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研究报告
寿山中心校 陈成璋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实践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为:
(一)重视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忽视方法的积累。
词句、精彩片断的积累固然重要,这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表达,但方法的积累亦不可少。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的一条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我们平时提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包括其中,只是与前面说的几种能力相交叉而已。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好与坏,主要是以各种能力去衡量。而各种能力的高低,其实就是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逐渐积淀而成的。能力的前身是方法,方法掌握多了,就形成了能力。知识方法、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就以积累词句为例,当然要讲究方法,词句的积累要在理解意思、体验情感的基础上积累,直至准确运用;另外,还要归类积累,以便查找,有序积累。
(二)注重课内、校内学习生活的积累,忽视课外、校外学习生活的积累。大多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接受的信息量就增加了,这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可见,课外、校外资源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积累材料。
(三)追求“量”上的积累,忽略“质”上的突破。
有些老师教了一课书,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摘录下来,或布置看课外书,摘录几个好词、几句好句,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理解,特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感悟、理解,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刻性。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积累”,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碰到好词好句,马上摘下,到时候,好词好句一大串,能派上用场的却廖廖无几。
(四)认识到“积累”的表面作用,没理解到积累的深远意义。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这些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很多老师只看到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学生在说话、习作时偶尔用上好词、好句就拍手称快。学生能做到这样,这当然是一大成绩。其实,积累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它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为我们的教育服务。它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他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一)时代在呼唤“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些条款虽没有明确提到积累,但与积累关系相当密切。如关于课程资源的问题,实际上要求学生在知识面、生活材料上进行积累。
(二)积累的地位、作用
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特级教师于漪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日积月累方生活,以上从各个侧面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三)积累在阅读、表达中的作用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阅读教学搞不好,表达(说话、习作)也不会搞好。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没有积累下规范、精美的语言,在表达时吐出来的怎能是精品呢?当然,表达还与生活积累有关。生活积累多,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要使生活成为有效的积累,在表达时真正发挥作用,还应该以阅读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并已体验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表达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才有可能用词准确,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积累了表达方法,在表达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才有可能有条理地表达。由此可知,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没有跨越这一关,阅读教学将失去光泽,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小学生在习作之前,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写成文章,写的文章才有可能言顺情畅。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调查法、实验法、检测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积累的对象
积累的对象指的是哪些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要尊重语文的个性。由此,确立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学好语言,为阅读教学本身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大量课外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帮助学生用好语言,为表达服务。三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一个人接受正面思想教育多,受反面思想影响少,那他的品德就比较高尚;接受文化知识多,他的知识平台就高;掌握学习方法多,学习起来就少费力;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生活材料及表达方法,他的表达能力就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真正提高了,这对他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会用好语言。由此产生下列三种关系:
(一)阅读→积累→阅读。前一个“阅读”指的是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后一个“阅读”指的是学生自学,一般老师很少参与。整个关系式的意思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积累与阅读有关的东西,如朗读、默读、理解、分析、概括、思维、语感、观察、搜集信息、快速浏览能力等。而每一积累的对象都有各自的方法,如阅读方法包括精读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等等)、略读法、快速浏览法……使之形成能力。然后,将积累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再学习中。
(二)阅读→积累→表达。意思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积累与表达有关的东西。如大量的词句、生活素材、各种方法:包括获取习作素材(观察、想象)的方法、纵向和横向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按纵向和横向两种结构来表达的方法。各种情感的体验、使用标点符号、修改作文、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等等。保证学生在表达时有话可说、可写,把话说好、写好。
(三)阅读→积累→做人。意思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小受到怎样做人,做一个好人的熏陶。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的成长,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力求各种智能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确定积累对象的时候,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指共有的东西,如词句、情感等的积累,而“个性”指的是有别于其它课文的,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观察日记,就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习作素材。
五、构建以“积累”为中心任务的课堂教学流程
(一)课堂教学流程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建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及关系的过程,是新旧观念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学习开始,学习者就带有某种倾向,某种态度去参与新旧观念的相互联系。其次,在联系过程中,参与联系的旧观念不仅仅是些结构性知识,还包括那些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非结构性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或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而是学习者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人际协作、会话,共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习者居于主体地位,而学习环境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习环境必须具有四大属性: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信息流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输出” 的过程,而应该是“信息输入→变换→贮存→输出”的过程。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以积累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流程:
1、确定积累对象。就是这一节课或这一次活动要使学生学习掌握什么、积累什么。这一环节一是一定要有信息输入。这不是无话找话,有些课,学生根本没有读书就开展空口议论,不知学生能议出什么东西来。二是要注意输入的信息必须要正确。
