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 阎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加快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着力强化服务、提高效能、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坚持不懈稳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注重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增长20.9%。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8亿元,增长21.9%。服务业投资增长23.5%,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0.5%,220项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978亿元。建设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亿元,增长18.8%。金阊区彩香一村南社区和常熟市星海社区被列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旅游业对接上海世博会成果显著,接待境内外游客73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20亿元,分别增长20%和21%。我市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同里、虎丘、留园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实现进出口总额2741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1531亿美元,增长34.2%。我市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昆山市模具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太仓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顺利建成,开通2条远洋航线,区港联动、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运作良好,货物
—1— 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56.1%和46.1%。
(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大力提升产业层次,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9%。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光电产业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打造知名品牌,放大品牌效应,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注重培育地标型企业,百强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1.3%。实施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新增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9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3.9%和19.1%,苏州成为全国首个人民币贷款余额超万亿的地级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粮食喜获丰收,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3.3千公顷,建成18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熟农业科技园区进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列,吴江、太仓市被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新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3个。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启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审计,建成一批节能重点技改项目,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5台(套),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8家,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全面实现。苏州市区和常熟、太仓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我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加强产学研合作,在纳米技术、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平江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
—2— 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173个,82%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吴中科技园、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区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吴江市建成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优化升级姑苏人才计划,突出打造“1010”工程,精心组织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参会层次、招才规模、签约项目均创新高。苏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到30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进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位。我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通过验收,并成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单位。
(三)注重改革开放共同推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体制活力。重组国资公司,组建苏州文化旅游集团,成立苏州银行,完成东吴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造。推动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设立台资银行苏州分行和外资银行县域支行,交通银行在我市建立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基地并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总规模600亿元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获准设立,我市股权投资备案企业、注册资本和托管资本均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业16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第四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2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市区公交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主导。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由年初的4359亿元增加到5775亿元。江苏沙钢集团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前移29位。
坚持互利共赢,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型、总部型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5.3亿美元。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实现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增长47.2%;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7亿美元,增长29.7%。全市形成软件开发、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集群。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23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13.1亿美元,分别增长64.2%和50.1%。开发区“二次创业”喜结硕果,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首个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区,昆山高新区成为国家
—3— 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吴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和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投入运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成功召开,苏州友好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国际友城交往30周年活动,新增友好交流城市14个,苏州再次获得全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首个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对台工作全面深化,圆满完成“江苏台湾周”在苏州的各项活动,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援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对口援疆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南北挂钩合作,参与江苏沿海开发,苏州宿迁工业园、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四)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先行先试,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制定出台农村土地使用、生态补偿、城乡教育一体化和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等一系列政策,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83%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加快农民身份转变,累计30多万户、近100万农民实现居住地向城镇转移。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提高到92%。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均集体收入达到448万元,增长15.1%。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新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2家,累计达到50家,公司总数与注册资本均居全省第一,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业务积极拓展。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确定了20.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昆山市张浦镇、吴江市盛泽镇被列为国家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太仓市“粮食银行”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市和相城区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区)。疏浚农村河道,加高加固圩堤,推行垃圾储运一体化管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着力增强城市功能,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一批重点区域、重大工程规划相继制定,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继续完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苏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加快建设。苏州火车站北站房和综合客运枢纽汽车站投入使用,公交换乘中心综合楼和苏州汽车北站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锡张高速公路苏州段建设和338省道鹿
—4— 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27省道吴江段等高等级公路改建全面完成。轨道交通1号线主体结构全线贯通,2号线进展顺利。北环快速路延伸段顺利竣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苏州城市候机楼正式启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抓紧实施。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的形态与功能不断优化。横山自来水厂迁建和苏州高新区第二自来水厂扩建任务顺利完成。新竣工人防工程57万平方米,我市获得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三连冠”。500千伏玉山、锦丰输变电工程如期建成,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697公里。加快建设“数字城市”,3G网络和无线宽带覆盖范围明显扩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完工启用,地震监测网络逐步完善。着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市区道路景观照明提升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年度任务全面完成,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机动轮椅车、人力客运三轮车、“黑车”等专项整治和城区杂船清理、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落实环保措施,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实施东太湖、阳澄湖和金墅港水源地综合整治,严格防治蓝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昆承湖生态修复、走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实施。福星、娄江、城东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任务圆满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太湖、阳澄湖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他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整治工业废气和餐饮业油烟污染、道路和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加快淘汰“黄标车”。认真实施污染物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完成省下达的削减指标。石湖景区开发建设、三角咀生态公园三期、环古城风貌保护三期、沿湖沿江生态林带营造、村庄绿化等工程有力推进,市区新增绿地60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242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7%。我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沪宁铁路绿色廊道苏州段建设获得全省唯一的特等奖。昆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吴中、相城区通过考核验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吴江市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
(五)注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5—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颁布《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办学行为更为规范,素质教育成效显著。重视学前教育,新增幼儿园25所,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74%。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整体提升。昆山市被列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和评弹学校新校顺利建成,我市公共图书馆全部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公益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市、县级市(区)、镇、村全覆盖。净增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总数达到208万户。滑稽戏《顾家姆妈》、评弹《雷雨》分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吴中区东山镇、张家港市凤凰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金阊区山塘街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功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世界大会、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苏州展厅获得国际展览局银质奖章。第二轮《苏州市志》纲目通过省级评审。张家港、太仓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苏州年鉴》获得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评比综合特等奖和3个单项特等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94.6%的镇建成省级以上卫生镇。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积极推进,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继续开展,母婴阳光工程覆盖面逐步扩大。市120院前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和市肿瘤诊疗中心建成使用,吴中人民医院、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抓紧建设。吴江市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开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体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张家港市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市)。在广州亚运会上苏州籍运动员夺得8枚金牌,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我市获得金牌总数第二的好成绩,世界杯花样游泳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赛事成功举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我市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城乡计划生育老年奖扶制度全面建立。妇女儿童事业保持率先发
—6— 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完善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积极创建示范城区,举办“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等教育实践活动,创办了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化工作载体。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测评中我市排名进一步前移,张家港市蝉联县级市第一。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族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推进法治苏州建设,各县级市全部被命名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昆山、太仓、常熟市成为全国先进。“五五”普法通过国家终期检查,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建成使用。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指导完成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进行排查整治,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依法妥善处理虎丘区通安等地群体性事件,在全面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利益诉求协调机制等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成立市应急办公室,建成市级应急管理平台,各级应急队伍全面建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效避免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六)注重富民措施落实到位,民生质量继续提高。
富民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得益受惠。增加民生事业投入,全市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分别增长11%和11.5%。新增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98%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95%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57.9万人。降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门槛,发挥创业引导资金作用,推动自主创业。加快全民保障步伐,我市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在98.6%以上,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9%。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6%,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9.9%。企业退休人员
—7— 每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27.3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到98.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20元和340元,昆山市、吴江市和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实现低保城乡并轨,上世纪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补助标准由每月540元提高到660元。加强社会救助,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14.1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8.6万人次。城乡特困人群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红十字救助、慈善募捐等活动积极开展。发展养老事业,新增养老床位5200张,吴江、太仓、张家港市和金阊区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9个,苏州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通过验收,张家港、昆山、吴江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全市组织供应经济适用住房6638套、廉租住房1285套、公共租赁住房20563套(间)。市区完成135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75条街巷和60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实行天然气置换2万余户,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0.7万平方米,城中村(无地队)改造加快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全市新增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40.3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96.1亿元。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9条、新购国III排放标准的公交车639辆。农村增加客运班线39条、汽车客运站12座。深化放心消费长效管理,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要民生商品“晒价格、比价格、稳价格”活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4%。
与此同时,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以创先争优为主题,扎实开展“学昆山、优服务、讲效能、树品牌”和“问题解决月”活动,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继续提高。出台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4件,颁布政府规章2件。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积极开展行政指导。抓好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我市获得省政府考核优秀等次。深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严肃查办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串案。加强公务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公车审批、出国(境)审批信息化平台,公车购置及运行、因公出国(境)费用支出继续下降。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市政府
—8— 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关于尽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办法的议案,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9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9%;办复政协提案40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政府工作仍有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长期积累性矛盾突出;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显现;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利益调整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容忽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政府对一些潜在矛盾缺乏足够的敏锐性、预见性,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和简要说明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认清发展阶段、科学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民主、广集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议,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过去的五年非同寻常。我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富民强市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克难而
—9— 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保持领先优势。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再创新业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3%,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2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349项、中方协议投资额12.1亿美元。各类开发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人才层次、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对内开放成效凸显。三是建设投资规模空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并加快向农村扩展。“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步提高。四是富民优先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城镇新增就业7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5%,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扩大5.7平方米和3.7平方米。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更广覆盖。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苏州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得到弘扬,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苏州又一张闪亮的名片。总而言之,过去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综观大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大有可为。苏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
—10— 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我们要更加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更加遵循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更加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时代前进的新趋势,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基于上述认识,《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主要有以下内容: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富民惠民是根本要求;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通过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加快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是主要路径;建设“三区三城”、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总方向总目标。同时,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涵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以导向型为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
