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4:3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茶发〔2010〕21号

中共茶陵县委

茶陵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办事处),县直机关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校:

《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茶陵县委 茶陵县人民政府

2010年9月8日

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县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改革人事制度,理顺教育管理体制

(一)实行校长负责制,优化行政干部队伍

1.规范学校行政岗位职数,精简行政人员。根据《关于湖南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2]44号)及现行学校规模,合理设置学校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普通高中学校(含职业中专、云阳中学,下同)领导职数设校长1名、副校长3-4名,中层管理人员7-8名;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人员6-7名;初级中学管理人员5-6名;县直小学管理人员5-6名;中心小学管理人员4-5名;特教学校管理人员2-3名;学校基层党组织和群团机构按有关章程和规定设立。

2.改革学校用人制度,推行聘任制。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行校长职级制。各级各类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由教育局党委初始提名推荐,县委组织部考察,县人民政府聘任,聘任期限每届为三年,校长在同一学校任期不得超过三届,在任期内不称职的校长,按程序解聘,并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普通高中学校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县教育局党委考察,校长聘任,报组织部备案。普通高中学校中层管理2

人员由校长直接聘任,报教育局备案;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校长由教育局考察聘任;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副职由校长提名,教育局审核,校长聘任;其他行政人员由教育局核定职数后,校长直接聘任,报教育局备案。

保留高中学校现有副科级以上行政人员的行政级别,落聘的高中学校副职可由县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系统内妥善安排工作。普通高中学校新任正副校长、党总支书记、纪检员、工会主席不再明确相应行政级别,今后委任、考任或转任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的,其在学校任职资历可按科级任职资历对待。

3.落实校长负责制。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人员聘用、经费开支、教师考核和奖励办法等方面,校长拥有决定权,同时要自觉接受学校党组织和教代会的监督。校长负责制必须与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校长及其他行政人员的聘任挂钩。普通高中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由县政府制定标准,县政绩考核领导小组会同教育局共同考核;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标准并组织考核;学校其它行政人员由校长依据教代会通过的考核方案组织考核,考核方案及结果报教育局备案。

(二)规范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规范教师离岗管理。停止办理骨干教师停薪留职、借调和离岗创业手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留住优秀教师。积极动员人事关系在县内、但从教在县外的骨干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回茶陵工作,对经劝返仍不愿回县内工作的教师,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未经批准,县内行

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从教育系统借调专任教师。

5.激励优秀教师。按照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在评定职称、评先评优、名师认定等方面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让优秀教师想干事有机会,会干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创设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等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宽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开展特级教师、师德模范、教育功臣推选,大力推介典型,激励广大教师争当名优教师。

6.推行教师聘任制。对学校定编定岗,建立综合考核机制,畅通教师进口和出口渠道。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逐步推行评聘分离,允许学校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相配套。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实行教师考核末位淘汰制。落聘教师由学校安排离岗培训,只享受基本工资,不享受绩效工资。落聘教师离岗培训后重新聘用办法由各学校制定,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每年年初由学校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充教师计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编制、教师减员、学科结构和师生比等情况审核汇总,商人事、财政、编办、监察等部门,确定当年招聘、引进教师总体工作方案。

8.严格教师招聘程序。新进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师范类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须在每年5月份以前,根据编委下达的教师补充计划,会同相关部门,直接到高校按照一定程序招聘引进优秀毕业生,再上报有关部门办理手续。普通高中学校(含职业中专、云阳中学)引进教师可实行单独招聘。教师招聘接受监察、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监督。

(三)强化内部管理,实现教育内涵发展

9.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教育资源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茶陵一中、云阳中学、解放学校和世纪星实验学校等一批示范性学校。

10.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教风。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建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机制,实施“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努力推动形成领导勤抓、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家长勤育、社会勤帮的良好氛围,合力共谋提高茶陵教育质量。

二、完善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四)建立以注重教师实绩为核心的考评办法和分配方案 12.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考评办法。重点解决当前教师考评中“重量轻质”的问题,加大质性评价的权重,发挥考核引导激励作用。

