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落实情况汇报-市政府(最终版)
新余市就业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新余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就业政策落实专项督查组:
今年以来,我市就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提出的“三保一弘扬”指示为统揽,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西省关于就业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出台地方配套政策,扎实推进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和谐稳定。
一、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基本完成2009民生工程就业指标。截止到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36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9.8%;城镇就业率为96.7%,超出目标任务2.2个百分点;安置“4050”人员0.296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7.9%;安置零就业家庭39户,安置率为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24万人,其中省内新增转移0.6905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20%和106.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2906万人,其中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3.0526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33%和184%;城镇职业培训2.156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5%;创业培训完成0.2320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6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失业保险征 收2466.44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78.6%。
(二)全面履行政府促进就业职责。全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均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控制失业率、统筹城乡就业等主要目标纳入责任考核,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和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各级政府坚持“省内增岗与劳务输出并举,省内培训与省内外就业并重”方针,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先向省内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就业。
(三)出台系列地方配套政策。为扩大就业,扶持企业渡过难关,我市制定了《新余市加快经济发展优惠办法》(余府发[2008]31号)、《新余市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与返乡就业办法》(余府发[2008]43号)、《关于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余府发[2008]44号)、《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余府发[2008]53号)、《新余市关于应对经济危机支持企业发展若干规定》(余府发[2009]1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形势奠定了良好基础。仅新余经济开发区1-8月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57.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2.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3亿元,实际引进省外国内资金32.46亿元,园区企业无一停产无一裁员,投产率达100%。
(四)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今年我市安排重点项目131个,总投资123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8亿元。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79.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9.1%,占同期全市城镇以上固 定资产投资163.63亿元的48..9%。统计数据显示,我市企业景气指数达129.3,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19.44,说明我市经济率先在全省走出低谷。全市经济和就业实现了互相推动的良好局面。
(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措施。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工业园区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基本保证了全市光伏上下游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做好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工作,工作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和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三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每周五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专场招聘会,举办4次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好就业问题。四是全力推进小额贷款工作,创造了新余小额贷款管理服务模式,全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4亿元。五是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打造“培训、就业、对接”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六是推动全民创业,组建新余创业大学,启动市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完善创业载体。七是拟制《新余市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程暂行办法》,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八是完善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覆盖。九是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发放社保补贴359.85万元、岗位补贴76.26万元、见习补贴39.06、职介补贴38.59万元、培训补贴439.66万元、特定政策补贴1640.72万元、技能鉴定补贴49.82万元。
(六)切实减轻困难企业负担。一是认真做好困难企业认定工作。截至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认定困难企业29家。二是制定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出台了《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实施方案》、《新余市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实 施办法》,全面规定了困难企业缓缴、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实施补贴政策标准;以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为重点,制定了新余市《2009年工业园区就业培训工作方案》,发挥企业自培的积极性,认定自主培训企业25家。三是落实政策切实减轻困难企业负担。全市通过银企对接发放贷款104.02亿元,工业困难企业缓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合计168.74万元,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后减征基金合计12.2475万元,失业保险金用于困难企业社保补贴157.4万元,岗位补贴22.98万元,就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培训补贴275.24万元,缓交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合计377.3万元,工业困难企业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7218万元,延期三个月缴纳税收3618万元。