1.突出创新引领,推动转型升级。未来五年,苏州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形成转型先导优势。为此,《纲要(草案)》从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引领转型的措施。一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创造更加科学、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条件,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二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期加快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四是打造战略增长极。优化提升开发区、沿江、古城三大成熟板块,着力培育沿湖、沿沪、交通枢纽三大潜力板块,抢占发展制高点。
—11— 2.突出开放提升,扩大领先优势。《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为此,必须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外贸外经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模式,增加一般贸易出口,发展新型服务贸易,调整出口结构,培育出口品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引进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围绕重点领域,加强载体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外资并购、参股和境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三是完善开发区功能。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政策优势,突出特色开发、功能创新、能级提升,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四是扩大对内开放。主动对接中央和部属大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战略产业在苏州布局,吸引国内企业来苏州投资创新型经济项目,提高引进内资质量。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程。
3.突出城乡一体,实现统筹发展。《纲要(草案)》强调,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一是推进城乡规划有机融合。做到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二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级市城区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并轨,并逐步提高标准。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规模化。三是实施城市空间开发分类指导。调整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县级市城区的枢纽功能,加强中心镇建设,把苏州建成长三角重要的核心区域城市群。四是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沟通衔接。
—12— 推进以太仓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与航道建设。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发展智能电网,推广电能服务,开发利用新能源。治理大江大湖,建设区域骨干水利工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4.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形成富民长效机制。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完善住房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展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加快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计划生育、体育健身等服务。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光大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扩大文明创建的规模效应。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文化惠民,开创文化苏州新境界。四是建设和谐苏州。坚持依法治市,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军警民联防、社会动员等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突出人才强市,集聚智力资源。《纲要(草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强调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越的环境,大力度集聚创新型人才。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推动在苏高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积极创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高度重视社区教育、职业
—13— 培训、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二是完善引智平台。努力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打造成国内一流、海外公认的人才工作知名品牌,切实建好科技园、创业园、研发机构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招才引智载体。三是优化工作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增加人才开发投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提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增强政策保障力、公共服务力和环境吸引力。
6.突出绿色低碳,建设宜居城市。这是发展生态文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纲要(草案)》提出,要同步构建生态产业、可持续消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保障四大体系,力争早日把苏州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一是集约利用资源。通过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大幅度降低物质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并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生活以及相应的管理过程之中。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严控高耗能、高耗水、用地多的项目,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总量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放射污染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三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市建设成果。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绿化造林,保护湿地、山体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总之,“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
三、2011年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坚持不懈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持之以恒重统筹、惠民生、促和谐,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着力在扩大有效投入、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
—14— 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全面胜利。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一)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取得更大进展。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加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的投入,引导企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集中力量建设总投资超过6600亿元的220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组织协调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注重策划和招商,引进一批对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具有关键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新上一批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关联度大、普惠性强的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后劲。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改善消费条件,培育消费热点。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再创一批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和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力争做到家电下乡网点镇级全覆盖,引导连锁经营向镇村延伸,带动和扩大城乡消费。支持老字号企业到外埠设立分号,走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之路。发展电子商务和新型商贸业态。深入实施旅游业全面提升计划,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改进旅游服务,扩大旅游消费。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等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促进文化、娱乐、休闲消费。
(二)在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上取得更大进展。
调优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增创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比重
—15— 提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设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区、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实施新兴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培育适应市场需求、拥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引导骨干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并购重组,形成一批地标型大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推动更多苏州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落实激励创新的各项政策和科技金融计划,发展创业投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二期、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二期、苏州科技城、中新生态科技城、吴中科技园二期、昆山清华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开发区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国家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市。落实姑苏人才计划,扎实推进“1010”工程,增加资金投入,办好人才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和培养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及团队,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企业家群体。
(三)在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上取得更大进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开展第五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属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做好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服务等试点工作。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国有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支持苏州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积极筹建东吴人寿保险公司,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设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引进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强苏州工业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年内争取10家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再次腾飞。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深度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保持
—16— 外贸稳定增长。发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优势,促进离岸加工中心向离岸服务中心转变。依托沿江港口和海峡两岸(昆山)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原油、化工、矿石等大宗商品及主要消费品集散基地。加强预警预测,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引进区域性、功能性总部等服务业项目,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载体,帮助企业承接外包业务。完善境外投资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力争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通过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出口产业集聚检验检疫监管示范区。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的重要作用,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以世界名城为主要对象,积极缔结国际友城。加强对口援建和南北挂钩合作,推进援建项目和共建园区建设。
(四)在提升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上取得更大进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学管理,增强承载能力。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中环快速路前期研究。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滨湖新城。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做好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苏州火车站北广场建设任务,续建南站房和南广场配套工程。实施312国道苏州改线段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高铁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建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工程,改造和修建干将路等城市道路。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抓紧建设2号线,开工建设4号线及2号线延伸线。加快太仓港码头建设,开辟加密航线,力争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启动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和张家港核心港区集疏运高速公路工程。继续整治苏南运河航道和杨林塘航道。抓好水利水务重点工程,提高防洪保安和供水保障水平。高标准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特高压工程和智能电网。构建“无线城市”,实施“城市光网”工程。新增人防设施66万平方米。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和车辆管理,加强居民集聚区、大型商贸区、交通枢纽的集散功能规划和建设,加大疏导力度,尽最大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严格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市容环境保洁水平,力争进入全国最干净城市行列。
—17—
(五)在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和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合理分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扩大现代高效农业面积,新增一批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生物农业的引进和开发。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加强常年菜地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推广先进技术,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拓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实施农村河道畅流工程和圩区达标工程,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村,努力实现全国环境优美镇(生态镇)“满堂红”。
(六)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
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保护水源地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东太湖、阳澄湖综合整治和走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大力度整治黑臭河道,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坚决治理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构建大气灰霾监测系统。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污染,强化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建设工程渣土产生、运输和消纳行为。认真执行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禁新上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等重大景观绿化工程,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抓好农村河湖农田林网构建、绿色通道提升、生态片林营建等绿化工程,继续开展山体宕口整治复绿,农村新增林地绿地5300公顷以上。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推行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电子
—18—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增设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新建一批分拣中心和标准化集散交易加工中心,推进苏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餐厨垃圾收集处置二期和垃圾渗沥液处理站提标改造等工程。年内确保苏州进入国家地级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七)在促进文明、发展社会事业上取得更大进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公共文明建设规划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创建文明示范城区,争创一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镇村和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力争我市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抓好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优质园建设标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完成市立达中学新校、景范中学金阊校区、盲聋学校新校建设和苏州中学校园整体改造。加强独墅湖高教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来苏办学。支持在苏高校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化古城址和吴国王陵发掘研究。总纂《苏州市志》和《苏州文献丛书》,继续编纂《苏州通史》。建设市档案馆新馆,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二期工程,建立和完善市民健康档案,为重性精神病人和特困人群中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惠民服务。推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金阊新城医院、市立科技城医院和市立医院本部的门诊急诊综合楼建设。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新建和更新全民健身设施,办好全民健身指导点。注重培养体育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市体育学校新校配套工程,改造市区五卅路体育场馆。深化城乡一体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启动幸福家庭世代服务工程,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和统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关系和睦、宗教关系和谐。坚持男女平
—19— 等、儿童优先,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八)在惠民利民、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上取得更大进展。
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继续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的力度。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落实富民惠民措施,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广泛开展就业援助,统筹解决城乡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组织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确保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到9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30万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巩固提高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实行各统筹区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统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转轨。推行企业年金制,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先发展老龄事业,适应养老服务需求,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在各县级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或康复室(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或发放护理补贴。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适当高于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认真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发展红十字事业,鼓励慈善捐助,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组织建设供应保障性住房10853套。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精心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和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继续整治老住宅小区和零星居民楼,解危修缮危旧住房,改造城中村(无地队)。坚持公交优先,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0条,建设苏州汽车南站综合公交枢纽,新购公交车700辆,增加新能源公交车,适时出台优惠措施,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新投放出租车400辆,推行驻站泊车、电话招车的营运模式;增设公共自行车服务设施。规范经营行为,健全诚信体系,开展消费纠纷和解示范街创建活动,巩固消费放心城市创建成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价格调控目标管理,创新民生价格监管方式,提供价格公共服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九)在维护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上取得更大进展。
—20—
推进法治城市和平安苏州建设,巩固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加大法治县(市、区)创建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完善和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乡社区自治水平,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所在镇探索建立“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增强科技防范犯罪的能力。排查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等工作。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注重信访信息预警预报和社情民意收集反馈,坚持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健全应急机构,提高救援队伍战斗力,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落实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行高危行业和公共领域安全监管,认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支持驻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十)在转变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上取得更大进展。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高质量起草地方性法规、制定政府规章。落实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积极开展行政调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坚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继续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到位、部门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创新审批方式,推行网上审批、联合审批,努力做到“一个窗口对外”。办好市便民服务中心,扩展预警和非紧急救助功能。注重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发挥行政权力电子综合监察系统的功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绩效审计,深化专
—21— 项审计,抓好审计整改和跟踪督办,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打造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示范区,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政府良好形象。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出国(境)经费支出,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改进机关事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追求,大兴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之风,牢固树立亲民、亲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尽心尽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竭尽所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各位代表,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新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胜利、再创“三区三城”建设崭新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2—
第二篇: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2009-01-20 06:59:32 阅读16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06年:发展成绩催人奋进
(一)坚持科学发展,“十一五”取得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我市巩固小康成果、提高小康水平,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制定实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四大行动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坚持又好又快,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2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0.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7亿元,增长12.7%。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总产值达到1.53万亿元,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5%,实现利税增长3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完成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15.7%。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国有资产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机关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削减。支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又有7家公司成功上市,1家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共募集资金41亿元。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加快推进,新增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366个。促进民营经济加速腾飞,私营个体经济净增注册资本619亿元,上缴税收、完成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30%。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742.6亿美元,其中出口946.9亿美元,分别增长24%和30.1%。