13.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必须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挂钩,做

到“岗位、质量、报酬”三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绩效工资按人平的标准全额拨付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职代会讨论通过的方案进行分配,适当拉开差距。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农村边远山区教师倾斜,教辅人员的绩效工资应低于教学一线人员。学校可从“三勤”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奖励。

14.取消学校岗位津贴,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根据有关规定,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后,应合理核定班主任津贴标准,取消学校原自定的各项津补贴。学校行政人员应带头兼课,乐于从教,终生从教。

三、创新办学体制,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五)大胆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之路,提升教育质量

15.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高中学校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建好县级职教中心。

16.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必要时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计划内的学生,享有公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政府应根6

据学校办学成本给予补偿,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民办学校高考奖励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标准。

17.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办学声誉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通过协议联盟、人员互派、挂职锻炼、城乡结对等形式,扶持薄弱学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积极探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名校与民校、办学质量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联盟,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六)改革高中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创设公平竞争环境 18.改进初中毕业生升学办法。高中招生严格实行“三限”政策,在优先保证茶陵一中发展的前提下,允许部分优质生源流向茶陵二中和云阳中学,科学、合理确定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和招生人数,引导和鼓励初中优质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19.探索高中教学管理模式。鼓励名优教师就目标管理、教研项目与学校签约,允许签约人自主选聘教师,组建年级组、教研组,优化校内教师人员组合。强化学校和教师责任感,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

四、落实优先发展战略,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20.强化组织领导。县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议教会,听取教育工作汇报,研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谋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1.加大教育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

发展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出台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的政策。各乡镇每年必须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教育,村级组织应当按照“一事一议”等方式积极筹集办学资金。

22.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完善激励机制,政府每年安排150万元,对教育教学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对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学校,分别奖励10万元;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分类奖励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对达到奖励标准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给予奖励50万元;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给予奖励25万元;民办学校给予奖励25万元。学校所得奖金校长享受10%,其余全部奖给科任教师。对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政府给予每人奖学金3万元,奖励所在学校10万元;政府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初中优秀毕业学生的奖学金。

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本意见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主题词:基础教育 改革发展

意见

通知

抄送:县人大,县政协

中共茶陵县委办公室

2010年9月8日印发

(共印270份)

第二篇:《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2》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2》

怎样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学生需要积极性高的老师为他们上课。教学过程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从理论和本能上讲,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不想学好。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的未来生活都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教师;二是严谨、执着、勇于追求学问的教师;三是责任心强,关切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师。

(二)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知识是在真实具体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学习的环境越逼真、越生动、越融洽,学习就越有效率。由此可知,要使学生有效率的学习,首先要创设有高潮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因此,研究创设情境就是研究呈现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一是课题呈现的奇妙性;二是知识引入的惊诧性;三是悬念设置的费解性;四是场景设计的高潮性。

(三)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学习方法。学生愿意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愿意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做事,这是人的天性。课堂上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对中学生来讲,听和看是最低水平的学习方式,读和说是较高水平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是立体的,学习的效果是整体的,记忆的联系是广泛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少讲!要多给学生做的机会。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喜欢怎样学,就引导他们怎样学,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多给他们做什么的机会。按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原则。了解和驾驭学生兴趣,是最高水平的教学艺术。

(四)学生需要教师有新意、有专题、有弹性、有发展的设计“问题”。教学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设计不出好的问题,就设计不出好课。要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备课。要能够抓住基本的知识点,理清基本的教学线索。只有脉络清晰、问题集中,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楚、过程流畅。

(五)学生需要教师富有启发、感召、趣味和果断性的教学语言。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陈述性语言、激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过度性语言等。其过渡性语言多是和其它语言交织在一起使用的。语言的科学性表现在言之有物、言之准确上,而语言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言之感人、言之激情上。

