承诺保障水平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目前我镇的养老保险现状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窄覆盖、功能弱、效果差。
三、存在的问题
我镇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覆盖面窄。从参保对象看,只有村干部、部分企业职工和工商户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而大部份城镇职工和企业职工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
(三)居民参保意识差,整个社会对养老保险的意识不强,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旧思想中。
四、有关建议和意见
1、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社会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理顺部门关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2、坚持自愿投保为主,强制投保为辅的原则。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个体私营企业都要为职工买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乡镇企业职工,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村,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村。
3、积极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本工资不宜增长过快、过大。要让全社会最少一半以上的人能接受,不能让有参保意识愿意参保的人交不起保险金。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了,就会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会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5、搞好社会养老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和衔接。搞好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可为保险对象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身体好,收入多,贫困线以下的人就会减少,就能促进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社会救济搞好了,能帮助贫困的人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从而促其搞好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参加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人则多,也就促进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发展。反之,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社会救济之间关系处理不好,都难以发展。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它社会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和衔接,规划、设计必须统盘考虑,统一进行,这样才能综合利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篇:银河镇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银河镇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基地建设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发展粮食、生猪、蔬菜、杜仲、茶叶五大主导产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业,采取政府引导、示范带动、政策推动等措施,推进全镇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镇有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县级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4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41个,其中种植业基地28个,养殖基地13个。去年我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5%。现将近年来我镇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筑巢引凤抓项目
我镇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改善。一是改造水利设施。去年我镇投资400余万元,顺利完成了袁河河堤改造工程;投资120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五一干渠实施了全面改造,对6座小型以上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河下岭下和陇田万亩陇各投资120万元,对小水圳进行了全面硬化。二是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截止08年底,全镇硬化公路达35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组
1通;三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安全用水体系。全镇已有12个村,4200户用上了自来水,占全镇总户数50%,城镇实现了全覆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企业项目的引进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后劲 我镇重点抓好了粮食、生猪、蔬菜、杜仲、茶叶五大主导农业产业,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一)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突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品种展示、超级稻示范并推广良种良法。去年我镇落实早稻种植17920亩,中稻种植3317亩,晚稻种植20937亩,粮食总产量达2.25万吨。
(二)以杜仲生猪为依托,在乌石、紫溪、邓家田、何家圳等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全镇现有养殖户240余户,存栏母猪5800头,年出栏生猪59960头。
(三)以河下、陇田为主,建立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河下岭下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本地及周边省市为市场,主要产品有黄爪、辣椒、芹菜,大蒜等。占地1500亩的陇田供港蔬果有限公司,所产广东菜心、生菜、芥兰等季节性蔬菜全部销往香港、澳门,日产蔬菜总量可达7吨。
(四)天柱岗、乌石、京竹、墨溪等村大力发展药材杜种种植,总面积已达5200余亩。
(五)在长竹、乌石、紫溪、何家圳建立茶叶基地7个,总面积达3000亩。长竹“玉竹银峰”牌、乌石“碧峰”牌茶叶均获省级奖。茶叶年产值达200
万元。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促民富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将本地的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转化为效益优势。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1500亩的苏记供港蔬果有限公司是我镇引进的重点项目,该公司所产的“速生长、无公害”蔬菜,全部销往香港、澳门。全年蔬菜部产量达1.2万吨,年产值2500万元。公司固定职工500余人,年发放工资1000余万元,可为当地人均增收860余元。公司目前已申报出口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镇还全力扶持银河杜仲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大富乳业有限公司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杜仲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延长产业链,努力打造杜仲产业,辐射周边2000多户农户从事杜仲树种植和杜仲猪养殖,并新建了5个养殖小区。该公司所生产的格林米特牌杜仲猪肉,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定,公司所生产的杜仲茶、杜仲酒、杜仲饲料更是深受市场欢迎。大富乳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奶牛和养殖技术,做到供销一条龙服务,辐射带动周围养牛示范农户300余户、近1000人走上致富路。“大富康园”牛奶获绿色食品认证,并获省著名商标,也正准备申报“中国名牌产品”。
四、以协会带动基地建设,产生规模效益
