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交通肇事逃逸若干问题的探讨
论 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事业日益蓬勃发展,车辆拥有者日益增多,交通肇事案件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交通肇事不救助最终致受害者死亡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下面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通肇事者的法律适用问题。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违章行为千万了重大交通事故而故意逃离现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而不论其在事故中责任的大小。
(一)交通肇事逃逸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罪犯具有严重的主观恶性;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我国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具体性质的认定。在刑法修订之前,对此类案件的处理,理论上也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将这种情况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从生重情节处理,不再涉及新罪名;其二,认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见死不求,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转化为故意杀人的条件。交通肇事后的不救助行为成立故意杀人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四、肇事者的认识错误对其罪责的影响。在交通肇事不救助的场合,要令肇事者承担故意的罪责,他对客观方面构成的要件事实必须有认识,但是如果肇事者的认识与客观情况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识错误的问题,而此认识错误对肇事者的主观心理态度能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肇事者的责任轻重。
五、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的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有两种情况:肇事者肇事后立即逃逸;肇事者肇事后将受害者弃于不易被人发现的丛林、涵洞等。关键词: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后逃逸 救助近年来,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事业日益蓬勃发展,车辆拥有者日益增多,交通肇事案件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交通肇事不救助最终致受害者死亡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这类案件如何处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争议较大,加上现行刑法在原刑法的基础上对交通肇事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使这类问题的性质认定更为复杂。有鉴于此,本人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及实践,对交通肇事逃逸的问题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以求教于刑法学界前辈。
一、交通肇事者的法律适用问题交通肇事后逃逸: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千万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或者由于恐惧心理,置伤者、死者于不顾,而逃离现场的行为。在刑法修订之前,对此类案件的处理,理论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逃逸只是量刑的加重情节应以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或全部责任为前提,如果肇事在事故中被认为负同等以下责任,则不应追究刑期事责任,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其理由是参照1987年的通知精神:违反道路交通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的,在具体分析事故发生的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对于构成交通肇事罪、应负事故主要或者全部责任的肇事者,应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推定,若肇事者逃逸后,凭现场遗留痕迹能划分事故责任的,仍根据其事故责任的大小来确定其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违章行为千万了重大交通事故而故意逃离现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而不论其在事故中责任的大小。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原因如下:[!--empirenews.page--](一)交通肇事逃逸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是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交通运输安全及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调整的交通秩序。因交通肇事者不能及时归案,难以查明事实真相,给司法机关侦破和查处交通肇事案件增加了难度,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加重了对被害人的危害后果。逃逸行为往往造成延迟伤者及时送诊的时间,尤其是过往车辆和行人稀少时,有的被害人因送诊过迟而丧失抢救机会,有的被害人因家庭困难无钱垫付治疗费用,不能及时对症下药,造成不应有的后遗症发生。此类事例并不少见。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罪犯具有严重的主观恶性交通肇事罪本身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主观的罪过在一定形式下可以反映其主观危害性。而逃逸行为则是对其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延伸。行为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重大损失后逃离现场,对伤亡者弃之不顾,不履行对伤者的救助义务,其行为更充分的反映了其主观恶性的程度远远大于一般肇事者,应当予严惩。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我国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在刑法修订之前,通知只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规定为从重量刑的情节。而修订后的刑法则对逃逸行为另行规定了相应的量刑幅度。因而不应以行为人在事故中负主要或者全部责任为前提。否则,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就无法追究刑事责任了。此外,有些肇事者归案后往往避重就轻,推卸责任。而交通事故发生的瞬间往往是动态的,复杂的,造成取证困难,如果在侦察中需查明到底哪一方负主要或全部责任,往往给办案人员带来困难,导致案件不能及时审结。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具体性质的认定在刑法修订之前,对此类案件的处理,理论上也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将这种情况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不再涉及新罪名;其二,认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见死不求,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这时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所持有的心理状态已由交通肇事罪时的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因而将其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处理不科学,而应定间接故意杀人罪。笔者认为,此两种观点均有讨论的余地。第一种观点错误的将一部分本应属于故意杀人的行为纳入了交通肇事罪的处理范围。诚然,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少肇事者在肇事后由于惊慌和害怕,对受害者的伤情,救助可能性以及受害者所处的状况欠缺明确的认识。因而也就形成不了对危害结果希望或放任的意志态度,对此种情况,依故意杀人罪处理显失妥当。但是,也有不少肇事者在肇事当时的情况下,认识到受害者伤情较重,如果及时抢救,有可能防止结果的发生,而且,鉴于受害者所处的位置,第三者加以救助的可能性极小,认识到自己的不求助行为极有可能致受者与死地,但是由于害怕承担罪责,放弃了保证结果不发生的意志努力而驾车逃逸,最终受害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从客观方面看肇事实施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救助可能性的不救助行为;从主观方面看,肇事者在对受害者的伤情、救治可能性以及受害者所处的位置有明确的认识的前提下,一味追求逃避罪责的目的,而对他人的生命安危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完全符合了故意杀人罪的(不作为形式)的构成要件,应构成故意杀人罪。