(四)坚持城乡一体,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通盘制定城乡规划,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报国家建设部进行技术审查,相城区分区规划、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三角咀生态公园、古镇古村落保护、河网水系等规划编制完成。平江、沧浪、金阊新城开发步伐加快。全市新增人防工程面积25.3万平方米。新设公共信息亭170座,市区消除路灯照明盲区99处,全面完成无地队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任务。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五)坚持减排降耗,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创建生态市取得重大进展,张家港、常熟、昆山三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张家港市成为全国县级市中首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太仓市、吴江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苏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群。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83家挂牌督办企业完成整治任务,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视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全省首座千吨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
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竣工投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复垦整理土地4100公顷。争创节水型城市。
(六)坚持统筹协调,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制定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昆山光电产业园、中新科技城启动建设,苏州科技城初具规模,一批科技成果在苏州实现产业化。引进包括博士、硕士和海外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人才12.4万人。在全省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外来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超过60%。苏州博物馆新馆顺利开馆。
(七)坚持富民惠民,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2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9316元,增长11%。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新增就业岗位30.6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的岗位14万个;扶持失业人员就业12.4万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2%。市区少年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老年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实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老年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覆盖率分别超过91%和96%。住房保障工作继续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面实施。
(八)坚持执政为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得到确立,文明素养培育、发展能力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苏州人融合、社会诚信建设等精神文明重点工作扎实开展。狠抓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有效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群众来信来访的督查督办。“平安苏州”建设成效显著。“法治苏州”建设稳步推进。强化行政效能建设,扩大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事务公开范围,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8.4%。
07年:八项任务构筑和谐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5。
(一)在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创新能力上取得更大进展
发展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产品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继续落实培育大企业行动计划,新增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3~4家。引导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增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放大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保持服务业领先增长的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建设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太仓港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等服务
业集聚区。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重点开发普通商品房和定销商品房。依托开放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注重引进产业主导技术、核心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力支撑和智慧之源。
(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更大进展
建设粮食生产示范区。繁荣粮食交易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为2010年地产农产品100%%实现无公害以上的目标打下扎实基础。发展设施农业,推广高效成熟的种养模式。推进农业机械化,确保水稻种植机械作业率超过40%。支持能够有效带动本地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着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村的直接补贴,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深化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种类,构建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农村就业培训和指导,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水平,探索建立城乡接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三)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上取得更大进展
争取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以县级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分类推进社会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开展资本运作,争取再有3~5家企业上市。发展资本、人才、产权等要素市场和区域性、专业性的商品市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优化重组经营性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做优做强国有经济。做好改制剥离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妥善处理改制遗留问题。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注册资本2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上缴税收占全市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加大对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型民营企业。扩大开放成果,优化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吸引跨国公司来苏州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推动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和落实各级各类开发区的新一轮规划,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上取得更大进展
完成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报批工作,编制环境保护、绿地系统、市政设施、商贸旅游、文教卫生等专项规划以及各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完善中心城区和各分区规划。全面启动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建设新站屋、地下广场、北环快速路和人民路、广济路北延等工程。建成太仓港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三期工程。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形成道路网络,建成一批公建配套设施。完成市区60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任务,改造修缮危旧房12万平方米。整治城区街巷200条以上,分期分批改造城中村、无地队。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将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向街道(镇)、社区下移。建设“数字城管”,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逐步推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加强道路、绿化、河道、公厕的日常管护和保洁。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与车辆管理,合理布局停车设施,努力改善交通状况。
(五)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上取得更大进展
继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专项行动,完成二级保护区内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做好长江、太湖、阳澄湖等水污染防治工作,抓紧建设福星、娄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中水回用、脱磷脱氮工程,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6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配套敷设污水管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和生态市指标要求。建立全市重点污染源信息管理及自动监控系统、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完善环境预警和应急体系,保障环境安全。苏州市达到国家地级生态市考核要求。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切实抓好耗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并落实配套政策和实施计划。
(六)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争取我市率先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所有农村村小通过市级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其中50%%以上成为示范村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创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测管理,继续做好古城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保护和修复古典园林,建成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发展基层特色文化。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镇村延伸。办好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暨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大力宣传苏州城市精神,继续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各类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改造和扩建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力争我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导向作用,倡导文明新风,针砭社会时弊。建设“法治苏州”,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营造政治文明、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新一轮“平安苏州”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七)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进展
全市提供公益性岗位8000个以上,帮助8万名以上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自谋职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支持自主创业,拓展增收空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推行企业年金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启动市民基本卫生保健工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办好2007中国苏州轮滑世界杯环太湖马拉松赛,建设苏州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培养输送体育人才。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设20家市(县)级和镇级世代服务中心,做好社区世代服务试点工作。整合人口信息资源,构建计生、卫生、公安、劳动社保信息交换平台。
(八)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取得更大进展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推行“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方式。创新行政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做好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加强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努力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落实服务承诺制。增加苏州市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提高工单处办的准确率、及时率、办结率和市民满意率。减少会议和活动数量。强化效能监察,主动接受市民、企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评议。加强政府及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
第三篇:2014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1日在苏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
苏州市市长 周乃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创新引领、聚焦转型、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等重点,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真抓实干,克难奋进,推动“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9.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2亿元,增长14%。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增长3.4%;实现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1.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5.2%和43%。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8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5%。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1个、示范试点企业114家。注重培育骨干企业,新增地标型企业4家。服务业提档升级,增加值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苏州工业园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全社会融资4000亿元,金融总资产达到3万亿元,增长12%。商贸业稳步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0亿元,增长13%。旅游业优化发展,实现总收入1569亿元,增长14%。吴中太湖旅游区、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增长19.2%。软件产业产值达到1262亿元,增长25.1%。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7千公顷、高效设施农业面积4.1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5%和87%。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成为重要经营主体。地方粮食储备总量继续增加,新建域外粮食生产基地6.7千公顷。
2.开放创新取得成效。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3093亿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5.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46.1亿美元,分别增长53.2%和51.1%。苏州被列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提升择商选资质量,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39.3%,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占到38.9%。第十五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顺利举行,合作领域向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拓展。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太仓港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封关运作。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达到16.2亿美元,增长32.5%,总量实现全省“十连冠”。南北挂钩合作积极开展,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全省共建园区考核中保持第一。对口扶持贵州铜仁、援建西藏林周、合作共建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友好交往更加频繁,成功承办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和落实中国—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高官会。对台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果,我市成为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新增2个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常熟市、太仓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认真开展。国有经济优化提升,全市国有资产总量突破1万亿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共计减轻纳税人负担33.5亿元。金融创新成效明显,我市获准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和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全国股转系统首个路演分中心落户苏州高新区;新增金融机构38家、上市公司3家。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由年初的8716亿元增加到9954亿元。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大中型内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启动建设。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列入国家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建成启用。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贷通”共计为中小科技企业发放贷款80.9亿元;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单位。我市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发展和技术标准战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进展顺利,国家城市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保持全国城市第一位,苏州市和昆山市成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常熟市和昆山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太仓新区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获得科技部认定。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6人,累计达到141人,其中创业类人才96人,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102人,累计达到403人,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取得新成效,首届技能英才周顺利举办,全国地级市中首个一园多区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户苏州。
3.城乡一体步伐加快。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高铁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进程加快,姑苏区资源优化整合初见成效,吴江区对接融入主城明显加速,“苏州湾”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全面竣工。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312国道苏州段分流线加紧建设。中环快速路及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线工程抓紧实施。相城大道扩建基本完工,一批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完成。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试运营,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建设积极推进,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花桥延伸线建成运营。苏南运河苏州段和杨林塘、申张线航道整治完成任务。《苏州港总体规划(2013~2030)》获得交通运输部、省政府联合批复。苏州港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增长9.3%。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效益显著,智能电网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和吴中太湖新城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新增人防设施100万平方米。垃圾焚烧发电三期和餐厨垃圾收集处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和环境卫生全民大行动取得实效,交通秩序、运管服务、人居环境、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健全数字城管体系,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
完善政策制度框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创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果。城乡布局和形态继续优化,土地规模经营比重、工业企业集中度、农民集中居住率分别达到91%、92%和52.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总资产突破1350亿元,村均收入超过650万元,分别增长12.5%和11.7%。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168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收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农业保险承担风险保障32.3亿元,农业担保金额达到262.9亿元。农村水利建设高标准推进,轮浚河道1788条,加固圩堤137公里。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并达到省级标准。积极开展美丽镇村建设,示范点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吴江区同里镇入选全国首批美丽宜居小镇。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同城第二水源地建设和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基本完成。东太湖综合整治、阳澄湖生态优化实现目标。整治农村黑臭河道201条,古城区河道“自流活水”工程投入运行。新建和改建污水处理厂21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2万吨。建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发布系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110项。治理噪声污染,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保持100%。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新增试点237个。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我市被评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张家港市再制造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示范基地,新增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2家。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优化配置建设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吴中区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认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划定了生态红线区域。完善生态补偿政策,补偿标准总体提高50%。环古城河、大运河、胥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灵岩山、天平山及吴中区木渎镇周边地区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有力推进。上方山石湖生态园、虎丘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常熟市沙家浜湿地公园、吴中区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升格为国家湿地公园。市区新增绿地505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4.4千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67%。我市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并被确定为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
5.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01所、中小学64所,市属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如期建成,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昆山杜克大学、苏州—牛津大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相继成立。落实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天赐庄片区、渔家村越城遗址、同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治等工程全面推进,古城墙保护修缮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取得进展。成功主办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忆江南”苏州园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获得展园综合大奖等多个奖项。大运河苏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察评估。新一轮《苏州市志》基本完成编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到100%,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优化升级。市立医院本部门诊急诊楼、市社区卫生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和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建成启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公共医疗中心开工建设。我市被赋予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功能。人口基础信息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帮扶力度加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进一步拓展。落实体育惠民措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数名列全省第一。成功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市网球中心、儿童业余体校全面建成。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支持驻苏部队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新型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巩固。