(七)全面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1、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全市高校毕业生省内对接3102人,省外对接1608人,开展职业见习547人,“双困”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701人;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619人,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3人,开展“三支一扶”57人;帮助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22户,办理个体户登记45户,帮扶68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市创业指导中心和市创业大学共组织176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组建大学生创业宣讲团分别到全市各院校进行宣讲;组织开展了“2009新余青年挑战赛”;编印《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办理程序指南》5000份并发放到大学生手中。
2、全力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出台《新余市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办法》,建立了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举办多场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帮助293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全市各级公共 就业服务窗口,主动为援助对象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服务;在全市进行普查,做到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状况、失业原因、技能特长、培训愿望、择业愿望、就业动向“六清楚”;初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资源数据库,为实施动态管理奠定基础。
3、全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及时出台《新余市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与返乡就业办法》(余府发[2008]43号)、《新余市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与返乡就业补充办法》(余府发[2009]4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了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和创业得到扶持;组织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合同656份,培训返乡农民工8013人;接续返乡农民工医疗保险253人,支付工伤保险7人;结合创建劳务输出品牌和“一村一品”建设,在全市各区因地制宜推动农民转移;市政府设立企业信用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各5000万元,各级小额担保贷款机构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返乡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共发放小额贷款2190万元;帮助返乡农民工创办私营企业194户,办理个体户登记175户;免征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工商户营业税216万元、增值税414.3万元;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了人力资源市场专项,共检查用人单位316户,涉及劳动者5.6万人,为1235名农民工追计工资216万元,补签劳动合同5000份,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所4家。
(八)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在今年特殊的就业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和市劳动保障、人事、金融等部门预判早、行动快、措施实,把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为工业园区企业招工工作 结合起来,坚持以重点产业拉动就业,以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以优惠政策扶持就业,以政府服务促进就业,大力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优惠政策,既维护了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又缓解了困扰我市的招工难问题,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打牢就业工作基础。紧紧围绕光伏、钢铁、新材料三大重点产业,全力加快新钢三期技改、赛维硅料硅片扩建、升阳2580兆瓦太阳能电池等24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扩张总量的集群效应,通过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就业的快速增长。
2、进一步做好重点就业群体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建立鼓励和扶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
3、进一步保护好企业的竞争能力。全面落实全省工业园区工作会议提出的“两降三促一优先”政策,切实降低工业园区企业社会保险门槛和劳动力培训成本,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和就业稳定。
4、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对接。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着力进行“三个无缝对接”:一是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二是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三是技能培训的无缝对接,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本市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就业。
5、进一步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加紧建立新余市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返乡务工人员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创业对象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政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造就一批小老板,推动返乡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等自主创业。
三、几点意见
1、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阶段性政策措施,但是,都有很强的时间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这些阶段性政策变成长期政策,形成长效机制。
2、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目前,全国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的名称不尽相同,内部机构设置也不一样。建议国家统一设置全国性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规范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标准,统一服务流程一。
3、拓宽就业资金使用范畴。近几年,国家和省每年均拨付了不少的就业资金。但是,按照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各种补贴(如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而其它资金则需各级地方财政解决。由于实行分税制,地方财政资金普遍比较困难,很难再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就业再就业工作。因此,建议是否可以从专项资金中按比例划出一部分用于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五日
第二篇:落实就业法汇报材料
关于落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就业促进工作评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现就发展和改革局落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就业促进工作评议意见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促进城乡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并积极体现到制定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上来。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确立了有利于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全面落实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创业。
