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昌小学特色文化交流材料
经典浸润校园,文化特色初显
——大昌小学“唱读讲传练”系列活动交流材料 大昌小学创办于1906年,2005年迁往大昌新镇,现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25人,教职工60人。
近两年,我校将“唱读讲传练”活动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以歌谣形式汇编了大昌小学学生文明礼仪童文化,打造了经典特色校园文化和主题走廊文化,创设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蕴育了师生人文礼仪文化。在全县经典诗文诵读、舞蹈、声乐比赛中我校均获得小学农村组一等奖;在全县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我校运动员囊括了县农村小学组男女双打冠军和男女单打冠亚军;“见证175”主题中队设计方案获重庆市一等奖,8岁的蔡代岱勇夺重庆市首届“诵读大王”桂冠,吴新玥同学获市第二届小学生经典诵读三等奖。诵读活动,受到市委书记***、市长黄奇帆的肯赞。
一、深化认识,增强“唱读讲传练”的目的性
为了让师生明白:为什么要开展“唱读讲传练”活动。我校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发动,直至师生明确“唱读讲传练”就是要在学校唱出浩然正气,读出理想信念,讲出崇高精神,传出人生真谛,尤其是我校依托大昌古镇文化,进一步了解大昌地方红色文化,宣传三峡移民精神文化,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二、突出重点,确保“唱读讲传练”的有效性
(一)开展“五个一”活动:我校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全校学生人手一册《读点经典》(学生版),每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不少于一课时,学生每天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校园之 声”每天播一个红色故事,利用朝会每天为学生“传”一句箴言,每月举办一个年级的“唱读讲传练”主题展示活动。我们通过教师导读、师生同读、亲子共读、活动促读等丰富阅读形式,将经典诵读与“唱读讲传练”有机结合,学生诵读经典已成常态。
(二)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图书,学生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于教师、学生,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以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如开展书签和手抄报制作竞赛。让学生在自己精心制作的书签的一面介绍自己最爱看的一本课外书,另一面则写下自己最喜欢的箴言,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然后通过走廊文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传箴言的活动在学生中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每周三中午定时分年级开展以 “我读好书,我诵经典”为主题的“比酷杯”演讲比赛和故事比赛,学生参与面广,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各年级以唱读讲传的内容为蓝本,采用诵、唱、舞、讲等形式编排节目,每周五中午在学校的才艺展示活动中表演,许多学生都被吸引到舞台周围驻足观看,感受经典的魅力,让经典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四)丰富红领巾广播内容。每周五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培养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妙。采用班级轮换的形式,开展每天一首歌的活动。各班推选的小歌手在学校广播站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红星歌》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学生的心灵在歌声中得到了滋润。
(五)开展班级“书香教室”建设。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与圣贤对话”、“箴言真情连接你我他”等,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落实四项考评,提高“唱读讲传练”的政令性
为了使我校 “唱读讲传练”活动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评定,将其活动同常教学规工作督导评价相结合。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会同教导处、少先队对音乐老师的唱红歌、语文老师的读经典练书法、辅导员的讲故事、班主任的传箴言和体育老师的练身体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评。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唱读讲传练”活动使我校品德教育更有内涵,更有生机与活力。我们将通过红歌、经典、故事和箴言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创新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打造了学校文化风尚,向着“彰显学校艺体教育特色,创办库区农村名校”的办学目标迈进。
第二篇:文化交流
自古闽台文化交流渊远流长,闽台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一脉相承,多数台胞祖籍在福建并讲闽南语,并且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脉,历史上就在共融中发展。
据统计,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台湾的福建民间社团很多,在台福建同乡会有147个,宗亲会有126个,遍布台湾21个县、市,台湾省籍同胞在福建居住的也不少。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天然的纽带。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都是来自福建。台湾同胞信奉的神仙,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等皆是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80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近10年来,赴嵋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10多万人次,台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嵋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又如,从1987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10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近几年,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广泛,两岸就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和朱子文化等闽台共同信仰、互为纽带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相互交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地方戏曲受到台胞的喜爱。闽台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福建省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闽台文化交流继续先行一步,取得新的突破是完全可能。