(六)学生需要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简洁、快速的教学手段出示和演示教学内容,能吸引他们的兴趣。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但是呈现知识的手段却可以是具体、形象和简明的。教师恰当的使用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更能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能用教具“说话”的尽量让教具说话,这样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课堂上最忌教师空口说白话的现象和教师较长时间写板书的现象,那样学生听了糊涂,看了无聊。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第三篇: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县资源少、科技转化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相对滞后;教育规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4.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要继续把巩固扩大“普九”成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县小学入学率要保持在99.8%以上,初中入学率要保持在98%以上。要切实抓好特殊教育,努力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7.要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要创造条件,力争使民勤一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民勤四中进入市级示范性高中行列。要进一步扩大职业中学办学规模,积极创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衔接的高中教育。

8.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动员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逐步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格局。到2005年,全县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努力办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带动一般幼儿园,提高全县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9.“十五”期间,全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基础教育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保障机制得到落实;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0.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政府负责制定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全县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负责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仍然是农村办学和管理学校的基本单位,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乡(镇)、村要负责维护学校的治安和

安全,划拔新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征收教育费附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想方设法解决中小学在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加大督查力度,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2002年底前实现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和发放。鉴于目前我县实行财政体制分级包干的实际,县财政局要加强资金的筹措调转力度,乡(镇)要建立工资资金专户,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同时注意从多渠道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

12.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县属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由教育行政部门考察、考核任用或聘任,并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报组织部门备案;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中小学教师由县上统一管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和乡(镇)之问教师的调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要畅通教师派遣渠道,确保教师按时到位。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13.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十五”期间,县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初要分项预算教育经费,单独列支,不留缺口。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也要按比例用于教育。调整、优化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经费比重。

14.继续搞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农村教育费附加要逐步实行乡征、县管、乡用,确保足额征收,按时划拨;城市教育费附加由县税务部门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征收,所征资金交由县财政部门及时划拨给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15.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运用金融、融资、信贷等手段,扩大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继续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

捐赠数额较大者给予宣传表彰。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认真落实对勤工俭学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16.加大对特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要通过财政挤一点,城乡教育费附加中抽一点,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一点的途径,多方筹措资金,设立特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就读问题。

17.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要强化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支出范围,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坚决杜绝挤占与挪用教育经费现象。要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

18.要全力搞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逸夫工程”等重大项目,带动全县校舍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抓好新建校舍的定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一批示范性学校,推动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

19.各级政府要把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资金。县级以上财政下拨的教育专项资金,由教育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后下拔学校使用,并确保足额到位。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按照省上核定的标准和定额,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中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安排。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加强中小学校编制管理。各级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根据学校类型、规模核定中小学事业编制,合理确定教职工比例,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超编聘用教职工或其他人员。要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及时解决缺编问题,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要逐步清退代课教师,精减压缩非教学人员。今后任何学校不经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聘用代课教师。

21.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来抓,大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92%、60%: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

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继续坚持寒暑假“高中教师以县为单位集中、初中教师以片为单位集中、小学教师以乡为单位集中进行培训”的方法,全力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3—5年内对每个教师轮训一次,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抓好名师培养工程,争取2005年前培养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500人、学科带头人120人,并培养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

22.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岗取酬,按劳分配。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逐步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逐步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对经考核考试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在岗教师和不履行职责的教师,要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选举制,明确校长任职资格,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继续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在岗轮训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学校校长轮流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的制度,不断提高全县中小学校长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

23.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来我县任教。对本县籍师范类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紧缺学剥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志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的师范类毕业生优先录用。有计划地吸收外籍师范类本科生和紧缺学科专科生来我县任教,注意吸收只有教师资格的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任教。

2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努力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执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执教。凡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必须到农村任教,优秀本科大学生可安排到城区中学任教;本科、专科、中专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分别达到3年、5年、8年以上者方可申请调入城区学校工作。

25.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认真落实《毅育法》和《教师法》,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形成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要继续解决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传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特殊贡献 的教师要给予重奖;要重视和关心教职工的政治生活,鼓励、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五、太力推进素质教育