第二种观点错误的将一部分本属交通肇事的行为纳入了故意杀人罪加以评价,从而有主观归罪之嫌。这种观点片面的强调肇事者的主观恶的心理态度,笼统的认为凡是此种情况,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一概的由过失转化为故意,从而怠于对不救助行为是否包含致受害者死亡的现实危险性做细致深入的分析。[!--empirenews.page--]刑法修订后,有论者囿于刑法友协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对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性质作了独特的解释,认为,甲酒后驾车肇事后逃逸,致使受害者乙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甲的行为虽然表而上看与交通肇事罪的条文和故意杀人罪两个条文相符,但实际上,这两个条文规定的内容存在着某种重合关系,属于法条竞合,应择一使用。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甚科学。首先,其对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把握不够味准确。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为过失,而故意杀人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在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后可以转化为故意杀人罪,但笼统的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就认定为故意杀人是不科学的,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转化为故意杀人的条件交通肇事后的不救助行为成立故意杀人必须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方面看,肇事者实施了在应当救助且有救助可能性[1][2][3]下一页 的情况下而不救助以致受害者死亡的行为。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肇事者负有救助的义务。这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一个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作为义务那么他也不可能成为不作为犯罪。肇事者的救助义务是来自其先前行为的,即由于肇事者的肇事而使受害者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因此肇事者负有义务采取措施救助伤者。关于肇事行为引起的救助义务,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
(一)肇事者对受害者的心理态度。这种救助义务必须产生于肇事者因过失致他人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如果甲是故意撞伤乙的,使其生命处于危险状态的,这时如果期待甲对乙采取救助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果甲故意撞伤乙后又对乙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应属于故意犯罪的犯罪中止,说明甲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作为从宽处理的酌定情节。
(二)肇事者无罪过撞伤他人,是否派生出救助义务。如:甲照章驾车,乙违章骑自行车,甲意外撞伤乙并使其严重失血,有生命危险。司机甲有无救助义务?笔者认为:此种情况不属于交通肇事的范围。因为交通肇事罪首先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而发生的,而此种情况下,司机甲并没有过失,所以并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但笔者认为,无论肇事者有无罪过,既然由于他的行为而使受害者处于某种危险状态,他就没有理由拒绝消除其能消除的危险。其先前的合法行为并不能保证其以后的行为的合法性。其次,肇事者有救助的可能性。因违章驾车致人重伤后,肇事者即居于保证受害者生命安全的地位。但是在客观实际上不可能防止受害者死亡的情况下,肇事者并非不救助而是救助不能。所以,如果在客观上对肇事者而言不可能防止受害者死亡。则他无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如何判断有无可能性?我们认为,救助的可能性是交通肇事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所以有无救助可能性,应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出客观的判断,至于肇事者对这种可能性有无认识的问题,则属于主观要件研究的范畴。一般而言,肇事者可能由于下列情况,缺乏救助的可能性:
1、空间限制:如果肇事地点距救治机构较远,加之受害者所受之伤情特别严重,即使送往医院救治也难免一死。[!--empirenews.page--]
2、肇事者本身的体力局限:如肇事者身材弱小,而受害者块大体宽,并且肇事地点附近没有第三者可资救助。
3、肇事者欠缺必要的工具、经验等。如受害者被卡在车里,肇事地点偏僻无人援助。但是,如果肇事者本身虽不具备救助能力,而肇事现场附近若有具有救助能力的第三者,并且肇事者有能力请求第三者加以救助的,仍视为具有救助可能性。最后,肇事者的不救助行为对受害者的生命安危具有绝对的支配性。所谓绝对的支配性,是指如果肇事者不对受害者加以救助,其他人便无法加以干预,由此他对受害者的生命安危处于独一无二的排他性保护地位。如交通肇事后将丧失自救能力的受害者弃之于不容易被除数人发现的地方,或者将受害者搬于车内,将车开走,关于此种情况外国刑法理论界专门对此种行为作了规定。笔者认为,此种场合,肇事者的怠于救助行为便排除了第三者对受害者进行救助的可能性;就第三者而言,绝对性意味着受害者死亡结果的发生不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加害行为所致,如甲将乙撞成重伤后将乙置到某医院门口后逃逸,丙醉酒后驾车将受重伤的乙轧死。则甲对乙的死亡结果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责任。从主观方面看,肇事者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里涉及到一个不作为犯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刑法界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主观方面有一种误解。一般刑法课本或刑法材料对不作为犯的定义是:负有某种义务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危害行为。这种定义忽略了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如有学者认为肇事者肇事后只要逃逸且致人死亡的,其主观心理态度就由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对其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新刑法修订后对交通肇事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该罪在原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刑度,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对此规定,有学者责难颇多,认为它错误的把间故意杀人罪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这一失误不打紧,不但错定了犯罪性质,而且使本来想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的计划落了空。客观的说,这种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是未免太经验化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教条化的见解,我们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故意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故意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细心留意一下我国出版的教课书便不难发现,所有的教课书都不惜笔墨对不作为成立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不作为犯尤其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主观方面,不能不说这是刑法理论的薄弱环节;其二,过分重视肇事者的主观恶的动机而对构成要件的等价性问题怠于研究。由于我国刑法没有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规定,因此,对其认定和处罚便存在问题。我们知道,不纯正不作为犯在构成要件方面存在结构上的差异,为了弥合这种差异,刑法学界有的人多借用刑法第十四条关于犯罪故意的规定加以解释,认为,在交通肇事后,肇事者为逃避罪责,驾车逃逸,最终致受害者死亡,肇事者的动机是邪恶的,对结果的发生一定是放任的,这完全符合了故意杀人罪的特征。由此以来,显然扩大了杀人罪的处罚范围。其三,虽重视了肇事者主观恶的动机,但却忽视了对肇事者成立故意杀人罪所必须的认识因素的深入研究,是造成这种认识僵化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肇事者如是出于故意,他就必须对有关客观事实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如果肇事者对于其作为义务、作为可能性以及不救助行为对受害者的死亡起着绝对支配性作用欠缺认识,那就不好说肇事者对特定结果的意志态度。有鉴于此,我们就故意的结构作一尝试性的分析。[!--empirenews.page--]故意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这两个要素相互关联,决定着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故意的认识因素是关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事实的认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首先,救助义务的认识。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对肇事行为欠缺认识,当然也欠缺因肇事行为而派生的救助义务的认识,不能说肇事者的主观心理态度是故意。其次,救助可能性的认识。这是德国的通说。对此,考夫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保证义务人依法负有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在实施该行为时,对于不作为人来说,“因为对事实有认识(结果迫切发生等),所以,要求他下决心阻止改变这一事实及为改变这一事实(防止结果发生的事实)而考虑防止结果的可能性。”若从这种法的要求的观点来看,冷漠无同情心的不作为人因为连防止结果的可能性者没有考虑,所以他的犯罪情节比考虑了是否可能进而认识了其行为可能性,但没有支作为的不作为人的犯罪情节更严重。这样的话,把满足了部分法的要求的不作为人(考虑了防止结果的可能性,具有行为可能性认识的不作为人)以故意犯来处罚,而比这种情况更严重的应追究更重的刑事责任的不作为人(从一开始就丝毫不考虑法的要求的冷漠无同情心的不作为人)。不能以故意犯来处罚,而只能以过失犯来处罚,这是违反法律意识的。我们主张肇事者应有救助可能性的认识。原因在于:
一、故意的认识内容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事实的认识,而救助可能性作为肇事后不救助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客观事实,肇事者欠缺对此事实的认识是不可设想的。如甲肇事后,看到乙奄奄一息而惊惧不安,但无计可施,由于惊慌他忘了山后有座医院,想到这偏僻的山区即使把乙送到一个多小时路程以外医院救治也难免一死,不如一走了之。对此例,甲对乙死亡结果的发生是故意的吗?其
二、不纯正不作为犯是由不作为实现了作为犯的构成要件,但该不作为本身在刑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此就可能产生疑问: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是不是对作为犯上一页[1][2][3]下一页 的构成要件的类推适用。因此,出于罪行法定原则的考虑,我们宁愿采取严格的立场,承认救助可能性是故意的认识因素。最后,对不救助行为对受害者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绝对支配性的认识。如果肇事者对这种绝对支配性欠缺认识或者发生了错误码认识,肇事者就不是故意的。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现为肇事者对受害者死亡结果的发生的放任或者追求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肇事者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但也不排除希望的意志。如,甲肇事后,发现乙是自己踏破铁鞋无处觅的仇人,认为死了才好既是适例。总之,要认定肇事者的不救助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必须综合分析受害者的伤情,所处的状况以及肇事者对作为的义务、救助可能性和受害者所处状况的认识态度。若被害人伤情严重,肇事者在有救助可能性的情况下认识到如果他不及时救助受害者就不能得救,不救助的行为就与以作为方式来杀人的行为具有同等的否定性价值;如果受害者所受之伤为非致命伤,但是肇事者认识到受害者处在行人稀少等待好长时间也不会有人加以救助的地方,后者认识到在寒冬季节有冻死的危险性时,此不救助行为就包含着对他人的生命安危具有绝对支配性的现实危险性,肇事者应构成故意杀人罪。[!--empirenews.page--]
四、肇事者的认识错误对其罪责的影响在交通肇事不救助的场合,要令肇事者承担故意的罪责,他对客观方面构成的要件事实必须有认识,但是如果肇事者的认识与客观情况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识错误的问题,而此认识错误对肇事者的主观心理态度能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肇事者的责任轻重。在司法实践中,肇事者的认识错误分为救助义务的错误、救助可能性的错误和对因果过程绝对支配性的错误。
(一)、救助义务的错误。即救助义务存在而肇事者误认为不存在。如甲撞伤乙,但是甲对此一无所知。对此种错误,依事实错误的处理原则,一般可考虑依交通肇事罪处理。
(二)、对救助可能性的认识错误。即肇事者肇事后,客观存在着救助可能性,而他误认为不存在。此种错误是肇事者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错误,根据通说,昏迷不醒,甲认为反正是没救了,就驾车逃逸,最终致乙死亡。后经医生证实,乙如果得到及时救治,还可活命。此种场合,甲由于对救治可能性发生了错误认识,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三)、对因果过程绝对支配性的错误。即肇事者肇事后对于自己的不救助行为对受害者的死亡结果的发生的支配力产生了错误认识,这种肇事者的认识错误有可能影响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如甲于某夜将乙撞伤后,将乙移到医院门口驾车逃逸,但不巧,当晚下大雪,乙被冻死。由于甲欠缺不救助行为对死亡结果发生的支配性的正确认识,因而阻却故意的罪责。
五、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的适用从司法实践来看,因逃逸致人死亡有两种情况:其
一、肇事者肇事后立即逃逸;其
二、肇事者肇事后将受害者弃于不易被人发现的丛林、涵洞等。对于第一种情况,肇事者是否成立故意杀人罪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第二种情况,肇事者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上实话了对受害者的生死有决定力的不救助行为,肇事者的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因此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所规定的第三档刑的致命缺陷在于它将本属故意杀人罪的不救助行为纳入交通肇事罪加以评价,这于情、于法理是不相容的。但是,如果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而是裁判的准则的话,如何对这种缺陷立法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则是我们不容推卸的义务。对于此项规定,我国刑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解释:其一,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场合,事实上发生了第二次交通事故,显然刑法将同种数罪规定了一个法定刑;其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两种情形:
1、肇事后畏驾车逃走,以致延误抢救时机,引起被害人死亡;
2、在仓皇潜逃时又撞死撞伤他人。其
三、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在交通事故出现后,肇事者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是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这是多数学者的见解。就上述前两种观点而言,我们倾向于把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理解为先行肇事行为的受害者,因为在司法实践中,肇事后逃逸致电先行肇事的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对此在立法者看来,应在立法中加以规定,而那种发生二次交通事故的解释恐怕不是立法者的意愿。就第三种见解而言,客观的说,这种解释是下了很大工夫的,但是,这种解释还是将一部分故意杀人行为包括在交通肇事罪中。我们认为,对该规定解释时应把握以下三点:其
一、应将故意杀人行为从中分离出来;其
二、由于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该项规定亦应解释为过失;其
三、该项规定是不作为的犯罪,其作为义务的根据是肇事者先行的肇事行为。综上三点,我们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它规定了过失的不作为犯,即肇事者肇事后,由于对救助义务、救助可能性以及不救助行为本身是否包含着致受害者死亡的现实危险性欠缺正确的认识而逃离现场,最终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empirenews.page--]参考文献:
1、199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刘家琛主编《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321页;
4、戴玉忠主编《现行刑事法律司法解释分解集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161页、172页;
5、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445页;
6、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539页;
7、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540页;
8、赵秉志主编《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968页;
9、严军兴、同立权、程万高主编《新刑法通释》,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248页
10、法律教育网杨昕宇著《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论述评》;
11、法律教育网王晓兰著《试论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
