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会报道规范(新华社)
新华社总编室
有关两会的常见错误用语有哪些?怎样规避?如何正确使用规范用语?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梳理一番将有助于相关的报道工作。
1.“×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全国政协×届×次会议”这两个会议名称中“×届”“×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写错。“两会”一词因使用较广,可不加引号。“十五”“十一五”均应加引号。
2.不要随意使用简称和略称。“政府工作报告”不要简写成“政府报告”。3.“提案”与“议案”“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提的是“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是“提案”,不要用错。“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和人大代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代表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议案”必须是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代表按法定的联名人数,依照法定的程序提出。而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个人可以提出,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议案”内容必须是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而“建议、批评和意见”则是对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提出。
4.“审议”与“讨论”。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而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同时进行这一活动,可并称为“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有的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使用“学习”“领会”等词汇,这与代表、委员的职责不符,新闻报道中应避免使用。正确的用法是“审议”或“讨论”。
5.政府和法院、检察院是由人大产生的,对人大负责,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工作。不要说“人大要积极帮助呼吁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产生人大请求或者劝说政府、法院、检察院解决问题的误解;正确的表述是“人大要依法解决或督促有关机关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是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参加所在代表团的会议时,使用“审议”;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国家行政机关成员的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会议时,在使用“一起审议”的同时还应有“听取代表意见”的内容。
7.“参政议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之一,报道中涉及政协委员时,可使用“参政议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报道中涉及人大代表时,不能使用“参政议政”,可使用“履行职责”或“行使权力”;“代表、委员”并提时,最好把“履行职责”与“参政议政”写全。
8.在同一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不要写为“届别”。“届”是从时间上说的,指的是九届、十届、上一届、本届等;“界”则是针对委员的工作领域分类而言,如“经济界委员”等。
9.“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表述。人大常委会没有“常委”这个职务而只有“委员”,“×××是人大常委”或“人大常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述应写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0.“组成人员”与“委员”。人大常委会会议由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其组成人员不仅包括委员,还有委员长、副委员长(地方的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为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因此,在报道中不能说“出席人大常委会×次会议的委员们„„”,正确的表述应为“出席人大常委会×次会议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1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停止问题,要使用“终止”或“撤销”的标准表述。在人大,按规定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罢免某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某人的代表资格终止。在政协,则由政协常委会会议表决决定撤销某人的全国政协委员资格。
12.人大对一府两院有监督权,但这种监督权力应该由集体行使。代表从事个案监督的行为,于法无据。而代表拥有的权力属于公权范围,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就应该“不做”。监督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按照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也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行使,如: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本级或者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协助下,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组成代表小组。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参加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小组活动。”第二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统一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
代表按前款规定进行视察,可以提出约见本级或者下级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被约见的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或者由他委托的负责人员应当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可以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要求,联系安排本级或者上级的代表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第二十七条还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13.“法律委员会”与“法工委”。法律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之一,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法制工作委员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下设机构、办事机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简称“法工委”。法律委员会的负责人称“主任委员”;法工委的负责人称“主任”。
