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校本课程材料
“宋词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2.鉴赏本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3.了解词人轻巧、活泼、清新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 2.难点:鉴赏本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2.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3.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4.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小品欣赏与表演》教学计划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欣赏和模仿中国优秀小品为主,采用欣赏——模仿——改编——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如表演训练、剧本选编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品表演的兴趣。教学计划 章节目录
一、小品名家名作欣赏(2课时)
《吃面条》、《牛大叔提干》腹语大师《恐怖分子》《吃面条》
二、表演的基础常识和实践(2课时)腹语大师《has a son》《两个人的世界》
三、剧本的选择和改编(2课时)宋小宝《求婚》 《家族风云》
四、小组合作表演(2课时)
1、笑的相声剧本《找警察》
2、《新烛之武退秦师》 3、4、最后的持枪
五、汇报演出(1课时)
1、宋小宝《听风》 评价方式
课堂活动,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参与态度,成果评价,团队协作
课题:《小品欣赏与表演》
一、教学内容:《吃面条》、《牛大叔提干》腹语大师《恐怖分子》《吃面条》
二、教学目标:
1、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2、使学生了解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
3、能区别小品与相声或小戏剧,要能找出小品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小品的特 2.难点:找出小品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什么是小品? 顾名思义是小的艺术品。小品的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美术界,一幅简洁的、单纯的小作品称为小品。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
2.在我国较早流行的小品?
大约在80年代初,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因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而一枝独秀。较早的小品演出可能是陈佩斯、朱思茂的《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动作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
3.小品的特点是什么? 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众对它的进一步要求。要演好的小品,必须有好的小品脚本。
4.正如唱红一首好歌必须要有好的歌词和好的曲子一样。近年来,随着小品的“走红”,不少从事艺术的新老同志加入到这个行列里,业余文艺工作者也积极写稿和参赛。但往往由于把握不好小品的特点和“度”,小品脚本写的不够“味”,演出效果不尽人意。就连小品演义界的一些“大腕”,也常常为没有一个好的脚本犯愁。
5. 如何写好一部小品?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灵感。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象黄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如此包装》,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拐》、《卖车》等,都是在生活中发掘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过他们活灵活现的演出,使观众捧腹大笑,回味无穷。(2)题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题小做”,不要“小题大做”。切忌包罗万象,搞“高大全”,一个小品最好只反映一件事物,或者只反映一件事物的一个侧面。内涵丰富,说理充分的题材,是电视系列片或长篇小说的事,不要混为一谈。
(3)要有笑料和“包袱”,语言要生动、幽默、诙谐,不要扳着面孔说话。小品最宝贵的,是语言的生动有趣、妙语连珠。要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切忌平铺直叙。有时一个“借用”语能使观众开怀大笑。如宋丹丹的“一颗洁白的门牙前年也光荣地下岗咧”,赵本山在说到与老伴重新和好时的“后来又淘声依旧”了,都是高超的借用语言的范例。
(4)不要把小品写成相声或小戏剧,要突出小品的特点。有些小品作者用心良苦,立意也不错,总想把小品写的很有思想性,对人有教育意义。但表演效果适得其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戏剧和小品真正区别开来。小品与相声、话剧、折子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于: 相声一般也有小品短小的特点、幽默风趣的特点,以及其它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不同点在于:相声是“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装;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装,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成了哑剧。小品与话剧、折子戏的的相同点是:在形式上,短小,情节不复杂,都具有“戏剧”性或“喜剧”性;区别在于:在内容上,话剧、戏剧的内涵丰富,时空较长,说教成分较多,思想性突出,有的看后给人以沉重的感觉、悲壮的感觉,甚至催人泪下。而小品则不必有较多的内涵和思想性,只要将具体事物的“一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即可。不少观众反映,小品不欢迎眼泪,只欢迎逗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说戏剧是社会生活的一幅画面或镜子,小品则是一幅漫画,是一个“哈哈镜”。它的特点是用“笑”和夸张的语言反映事物、折射事物;如果说戏剧是以剧情和脚色的台词直接感染人,使人们受到正面教育的话,小品则既不属正面教育,也不属反面教育,它是用一种“启发式”的形象思维激活人的感官,使人们从笑中受到感悟。鉴上,我觉得小品的形式较适宜于讽刺、暴露、辛辣的题材,不适宜正面或直面教育的内容。评价一个小品脚本优劣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我赞成大部分人的看法:能让人看了哈哈大笑是小品的第一个评判标准,其次才是题材、内容、语言、思想等艺术和政治标准。
五、小结:
1.通过几节课的学习,让大家了解小品的题材,小品的特点。2.使大家了解如何写一步小品,为小品的创作打下基础。
(以下为剧本)
有事就找警察!搞笑的相声剧本《找警察》
乙:能在这演出非常高兴,今天我给大家说段单口相声,说的就是发生在我们当地的一件好人好事……
甲:(倒口)哎,等等,等等,在这里见到大家真不容易呀,乙:你干什么?
