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19-05-14 04:0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篇: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

对策

童琦

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郡县治,天下安”,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现状

(一)发展滞后。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以上。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在经济投入看,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二)优势明显。一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的一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一,全国第五。在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在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四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种植业仍占主体,201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第三产业初级化。大部分县区生活性服务业档次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

2、内在经济活力不足。皖北地区县城创业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强,内在活力不足,集中表现在反映人民群众创业总体水平的非公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皖北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投资总额较少。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县域工业中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尤其今年以来受物价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慢。

3、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一是资金缺乏。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随着国家加大对代款、土地等调控,皖北发展面临土地、劳力趋紧的挑战。三是水资源短缺。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4、政策效应有待加强。一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出台的政策已不能满足皖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二是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尤其县一级缺乏分类指导标准。三是皖北县域财力不足,对需要配套的资金普遍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四是政策部分过于原则,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在具体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

5、外部资本流入受阻。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10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20亿元,不及芜湖一市利用省外资的总量。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承接形成强烈阻遏,沿江城市带和苏北正对皖北形成合围之势,“屏障”和“过滤”效应日渐明显。

三、推进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这次研讨班的学习和思考,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我认为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在皖北县域经济中,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上不能强求一致,关键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霍邱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当前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三大产业:一是启动千亿元钢铁产业。今年底力争达到百亿元产值,随着铁矿采选企业全面达产达效和一批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钢铁产业产值500亿元目标。二是依托雨润集团新上深加工项目和劲宇营养米、享禾米乳及蛋白饮料生产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三是做大柳编产业。对柳编产业进行深度谋划,充分扩张发展空间,带动就业,增加出口。

2、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的建设项目。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霍邱县在“十二五”时期注重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推进大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严格兑现奖惩,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上半年实现境内引资41.5亿元,同比增长111.4%,其中工业引资41亿元。二是做强大企业。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一线调研指导,一线帮助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年底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90家,其中亿元企业46家、10亿元企业6家、50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20家。三是多争大项目。调整充实12个项目谋划小组,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七县发展的21号和16号文件任务逐项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建好大平台。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竞赛年活动,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三区两园”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

3、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把农民问题解决了。皖北地区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经济生活来源。“治本”就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霍邱县近年来坚持做大城镇规模,完成城区规划修编,到2030年把县城规划建设为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新兴城市,远景目标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实现20%人在农村,30%在集镇,50%在县城。

4、以加大扶持为重点,配套相关政策,有效开展结对合作。省委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皖北县区的扶持力度。一要制定加快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找准位臵,明确目标和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完善皖北地区城镇体系。二要进一步支持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考虑到皖北市县工业园区起步晚、扩张快以及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省对市县工业园区的补助规模。对于在皖北地区落户的重点工业项目,省里可考虑统筹调配土地、环境容量指标予以支持。三要突出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四要加强结对合作工作。进一步拓展市与县结对合作的领域,借鉴安徽与央企对接的经验,探索结对合作的模式。五是支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一方面要加强县域各类教育,发展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推进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对财力较弱的县区给予一定补助。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皖北、沿淮三市六县乡镇团委书记培训心得

参加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乡镇团委书记

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2010年5月19日到5月21日我参加了由团省委组织的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班,白天进行理论培训,晚上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学员们热情洋溢,各自结合实际工作,敞开心扉,尽情交流。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更加了解青年工作,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业务水平,明确了今后基层团干的工作方向。简单谈三点心得体会:

一、领导重视,让我们干劲十足。

团省委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条件下,精心组织了此次的培训活动,团省委为此次培训活动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不但邀请了有深厚理论底蕴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授课,团省委也是全程参与跟踪培训。2010年5月20日上午,在名园大酒店会议室,团省委书记王宏同志亲临会场,作了热情洋溢的动员讲话,作了三个重要指示:

1、要充分认识开展乡镇团委书记培训的重要意义;

2、乡镇团委书记培训是落实团中央培训精神的重要部分;

3、要求参会学员安下心来、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学用结合,加强交流、增进友谊,严守纪律、注意形象。团省委领导对此次培训班的高度重视,让我们这些基层团干倍受鼓舞,干劲十足,在精神上为我们打了针“强心针”。

二、内容丰富,切合实际。

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内容很丰富,团省委为此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从省直单位邀请专家,从团员团

情和基础团务知识;团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思想认识和工作部署;基层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青少年群休现状分析;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农村金融知识和小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内容作了系统的讲解,专家们的讲课生动而切合实际,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我们青年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到我们基层团干部要抓紧时间学习提高、不断充实自我、为基层团的工作贡献力量。