强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新增一批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我市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继续排名靠前。提炼确定的“苏州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普提升行动取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再创优秀成果。抓好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张家港市和吴江区被评为创建全国法治县(市、区)先进单位。“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太仓市“政社互动”经验在全省推广。依法组织第五届社区居委会和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加强“平安苏州”建设,我市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六连冠”,第三次荣获“长安杯”,太仓市成为全省首个捧得“长安杯”的县(市)。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苏州经验得到推广。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医患纠纷、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纠纷调处机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市政府挂牌督办的整改项目全部完成。
6.民生质量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万元,分别增长9.5%和11.2%。新增就业17.5万人,组织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4.7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2%,“零就业”和“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超过6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9.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1万人次。建立起实行商业保险运作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并覆盖到城乡各类参保人员。开通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市社会福利总院建成使用。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新增养老机构床位5617张、日间照料中心75个、助餐点126个,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计划。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顺利交房,梅巷片区、解放新村片区危旧房改造积极推进。市区完成111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19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和小区环境专项整治任务,5.3万户家庭实现天然气置换。政府确定的城区居民家庭“改厕”三年任务如期完成。城中村(无地队)改造加快实施。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面达到80.5%,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215亿元。整合公交资源,成立新的苏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市区新购公交车501辆,新辟公交线路14条,新增公共自行车网点702个,苏州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集中整治,张家港市成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开展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区实施12个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新增农产品配送中心8个、农产品平价商店73个、放心粮油店(柜)82个。强化价格调控和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1%。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进政府工作。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中期评估,着力解决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3件,颁布政府规章5件,制定规范性文件10件,对一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了立法后评估。修订完善苏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市政府工作规则,坚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行行政执法事项网上办理和公开查询。抓好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深入实施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便民服务水平继续提高。严格控制行政支出,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财政拨款支出下降20%。加强对资金使用和权力运行重点领域的审计,跟踪监督重大措施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组织实施人大议案2件,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45件、政协提案399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奉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稳中求进难度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做大新兴产业规模与化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压力并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源环境人口制约没有完全破解,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民生改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和谐稳定方面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廉政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一定加倍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更具成效。
二、2014年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江苏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稳增快转、提升生态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扩大开放、产业升级、科技支撑、城乡一体、环境优化、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
1.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添发展动力活力。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努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凡是应该取消的都坚决予以取消,凡是可以下放给县级市、区和经济发达镇的都彻底放到位。在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涉及的相关领域,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完成卫生、计生部门机构整合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工作。深入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和行政区实行“区政合一”管理体制。赋予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更多的管理权限,创新和完善更加有利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政府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减少、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深入开展“营改增”试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去行政化,努力在登记管理、人事管理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的监管体系,增强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完善分类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改进服务,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学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经验,努力在有条件的区域加以借鉴和复制,争取在苏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深化与新加坡、台湾地区的金融合作,积极争取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其他新兴金融业务的先行先试政策。鼓励和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争取东吴企业发展银行早日获筹。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探索设立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发展技术市场,完善风险投资和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开展综合性科技金融工具创新,深化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工作。
贯彻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产业链深化工程,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建设,力争加工贸易增值率超过85%。积极支持一般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组织好境内外重点展会参展组展工作,帮助企业争取总部订单,扩大外贸出口。落实进口促进政策,完善张家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和苏州工业园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办好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和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深入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吸引跨国公司在苏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打造外资总部集聚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建设,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加大沿江港口开发建设力度,发挥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和“港区联动”的综合功能,探索太仓港享受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的实施路径。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发挥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办好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等国际活动。抓住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机遇,加强与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做好对口援建帮扶工作。
2.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重点推进210项重大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超前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项目,增强投资后劲。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农村商业,加快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建设新型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品牌营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商贸业态。建设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与文化、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并进。发展智慧旅游,实施旅行社行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旅游消费。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相结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带动文化消费。
推动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素质,打造苏州经济升级版。引导新兴产业优化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量质齐升。帮助企业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制定落实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采取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依法关停转改一批电镀、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建设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重点项目,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15%。支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苏州工业园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创建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坚持高标准规划、多业态发展,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保护和优化“四个百万亩”,凸显多重功能、综合效益。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新增农业园区面积6.67千公顷、“菜篮子”保供基地333公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护和开发农业种质资源,培育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增强粮食保供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设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科技创业园,推动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增强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功能,建立一批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构建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苏州高新区财富广场等创业投资集聚区建设,扩大“科贷通”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认真开展技术标准化工作,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各项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好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继续办好国际精英创业周和“赢在苏州”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全年新增各类人才16万人。
3.强化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坚持工业企业向镇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为主、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为主、承包地流转以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经营主体以本地农民为主,努力提升城乡规划、现代农业、节约集约、强村富民、美丽镇村、工农互惠水平。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争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置换制度,进一步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以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巩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成果,探索农村宅基地腾退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安置房,农民集中居住率提高到56%以上。支持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异地发展、转型发展,积极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集体总资产增长12%,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以上。加强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信息监管平台,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股份合作经济股权固化改革,鼓励农民增资扩股,提高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巩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做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基金,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担保规模。统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推动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向农村覆盖。完成保留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村庄改造。持续抓好“美丽镇村”建设,促进古镇、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充分彰显江南水乡风貌。
4.坚持建管并举,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着手编制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各类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按照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的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更好发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功能,提升东部综合商务城发展水平,推进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启动建设沪通铁路苏州段。续建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苏州段分流线。基本建成中环快速路及市区内环快速路延伸线,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道路。加快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增强苏州港集散功能,扩大货物吞吐量。基本完成苏南运河苏州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大杨林塘、申张线航道整治力度。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天赐庄片区、渔家村越城遗址保护整治利用工程,修缮保护古建老宅。推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加快为苏州接入大功率清洁能源。认真开展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深入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实“宽带中国”苏州实施方案,推进“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4G网络覆盖面,提升应用服务水平。科学制定设防标准,调整优化圩区布局,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增设应急避难场所。抓好人防工程建设,新增人防设施90万平方米。建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开展全市地理国情普查。综合整治城郊结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改造美化市区人民路沿线街景容貌,规范管理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打造最干净、最整洁城市。
5.建设生态文明,大力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进一步优化建设内容。加快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阳澄湖生态优化和七浦塘综合整治、古城河道水质提升等工程,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严格保护水源地,确保饮用水安全。建设和改造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实施“蓝天工程”,加强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全面整治各类燃煤锅炉,严格落实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加速淘汰老旧车船,着力提高城乡保洁和建筑施工防尘水平,继续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推进区域性、复合型、项目化大气污染治理。严肃查处噪声污染,营造安静舒适的人居环境。综合防治重金属污染,确保工业危险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加强能源消耗源头控制,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和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开展能效对标行动,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动新能源汽车、燃气发电和低碳技术应用,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支持开发区争创低碳工业园区。实施开发区整体循环化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终端处置项目,提高餐厨垃圾和绿化垃圾规范处置率,做好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完善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两河一江”、“两山一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吴中区临湖园博园,筹备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持续开展“绿色苏州”建设,提高绿化质量,更好发挥生态功能。兴建一批郊野公园,为苏州永久性地留下绿色空间。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3.33千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35%。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继续建设虎丘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做好重要湿地勘界执法和湿地公园创建升级工作。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提高山体整治复绿水平。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贯彻落实生态补偿和政策激励制度,强化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6.繁荣各项事业,切实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做好新一轮教育规划布局调整工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和改造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新三年校舍安全工程和外来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工程。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加大校长和教师培训、交流力度,构建教育人才高地。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建成中国昆曲剧院和苏州档案馆新馆,推进苏州图书馆二期工程、现代传媒广场、苏州新闻大厦和苏州文博中心、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建设,改造苏州丝绸博物馆,筹建中国丝绸档案馆。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注重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出版发行《苏州市志》。倡导全民阅读,创建全国“书香城市”。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各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建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体迁建一期工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建设市公共医疗中心和独墅湖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姑苏医院,筹建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实施婴幼儿健康促进工程,做好医疗自助服务进家庭工作。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强化疾病防控,提高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开展生育关怀、服务到家惠民活动。建成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积极筹备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落实妇女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迁建工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建设国防动员训练基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深入开展城乡文明一体化创建工作,争创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深化“政社互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建设法治城市,争创法治建设先导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就地回应群众合理诉求,提高信访事项办理效能。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成“诚信苏州”网和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施“平安苏州”建设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打造“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加强互联网管理,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保持安全生产监管高压态势,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专家库和公共应急信息发布系统,确保及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7.突出民生优先,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认真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城乡低收入家庭增收措施。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做好“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8000个。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继续开展城乡劳动者免费培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深化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9%以上,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全覆盖。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扩大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救助范围。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推动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800张,建成市老年活动中心和市怡养老年公寓,发展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产业。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梅巷片区、解放新村片区危旧房改造。建设保障性住房,年内新开工29491套。做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力争城镇职工缴存覆盖面超过85%。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球环境基金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市区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600辆,新增出租车500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大力气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引导健康文明消费。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监管,抓好集中治理整顿。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新增一批农产品配送中心、直供网点和放心粮油店(柜)。健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全面完成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8.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等重点环节,确保在党员干部深受教育、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作风形象明显改进、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等方面取得实效。不折不扣贯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高质量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立法后评估,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健全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等制度,扎实做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各项工作。坚决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大力压减各类会议,从严控制会议规格,精简文件简报资料,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严控创建达标检查评比和节庆论坛等活动,继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公务员管理,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和作风效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强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更加注重对民生资金、实事项目和“三公”经费的跟踪监督,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依法规范招投标活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防控债务风险。高质量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实施人大议案,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各位代表,苏州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新一年工作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苏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齐心协力、埋头苦干,为夺取“三区三城”建设新胜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1年苏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6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 长 阎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加快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着力强化服务、提高效能、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坚持不懈稳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注重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增长20.9%。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8亿元,增长21.9%。服务业投资增长23.5%,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0.5%,220项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978亿元。建设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亿元,增长18.8%。金阊区彩香一村南社区和常熟市星海社区被列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旅游业对接上海世博会成果显著,接待境内外游客73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20亿元,分别增长20%和21%。我市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同里、虎丘、留园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实现进出口总额2741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1531亿美元,增长34.2%。我市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昆山市模具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太仓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顺利建成,开通2条远洋航线,区港联动、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运作良好,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56.1%和46.1%。
