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恐常识和实践读后感
反恐常识和实践读后感
学校的生活虽然很忙碌充实,但我还是利用余下的实践看了《反恐常识和实践》这本书。
通过阅读学习使我对反恐斗争形势和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斗争再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心得一:维护并加强民族团结是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每个名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到了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也没有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去。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书中提到了许多反恐的知识,对于一名特警专业的学员,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可能直接面对反恐恶势力,我们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我国目前的反恐形势非常严峻。
当前,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明显增多,特别是反恐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暴力恐怖活动多点频发,达到历史上一个较高峰值,新疆进入了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和干预治疗阵痛期。
读史而知新,回顾新疆的历史,新疆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新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可比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改变落后面貌。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大力建设,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各省市区的援助下,现在新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辉煌成就,这可以与周边国家进行对比,毫不逊色。当前新疆进入了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此,我们援疆干部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上,在援疆工作组领导下,在阿克苏地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
从全国来看新疆地区相对边远、区情和周边情况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聚集,这些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一直借口区内一些边远、局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对我大加攻击,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因此,只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周边国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优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压缩“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实现长治久安。
作为一名警察学员,更应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坚定地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的稳定。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准确将非法宗教与正常的宗教活动准确区分开来,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区分开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新疆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线,确保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政治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第二篇:反恐常识(本站推荐)
铁路从业人员反恐怖宣传培训手册
第一章 反恐怖主义基本知识
1.什么是恐怖主义?
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2.什么是恐怖活动组织和恐怖活动人员?
恐怖活动组织是指三人以上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组织。
恐怖活动人员是指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
3.什么是恐怖事件?
是指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恐怖活动。
4.常见恐怖袭击手段有哪些?
常规手段:
(1)刀斧砍杀恐怖袭击。(2)驾驶机动车冲撞碾轧恐怖袭击。(3)纵火焚烧恐怖袭击。(4)爆炸恐怖袭击。(5)枪击恐怖袭击。(6)劫持恐怖袭击。
第二章 如何应对涉恐嫌疑
1.发现涉恐嫌疑人员怎么办?
(1)保持镇静。不要引起对方警觉。及时使用暗语示意其他人员戒备。(2)立即报警打110。在不惊动对方情况下,按照预定途径报警,反映可疑情况。
(3)确保安全。在警察到达之前,在不被可疑人发觉情况下,做好自身保护,并做好撤离和疏散准备。
2.发现可疑爆炸物怎么办?
(1)不要触动可疑物。(2)立即报警打110。
(3)组织附近人员疏散,有序撤离。
3.发现一般涉恐可疑物品怎么办?
(1)先期应对。迅速确定物主,保存有关信息线索。
(2)立即报告。报警和报告。(3)做好防范。保持高度警惕,严密关注物主或其他可疑人员举动,做好自身和大家的安全防范。
4如何隐蔽引导疏散周边人员?
(1)隐蔽启动。发现可疑后,不要打草惊蛇,及时示意同伴进入戒备状态,实施引导疏散程序。(2)疏散民众。
第三章 如何做好恐怖事件现场处置
1.如何正确报警?
应在确定安全情况下报警打110,内容主要包括:地点、事件、目前状况及嫌疑人员人数、使用手段、体貌特征等。
3.如何应对发生在铁路的爆炸恐怖袭击?
(1)自防报警。(2)紧急疏散。(3)救治伤员。(4)协助调查。4.如何应对发生在铁路的纵火焚烧袭击?
(1)制止点燃。(2)自防报警。纵火已发生的,应保持镇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立即报警,报告值班领导,并视情拨打120、119等急救电话。(3)紧急疏散。(4)控制事态。组织人员灭火。(5)救治伤员。在救护车到来前,尽可能组织人员对伤员进行救治,或为救治人员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第三章 如何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
1.紧急撤离危险现场应注意什么?
(1)保持镇静。判明位置,组织现场人员有序撤离。
(2)撤离路线。沿逃生标识指示路线撤离;(3)迅速撤离。及时引导疏散聚集人群。2.如何进行现场急救和自救互救?