三、提供平台,给我们相互交流的空间。

相信有大多数学员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团干部培训班学习,其中不乏新手,对基层团委工作知之甚少。此次培训为我们基层团委书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给了我们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空间,这里是年青人的天地,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短短的两天,我们这批来自皖北三市、六县的青年朋友从陌生到熟悉,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短暂而丰富的培训,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升。

短短两天的团干部培训班就此结束,但我收获了满满的果实、沉甸甸的友谊,以及对未来工作的信心。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立足本职、勤奋学习、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推动我省共青团工作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推进皖北地区建设贡献我们青年人的青春和力量。

大顺镇团委书记张志远

二0一0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促进沿淮低洼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促进沿淮低洼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范寿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

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属淠史杭史河灌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全县总面积3493平方公里,耕地181万亩,可养水面62万亩。全县辖32个乡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1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淮河干流过境79公里,经过境内临淮岗、临水、周集、城西湖、王截流、新店、潘集等乡镇,境内的姜家湖、城西湖、城东湖是淮河的主要蓄洪区,临淮岗淮河枢纽工程是淮河最大的洪水控制工程。淮河的主要支流史河、淠河流经我县入淮,加上县内的汲河、沣河等河流,全县沿淮、湖低洼面积达60多万亩,淮河水患灾害频繁,成为制约沿淮经济的又一“瓶颈”。为此,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沿淮低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对沿淮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探索与实践

按照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针对沿淮低洼地区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索发展适应性农业的各种途径和模式,规避自然风险,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粮食生产,在沿淮地区大力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

霍邱是产粮大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2010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沿淮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发展,战胜多种自然灾害,使全县粮食生产逐年实现新跨越。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在沿淮地区建立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50万亩,重点推广小麦生产“六改”技术,小麦单产400多公斤,实现了沿淮稻茬麦产量新突破。去年上半年,全县小麦总产59.8万吨,是历史正常年景增幅最大的一年,实现收获面积、单产、总产三超历史。着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围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在沿淮地区实施水稻丰粮工程,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创优品牌,大力推广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今年水稻生产取得新突破,沿淮地区水稻种植面积60万亩,优质率达85%以上。推行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在沿淮地区18个乡镇建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75万亩和良种良法配套高产攻关示范片25处2万多亩,优选25个主导品种与良种补贴挂钩,使沿淮地区优质稻面积扩大到30万亩,为加快沿淮地区水稻优质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沿淮地区的粮食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依托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沿淮地区的农业产业化

依托沿淮地区粮油、畜禽、水产、杞柳等优势产业,按照“扶持一个企业、建立一片基地、带动一个产业”的目标,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发展粮食产业。由于沿淮地区优质稻面积的扩大,推进了沿淮地区的粮食产业发展,新建庆发集团30万吨精米加工厂,改扩建乐民等8家米业公司,每年与优质稻产区农户签订80万亩收购订单,每公斤价格高于市场0.1元,仅此一项每年农户亩均增收30元以上,全县可增收近亿元以上。发展杞柳产业。以沿淮地区为主,在临淮岗、王截流、临水等重点乡镇集中连片发展杞柳生产,基地面积每年以3000亩的速度递增,全县万亩以上连片基地2处,千亩以上的5处,500亩以上20处。发展畜禽产业。以生猪、麻黄鸡、皖西白鹅、郎德鹅、獭兔为重点,抓好沿淮地区的生猪,东西两湖、沣河、淠河沿线的草食畜禽,扶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在沿淮地区已建成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10余个,100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32户,10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37户,规模饲养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50%以上。发展水产业。利用东、西两湖无公害大水面为基地,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重点发展鲢鱼、沟鲶、银鱼、草鱼和黑鱼养殖。全县自然繁殖场2.5万亩,投放大规格鱼种9800吨,已建立西湖、蚂虾坝等标准化生态养殖区25处,沟鲶培育基地500亩,全县现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20.5万亩。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为了更好地使企业和农户对接,我县在沿淮地区积极引导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了庆发优质稻米、腾桥菜藕、十里西瓜、新店獭兔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近3万户农民从事特色优质农业生产。城关镇腾桥村依据自身特色组建菜藕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开展内联外销从湖北引进10万斤菜藕新品种,全村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入社农户由当初200多户增加到700多户,带动了周边新店、潘集、孟集等乡镇菜藕生产发展,在腾桥菜藕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菜藕种植面积突破了12000亩,形成了城东湖岸边特色农业基地。庆发优质稻米合作社一头连基地农户,一头连龙头企业,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拉紧链条,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互利双赢的局面。