(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提升产业层次,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9%。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光电产业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打造知名品牌,放大品牌效应,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注重培育地标型企业,百强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1.3%。实施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新增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9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3.9%和19.1%,苏州成为全国首个人民币贷款余额超万亿的地级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粮食喜获丰收,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3.3千公顷,建成18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熟农业科技园区进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列,吴江、太仓市被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新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3个。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启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审计,建成一批节能重点技改项目,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5台(套),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8家,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全面实现。苏州市区和常熟、太仓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我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加强产学研合作,在纳米技术、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平江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173个,82%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吴中科技园、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区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吴江市建成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优化升级姑苏人才计划,突出打造“1010”工程,精心组织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参会层次、招才规模、签约项目均创新高。苏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到30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进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位。我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通过验收,并成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单位。
(三)注重改革开放共同推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体制活力。重组国资公司,组建苏州文化旅游集团,成立苏州银行,完成东吴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造。推动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设立台资银行苏州分行和外资银行县域支行,交通银行在我市建立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基地并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总规模600亿元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获准设立,我市股权投资备案企业、注册资本和托管资本均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业16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第四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2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市区公交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主导。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由年初的4359亿元增加到5775亿元。江苏沙钢集团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前移29位。
坚持互利共赢,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型、总部型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5.3亿美元。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实现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增长47.2%;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7亿美元,增长29.7%。全市形成软件开发、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集群。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23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13.1亿美元,分别增长64.2%和50.1%。开发区“二次创业”喜结硕果,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首个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区,昆山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吴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和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投入运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成功召开,苏州友好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国际友城交往30周年活动,新增友好交流城市14个,苏州再次获得全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首个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对台工作全面深化,圆满完成“江苏台湾周”在苏州的各项活动,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援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对口援疆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南北挂钩合作,参与江苏沿海开发,苏州宿迁工业园、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四)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坚持先行先试,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制定出台农村土地使用、生态补偿、城乡教育一体化和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等一系列政策,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83%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加快农民身份转变,累计30多万户、近100万农民实现居住地向城镇转移。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提高到92%。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均集体收入达到448万元,增长15.1%。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新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2家,累计达到50家,公司总数与注册资本均居全省第一,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业务积极拓展。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确定了20.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昆山市张浦镇、吴江市盛泽镇被列为国家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太仓市“粮食银行”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市和相城区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区)。疏浚农村河道,加高加固圩堤,推行垃圾储运一体化管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着力增强城市功能,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一批重点区域、重大工程规划相继制定,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继续完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苏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加快建设。苏州火车站北站房和综合客运枢纽汽车站投入使用,公交换乘中心综合楼和苏州汽车北站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锡张高速公路苏州段建设和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27省道吴江段等高等级公路改建全面完成。轨道交通1号线主体结构全线贯通,2号线进展顺利。北环快速路延伸段顺利竣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苏州城市候机楼正式启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抓紧实施。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的形态与功能不断优化。横山自来水厂迁建和苏州高新区第二自来水厂扩建任务顺利完成。新竣工人防工程57万平方米,我市获得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三连冠”。500千伏玉山、锦丰输变电工程如期建成,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697公里。加快建设“数字城市”,3G网络和无线宽带覆盖范围明显扩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完工启用,地震监测网络逐步完善。着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市区道路景观照明提升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完成,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机动轮椅车、人力客运三轮车、“黑车”等专项整治和城区杂船清理、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落实环保措施,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实施东太湖、阳澄湖和金墅港水源地综合整治,严格防治蓝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昆承湖生态修复、走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实施。福星、娄江、城东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任务圆满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太湖、阳澄湖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他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整治工业废气和餐饮业油烟污染、道路和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加快淘汰“黄标车”。认真实施污染物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完成省下达的削减指标。石湖景区开发建设、三角咀生态公园三期、环古城风貌保护三期、沿湖沿江生态林带营造、村庄绿化等工程有力推进,市区新增绿地60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242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7%。我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沪宁铁路绿色廊道苏州段建设获得全省唯一的特等奖。昆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吴中、相城区通过考核验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吴江市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
(五)注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颁布《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办学行为更为规范,素质教育成效显著。重视学前教育,新增幼儿园25所,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74%。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整体提升。昆山市被列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和评弹学校新校顺利建成,我市公共图书馆全部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公益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市、县级市(区)、镇、村全覆盖。净增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总数达到208万户。滑稽戏《顾家姆妈》、评弹《雷雨》分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吴中区东山镇、张家港市凤凰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金阊区山塘街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功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世界大会、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苏州展厅获得国际展览局银质奖章。第二轮《苏州市志》纲目通过省级评审。张家港、太仓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苏州年鉴》获得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评比综合特等奖和3个单项特等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94.6%的镇建成省级以上卫生镇。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积极推进,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继续开展,母婴阳光工程覆盖面逐步扩大。市120院前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和市肿瘤诊疗中心建成使用,吴中人民医院、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抓紧建设。吴江市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开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体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张家港市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市)。在广州亚运会上苏州籍运动员夺得8枚金牌,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我市获得金牌总数第二的好成绩,世界杯花样游泳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赛事成功举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我市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城乡计划生育老年奖扶制度全面建立。妇女儿童事业保持率先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完善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积极创建示范城区,举办“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等教育实践活动,创办了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化工作载体。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测评中我市排名进一步前移,张家港市蝉联县级市第一。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族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推进法治苏州建设,各县级市全部被命名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昆山、太仓、常熟市成为全国先进。“五五”普法通过国家终期检查,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建成使用。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指导完成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进行排查整治,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依法妥善处理虎丘区通安等地群体性事件,在全面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利益诉求协调机制等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成立市应急办公室,建成市级应急管理平台,各级应急队伍全面建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效避免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六)注重富民措施落实到位,民生质量继续提高。富民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得益受惠。增加民生事业投入,全市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分别增长11%和11.5%。新增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98%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95%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57.9万人。降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门槛,发挥创业引导资金作用,推动自主创业。加快全民保障步伐,我市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在98.6%以上,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9%。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6%,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9.9%。企业退休人员每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27.3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到98.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20元和340元,昆山市、吴江市和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实现低保城乡并轨,上世纪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补助标准由每月540元提高到660元。加强社会救助,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14.1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8.6万人次。城乡特困人群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红十字救助、慈善募捐等活动积极开展。发展养老事业,新增养老床位5200张,吴江、太仓、张家港市和金阊区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9个,苏州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通过验收,张家港、昆山、吴江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全市组织供应经济适用住房6638套、廉租住房1285套、公共租赁住房20563套(间)。市区完成135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75条街巷和60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实行天然气臵换2万余户,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0.7万平方米,城中村(无地队)改造加快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全市新增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40.3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96.1亿元。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9条、新购国III排放标准的公交车639辆。农村增加客运班线39条、汽车客运站12座。深化放心消费长效管理,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要民生商品“晒价格、比价格、稳价格”活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4%。
与此同时,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以创先争优为主题,扎实开展“学昆山、优服务、讲效能、树品牌”和“问题解决月”活动,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继续提高。出台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4件,颁布政府规章2件。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积极开展行政指导。抓好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我市获得省政府考核优秀等次。深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严肃查办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串案。加强公务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公车审批、出国(境)审批信息化平台,公车购臵及运行、因公出国(境)费用支出继续下降。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关于尽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办法的议案,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9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9%;办复政协提案40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政府工作仍有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长期积累性矛盾突出;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显现;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利益调整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容忽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政府对一些潜在矛盾缺乏足够的敏锐性、预见性,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和简要说明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认清发展阶段、科学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民主、广集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议,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过去的五年非同寻常。我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富民强市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克难而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保持领先优势。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再创新业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3%,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2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349项、中方协议投资额12.1亿美元。各类开发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人才层次、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对内开放成效凸显。三是建设投资规模空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并加快向农村扩展。“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步提高。四是富民优先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城镇新增就业7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5%,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扩大5.7平方米和3.7平方米。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更广覆盖。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苏州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得到弘扬,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苏州又一张闪亮的名片。总而言之,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综观大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大有可为。苏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我们要更加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更加遵循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更加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时代前进的新趋势,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基于上述认识,《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主要有以下内容: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富民惠民是根本要求;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通过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加快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是主要路径;建设“三区三城”、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总方向总目标。同时,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涵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以导向型为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