14.“检察长”与“审计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要写成“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国务院机构中的审计署的首长职务为审计长,不能写为“审计署署长”。各地各级检察院的首长称检察长。各地的审计部门,省级多称“审计厅”,其首长称“厅长”;有的地方称“审计局”,其首长则为“局长”。
15.法律名称加标点符号的问题。(1)使用法律的全称应加书名号,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但使用法律的简称时,则不用加书名号,也不用加引号。如“按照刑法的规定”,不要写成“按照《刑法》的规定”或“按照‘刑法’的规定”。(2)法律草案的表述,全称应加书名号,同时“草案”用括号括起来置于书名号内;使用简称则不加标点符号。如,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简称则为“物权法草案”。(3)人大代表建议案中建议制定“某某法”时,应用引号注明建议制度的法律名称;不用引号也可。但不能用书名号,书名号只能用于已颁布实施的法律全称。如,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工权益保护法”,也可表述为: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工权益保护法,但不要写成:“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工权益保护法》”。
16.国家机关名称中的“和”及“与”字。国务院机构中有3个机构所主管的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在名称中用“和”字进行连接,不用“与”字。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中则不用加“和”字,如“发展改革委或发改委”“劳动保障部”“人口计生委”。但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名称中,则用“与”字连接,如“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
17.监管机构的名称。国务院机构中有一些单位名称中明示有监管职能,但表述不尽相同。其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使用的是“监督管理”。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用的是“监管”。在使用这些单位的全称时应注意区别。18.“权力”与“权利”。权力指的是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一定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人大代表所担负的职责是依法赋予的,因此,一般使用“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力”,而不要写成“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利”。同理,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要写成“行使权利”。“权力”可构成“权力机关”“权力部门”等词组,而“权利”则不能。“权利”一般用于个别,如“享有公民应有的××权利”。19.新闻稿中对人物一般使用“职务+姓名”的表述方式,而不使用“姓名+职务”的表述。两会报道中,应尽量使用“代表”“委员”身份,即“××代表”“××委员”。
20.“共商国是”不要写作“共商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21.“普通代表”“普通委员”的称谓有违代表、委员平等的精神,“父母官”的称谓缺乏法治精神,均不要使用。
22.报道中不要炒作“议案(提案)大王”“一号议案(提案)”等,要重点报道议案(提案)的质量。
23.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分布在各地,其中有的居住在北京。两会报道中,如统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会聚到北京开会,不要称“进京”。“代表委员进京前”不如说“代表委员到会前”。
第二篇:新华社报道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6-11-24 13:02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琴
字号
分享至: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新华社记者杨维汉、陈菲、荣启涵
重庆南岸区海棠溪街道蜀羽家园是典型的老旧社区,政府想整治,可有群众觉得应该全由政府掏钱,意见难以统一。
2014年起,南岸区实施大事政府解决、小事村居委会主导协商、私事由居民自行解决的“三事分流”基层民主议事机制。不久,社区改造达成共识,蜀羽家园面貌一新。
近年来,各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城乡一体社区网络化治理体系、河南焦作解放区的“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北京朝阳区的社区“居民提案”等新形式纷纷涌现,社会治理从政府“单打独斗”变政府主导、群众共同参与,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创新体制机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平安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从“管”到“治”,一字之变折射国家治理理念提升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建设平安中国的根本途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孟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阐明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是对现实变化和时代特征的精准把握——
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赵孟营说:“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一方面‘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在这种宏观变化面前,单一的政府管制方式难以适应新情况,多元主体共治成为发展趋势。”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彰显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理念——
经过探索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治理方式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并用发展,治理体系从党委政府“撑船”转向“掌舵”,努力构建党政主导、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政府和社会要各归其位、各担其责。”赵孟营说,“这就要求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润枝认为,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理念的最大不同是强调互动与调和,实现社会合力的最大化,使得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主体性充分发挥,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凸显为民情怀和依法治理——