二、加强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积极争取投资,加强社会就业保障服务项目建设。争取投资1000万元,建设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一处,年培训人数累计3000人,提高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14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03万元,实施了通辽市奈曼旗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奈曼旗服务中心3012平方米,东明镇、青龙山镇、固日班花苏木、明仁苏木就业服务站各300平方米),促进了劳动力就业。
二是侧重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荣军、天慈2家养老机关已投入使用,社会福利院及老年日间料中心、康复养老护理院项目正在积极申请中,项目投入使用后可安排200人就业。
三、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培育就业新增长点
1.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对国家投资的项目将扩大和稳定就业做为审核的重要内容,注重政府公共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了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安排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
2.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一是培育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三岩矿业、九天热力等项目为抓手,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人员就业机会。二是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专门协调机构,编制重大产业项目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培育和扶持机制。重点推进了内蒙古和谊镍铬复合材料公司年产120万吨精制镍铁及深加工项目、内蒙古仁创沙产业有限公司砂产业园建设项目、通辽奈曼旗汇特发电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项目及服务业项目建设。以奈曼旗蒙古包食品有限公司牛肉干咸菜加工项目、京新佳禾物流园区、汽车产业园区、新天地、嘉汇商业广场项目的投入运营,有效拉动了再就业工作。四是大力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中小企业,引导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探索在发展绿色经济中推进绿色就业。
第三篇:市政府专题汇报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外开放工作的
汇 报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我们集中力量再次对全市对外开放现状、存在问题及下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形成一些思路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对外开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招商引资工作
2003年以前,我市利用外资基本徘徊在四、五千万美元。随着开放招商力度的加大,全市利用外资逐年递增、势头迅猛, 2007年达到2.507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占全省第六位。“十一五”的前四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8.7亿美元,年均增长53.5%。同时,中钢、中煤、香港建滔、美国AP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到邢投资落户,引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二)外资企业情况
自1985年我市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以来,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11家,来自港台、日、韩、美、加等29个国家或地区,涉及20个行业。经历年撤消批准证书、吊销或注销营业执照,现有159家,总投资22.24亿美元,注册资本10.9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12亿美元。目前,三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13.87亿美元。
(三)今年以来主要工作
按照省政府和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今年开展了一列系创 1 新方式、求真务实的招商活动。一是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瞄准重点区域,利用香港会、5.18会、9.8会等招商平台,提前谋划、认真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招商力度明显加大、招商氛围进一步浓厚,集中力量组织县(市、区)主要领导挂帅,开展百日招商活动,利用3个月的时间围绕长三角、京津、珠三角一对一敲门招商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组织开展小团组务实招商。到目前,共组织国内小团组355次,境外9次。姜书记、刘市长等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领小团组赴国内外招商,拜访了一批大财团、大企业,促成了一批招商项目落户我市。同时,今年还在对接产业龙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下功夫,与美国杜帮公司、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开始对接,目前正在顺利推动。为了进一步充实加强招商工作机构,邢台市招商服务局已于8月挂牌,并增加了相应人员编制,开放力量有所加强。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外资任务为2.15亿美元,到10月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9亿美元,占任务的60%。全年预计完成外资2.22亿美元,占省下达任务的103%。
(四)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05年以来,利用外资全省排位除06年居第六位外,一直徘徊在第7、8位,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今年1--10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898亿美元,占省下达任务的60%,也是居全省第七位,远没有达到时间进度;二是各县(市、区)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 2 目标考核力度不大,许多县市区和部门压力不大、工作劲头不足,目前全市仍有11个县利用外资为零;三是签约率高、履约率低。从2008年、2009年全市招商引资情况看,签约项目1522个,落地项目840个,项目履约率55.2%;签约资金1146.7亿元,到位资金366.9亿元,资金到位率为32%。较好的县履约率能达到80%以上,较差的县履约率不足30%。四是体制机构不健全。自2003年市开放办撤销后,开放招商职能分别划归商务局和发改委两个部门,县(市、区)管理体制也各式各样,这种体制与招商实际脱节,难免扯皮推诿,影响招商工作开展。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设置招商局专门负责开放工作;五是经费保障不足。全省多数市开放经费都在千万元以上,就是基础条件不如我们的衡水市每年开放经费也在500万以上。虽然近年开放经费有所增长,但也只有200万左右,在全省最少。
二、下步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和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路是: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邢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工作细化,实施产业化、区域化、精细化招商。境外以深度对接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为重点,继续巩固和拓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境内以深度对接京津为重点,着力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合作。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积极拓展我市对外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跨越。
招商重点