2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社会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7.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午学生的思想特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通通多种途径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8.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成功的教改经验,大力引进和借鉴外地教改成果,不断深化教研教改。

重视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继续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29.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坚持开展“送、支、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为农村学校送去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下乡支教,选拔相应数量的教师来城区学校学教,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城区中小学要与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积极动员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支援薄弱学校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要从教师录用、排危建校、设施配备、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帮扶力度。

30.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可采取借、贷、赊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设备。乡(镇)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制定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 的筹集办法。要按照《甘肃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逐步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设备,力争2005年全县中学和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条件较好的学校直接联通互联网,或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要全力创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采取定点培养、在职培训、聘请兼职等多种办法,尽快建立一支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允许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校按规定收取上机费。

31.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力争到2005年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

32.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初、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的到来,城镇初、高中学生将会大量增加。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县政府要着重解决全县高中和城区的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乡(镇)政府着重解决辖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学龄人口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及早安排,在校舍、设备、资金上拿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根据实际新建和扩建一批学校,确保顺利度过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初、高中分离和高小、初中分离的办学模式。

六、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基础教鸯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履行各自的职责,切实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切实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4.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影响。

35.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

故责任追究制,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进行。公安、消防、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6.各乡(镇)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结合各自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全县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二00二年一月

第四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黑政发〔2011〕20号)

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儿童健康成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未来。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构建和谐龙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实。

(二)主要目标。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育教育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到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公办在园幼儿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80%的幼儿园达到办园基本标准;90%以上的教师、保育员和保健人员实现持证上岗,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左右,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公办在园幼儿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所有幼儿园均达到办园基本标准;0岁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取得新进展,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三)总体要求。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供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编制、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因地制宜,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机制、师资保障和培训机制、保教指导机制等,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四)科学制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要加强调研,准确掌握本地区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制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每所幼儿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60人。

(五)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在公办幼儿园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扩建幼儿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利用国有、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

(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对认定为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资格的民办幼儿园,免征企业所得税;民办幼儿园在水、电、煤气、采暖、排污、物业等公用事业性收费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对民办幼儿园经报备并公示收取的保教费免征营业税;对民办幼儿园的房屋租赁综合税费按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制定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鼓励创建具有特色和品牌的民办幼儿园。依法维护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依法保障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保障民办幼儿园的教职工在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同等待遇。

(七)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民人口规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采取调剂用房,改、扩建等方式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管理,对擅自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改正,恢复性质和用途。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八)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全省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按照地方投入为主、省级适当补助的原则,新建项目履行基本建设申报审批程序,通过基本建设渠道筹集落实资金;改扩建项目采取同建同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举办分园或办园点,支持利用农村小学富余校舍改建幼儿

园(点)。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

三、健全保障机制,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九)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

(十)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家庭承受能力、办园类别,合理确定幼儿园生均成本中家庭分担比例。各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和享受政府资助政策的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参照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或对贫困家庭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十一)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结合本地实际,资助家庭贫困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育教育队伍建设

(十二)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公办幼儿园编制主要用于专任教师、医务人员和骨干管理人员。建立对符合条件的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和在岗优秀幼儿园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编制的政策导向机制。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省农垦总局应遵照执行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和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实行“自主聘用、合同管理”。

(十三)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持证上岗。不具备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在3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不得任用。建立民办幼儿园园长报备制度。严把保教人员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工作。

(十四)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探索将农村幼儿园

教师宿舍建设纳入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周转宿舍的新机制。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十五)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依托医学院校培养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幼儿教师培训。各地应在教师培训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建立每5年1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名园长、名教师。以示范性幼儿园为龙头,积极实施园本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

五、强化规范管理,保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十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工作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网络。

(十七)完善幼儿园准入管理。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育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对已批准设立的幼儿园,要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省农垦总局负责审批和管理区域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没有取得办园许可证和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不得举办幼儿园。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经整改仍未达到标准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2012年7月底前,城市小学举办的学前班要全部撤销,农村小学举办的学前班要完成向1年制至3年制幼儿园过渡,过渡不合格的,要坚决撤销。