我镇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分踊跃,先后有26家申报,已有14家获批准注册,其中养殖业协会11家,种植业协会2家,其它专业合作社1家,入社农户2400余户。我镇成立了以牛栏塘养殖小区为基地的邓家田牛栏塘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富生养殖小区为基地的银河富生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河下岭下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河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银河杜仲公司为主要成员的银河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江西苏记供港蔬果有限公司为成员的银河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康民养殖有限公司为生猪基地的为民鲜活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我镇通过协会带动基地建设,产生规模效益,减少了农民投资风险。
五、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力促建设与产业双丰收 我镇依据各村各地实际,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试点申报时,优先考虑有产业基础的自然村。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社会主新农村建设,实现村企互赢。以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了,反过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如陇田棉花园自然村有3/4以上的农田被供港公司租用,租金为每年600元/亩,另外有20户农民为公司打工,人均月工资900元以上,农户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六、建议与要求
1、由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淤塞严重甚至倒塌,造成排灌不畅,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产量效益,所以建议上级政府
和相关主管部门能尽快立项解决我镇的一些水利设施建设,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2、有些农业产业化企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资金周转存在困难,且正在申报市、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要求享受农业产业化扶贫资金的扶持和龙头企业贷款政策。通过政府牵线,扩大融资渠道。
3、希望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多下企业指导和送技术下乡,有些产业化企业特别渴望能有专家作企业顾问。
4、农民素质还不高,缺乏市场意识。建议各级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工程”,分期分批在农村中选取骨干分子进行重点培养,采取授课、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来更新农民观念,增强农民技能。
5、茶叶产业,由于市场、品牌、资金周转制约,虽然有多处基地,但由于产量低,品质不高,销售难,致使产业无法做大做强,希望有项目依托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总之,我镇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真正产业化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会努力正视自已的不足,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强镇而不懈努力。
2009年3月19日
第三篇:社会养老保险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企业改革正深入进行,作为社会“安全网”、改革“减震器”的社会保险正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及养老金制度的现状
1、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以社会、经济、政治等力量为保障,当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力后建立的一种对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专项基金。《中国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参保人缴纳年费上限十五年以上者(年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纳到十五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1989年至2006年期间,从118.8亿元增加到了4996.7亿元,总共增加了40倍,同时我国养老保险占社会保险的比例超过了75%。可见,我国养老保险的支出额数目之大,表明了我国对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之深。
2、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分级统筹开始的。1997年,国务院提出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市(县)级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度的方案,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统筹。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3个省、市、县、自治区名义上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中约10个省区是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他的省区采用的仍然是以县级统筹为主的方式。由此可见,中国的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相当低的。在划分的2000多个统筹区中,主要还是市(县)级统筹,而我国要达到全国统筹,则要求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用资金”。显然,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的现状与国家所设立的统筹目标差距悬殊。
二、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多次改革,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企业+社会”,到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保险”,再到1984年以后的“社会保险”。近16年来,社会保险在保险方式上从社会统筹到“统账结合”,在保险项目上从少到多,在保险范围上从窄到宽,不断完善。在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利益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1、养老基金的筹资范围窄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而言,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为了能够使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当务之急是如何筹集到更多的养老资金。尽管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文件中确定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面依然狭窄,主要来源是国家预算和企业营业外列支的生产性收益。并且,国家并不鼓励人民多存养老金,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则鼓励多存养老金,为国家财政减轻负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国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重。