(一)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煤盐化工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招商重点。要着重瞄准国内外前沿、尖端、龙头企业,按照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有区别、针对性组织精良队伍,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招商,切实把高科技项目做成产业引领,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围绕光伏、光热利用、风电设备等上下游产业招商,在引进五大电力央企、世界新能源大企业、大集团上下工夫。光伏方面,依托宁晋、开发区、沙河三大光伏产业基地招商,推进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光伏技术,发展光伏前沿尖端项目;光热利用方面,引进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扩大热应用领域,依托光源、三环两大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引进中高温集热管、聚光玻璃等光热发电核心部件生产以及光热发电成套设备生产项目;风电方面,依托法兰、轮毂、底盘、主轴等风电配件产业加工优势,引进1.5MW以上风电整机生产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围绕专用及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基础配套产品等领域,以引进央企、国内外大型制造业集团为重点,开展冶金装备、重型汽车、机械配件等先进制造业招商。
煤盐化工产业,围绕甲醇、煤焦油、粗苯、矿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依托旭阳煤化工工业园、清修岗工业园、沙河煤化工工业园和宁晋盐化工工业园招商,促进煤化工骨干 企业加快扩张提升,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引进龙头盐化工企业,早日建成省级盐化工循环产业聚集区。
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改造提升钢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锁定重点招商区域,务实对接招商。按照“瞄准日韩、巩固港台、攻坚欧美”和“对接京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原则,突出对重点区域的招商力度。深入研究重点区域的优势产业和转移趋势,找准路径和切入点,建立重要客商信息库,掌握其对外投资合作的意向。
日本和韩国:充分利用我市与韩国华城市的友城关系,多方捕获客商投资信息。重点加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与日本IHI公司在装备制造、韩国LS产电集团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合作。
香港和台湾:重点加强新能源、电子信息、物流、自行车、特种钢等领域的合作。推进台湾25MW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项目合作进程;利用清河钨矿加工业资源雄厚的有利条件,促成台湾最大的钨钢生产企业春保钨钢集团在邢投资;加强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与我市自行车产业合作的进度;强力推进香港和黄集团与我市好望角物流公司的合作进程,力争年内有实质性进展;加强与台湾冠捷集团(全球第二大显示屏生产企业)的对接,力争促成冠捷集团在邢设立 分厂。
欧盟和美国:重点加强新能源、工程机械、新材料、盐化工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美国陶氏集团、杜邦公司、德国Q-cell太阳能公司、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公司的对接联系;推进美国杜邦公司投资6.5亿美元莱卡项目合作进程,力争2011年落户我市。
京津地区:依托即将出台的河北省环京津发展战略,重点加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推进中航工业集团在我市总投资50亿元的特种汽车改装项目的合作进程;加快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寻求突破;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力度,力争引进1-2家央企在邢投资。
珠三角地区:重点加强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纺织、轻工、食品、建材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深圳三诺集团LED、高温集热管、王老吉集团纯净水生产项目进程,力争2011年引进1-2 家企业来我市投资置业。
长三角地区: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利用其超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在长三角地区的深远影响,作为我市吸纳“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江苏双良集团防爆电机生产项目、浙江星星集团冷柜生产项目、富丽华集团生物制药项目等,加大跟踪,力争2011年落户我市。
(三)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招大引强。把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作为招商合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国内外500强客户库,加强对其投资趋势的研究,及时了解投资动向,依托协会、学会、商会等中介机构,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狠抓对接跟进,实现招大引强新突破。特别是抓住近期美国杜邦公司、香港和记黄埔、中航工业集团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在谈的一批重大项目,紧跟死盯,力争2011年引进1-2家国内外500强企业落户邢台。
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针对目前招引资工作现状,建议市政府明确和协调解决以下问题:
(一)加大考核,完善机制。一是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县市区主要领导要抽出专门精力议开放、抓招商,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工作有思路、推进有办法。二是把招商引资纳入全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办法,明确目标、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人人有压力的工作激励促进机制;建议把开放工作列入市政府督导检查工作范围,每年进行例行的项目观摩时,同时观摩外资项目和调度开放工作。三是建立重大在谈项目协调机制。建议对于重大在谈项目由市级领导分包,提高项目建设履约率和 执行力,有效推进项目进度,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早达产、早见效。
(二)健全机构,注入活力。一是加强市本级招商力量。目前,我市招商服务局虽然已经在市商务局挂牌,但人员较少。建议抓紧研究明确招商服务局领导班子组成、招商局内部拟设5个科室,分别负责亚太、港澳台、欧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商活动,同时,新设立的招商服务局还应进一步扩充人员编制,建议再新增事业编制20名,并尽快充实到位(尚未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同时,整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招商资源,由两个单位主管副职兼任市招商服务局副局长。二是加强驻外机构建设。驻北京联络处(已经省批准同意保留)主要负责联络中央、国家机关和面向京津地区招商,人员编制3名,设主任1名(正处级)、副主任1名(副处级),工作人员1名;按照驻外办事处注册登记名称相关规定,将“邢台市政府驻深穗办事处”更名为“邢台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分别在深圳、厦门两地设立办公地点,负责面向闽粤、港澳台、东南亚等地的招商引资工作,人员编制增加为5名,设主任1名(副处级)、副主任2名(正科级)。关于调整市政府办事机构意见,已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并报经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同意。三是各县(市、区)要强化招商机构,理顺招商体制,加强人员力量,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同时探索管、招分离的招商新体制,试行具体招商活动委托专业性的招商中介机构和有关组织实施的办法,使招商活动企业化,为招商注入活力。
(三)强化保障措施、形成招商合力。一是为确保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当前邢台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参照外地市做法,建议开放专项经费明年增加至300万元,以后按20%逐年递增。二是为加强面向重点区域的招商,建议增加两个驻外机构的经费保障,驻北京联络处每年经费80万元;驻深厦办事处每年经费20万元。三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针对前些年不适宜的招商引资政策,要进行修订完善和改进,使之合法、合情、合理,切合实际,具有吸引力和操作性,以良好的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参与开放招商的积极性。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四篇:市政府汇报材料