(1)止血:①先转移或将伤者转移到安全或安静的地方,检查伤势,判断出血性质,如动脉出血、静脉出血,还是毛细血管出血;
②可直接用手指压在出血口上或出血的供血动脉上进行止血;③对四肢受伤出血的,使用腰带、领带、证件带、粗布条、丝巾,也可将自己衣服撕成条状代替,在大臂上 1/3 处和大腿中间进行绑扎止血。
(2)固定:①开放性伤口先包扎伤口再固定,不要送回刺出的骨折端;②垫高或抬高受伤部分,以减慢流血及减少肿胀;③对脊柱或怀疑有脊柱损伤的不要移动;④必须将骨折端上下两个关节一起固定,如小腿骨折应将踝、膝两个关节固定。
(3)烧伤急救: ①用大量洁净的水清洗伤口,除非伤口烧黑、变白或太深;②不要直接用冰敷在伤口上; ③不要刺破水泡; ④轻轻除下戒指、手表、皮带或者紧身衣服; ⑤用干净、无黏性的布盖住伤口。
(4)休克急救: ①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利用毛毯或大衣保暖;
②若无骨折,伤者双脚抬高 30 厘米左右; ③不要给伤者饮水或者喂食; ④留意伤者的清醒程度; ⑤向救护人员报告。
(5)胸部受伤出现呼吸障碍的急救:
①可使用身份证或其他非吸水性卡片贴住身体压住伤口;
②也可以使用保鲜膜类的薄膜,撕下约 20x20 厘米大小,贴住伤口,用胶带固定住上、左、右三个边,留出下方,以便让伤口留出的血水排出;
③还可以张开手掌紧贴身体压住伤口。
(6)腹部受伤的急救:
①止血,如果是闭合性伤口,应及时压住伤口,进行止血;
②保鲜,如果是开放性伤口,小肠外露时,应用水打湿上衣,包住小肠,不使其外露于空气中,避免细菌感染,导致失水干燥坏死。千万不要把沾染污物的内脏回填腹腔,这样会使内脏在腹腔内相互感染,产生粘连,加速内脏坏死;
③等待救援,受伤后尽量不移动,采取平躺姿势等待救援。
(7)心肺复苏:
①一拍、二按、三呼救。抢救者将伤员仰卧,立即拍打其双肩并呼叫,也可以同时压人中穴并呼叫。如没有反应,判定此入神志丧失。
②心脏按压。一旦发现伤者心脏停跳,就需要按照先心脏按压 30 次—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2 次的步骤反复操作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具体方法如下:
a.部位:暴露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成人男性可快速定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处);
b.姿势:先让伤者仰卧,背部垫上一块硬木板,或者将伤者连同床褥移动到地上,救助者跪在伤者身旁,双手叠加,十指相扣,以下方一手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冲击式按压,抬起时手掌根不能离开按压位置;按压时观察伤者面部反应;
c.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按压时不可用力过大或部位不当,以免引起肋骨骨折。心脏按压如不能有效进行气体交换,则要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d.按压深度 5cm 以上,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抬起时间基本相等。
③开放气道。观察伤者嘴和咽喉中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抬下颌角使呼吸道畅通无阻。
④人工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仰卧压胸法或俯卧压胸法人工呼吸等。
其中,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有效。
口诀是:头部后仰向后推,紧托下颌向上提。深吸口气嘴对嘴,有时需要嘴对鼻。注意捏鼻把气吹,每分钟 16—18 次。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率:30:2。
3.现场都有哪些“保护神”?
公共场所一般都有完善的防火、灭火设施和紧急出口
4如何安抚受伤人员?