甲:我想在这地方说几句话,乙:这不让说话,甲:那你怎么说了半天了,乙:我们这演出呢,舞台上不准站人,甲:哦,舞台上不准站人?
乙:才明白,甲:你不是人哪?!
乙:……这是怎么说话呢?
甲:你让我说两句不就完了吗,乙:行行,赶紧说,快点儿,甲:同志们,男同志们,女同志们,男女同志们,有的同志肯定不认识我,也有的同志啊,在电视上也没见过我,乙:这不废话吗,甲:我做个自我介绍,我姓付,我叫富农,乙:你不叫地主哇,甲:你才是资本家呢,俺说俺姓付,俺叫付荣,富裕起来光荣,俺们家住在河北山东,乙:河北山东?!哪有这个地儿呀,甲:就是说俺家那房子在一条河的北边,在一座山的东边,河北山东,乙:这么个河北山东。
甲:我到这个地方来呀,我主要是想找一个人,乙:找谁呀?
甲:我想找一个警察,乙:警察?
甲:一个穿警服的民警同志,乙:那好办哪,我跟咱们当地的公安局呀派出所呀都熟,你可以告诉我他的长相特征,我帮你找找看,甲:那太好了,我先谢谢你,乙:不客气,唉,你找他有什么事吗?
甲:有事呀,有急事,我得好好感谢感谢他呀,乙
:哦,感谢他,为什么呀?
甲:你是不知道哇,这个警察的太好了,他把俺媳妇领到他那去了,都一个星期了,乙:……啊,啊,等会儿,怎么回事儿?!
甲:这么回事,俺跟俺媳妇刚刚结婚,俺们准备在俺们村举行一次特别的婚礼,乙:怎么个特别呀?
甲:俺们来个旅行结婚,去一个不错的地方旅行一次,乙:准备去哪?
甲:去县城里转转,乙:啊,这么个旅行结婚,甲:谁知道,刚来到县城里头就发了懵,乙:以前没来过城里,甲:来过,不过那是前好几年的事了,这几年还真没来过,我一看,哎呀,这变化也太大了,我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乙:等等,你呀,别着急,打个公交车,到咱县城中心,到什么商贸城啊、购物中心哪、大型超市啊转移转……
甲:俺媳妇也是这么说的,于是俺们就来到了商贸城,哎呀,这个地方太好了,玲琅满目,要什么有什么,尤其是看到那么多好看的衣服,俺媳妇是看一看,站一站,站一站,看一看,最后俺媳妇到一件衣服跟前不走了,我着急呀,我一拉他手:快走哇,我媳妇说一句话,吓了我一个跟头,乙:什么话?
甲:“呸,臭流氓”
乙:啊?!
甲:我一看,拉错手了,乙:你倒看清楚了,甲:我一看,我媳妇不见了,乙:赶紧找一找,甲:哪去了,我就喊上了“吁…吁…吁”
乙:你赶大车哪,甲:什么赶大车哪,俺媳妇小名叫“玉”
乙:姓什么?
甲:姓桑,乙:大名叫……
甲:桑那浴,乙:我看你媳妇应该叫洗头房,甲:什么洗头房,俺媳妇姓桑,长得像白玉,桑娜玉,乙:还是桑那浴,甲:“吁…吁…吁”(晕倒)
乙:啊,不行,赶紧抢救(动作)
甲:你干什么哪?
乙:我摁人中哪,甲:这是人中吗?
乙:这不是人的中间吗,人中,甲:这么大人连点儿卫生常识都不懂,这不叫人中,乙:人中在哪?
甲:告诉你记住了,人中在脚后跟上,我这也错了,人中在这儿,乙:你这是怎么了?