4.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沿淮低洼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针对沿淮低洼地区农田水利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洪涝旱渍灾害并存,以洪涝灾害尤为严重的特点,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河疏水,挖沟筑坝,建设防洪屏障;修渠建站,强化配套,发展排灌事业,提高了农业灌溉、抗洪和排涝能力。大力开展以圩堤加固、洼地治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农村饮水、标准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抗灾兴利,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244处;修筑各类堤防415公里,防洪面积7.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1.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96%;除涝面积3万公顷,占易涝面积85%;旱涝保收面积1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91%;改造中低产田5.9万公顷,占中低产田总面积61%,极大的改善了沿淮低洼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为推动我县的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思路与对策

沿淮低洼地区农业发展应着眼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技支撑、面向市场、适度集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紧紧围绕水资源做文章,针对洼地不同的地理高程,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设计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

1.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创建以特色产业为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立足沿淮低洼地区实际,依托资源优势,抓好粮食产业,重点围绕低洼地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小麦生产、杞柳、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逐步将其培育成具有低洼地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努力实现沿淮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业并举的特色产业化格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

2.退耕还渔

由于一些生产圩堤防洪标准低,抗洪能力差,排涝设施不配套,经常受淹,不仅农作物产量低,而且排涝费用高,农业生产效益很低,大灾之年常常造成绝收,损失更大。通过改造,退耕还渔,建成精养鱼塘,发展水产养殖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益。如我县范桥乡的倪庙、龙头等村,位于城西湖沿岗河低洼圩区,面积2000多亩,原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三年淹两头,农民增收困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为改变落后面貌,2003年大水后,乡组织沿湖四个村,将低洼地统一改造成精养鱼塘,建成沿湖水产养殖带,采取农户自养或对外发包的方式,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现已初具规模,一般精养塘每亩纯效益达1200多元,特种水产品和鱼苗生产效益更高。2007年相邻生产圩被淹,造成农作物绝收,而养殖户收入不减,有效规避了水患损失,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3.种植高秆耐涝植物

对沿淮低洼地、湖滩等,洪水来时淹没,过水后自然落干,过水时间较短,通过种植高秆耐涝植物—杞柳,可减轻水害。该植物一般在汛期到来时已长至2米以上,只要树梢不被大水淹没,过水后都能够恢复生长,其产品主要用于柳编,生产工艺品,出口创汇。我县临淮岗、临水、新店等乡镇现已发展杞柳近8万亩,在国家级龙头企业-庆发集团和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华安达公司的带动下,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和柳编生产加工基地,柳编产业已成为沿淮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地农民算一笔账,一亩柳条只卖条子(只种不编),收入1000元左右,加工成半成品,亩收入2000元左右。通过编成产品(又种又编),亩收入4000多元。可见,效益非常可观,且减少农业生产排涝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灾损失。

4.发展水生植物

对低洼积水和内涝较重的地方,可通过发展水生植物,调整种植结构,达到抗灾增效的目的。如地处城东湖岸边的城关镇腾桥村,由于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低。为此,该村利用气候、土壤、水资源有利的条件,通过引种浅水藕,及时调整农作物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菜藕生产,取得显著效益。农民种植浅水藕的经济较高,亩产鲜藕4000斤左右,亩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产品供不应求,单位面积的浅水藕生产效益相当于当地农业生产的5-6倍。该村还成立了藕农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多亩,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沿湖地区农作物内涝灾害严重,而腾桥村浅水藕产量、收入不减,深受农民欢迎。

5.调整结构,退耕还牧

对低洼滞洪区实行午麦秋牧,以生猪、麻黄鸡、皖西白鹅、郎德鹅、獭兔为重点,抓好中、西、南部地区的生猪,东西两湖、沣河、淠河沿线的草食畜禽,罗花路、左单路沿线的麻黄鸡三大生产基地建设。

三、措施与建议

当前,对淮河支流和洼地的防洪治涝、移民迁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从让道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对沿淮支流和洼地湖泊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现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1.搞好水利规划,实施综合治理

由于人与水争地过度,减少了河湖调蓄容量及泄水能力,导致了洪涝灾害频繁。今后要统一规划,研究该区域原来自然系统的本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有计划地实施退田还河还湖,恢复扩大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洼地的滞蓄水容量,扩大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湿地经济、生态经济沿淮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变对抗为协调。