(1)提供帮助。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提供急需帮助,稳定其情绪。
第三篇:《常识》读后感
读《常识》有感
——思想着配着这个世界
何为“常识”?托马斯·潘恩口中的“常识”是大多数人由于怯懦而不敢发声时被少数人说出来的真相。他通过《常识》告诉人们: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书中用极其激昂、充满斗志的文字讨论了政权的起源及其目的,用极其通俗而深入人心的词句分析了当时北美的形势,指出北美“独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无论在当时北美的独立战争中,还是之后北美乃至全世界对自由与民主的探索中,他的思想都存在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篇战斗檄文,《常识》无疑是一篇极其成功的文章,其鼓动人心、激励大家拿起武器的作用无异于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前写下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讨粤匪檄》,曾国藩的这篇文章充满了高度的智慧。太平军中人人互称兄弟姐妹,曾国藩反驳道“这群混帐,不让人们称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只能称兄弟姐妹,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践踏,人人得而诛之”;至于太平天国“反对孔孟,独尊上帝”的理念,曾国藩则利用这种不迎合中国人几千年来深入骨子里的思想道德观念,从精神上给予重重的一击,同时鼓舞了自己湘军的士气。与曾国藩无异,托马斯潘恩从宗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写道“让我们的宪章遵从上帝的话语,以《圣经》为根据,为宪章加冕。在北美,法律就是国王;而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多么振奋人心,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号召啊!
潘恩知道,大炮才是国王的律师。在地位不对等的时候谈自由、谈人权,决定结果的是武力而非正义。且不说双方实力悬殊,在有一定谈条件的实力的情况下,会有人与国王谈条件吗?极少。是思想的镣铐,是狭隘的个人主义导致了鲜有人发声——谈了,是乱臣贼子;不谈,可以奢求封妻荫子。
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极其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知如此的宋江,却囿于“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思想,在个人对皇帝的“忠”与对兄弟的“义”之间,在个人“封妻荫子”的理想与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之间,均自私地选择了前者。再回到曾国藩。他也知道当时皇帝无能,政治黑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集威望、实力于一身的曾国藩,只需振臂一呼,天下间大有人才为其奔走效劳。帝王学大家王恺运奔走其间,左宗棠写下“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用以试探曾国藩意向,曾国藩的部下也多次劝其问鼎。然而他谦抑太过,过犹不及,最终,他成全的只是他自己的“忠”。至此,我们该思考,统治者的“手段与目的”到底是哪个为哪个服务?
托马斯潘恩引用德拉格内蒂的话,如是说“政治家的艺术,在于发掘幸福与自由的精义。那些能够找到一种付出最小代价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幸福的政治家,值得人们永远爱戴”。反观宋江、曾国藩,却被帝王可怕的思想统治工具局限于“忠臣”与“道德文章弱冠一代的儒生”。这是文化的差异所致,宋江是传统朝廷的“忠臣”;曾国藩是儒家文化下的硕果,是超凡入圣、太上忘情的产物,他是一个完美的儒生。他们不是西方人眼中理想的“保障人民幸福”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传统统治思想下的工具。
相比拥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中国,美国不过是个建国两三百年的小毛孩,何以成为经济高度发达、实力超群的世界级超级大国?胡适说,美国之所以为美国,全在于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我不是崇洋媚外,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在融汇中西文化精华方面,李嘉诚做得堪称绝妙。他否定全盘“儒家”否定全盘“西化”。儒家重人情却缺乏进取,西方讲求制度、高效却人情味不足。他将二者融合,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于是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就了商业传奇。
试想,这本小册子写成之际,机缘巧合之下,被传入了当时的清朝,会引起多大的动荡?是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开始质疑被长期地、暴虐地滥用的权利的正当性?质疑者会引发捍卫传统的当权者发出可怕呼声从而残暴地平息喧嚣?抑或是深入骨髓的思想镣铐使得天朝的子民对此报以沉默的鄙夷,担心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的行为会给他们的和平与安宁带来威胁?潘恩说“君主制是我们自身的堕落与贬损,而被宣称为权力的世袭制却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凌辱与欺骗”。刘皇叔德高望重,赢得了许多能人志士的尊重,但作为他的儿子,刘禅是否拥有继承这种尊重的资格?刘皇叔口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诸葛孔明能否先掌权后掌军继而称帝,帮助刘备一统三国、匡复汉室的理想?到底孔明没有称帝是因为忠于刘皇叔还是时机尚未成熟已无从考究。