2、创设学习环境。输入的信息一般要有情境的支持,如与信息相应的特定环境、学习者的心情等。这样,有利于激发情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3、促使信息内化。这里的“信息”,不仅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习惯养成、方法运用、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变换”是整个流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过程,它是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运行,对输入的信息先是理解感悟,接着是情感体验,达到内化目的,在内化时或内化后,进行拓展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以此来弥补个人由于某种倾向在理解上的偏颇,使贮存在头脑中的信息减少差错。
4、贮存有效信息。将内化并经加工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下来,或在仓库簿上分类记载下来。如在对课文理解感悟后,进行体验性朗读,并对重要句段进行背诵。其目的就是将信息更有效的存储在头脑中。
5、输出有效信息。“输出”即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欣赏性朗读(既是情感体验的延续,又可以认为是将文本内化为自己语言后的一种表达)、学生间的对话、用积累的好词句说写话,根据段式结构或文章内容、人物品质说写等。
(二)积累与运用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要充分认识积累和运用之间的关系。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更好地表达服务,为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条件。反过来,运用亦是提高积累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可加深理解,唤起学生的记忆。经变换后的“贮存”是高质量的积累,这时的“输出”也是高质量的“输出”。他们之间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意为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积累的质量。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的贮存相当于保持,信息提取则相当于再认或回忆。”有了记忆,才有积累质量可言。保持永久性记忆,可使积累的质量更上一层楼。要想保持永久性记忆,应让学生经常复习运用,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综上所述:内化是关键,运用是手段。
六、积累的形式与途径
(一)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
语文教科书中内容都是编者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小学生主要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小学生各种知识的获得,各种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发挥导语作用,将语言文字内化,进行情感熏陶,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在潜心学文中积累。
(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将课堂教学作为唯一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这样的学生知识面是狭窄的,能力是不强的,也不一定适应现在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学好教科书的前提下,应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内容,将课内内容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看动画片积累
首先教师收集一些好的动画片,如《喜洋洋灰太狼》、《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等,利用学校多媒体设施,与学生一起看动画。能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一起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大家既激动又兴奋。在看之前,老师提出要求,这次看节目与以往不一样,要仔细看人物的动作、表情,注意情节的发展变化,认真听人物的对话。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个个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只怕错过一个环节。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演演。可以说说节目的内容;可以当当小主持人,把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片断介绍给别人,让他们听了也产生去看这一节目的兴趣;可以谈谈自己看过之后的感受,受到的教育或启发等;也可以小组合作演一演,再现片中的情节……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了如何欣赏动画,如何看电视,如何观察事物;在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口头、肢体表达能力,丰富知识,发展了思维,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看电视新闻积累
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老师特别受孩子们的喜欢。为了使孩子们爱看新闻,老师每天利用早会、课余时间把昨天国内外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他们听。
开展“每天新闻报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天新闻报道”就是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每天报道前,有5分自由讨论的时间,各小组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准备,以确保每个成员播报的质量。报道以抽签形式进行,如抽到第3组的2号同学,今天的新闻就由他上台来报道。报道的质量由全班同学评价,对于质量好的就带一定的分数回小组,并定期评出“优秀报道员”、“明星合作小组”。小学生个个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谁都不肯落后于他人,不光自己准备,还督促同组同学积极收看新闻。这样以内部动机、外部压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看新闻、记新闻、说新闻、论新闻,掀起了看新闻的高潮。学生在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人的胆识也得到了锻炼,对于语文的积累更是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训练立足于现实,为更好的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是一举多得。假期布置观看新闻作业。假期的保留作业就是观看新闻,记新闻记录卡。学生在记录卡上写清所看频道、节目名字、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观看时作笔记,观看后从中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益处,一是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焦点”新闻事件,扩展视野;二是锻炼语文能力,如听记笔记、阐述或论证观点等;三是尝试对社会事件以及人们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使个人的判断能力得到训练。
3、搜集广告词
电视里、公路旁、房顶上满眼是广告。为了吸引消费者,广告的内容设计各具特色、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些是采用诗歌的形式吸引观众;有些是运用顺口溜的形式,让人易于记住产品的特点,如“ 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两,问我怎么办,马上用亮甲。”有些利用中国汉字特点——谐音来幽默观众,达到宣传产品的效果;有些广告是精点名言改编而成,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路路都有丰田车。”有些是古诗词的新版本,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志远天下,洛滋衬衫。”有些是人们喜欢的故事的缩影,如“小青来了,油光全走了,小青蛇洗发露。”让学生关注这些广告词,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深博大,体会语言文字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精练度。
4、课外阅读积累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要保证时间;教给读书方法;还要有检查。备一本课外阅读作业簿,将读后收获分门别类记下来。加工组合,备好贮存仓库簿。从记忆的定义可知,编码、贮存是记忆的两个组成部分,在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过程。就“编码”而言,可将所要的东西分类加工组合。就“贮存”而言,有两种方式:人脑贮存和文字贮存。而人脑贮存优于文字贮存。我们应要求学生,先在头脑中贮存,然后将重要的分门别类记在仓库簿上,到运用时,能及时唤起记忆。可按以下类别建立仓库簿:优美词句;可按性质归类,也可按意义归类,又可按结构归类。各种方法:可分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观察方法、表达方法几种。写作素材:指的是题材日记。思想情感:指随想随感。
七、积累方法的探索
在明确了积累的意义、对象、途径、流程后,课题组成员着重对积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确定了以下积累的方法:
(一)通过整合,进行板块式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及“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得知识,掌握能力,采用板块式存入会明显优于零碎的存入。板块式存储特点是:便于记忆,滞缓遗忘的进程。因为板块式的知识是一种整合的、相互交叉的、相互渗透的知识。由于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能有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解。另外,板块式的知识以块状存入,信息的存储效率与采用零碎的存入方式相比,亦具有明显的优势。实践证明:通过整合,进行板块式积累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举措。具体做法如下:
1、目标的整合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篇文章,一节课,要考虑的教学目标方方面面,有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此外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这些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应该是相联系的。也就是说,甲目标中可能有乙目标的因素,乙目标亦可能不同程度体现着甲目标。甲目标达成,为乙目标的实现作了铺垫;乙目标的落实,又深化了甲目标。所以,教师在确定目标时,应通盘考虑,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目标的辐射面要广,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又要考虑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情感的熏陶,即三维立体目标整合。教师要善于利用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目标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借助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积累质量的提高。如一位老师在教《纸船和风筝》时,将目标确定为:知识和能力: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课后词语,有积累词语的兴趣;过程和方法:自主发现字词的规律、识字的方法和积累词语的方法;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显然,这三条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互相渗透。尤其是第一二两条,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起进行,溶于一体。而第一条又是第三条的基础;第三条又是第一二两条的深化。这样就将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整合在一起,为知识的块状积累奠定了基础。
2、内容的整合
(1)抓中心点或脉络整合文章。有些文章有明显的中心段、中心句、中心词,以这些词、句、段为中心,将各段内容进行整合,组织教学,是实现板块式积累的好方法。有些文章表面上找不到中心内容,其实各段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有通过暗的线索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月光曲》中描写贝多芬心情变化。(2)确定焦点,整合各方面内容。写景状物的文章,常常从几个方面来反映事物。因此,我们可以抓住重点,通过有机地整合各方面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如《燕子》一文的教学,我们把焦点定位在“美”字上。让学生去感受燕子的外形美、飞行美、歇息美以及燕子所处的环境:春之美。
(3)以零碎积累为基础整合旧知。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包括自学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借助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复习运用旧知,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古诗词整合。漫游古诗园: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古诗,分成几块进行梳理、重组,通过在规定时间内背古诗多少、古诗接龙、出示上句接背下句、古诗活用等竞赛活动,进行有效积累。
字词句整合。集中识字学词是最好的整合,由一个生字、新词引出若干个相关的生字新词,进行积累。组织这样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将句子、段式结构等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板块式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提高积累的质和量。
识字学词与理解内容、情感体验的整合。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子音、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成为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集中体现在教者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对字词的解读、交流上。
3、各种智能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的,人们办一件事,往往几种智能组合显现的。神经心理学家代蒙提出:学习和经验能够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之变得更好或更糟。意思是说,在生活中,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能够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智能的整合,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的特点,除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外,还要跨学科,激活学生其它智能的神经系统,在相互渗透中,促使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月光曲》中写月光曲内容的这一段话,将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组合在一起。
4、教学过程的整合
就教学流程而言,课堂教学应该是“信息输入——信息变换、贮存——信息输出”。在这个流程中,随着教学进程的推移,使理解加深,信息量增多,信息面拓宽,情感引向深入,每个环节之间是紧紧相连的,整个过程是流畅的。这样的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朝着目标层层推进。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求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所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环节,或教学一段话、一篇文章,在强调自主的情况下,应遵循这一教学流程,应有不同的操作层面,做到块状推进。如一节听说训练课《我和动物交朋友》的教学程序是:先从师生猜动物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我特别喜欢。我喜欢、和。、、我都喜欢。我不但喜欢,还喜欢。然后,老师出示动物图片:蝴蝶、斑马、七星瓢虫、长颈鹿等。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动物,用问题“我与谁交朋友,为什么?”进行说话训练。这种教学过程的整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师达成目标,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实现板块式积累。
5、学习方法的整合
在课堂上,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目的是将这些学习方法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中,如自学方法、朗读方法、思考方法、观察方法、搜集材料方法等。在教学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综合运用,有利于各种方法的块状积累。阅读教学,让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习作教学,可提供一个习作范围。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相应的方法,培养自己整理材料的能力,提高自己表达水平。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学习方法的板块式积累。如办小报,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各种方法集于一身。
(二)多元感悟,进行个性化积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由于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是多元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课堂教学是在对话、思维、情感体验、能力形成、知识不断完善这样的动态中进行的。学生在对话中所表露的思想观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往往是他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渴望想得到的,是最个性化的。动态生成一旦形成,便是有效积累的开始,“生成”往往会引发全班同学的思考、议论;会激励同学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体验情感;会形成新的“生成”。所以,老师应更多的关注动态的生成过程,以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为理念,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捕捉教学信息,把握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最终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完善独立人格。而促使生成的最具活力的是教学中的对话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对话的。
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在朗读对话中生成
让学生在朗读对话中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如《雪被子》中的一句话:小雪花满天飞,轻轻落在麦地里……这一句话的朗读就有多种不同的读法:有的学生认为“满天飞”应读得长一些,因为小雪花非常多,飘满了天空;有的认为要读得短短的,一蹦一跳的,因为小雪花在天空飞舞是很快的;有的认为要读得轻一些,因为小雪花很轻,在天空中慢慢的飘,小麦苗的身子是嫩嫩的,要轻轻地落。
2、在形成问题中生成
问题一旦形成,便是有效积累的开始。一位老师在教《雪被子》时,一学生提出两个问题:雪花冰冷冰冷的,为什么盖在麦苗身上,麦苗还觉得暖烘烘的?雪冰冷冰冷的,小麦苗为什么还觉得快乐呢?这两个问题,必然会引发新的学习动机,激发新的求知欲望,促使全班学生再读文本,以搞清悬而未决的知识。在个性化评价中生成。个性化评价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具体合理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在于促进、帮助、激励、唤醒生成。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有这样精彩的评价:“你提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与老师想到一块去了,真是个老师的知音啊!”“你能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3、在自主探究中生成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解决问题。它是在某种需要或欲望的驱使下,在兴趣、爱好的支配下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探究是形成个性化生成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只因为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易内化,印象特别深,不易被遗忘。显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积累的质量。另外,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亦是积累的对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并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逐步形成能力。(1)“探究型”教学模式构建