(十八)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各地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和治安保卫工作的规定,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和安保设施,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严防幼儿园食物中毒、火灾、人身伤害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强幼儿通勤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十九)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相关政策。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收费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建园费、赞助费等。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二十)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依托示范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健全城乡教研指导网络,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

(二十一)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各地要建设一批办园规范、保教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示范性幼儿园,作为本地幼儿园教育科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支持示范性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合作办园、托管薄弱园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活动,建立示范性幼儿园对薄弱园、农村园的帮扶制度,扶持城乡之间、不同园所之间共同发展。要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本地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

(二十二)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鼓励城镇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研究开发适合我省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完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和选用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和学前教育服务平台。依托公办幼儿园加快建设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0岁至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服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

(二十三)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研究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科学核定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财政资金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家庭贫困幼儿、孤儿、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政策。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制度,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

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物价监管、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对各类幼儿园进行消防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整治、净化幼儿园周边环境。民政、工商、质监、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十四)完善督导评估和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把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学前三年普及程度等纳入学前教育督导内容,列入地方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发布部门:黑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9日 实施日期:2011年03月29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兼谈《纲要》

引题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

教学改革要干什么?

教学改革还是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温家宝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本位是什么?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人养德

一、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一)首先谈谈河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近年来,河南教育实现了“六大跨越”,即:

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跨越;(从集资办学到政府埋单)

职业教育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从1949年的8所职业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所)

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校从1949年的2所到现在的107所,在校生从不足万人到今天的150万人)

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到多元化办学的跨越;(8000多所民办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无限活力)

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到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跨越;

教育发展推进河南实现了由文盲、半文盲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跨越,由人口大省迈向了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先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说起:似乎举步维艰 1.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1)环境:国情、校情(2)观念:政府、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识和态度(十大阻力)

要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环境:

就全社会而论,要尊重创造,为创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如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思想上的自由争鸣等。

(1)确立创造的价值观。(2)建立有效的知识观。(3)树立积极的文化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十大阻力

阻力之一: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前、加大。

“就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应当是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的任务。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一个主要的目标是参加高考,争取考上一所满意的高校,以便将来在社会竞争中能取得较大的优势,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捷径就是从现在起给自己施加“就业”压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题海大战,确保自己能应付各种形式题目的考验,这也成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大打折扣,惟有应考能力得以发展。

阻力之二:教师非专业化发展客观存在。

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人意。有相当数量教师有离职倾向,也有的对教师工作不感兴趣;

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学历只能用“勉强”来表述,特别是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区,有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制而来的,或由中师函授获得的学历,甚至还有代课教师现象存在等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根据一项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如多媒体教学能力、组织指导课外活动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欠缺,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佳,12.6%的教师经常因为身体情况而影响工作;

第四,教师的知识补充不及时,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然而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素质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欠佳。

阻力之三:教育管理缺少创新

首先,教育管理思想滞后。教育管理思想未能彻底“革命”,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盲从经验、沉迷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其次,形式主义。一些基层学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玩花拳秀腿,时下一些管理者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搞应试教育”。

再次,教育管理系统开放不够。教育管理系统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缺乏从外到内的管理,这种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第四,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来说,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不正常的管理现象。

第五,管理缺乏探索、创新,已造成教育体制过于死板。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校长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带来许多弊端。

阻力之四:国内的教育市场排斥教育国际化趋势

开放的教育使得西方的教育文化进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目的的教育机构会乘机进入,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阻力之五: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必须服务于教育实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理论无论怎么先进,如果不被消化应用,则可能导致这些先进的教育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其应用价值。

阻力之六: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在现阶段,中国基础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教育资源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自身的教育环境和外界刺激的作用,出现了种种教师择校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向东线沿海地区和南线开发地区寻求发展,有的基层学校教师则向更高层次的学校寻求发展。还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有的行政人员分流至学校教师队伍,这样使得教师群体显得参差不齐。这给中国的基础教育管理带来了阻力。