网络社会悄然兴起,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新要求、新期待。强化互联网管理、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加强全网全程治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个国家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围绕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网络实名、手机实名等制度出台一系列规定,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快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法治是一种依法治理的良好社会治理状态。法治应当是一种社会治理的目标,即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在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党推进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上下联动,彰显社会治理整体性有效性
总书记要求,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今年国庆期间,井冈山车流、人流剧增,但整个景区秩序良好,很多景点已连续多年实现“零发案”。这不是偶然。针对山区地域广、群众求助难的特点,井冈山市建立了268个“110服务点”,在老百姓家门口就能服务群众。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群防群治已成为江西省治安防控体系的强大支撑,全省现有治安巡防员近3万人、治安志愿者近20万人。去年江西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11.4%,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6.35%。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大脑中枢”的顶层设计与“神经末梢”具体执行联动,才能保一方平安,为社会治理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近年来,中办、国办印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方位提出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体措施;出台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压实“关键少数”的社会治安综治责任;出台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用群众习惯的方式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
张润枝表示,中央层面推进社会组织、社区、社工、信访、应急、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的系列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各地社会治理实践千帆竞发,涌现出一批卓有成效的治理新样本,收获了许多鲜活的社会治理新经验。
广东深圳坪山新区的枢纽型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四川成都温江区的“343”社区协商共治机制、山东青岛市市北区的“互联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江苏太仓市的“政社互动”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民政部发布的“2015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正是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的真实写照。
明确主体,形成合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撑起社会治理的“主心骨”——
在辽宁大连,综治及平安建设被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和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大连市还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目前全市100多万名志愿者、3万多名专业保安、4000多个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部参与社会治安防控。
在广东珠海,以各区、镇街党委政府为主体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集研判、预警、督办、问责、考核于一体的“平安指数”工作机制,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珠海市综治办负责人介绍,如果预警结果多次超过正常值20%的范围,镇街相关负责人会被约谈。这是以倒逼机制让评价对象产生压力,增强平安建设动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避免“神经末梢”问题上升到“中枢神经”层面解决,在打通“微循环”方面,基层不断创新探索——
社会治理的源头和支点在社区。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让更多群众加入到社区治理的进程中来,“三社联动”在社区管理协调、社区服务提供、社会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
北京、四川等地通过成立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培育发展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化解医疗、劳资、物业等领域矛盾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专家曹志刚认为,三者之间形成合力,弥补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在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提供中的不足,其核心在于“联动”。
社会组织既能把政府的政策传递到群众中去,又能有效反映群众诉求,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专家表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壮大社区社会组织规模为目标,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积极鼓励支持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在内的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治理;以专业社工引领义工,通过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支持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把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上下联动、分工负责,正逐步解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偏弱的难题。”赵孟营说。
“智慧治理”,增强社会治理科学性系统性
今年3月,连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的小院里,50岁的郭秀英被年迈的父母紧紧搂在怀中。
患有癫痫痴呆病状的郭秀英2年前走失,一直是救助站里的“无名氏”。救助站与公安部门合作,免费展开DNA数据采集和寻亲登记,郭秀英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
运用DNA比对、上线全国救助寻亲网等新手段,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500多名受助人员返回家庭。寻亲工作取得的进展,是近年来我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注脚。
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
如今,高科技、大数据、互联网赋予了社会管理更高的“智慧”、更强的“能力”。