在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经过大量实践,构建了“探究型”这一教学模式:
①提出认同目标,启发探究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与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同轨,并由认同教学目标逐步过渡到自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建立问题假设,搜集整理信息
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从而打破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体系的平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建立问题假设,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并通过认真思考、分析,以验证假设,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知识结构体系新的平衡。
③交流共享信息,深入探究内化
根据问题,在自行搜集、整理信息,并初步验证假设 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集体等形式讨论,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以寻求共识。对于讨论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深入探求。
④融合情理要素,引导体验情感
探究型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生硬、呆板地解决疑问还必须要有情感地参与。评价一堂好的探究型语文课,关键是要把准两个基点:一是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二是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才能还语文课的本来面目,不会出现只重理不重情的所谓探究型语文课。下面地教学片段没有将情和理有机融合。
⑤达成问题共识,重组信息延伸
教学中安排学生或师生共同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小结,形成问题共识,是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得失。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通过对刚刚获得的信息的重组,通过练习等形式得以延伸,以巩固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平衡,同时又为打破这一体系的平衡埋下伏笔。
(2)探究主题的选择和挖掘 周一贯老师认为: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作基于个体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重新建构,从本质上说便是一个生动的探究过程。研究性阅读的设计理念,就是强调阅读活动的探究机制,注重开发课文中的研究课题,把传统“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以课堂为“主空间”,以课文为“主载体”,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小学语文教材,往往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因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善于挖掘利用,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①看课题探究。课题是文章的窗口。从课题推测课文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物是谁等等。
②找重点词句段探究。如前面讲的《草船借箭》就是这种形式的探究。③从矛盾处探究。《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其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相矛盾的词。在学生理解了这一对词的意思后,接着进行探究:老奶奶心里既然非常“焦急”,为什么又“耐心”地等待呢?使学生悟到老奶奶既想早一点看到周总理最后一面,同时,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等到灵车到来为止。④从空白处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手法,有的是出于情节需要,有的是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考虑,往往出现许多空白。这些空白点,也是值得学生探究之处。如《忆铁人》一文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怪了托儿所的阿姨后,除了“饿?……咳!”两个字外,没有其它的话。作者没有把铁人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⑤在疑难处探究。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目标。因为受认知水平的局限,教材中我们认为很明了的东西,在学生眼里可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学生的疑问,有时我们可以一语道破,但更多的要好好把握学生自发的探究苗头,当好学生迷路时的指南针活跃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火烧云》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白狗变成红的了。……大白猪变成了小金猪。学生问:同是白色的,为什么在火烧云的照射下,有的变成红的,有的变成金的?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探究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手段,从狗和猪的毛的质地、色泽等方面去探究,寻找答案。
⑥课文内容经提炼后探究。以《白杨》教学为例:首先铺垫切入。教师可在总提课文大意后让学生听写词语“大戈壁 界限 浑黄一体 思路 沉思 表达 高大挺拔 出神”。并让学生从中找出表白爸爸在“想”的词语(沉思 出神 思路),思考:这只是一般的思想吗?(不,是深深的思考,是沉思。)至此,便完成了从检查听写入手到抓准深读切入口“沉思”的任务。接着提炼主题。从 “沉思”切入,引导学生抓出一条贯串全文的主线,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切入”只是一点,由“点”的运动而成为“线”,方能提挈全文的作用。教师可请学生抓住“沉思”扫读全文。全文写了爸爸哪几次“沉思”?(“出神”、“思路”写的是爸爸的第一次“沉思”;“想了一会儿”写的爸爸的第二次“沉思”;“沉思”写的是爸爸的第三次“沉思”。)这样,由“沉思”带出的三次“沉思”,由“点”引“线”,如以“线”串“珠”一般,串起了全文。然后是组合研读专题。可供学生研读的“发展点”,是依附在课文主线上的问题情境。根据主线,教师就可顺理成章的提出:我们应当研究一下三次“沉思”分别在想什么?这样,三次“沉思”就组合成了读懂课文、训练阅读能力的三个板块。至此,教师可引出研读专题的问题情境是:“爸爸三次‘沉思’,是由什么情境引起的,想的各是什么?他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那些关键词句读懂的?请你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次“沉思”,与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最后展开研读。
(三)拓展阅读,在延伸中积累
拓展性阅读是指以阅读为根基,在理解、领悟了课文内容后,跳出文本的局限,由课堂向课前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让文本成为课内外联系的纽带,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触角,将课内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多而主动地关注社会和生活,深入思考问题,自觉而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提高积累的质和量。拓展性阅读有如下教学策略:
在鉴赏阅读中拓展。如边读(背)边欣赏录像;边读边回忆情境。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在完成了生字、新词的教学、诗意的理解、情境的体验后,安排了欣赏古诗这一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阅读古诗。当一当语言表演艺术家,配上动作吟颂古诗;当一当故事大王,把古诗改编成故事说一说;当一当歌唱家,给古诗配上曲子唱一唱。
在发展阅读中拓展。教学一年级学生量词“只”,先让学生说出带“只”的动物,由此引伸出带“条”和“朵”的量词,可以与哪些物搭配。
在批判阅读中拓展。在教完了《小马过河》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小马蹚过了河,碰到了一只小鸡,小鸡大声地问:小马哥哥,我能过这条河吗?小马()地说:“ ”小鸡()。这是一道批判讨论题,考查学生能否作出准确的判断:小鸡能不能过这条河?因为妈妈的话强调一要动脑筋;二要自己去试一试。如果只记住第二句话,那是片面的理解。
在开放阅读中拓展。如学习方式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等。
(四)读、思、议、写,在实践中积累 语文实践的主要形式是读、思、议、写(读书实践、体验实践、表达实践)。这四者伴随着教学进程,始终相互交叉存在于课堂教学中。
1、读
(1)要有目标。有地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和任务,适合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读的形式。“角色”阅读和换位阅读。角色阅读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记住课文丰富的词汇和有趣的情节,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换位阅读就是让学生模仿教师、作者或其他人,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叙述课文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与同学讨论,提出问题,甚至在阅读中创造新的“角色”
(3)读的层次。首先是将文章读正确、通顺。然后做到在读中理解,是指对词语的意思、文章的表层意思的理解。“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两种:直接理解是通过亲身经验而实现的;间接理解须经过一系列分析、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分化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时须运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完成理解,学习掌握新知识。接着是在读中感悟,是阅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内省体验,是更多的倾向于感性的思维活动。再是在感悟中读(欣赏性读),因为前面的感悟有可能是零乱的,不完整的、不深入的,通过这一次的阅读,使原来感悟到的东西变得有序、完整、深入。最后是熟读成诵,将重点词句片段背出来。
(4)读的要求。读出色、读出景、读出声、读出情、读出味、读出问题、读出没问题。
2、思
思存在于整个读书活动中。有读前思:即推想文章会写些什么;读中思:在读中产生或发现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研读;读后思:让学生在读后质疑,有什么不懂的,或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才会专心,才会用心,才会提高阅读的质量,才会形成个性化的有效积累。其教学策略是: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在读书讨论中解决问题。应注意的是:如果老师提问题,容量要大,要有思维价值。