第三篇:中韩文化交流
由“大长今”出发,看中韩(朝)的文化交流
第六小组
组长:徐翊榕 组员 崔钟月 乔睿 赵丽楠
摘要: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儒学文化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也是相互渗透
【1】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同文(汉字)的书写方式在双方的交流中起到特殊的作用。中韩文化交流史是两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有众多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文献,但主要体现的都是中韩的文化交流史以及互相的文化渗透,以及对现代中韩交流的影响。我们借鉴了这些文献,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古代韩国(朝鲜)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中国的附属国,那么,这对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有影响吗?同时,我们也借鉴韩剧《大长今》,来一窥中韩的交流。
关键词:
中韩交流
古往今来
未来发展
大长今
(一)、不同阶段的朝鲜(韩国)以及中韩文化交流
檀君朝鲜
檀君朝鲜(前2333-前238)朝鲜神话时代。朝鲜在13世纪创造的《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约前1122-前194)。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人华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卫满朝鲜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鲜卑族)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卫满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今首尔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卫满朝鲜依然属于中国地方政权。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明年(公元前109年),伐朝鲜。”[4] 汉四郡(被汉朝兼并)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其中,玄菟郡设于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设于公元前108年。公元前82年,真番郡、临屯郡以及玄菟郡的东部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迁至高句骊县。东汉末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出乐浪郡南部都尉设置带方郡,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
李氏朝鲜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史称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16万第一次侵入朝鲜。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再派水陆两军约17万人第二次侵入朝鲜。1598年,日军被击退。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兵协助明朝。1623年,朝鲜内部政变,擅自废黜国王李珲。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后金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后金朝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的支持下,改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的势力控制整个半岛,而大批不愿做日本属民的朝鲜人,渡江进入中国避难,成为今天中国朝鲜族的主体部分。
接下来,主要介绍李氏朝鲜于中国的文化交流。
(1)、朝鲜与宋朝的交流 两宋时期,统治朝鲜半岛的是王氏高丽,虽然两宋与李氏朝鲜没有直接的往来,但是,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李氏朝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宋朝的武士精神传入朝鲜半岛,影响了李氏朝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宋朝剑和朝鲜古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次,朝鲜王宫是典型的宋朝建筑风格,景福宫是1395年9月太祖李成桂时所造,是唯一的正宫(是王妃和皇后所住的宫),是仿照北宋宫殿修建的,程工字型,主要宫殿都在一条直线上.
最后,两宋时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僧人非常多,他们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礼遇和照顾,在两国文化交流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的影响下,朝鲜很快学会了雕板印刷技术。两宋时期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3世纪初传入朝鲜,朝鲜人改铸成铜活字。后来,这种新兴的印刷术被朝鲜政府所采用,为称誉于世的李氏朝鲜铜活字打下了基础。
(2)、朝鲜与元朝的交流 自北魏起,中国皇室与朝鲜半岛皇室就开始了联姻关系。朝鲜在元朝时期的王后也都是元朝公主,能娶到中原王朝的公主,这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朝鲜王国为了感谢明朝政府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帝三百年。甲午战争前