第二篇:交通肇事后逃逸相关问题的认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相关问题的认定
曾昶明 俞元开
正义网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发生交通事故达到构成犯罪的严重程度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交通肇事罪是现代社会过失犯罪发案率最高的过失犯罪,是过失犯罪之王。近几年,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案件不断增多,而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相关责任的规定不够清楚,使司法实践出了很多疑难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
(一)行为人在逃逸时主观上必须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并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即使发生了重大伤亡,也只能认定其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因为我国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强调的是刑罚的轻重,要与客观的罪行和主观的责任相适应。假如说有二起伤亡结果完全相同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一起是行为人主观上明知发生了死伤结果而逃逸,另一起是行为人主观上并不知道发生了死伤结果而离开现场,如果不考虑主观因素,那么这二个行为人可能都是3-7年刑罚,这样的量刑明显对主观上没有恶意的行为人不公正。
(二)行为人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
逃避法律追究,即包括当事人逃避刑事责任,也包括当事人逃避应负的民事责任,还包括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实践中,当事人逃逸的目的有多种,不限于上述讲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调查事实时要查明当事人逃逸的目的,不要认为只要当事人离开现场,就认定当事人逃逸,从而按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罪处理。如某甲驾车通过一集镇时,本地人某乙驾驶摩托车突然快速横穿公路,某甲避让不及,将某乙撞成重伤,甲看到好多人围上来,担心自己被殴打,慌忙拦了一部摩的逃跑,然后主动到交警大队报警。虽然在这起案件中,甲逃跑的目的是怕自己被打,并不是想逃避法律的追究,甲的主观恶性要比逃避法律追究的人小得多,因此不能认定为逃逸。实践中有的公安交警部门往往认为逃离事故事场的就是逃逸,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意思,这是不正确的。
(三)关于对逃逸的理解
逃逸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这一点我们都能理解。比较关键的是行为人从何时何地开始离开才构成法律上的逃逸行为。有的认为,逃逸应界定为逃离事故现场;有的认为,肇事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应认定为逃逸。应该说,我国刑
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仅指当场逃逸或逃离现场,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如果仅将逃逸界定为逃离现场,那么性质同样恶劣的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就得不到相应的法律追究,可能会影响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惩处。根据前文所述,以下几种情况均应认定为逃逸: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跑;行为人报警后逃跑。
(四)逃逸必须是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为条件。
所谓结果加重犯,就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了基本的犯罪构成,或者说实施了一个基本的犯罪行为,该行为同时又造成一个作为加重法定刑的结果。结果加重犯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该犯罪加重结果必须是刑法分则有规定,否则,无论造成多大的结果,也只能按基本犯来处理;二是结果加重犯表面上看构成了几个罪,但是法律上认为是其基本罪行导致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不作为一种犯罪来评价,而是作为基本罪行的加重刑罚的后果评价。因此这种结果不作为数罪并罚的情况来看,而仅仅作为加重某一罪法定刑的情况来处理。从刑法第133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来看,构成逃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为人为逃避法律的追究。因此刑法第133条对逃逸行为量刑标准为3-7年有期徒刑,如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关于交通肇事逃逸后致人死亡的理解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要件是:(1)交通事故的被害人受伤当场未死亡,如果被害人当场死亡,也不能认定为逃逸致人死亡;(2)行为人有逃逸行为,即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3)逃逸行为延误救治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对于逃逸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司法实务中比较棘手的是:有的被害人伤情并不严重,但由于被害人是老年人或生前有严重疾病以及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这类案件争议较大,肇事者认为被害人死亡是其自身体质问题而死亡,而死者家属则认为主要是延误了抢救时间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认定是否属于逃逸致人死亡,一方面要从案发后及时调查了解案发经过、案发到死亡经过的时间、发生死亡的情况、送往医院时的情况以及对死者的抢救经过,以综合判断死亡与逃逸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医学鉴定机制,需要对被害人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必要时要通过尸体解剖以判明死因,依据医学科学理论准确认定死亡原因、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至少有过失。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发生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如果主观上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逃逸致被害人死亡,按逃逸致人死亡来定罪量刑,这一点理论界没有什么争议。现在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是行为人发生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如不及时抢救可能死亡而逃逸,最后导致被害人死亡,对此类问题的处理,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主观上为过失,按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犯处理。而事实上,行为人明知被害人有死亡可能而放任不管,此时行为人主观方面应至少为间接故意,而从基本犯与结果加重犯前后二种主观方面构成要件上看,如果基本犯主观上为过失,加重结果是故意的情况,那么结果加重犯的罪过将难以理解。因此,上述观点也有不合法理的地方。另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主观上至少为间接故意,被害人受重伤的情形因行为人的行为而引起,行为人负有救帮助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而逃逸致被害人死亡,应按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处理。这种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故
意杀人犯罪是重罪,其成立要求有强度很高的违法行为,不作为的杀人与作为的杀人没有同价值性;二是这种情况与行为人将被害人隐匿、移往难以被人发现的地方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如何处理交通肇事后,单纯从现场逃逸,但又明显放任被害人的死亡情况,还值得进一步讨论。
三、关于交通肇事逃逸共犯的理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的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案论处。因此,司法实践中,遇到这类问题都是按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处理。但这种观点按照我国刑法共犯理论来看还是存在瑕疵的。根据刑法第25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因此,刑法理论上的故意是指对犯罪结果的故意。而在交通肇事共同犯罪案件中,被指使人对违反交通规则是故意的,但对造成死亡的结果是过失。另外,共同犯罪每个行为人的行为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实施,而本处的指使人的行为是在被指使人已完成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时实施的。目前,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有人提出按共同过失犯罪分别对指使人与被指使人以交通肇事罪论处。也有人认为被指使人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对指使人以包庇罪论处。纵观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比较合理。