3、议,即对话
在读书过程中,阅读主体和文本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与文本对话。互动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将自己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观点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感悟、体验。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通过对话,使对话者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的内容不断增值,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这样,师生的认识、思想、情感便在互动中得到螺旋式提升。在对话中相互启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班级体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对话是促成生成的最具活力的一项活动方式,对话结果也必定是多元的。课堂对话有以下教学策略:
(1)在理解阅读中对话。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文后进行对话。
(2)在体验阅读中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体验后进行对话。在探究阅读中对话。通过阅读探究,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探究内容,有自己不同的疑点,各抒己见。
(3)在鉴赏阅读中对话。对那些精品文、重点句段通过反复读,经揣摩、比较、欣赏后形成对话。
(4)在批判阅读中对话。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也不同,对文章中的思想、观点也有不同的理解,有赞同的,也有批判的。通过阅读,允许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4、写
写是将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以及表达方式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中所积累的东西,有的是模糊的,似懂非懂的,有的是印象不深的。通过写,使阅读中所形成的积累更加明确,印象更加深刻。所以,写又是促进阅读积累进一步内化。读写结合是提高积累质量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八、良好的氛围,是形成有效积累的前提
在讨论积累的时候,首先要看学生对积累有无兴趣,是否愿意积累,乐于积累。也就是说,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以新型的师生观为基石 新型的师生观指的是教师的角色由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语文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建构。课堂用语大都以 “伙伴”相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师道尊严,只有朋友间的友情、信任和合作。教师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心贴心,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如能形成这样一个教学氛围,学生才有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积累的质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堂主人: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主人。
2、教学的着眼点:面向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3、认识两个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的标准,换言之,语文教学不是“精英教学”。
4、提问方式:大都采用商量语气来发问,使学生始终认为老师在尊重我,征求我的意见。如:老师范读了一个长句后问:这样读行吗?你能为图画中某一处配上画外音吗?
5、张扬学生的个性:提供学生选择的空间。方式方法的选择多样性。如读书方法有:默读、轻声读、感情读、边读边思等。理解词语的方法有:查字典词典、向同学请教、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对照画面想等。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书本(包括教科书、课外书等)、电视、网上平时所见所闻等。一般以这样的句式呈现:可以……也可以……还可以……。所提供的问题,往往以多个呈现。提供的作业,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特长来设计。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如同一句话,有不同的朗读方法。
6、对话方式:平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友好的氛围进行的。
(二)以情感为纽带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区别是“情感性”。情感性强的文章不必说,有些文章看似无情感,其实也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太阳》之类的一些说明文,通篇充满了作者对太阳的“爱”。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如果只是当作“小和尚念经”,来处理,没有用心去感悟、体验,当学生用这些词句时,会出现感情轻重不分,甚至张冠李戴。能做到用心去体验情感,有利于加深记忆的痕迹。教学时,抓住了情感的因素,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和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在阅读教学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出来,进行意想融会,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最易被内化。教学中,要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特定情境,使学生受到激励,身心受到激活状态。郑老师教《“天涯”踏浪》第一教时:先播放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然后出示一张2元纸币,在它的背面就印着天涯海角的一个景点。然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呢?生问:全国有这么多的名胜古迹,为什么偏要印上天涯海角这个景点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以导语为抓手
导语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在互动交流时,师生之间的一方对另一方及时作出评价、点拨、引导,以保证对话深入、有效地开展的最具活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三方交流时,使学生(主要指学生)获取知识方法,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各种能力,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良方;也是检验一位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试金石。导语设计得巧不巧,关系到能不能保证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将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优劣,学习习惯的良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终生。
1、导语的形式及功能
(1)先结后引式:前半部分是总结学生的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部分提出新的任务,将学习引向深入。
《军神》讲的是刘伯承同志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为了不影响脑神经,拒绝沃克医生使用麻醉剂做手术,并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下面以王雷英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快速阅读《军神》,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想进行研究的地方。学生读后提:
“军神”指的是什么?做手术是非常痛苦的,刘伯承为什么一声不吭?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为什么碰到刘伯承,变得紧张呢?刘伯承(做手术)为什么拒绝用麻醉剂?刘伯承做手术时,为什么数得那么清楚是72刀?……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有的是针对课题或重点句来提的,有的是针对主人公刘伯承的角度来提的,还有的是针对沃克医生的角度来提的,说明大家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那你们能不能从中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带着它去研读课文,并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这一导语,前一句是总结学生学习的情况,鼓励并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后一句让学生用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学会学习。
(2)总结式:总结前面的学习情况,或罗列学生的几种答案,或明确学生在回答时不明白的地方,或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王老师在教学《军神》时,开始要求学生将课文读正确、通顺。在学生自由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将难读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后师小结:把难读地方多读几遍,这是读通课文的好办法。这一导语总结这一环节的学习情况,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运用。(3)总结式: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或理解不到位、情感体验不深的;或说话朗读有问题的;或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进行尝试学习。
生:我从“抓住、暴起、汗如雨下”这几个词知道,病人当时强忍痛苦,但是他一声不吭,说明他是一个军神。
师:(他)不光抓了重点语段,还能抓关键词。这是课文中描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刀数。
师随生一起数:一、二、三、……(学生在数时,音量高低、语速快慢无变化)。
师:是这样数的吗?闭上眼睛想一想。师生一起数(开始由老师数):一、二、三、……
二十、……三
十、……六十,……(音量一声比一声低,语速一次比一次慢)
师: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怎能不说他是钢板、军神!