甲:你不知道,我有个毛病,我不能着急,一着急就爱抽风,当时我口吐白沫躺在了地上,等我醒过来后,我发现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我听说,原来是一位警察同志发现我病倒了,很及时地把我送到医院,我醒过来后,这位警察同志给我
端上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稀饭,递上两个红皮鸡蛋,当时我万分感激,接过这碗热乎乎的小米稀饭,拿着两个红皮鸡蛋,我说:“同志,谢谢你,……
乙:不客气,甲:“还有红糖吗? ”
乙:坐月子哪,甲: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了。这位警察同志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让我在这里安心养病,他就和他的战友们和有关单位的同志去找我媳妇去了,乙:你算遇见热心肠的人了,甲:两天过去了,这位警察又来了,我一看,这位同志眼也熬红了,脸也累瘦了,我媳妇还是没找见,我说“同志,找了两天媳妇也没消息,你累成这个样子,干脆别费这个心了,你留点神,看看还有别的漂亮姑娘再帮我介绍一个,”
乙:想什么呢?!
甲:我看见他累成了这个样子,我心里不落忍哪,乙:那也不能这么说,甲:警察同志说了,“人民警察人民爱,人民警察爱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
乙:对
甲:“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就是俺的亲人,你放心,我们会全力以赴找到您的爱人的,现在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早点康复,”说完,这位同志又走了,他一走,俺又想起俺的那个亲爱的媳妇了,“媳妇啊,媳妇,吁,吁……”(晕倒)
乙:啊,又不行了,赶紧抢救……,甲:正在我晕晕乎乎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俺媳妇就站在床边,乙:怎么回事?
甲:原来那天走散以后,俺媳妇也是十分着急,后来她打听到一家旅馆住下了,正当她万般无奈时,警察同志和他们的战友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了这条信息,于是,俺媳妇找见了。俺媳妇找见了…这位警察同志又丢了,乙:你瞧,甲:为了感谢这位同志,俺们两口子从早找到晚……最后俺听说这里正表演节目,俺就奔这里来了,俺想向大家打听一下,乙:这好办,刚才我不是说了吗,这个忙我帮,演完出我带你到咱们当地的公安部门转转,一定能找到他!
甲:那太好了,这次来我准备了五千块钱,我要把它交给那位警察同志,感谢他救了俺的命,感谢他找到了俺媳妇,乙:我说同志,依我看你还是把这些钱留下以后用在刀刃上吧,我们的警察同志我再了解不过了,他们绝不会要您一分钱的,那位同志说得多好,“人民警察人民爱,人民警察爱人民!”,这些可敬可爱的同志就是我们的亲人!
甲:您说的太好
了,好,这五千块钱俺不给他了,见了面俺要亲口对他和他的战友们说一句话,乙:我知道你要说的是什么话,我提议,这句话咱俩一块说好不好,甲:好,我起个头,乙:开始,甲:敬爱的民警同志们,甲、乙合: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
第二篇: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总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研究,致力实践探索,努力构建具有潘径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个性化办学、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形成,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要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乡土资源,进一步挖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构建符合“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个性化办学,促进学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以师为本”的原则。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坚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和实践中,努力造就一支兼具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3、“以生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课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努力将学校办成“学生喜欢的学校”。
三、总体目标
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尤其要重点建设好课本剧、篮球、理化生探究实验、木雕、班班歌声等课程。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工作;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和开发者。(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要努力抢抓课程改革契机,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力度,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示范辐射作用更为充分。
四、组织领导与管理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杨XX
副组长:陈XX、吴XX
组 员:林XX、张XX、黄XX、蔡XX、张XX、黄XX、许XX
李XX、张XX、李碧秀、李XX、李XX、何XX、杨XX2、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
教务处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开发组
评价组
教 年研 段组 组
第三篇: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
篆 刻
陈 强 明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
篆 刻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界定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2、研究目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而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本校、本地区的特色。篆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篆刻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曾曰:“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治朱文印
以文字为实体,以笔划间的空隙为虚处,而白文印则反之。于是,在章法构成上,当虚中有实,实中含虚,互为呼应。如同中国道教之太极图,阴阳两极构成了大千世界,阴阳调和,则气象万千,万物兴焉,一派天趣尽现。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省内外很多学校开始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其中有的学校也有美术绘画、欣赏方面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发现“篆刻”方面的开发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针对性的补充,是实现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力措施。
2、一个学校的发展要背依本国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个性多元的地方文化特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的学校才有活力,才有良好的办学效益。
3、学校施展特色学校建设的五个策略,即“以营造氛围来推动特色建设;以教育科研来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来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来彰显特色建设;以校本课程来丰富特色建设”。
三、研究原则
(一)两结合原则
校本课程虽然是由学校为开发主体的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美术教师、学校二者的结合。
(二)学校特色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它要解决的课程问题所反映出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它所贯彻的是本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以生为本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因此,在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校本课程时,要注重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教学内容、形式的选择都应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水平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在课程计划中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利用乡土资源——篆刻开发的校本课程,将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美术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运用篆刻制作的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印章,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促进学生多种感观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教师,建立篆刻制作与欣赏的一系列理论,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美术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五、研究对象、方法及手段
1、实验对象 高一、二全体学生
2、实验方法 行动研究法:相关活动的记录及分析
经验总结法:回顾、总结、反思研究过程,并形成结题报告
3、检测手段 参加篆刻制作比赛获奖
4、课时:6课时
六、研究内容
1、篆刻种类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2、篆刻流派
徽派
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
巴慰祖(1774~1793)字穆青,又号垢道人。
胡唐(生于1759年)又名长庚,字子西。
董洵(生于1740年)字企泉,号小池。
苏宣,字尔宣,号泗水。
汪关,字尹子。
程朴,字元素。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
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
胡震(1814~1860)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
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
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
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
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
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
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
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曾苦工汉印、瓦当
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浙江安溪人,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3、现代篆刻名家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
王 贤(1896-1989):江苏海门人。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深得吴派艺术之精华,成为吴派的杰出传人。