四、逃逸后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认定。
在司法实务中,行为人肇事逃逸后的责任认定,交警大队习惯作法是:无论事后责任是否能够弄清,也认定机动车驾驶者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交警大队这样做的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2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交通大队的这种做法受到质疑,因为在肇事者逃逸,但事故责任事后很容易查明而且能够决定逃逸者责任很少的场合,不能违反事实,强行推定肇事者负全部责任。
以规定驾驶人对被害人负有救助义务的道路安全法作为根据来论证刑法上的责任,并将二者完全等同,并不是没有疑问。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驾驶者的报告、救助责任是事故发生时应当采取某种措施,协助交通警察的活动,但未协助时的责任,他与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并不完全对应。因为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并不仅仅指对违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所要承担的责任,而是对事故的最终发生,即死亡结果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交通行政管理上的责任和刑法上所讲的责任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在确定交通肇事罪是否成立时,对行为人是否负有责任,必须从刑法进行责任的实质判断,这种判断要严格按照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而不是直接按照交警大队的事故认定结果。例如,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过错很少,被害人负主要责
任,行为人负次要责任,但因行为人因为胆小怕事而逃逸的,在行政管理上会认定行为人负有责任,但不能仅仅根据其逃逸这一情节就认定其构成交通肇事罪。又如,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为救助被害人而顾不上保护现场,交警部门往往因为责任无法认定就推定行为人负事故全部责任,这对在行政上及时处理事故,维护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推定在刑法上是属于责任尚未分清的情形,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应当认定被告人无罪。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人民检察院)
第三篇:交通肇事逃逸相关法律规定[定稿]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特别恶劣的交通违法行为,要承担更为严厉的法律后果。
交通肇事后,受害人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由于这种状态是由肇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所以产生了肇事人及时消除这种危险状态的法律义务。肇事后逃逸,不履行法定义务,事实上形成了新的违法行为。因此,交通肇事逃逸,无论是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是刑事责任都要比没有逃逸严重得多。
从行政责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是对交通事故逃逸人员行政方面的制裁,其将被吊销驾照且终生不能再取得,且不论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大小。
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里所说“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赔偿责任.法律将该责任确定为推定过错责任.由于当事人逃逸导致事故现场遭到破坏,使交管部门对事故责任难以认定,首先推定其有过错,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若其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才可减轻其责任,这方面也加重了逃逸人的举证责任。
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属情节加重犯,刑法将此规定了较重的量刑.需要提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法定最高刑是十五年,故意杀人罪法定最高刑是死刑。如全国关注的郑州市公安局民警张金柱交通肇事案。张在驾车行驶时因车速过快,将骑自行车的苏东海和其儿子苏磊撞得飞弹起来摔倒在地,同时将苏的自行车挂在肇事车下。沿途群众不断惊呼,张仍疯狂逃跑,将苏东海挂在车上拖行1.5 公里后被武警和群众截获才被迫停下。最终苏东海重伤,苏磊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张死刑,以交通肇事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执行死刑。
第四篇:交通肇事逃逸检讨书
交通肇事逃逸检讨书
篇一:交通肇事悔过书
交通事故检讨书
敬爱的学校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叫某某某,现年0岁,原系某某镇某某村某组人,现在是某某驾校的一名正式员工,也是一名普通的教练员。我驾驶的0000号车在0年0月0日0时许,因早晨送学员到学校乘
车去荆门市驾校考试中心考试,晚上接学员回家,在谢畈道班急转弯路段发生了一起车子侧
翻道路边的交通事敀,造成俩名学员轻伤,车辆外表损坏严重,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
面影响。首先,我要向学校党委、领导和同仁们道一声:“对不起!”是我辜负了学校领
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没有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给学校领导的脸上抹了黑,坏了学校的名声;给学校和个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在此,我必须向学校党委、领
导和同仁们作出深刻检讨,必须永远牢记这次血的教训。我诚恳接受学校领导对我的任何处
罚。对这次事敀,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导致这次事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差。常常认为自己开了多年的车,道路驾驶经验丰富,轻车熟
路,这种认识使自己产生了麻痹思想,学校的安全制度规定流于形式,停留在文件上、口头
上,幵没有真正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为自己发生交通事敀埋下了祸根。二是超速行
车,措施不力。“十次事故九次快”这一通俗的安全行车警示语,我自己早已背熟,经常也可
以脱口而出,但是,自己幵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认清超速行驶的危害性。这种认
识体现在行动上,就导致了高速行车。这次事敀事发前,我急于想到迅速回家,对前方转弯
处,迎面突如其来而占道的摩托车让道,措施不力,疏忽大意,终于酿成了大祸。今后,我
将认真吸取这次深刻的教训,一定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学习和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
通安全法》和学校教练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牵着安全手,幸福跟我
走”“ 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带来痛苦” “聚精会神驾车,万里不出差错。行万里平安路,做
百年长乐人”的思想,将所有的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尽最大(转 载于:www.xiexiebang.com 书业网:交通肇事逃逸检讨书)努力杜绝交通事敀的发生。
2、认真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和驾驶技术,努力提高驾驶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一名教练员
和退伍军人的应有的带头作用,尽可能弥补自己给学校声誉和经济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损失。
3、今后驾车时做到:一心一意维护安全,一言一行不忘安全;一档一脚符合安全,一弯
一坡确保安全。疲劳了不开“迷糊车”,有故障不开“凑合车”,受委屈不开“赌气车”,谦虚
谨慎不开“英雄车”,遵章守纪不开 “违章车”,自觉服从公安交通管理人员的检查和指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酒后驾车,不开英雄车,不超速超载,主动接受公安交警以及学校的
安全教育活动,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4、严格执行车辆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度,保证自己所驾驶的车辆经常处于安全、完好的状
态。牢牢记住: 事故来自麻痹,安全来自谨慎。
5、积极组织开展规范、扎实、有敁的安全教育活动,严格执行费收政策法规,严格遵守
教练员的工作纪律。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员,耐心训练每一位学员,严格要求每一位学员,扎 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努力提高学员考试的合格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有不足之处,敬请各