2.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坚持旱涝兼治。在沿淮洼地紧紧围绕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综合治理步伐,加强中小河流整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在沿淮低洼地区重点搞好排涝系统工程建设,加快以泵站建设为主的沿淮低洼地的排涝工程建设,加大现有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努力兴建新的泵站工程。在加强防汛抗洪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对精养鱼塘改造和农田整治、排灌等治理工程的投入,提高抗灾能力。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立足我县沿淮低洼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和市场发展形势,以遵循市场导向、区域特色、品种创新为出发点,尊重市场需要、尊重农民意愿,突出政策扶持、信息引导、技术和物资服务,用成功的经验、良好的效益引导农民自觉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4.加快推进产业化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工业化,坚持大市场带大龙头、大龙头拉大产业的思路,走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双向互推的路子。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和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调整结构,趋利避害,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对沿淮低洼地区调整结构的投入,对部分流转土地,调整结构的农户,予以补偿性扶持,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5.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沿淮低洼地区调整结构项目的投入,并研究调整结构对农民的补偿办法,以保证农民的收入和利益。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帮助灾区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二要加大项目投入,选择适合当地实际,带动力强,效益高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加大技术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生产信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脱贫致富。

第四篇:皖北地区道教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皖北地区道教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梁家贵 张青松

(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236041;临泉县一中,236400)

【作者简介】梁家贵(1968—),男,汉族,山东省茌平人,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张青松,临泉县一中历史教师。

【内容提要】老子出生于涡淮流域,早期活动也在这一区域。皖北地区是涡淮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区域的道教从战国到元代呈持续发展势头,至明代达到顶峰,但至清、民国时期逐渐衰弱。道家文化极大地影响了皖北地区民众的信仰,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皖北地区 ; 道教 ; 道家文化

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尽管学术界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争议,但如提出老子生活于涡(河)淮(河)流域之观点,似乎质疑之声不多。①皖北地区是涡(河)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该区域受到道教的影响较大,称得上是“古代老子道家学说孕生与流播的核心地域”。本文拟就历史时期皖北地区道教发展情况作一梳理,并尝试探讨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上海王振川先生在提交给2008年华东师大举办的“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漫话中国道家文化圈》一文中首次提出“涡淮道家文化圈”概念,在《老子、庄子故里考辨》一文中再次进行了阐述。但是,王振川先生认为“‘先秦时代道家的文化圈’在今天的亳州市南部的涡阳与蒙城一带”,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先秦时代的“道家文化圈”覆盖涡淮流域,既包括涡阳、蒙城,也包括河南鹿邑。[1]古时涡水北面有涣水,南面有颍水,正如俗语所说“隔河千里远”,那时的河流不仅阻碍了人们行动,也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文化的辐射力。这样,就在涡淮流域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文化区域。老子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从出生到去洛阳做官,这是他思想的产生时期,因勤奋好学,“手不释简”而声名远播,被选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洛阳做官的十几年是他的思想发展时期;因所管典籍丢失而被罢官,老子返回故里,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系统地加以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是他的思想成熟期。似乎可以这样说,《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华,就是在前面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二阶段的“厚积”之下,最后“薄发”的。很显然,老子思想的最初传播范围就是在涡淮一带。我们不能因为老子在洛阳做官,就把洛阳作为老子思想的产生地,更不能因为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就把函谷关作为老子思想的发源地。②

涡淮流域在先秦时代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经济发达,民众生活安逸、自 给自足,并有力推动了文化发展。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这一点。例如,1955年在亳州钓鱼台遗址发掘出西周时期的碳化麦粒,据鉴定,是我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普通小麦,被称为“中国古小麦”。[2]老子喜爱这里的生活环境、喜爱这里的生活方式,痛恨战争,谴责“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状况,因此由衷地向往那种安逸的、美好的生活。《道德经》第80章云: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庄子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如《庄子·马蹄》云: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老庄所说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地、本真的生活图景,恰是先秦时代涡淮流域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真实述说。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下,涡淮流域诞生了老子、庄子,形成了老庄思想,从而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正因为有着如此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老子思想一旦形成,就迅速在涡淮流域传播,从而形成老子生态文化现象。由此也不难理解,仅在涡河流域不大的范围就有三个太清宫,足以证明老子生态文化的影响力,见下图。[3]

战国至汉代是道教形成时期。据现有资料看,道教传入阜阳市在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道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传入沈丘(今临泉县)县,全国有正

一、太

一、全真、真大4个宗派,传入本县的是正一道。”[4]