1.突出创新引领,推动转型升级。未来五年,苏州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形成转型先导优势。为此,《纲要(草案)》从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引领转型的措施。一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创造更加科学、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条件,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二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期加快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四是打造战略增长极。优化提升开发区、沿江、古城三大成熟板块,着力培育沿湖、沿沪、交通枢纽三大潜力板块,抢占发展制高点。2.突出开放提升,扩大领先优势。《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为此,必须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外贸外经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模式,增加一般贸易出口,发展新型服务贸易,调整出口结构,培育出口品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引进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围绕重点领域,加强载体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外资并购、参股和境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三是完善开发区功能。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政策优势,突出特色开发、功能创新、能级提升,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四是扩大对内开放。主动对接中央和部属大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战略产业在苏州布局,吸引国内企业来苏州投资创新型经济项目,提高引进内资质量。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程。
3.突出城乡一体,实现统筹发展。《纲要(草案)》强调,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臵、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一是推进城乡规划有机融合。做到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二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级市城区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并轨,并逐步提高标准。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规模化。三是实施城市空间开发分类指导。调整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县级市城区的枢纽功能,加强中心镇建设,把苏州建成长三角重要的核心区域城市群。四是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沟通衔接。推进以太仓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与航道建设。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发展智能电网,推广电能服务,开发利用新能源。治理大江大湖,建设区域骨干水利工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4.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形成富民长效机制。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完善住房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展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加快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合理配臵公共资源,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计划生育、体育健身等服务。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光大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扩大文明创建的规模效应。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文化惠民,开创文化苏州新境界。四是建设和谐苏州。坚持依法治市,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军警民联防、社会动员等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突出人才强市,集聚智力资源。《纲要(草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强调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越的环境,大力度集聚创新型人才。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推动在苏高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积极创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高度重视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二是完善引智平台。努力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打造成国内一流、海外公认的人才工作知名品牌,切实建好科技园、创业园、研发机构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招才引智载体。
6.突出绿色低碳,建设宜居城市。这是发展生态文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纲要(草案)》提出,要同步构建生态产业、可持续消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保障四大体系,力争早日把苏州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一是集约利用资源。通过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大幅度降低物质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并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生活以及相应的管理过程之中。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严控高耗能、高耗水、用地多的项目,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总量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放射污染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三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市建设成果。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绿化造林,保护湿地、山体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总之,“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
三、2011年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坚持不懈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持之以恒重统筹、惠民生、促和谐,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着力在扩大有效投入、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全面胜利。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一)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取得更大进展。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加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的投入,引导企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集中力量建设总投资超过6600亿元的220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组织协调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注重策划和招商,引进一批对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具有关键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新上一批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关联度大、普惠性强的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后劲。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改善消费条件,培育消费热点。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再创一批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和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力争做到家电下乡网点镇级全覆盖,引导连锁经营向镇村延伸,带动和扩大城乡消费。支持老字号企业到外埠设立分号,走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之路。发展电子商务和新型商贸业态。深入实施旅游业全面提升计划,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改进旅游服务,扩大旅游消费。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等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促进文化、娱乐、休闲消费。
(二)在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上取得更大进展。调优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增创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比重提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设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区、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实施新兴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培育适应市场需求、拥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引导骨干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并购重组,形成一批地标型大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推动更多苏州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落实激励创新的各项政策和科技金融计划,发展创业投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二期、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二期、苏州科技城、中新生态科技城、吴中科技园二期、昆山清华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开发区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国家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市。落实姑苏人才计划,扎实推进“1010”工程,增加资金投入,办好人才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和培养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及团队,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企业家群体。
(三)在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上取得更大进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开展第五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属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做好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服务等试点工作。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臵,加快国有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支持苏州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积极筹建东吴人寿保险公司,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设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引进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强苏州工业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年内争取10家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再次腾飞。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深度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发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优势,促进离岸加工中心向离岸服务中心转变。依托沿江港口和海峡两岸(昆山)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原油、化工、矿石等大宗商品及主要消费品集散基地。加强预警预测,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引进区域性、功能性总部等服务业项目,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载体,帮助企业承接外包业务。完善境外投资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力争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通过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出口产业集聚检验检疫监管示范区。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的重要作用,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以世界名城为主要对象,积极缔结国际友城。加强对口援建和南北挂钩合作,推进援建项目和共建园区建设。
(四)在提升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上取得更大进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学管理,增强承载能力。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中环快速路前期研究。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滨湖新城。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做好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苏州火车站北广场建设任务,续建南站房和南广场配套工程。实施312国道苏州改线段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高铁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建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工程,改造和修建干将路等城市道路。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抓紧建设2号线,开工建设4号线及2号线延伸线。加快太仓港码头建设,开辟加密航线,力争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启动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和张家港核心港区集疏运高速公路工程。继续整治苏南运河航道和杨林塘航道。抓好水利水务重点工程,提高防洪保安和供水保障水平。高标准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特高压工程和智能电网。构建“无线城市”,实施“城市光网”工程。新增人防设施66万平方米。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和车辆管理,加强居民集聚区、大型商贸区、交通枢纽的集散功能规划和建设,加大疏导力度,尽最大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严格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市容环境保洁水平,力争进入全国最干净城市行列。
(五)在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和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合理分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扩大现代高效农业面积,新增一批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生物农业的引进和开发。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加强常年菜地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推广先进技术,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拓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实施农村河道畅流工程和圩区达标工程,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村,努力实现全国环境优美镇(生态镇)“满堂红”。
(六)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保护水源地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东太湖、阳澄湖综合整治和走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大力度整治黑臭河道,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坚决治理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构建大气灰霾监测系统。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污染,强化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建设工程渣土产生、运输和消纳行为。认真执行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禁新上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等重大景观绿化工程,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抓好农村河湖农田林网构建、绿色通道提升、生态片林营建等绿化工程,继续开展山体宕口整治复绿,农村新增林地绿地5300公顷以上。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推行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增设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新建一批分拣中心和标准化集散交易加工中心,推进苏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餐厨垃圾收集处臵二期和垃圾渗沥液处理站提标改造等工程。年内确保苏州进入国家地级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七)在促进文明、发展社会事业上取得更大进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公共文明建设规划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创建文明示范城区,争创一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镇村和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力争我市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抓好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优质园建设标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完成市立达中学新校、景范中学金阊校区、盲聋学校新校建设和苏州中学校园整体改造。加强独墅湖高教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来苏办学。支持在苏高校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化古城址和吴国王陵发掘研究。总纂《苏州市志》和《苏州文献丛书》,继续编纂《苏州通史》。建设市档案馆新馆,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二期工程,建立和完善市民健康档案,为重性精神病人和特困人群中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惠民服务。推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金阊新城医院、市立科技城医院和市立医院本部的门诊急诊综合楼建设。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新建和更新全民健身设施,办好全民健身指导点。注重培养体育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市体育学校新校配套工程,改造市区五卅路体育场馆。深化城乡一体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启动幸福家庭世代服务工程,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和统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关系和睦、宗教关系和谐。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八)在惠民利民、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上取得更大进展。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继续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的力度。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落实富民惠民措施,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广泛开展就业援助,统筹解决城乡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组织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确保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到9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30万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巩固提高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实行各统筹区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统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转轨。推行企业年金制,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先发展老龄事业,适应养老服务需求,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在各县级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或康复室(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或发放护理补贴。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适当高于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认真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发展红十字事业,鼓励慈善捐助,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组织建设供应保障性住房10853套。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精心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和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继续整治老住宅小区和零星居民楼,解危修缮危旧住房,改造城中村(无地队)。坚持公交优先,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0条,建设苏州汽车南站综合公交枢纽,新购公交车700辆,增加新能源公交车,适时出台优惠措施,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新投放出租车400辆,推行驻站泊车、电话招车的营运模式;增设公共自行车服务设施。规范经营行为,健全诚信体系,开展消费纠纷和解示范街创建活动,巩固消费放心城市创建成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强化价格调控目标管理,创新民生价格监管方式,提供价格公共服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九)在维护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上取得更大进展。