关于我市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和
下一步开展新农保扩面和城镇居民
养老保险的情况汇报
一、我市新农保试点工作情况
经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我省自2009年12月开始,在界首市开展新农保试点。目前,首批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参保率稳步提升,政策知晓率不断提高,群众普遍认可,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16-59周岁参保缴费人数25.44万人,参保率92%,超过了全省确定的90%的考核目标;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养老金领取人数8.05万人人,发放率100%;颍东区是我市第二批国家试点县,从2010年10月份开展试点工作,到今年上半年16-59周岁参保缴费人数17.85万人,参保率83%;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6.46万人人,发放率100%。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农保参保缴费人数43.29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14.51万人。
(一)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各试点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全省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部署及时召开县委或政府常务会议,传达贯彻国家和省新农保试点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成立了县级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把握政策,出台文件。依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新型2-
响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对政府补贴政策的误解。
二是人口信息采集影响试点工作进度。由于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人口信息采集比对工作一直影响着试点工作进度。各试点县迫切需要公安部门的相关农业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民政部门提供死亡人员信息,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劳动造成的资源浪费。
三是经办力量薄弱。随着参保人群的不断增加,现有的经办管理人员力量特别是县、乡经办人员力量不足,工作经费、平台建设普遍不适应新农保的业务需求,影响了新农保试点工作的推进速度。
四是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目前,全省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系统基本建立,我市的人员信息尚未全部进入系统,无法实现系统内业务经办。造成人员信息和缴费信息不完全一致。
二、下一步开展新农保扩面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安徽省人社厅《关于做好新农保扩面试点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准备工作的通知》(皖人社秘【2011】159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市和尚未列入国家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迅速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已批准我市阜南县、颍州区、颍泉区作为国家第三批试点县(区)从7月1日期开始实施。我市的试点县已经增加到5个。
(一)建议立即成立阜阳市城乡居民养老保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迅速扩面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同步开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3-的决心和力度。当前,我市新农保试点扩面进展迅速,任务艰巨而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温家宝总理在6月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今年7月1日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达到60%,我市要完成此项目标任务,做好此项工作必须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全面部署,因此成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建议将我市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并建立考核奖惩制度。6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在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从今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从现在开始,两项工作同步推进,今年内覆盖面都达到60%,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2012年我市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将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范畴。讲话中要求“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已经建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这两项试点工作,各地也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位臵,按照中央部署,制定具体试点计划,排出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按时完成试点任务。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建立把加强我市各级农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作为完成目标任务的第一步。按照中央部署,到2012年我市将有有580万农民参加新农保,4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因历史原因,农保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加强经办机构经办能力建设尤为重要,市政府协调各县市区做到人员、经费、办公场地、设备设施“四到位”。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建立起一支懂政策、精业务、作风好的农保工作队伍。使我们党的惠民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第五篇:市人口计生委落实市政府百件实事汇报(2009)
市人口计生委落实市政府“百件实事”进展情况汇报 按照市政府“关于做好实施十项工程,努力办好百件实事”总体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现把整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独生子女费落实推进情况 今年,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且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的特殊家庭给予资金扶助,为宣传落实好这个政策,我们发出了1万多份致全市计划生育家庭一封信,并在广播、电视、报纸刊登扶助条件和基本要求,通过宣传,并严格按照程序的规定上报审批,目前全市符合条件有357户家庭,5月15日全市召开了特别扶助家庭资金首发式,357户特别奖励扶助对象的资金现已全部发放到位,共发放资金28.8万元。同时,为确保全市独生子女费发放到位,市计生委领导积极与各单位沟通协调,克服重重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发放独生子女费155万元,共计两项投入183.8万元。
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今年,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全市全面开展了“婴幼儿健康促进计划”活动,为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办好,全市两县、六区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方案,召开会议,推进落实。5月15日召开了全市婴幼儿健康促进计划启动仪式,市领导为现场的50名育龄群众代表发放孕妇营养素。并聘请北京大学生育健康教育专家吴爱莉教授为全市200多名计生干部和育龄群众做预防出生缺陷知识专题讲座。目前全市 1
已有1000多已婚育龄妇女免费用上了出生缺陷干预营养素,总投入9.7万元。预计年底全市将有2700名待育妇女免费用上出生缺陷干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