专家认为,“智慧治理”的科技创新把需求者和解决问题的部门机构整合对接起来,把精细化、标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治理全过程。
“网格化”是近年来各地推行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区县为单位,将辖区划分为城市网格、村居网格、企业网格以及在人员密集、设施复杂、安全风险较大的地区设立特殊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和服务纳入网格。
一个个网格如同一个个细胞,感知社会最细微的变化。发现、分析、解决、核实反馈问题,环环相扣,构成无缝对接的网络,解决政府监管部门“看不全、看不到”的弊端,使基层社会的人口、治安、就业、环境等数据库体系不断扩充,让社会治理更快捷、更准确。
应对网络舆情,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出挑战。
今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报告指出,上半年,我国公共部门面对突发性社会治理舆情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对舆情早期传播的处置能力有较大提高。
在列入报告统计的200多起社会治理舆情案例中,政府回应率达95%,有超过60%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政务新媒体成为响应与互动的主阵地。
建立线上动态发布与线下依法处理同步的社会治理舆情处置机制,增强了党政机关发布信息、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的能力。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提高抵御地震、水旱、气象、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和准确及时的组织应对。
近年来,各地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此外,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是与时俱进、永不停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新贡献。只要继续积极推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一个“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将更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篇:长春万达除甲醛新华社报道
长春万达除甲醛新华社报道
新华社长春8月27日新媒体专电,长春万达影城宽城场8月16日开业以来,一些观众表示,观影后出现明显头晕、咳嗽等症状。而万达影城提供的该场室内空气检测报告显示,检测指标全部合格。“中国网事”记者针对此事展开调查。
日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长春市民刘其来到万达影城宽城场观看电影。由于该影城处于开业酬宾期,每张价格只有30元,比万达影城长春其他门场低50元。
“刚进入影厅就明显闻到一股难闻的味道,原本以为过一会儿就适应,但看了不到半小时就坚持不住了。”刘其说,“之前对这部电影很期待,但我在影厅内看了一会就感觉头晕,尤其感觉座椅刺鼻气味更明显,出现明显咳嗽、眼干等症状。”
24日晚,记者进入该影城4号厅进行体验,一股刺鼻的化工材料味道扑面而来。当晚,影厅正在播放动画片《怪兽大学》,许多家长都是专门带着孩子来的。在影片放映过程中,影厅内不时传来儿童和大人的咳嗽声。
记者在现场观影近2个小时过程中,先后十余次到影厅外“换气”。观影结束时,已经出现头晕、眼干等症状。
26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该影城时发现,影厅气味依旧刺鼻。
刘其说,凡是家里装修过的人都知道,室内带有明显刺鼻气味,空气质量肯定不合格。
万达影城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宽城场是7月份完成装修的,之后一直处于内部筹备阶段,于8月16日正式营业。“一直到8月初,我们上班时都要戴口罩,味道太呛人。”这位工作人员说。
对于影城内出现的空气质量问题,长春万达影城市场部负责人曹馨月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检测报告,检测单位为“中国中科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广州分中心”。
记者发现,报告显示的检测采样日期为8月15日,分析日期从8月16日开始,而检测结果签发日期为8月23日。也就是说,影城在检测报告出来前7天即已正常营业。
此外,检测报告显示,该影城10个影厅内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浓度值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属于合格。
曹馨月表示,影厅内的“味道”主要来源于金属屏幕和地毯。“我们影城使用的金属荧幕本身会含有一定味道,但不含甲醛等成分。另外,地毯和座椅内部特定的海绵物质也会散发出一定味道。”她说,“像普通影院的荧幕是布料材质的,气味要好一点。”
曹馨月明确向记者表示,万达影城宽城场开业之前,内部空气质量检测是达标的。检测完之后,有害物质含量在规定值内,就可以对外开放了。“不会有影响的,像我们天天在这办公,对身体也没什么影响。”曹馨月说,“最多一个月气味就能消除。”
长期从事家具经营的业内人士陶丽表示,通常情况下,普通家庭装修之后要放置2-3个月,让有害气体逐步散发掉。而像电影院等空气密闭场所,放置时间应当在3个月以上,同时需要配合物理措施对有害气体进行消除。
陶丽说:“如果能明显闻到难闻气味,或是伴有头晕、眼干、咳嗽等症状,那说明空气质量肯定是不合格的。”
对此,长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营性服务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应当由企业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并由其出具检测报告。
该负责人表示,质监部门本身不提供检测服务,通常根据相关检测机构提供的数据进行认定。如果相关指标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那就视为该场所空气质量合格。
陶丽表示,这些装饰材料中散发出来的污染物质,通常带有刺鼻的有害气味,有的还产生芳香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轻者致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咳嗽、胸闷等症状,甚至可损伤人体肝脏和造血系统引起死亡。”她说。
装修后除甲醛是件大事,尤其是这样公共场合,更应该引起重视,文章由长春坤翔环保修改,原文源自新华社,如有其他转载或修改,请注明。
第四篇:两会闭幕式报道
民主的力量〃奋进的历程
——记合肥六中第二十六届学代会、团代会闭幕式
高一17班
秦雨萱
四月将至,乍暖还寒。阴沉了许久的天空也随着六中两会的盛大闭幕而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3月28日下午四时整,合肥六中第二十六届学代会、团代会闭幕式正式开始。六中两会自3月21日开幕以来,学生代表们就各班提出的议案进行了长达一星期的热烈讨论。终于在今日,他们将问题带入会场,面对面与校领导交流想法与建议。
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校内外领导入座。在纪委工作人员的监督下,主持人宣布了新一届学生会成员。
接着,学生会主席何天慧发表就职演讲。她首先指出,在半年的工作中,她不断地提升自己,团结其他成员,积极组织并参加团委各种活动,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她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与责任。她强调,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她将会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与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创造同学心目中的六中。
之后,便是代表们期待已久的小记者招待会。
听!代表们正迫不及待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呢!