【】夕,朝鲜王国对日本国的国书里面指出,“我朝鲜向为大明东屏···”2。
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感幸前有洪火秀,后有孙中山前仆后继,才使我辈未曾抱恨。
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有以下原因。
一、李成桂窃居大位,需要中原政府给予承认,同时需要借重中原帝国的权威打击内部的反对势力;
二、明政府的无私援助和清朝政府的贪暴无恩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朝鲜一向自诩为“小中原”,不会承认蒙元、满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四、朝鲜相信儒家狄夷统治中原不会满百年的信条,不愿意得罪迟早会“恢复中华”的汉人;
五、最重要的一点,朝鲜国王希望臣属忠于国王就象国王忠于明朝皇帝一样。这种忠诚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朝鲜的民族性格。
(4)、朝鲜与清朝的关系:
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但是,那以后的朝鲜也认清了对中国保持藩属关系有益无害,在“事大主义”下保持了两国长达千年的和平与友谊。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
甲午战争后,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三、中国古籍中保留的十分丰富的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3】
1、二十四史及明、清实录中的记载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所修纪传体史书,被认为是“正史”,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至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都有关于朝鲜的专门传记。《史记·朝鲜列传》是正史中第一篇关于古朝鲜的文献。
《后汉书》中《东夷列传》记载夫余、高句丽、秽、马韩、辰韩、弃辰等。其后正史或称高丽传、或称东夷传,或称朝鲜传,绵续不绝
【3】
。二十四史中的这些专传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的最基本而可靠的文献资料。成书于民国年间的《清史稿》亦有《朝鲜传》。中国编年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都包涵大量中韩交流史料。《明实录》和《清实录》有关朝鲜史料也十分丰富。¹
2、历代奉使朝鲜的中国使臣著述
使臣往来,是中韩交流中的最重要的渠道。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向高句丽遣使甲问。º一化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百济王庆余遣使上表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之后,中国使臣奉使朝鲜者日益增多。中国使臣奉使归来留下的著述,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的宝贵记录。
唐以后,中国使臣的奉使著述层出不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奉使高丽记》一卷,顾惜《新罗国记》一卷,注云:“大历中,归崇敬使新罗,惜为从事。”此外,有裴矩《高丽风俗》一卷,¼为当探撷奉使著述而成。
3、历代文人所撰有关朝鲜诗文
唐代与新罗交往密切,许多新罗使臣及留学生来到长安,与中国文人结下深厚友情,送别赠答是常见的题材。《全唐诗》中收录陶翰、姚鹊、张籍、释无可、许琳等赠别新罗友人诗。还有顾况、吉中孚、权德舆、钱起、李益、耿滓、刘禹锡、李昌符等人送别唐使臣使新罗诗。宋元时期文人笔记、诗歌中,保留大量有关高丽的诗文。
特别是比较有名的笔记,如王林《燕翼治谋录》、释文莹《玉壶清话》、范镇《东斋记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东坡志林》、方勺《泊宅编》、叶梦得《石林燕语》、朱或《萍州可谈》、何造《春清记闻》、周辉《清波杂志》、赵彦衡《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等记载了许多有关高丽的内容
4、类书、丛书中汇集的中韩文化交流史料
中国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四夷部》,首叙朝鲜、秽佰、三韩,清代编纂的巨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第十三卷《朝鲜部汇考》,收录清代以前有关朝鲜的各种文献,既有正史记载,也有文人著述,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有些资料十分珍贵。《朝鲜部汇考》如能整理单独出版,无疑会给研究者提供极大的方便。
【4】。
三、中韩文化交流的现代化思考
(1)、中韩文化交流现状
目前,中韩两国已经形成政府支持、以民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内容广泛的文化交流模式。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韩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不断深入发展,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领域涉及文化艺术团互访、展览、学术、教育、青少年交流、旅游、体育、社会科学、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¹。
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团体往来不断,各种大型主题展览和演出活动频繁,在各自的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两国每年互访的各种文化代表团、考察团、艺术团、展览团、学术交流团等达百起左右,涉及上千人次。中国访韩的艺术团包括京剧、杂技、交响乐、歌舞剧、木偶剧、话剧及少儿歌舞等;展览也从书画展发展到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古今刺绣、珍珠贝雕、中国文化大展等。中国国家级艺术团、东方歌舞团、民族乐团、人民艺术话剧团、杂技团和韩国国家级的国立芭蕾舞团、国立舞蹈团、国立歌剧团、国立乐团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组都进行了互访,并且在各自国家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¹。