2、行政管理体制与我国当前的养老金制度不相匹配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属地化管理,即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由地方政府管理,所以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必然成为地方政府利益的首选目标。省级政府的统筹目标是综合平衡全省各市(县)、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利益,所以便出现了省级养老保险机构与市(县)级养老保险机构利益的冲突,使得省级统筹难,全国统筹难,全国高度统筹更是难上加难。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覆盖全国60%的地区,至2012年的时候覆盖全国。很明显,在“量”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将是完美的蜕变,但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这种分级行政管理体制使得省级统筹、全国统筹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其次,由于征收、支出、管理全部由社保部门负责,造成了行政工作人员的浪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监管查处都是由社保部门负责。社保局通过单独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对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监控企业员工工资,通过专业征管软件对各个企业进行调查、稽核、收缴。这一过程造成了社保基金的额外支出,甚至有些地方的社保基金40%以上被当作行政费用浪费掉了。与我国相比较,在智利、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对养老金的征收都是由税务部门操作,独立的政府或者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资,最后统一由社保部门负责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及政策标准的制定。
3、双轨制的存在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在设计与运行上大相径庭,出现了目前的双轨制现象。20世纪90年代,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初步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即当代人养老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社会统筹即代际转移支付,另一部分由当代人工资的一定百分比部分储蓄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保持着现收现付制模式,即用年轻在职一代人的收入来支付当代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代际转移)。由于制度的不统一,双轨制也造成了在城镇企事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两部分人员在参
保义务及待遇水平不平衡,引发了社会矛盾。更有专家表示,社会保险的双轨制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4、养老保险基金违规挪用现象严重
企业缴纳的20%的养老金纳入社会统筹账户中,而养老基金的征收、支出、管理监督均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这不免会出现“左手监管右手”的现象。统筹账户中的社会养老基金在被使用时,各省各市没有任何的披露,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不会汇报基金的投资用途、投资回报率,造成了基金违规挪用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将影响扩散到全国。这种缺乏制约与监管的管理体制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最终可能成为沉没成本,得不到任何投资回报。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在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情况下,这种违规挪用保险基金的行为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打击。
5、养老金的收益性较低
从辽宁省做实个人账户的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养老金投资于银行协议借款和国债的投资回报率低于2.5%,远远低于我国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老基金的低收益难以支撑我国老龄人口的正常生活。以美国为例,美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对接,养老金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三大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美国逐渐科学地协调养老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运用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在风险一定(尽量低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养老基金投资高收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均在10%以上(扣除通胀因素后)。在中国对养老基金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以部分积累制为根本,实现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模式。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十二五”规划,基本养老保险有望在五年内实现全国统筹。在我国养老金体制实现由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最终达到全国统筹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形成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应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
6、农村养老保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盲区。虽然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重视,但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与运作还是缺乏规范的法制化措施、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投保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再加上农民家庭养老和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等方面的原因对农村参加养老保险设置许多的障碍。而在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农村的养老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集体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保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弱化。
7、参保人员退休后享受社保待遇低及办理、发放养老金手续烦琐。国务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规定的享受基本养老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才能享受基本的养老保险金。否则,按投保年限及该人员退休时当地平均工资标准等条件一次性给予结清。一般来说,一次性结清的金额都很低,最多不会超过当地当时年人均工资,并且,该类人员从此退出社会养老保险,不再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即使达到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条件的参保人员,也会出现因退休前最后缴费基数和本人实际档案工资不一致、计算比例不同而造成社保机构批准的基本退休费低于人事或劳动部门批准的基本退休费。参保人员到社保机构办理基本退休手续繁琐,需要人事或劳动部门退休审批表及参保人员的档案。另外,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仍未完全脱离单位,往往是由社保机构按单位将该单位参保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总额划转到单位,由单位把单位承担的其他补贴加上领回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给个人,没有完成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三、针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问题的对策
1、做实和强化个人账户基金
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要求国民每人都有一个独立的个人账户,每月存入多少资金,资金投资在了什么地方,每月定期会有汇报,这使得基金的投资受每一个人的监督,养老金的调度使用更透明。人们对自己个人账户的资金有了清楚的了解后才会愿意储蓄更多的资金,合理进行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规划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国家也能筹集到更多资金减轻财政负担。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1)基金的筹资、征缴以及基金的违规挪用都与法制不健全有关。我国应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规范养老金的征、支、投。对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及其隶属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的督查管理,用法律手段防止养老金不必要的流失。