位领导和同仁及时批评指正。为全面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尽到自己的职责、贡献自己应
尽的力量,做一名合格的教练员。检讨人:某某某二0一0年0月0日 注:当今社
会,酒后驾车、超速超载、开英雄车、强行占道等现象,屡禁不止,道路交通事敀接二连三
的发生。发生了交通事敀的驾驶人,连一份检讨书都写不出来,因此,写此文仅供法盲们写
检讨参考而已。篇二:交通事故检讨书(全责)交通事故检讨书(全责)篇三:12.11交通事故检讨书 12.11交通事故检讨书各位领导、同事们:
我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为新mp8261车辆交通事故做深刻剖析和检讨。12月11日我单位副经理刘超驾驶车辆新mp8261酒后驾车酿成交通事故。此次事故不仅
给事故当事人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给沙运司、油服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事故的发生正
值年末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在“百日安全无事故”的收官阶段;所以造成的
影响非常恶劣,极大地损坏了沙运司和油服司的形象、声誉。事故造成油服司安全发展形势 受到严重损坏,危害极其严重,影响了沙运司的正规化建设,也给沙运司领导的工作添了乱。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在此,我谨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做出深刻检讨,并将
我几天来的思想反思结果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车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忽略了安全预防事故工作的经常性。
虽然单位的安全预防事故教育是逢会必讲,但只注重教育时间和内容的落实而忽略了教育的
效果;一是教育时间上只注重利用每天早班会会议时间泛泛而讲,缺乏对具体违章、违规事
件具体说教的随机性教育,针对性不强。二是教育内容上只侧重于学习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不能结合单位实际任务进行说教,总认为只要开会讲过了就不会有问题发生,忽略了教育的
实效性。尽管教育进行的不少,但收效并不是很大,大部分人缺乏对经常性安全工作的认识,总认为经常性安全工作琐碎,婆婆妈妈,事无巨细,缺乏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安全工作的耐心;个别驾驶员对车辆安全工作自身要求的时好时坏,断断续
续,开会要求了就注意一阵儿,领导发现了就重视一会儿,平时基本处于“停工”状态。特 别是对一些老驾驶员和职工,认为驾驶经验丰富,安全意识强,不会发生问题,只注重完成
任务,轻视了安全。人员的遵章守纪、警钟长鸣的安全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树立;因此这种
安全意识不强,自身要求不严是此次事故苗头的诱发因素。
二、任务多,随机性强,制度落实不坚决。油服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的比较多,但落
实到具体事务上就大打折扣。一是车辆派遣有规定,但落实起来很困难,主要是因为油服司
是一个抢险性质的单位,需要24小时待命处理生产中的突发情况,随机性任务比较多,按出
车审批程序层层请示、按级办手续耽误抢险速度,影响任务的完成;因此出车基本上是以领
导的电话通知为主;这就容易形成夜间出险司机容易疲劳驾驶。二是在车场调度的管理上缺
乏正规性,由于每天执行的任务多,随意性强,每天每台车进出的次数也相对较多,因此不
能严格按照沙运司车场归厂检查管理制度去执行。三是人员管理规定的多,执行的少。油服
司平时任务多,随机性强,因为任务多的原因有早起晚睡的现象,不能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 度,这给人员的管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四是与甲方关系密切,人情多、交往多,存在着请
客多、聚会多;容易造成酒后开车等严重违章现象;这些不好的现象都严重的影响了单位规
章制度的落实和加强的正规化管理,酒后驾车不严也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三、行车任务重,随意性强,车辆管理存在漏洞。油服司车辆主 要任务是担负塔中地区所有单井及站点的生产和抢险等出车任务;因此每天行车随意性
强、任务重,一台车一天进出大院十几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候车刚进入大院还没停稳就
又接到甲方领导的其它任务,往返次数多给车辆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个别驾驶员由于执行
的任务多、出车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疲劳开车;这些违章行为、不好的驾驶习惯都是诱发车
辆事故的潜在因素。
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牢记新mp8261车辆交通事故教训,强化交通安全防事故工作,项筑牢车辆交通安全
防线。
一是通过新mp8261交通事故,给油服司的驾驶员敲醒了警钟,使大家从盲目乐观的单位 安全形势的误区中走出来,正视单位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吸取经验
教训,为下步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二是油服司进行深刻剖析新mp8261事故的教训,领导作出深刻检查,开展事故原因分析。全体驾驶员开展车辆交通安全知识技能的自评和互
评,重新对自身存在的思想上的,心理上的,知识和技能上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查互查,从
这次事故的发生对照自己,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使错误的安全观,盲目自信的思想刹住车。
三是引导驾驶员正确看待事故的发生,使驾驶员在思想上不为此次事故背上包袱,加强交强
交通安全事故教育,加大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事故防范细则》等法规,深入开展安全工
作大家谈活动。以此为契机,找准驾驶员在法规掌握方面的薄弱环节,搞好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严密细致科学安排各类车辆保障工作,确保放心人开放心车油服司将进一步完善细化车辆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从人、车、路以及天气和时段来
分析在出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隐患。确保 放心人开放心车,明确各类事故多发路段,和事故高发时段和季节性防事故工作。强化 驾驶员队伍的知识技能储备,加强车辆的管理和维护保养,保持良好的战术技术性能,严格
派车制度,根据天气情况、出车的任务和驾驶员的特点派遣车辆,确保放心人开方心车。
(三)扎实开展好,“交通安全月”油服司将以此次事故为契机,开展的单位内部的“交通安全月”活动,切实抓好整改提
高,特别是新mp8261交通事故的原因危害进行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安全行车大家谈、驾驶员
交通安全知识技能自评互评、理论学习和考核等活动,将本次事故的经验教训深化提高,切
实打牢油服司安全发展的基础。在新mp8261交通事故惨痛的教训下,我们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是多么的来之
不易。多一份认真,多一份细心,就会少一份灾难,少一份失望。从现在做起,为不再让惨
烈的车祸的场面再一次出现,不让交通事故无情地伤害我们员工。油服司一定克服麻痹思想,认真细致抓好各项工作的末端落实;严格管理教育驾驶员队伍,时刻以清醒的头脑掌握好手
中的方向盘,控制好脚下飞旋的车轮,守好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不开霸王车、不违 规超车会车、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不超载、超速;避免心存侥幸而给自己和他人留下
终生的痛苦和遗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做好车辆交通安全预防事故工作。李江
2012/12/17篇四:交通事故检讨书 交通事故检查
尊敬的***:
我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为***车辆交通事故做深刻剖析和检查。
一、**月**日夜班,***自卸车驾驶员***驾驶**b***车辆从事***到***搬倒作业。**:** 分,当其沿**路由西向东行驶至**货区通道左转弯时,一辆沿**路由东向西行驶的**车迎面
撞到**车前保险杠上,致使**驾驶员和成员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酿成了人间悲剧,带给遇难者家属莫大的痛苦。面对着无可挽回的生命,我心情十分沉重。
面对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和幼年丧父的痛苦与悲哀,我就感到心如刀割,无地自容。对此,我愧疚万分,深深悔责。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该事故的发生,造成我公司安全安全发展形势
和名誉受到严重损坏,危害极其严重:
(一)辜负了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一直以来,***的全面建设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在良好的环境中各项工作取
得了明显的进步。***对我队在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
都交给我们执行。这次事故的发生让我愧疚万分。由于我工作的失职,辜负了**的信任,也
破坏公司安全发展的大好形势。扪心自问,确实是由于自身工作的失职,深知车辆交通安全
的重要,也看到了其他单位出事的危害,轮到**怎么就对车辆交通安全没引起充分的重视呢?