两国还十分重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青年交流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青年交流指明了新的方向。2004年中韩两国又签署了《青少年交流协议》,以此为契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韩国青年会议所、韩国青少年团体协议会的交流活跃展开。两国青年通过参观对方国家的企业、学校、农村,进入百姓家庭生活以及与大学生联欢等活动,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2)中韩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第一,中韩在有关两国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中缺乏沟通,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了两国关系。例如,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如果两国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能够事先加强沟通,加强交流,或共同研究,把这个问题仅限于学术领域,就不会发生引发民族主义情绪的后果。目前,中韩双方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
第二,两国文化交流不够深入,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并且,由于部分韩国媒体对中国的错误解读,造成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解。虽然中韩交流日渐频繁,甚至在两国分别出现了“韩流”滚滚、“汉风”阵阵的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相当肤浅,甚至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
【5】。
第三,在中韩文化交流中还存在着中韩影视交流不对等的问题。
中韩文化贸易不对等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统计来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确实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而2005年据估计已超过150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积极向外拓展的同时,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市场却是严格保护。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影视作品相对缺乏了解,也很少能通过现实题材的作品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6】。
此外,我们还发现与中韩文化交流不同的是,中朝文化交流还处在《红楼梦》等古典艺术阶段,那么对于中朝文化交流该如何推陈出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结语:
文化交流的理想目标是“和而不同”。中韩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两国的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但是文化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长久。
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起新时代富有民族魅力的文化体系,为“汉风”增添多些底蕴,让它更鲜活、更厚重。
下面,我们找了影视剧《大长今》中的中韩文化交流片段。第6集中提到的“明朝的使臣来访,送来明朝皇室亲自饲养的金鸡以庆贺中宗的生辰,由今英负责保管金鸡”。
第7集中提到的长今培植的草药,百本。实际上就是黄芪,也是由中国引进的,但是一直没有培植成功。最明显的是18集中明朝使臣出访的片段。“韩尚宫得知明朝使臣有糖尿病缠身,因此特地准备清淡的菜肴呈上,明朝使臣大怒,韩尚宫身处危难当中。使臣特指长今必须在五天内治好消渴症,最终明朝使臣被长今说服了,并且指定长今与韩尚宫亲自为他准备留在朝鲜这段日子的饮食料理,虽然崔尚宫呈上华丽美味的满汉全席,明朝使臣也不为所动,并且爽快答应册封世子的事情”。
说明此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册封世子需要通过明朝正式认定。
同时这里有一个错误,满汉全席是清朝才有的,而此时在明朝时期出现,显然违背了历史常识。说明在拍大长今的时候,编剧显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祁庆富 金成南
【2】 《明实录·邻国朝鲜篇》, 王其集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3】 《后汉书》卷八十五, 范晔 中华书局,1965年
【4】 《宋史》卷二百九十六, 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5】 《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 朴光海
当代亚太 2007年第7期 【6】 《中国影视剧进韩国很难》马蕾 人民网,2007年1月25日。借鉴书籍: 【7】:《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 [韩]金翼兼 【8】《当代中朝中韩关系史》
杨昭全
孙艳姝 【9】《中韩宗教思想比较研究 》
【10】《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 杨渭生等编著
自我评述要求:
尽量体现我们的努力吧~尽兴发挥哈~(1)团队合作
(2)文献书籍的查询量——我们除了学校图书馆,还去了国家图书馆(3)海量视频搜寻,最终确定大长今(4)还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5)除了了解中韩文化交流史之外,还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6)对比现在中韩与中朝的文化交流,提出见解。
第四篇:中美文化交流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我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国际舆论誉为“乒乓外交”。
在第31届乒乓球赛举行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断然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对访问作了具体安排,指出这次访问对于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肯德基1930成立公司,时隔22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麦当劳1954年成立公司,时隔7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在北京前门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1989年12月8日.上海肯德基第一家餐厅:东风店隆重开业