推进法治城市和平安苏州建设,巩固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加大法治县(市、区)创建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完善和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乡社区自治水平,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所在镇探索建立“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增强科技防范犯罪的能力。排查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等工作。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注重信访信息预警预报和社情民意收集反馈,坚持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健全应急机构,提高救援队伍战斗力,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落实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行高危行业和公共领域安全监管,认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支持驻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十)在转变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上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高质量起草地方性法规、制定政府规章。落实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积极开展行政调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坚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继续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到位、部门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创新审批方式,推行网上审批、联合审批,努力做到“一个窗口对外”。办好市便民服务中心,扩展预警和非紧急救助功能。注重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发挥行政权力电子综合监察系统的功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绩效审计,深化专项审计,抓好审计整改和跟踪督办,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打造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示范区,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政府良好形象。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出国(境)经费支出,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改进机关事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追求,大兴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之风,牢固树立亲民、亲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尽心尽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竭尽所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各位代表,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新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胜利、再创“三区三城”建设崭新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2日在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市长阎立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实现了中华民族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见证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辉煌时刻,也遭受了低温冰雪灾害的严重袭击,感受了汶川强烈地震带来的巨大悲痛,并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一年里,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奋发图强、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尤其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利影响逐步加深、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的情况,制定和采取促进经济增长、帮扶中小企业、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鼓励外贸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活动,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亿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分别增长12.3%和11.5%。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落实鼓励政策,推动自主创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我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跃居全省第一。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正式成立,苏州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市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检测和科技服务机构。我市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居全省首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驰名商标37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省第一;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5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659名,获省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成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4%,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1%。我市通过创建国家质量兴市先进市验收。切实压缩落后产能,关闭小化工企业308家,淘汰水泥年生产能力190万吨,基本完成苏钢集团大型落后设备淘汰任务。服务业量质同步提升,增加值增长15.5%。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城市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完善商业网络,改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1%。实施“北京看奥运、苏州品水韵”和“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州”营销计划,开发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总收入增长13.5%,环太湖旅游产业带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中国国际旅游节、中国航海日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多项重要会展成效明显。物流业迅速发展,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7家;苏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增长9.4%,集装箱运量达到255万标箱,增长34.5%,其中太仓港集装箱运量达到145.3万标箱,增长42.6%。金融运行稳健有序,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8%和17.9%,全年保费收入增长28%,经济与金融实现共赢。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组建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进一步集中。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重组优化,排水管理领域事业转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完成一批国有投资主体和地方金融 1 机构增资扩股工作,融资能力得到增强。出台促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金融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4家企业首发上市,苏高新集团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实施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计划,净增私营企业2万家、个体工商户2.7万户、注册资本635.3亿元,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苏州企业总数位居首位。注重提升市场能级,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中国常熟服装城、中国珍珠宝石城交易额保持全国领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285亿美元,其中出口1317亿美元,分别增长8%和10.7%,7个省级出口基地获得批准。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增长13.5%,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增长107.6%。太仓市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命名为国内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新批中方境外投资额2.1亿美元,增长58.4%;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确定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昆山基地挂牌运作。新增5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一批服务外包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次会议成功召开,中新生态科技城、生物纳米园等创新亮点加速涌现。苏州高新区建立报关报检中心,苏州科技城功能形态逐步完善。张家港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进展顺利,吴中出口加工区启动区运作良好,太仓港区港联动、虚拟口岸新型快速通关和直通放行模式成效明显。我市与新西兰陶波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城总数达到38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苏州获得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与台湾地区的交往与合作更加深入,太仓、张家港、常熟三个港口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侨务工作成效明显,6家企业被评为全国明星侨资企业。利用内资规模扩大,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增长35.9%。对口支援和南北挂钩合作力度加大,苏州宿迁工业园等共建园区初见成效。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以《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统领,认真编制各类规划,做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市政交通规划、村镇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研究“六位一体”。大力推进工程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苏州火车站北站屋和高架匝道的地下结构全部完工,道路北延、河道整治、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相继竣工。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进入车站基坑开挖和区间盾构掘进阶段;二号线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2个站点提前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征地拆迁任务全部完成,工程施工全面展开。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大桥南连接线、318国道苏州段改建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竣工通车,常熟至昆山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204国道苏州段改造有序推进。市区东南环立交完善、太湖东路东延等工程按期建成,北环快速路西延开工建设。平江、沧浪、金阊新城45项道路、河道工程全面完工。港口建设加快实施,建成8个码头泊位,太仓港三期工程4个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如期开工。完成了吴江市与吴中区自来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西塘河自来水应急保供水源工程和7座城市中心区防洪枢纽工程。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至吴江输电工程投入运行。储油规模14万立方米的苏州通桥油库建成启用。全市竣工人防工程64.5万平方米,人防转民防、“两防一体化”工作扎实开展。“无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完善数字地震台网,增设气象预警终端,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水平有所提高。推进城管职能向街道、社区下移,向新城区延伸,建立分级分片巡视制度,在城区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实行路长、段长和片长负责制,城管执法、市容管理、环卫保洁、市政养护的综合效应得到发挥。昆山市“数字城管”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加强路面执勤和车辆疏导,有效维护了城市交通秩序。
--落实城乡统筹措施,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扶持粮食生产,水稻总产量稳步增长,小麦、油菜单产创历史新高。加强粮 2 油储备,市场货源充足,价格保持平稳。建成一批上规模、高效益、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35%。推行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295个。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1%。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水稻种植机械化率比上年翻一番,张家港市成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县(市)。全力防控动植物疫病,我市连续多年获得“疫情清净市”称号。深化农村改革,注重制度创新,苏州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从“三大合作”组织获得直接收益24亿元,增长28%;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行政村年均集体收入达到339万元,增长12.3%。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达到636亿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担保金额持续增加,挂牌开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8亿元,发放农业补贴3亿元。新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26个,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85.9%。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卫生户厕普及率、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互联网接入率进一步提高。
--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坚持把节约资源落实到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开展土地复垦整理新增耕地563公顷。推行节约用水,吴江市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市区建成省级节水型城市。实行节能项目评估审查,完成240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0台(套)。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新增通过IS014000认证的企业2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200家、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108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先后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我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循环经济项目取得进展。健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供水应急响应体系,完成金墅港水源地生态清淤任务,积极打捞蓝藻,防控蓝藻暴发,保障了饮用水安全。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敷设管网1057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对一批规划保留村庄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有效治理。苏州福星、娄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除磷脱氮工艺改造工程抓紧建设。西太湖养殖围网全部拆除,东太湖、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一次性压缩到3000公顷和2133公顷。加大城区河道调水引流和清淤力度,疏浚整治村庄河道,水环境得到改善。实施“蓝天工程”,市区新增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由130平方公里扩大到18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8天,比上年增加2天。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一期主体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主体工程顺利建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投入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处置方式积极推行。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37个,削减化学需氧量2.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8万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162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受到严肃查处。重点建设环太湖生态林、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咀生态公园、尹山湖环湖景观和山体复绿、道路绿化工程,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707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市区新增绿地485万平方米,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张家港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太仓市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吴江市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验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增全国环境优美镇8个、省级生态村72个,常熟市蒋巷村、昆山市大唐村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村。
--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总结了苏州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获得优异成绩。全市小学、初中全部达到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公办高中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办学标准。我市被列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并成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和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全面建成并实行属地化管理,进驻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知名高校达到10所。改革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素质教育继续深化。评估通过四星级职业学校7所,三星级职业学校10所。注重社区教育,金阊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1.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整治和维修工程,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分中心成立并开展工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到24个。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920处。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获得中华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弹词《风雨黄昏》、《田阿桐》分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节目奖和牡丹表演奖,《红蜻蜓》获全国少儿广播精品栏目一等奖。常熟市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和评弹学校新校如期开工,太湖文化论坛主会场加快建设,市工人文化宫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主体工程。新建市图书馆社区分馆5座、“农家书屋”495家、“职工书屋”80家。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新吴门画派作品展取得成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8%。新一轮《苏州市志》抓紧编纂。9座综合档案馆分别晋升国家一级、二级标准,我市建成全国首个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吴中年鉴》获得全国年鉴编纂一等奖。!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成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强化国防教育,支持驻苏部队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切实保护少数民族同胞合法权益,民族团结不断加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道观玉皇宫竣工落成,寒山寺大钟、大碑记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进展顺利,城区新建6个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减轻市民药费负担2亿元,受惠群众1500万人次。新一轮市属医院管办分离改革开始实施。健康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苏州市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杰出健康城市奖,常熟市、太仓市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张家港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国际卫生港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成效明显,吴江市建成首个国家人口文化基地。与苏北五市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双向合作协议,生育秩序更趋规范。兑现企业退休人员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政策,发放奖励金5.3亿元。圆满完成北京奥运火炬苏州境内传递活动,苏州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参赛成绩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市第十二届体育运动会胜利举行,国际男子手球精英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等重大赛事成功承办。
--切实抓好民生工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继续增加。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26.7万个,提供公益性岗位8250个,帮助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0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扶持自主创业,市区评估认定16家市民创业孵化基地。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净增30万人,基金征缴率均超过99%。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8%。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278元,比上年增加60元,人口覆盖率达到97.2%,10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办法,发放医疗救助金1.2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提高30元,发放低保金1.5亿元。积极采取临时救助措施,发放困难对象临时生活救助金2593万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由1132元增加 4 到1262元。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职工工资稳步增加。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我市妇女儿童工作主要目标监测综合评价保持全省第一,镇湖刺绣协会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新建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546个,新增养老床位2134张,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等多种养老模式得到推广。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康复中心如期建成,为无固定收入和固定收入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度残疾人员发放生活救助金2700万元。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4658套,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综合整治市区街巷200条、老住宅小区8个,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6.4万平方米。新增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38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62亿元。市区新增公交车432辆,新辟公交线路31条,开辟了1号公交快线,建成公交换乘中心1个,月票适用范围扩大到全部线路。加强价格监管,落实物价调控目标责任制,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生活困难群众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全市发放物价补贴4000万元。创建消费放心城市成绩突出,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先进市。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成功应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刺五加注射液”等突发事件,张家港市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市)验收。全力以赴支援汶川地区抗震救灾,累计派出救援人员1182名,接收灾区学生1915名,救治灾区伤员104名,突击完成160万平方米活动板房材料生产、运输任务,建成过渡安置房4.3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对口援建,已有36个项目开工建设;募集救灾款物10.3亿元,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市红十字会被中国红十字会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政府为民服务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强化。法治苏州建设扎实推进,昆山、太仓、张家港市成为首批省级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吴江市被确定为全国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取得成效,在全国地级市中成立了首个法律援助基金会。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五连冠”为目标,以做好奥运安保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完善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加大值班、值勤、巡逻、出警力度,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抢劫、抢夺、入室盗窃等侵财犯罪,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确保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的社会稳定,有效维护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强化应急管理,建立工作网络,编制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宣传和救援演练,构建社会联动机制,成功应对和处置了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强化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律师接访和信息报送、信访督察制度,认真做好市、县级市(区)、镇(街道)三级大接访工作,采取各项稳控措施,一批重点疑难信访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百日督察”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全市挂牌整改各类重大隐患687个,投入整改资金8亿元,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事故发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稳步下降。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居民自治继续深化。全面实行村民自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吴江市龙降桥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地方立法质量逐步提高,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件,颁布政府规章5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认真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全面推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得到加强。注重公务员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944期,参训人次超过10.9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机关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及土地资产相关政策文件的清理工作全面完成。增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及时受理各类服务需求,群众满意率超过99%。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苏州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排查防控廉政风险,推行政务公开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建立执法监督协作机制,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加强对预算执行、公共 5 工程、区域环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审计,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审计职能得到强化。市政府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办复人大议案1件、代表建议168件、政协提案311件,代表、委员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9.4%和100%。
各位代表,2008年,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苏州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和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受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一些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外贸进出口增速出现较大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财政减收因素明显增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有待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从国际看,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正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传导。目前,不仅这场危机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其严重后果将进一步显现。从国内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特别是外部需求减少、市场信心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加大。苏州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碰到问题更早,挑战更为严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增长的内在条件并没有改变;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可能产生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大调整和资本的大转移,有利于苏州这样投资环境较优、经济发展较好、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和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为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苏州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抵御外部冲击、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相对更强。尤其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成为我们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三大法宝”。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必胜信念,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共同破解难题、谋求发展、奋勇前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化解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目标,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着力 6 实施富民工程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上年水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6。