深刻反思工作的失误,**全体职工定会以认真而严肃、虔诚而紧张的态度看待车辆交通安全 工作。
(二)分散了公司领导的工作精力 **不辞劳累出差揽货源,***发展建设乘势大上,在公司跨越大发展的重要而关键时刻,发生这起事故,非常不应该,严重干扰了公司领导的工作,极大的分散了精力。今年以来,***一再强调**搬倒务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明确指出车辆交通安全工作是
搬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不得半点马虎,绝不能有半点差错。但是由于我工作的失职,导
致***不能全力投入到指导公司全面建设中去,严重分散了您的工作精力。
(三)破坏了公司安全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公司所有车辆单位都在大抓员工素质提升,抓员工培训和技术大比武,抓安
全教育和安全行车意识,严密组织驾驶员作风整顿,狠抓违章违纪交通运行秩序。截至事故
发生前,***还进行了道路交通法规的教育和危害因素辨识培训。由于我工作的失职,没有让
职工做到入耳入脑,导致此次事故的发生。是我直接破坏了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给公司的
建设抹了黑。对方年轻的***生命的陨逝,不但给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且损坏了*** 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二、“**.**”交通事故的教训是深刻惨痛的。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只有深刻
检讨我队在工作中的失误,深刻查找事故的原因,深挖根源才能真正吸取经验教训。经过深
刻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安全防范工作不深不细,没有把握住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 这次事故的发生表明**存在安全防范工作不深不细,没有把握住重点。一是思想认识不
到位。没有认识到各类教育整顿的重要作用。教育整顿虽然组织得多,只注重形式没有收到
应有的效果。虽然按照长效机制和计划落实了各项教育和管理,但是对驾驶人员的管理和教
育还不到位,认为他们经常出车,驾驶技能比较好,弱化了对这些人员的跟踪管理和问效,没有及时准确的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操作技能水平,导致这次事故的发生。二是工作作风
不够扎实。对车辆安全防事故工作满足于工作做了,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职工对交通法规的掌握和落实情况。没有有针对性的搞好分类,分层次教育管理,对安全防事
故的重点内容和重点法规没有进行强调,抓反复力度不强,考核检查不严。三是安全风险评
估没有抓住关键环节。**对担任**以上管理人员,存在过于相信其综合素质,只满足于提要
求,控制车速,但是在交待驾驶路线而对路线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路段提示不够具体。特别是
道路条件好,容易被轻视的地方,提醒不够。这说明我们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估还停留在比较
低层次,不深不细,没有抓住关键的环节。
(二)管理人员思想麻痹大意,对可能出现的危险预见性不够 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在一处视线开阔、灯光良好、路面宽广的十字路口,属于比较安全、不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往往越是安全越容易麻痹大意,对非专业人员来说,有可能不知道
减速慢行,但对于我们专业搬倒队伍来说更应引起注意,大港班班长等管理人员不能对驾驶
员做出提前给予提醒,事发前没有详细查看路况现状,说明***管理人员存在思想麻痹大意的
问题,对危险的预见性不够。原本可以避免的一起事故,原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由于思想
上的麻痹大意发生了。造成严重的后果,非常痛心,万分的不应该。看到事故的后果,后悔
莫及,深深自责,没有牢记***谆谆教诲,没有履行好职责,愧对各级***的信任。
(三)职工安全观念树得不牢,“四不伤害”意识淡薄。在事故中,驾驶员***没能完全
按照道路交通中关于规避的原则处理,一定程度上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虽然
不是负全责,但足可以说明,其在行驶过程中安全观念树得不牢,在处理情况时有安全观念
淡化,“四不伤害”意识淡薄,在经过路口时,思想麻痹,观察不周,没能做到主动避让,盲
目自信,自认为车速慢,安全有把握,对方车会采取措施,能够过去,不会有事,不能严格 的按照规定的
通行规则驾驶车辆,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痛定思痛,潜心研究整改目标和措施。
(一)深刻反省,吸取教训,提高认识,筑牢思想的根基。通过深刻反省,认识到由于我
们工作管理的失误,造成了安全管理方式粗放,相关安全制度落实不实,操作规程执行不细,督促检查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外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缺乏应有的警觉,最终引发了这起交通
事故。给公司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酿成了人间悲剧,给遇难者家属莫大
的痛苦,对此,我愧疚万分,深深悔责。面对着无可挽回的生命,我们心情十分沉重。在事
故善后处理的过程中,每当我面对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和幼年丧父的痛苦与悲哀,我就感到
心如刀割,无地自容。面对血的教训,我充分认识到忽视安全生产工作是导致事故的必然结
果,安全生产工作是公司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懈怠;面对痛
苦的回忆,我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严格、责任落实是防止事故的重要手段;及时
排除隐患、制定整改措施是防止事故的根本方法;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
产素质,是防止事故的得力措施;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是防止事故的有力保证。面
对惨痛的代价,我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主题,是企业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企业经济
工作的基础,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前提。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不遗余力地抓实安全生产工作,**才能远离安全隐患、才能远离事故、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血的教训犹如当头棒喝,使我猛醒。我感到:必须教育
职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技术难题及时报告,坚决杜绝凭作业经验,侥幸心理擅自处理,安
全生产工作必须天天讲、时时讲,讲深讲透,讲的深入人心,让职工入耳入脑,树立牢固的
安全生产观念,落实安全生产制度,遵守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及时排除隐患,才能够实现安
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面对事故我深知,任何道歉也不能带回已经逝去的生命,任何忏悔
在血的教训面前也显得格外的苍白无力。在此,我只能说,我愿意为过去发生过的一切承担
责任,也愿意接受公司对我批评处理,以此为鉴,远离事故,警示后人。
(二)牢记“**.**”车辆交通事故教训,强化交通安全防范工作,筑牢车辆交通安全防
线。
一是通过此次交通事故,给全体的职工敲醒了警钟,使大家从盲目乐观的安全建设形势
的误区中走出来,正视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吸取经验教训,为下步
安全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二是进行深刻剖析此次事故的教训,责任连带人员人人作出深
刻检查,开展事故原因分析。全队职工开展车辆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自评和互评,重新对
自身存在的思想上的,心理上的,知识和技能上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查互查,从这次事故的
发生对照自己,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使错误的安全观,盲目自信的思想刹住车。三是引导
职工正确看待事故的发生,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不为此次事故背上包袱,加强交强交通安全
事故教育,加大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事故防范细则》等法规,深入开展“安全工作大家
谈”活动。以此为契机,找准职工在法规掌握和落实方面的薄弱环节,搞好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严密细致科学安排车辆搬倒工作,确保放心人开放心车 **将进一步完善细化车辆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从人、车、路以及天气和时段来分析
在出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隐患。确保放心人开放心车,明确各类事故多发路段,和事
故高发时段和季节性防事故工作。突出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的授课,讲授**经常出
车路线中的危险路段及其处理办法,特别是以前容易被轻视的路段和路口,使管理人员和驾
驶员成为车辆交通防事故的明白人。强化驾驶员队篇五:车辆事故检讨书 事故检讨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篇二:车辆事故检讨书
事故检讨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O月X日中午X时,我驾驶单位车辆(牌号XXXX),因操作不慎,造成XX事故, 发生车辆事故后,不但给本人及同事带来痛苦,而且给单位带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损失,干扰了单位正常工作,同时也影响了XXX的良好形象,在此我做出深刻的检讨。
一、事故经过
(此处省略2000字)
二、事故结果
(主要是造成了多少损失,双方协商解决问题的结果,此处省略500字)
三、造成事故的原因