五代初道士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举进士不策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要超绝万有的“大理法”存在;另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册之事。陈抟的道学思想对皖北地区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元代,北方由于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以理性学说融贯道、佛、儒三教,还有“真大道”、“太一道”教派的兴起,南方的“净明道”很盛行,这一时期皖北地区道教也发展迅速。颍上县的东华观建于皇庆二年(1313年),清顺治《颍上县志》载:“元皇庆二年(1313年)道士李清安于县城西关大街,创设“东华观”,以后兵废。阜南柴集五岳庙建于元代中期。史载:“阜南县的道观,有建于元代中期的柴集五岳庙,规模较大,民国时期尚有房28间。清代嘉庆十年建的曹集东岳庙有房11间。”[5]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提高汉族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汉文化地位的措施,汉族传统的道教也随之备受推崇。例如,明太祖时道士的最高品级可达食二品官俸,明世宗甚至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城乡各地均有较大发展,修复、重建宫观,清修、符录各得其所。为了管理遍布各地的道教,明代历朝设专门机构管理,京师为道录司,府为道正司,县为道会司(道纪司),皖北地区境内之府、县亦然。皖北地区所建道观数量超过历史上各个朝代。例如,颍州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建的城隍庙,正德九年(1514年)建的白衣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的三清观,稍后又建文昌阁,天启年间建的祖师庙,其他还有岳王庙、天后宫等;太和县于洪武初年建城隍庙;颍上县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城隍庙,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丞孔克耕在城关西大街建城隍庙,以后历经县令及邑人多次扩建重修。以上庙观,均由专职道士主持。这一时期,界首境内建有玉皇庙(前进街)、大觉寺(邴集乡)、白云寺(砖集乡)等道教活动场所,均常以设坛诵经、画符驱邪,还多为亡人做道场超度灵魂等迷信活动。[6]自明代以来,太和道教以城隍庙(在今黉学街路北)为活动中心。著名道士王大庆就在此出家。大庆号野林,城东野林沟人,博学多艺,著有前后《乐道歌》及《浑元肇判集》行世。庙内旧有花戏楼一座,建于明朝,工艺精致。每年清明节,该庙逢香火大会都抬城隍神象出巡,喧闹数日,赶会烧香者达10余万人。至民国15年(1926),该庙尚有道士9人,土地300亩,收入较好,老道士皆吸食鸦片。

清代,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对道教加以限制,禁绝“聚会念经、执旗鸣鼓,聚众拈香”,甚至规定了“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道教日渐衰微,宫观破败,道士穷困。[7]皖北地区的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迷信活动的结合较紧,民间祈祷斋醮之事流行,以符录为主的正一派较戒律众多、以清修为主的全真派活动较多。尽管这一时期皖北地区也建立了一些宫观道院,但规模都不大,主要道教活动多集中在城隍庙、关帝庙、玄帝庙中进行。

民国期间,国民党当局拆寺观,毁神像。各地道教徒为保护其利益,于民国25年(1936年)成立了道教协会,如“民国25年(1936)阜阳道教协会成立,属于今阜南县境内的道士归阜阳道教协会管理。”[8]

民国时期皖北地区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宫观及活动,但道教进一步衰落。民国初期,一些道教界人士不甘入清以后的衰败趋势,力图重新扩大影响,发展道教。据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载,这一时期安 徽尚存在的宫观庙堂,据民国23~25 年调查的《各县道教宫观表》(缺部分县及齐云山)记载,有192 处,道士1000 余人。皖北地区也不例外。民国33年(1944),太和道教会与佛教会合并,改称佛道会,释从云任董事长。当时全县有道观7所,道士16人。至民国32年(1943年),颍上全县信徒不足50人,现寺观已无存,信仰者也逐渐消失。

民国初年,临泉县境尚有12座道教寺观。县城西北泉河南岸东岳庙房舍38间,庙地280亩,道士17人。民国17年(1928年)毁掉神像,改为仓库。道士在土地改革后返俗。[9]

有学者从阜阳、亳州境内出土的铜镜入手,分析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为阜阳、亳州地区曾受到道家文化的强烈渗透与作用痕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道家修道养生、延年益寿进而实现生命不死愿望的思想;(2)道家神仙信仰与升仙不死思想;(3)道家羽化升天场景的生动模拟与再现;(4)道家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10]客观地讲,铜镜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社会中上层,范围是有限的,因而它所承载的道家文化反映的也主要是社会中上层的美好愿望和生活向往。

魏晋以来,皖北地区战争不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史料记载,北魏孝昌年间到东魏武定年间的颍州“领郡二十,县四十”,辖区覆盖现在的安徽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和河南省东部一部分,如此广大的区域,仅“户三千六百一,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11]皖北地区又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据史料分析,从汉惠帝五年(前190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淮北地区主要水灾年数为186个,旱灾88个。[12]据统计,从1840年到1938年,该地区间隔不到一年就会出现一次灾荒,可谓“十年九荒”,迫使民众纷纷背井离乡。[13]