(2)为避免行政工作的浪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智利、新加坡、美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国家法律规定,养老金统一由税务部门征收,负责管理投资的是独立的政府或者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而基金的支出和相关联政策标准的制定则是由社保部门负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养老保险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体制。
3、养老金制度统一性与特殊性并存的同时更要逐渐缩小差距
目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模式下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是改革相对落后的现收现付制模式。为了解决这种社会矛盾,对两种制度的有机衔接显得尤为必要。1920年美国公务员退休制度建立以来,联邦政府雇员养老金制度与社
会保障计划相分离,1983年美国为处理社会保障计划的财务危机,使联邦政府雇员退休金制度与联邦社会保障计划实现了有机衔接,但对公务员的退休金制度仍保有一定特殊性。我国也曾借鉴着美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思路形成了双轨制,但我国在双轨制运行机制下应尽量缩小两种制度所造成的差距。缩小对城镇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与公务人员养老金支付的差距,避免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
4、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收益
对个人账户基金应集中到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建立“个人—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托投资管理体制。我国目前的投资范围仅局限于银行存款与债券,投资回报率较低,可以尝试拓宽投资领域,例如投资于黄金、不动产等低风险领域。这不仅降低了货币信用风险、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使养老基金能在低风险下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增值,提高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5、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力度。
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加强扶持,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所具有的“社会性”、“福利性”。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一方面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队伍建设,农村养老基金由县级社保机构管理营运。加强基金监督力度,减少管理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对农村养老保险服务人员要定期进行综合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服务意识、思想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农村市场。
6、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体系。
第一: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的法律监督。第二:建立纪检、审计部门对养老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定期与不定期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进行审计。第三:养老保险机构每年年初应主动将上一年基本养老基金的征缴情况、支付基本养老金及养老基金的营运状况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
7、一方面参保人员退休手续程序化、标准化;另一方面提高养老保险待遇。
现在参保人员退休手续是重复繁琐,先是人事或劳动部门的退休审批,再由社保机构根据有关社保文件、法规对退休条件、退休养老金结算等进行审批。要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各部门要协调好,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在退休待遇方面,社保机构不仅仅只承担基本的养老金,应包括其他各种补贴,而且,养老金的发放应和人员所在单位脱钩,完全社会化,由社区对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提供服务。
第四篇:社会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一)从国际层面看养老保险的发展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早的养老保险起源于法国。1669年,法国制订了《年金法典》,规定对不能继续从事海上工作的老年海员发给养老金。具有现代意义的养老保险法最先出现于德国。1889年5月24日,德国国会通过了《老年保障社会保险法》,该法于1891年1月1开始生效。继德国之后,西方各国相继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泰国等,也先后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若干涉及养老保障的公约和建议书。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简史 中国自建国初期创建养老保险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2月23日政务院第73次政务会议通过)奠定了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础。此后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十年**结束后,国务院制定了若干涉及养老保险的补充、修改规定,如《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等。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改革阶段,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颁发或转发了涉及养老保险改革的文件,如劳动部《关于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工作的通知》(199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16日),《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1999年1月)等。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民养老观念的变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民政部根据“七五计划”的要求于1986年正式开始研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并根据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的发展目标,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等地区和富裕地区分别实施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基层社会养老保险办法。1990年7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已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负责。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步入正轨。到1992年,全国有700多个县由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开展农村社会部门保险的实施管理办法。1995年,黑龙江、湖北和浙江等省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养老保险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试点转入制度化的建设时期。但是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一的法律。