学生开始数时,对刘伯承在没有进行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共割了72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烈疼痛体验不到,用上简单的导语,带着极度痛苦的表情去数,学生从老师的表情、音量由高到低,语速由快到慢的变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刘伯承实在忍受不住,连数数的声音都变了,刘伯承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伟大的军神!这一导语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是一种情感的积累。
(4)排比式:这种导语,除了具有引入式的功能外,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大有非达目的不罢休的味道。《月光曲》讲的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了解到穷兄妹俩家里非常穷(兄是皮鞋匠,妹是盲姑娘),但妹妹非常想听贝多芬亲自为她弹曲子。于是,贝多芬决定弹一首曲子给这位盲姑娘听。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一首曲子后,文中这样写道: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吧?”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在“激动”一词前添加合适的词语,学生加的词语有“十分”、“万分”。然后,教师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引读,学生读盲姑娘说的话:她激动地说:——。她十分激动地说:——。她万分激动地说:——。通过这样的引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盲姑娘当时激动的程度。接着,理解盲姑娘说的话,教师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说明贝多芬的音乐水平已经达到了一种怎样的境界?(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行云流水的境界,炉火纯青的境界,登峰造极的境界。)这种排炮式的追问,既对盲姑娘的话有了充分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词语。
(5)哑语式:《沉默的信息》一书的作者梅尔比亚指出,人们在谈话时所表达的内容执友7%有赖于词汇,38%依靠声调,另外55%则是依赖我们脸部表情及身体语言。有时导语不一定都用语言表达,可用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个暗示同样可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6)转换式:导语不是老师的专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授之以渔。巧妙设计,合理使用导语,除了充分发挥导语的功能外,另一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导语,形成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师:什么叫我会读?
生:一要读得流畅,二要读得正确,三要读得有感情,四要读懂。按常规,学生回答的内容由老师来说,现改为让学生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全体学生引起注意,巩固旧知:什么叫我会读,使他们平时在读书时也按这种方法去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导语的语言特色
(1)幽默诙谐 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情一本正经,语言基调毫无变化,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如能为学生交谈或讨论想法创设一种轻松而正向的氛围,教室里就可提供一个学习有效讲话的支持性环境。这些环境不属于那种教师说话最多的教室!由此所引发的讨论话题常常能激发思维活动。在适当时候,合适的情况下,幽他一默,会调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问:要不要老师帮忙?学生:“不要”。师:都不要,老师不就要下岗吗?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2)精练明确 语言不明确,达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语言太繁,一是学生听起来太费劲;二是太费时。有些导语,初听起来似乎明确,其实不然。如现在课堂上流行的一句导语: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课文。如果这一班级的学生已经知道有那些学习方式,那是可以的。假如不知,学生还是一片茫然。那就应该让学生说一说学习方式有那些:如边读边想、及时做记号、默读、轻读、大声读找好朋友一起读、分角色读等,然后让学生读。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老师的意图,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3)丰富多彩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使人听了后,不但没有厌烦之感,反而觉得新鲜有趣如评价朗读,你把高兴写在脸上;你们看,他高兴得跳起来了;从你的脸上我们都感受到了你极度地兴奋。
3、导语的忌讳
教师运用导语,目的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避免以下几点:
(1)简单重复 如“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你说,你说,你说……”之类的所谓导语,初听起来,似乎也在引导,其实只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也没有对学生的对话作具体评价,学生还是一片茫然。
(2)模棱两可 有时对学生回答的几种答案,一时不能下结论,似乎这样有道理,那样也有道理。其实在这些答案中,或是片面的,或有明显的错误。而教师受“多元”观点的影响,采取折中的办法,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或用含糊其词来掩饰心中的不安,这是不可取的。应做出让学生满意的回答,或让学生开展议论。
(3)缄默不语 有时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或学生的情况确实难以估计到,对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等各种活动情况,一下子想不出合适的导语,没有作出应有的回答,只好保持沉默。
九、研究的成效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积累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对一个人来说,有效的信息积累越多,这个人就越聪明。读书方法积累多了,自学能力就提高了;良好的道德信息积累多,就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积累是阅读与习作的一座桥梁。从阅读到习作(或从生活到习作),必须要跨越这座桥梁。同样积累是阅读与做人的一座桥梁,要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样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
3、积累必须讲求实效。有效的积累才是有助于人的成长。在强调有效积累的同时,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学生在大量的积累实践过程中运用方法进行积累并逐步掌握了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会自觉地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这对一个人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确定了积累对象,明确了积累途径,构建了积累流程
本课题研究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探索,以及理论分析,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累对象有了比较清晰的梳理。初步明确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的途径,并构建了以积累为主题的阅读教学流程。
(三)形成了 “以积累促积累”、“以积累促表达”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教材语文园地中展示台、复习课等,就是利用平时的各种积累、不同时候的积累,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习作课时,利用平时在阅读中所积累的习作方法、词句以及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让学生尽情地表达。
(四)形成了有效积累的一系列方法
概括起来有以下方法:通过整合,进行板块式积累;多元感悟,进行个性化积累;拓展阅读,在延伸中积累;读、思、议、写,在实践中积累。
(五)实验班的学生的表现
不仅在积累的质和量上有比较的优势,阅读和习作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积累的意识比较强。
十、反思与讨论
(一)课题组成员对“积累”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并向一定范围内的教师形成辐射。如何扩大辐射的面,提高影响力,使更多的教师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这是有价值的课题共同面临的问题。可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老师了解它,取得共识。
(二)在研究中,如何处理好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理念的排斥与结合 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新理念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时,出现了偏差。自主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作业。不该选择的也让学生选择。如递进式的文章,内容一步步深入,感情一步步加深。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要选哪节就学哪节,认为这是还学生自主权。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初看起来,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最后分角色表演,学生学得挺认真的,确实像一堂运用新理念的好课。认为不这样做,一节一节学下来,那就是传统教学,不新颖。其实恰恰相反,教者没有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因素“情感”。这样,学生的“理解”“体验”都是不到位的。在接受新理念的时候,不要学形式,要学实质;在检测时,不要看表面现象,要看积累质量。
多元观。在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引导: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引导,有的确是多元解读,是个性化朗读;但有的是没有理解的读,没有体验的读。如果误把它当作多元解读,显然是错误的。应做具体指导。
自读自悟与传授法。当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也尽了最大努力进行启发引导也无法实现自悟时,老师完全可以运用传授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有它的弊端,也有它可取的东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是很好的积累事例。它强调的是多读。在多读的基础上,在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岂不是最有效的积累吗?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小学教育论文撰写与例举:叶昂龙,宁波出版社,2000年。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李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琳达?康贝尔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第一版。