以上皆为关公战秦琼的不切实际,无论如何,历史已然。我们要做的是以史为鉴,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想想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以后该怎么做。
《常识》中认为“对绝对权力的渴望是君主制的天然弊端”。而儒家“德善天子”和柏拉图“哲人王”的政治理想,都有个共同的根本缺陷:人类无论如何具有理性,在本质上都不能完全脱离“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兽性,即自然本性。人有了权力,欲望就极易得到释放,当欲望泛滥时,德性与理性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完全被欲望控制的人,无异于穿着衣服的禽兽。因此,对权力的制约是极其重要的。
托马斯潘恩通过《常识》表达出对“独立”、“自由”的渴望,从而改变了北美,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世界。有人说“支配着整个世界的是思想”,细想,却也不无道理。
温宇锴 2016年
第四篇:《常识》读后感
警世、警人、警言
——读《常识》有感
中国有多大?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却只能通过我的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半个文人墨客,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
“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前言
梁文道,时事评论知识分子者是也。其所著的《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看完他的资料后,又成了心中不可替代的一位文人。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精辟的措辞用得恰当;他充分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他认为,一名有良心的时事评论家所写的文字,不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批评和怀疑才是一位时事评论者的天性。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很能说明问题本质的一条一条透彻得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对“常识”的解读
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来之不易,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梁文道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的确,政治课本上教育的,要为老幼病残孕妇让座,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这么去做,处世较深的人会意味深长地道,这就是社会。所以,未经人事的年轻人往往会怀着一种自卑、毫无底气的态度登上自立的舞台。可是,常识又不能被期待系统化,否则称之为制度、规范,只能期待我们所共识的常识提升其质量、素质。
梁文道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目的是更好地
批判大陆的常识;所幸,他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否则我们还真跳不出常识的圈子。
内地共识的略见
中国国情庞杂繁芜,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人物,一举一动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多种争论。时事评论人,则把握住争端、事件的核心,层层透析,有所防也有所不防——防本质、官方套话,不防批评、建议言语。作者将近七十个主题如人体的关键切片一般,面面分析出来,“虽犹如管中窥豹,亦可检视全体经络的气脉动向”。
谈及国耻这一敏感话题,梁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从旧时代残留的阿Q精神——把自己国家的可怜软弱转换成神圣慈悲荣光,到如今盲目的自我肯定,其间伴随着中国的成长发展史,现在中国成了大国,历史向我们抛来了难题,我们是否准备好心态去当一名大国?
当今社会漫延的是一种浮躁不安的情绪,听说“中国威胁论”就立马上升到民族尊严的程度,与某位人士难以沟通就动手打人,学者发表的论文被人批评其根本论点就破口开骂等等,这些都被我们长期地忍受、冷漠地对待、以至于事不关己地默认。再比如,作为大国的中国,如若仍放不下百年来受欺负的自卑情绪,总是被这样的梦魇折磨,犹如受伤的童年记忆阴影般得缠绕终身,怎么会有平和得心态?若是一辈辈警醒着,怎么会有健康的未来和下一代?
再谈及教育,也是另作为一名学生的笔者为自身的未来担忧。中国不少的高等学府,颁布各种管理学生的禁令,不准做这、不准做那,试问,已经成人、标志着有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为何还需要来自学校的督促呢?大学生“幼童化”是中国发展的悲哀:从“五四运动”、示威游行,逐渐沦落到“啃老族”。社会一直以一种“未来的主人翁”、孩子的态度对待学生,又凭什么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成熟呢?