中国的小生产者基础十分脆弱,因而特别惧怕遭受天灾人祸的打击。然而,广大民众面对来自天灾人祸的打击却又往往是束手无策的。因此,他们只能不惜花费钱财,或者以“虔诚”的行为去换取神灵的庇护。旧时皖北地区民众盖新房、埋坟,都要请阴阳先生勘地;订婚,先合年命;结婚,择定日子;心有疑虑,便请星相家算命摇课;东西被偷则胡咒乱骂;还有扎草人置路口或绑树上诅咒的;当家有病人,多请神汉、巫婆,跳神下药。当地农村有搬关老爷(关羽)祈雨之风:每当遇着天大旱,民众便集体请神求雨;雨下了,要唱戏还愿。此外,阜阳一带农村人还迷信精、仙显灵:老树会成神,老土井、老沟塘会出仙、出精,被称爷、称奶、称仙姑。一传十,十传百,有老树神、老土井仙、老沟塘仙的地方就能招引成群的农民磕头求药。[14]再如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蚌埠市志》载,该地区民间有诸多信仰:(1)供奉水大王。因淮河北岸小蚌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因此镇上大王庙中供有“水大王”,意在镇水。洪水季节,水上漂蛇即被认为是“水大王”,被人们“请”到庙内,置一木匣内,受人烧香叩拜。另外,民众讲话中对许多字音也特别忌讳。例如,对姓陈,改口称“掂不动”或“耳东”,以避开沉船的“沉”音;称“帆”为“篷”,“翻舱”为“转舱”,以避开翻船的“翻”音,因为“翻船折桅”是船家最忌的咒语。(2)求雨。由于季风气候影响,蚌埠一带经常发生旱灾。每逢此时,当地民众便会组织起来,跪拜叩头,呼天抢地反复祈求,以感动皇天,降恩赐雨。这在解放前是经常举行的。每逢西南风持续数日,气候干热,居民区内常有成年男子穿裤衩,头戴柳圈,拍“纸龙”或“泥龙”,尾随裸身男孩,打小锣小镲,结成队伍串游街头巷口,并跪下对天磕头,祈求降雨。另外,也有不少市民、乡民到土地庙求雨。(3)扫晴。解放前,每遇久明不晴,城里一些独生女家庭,常让女儿用秫秸瓤和彩纸做成小人,称为“扫晴娘娘”。“扫晴娘娘”一手执扫帚,一手拎撮箕,悬挂屋檐下,任其随风飘动,以示扫晴。晴天后,将“扫晴娘娘”取下,陪上些黄裱纸一并烧掉,送上天去。(4)烧神佛。解放前,经常出船的渔民传说长淮卫深水窝里住有大老鼋(大鼋精),必须要时常祭祀它,若不祭,轻者捕不到鱼,重者要船翻人亡。祭祀仪式是在船头摆猪头、猪蹄、猪尾代全猪供品,还有大鲤鱼、大红公鸡、五色果子等,上好供品即烧香磕头,祈求大老鼋保佑降福。(5)供大仙。旧时,蚌埠一带民间迷信传说,狐狸修炼成精,为“狐仙”。另将黄鼠狼(黄鼬)也列入大仙,称“黄大仙”。供奉大仙者相信它能帮人除灾消病。邗江公所自修堂内即设“玉仙坛”,供人敬奉。建国后,在部分城乡妇女中仍有信大仙者。

显然,上述信仰将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与道教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支柱。不仅如此,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现实关怀。道家重视自然生命,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关怀,主张生存,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主体论。所关注是此岸世界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彼岸世界,讲求“道逆自然,逆反自然”,即“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生不老是道家的核心,也是民众孜孜以求的归宿。这一理想归宿不仅要通过自我修炼,还要扶危济困、无量渡人,也就是解救万物、拯救全人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道德教化,惩恶扬善。道家宣扬“惩恶扬善”,强调“善”与“恶”的选择。选择了“善”,就是为生命选择了一条光明的去向,而选择“恶”,则使生命坠入了深渊。修身才能修道,修道才能长生不老。显然,道家将道德伦理作为成仙的条件,如此便把道德水准与人的生命归宿结合到一起了。