5、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深入去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以此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去深入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等,以此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语言生活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可以说是奋笔疾书、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一点都不为难,潇洒自如。同学们感到非常羡慕。还有的人说起话来井井有条、条条是道,毫不紊乱。这些与他们的思维灵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的知识功底深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他们平时非常重视积累,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样说起来和写起来才能马到成功、毫不畏惧。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积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更要重视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能够认真去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强化积累阅读
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指导上下工夫,要精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积累问题,比如,要对学生的说进行适当的指导,从汉语拼音开始一直到字、词、句的训练,甚至是课本中的一幅插图,都要让学生认真地去理解记忆,这样使他们的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素材。当然还要重视课文的朗读。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在阅读中还能使学生去拓宽范围,我们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奠定积累的基础。要提倡学生背诵,学生青春少年,记忆力非常强,趁此大好时光开发他们的记忆潜力,让他们去背诵课文,去寻找那些词句优美的文章,积累自己的文学基础。
三、重视运用
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缺少运用,因为只有运用才能使这些积累成为“活水”,才能不至于忘记那些积累。我们都知道,谁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名字,就是因为经常去使用,而对于已经积累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能停放在那里,要及时灵活地运用,这样就会使它们变成活水,越积累越多,形成了滚雪球式的效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不能忽视不去应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教师要重视起来,指导学生做好这个重要的事情。
编辑 鲁翠红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运用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还记得在北师大教材培训会上,培训老师说: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在阅读方面,一贯强调“广积粮”,而不过多地“深挖洞” 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看张”的境界。但学生终究存在着年龄及个性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一、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精力旺盛,求知欲高,记忆力强,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为了抓住小学生的背诵黄金时机,我校几年来一直坚持使用我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古诗名句诵读》
全书在照顾时令节气,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知识基础上共选择240首古诗、240句歇后语或谚语、名言、警句,每学期平均按二十周计算,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和一个名句。对学生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二、通过摘记好词好句,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是对读过的、背过的语言材料进一步地加深巩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记工作,这样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北师大教材,如“日积月累”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喜爱,丰
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
写下面的字时应该注意什么――辨析字形,发现字的易错点。如:“礼物”的“礼”――示字旁,只打一点。“博大”的“博” ――左边是“十”字,和竖心旁区别。
抄一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常用词语的积累。这些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的是常用书面词语,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在语境中使用汉字。此题每一行后面,留有一个方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学习。如:精美、滋润、郑重其事。
比一比,再写出几个词语――体会、辨析词义,扩大词汇的积累。如:一瞬间、一眨眼、一刹那,都是表示极短的时间。
读一读――比较每组句子表达的不同形式,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在陈述的过程中加入抒情和议论,产生了感染力)
此外,“日积月累”还设计了有关区别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词义,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警句、格言,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练习,不仅注重读的积累,而且重视写的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通过生活积累,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彩的语言文字积累资源,就要靠老师去慧眼识得。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其各种生活体验充实到他们的脑海中,视线里,引导、启发他们的积累。如: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我们不防允许他们在晚上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让他们在动画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学生还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和小伙伴们分享,真是其乐融融,语言文字积累的兴趣马上激发起来了。电视广播媒介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而积累这些语言文字,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们都爱吃东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过做广告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推销,很多好的广告词,其实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优美语句。平时让小朋友们多关注这些语句的话,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4、通过勤思勤记,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或一段话。
还有通过名篇名句的摘记,写读书心得,课文的续写、仿写等。如:四年级上册《散落的钞票》:用100个左右的字缩写这个故事,从中挑选出最关键的几个词语。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老船长营救了所有人,自己却与轮船同归于尽。如果你被感动了,如果你联想起别的事,就拿起笔写一写你的心得吧。四年级下册《谁说没有规则》: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仿照课文,续写一节。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尝试把下面的资料作适当修改,插入课文。四年级下册《七子之歌》:假如 闻一多先生见到香港、澳门回归,会有怎样的心情?试着改写一段课文。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抄一抄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话,背下来。四年级上册《桥之思》作业:熟读课文,挑选喜欢的句段背诵。这类习题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
性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语文学习中如何积累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来宾市金秀县三角中心小学翁日艳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许多语文老师也充分认识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效果不一。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主要从“读”和“背”这两方面进行积累,将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积累读与背
一、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各国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提出了许多战略性计划。美国在二十世纪末,克林顿总统亲自做动员报告,提出了“阅读挑战计划”,其目标是:三年级的孩子要能够实现独立阅读。所有公民全部参与这项阅读计划,尤其是大学生。英国则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提出每位学生每年要读两部古典名著,两部戏剧,两部诗集。其他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计划,使本国的母语得到弘扬和发展。我国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第二学段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规定了阅读不少于四十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因此,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语言积累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
宋代文学家苏轼总结他的写作经验时说:“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厚积,就是强调要多积累语言材料。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观点来看,语言积累是小学生作文的认知前提,这种认知前提的能力,将对小学生作文过程程度产生百分之五十的影响作用。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小学生作文过程是信息输入--储蓄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有输入,才有输出。而信息输入却有多种渠道,包括看、读、听、说、做等,信息输入越广,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因此,广开信息输入渠道,增加信息输入的质和量是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小学生在阅读中,要充分地“读” “和”背,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背”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在头脑里再现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语言积累可从“读”和“背”等两条基本途径入手来解决。
1.通过“读”来进行语言积累