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简单表述,可以看出它的不完善性,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全国人民共同过上“老有所养”的有保障的生活,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能满足的同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国家根本大法的要求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是一根本大法的形式赋予广大劳动者以获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事实上,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只有尽可能地扩大保险范围,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我国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来看,其范围是很有限的。如养老保险主要在城镇职工中实行,农村实行的比例还很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范围则更窄。因此,遵循社会保险立法的普遍性原则,把所有劳动者都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是发展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一个基本方向。属于社会保险一个重要分支的养老保险理所当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让同享公民资格的广大农民也实际享受到养老保险的权利。国际上有着发达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基本的或被称为法定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面向每一个公民。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期,例如在上个世纪的德国,这个制度只是面向劳工或者工资收入不高的劳工。现在它已经逐步扩大到其他的利益集团,例如自由职业者。这就使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使国家的福利制度名实相符,面向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在一些将社会保险作为基本制度的国家,对不同的社会集团例如劳工、职员或高级职员(在法国被称为Cadre)、国家官员、自由职业者和农民,常常有着不同的制度。这些不同的制度有时有其历史的原因,有时仅仅是因为不同的集团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波兰、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对农民实行特殊的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农民的老年保障,而且也有助于实施特殊的农业政策。
下面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我国根本大法——宪法还有规定,全国所有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宗教信仰等,平等的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那么,我们从公平的立脚点来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体现在机会上、结果上。养老保险制度原则上规定其适用范围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工、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上的缺失造成这两类人员在参保机会上的不均等。截至至2001年低,包括个体户在内的1.7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仅有535万人,覆盖率仅为3%。其中农民是领会就业人员的大多数。造成了大量农民的养老保险的不公平待遇。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机会上的不均等,已经或者将造成结果上的不均等,大量的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贫富差距没有在这个制度上得到改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国人民以及各项规章法律制度都应该遵守,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于得到改善,才能很好的和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适应,和宪法的基本精神相适应。
(二)农民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2.37亿,其中农业人口9.14亿。占总人口的73.92%,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有老龄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在农村人口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预计到2020年后,农村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比城是14.0%-17.7%。在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虽然高达88.7%,但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年人自己的比例高达50.7%和82.2%。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的养老问题会是一个涉及多半个中国的大事件,那么,现实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再来看下面数据。1992年1月3日民政部颁布并开始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2年民政部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武汉市和山东省的经验。1993年12月,民政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会议,宣布将这项工作推向全国有条件的地区。据统计,1998年,全国已有2123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4亿元,支出5.4亿元,当其结余26亿元。然而,从1999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加人数一直在减少,1999年8000万人,2000年末6172万人,到2002年年底只有5462万人。这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10余年,收效并不理想,虽然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花了很大力气,但就全国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是参保率低、覆盖面宰,管理也出现一些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重任是保证全国老年人生活有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比重还有现实告诉我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空缺,要解决突发起来的“银色浪潮”,迫切要求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减轻、化解养老压力,从更深的意义来说,只有得到完善,才可能有全国的安定与幸福。
(三)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由于农民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以上,农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村现实情况表明,由于被生病和养老问题所困扰,农民不愿也不敢将积蓄用于消费。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生产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其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其二,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跨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提高,而迁移者大多为青壮年,这也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得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减缓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
