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3:2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常识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常识的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常识的读后感

智慧工作 快乐生活

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

智慧工作 快乐生活

做享受职业尊严和欢乐的创造者

当下的小学教师,我时常思考:究竟自己要做一名什么样子的教师?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经常听到关于教育的正面的或是负面的新闻,也使我常常思索:怎样能做一名具有时代感,能与时俱进的教师呢?

一直以来,我总是信奉教育是爱的事业,只要有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少数学生是例外,他们好像不在我爱的感召范围内,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收效甚微。《教育常识》是我最近才拿起来读的,本来以为这是本介绍教师工作的理论性较强的书,准备随手翻翻,然而读了前言后便不能释手。

读完整本书,我找到了答案,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却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读着那一个个教育案例,我常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类似的问题,自己也曾经草率或认真地处理过,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过李老师一段段精彩睿智的评析,我渐渐有所领悟„„

要有智慧,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自己怒气冲天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避免冲动,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

要有智慧,就要避免武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过于信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他作业没有交,一定是没完成,他又在撒谎。他老是干坏事,这件事一定是他干的。他放学没回家,一定又去玩了„„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

调查,那么事情有时就会是另一种状况,另一种结果。虽然这样会更加费时费力,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要有智慧,还要学会思考探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看完《教育最重要的常识》一章,顿悟:教育者,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与批评。因此,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积极探求学生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之间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由此,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爱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同时还需要智慧。

由此,我又想到了祝校长在一次党课上所提到的智慧工作,快乐生活。如果人生有境界,“智慧的人生”理应是被共同认可的最高境界,而智慧的教师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既不盲从,也不人云亦云;而我追求的是智慧工作、快乐生活,是一种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方式: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扰,只为自己快乐地生活,带给身边的人快乐。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漫长且曲折,我将始终积极面对,不断充实自己,智慧工作,快乐生活!

第二篇:《教育常识》读后感(通用)

《教育常识》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常识》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常识》读后感1

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时,我略有些吃惊:既然是常识,还有必要专门写书来讲吗?对于教育常识,即使一般的家长不懂,但那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也不知道吗?这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该书的“序言”回答了我的疑问:“在我看来,就是社会弥漫着的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失却常识让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其害。”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所谓的创新。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立面。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不止如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地思考:什么是常识?什么是真正的常识?什么是我们不可违背的、作为底线的常识?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仔细观察该书,可以发现它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依照这种逻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学假设,即关于“人性常识”的探讨,归纳为几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当然,如果想在这本书中找到标准答案,那么你会失望。因为该书讨论的常识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恰如“序言”中所表达的:“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确,这样的“常识”里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但正是这种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的常识,才显得真实,才富有人情味。并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在复杂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答案,作者所能做的只能是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那么你也会失望。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该书提供的是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该书用轻松的方式阐述严肃的话题,它是一本引发我们对教育常识乃至生活常识反思的书,是一本立意深远却可以轻松读懂的书,是一本读起来“有情、有趣、有味”的书。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如果你想加深对教育常识的理解,如果你想唤醒自己对教育常识的思考,那么不妨来读读这本《教育常识》吧。

《教育常识》读后感2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何为“教育常识”呢?用李政涛教授的话说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被它所吸引,但是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看下来,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生活化”这一章。下面来谈谈本章中的各个小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首先,“教育内容要生活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现在看来,当年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果然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一点对与我们的聋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聋孩子由于听力的损失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听觉”,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都较正常孩子要差,对于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育掌握与正常人沟通的方法以及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有一门技术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生活,首先他们接受起来就会很困难,就算是当时接受了,但是过不了过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

本节中还举了沈从文读书的例子。“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止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广阔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比起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宽阔无边。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要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老师刚教完不久学生就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把所学的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就算放假回家与正常人的交流或者说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很有限的。家长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势比划着与孩子交流,没能把老师教的内容,例如句式、词语等运用起来。所以由此就有了第二个方面。第二,家庭方面。家长要能经常关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能运用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例如前面说到的句式、词语等,有了运用孩子才会学的有意思,才会体现出所学知识的价值来。

其次,“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这一节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现在都在说聋校的那一套教材太老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所以大家都在提倡运用普校的教材,有些班级也已经在使用普校教材。但是在运用普校教材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模式,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它是针对健听的孩子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聋孩子呢?我们要怎么样对教材进行选择,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呢?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学生自己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练习,把“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为学生所用,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内容选过来进行教学的。

另外本节中的“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这个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启发,丛植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交流,随时随地都要抓住教育的机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运用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掌握得最牢固的。本例子中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期待,我们会在书中与作者结缘、与常识结伴,感受着与作者心灵共振的美妙声响,开启我们根植教育常识的、崭新的教育生活。

《教育常识》读后感3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信任、理解与尊重,管理在于发现,在于倾听,更在于唤醒。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人的行动,每个人都似乎在静静地走着,安分地工作着,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利益追求更是不同,也许我们雕刻出的规则能够管得住行为,但是却难以管得住思想,因此有人说,校长的管理是教育思想的管理。

《教育常识》读后感4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休息,我闲下心来,拿起《教育常识》本书,慢慢地翻开,读一读,让我感慨良多。

我时常思考:究竟自己做一名什么样子的教师?从电视看到关于教育的正面或是负面的新闻,让我常常思索:什么才是爱,怎样对学生的爱呢?