读——课外阅读。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高素质的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形成,只靠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报。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阅读钻研过一千五百多种书籍。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学生要想积累语言,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小语专家张田若谈到作文教学时说:“不但要行万里路,而且要读万卷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还应当多加强阅读准备、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所从事的事情事半功倍。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写作提供语言、材料和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并得到思想和情感的启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积累语言,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建筑的“砖块”。所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必须使学生首先明确阅读的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阅读兴趣及对文体类型爱好不同,因此引导学生选择书籍时,应当因人而宜,帮助学生选好书。一是根据年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长达五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都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如在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形象生动的童话,而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慢慢转向思维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等。因此,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年级的不同,学生所选用的书目也应当有所不同。二是根据阅读兴趣。不同的孩子阅读兴趣会有所不同,同一孩子在不同年级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选用书目时,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去选择。三是扩大文体类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所以,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都应当尽量不拘限单一文体的读物,而应当尽量扩大文体种类,使学生从多种文体读物的阅读中,得到更丰富的语言积累。例如,在课堂上学了一首古诗,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组古诗。当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在选择图书时应通盘考虑,如:小学中年级,可选取一些科普读物、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和大量的童话、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可选取诸如动植物知识、世界各国和祖国的历史、科学与幻想、民间、历史故事及英雄、名人传记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笔才是真正的读,才能有所收获。著名作家茅盾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全盘接受,这中间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学生接受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对作品的瞬间领悟、理解,它需要及时下载,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笔在读书时圈、点、勾、画、批、注等,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仅限于自己的读物,而
更多的时候,所读作品来自于租借,所以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设立“阅读积累薄”,用以摘记词语、佳句、精彩片段和精美篇章,真正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古人读书,讲究心到、眼到、口到。小学生在朗读时的记忆效果比其它读法的记忆效果要好。因此,学生阅读时,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对于适合朗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模拟当时的情景,使自己自发地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以加深记忆,更好地积累语言。
一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阅读量来说,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课外阅读远远多于课本上的几篇课文,但就印象来说,能深深印在脑海中的,却往往是一些课文。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组织这个原因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是因为这些文章曾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圈点过、思索过、朗读过。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不妨也可以这样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达到理解领悟的目的。
在学生每阅读一篇新作品时,首先要求学生去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段,让他们去细细琢磨这些字、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句、语速、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并用笔圈圈点点。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李少白的《狐狸和母鸡》时,在阅读到“亲爱的母鸡,你成天和大黄狗在一起,多危险啊!”时,学生开始读不出狐狸的狡猾和奸诈的语气,慢慢地让他们反复体验,反复朗读,不仅懂得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上当受骗的道理,而且读出了狐狸阴险狡猾的语气,积累了语言。
好的文章不怕读。文章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是靠人的情感和气韵流动而成。好的文章气韵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教人如何生活,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是因为对艺术形象感受的同时,能激发美感和道德感。赏读和赏听好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创作过程,更是一种感受和积累语言的良好方法。为此,我们不规定的阅读范围,只是指导性地告诉学生该找哪一类书,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考提示,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去读,并且将时间放得比较充裕,以便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挑选最精彩的也是最适合个人朗读的片段和章节,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怎样读好这些片段和章节。例如,我们规定:半个学期定一个主题,童话和英雄故事均可,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去找书,利用老师教给的阅读这类书的大致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并要求学生找到最精彩的片段摘录下来,通知学生何时将举行赏读会。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能使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热烈情感,主动地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气反复地练习。学生在这种自我理解、自我示范、自我表演的过程中,能十分深刻地理解作品,最终用他们认为最贴切的语气将它们朗读出来。
2.通过“背”进行语言积累
背--课内外背诵。背,即课内外背诵,是指通过背诵,把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大脑。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今一些著名的大文学家,无一不是从背书起始走向成功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在儿童储存语言信息的最佳时期,让其多背一些文章,把别人的语言,汲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个很好的补偿。可用的方法如:
(1)课内学技巧。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著,无论文章的思想、情感,还是语言,许多都是值得背诵的。但要让学生很好地背诵,则需要教师教给一些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归纳了直接背诵、联想背诵、理解背诵、提纲背诵等四种背诵方法。
A、直接背诵法。小学生对课文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理解、记忆的速度比较快,采用直接背诵法比较好。如课文《翠鸟》、《鸟的天堂》都是直接描述鸟的美丽、鸟的生活习性,无需深刻理解就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逐句直接背诵。此类文章,可采用直接背诵法。
B、联想背诵法。课文中有的文章语言生动活泼,使人产生美妙的遐想,有的文章的某些语句能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段的第一句,都是每一段的总起句,学生在背诵第一句后,就可以想象后面的词句内容进行背诵。
C、理解背诵法。有的课文语句比较含蓄,富有哲理,学生读了之后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背诵。如《荔枝》一课就是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厚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很顺利地背诵下来。
D、提纲背诵法。有的文章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层次,每层说明一个问题、阐述一种思想、抒发一种情感或描述一种事物。如《桂林山水》一课,各层分别叙述了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漓江的水(静、清、绿),学生编写提纲后,掌握了文章结构再背诵就容易多了。
(2)课外比数量。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背诵的技巧,要更多更好地积累语言,还需要在课外大量地背课外书,以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多背一些东西。
A、在竞赛的内容上,可让学生多背一些精彩片段、佳句,归类的词语、优秀诗文、古诗、名言警句等。
B、在竞赛的方式上,可采取多种背诵方式,以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积累。如一、二年级的接段、接句背诵赛,中高年级的词语归类背诵赛(如说出描写眼睛的词语10个)、精彩片段背诵赛(如背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片段)、成语接龙赛、古诗文背诵赛等。背诵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结论
总之,给学生时间,教学生方法,让他们去读去背,他们的语言材料就会得到丰富的积累,阅读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实现学会阅读、学会写作,提高思想,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