(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备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公民养老或其他方面的保障。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意识,但仍以国家、集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不然。《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不少地方在实施中还进一步把“个人交纳为主”改为“由个人全部交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这一模式表明,其主体是个人,而不是个人和家庭以外的国家、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养老保险或其他保险的性质决定于资金来源的主体。既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以个人交纳为主”,自然就不具有“社会”的性质。故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具有社会养老保险所共有的根本点,是名不符实的。
《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殖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从而阻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不健全。多头管理、上下级不对口以及临时机构进行代办等现状都极大影响了农保工作的开展。
现实中需要完备而有效力的法律,而实际中的制度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五)土地不能承载农民养老问题的出现和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大趋势的需要
在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在探索土地(农地)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形下,土地可以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蔡永飞则认为,“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是土地制度,同时也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一再延长承包制就是因为这个承包制具有暂时无法替代的社会保障功能。”
这种观点客观上默认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合法性,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预设:社会保障是城市(市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要靠农村(农民)自己来解决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在现实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除了间断性的扶贫帮困外,医疗、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在整个国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几乎是缺位的。在农村,以土地保障替代社会保障,或者将土地保障视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不仅有违公平,也有违公正。
此种观点试图用土地的经济(生产)功能代替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而经济行为常常是一种有风险的行为。另外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农民群体的分化对社会保障所提出的新需求。近些年来,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开始流入城市务工,形成“民工潮”现象,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但脱离了土地,而且背井离乡,成为城市的“候鸟族”。对于“离土离乡”的农村居民,通常我们称之为“农民工”。
这些农村的“弱势群体”,国家有责任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是把他们推给土地保障。现实中土地已不能满足农民养老需要,从养老保险的统一趋势方面来说,尽管由于现在我国城乡差距很大,城乡一体化还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短时间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还不太可能,但是自我国加入WTO后,还有市场经济的需要,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打破各种形式的“诸侯经济”,实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的合理分配。而目前全国各地所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既不统一,事实上是一种新出现的“诸侯经济”,它不仅造成各地企业社会保险负担畸轻畸重,有违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且特别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拖了全国形成统一市场经济的后腿。从另外一个方面说,由于制度不统一和管理体制的混乱,造成管理制度不健全,基金安全存在隐患。
养老保险改革在全国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改革早,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好,而有的地区搞个比较滞后,单靠他们的力量不能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这些不平衡中间,换句话话要使这些不平衡消失或者减少,改革农村养老保险人重而道远,只要让农村养老保险完善,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将指日可待。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有了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改革了,才能有中国农村的发展,才会有中国的强大,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完善方案。
(一)认真做好立法工作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理所当然是最主要的武器。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会影响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考虑到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险的复杂性,笔者认为
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和谐”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价值选择,应建立这样的保险法体系。
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法是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进行统一而全面规定的法律文件。在现阶段,笔者以为,根据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和特殊性,我们应制定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而不应把它和企业职工、国家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统归在《社会养老保险法》中。
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这一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规、规章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体系的主体,在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运营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税收减免办法》、《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条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彩票管理办法》等。