(三)规范行为,营造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15]因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16]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有助于纠正那种过分强调人天对立的片面观点,自觉调整人类的行为,从而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与天地自然相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全面发展。道家要求个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对待生活,要明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统治者而言,道家渴望“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社会,谴责“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希望“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 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要求统治者能够采取措施,抑制两极分化,“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下者举之,高者抑之。”又说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由此塑造一个人人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此外,道家文化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可以从中汲取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养料,诚所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应该说,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现实意义远非上述几点。要使道家文化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就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时间加以开发研究,最好的体例是雅俗共赏、针对性强。这种研究成果,可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更主要的是在“涡淮道家文化圈”使用,至少要从这里再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换句话说,“涡淮道家文化圈”要产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大大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文化竞争力,而这个文化产品的重要一种就是道家文化的阐释。因此,如何对道家文化阐幽发微,使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便成为地方政府、广大研究人员一个迫切解决的课题。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元明以降皖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编号AHSK11-12D23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当前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河南鹿邑说,该说从宋、元以来逐渐兴盛,主要依据是宋真宗在鹿邑太清宫竖立的一块颂扬老子母亲的《先天太后赞》碑。二是安徽涡阳说,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很多有力证据,影响迅速扩大,主要有郑店村天静宫附近出土的古流星园石碑、九龙井遗址、以及司马光赞颂过的老子石像、东岳庙壁画《老子出关图》、以及相老家“孔子问礼碑”(汉画像石)等,这些文物与史书相关记载完全吻合,因此不少学者认可这一观点。此外,顾宗正根据文献解读和实地考察,撰写《惠济河(古谷水)源流考证》一文,认为“苦县故城就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

笔者认为,老子故里争议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看,年代久远、行政区域的变更、河流水系的变迁、原有建筑物的消失,以及文献资料对古地名、河流等记载的出入,导致人们对老子故里认定出现分歧。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于人们获得的文献资料、文物不同以及解读的角度不同,有的出于非学术性考虑甚至有意曲解、掩盖甚至杜撰等,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老子故里之争不可避免,对此要理性对待。如果为此而相互攻讦,或者“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起而“哄抢”,大打争夺战,则大可不必。

②笔者曾在老子文化高端论坛上阐述这一观点,见“研老专家梁家贵教授解答听众提问”,老子天地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梁家贵:《研发名人文化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于进一步深化老子文化研发的几点设想》,(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年3月19日。

[2]张企曾:《自然辩证法与农业科学》,《河南农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3]王振川:《老子、庄子故里考辨》,载梁家贵主编《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80页。

[4][9]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37、437页。

[5][8]阜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南县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05、505页

[6]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界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502-503页。

[7]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道教史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页。

[10]杨玉彬:《阜阳地区出土“道家文化铜镜”考察》,(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年3月19日。

[11]《魏书》卷106中,志第6“地形”下。[12]淮北地区“主要水灾表”、“主要旱灾表”,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50页。

[13]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14]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市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433页。

[15]《云笈七签》卷五十六,《道藏》第22册,第383页。[16]《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道藏》第 33册,第129页。

第五篇:2011年必修课《产业集群: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跨越发展的关键》自测题

试卷名称: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

考试得分: 产业集群: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跨越发展的关键2011-02-28 98 考试用时: 5分钟23秒 未评分试题: 0

正确率:

多选题:

共10题,正确10题

问答题:

共0题,正确0题 97% 答对试题数: 39 单选题: 共20题,正确19题 判断题: 共10题,正确10题2008年9月1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认定井岗等57个镇为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的通知

(皖政秘[2008]120号),阜阳市入选的专业镇个数是()。(分值:2/得分:2)5 3 6 4 产业集群是()。(分值:2/得分:2)某产业中小企业的地理集中 一种独特的区域系统 某产业中小企业及其关联机构的地理集中 一种独特的开放性区域系统 嵊州领带企业1300多家,年产领带3亿条,占国内总量的90%,全球总量的40%左右,产值

超100亿元。说明了()。(分值:2/得分:2)小区域,小作为 小商品,小市场 小企业,小合作 小区域,大作为 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

产业基地,位于()。(分值:2/得分:2)北京 上海 武汉 长春 2010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所

定义的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同时突出()。(分值:2/得分:2)

三市七县 三市八县 三市六县

产业集群内产品同质化,容易引起()。(分值:2/得分:2)垄断 有效竞争 过度竞争 竞争不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颁布的具体时间是()。(分

值:2/得分:0)

2006年11月13日 2007年11月13日 2008年11月13日 2005年11月13日 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是()。(分值:2/得分:2)地方政府竞争力 服务业竞争力 产业与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竞争力 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存在厂商之间的大量交易、专业性服务以及为厂商

服务的公共机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分值:2/得分:2)市场原因 中介组织原因 地理原因 政府原因 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专项担保资金是已设立的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