邓散木(1898--1963):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4、篆刻工具、材料
学习篆刻之前,必须作好有关准备工作。犹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备料。否则,“临渴掘井”,就会影响学习进度与成绩。篆刻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备置有关的印谱和工具书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选置恰当,过多虽用时方便,但一时难以齐备,过少则用时不便;过好一般价钱较贵,过贱则难于适用。
为了初学者的方便,现将学习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绍如下:
(一)工 具
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
喜好而做。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
2、笔、墨、砚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若有梢好的欲砚、端砚当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3、砂 纸(砂布更好)
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大城市书画社有卖。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
7、拓 包
为拓边款时用。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
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8、印 规
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国。木或全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铃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铃盖。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铃下即成。一般铃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
9、印 筋
用以调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会沉渍渗出,使油泥分离,故用一段时间后,或无冷时易冻,应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冬天搅拌之前,可在太阳下晒半小时左右,使之变坎,再搅拌。印筋在一般书画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买不着时可自制,材料选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为好。
10、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 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1、印 石
印章材料,有铜、石、全、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现在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洼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出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之寿山。石质铰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入。
(4)赤峰石产于内蒙赤峰,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有红花,有鸡血)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
2、印 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难看。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
(2)朱嫖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未与文丝、油等调制而成。朱砂或朱膘也有加银朱的,也有加调洋红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称有八宝、魁红、镜面等。不管何种名称,只要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为上品。市上一般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两的,一般初学练习,买三至五元一两的即可。现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苏外等地的产品较好,可供选择,只要色沉着而不渗油者即可应用。过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叶的纤维、杀砂和炼制过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调制而成,方法较复杂,(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门》一类书中有较详细介绍可参考),现多不自傲。
(3)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作为特殊场台用外,)般较少用。若有兴趣者,亦可备用。印泥的保管,应放置在瓷盒内为好。不要放在全属盒内,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日久会变黑,影响质量。印泥用一段时间后;要用印筋调拌,使之油、砂、艾绒拌和在一起,否则易结板。印泥日久会变干,也可适当调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搅拌后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得较硬,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3、印 纸
用于写印稿,拓边款和蜕印等。
(1)印稿纸一般的白报纸、毛边纸等均可。
(2)拷贝纸纸质薄,半透明,用于事印和拓边款。
(3)生宣纸可用于拓边款时吸水用,或作铃印印花、起印稿等。
(4)连史纸用于拓边款、铃印花。纸质较薄而匀细,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绵连,(5)印谱纸 一般书画社有卖的,可供迁用。如自制,可迁用边史纸,其次是罗纹纸、或较薄的宣纸。主要用于铃盖印章和拓款留存。
(6)卡纸近来有入喜用白卡纸作为粘贴“印花”用,口同常用的卡片纸一一样。可随时抽检观审或修改,或分类保存之用。此根据习惯,不用亦可。
5、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6、选印石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
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巴林石
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巴林石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7、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8、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
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
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
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
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9、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10、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11、怎样刻白文印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12、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画、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画、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画,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画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13、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
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14、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15、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16、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17、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18、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
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七、穿插、笔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划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笔”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
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笔法。
八、留红、空白
印章的留空处,在白文叫留红,朱文称空白。尤其白文,大块留红,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篆刻讲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这“布白”也即留出空处,实在是最要紧的事。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见的。
九、离合、变形
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
十、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从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汉字结构变能处理,使之与其它浑然一体。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关的传统资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边,界划
在创作中,为求全套印谱之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类界划,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采取的界划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传统体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汉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2.笔划、字数少的印宜排列得沉着;3.方笔方形字宜丰满;4.圆笔或圆形笔宜挺劲;5.?单笔无所依者挺而略带濡涩;6.有相同的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得有参差;7.多转折之字宜灵活;8.?字的横划或直划宜刻得浑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劲;10.白文一般宜刻得质朴。
十忌:1.笔划方正忌板;2.笔划圆转忌滑;3.字数少忌散漫;4.字数多忌杂乱;5.巧忌纤媚;6.拙忌狂怪;7.笔划瘦忌单薄;8.笔划肥忌臃肿;9.?笔划转折忌露角;10.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