“我们学校的操场灰尘大,石子多。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存在安全隐患。不知道校领导有什么想法?”
孔副校长回答到:“我在刚调到六中的时候,就有过重新整修操场的想法。
我原打算将操场整改成全新的立体操场,这项工程将耗资1.5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改委并没有批准,所以,整改操场的事就一直被搁了下来。不过,这事会引起学校的重视,我们将在体育中考前把清理石子的事解决完毕。”校长给出的答复让提问代表十分满意。
看!又有代表提问了。
“学校食堂问题一直是前几天我们讨论议案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大家普遍认为食堂菜价高,质量差,种类少。不知学校怎么看?”
“大家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学校食堂的饭菜是永远无法和家里的比较。在家里,父母用最好的原料和最好的烹调技术为你们烧菜,那是他们对大家爱的体现。但是,我们学校一直努力做到最好。我们注重的是食品安全。大家也许不了解,食堂的米饭一直是用大米煮的,食用油保证质量,食品添加剂有专人管理、专人监督,保证安全。不过,我们还是会尝试适当降低价格,以满足大家的消费需求。”代表们对校长的承诺十分期待。
瞧,学生会主席提问了!
“每个校园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那么,请问,学校对营造适合高中生的校园文化环境有何打算?”
“去年学校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了。目前,我们已有两点措施。第一,学校已经组织语文组的老师们编制一本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第二,学校联系了专家,对校园大门两侧的通道将进行整体规划,学校不久将拿到规划底稿。”
代表们踊跃地提出问题,校领导们耐心认真地解答了疑问。
最后,王勇校长做了发言。他带领我们回忆了六中两会走过的二十六载。在大家的感慨之中,王勇校长宣布了合肥六中第二十六届学代会、团代会正式闭幕。
二十六载,如白云苍狗,转瞬即逝;二十六载,如涓涓细流,轻轻流淌;二十六载,如清风拂面,温润飘过。然而,六中两会的二十六载,却如青竹挺立,深深扎根,节节高走着。这就是合肥六中第二十六届学代会、团代会。
第五篇:全国两会报道方案
全国两会报道方案
做好全国两会宣传报道,是3月上中旬本报报道工作的重点。按照会议日程,两会从3月3日开始,到14日左右结束(闭幕时间尚未确定)。总体思路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日在北京开幕。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在成功“保八”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烦恼”,如楼市泡沫、产能过剩、通胀压力等。变革积蓄已久,亟待加快推进。今年的两会,“加快转变”将成为最热的词。
本报除常规会议新闻报道外,可围绕热点和重点展开专题报道。主要关注点包括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09年国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的解读;“两高报告”发布和反腐廉政政策措施;分析预测中央政策对经济的走势影响;温家宝新闻发布会内容;代表委员的权威发布、热点话题;重要人事任免;本市代表委员访谈等。实施要点
一、会前报道
为了烘托会前气氛,在3月1日、2日国内版推出《迎接全国两会》的专栏,每日刊出1篇稿件,内容为两会热点前瞻。
二、会议报道:
1、常规报道:
根据会议日程安排,会议期间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新华社的电稿为主。如两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中央领导的活动,人代会和政协会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对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的审议等等。
常规报道要在保证政治准则的前提下,尽量体现本报的偏重财经新闻的特点。尤其关注物价、住房、医保、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栏目设置“代表委员心声”、“提案摘登”、“两会走笔”、“财经观察”、“两会视点”等。“会议侧记”、“两会花絮”、“图片新闻”等栏目根据版面需要,不定期安排。
2、专题策划:
会议期间可酌情安排若干专版专题报道。热点选项:转方式与调结构;公立医院改革与社保制度;城乡一体化与新生代农民工;房价与楼市调控;社会财富“蛋糕”分配与提高收入;制度反腐与党建新规等。靠近这些热点选题,整合代表与委员的访谈、发言、提案议案、各界反响、外媒报道等多视角深度内容。
三、自采内容
记者采访赴京参会的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和建议中的热点、亮点。
——设计主题,专访代表和委员,聚焦有关本市发展的内容如“蓝色经济”、“环渤海经济圈”等。
——结合经营内容,采访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计划、思路、活动等。
四、其他版面配合:
时评版侧重专家学者的有关热点话题,主打财经题材评论。要闻版和国内新闻版要加大政经新闻分量,主流报道为主,配合两会的热点话题刊发相关新闻。
五、加强媒体通联合作:
除新华社电稿外,与外报交流共享稿件。会议动态报道要关注《新京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北京媒体;财经报道要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时政深度报道要关注《南方周末》、《南都周刊》等媒体。版面安排(内容次日见报)
3月2日 预报政协会议开幕、前瞻两会热点话题
报道内容:政协新闻发布会消息+会议议程+提案情况+热点聚焦
版量(一版除外):1个3月3日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报道内容:消息+政协报告解读+预备会简讯+两会视点+代表委员访谈
版量:1个3月4日 预报人代会开幕
报道内容:人大新闻发布会消息+胡锦涛参加政协会讨论+会议日程+两会视点+代表委员访谈+财经专题版面 版量:2个3月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报道内容:开幕式消息稿+报告解读+两会视点+中央领导动态+代表委员访谈+财经专题版面 版量:3个3月6日 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民生话题
报道内容:人大和政协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代表委员访谈+财经专题版面 版量:2~3个3月7日~12日 常规动态报道+财经专题版(确保每天2个版)
报道内容:人大新闻发布会;“两高”工作报告;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委举行的专题记者招待会;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访谈、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参加人大审议和政协讨论;代表委员访谈等。3月13日 政协会闭幕
报道内容:闭幕式消息+新闻发布会+提案情况+人物访谈等 版量:1~2个3月14日 人代会闭幕 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报道内容:闭幕式消息+记者招待会+代表访谈+两会盘点等 版量:3个