我们要把保增长、保民生,扩大内需、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总任务,着重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
(一)扩大有效需求,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增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民生、事关长远、拉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力争总投资2670亿元的163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超过600亿元。加强项目储备,做好前期工作,逐步滚动实施,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支持资金及时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着不让抓好招商引资,注重择商选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入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引进物流、研发、软件、金融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项目,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利用外资中的比重,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引入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各项政策,根据实际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投融资主体,落实金融支持措施,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增长。把增加消费与调节收入分配结合起来,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支出预期,确保即期消费较快增长。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社区商业,改造提升城市商圈,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构建畅通便捷的商业网络。健全社会价格监督网络,加强价格监管与服务,开展消费放心城市新一轮创建工作,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为拉动消费创造有利条件。实施旅游业全面提升行动计划,提高苏州旅游的个性化、精品化、国际化程度。围绕对接上海世博会,主动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积极推介旅游产品,继续扩大旅游消费。
优化出口结构,保持出口增长。落实鼓励政策,打造国际品牌,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突出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出口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一批出口产业集群。实行区港联动,提升口岸功能。推动出口区域多元化,增加对东盟、中东、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我市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设立境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和高科技研发企业,并购国外知名品牌、优质资产及营销网络,拓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领域,深度开发国际市场。
(二)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调优、调高、调轻的要求,努力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装备制造、光电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重点项目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地标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坚持品牌带动,新增一批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争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坚决制止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压缩落后产能,实施太湖流域Z-业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加强能源储运,完善电力设施,切实保障供给。
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壮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会展和金融业。争取设立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吴江出口加工区B型保税仓库,抓紧建设扬子江冶金物流中心和吴中出口加工区二期项目,新增一批国家A级物流企业。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力争苏州进入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行列、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争取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成为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注重完善会展功能,打造会展知名品牌。设立市金融改革及创业发展资金,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构建金融集聚区。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发挥亚太经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纪念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5周年和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为契机,争取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进入首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行列。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加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开展未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代办系统试点。完善人才政策,设立人才引进和培育资金,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携带项目和善于组织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形成一批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优化整合国有资产,增强保值增值能力。加强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完善统一联合的交易平台。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密切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帮助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增强再担保功能,探索建立全市联保机制。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规划体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遵循保护资源、集约发展的原则,编制和完善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苏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制定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城市设计和规划研究工作。加强规划管理,8 构建城乡一体、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严格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法定性。
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高效设施和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保障市场供应。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持股、入社比例,增加农民收益。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扩大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抵押信贷业务,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完善农业担保机制。帮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身份转换。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年收入增长10%以上。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购买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探索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坚持典型引路,高水准建设新农村示范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力推进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完成北站屋主体工程,完善配套道路。加快轨道交通一号线施工,做好二号线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抓紧建设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建成常熟至昆山高速公路和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至无锡环太湖公路连接线,建设锡张高速公路苏州段,改造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30省道吴江北段。继续加强农村公路、桥梁的建设和改造。实施市区北环快速路延伸工程,改造一批城市道路。以太仓港三期工程为重点,加快港口泊位建设。推进张家港复线船闸工程。建成苏州综合客运枢纽汽车站,重建苏州汽车客运北站。优化公交线网,推行公交智能化管理,市区新建换乘中心3个,新增、更新公交车400辆。增建农村客运站、候车亭,改善出行条件。新增人防工程50万平方米。迁建苏州军供站。整治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市容环境,继续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加强对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地下管线的日常管护,查处车辆抛撒、偷倒垃圾、违法建设、乱涂乱贴以及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等行为,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四)着眼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采取扎实措施,严格防污治污。加强水污染防治,深化水源地环境治理,更加重视蓝藻监测预警和防控,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东太湖、阳澄湖和长江入江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海洋泾引排工程,做好七浦塘、北河泾、永昌泾整治拓浚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组织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苏州项目。加快自来水厂提标改造,迁建横山水厂,扩建苏州高新区第二水厂。推进苏州福星、娄江、城东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施污泥集中处置试点工程。建成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沿太湖、阳澄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50%,其他地区达到30%。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试点,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完成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一期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扩大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加快淘汰尾气排放低于欧Ⅲ标准的公交车。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监督、考核体系,建设减排项目,加强环境执法和污染源在线 9 监控,确保达标排放。深入开展环保挂牌督办、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城区餐饮业环保示范街创建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推进“数字环保”,努力实现环境管理电子化、环境资源信息化、环境监察规范化。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新建全国环境优美镇3个、省级生态村40个、绿色社区50个、绿色学校60所,苏州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实施三角咀生态公园二期、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三期、胥江河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景观等绿化工程,及时推进苏州火车站地区和平江、沧浪、金阊新城的配套绿化,市区新增绿地500公顷。建成太湖湿地公园,建设太湖、阳澄湖、长江生态林和村庄绿化等工程,实施宕口复绿整治,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000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高效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建设用地优先供应重点工程、实事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基本农田长效保护机制,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严格保护风景名胜、生态林地和山体资源。加强能源计量,对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162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对1800台(套)用能设备实行节能监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00项,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新增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清洁生产审验合格企业以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五)繁荣文教事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幼儿教育现代化区域评估,各县级市、区范围内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80%,农村公办幼儿园及办学点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迁建市实验小学和盲聋学校。抓紧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支持在苏高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建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学校3所、省三星级以上中职学校3所、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3个。发展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新增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每个县级市、区建立一所现代化老年大学。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
建设文化苏州,打造文化名城。建成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的主体建筑以及平江区、沧浪区图书馆,建设苏州档案馆新馆和吴中区文体中心,完成苏州评弹学校迁建任务。所有镇、街道文化站和80%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在每个行政村设立农家书屋。抓好新编昆剧《玉簪记》、滑稽戏《枕河人家》的演出推广和《海青天》等剧目书目的创作。确保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圆满成功,办好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加强对古典园林的修复和动态监管,修缮维护泰伯庙、昆剧传习所旧址等古建筑。积极参与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文化典籍。认真编纂新一轮《苏州市志》。
(六)实施富民工程,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将公益性岗位补贴扩大到农村居民。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公益性岗位8000个,帮助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90%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80%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清零,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5万人,培训及鉴定高技能人才6000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抓好退役军人就业培训。继续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免费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的扶持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创业致富。自主创业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失业职工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提高贷款额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开展企业工资支付执法检查,努力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8.5%,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巩固在99%以上;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分别超过97%和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300元以上。研究制定断保人员续保办法。加快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适时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救助标准差距。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鼓励慈善捐助,做好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工作。实行政策扶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完善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功能。落实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支持残疾人创业,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争创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加强住房保障,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组织供应廉租住房560套;对申请实物配租的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对市区180条以上街巷和100万平方米以上老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0万平方米。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药品检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远程动态电子监控,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基本完成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筹建市公共医疗中心,推进吴中人民医院、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改造和建设,开工建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做好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院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创建省、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推行双向转诊。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开展第二轮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继续办好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和家庭健康护理等惠民事项,启动母婴阳光工程,实施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为18周岁以下的听障人群免费配发助听器。抓好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发展红十字人道事业,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异地协作管理,争创全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新三年行动计划,构建0~3岁婴幼儿优育早教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发展研究,探索构建城乡一体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机制。建成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充分利用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办好重大体育赛事。
(七)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11 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实践,倡导苏州城市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继续争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镇村,着力推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的文明创建。开展优秀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以及“欢乐社区行”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好校外实践基地和社区公益性活动阵地。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抓好江苏省诚信建设试点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打造诚信苏州。继续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持妇女儿童工作全省领先地位。
推进依法治市,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基层法治创建工作,积极争创法治县(市、区),加快建设法治苏州。开展“五五”普法,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文化。注重发挥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支持发展律师业、公证业。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听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等制度,在起草地方性法规、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争创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优化公共治理结构,有序发展民间组织,逐步实现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建设平安苏州,确保社会安定和谐。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信息收集和研判,推进巡防机制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宁。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认真抓好信访工作,创新方式方法,严格执行督查制度,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信访问题。加强人民调解,调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完善隐患自查自纠制度,继续挂牌整改重大隐患,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整治,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安全监管新途径,严厉惩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肃追究安全事故责任。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监管、单位负责、群众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预防预警、应对处置和应急保障三大体系,有效防控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各类公共危机。毫不松懈地抓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健全国防动员体制,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标准建好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
(八)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重点研究、起草和制定社会管理、民生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加强立法评估,科学评价立法效果。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和定期清理、定期通报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针对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执法检查,推行行政处罚网上公开,努力做到公正、高效、廉洁执法。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规范、协调、高效运转。按照上级部署,实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实现长效动态管理和实名制管理。继续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改革与发展行业协会,做好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等工作。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推行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抓住我市开展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的机遇,深化应用、强化共享,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准。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大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力度,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做到早到位、早见效。建立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机制,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合力攻坚,破解难题。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许可职能归并率、项目到位率、人员到位率、审批授权率;构建覆盖全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部门的审批网络,优化“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扩大市便民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及时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
坚持反腐倡廉,建设勤俭廉洁、公开透明的政府。以排查廉政风险、健全防控机制为着力点,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切实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规范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国库支付、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交易等行为。加强行政监督,重点督查财政资金使用、公共工程、实事项目、抗震救灾款物及援建工程建设等情况。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杜绝铺张浪费,防范奢侈之风。节约政府开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做到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机关工作人员出国出境经费支出零增长,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社会民生事业。强化对政府性资金和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推进联网审计、绩效审计,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落实审计整改措施。深化政务公开,改进和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深入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
各位代表,今年的任务异常艰巨,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同心同德、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巩固和扩大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