再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方性法规。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将长期存在,以及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基本定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立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立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立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养老保险是国家有组织地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一方面其目标首先是为解决社会成员的养老问题服务的,与特定的社会时期、特定的社会结构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所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手段,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时代或社会里,即使社会成员有着养老保险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可能无法真正满足,因为没有经济基础便不可能实施养老保险。而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如果过分追求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也会带来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的后果。只有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养老保险的规模和水平才有望拓展与提高。
(二)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政府本身也是养老保险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政府在建立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养老保险法律所调整的是利益冲突关系,经营者为追求利润,降低人工成本,不会主动为养老保险基金增加投入,社会各弱势群体为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又要求实现社会公平。国家应当而且也能够主动地利用对社会的干预手段,通过立法,调整利益冲突,推动建立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从“家庭自我保障”和“慈善救济”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正是各国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的结果。
不管在基金风险防范还有筹集方面国家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在风险防范方面,国家首先要制定规则,另外还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操作,还有运行监督。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农民养老保险,严禁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活动和经营性事业。这些活动没有国家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面有“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就如上文所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险,没有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不合理的。农村基本养老基金应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农民的个人缴费,二是国家拨款,三是集体资助。在国家拨款的具体操作方面,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或者通过发行彩票等措施。、总之,在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上,国家应当充当很重要的角色。
(三)对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要改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在短时间内可能不能接受大面积的推广养老保险制度。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村养老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够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对养老保险还不够信任。要组织力量深入农民中讲道理,扩大宣传渠道,禁止硬性摊派、行政命令等抑制农民积极性的工作作风,使各项制度深入民心。特别注意的是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对农民的宣传并使他们建立对农民保险的认识与信心。
四、结语
总之,农村养老制度亟待完善,而且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的制定,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养老走上正轨已迫不及待。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并通过立法加以规范,政府给予财力和人力的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注释: 杨连专、罗军:《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价值取向》,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第43页 如1933年第17届大会通过的《工商业或自由职业、受雇佣人及厂外工人与家庭用工的强制性老年保险公约》(第35号),1952年第35届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第五部分“养老金”,1980年第66届大会通过的《老年工人建议书》(第162号)。3 还有《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1981年10月1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1982年1月4日)等。4 还有国家体改委、民政部、劳动部《关于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工的通知》(1991年4月11日),《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年6月26日),农业部《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1992年12月14日),劳动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1993年7月2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年3月1日)等。5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载《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第40页。6 同1,第42页。7 余卫明:《社会保险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7卷 第1期,第86页。8[德]贝尔恩德•冯•迈德尔 王晓晔译:《改革中的养老保险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1期,第52-53页。9 汪泽英、曾湘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问题探析》,载《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第177页。
参考文献: 张星珍、王雪艳:《亟待完善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载《三农问题研究理论月刊》,2004年第3期,第166页。
11刘书鹤1997年、马斌2001年调查统计。12 牟放:《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58-59页。13 同12。
14杨连专、罗军:《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价值取向》,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第42页。
15蔡永飞:《能否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养老金卡———为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献策》,载《调研世界》2002年第4期。16韩克庆:《土地能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吗?》,载《学海》,2004.5,第58页。17同16。18李连刚:《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圳养老保险立法》,载《改革开放论坛》,1999年5月。19同1,第44页。20高尚、袁方:《国外养老保险立法的启示》,载《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8月,第193页。
21孔泾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防范与前景展望》,载《中国社会保险》,1998年2月,第4页。22 樊舸:《我国养老保险立法模式初探》,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1期,第156页。
第五篇:XX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结