当我发现大学与政府有越来越多的交集,知晓现代大学生要么沉溺、要么乖僻的风格后,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大学生活一下子失去了色彩。从字面分析,“university(大学)”中包含“universe(宇宙)”,表明的应该是“宇宙性”和“普适性”的包容天下,让各种声音都有一席之地,让各种学风都能博得掌声。可悲的是,这些高等学府成了新一轮的压力狂潮。
还有一点,在于阅读习惯。有人说,芬兰的义务教育是个奇迹,几乎一半的学生最常做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他们的教育还闻名于具有国际视野——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就是,芬兰教师,其地位之高难于人想象。而在这里,偏远地区的老师待遇不好希望被调去城镇,那么就没有多少老是愿意在深山里教书,更何况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诸如此类,梁在方方面面都观察细腻,这些只是其中的两点。他冷
静、理性的观点可以温和地带领我们省视自身,让我们多多思考并决定一下以后言行的方式——毕竟,这些并不是一种标榜。
知识分子的情怀
知识分子,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怀的是一份责任感。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最惊心动魄的——光是笔名就换了好几个——不惜命地去倡导民主,去揭发穷苦人民好与不好的心理素质等等;总而言之,他们是赋予了自己时代进步的责任,作为民族一分子的责任。如今的知识分子普遍地让人打心里尊重,但有时却无端生了一股神秘感隐藏在无知之中。我们没法简单地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学富五车,但是可以说他们是有一群责任敢说话、建立在自己知识上的言论的人。
比如梁文道。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除了他敏锐地对社会提出的种种质疑、各种贡献,还能够不断地检视自己。从事于媒体这个行业,需要的是一种急性、活跃、果断的思维速度和方式,这恰恰与“知识分子必须在自己的知识面上长期地思考”相违。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拥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但是难以转身成为知识分子。
现在的中国经历了世博、北京奥运会,在今年暑假的伦敦奥运会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是经济强国,又是体育强国,而且马上要从政治大国走向强国——也许“保钓”事件过后就可以证明,但是我们国民的心理素质达到了吗?这三十年是瞄准经济目标、世界地位赶上来的,现在的时代就是需要这些知识分子提出社会弊病,若是一味地“和谐”到底,则人人都是阿Q,颠倒的自我满足。
有几次,我会这样以为,从某个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理智不断战胜情感的结果。但是,如今又是一个异常浮躁的时代,想要完成世界的梦想,人人达到普遍的共识,光是独立地搞“中国特色”,可能会“邯郸学步”,把自己原来的也忘了。
又或许,我们应该想得更为简单些,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尽职尽责,每一条产业链、社会链都关关把住,再多多投入国民的信任——即使被伤得死去活来还要相信的信任,那么“毒奶粉”、“毒大米”、贪污受贿的现象会少很多。这就要依赖我们的国民情怀了——就像是一场情绪和理性的斗争。
第五篇:常识读后感
在本书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里,对书名特地说明了一番,表示绝非有自大之意。他说,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国人托马斯•潘恩1776年写了传世之作《常识》,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奠基文本;二是他认为自己所言皆在常识范围之内,没有故作深刻。如作者所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因为是常识,所有公民都应具有的常识,所以通俗好读,才能使其普及于世,以影响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书中所涉常识,我觉得大致有三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你想清晰地了解,在一个合理的构架中,政府应当做什么,公民应当怎么做,媒体又该是怎么一个样子。
《常识》通篇在讲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他的文字读上去,既不卖弄聪明又十分睿智,既不语言晦涩又文理独步众生。
《常识》香港社会评论员梁文道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评论集,取名为常识,与美国独立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的撰写小册子《常识》同名,自序中可了解其立意,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在书中可以领悟到,在作者的笔下“常识”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
通过对书中的自序部分的阅读,可看出作者出书的目的与托马斯的《常识》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让一些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通过阅读,细细思考,会发现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那么深刻,不过有意思的是回头看书名,真的就会有一种思维开化的感觉,正如里面所说:观点皆不脱常识的范围。
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
其中,书中谈到国耻这一敏感话题,作者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如果要治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断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之外,也得自己认真对待一下历史。全面放开抗日战争真相的研究报道和教育,建立一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是自我疗伤的方法。想要与日本促成全面的历史和解,首先要自己与真相和解,舔一舔自己的伤口。政府在抗战结束这么多年来的低调举动,不但无益于历史伤口的治愈,也落后于民情的要求。这些观点都充满着理性,引导着人们正确对待历史。
对于国人的大局观,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
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
对于和平年代的反对别国的运动,反对一个国家就是反对那些我们所不满的个体和单元,而反对那些个体与单元就是反对那个国家的全体。对于这种一代表多、多代表一的民族主义逻辑,作者认为这深深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的爱国主义观。
这些观点就现在而言仍然具有思维开化之用,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很需要这些理性的思想来正确引导。„„
尽管如此,这毕竟只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