阻力之十:课程改革急功近利。

首先,政府投入不够。在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保证地方的升学率,往往也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对课程的实质内涵的分析和改革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机制保障,使得课程不能起到应有推动作用。

其次,管理力度不够。由于新课程管理形成了三级管理模式,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完全依赖于地方的教育实践报告和教育试验区的个性化实施经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课程改革尽管有一定的主动权,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惯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为了确保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推行已成为一种课改时尚,但由于课程的管理层次性差异,使得新课程在管理环节上缺少一种统一性。

第三,“成绩”左右课程改革进程。由于在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的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领导以及地方政府,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总是想方设法只报成绩,对于课改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基本不谈,使得课程在改革的进程中,往往见到的只是一些大而空的成绩,对新课程的实施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1)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应然状态)——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是什么?)——以“学”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凸显道德教育的价值;(相对于知识教育)——学科的横向联系(整合);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联系加强;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必须: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专业发展;规范发展;安全发展;生态发展。政府和总理的关注

温总理的三个面向:改革创新精神、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立足国情。五个关注:关注公平、关注结构、关注教师、关注素质教育、关注校舍安全。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1)“以人为本”;(2)把知识还原为它本来的状态;(3)评价方式多元化;(4)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与教的辅助工具;(5)教育是对人脑的培养:放松性警惕的状态;编排浸润的学习经验;提供积极加工的机会——凯恩夫妇

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在试图冲破传统藩篱的同时,也可能在造就另一个新的“传统”。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逐步推行标准化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鼓励学校通过富有吸引力和特色的课程、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活动。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使教师成为最崇高、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加强教师教育,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建立职前职后贯通、校本培训和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师聘用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对我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1)传统教育对人的过于控制与压迫;

(2)传统教育把教育扭曲为制造社会不平等的工具;(3)传统教育使学校沦为一个为很多人所厌恶的地方。

(4)传统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严重脱节,俨然一个空中花园。教育已经不再是什么工具,而是现代人追寻人生意义与追求人生幸福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幻想着,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能成为孩子们感受人类文明幸福的场所,而不是承受“文明” 重压的牢笼!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能真正以教书育人为幸福,而不是无奈地“挣扎”;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能毫无功利地尊重孩子的人生选择,而再不受面子文化的“折磨”。

一句话,教育在于让人享受幸福!

基础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燃起追求幸福的渴望之火、充满追求幸福的自信之心!

——北京一个小学教师的自白

2.社会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1)知识观的改变(能力观和人才观)(2)对人才要求的改变: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 学会共同生活。

3、关于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几个问题求解 对策和建议:稳中求发展.这里必须有几个假定。(1)必须假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2)必须假定这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以及财力;(3)必须假定这可能要面对许多失败的打击;(4)必须假定这需要有关专业人士的相助;

(5)必须假定对全体老师、管理人员以及学校领导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绩效提升途径:学习共同体)

(6)必须假定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7)必须假定用相关的制度与法规来约束或促进是很有必要的;

(8)必须假定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中的其他机构的建议是很有价值的。

(2)对几个具体问题的尝试求解: 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国家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适应人口流动性增加的新趋势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人、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

从教育的目标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因此,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

从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出发,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基础教育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即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二是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三是基础教育在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四是基础教育在学校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学校教育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均衡等多方面,这是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五是基础教育在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管理等方面的均衡,这是实现群体间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六是基础教育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这里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七是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

八是基础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学校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下载《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根据XXX精神和要求,经区政府同意,就进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新政

    【发布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布文号】新政发〔2003〕20号 【发布日期】2003-03-04 【生效日期】2003-03-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

    教育改革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二、高等教育 《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到了以下几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

    淮安市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淮安市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提升我市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盐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盐政发〔2012〕2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委、办、局,市各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