人员安排
总负责:滕兆鹏 王昆鹏
版面调度和内容协调:刘亮怀、高向军
夜班采编组版:孙小伟、李静、刘栩、李志刚等
本市代表委员采访:有关中心负责
美编安排:刘亮怀、王海山 审校:夜班审校人员
附1: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日程(已正式公布)
3月3日(星期三)
下午3时 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会
1.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议程
2.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3.听取罗富和副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3月4日(星期四)
上午9时 小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下午3时 小组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3月5日(星期五)
上午9时 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
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 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3月6日(星期六)
上午9时 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 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3月7日(星期日)
上午9时 小组、界别联组讨论(有一个以上小组的界别安排联组形式,联系本界别实际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 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3月8日(星期一)
上午9时 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作关于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下午3时 小组讨论(选举法修正案草案)3月9日(星期二)
上午9时 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
下 午 委员休息3月10日(星期三)
上午9时 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
下午3时 小组讨论(结合常委会工作报告讨论政协工作)
4时30分 主席会议
审议人事事项
5时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3月11日(星期四)
上午9时 小组讨论(人事事项、结合履行职责实践讨论政协工作)
下午3时 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
1.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3月12日(星期五)
上午9时 小组讨论(“两高”工作报告和各项决议草案)
10时30分 主席会议
听取小组讨论情况的综合汇报
下 午 委员机动
3时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1.通过人事事项
2.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3.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草案)
4.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3月13日(星期六)
上午9时 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闭幕会
1.通过人事事项
2.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3.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4.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附2: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日程(未正式公布 依据往年日程)
3月5日(星期五)
上午9时 开幕会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2、审查国务院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3、审查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3月6日(星期六)
上午9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3月7日(星期日)
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3月8日(星期一)大会休息3月9日(星期二)
上午9时 全体会议
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作关于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下午3时 小组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3月10日(星期三)
上午9时 全体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3月11日(星期四)
上午9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下午3时 全体会议
1、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3月12日(星期五)
上午9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下午3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3月13日(星期六)
上午9时 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计划、预算的三个决议草案
下午3时 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各项决议草案。3月14日(星期日)
上午9时 闭幕会
1、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2、表决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
3、表决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
4、表决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5、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6、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开会时间:上午9时至11时30分 下午3时至5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