通过这次事故,我重新反思了自己,认为自身在平时开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思想上麻痹大意。在平时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别人行车违规行为,指责得多、批评得多、教育得多,但是自身却缺乏对交通安全的自我学习和警示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作为XXX,这说明我带头安全行车规范意识不强,而且还存在知法犯法的现象。
二是行为上自控能力差。在平时开车的过程中,经常淡忘“安全”二字,由于自身在性格方面较为急躁,所以,开车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脾气急躁,开快车、开赌气车的现象,从而发生车辆安全事故。
三、能力上驾驶水平有限。我于XX取得驾驶执照,驾龄不长,自身驾驶技术并不是很过硬,在平时行车过程中,处理车辆安全突发状况时,由于驾驶经验有限,导致行动迟钝、反应慢,遇到险情心慌意乱,不能果断处理而发生车辆事故。
四、今后改进措施
自古就有“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的明训,而车辆安全是我们作为XX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人、事事、时时,尤其是关乎到XXX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我将深刻汲取此次事故教训,在今后的行车工作中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自身行车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加强作风纪律、道路交通法规、安全行车常识、典型车辆事故剖析等内容的学习,切实吸取事故案件的惨痛教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使事故“止之于始萌”,以“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单位安全我尽责,出了问题严查责”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车辆安全意识,提高自身在安全行车过程中的敏锐性,打牢遵章守纪的思想基础。
二是加强自身行车安全规范。在日常XX过程中,加强思想、技术、行车状况的自我剖析,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增强自身安全行车的自我约束力,牢固树立不开“英雄车、霸王车”的思想。同时,履行好XXX的职责,增强自身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依法行车、安全行车的意识,维护XXX良好的形象。
三是加强自身行车安全管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XX是我们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除了自身思想、行车意识方面的问题需要纠正外,我还将严把车辆性能关,充分利用早晚之机,坚持
每天对车辆的性能进行检查,认真做到出车前有检查,归队后有保养的习惯。同时,加强驾驶技术培训,对于日常开车过程中不好的行车习惯坚决摒弃,逐步积累驾驶经验,提高驾驶业务水平,做到防范于未然。
四是加强自身行车安全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制约,我将牢记此次事故教训,加强对行车安全的自我监督管理,同时,将车辆安全运行情况形成一种监督链,对同车、同事之间相互进行监督,凡发现车辆有问题和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我会做到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提醒或者制止,避免交通违法、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
对于此次事故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希望同事们能引以为戒,吸取我的教训,加强行车安全。同时,身为一名XX,要从自身做起,下一步,我将严格遵守交通法、道路安全法,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时刻牢记“安全来自警惕,事故源于麻痹大意”的经验教训,通过经常不断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达到“警钟常鸣”,增强自身对安全行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篇三:交通事故检讨书精选
交通事故检讨书精选
开车撞倒行人的检讨书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怀着懊悔、自责的心情向您递交这篇检查,以深刻反省我开车不意、撞倒行人的严重错误。在此,我对于由于自身错误引发的此次事故、以及事故造成不良后果(给公司这位物业保安造成身体伤害,给公司内部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让您为此事深受困扰、操心劳累等),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
回顾此次错误,我于2012年7月26日在公司门口,由于我在车内正与人闲聊,我一时大意就没有细致查看车子周围情况,盲目地加快倒车速度,结果撞倒了当时正在车子后方的物业保安,最终导致此次撞人事故的发生。
错误发生以后,我果断地走出车子查看当时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地采取改正、补救措施。立即报了交警后报保险公司,接着迅速地送这位伤者去了就近医院检查治疗。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索性患者无大碍,不过仍然需要复查。
面对错误,我感到深深的内疚与自责。虽然没有酿成太过严重的后果,可是我万难逃避自身责任。为此,我表示一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给当事人一个妥善的交待。
此致!不小心开车的检讨书
尊敬的单位领导:
针对我不小心开车、撞倒道路护栏的事故。我经过一番思考总结,特此,我向您做出保证:
1,从今往后,我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行车安全意识,坚决遵守每一条交通法规,尤其是在启车、倒车过程中全面观察周围情况,采取稳妥行车方案,彻底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2,真诚慰问此次事故伤者,妥善处理此次事故纠纷,确保伤者身体康复。充分吸取此次错误经验教训,以此为戒。3,坚决反省自身行车盲目自信心理,提高自我的危机预判能力,今后势必万分小心谨慎行车。并且以个人亲身实例告诫下属,今后开车一定要仔细、谨慎、小心!此次错误发生,让领导为此困扰,我也感到很内疚,觉得也很对不起您。作为一名公司的中层领导骨干,我应当以身作则。然而此次错误,给公司内部造成负面冲击。我难辞其咎!今后,我必然需要加倍努力认真工作,不辜负您的关怀与厚望,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此致!
第五篇:交通肇事逃逸者如何处罚(范文)
交通肇事逃逸者如何处罚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于性质的分析:
一“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
二“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因此应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吸收犯处理;
三“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如果是在新的放任的故意支配下进行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1]
责任认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
有问题需要咨询律师?想要找律师打官司?
法律直通车全搞定!http://www.xiexiebang.com
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如何处罚
1、交通事故逃逸者如何界定?
交通事故逃逸者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责任,不向公安机关报案,也不采取措施抢救伤者和公私财产而逃离现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以及发生事故后弃车逃逸的当事人。
2、对逃逸事故的当事人,有关部门如何处罚?
首先应当先分清事故的责任。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如果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但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交通事故责任仍然能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7条、第18条、第19条规定认定的,应当根据有关证据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不适用责任推定的原则。应根据当事人所负交通事故责任的大、小,依法律规定对当事人予以相应的处罚(包括行政、刑事)。
3、犯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可否从轻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第一条第4款规定,对犯有交通肇事罪后自首的,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4、专项行动有哪些措施?
(一)支队成立领导小组和督察办公室,负责指挥、指导和督导全市的专项行动。各办案大队成立行动专案组,开展逃逸事故侦破工作。
有问题需要咨询律师?想要找律师打官司?
法律直通车全搞定!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对各大队上报的未侦破的逃逸案件逐案分析,根据案件性质,属重大的逃逸案件由支队挂牌督办,属一般的逃逸案件由大队挂牌督办。
(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报道,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震慑肇事逃逸者,劝导肇事者投案自首。
(四)实行举报悬赏制度,凡举报逃逸案件线索的,一经查实,给予3000元至5000元的奖励。
以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上法律直通车。
法律直通车交通事故律师始终致力于建立一支专业知识全面、诚信高效务实的专业化律师队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律师团队建设与整体优势的双向发展。一宗案件有多位专家律师为您“把脉会诊”,您所得到的必将是最高层次的法律服务和最满意的诉讼结果。
有问题需要咨询律师?想要找律师打官司?
法律直通车全搞定!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