联想到我,作为一名聋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不懂怎样教育学生怎样爱学生。幸好学校发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教我怎样爱学生,才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怎样教书育人,怎样爱学生。

陶行知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

在手工课时,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坏脾气、不守纪律、不喜欢手工让我头痛的聋生,敢顶撞我,我一时心急,让聋生快走,永远别来上课。然而我却发现那名聋生默默坐在角落里哭泣,我心痛了,走过去安抚聋生的情绪。没想到她却来手工室找我,我感到惊讶,她问我能给她一个机会好不好?我答应她,今后你不能像上次一样。我用心去教她怎样刺绣,现在她能完成出色的作品。

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此相互的心灵对话,竟足以改变她。这难道不值得我深思吗??“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自身的情感魅力,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的,只有我们深深地懂得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我们才会善于把握各种契机,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赞赏的信息、期待的信息……这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只有在理性之爱的意义上,教师才可能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

如此理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依旧可能会流于空洞。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应该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作为教育者的我,尤其要对孩子心理要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和理解,让我们拥有如作者一样的一颗孩子般纯真的爱心,将爱传递给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相信有了爱的滋养,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

《教育常识》读后感5

上学期学校给我读了这本书《教育常识》。刚拿到了这本书的时候,打开看看,我阅读了有时看不懂有时看懂那些的道理,以为是一篇很难论文理性的书。我静心下来,静静地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发现是像心理一样的书。“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教育常识就是按教育的规律办事。教育常识的提法之所以显得新颖,是因为那些遍布周遭的令人痛心的现象。有深度、有力度,值得收藏,很多章节都值得反复的阅读、体会。一线老师必看,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很有用。

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我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仅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李政涛。作者专门用了一节内容阐释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备课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是使教学很简单思考工作,引导了每位学生很明显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很多很多缺乏理解,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是否我们教师教育着很简单讲授方法和很简单教学过程吗?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就可以,可大部分的聋人学生完全看不明白的,有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操作方法的,然后发现我们聋人学生缺乏文化理解的,会影响着我们学生着文化沟通很困难,后来我们老师会努力为聋人学生改新认识知识的地方或者新社会生活上交流沟通。有把握好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就可,关注每个聋人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这本书《教育常识》是教育指导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阅读和思考,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来进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理念。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

第三篇:《教育常识》读后感

读《教育常识》有感

最初拿起李政道的这本《教育常识》,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读书笔记,可是当我为了摘抄在书里搜索扫描、一页一页地翻看下来,却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开始一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这又是本介绍教育工作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读起来晦涩难懂的书,读着读着才发现它是一本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强指导性的教育专著,书中精辟独到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事例,让我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是专为教师写的“教育常识”,那么,哪些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能不知道的有关教育的道理和知识呢?全书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人性常识、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每个专题分小节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讲解。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这节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中李教授用美国2003年“全国教师”贝特西·罗杰斯的一句话告诉读者: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他提醒我们:1.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要赋予孩子开花的希望,学会欣赏他们开花中的天真梦语,领悟他们的童真童趣。2.既然玫瑰花蕾绽放有早晚之别,孩子的成长也有快慢之分。如身体成长的快慢,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早与迟等。教师永远不要期望每个孩子都在同一时期开花。3.花开的早与迟,不是判断花蕾价值的标准。迟开的花蕾和早开的花朵有同等的价值,拥有同样的美丽,需要教育者同等尊重。对于迟开的花蕾,教育者的工作,就是耐心地守候,等待花期到来,这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教育者最忌讳的行为是不耐烦地拂袖而去,或者运用各种方法让花期提前,让本应冬天开放的花朵提前到夏天绽放,这种绽放就是对孩子生命最大的伤害和摧残。

由此我想到了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在一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一批中国教师与英国教师坐在一起讨论教育问题,自然而然的谈到了学生地位的问题,最后聚焦到“在老师眼里把学生看做什么”这样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上来。

这时,一个中国的教师站起来首先发言,他说:在他的眼中,学生就像一块块玉石,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玉石需要能工巧匠去雕琢,未经雕琢的玉石只是一块顽石,只有经过雕琢过才有可能成为一块美玉。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说法。把玉石雕琢成碧玉,那就是教育的功用所在。