摘要:21世纪初期,教育者似乎不能把握所发生的事件对于他们世界的意义。他们必须马上清醒过来。没有什么比缺乏教育目的更加危险。因而需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前,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因而实行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就能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运动;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部分,是对新课改运动的反思,是一种基础创新,贴近实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过去,中国所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教育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了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实施地方课程开发;1999年元月,教育部颁布“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春开始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于是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教师的关注。
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新课程内容遵循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大基本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也是为了突出课程对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功能。课程是制约学生
主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似乎只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授受知识的媒体,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手段 ,似乎学生是否能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主要依赖于教学过程。新课改主要还是希望凸显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改过去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新课改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新课改不应过分地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应该从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来关注知识。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固然能够开发出高品质的课程,但是国家课程开发中心从事课程开发的专家脱离课程用户,不能激起教师将其教学习惯改变到确保新课程计划成功所必须的程度,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出的课程适用于少数尖端使用者,并不适用与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
2、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真正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老师很少,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来自听讲座、参加培训或阅读报刊等。许多教师只重输入,而忽视输出,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学习者的输出对教学的积极反馈作用,从而产生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造成教学
费时、低效现象。另外,教师、学校、家长与学生注重短期目的,即应试效益,关注考试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端。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军突起: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又以学生潜能的多样化发展为终极追求。【1】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遵循开放性、多样性、时代性、探究性和师生选择性的原则,支持教师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和总体规划,在国内外现有理论上进行创新,在对国家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行延伸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开发。
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 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 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因此,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之处。新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只有教师和学生才知道什么样的课程适合什么地方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书,现在还要知道如何编书。当然,如果教师被授权参与编写教学材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重与实际结合。如在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根据国家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地方史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上与历史国家课程紧密结合。
五、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与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是目前我国众多的高中使用的主要教材,并且也是我国进行高考选拔人才的依据,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其主导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即使在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的教学主导地位也是要得到保证的。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出“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的权力”。这就明确说明了实行课程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这种多样化是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而进行的,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必须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来开展。正因如此,有人就认为国家提倡新课程改革,实行课程多样化,但目前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什么课程改革都难以展开。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改革现在的高考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高考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为此,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校本课程开发以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其要求进行认真的学习、消化和理解,将其所提出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这样就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了
课程理论保证,避免了校本课程开发偏离国家课程的方向;二是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根据国家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这样既有利于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又有利于校本课程的运用。【2】
总结:
高中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都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新课改应该在国家制定一个大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应注意加强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在与世界先进课程理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上, 消化和汲取国外课程开发的经验教训, 并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化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课程改革作出贡献。【3】当然,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形成一些文本文件,而在于使得每个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04,(03)
【2】赵登明.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历史教学,2006,(02).【3】吴刚平.“ 新课程运动”与“ 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第五篇:高中课改的校本课程
高中课改中,校本课程将是重要的配套内容之一,它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此促进我省校本课程规范、有序建设,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或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校本课程是在本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学校将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原则上不单独编写面向学生的教材。
我省校本课程开发将走3个基本步骤:学校将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目标为基础,根据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宗旨;在校情分析基础上,学校将对校本课程作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建设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原则上为选修Ⅱ内容,其实施必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一般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专题,供学生选择。
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进行。校本课程在本校实施后,学校应每学年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施情况作出是否继续实施的决定;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校独立开发,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教科所、教研室等共同开发。
在推行校本课程的同时,我省还将建立并实行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建立省级普通高中校本教研“校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获得校本课程6个学分,共计108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