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分值:2/得分:2)4000万元 3000万元 5000万元 2000万元 2008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

意见,不包括在内的县有()。(分值:2/得分:2)

2五河 凤阳 固镇 濉溪 中卫型产业集群又称为()。(分值:2/得分:2)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 市场产业集群

314 专业镇 截止2011年2月1日,尚未出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省份有()。(分值:2/得分:2)河北 湖北 安徽 山西 2008年9月1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认定井岗等57个镇为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的通知

(皖政秘[2008]120号),亳州市入选的专业镇个数是()。(分值:2/得分:2)

516 4 5 3 6 皖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是()。(分值:2/得分:2)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呈负相关 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呈负相关 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呈负相关 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呈正相关 2010年11月26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布《关于认定桃花镇等43个镇为产业集群

专业镇的通知》,要求入选的产业集群()。(分值:2/得分:2)

17以产业集群为龙头 以延长产业链为手段 以产业规划为基础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 皖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是()。(分值:2/得分:2)工业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集群 服务业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 2008年9月1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认定井岗等57个镇为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的通知

(皖政秘[2008]120号),宿州市入选的专业镇个数是()。(分值:2/得分:2)

193 5 4 皖北地区大致处于()。(分值:2/得分:2)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早期工业化中期 2010年11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重点培育产业集群专业镇的个数是()。(分值:2/得分:2)

2122 250 150 200 100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分值:4/得分:4)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 适度环保原则 新型工业化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2010年11月26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布《关于认定桃花镇等43个镇为产业集群

专业镇的通知》,皖北地区入选的产业集群专业镇有()。(分值:4/得分:4)

526 颍泉区周棚镇 墉桥区符离集镇 谯城区大杨镇 居巢区中垾镇 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分值:4/得分:4)环境友好 规划科学 技术先进 布局合理 发展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有()。(分值:4/得分:4)外部经济 降低交易费用 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增强谈判力量 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是()。(分值:4/得分:4)创业精神 合作精神 风险精神 创新精神 阜南县黄岗镇柳编产业集群是安徽省优质柳编产品生产示范区。它的金字招牌有()。(分

值:4/得分:4)

原产地保护认证 杞柳之乡

27柳编之乡 产业集群能够缓解集群内企业融资约束的原因有()。(分值:4/得分:4)企业直接融资更加容易 分工增加或更细的专业化降低了最低投资要求 对银行有吸引力 企业之间的信用贷款降低了运营资金约束 产业集群中公共服务平台(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建设的原则是()。(分值:4/

得分:4)

29免费服务 自主经营 市场运作 政府推动 产业集群的学习与竞合经济效应表现在()。(分值:4/得分:4)压力与竞争中学习相互作用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干中学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62个园区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

业示范基地”,安徽省榜上有名的有()。(分值:4/得分:4)

汽车产业·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铜产业·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 钢铁产业·安徽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家电产业·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柠檬市场”是高质量产品市场的意思,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信息(信息不对

称)时,柠檬市场会出现。(分值:2/得分:2)

是 否 凤阳千亿元玻璃(硅)产业发展规划已纳入到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体系。(分值:2/得

分:2)

4是 否 从皖北人均GDP看,皖北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分值:2/得分:2)是 否 产业集群具有生命周期吗?(分值:2/得分:2)否 是

产业集群品牌代表一个地方的产业形象。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是集群内企业共同的有形

资产。(分值:2/得分:2)

否 是 集群对中小企业的吸聚作用,就像物理学中物体质量越大万有引力越大。产业空间集聚一旦

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形成一个负反馈系统。(分值:2/得分:2)

否 是 安徽省亳州市种植加工药材已有3700多年历史,素有“药不到亳州不灵,药不过亳州不全”

之誉,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亳州欣然题写“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分值:2/得分:2)

是 否 2010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规

定每年从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单独列支2000万元,专项用于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布局向皖北地区倾斜,每个园区扶持资金150万元。(分值:2/得分:2)

否 是 工业园区建设要强调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抓龙头、抓配套。(分值:2/得

分:2)

是 否 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中庸之道、得过且过、害怕风险等是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的表现(分值:2/

得分:2)

否 是

下载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

    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

    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

    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总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与同伴ZQ主要走访了淮南西部谢家集、八公山区、凤台县的几个农村。每个农村我俩每人各采访一家。总的来说,这些农村的经济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发〔2010〕16号2010年7月1日 (2010年5月24日)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推荐阅读)

    助力实体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 保障改善民生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 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张守卫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某镇镇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近年来,某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服务大局,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