听了他的论述,在座的中国教师都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英国的教师也频频点头。的确,玉石需要雕琢成器。

英国的教师在称赞之后也有一位站起发言,他说:在英国教师的眼里,学生更像是一粒粒种子,是一个个有着很强生长力的生命。教师的使命和天职就应该像一个农夫,把种子播撒到土地上。然后,给种子浇水、施肥,让种子在阳光雨露中自然生长。当然,这些种子撒下去,可能有的长得高壮,有的长得矮弱,但不管怎样,都会长成它自己。听了英国老师的一番话,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石头与种子,雕琢与播撒,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折射出两位老师完全不同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把学生看做玉石的,显然还是一种“接受式教育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是绝对权威,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雕琢者,学生是被雕琢者。我们当前的教育,很多老师不都在拿着雕刻刀,不辞辛苦地日夜雕琢成材吗?——把学生看做种子的,则是一种“自然教育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一个灵动的生命,有其自身的生长力,只要为他营造一种发展的氛围,把他的脑袋和身心调动起来,在阳光、雨露和空气中,每粒种子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发芽、开花、生长。。

都说教师是园丁,但园丁不该总拿把剪刀修修剪剪,而要做个导游,带领着学生在书本中遨游世界。我该把学生当成一粒粒种子,他们有生命,有能量,有积蓄的过程,有绽放的未来。把学生看做“种子”,我就该耐心地、细心地、精心地呵护他们。他们需要我的浇灌,需要施肥,也需要在狂风暴雨时有人为其遮风挡雨,需要在弯腰跌倒时有人将其捋正扶起。

如果我们把学生看做是“种子”而不是“石头”,我相信,他们会更加充满远行的力量,彰显生命的活力,教育也会更加焕发人性的魅力!

第四篇:《教育常识》读后感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

拿到厚厚的一本《教育常识》这本书,先是简单翻了下目录,看见上面诸多对老师的要求,给老师的建议,教育的经验,因此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了一下开篇教育常识是人性的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建立在互相尊重的人性基础上,即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儿童。在这里我就想到了第179页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章,体会到爱学生的真谛,其实我们教师有几个能做到大爱。难道你就不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学生灵活的孩子,不喜欢干净整洁的孩子,要说不喜欢我觉得就是虚伪。在课堂我们都会为调皮捣蛋的小孩恼羞成怒,回到办公室还会进行激烈讨论与批评。但看了此书,我懂得每个学生其实都有他的长处,我们老师就要去爱他,理解他懂他,进而将其生命的潜能挖掘出来,彰显出来,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生长于发展,这是我们对他们的真正的爱。

教育常识还让我知道,孩子是一个“小宇宙”,不要轻视“孩子的宇宙”,它远比“成人宇宙”能量大的多,它每周每天都发生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教育需要去打破对我们有关孩子的成见,他们都具有潜力的,需要我们去激发:教育引导这我们去凝视与阅读这个小宇宙好奇心与需要及行动。教育提醒着我们要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每个小孩,尽量让他们保持着一份纯真。其实在教学中,有什么心里过不去的,想想当初的自己,我们可能会换个合适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看了此书,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是不是还是满堂灌,有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挥,还是拐弯抹角的让孩子回到我的教学安排上来。对于课堂的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又是否得当,课堂上有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行为举止是否得当,家长常常会告诉我,“老师您的话抵得上我们十句话“,尤其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记忆了也不弱,这也是不能小看学生能力的一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教育常识,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五篇:教育常识读后感二则

读《教育常识》有感

这个暑假我拜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感触良多!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

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且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3、在“教育内容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我”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联系初中的英语教学:不妨做好以下四点:首先用学生的视角捕捉语言;其次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情感;再次用学生的眼光链接生活;最后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

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下载教育常识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常识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识》读后感

    读《常识》有感 ——思想着配着这个世界 何为“常识”?托马斯·潘恩口中的“常识”是大多数人由于怯懦而不敢发声时被少数人说出来的真相。他通过《常识》告诉人们:皇帝并没有......

    《常识》读后感

    警世、警人、警言 ——读《常识》有感 中国有多大?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却只能通过我的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

    常识读后感

    在本书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里,对书名特地说明了一番,表示绝非有自大之意。他说,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国人托马斯•潘恩1776年写了传世之作《常识》,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奠基文本......

    《常识》读后感(含5篇)

    《常识》读后感  01近日有幸拜读梁文道先生的《常识》,感觉内心某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得到了抚慰。梁文道说,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源远流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这......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

    少先队常识教育

    加强少先队基本知识教育活动资料达川中心学校2013.12加强少先队基本知识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1.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艾伦•默里《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在今年7月下旬本人有幸拜读了公司下发的由《华尔街日报》的副总编艾伦·默里著作的《管理的常识:萃取全球120年管理思想精粹》一书,作者从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