XX镇城乡居保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落实民生保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终极目标,按照浙江省全面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指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镇人民上下联动,按照制定计划,大力宣传,组织培训,全面实施的步骤稳步推进。
从2010年1月份开始针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基础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共计发放XXX人。6-10月份集中精力完成我镇的城乡居保参保目标任务。截止12月底,我镇共有xxx名城乡居民主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超额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城乡居保参保任务指标。以下简要介绍我镇针对城乡居保所作的一些工作和经验总结: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1、成立城乡居保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我镇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将此项工作列为了今年的实事工程。为了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城乡居保各项工作任务,我镇成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工业副镇长负责具体工作指导,镇劳保所成员负责具体工作实施。
2、召开了全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大会。召集各办事处的驻村干部和各行政村的书记或村主任以及行政村居保代理员参加动员会。在动员会上,由镇长重点强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对群众的重要性和重大影响,要求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做好
我镇居保参保工作。同时县社保局专家也详细解释了城乡居保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给群众带来的好处,鼓励大家踊跃参保。将近xxx名干部群众参加会议,会上群众的反响十分热烈。
3、镇领导深入调研,制定了城乡居保实施计划。镇领导与白鹤派出所联系协调,拿到了全镇45-60周岁的人员的户籍资料,总计约xxx人,同时镇工办大致确定了我镇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大约为xxx人。镇领导带队深入各办事处有代表性的村居,了解该村的人数,同时与该村的书记和村主任协商,把愿意认真为村民办事的人员定为居保代理员。其中有少数行政村过大,人数过多,于是镇领导当场觉定适当增加居保代理员人数,解决了这一问题。
4、层层包干,网络化管理制度。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镇领导确定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方针。每个镇领镇领导明确责任,每人负责包片。办事处的干部负责本片的居保参保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立居保代理员,专们负责本村的居保参保业务,村长或书记以及村两委党员干部分片包干,协助居保代理员做好本村的居保参保登记工作。同时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全市基本统一,涉及面广,人员流动量大的实际,为确保此项工作开展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我镇由劳保所工作人员和县劳动保障局派遣员共同组成社保办事机构,专门负责城保登记征缴发放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这样层层包干,网络化管理,以最大限度保证居保参保工作的圆满完成。
5、居保工作进度按时上报通报制度。镇劳保所每周至少联系办
事处和行政村居保代理员各一次,督促各行政村的参保工作加快进度,及时把参保资料送到镇劳保所。同时镇劳保所每周一次向镇领导回报居保工作的进度,并及时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领导帮助解决。
6、奖惩制度。为了进一步调动各级工作的积极性,我镇又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奖惩考核办法,把各办事处和行政村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二、大力宣传、讲清政策。
1、宣传资料的印发。我镇负责接收和复印了居保政策单行本、居保政策宣传手册、居保政策广播录音、居保政策通告等宣传资料,并且向每个行政村至少发两张城乡居保公告,由各村在村居醒目处张贴。同时镇劳保所也在镇区醒目处张贴公告xx张,悬挂居保宣传横幅两张。
2、下村宣传。我镇由镇领导带队,在办事处和行政村干部的带领下,分批进村入户宣传,当面向群众讲解居保政策,发放宣传手册和居保政策单行本。每个办事处基本上只要大一点的村都走到了,比如xx村、xx村、xx村等等,向群众把政策讲清楚,让群众把好处看明白,基本上营造出了人人知道居保,人人谈论居保的良好氛围。
3、集市日向群众面对面宣传。我镇响应“全县联动设点宣传居保政策”的号召,在xx集市日和xx集市日街头设立居保宣传点各一次。而xx集市日因人流量特别大,镇劳保所连续一个月在街头最热闹的地点设立宣传点和宣传车,现场向群众发放居保政策材料,讲解
居保政策,回答群众提问。总计向群众发放居保政策单行本和居保政策宣传手册超过xxx本。
4、召开了全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大会。在动员会上,由县社保局向到会的干部群众讲解居保政策的出台背景和具体的政策实施流程,使与会的干部群众能够深入了解城乡居保的好处,同时向每个村的干部或居保代理员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和居保宣传手册各xx本,《天台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提纲》各一份。
三、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1、社保局组织的培训。由镇劳保所派出人员到县社保中心参加居保政策知识培训,并现场提问,由居保科长负责讲解和回答。
2、动员会的培训。动员会后,由县社保局居保科长向到会的书记、村主任和居保代理员详细讲解居保政策,现场解答提问。
3、深入各办事处的培训。由各办事处干部带领,镇劳保所邀请社保局的居保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各办事处,召集各村居保代理员和驻村干部,再一次解读居保政策,以保证每个村的办理人员都能明明白白的了解居保的办理流程和所需证件,都能清清楚楚的向村民讲清居保的好处和参保的方法。
四、注重方法,科学推进。
1、镇劳保所设立咨询热线。在居保参保办理期间,镇劳保所的热线电话随时接听各村居保代理员和群众的咨询,耐心解答各种实际参保所遇到的问题。有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则及时向镇领导和县社
保局反映,以保证参保各种的顺利进行。
2、及时联系,及时收缴。镇劳保所每周至少主动联系办事处和行政村居保代理员各一次,督促各行政村及时将本村的参保登记材料上交镇劳保所,有错误或问题的也立即反馈到各村,以便及时解决。
3、认真审核,细心录入数据。劳保所对收到的参保材料认真的进行审核,有问题的材料及时联系参保人,录入数据时严格仔细,录入完成后认真检查,防止出错。
五、总结经验,努力提高。
1、领导重视,办事人员认真负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本的重大工程,时时督促。镇劳保所和办事处驻村干部以及各村居保代理员的共同努力,使得我镇的居保工作较为顺利。
2、宣传到位,方法正确。从6月份开始将近一个月的大力宣传,营造出了良好的居保工作氛围,也使群众看到了居保的好处。全镇上下在四个多月的的时间里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三集中”的克难攻坚,也使得效果较为显著。
3、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城乡居保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对此十分关注,参保的热情十分高涨。
4、不足。我镇有部分群众对于缴费档次的选择犹豫不决,数据输入后又要更改,造成工作的不便。除此之外,有较大一部分群众没有邮政存折,需集体开户,造成群众缴费拖拉,群众反应较多。
5、下一步的打算。以后,我们尽量多和邮政沟通,帮群众办理
手续时更加耐心,以赢得群众的满意。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康庄公路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其他社会养老保障以外的人员列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从制度上实现应保尽保。
截止12月底,实际城乡居民主动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共计xxx人,完成县政府下达参保任务的xx%。由于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工作方式方法得当,时间节点把握合适,仅用了短短4个月时间,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使这项2010年政府实事工程在白鹤镇得到了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