纽约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两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到1851年,移入美国西海岸的五邑人已达2.5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这些先侨们在矿场、农场、雪茄厂、木材厂做美国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白人大批失业,而中国人却有工开。于是,白人嫉恨中国人,无端地指责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由此,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排华法案》,被排挤和受迫害的中国人向美国东海岸迁移。首先进入纽约的华人在曼哈顿下城东南区的勿街(Mottstreet,意译丛林街)、柏克街(Parkstreet,意译公园街)落脚,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形成。唐人街的英文名称是Chinatown,意译中国城。经营
纽约唐人街的居民以华人为主,华人的商业活动也集中于此。住在唐人街,就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其他华人小城一样。通用的语言主要是国语,也有各地方言。中餐为主食,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电视。在美国,只有唐人街有这样的条件和氛围。
其特点是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几乎全是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在此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开商店、饭店和礼品店。居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主要的语言为粤语。商店的三分之一是餐厅,街道两边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卖百货的大婶及漂亮的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想体会唐人街特有气氛德的游客,在运河街地铁站下车后,朝Mott街方向步行游览就可以充分体会。周末纽约的唐人都回来这里购物,而十分拥挤。该地区南面是象征中国人精神的领导者孔子的“孔子广场”。因这里人口过密,到这里需排很长时间的队伍才可到达。[1]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2014年01月31日14:3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电 美国纽约市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当地时间29日上午举行点灯仪式,将帝国大厦的景观灯切换成红、黄、红三层双色彩灯(见图),并于30日正式点亮,以迎接并庆祝中国农历马年。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在点灯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很高兴看到两国关系更加深厚,帝国大厦的彩灯不仅传递着和平、希望、合作和快乐,也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持久的友谊。他说,中美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马年象征坚韧和吉祥,希望马年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丰收之年。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监高齐表示,祝愿帝国大厦楼顶的吉祥彩灯为千家万户带来幸福和好运,期望2020年中国能成为美国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家。孙国祥大使对此间媒体表示,作为纽约地标性建筑的帝国大厦为中国新春佳节点灯,其意义在于,一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标志,二是两国人民相互亲近的一个结果,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地标性建筑上的体现,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美国朋友认可和了解中国的春节。
为庆祝中国春节,帝国大厦还举办了“欢乐春节”中国文化橱窗展,展示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绘画和陶瓷作品。
帝国大厦亮彩灯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始于2001年。高达443米的帝国大厦矗立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自其建成80多年来,已经成为纽约乃至整个美国的标志和象征。编辑: 健龙
(原标题: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中国学术传统研讨会
2012-11-19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T|T字号:
打印参与评论
罗大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涂经诒(立左五)和助理院长洪晨(立左三)带领团队,致力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不遗余力推广汉语教学。(记者刘亮吟/摄影)
中新网11月19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日前在该校会议中心举行为期三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各地的知名学者,包括汉文学、史学及哲学专家应邀齐聚一堂,以“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为研讨主题。
罗格斯大学前总校长麦考米克(Richard McCormick)一早就抵达会场,他在致词时表示欢迎来自各地的30多位与会学者专家,他们应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涂经诒邀请,带来各自多年研究心得,三天研讨会发表数十篇论文,为国际汉学、史学和哲学界写下重要篇章。
研讨会主题为“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罗格斯大学教授詹富国表示,这是一个现今遍布全世界学术的研究潮流。中国古时候的学者是接受全方面的教育,文史经书都要研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不“分科”做学问。
詹富国指出,有鉴于西方学者在18、19世纪盛行文学、史学与科学研究,都有分门别类人才来攻读,渐渐地东方学术界也开始提倡以“专攻某方面学科”方式来教育下一代。这次罗大孔子学院特别邀请世界各国研究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学者远道而来,提供各自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心得,相互讨论,并对中国自古以来“三位一体”(Trinity)探讨学问方式做新解。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会后表示:“这次的国际会议意义非凡,与会学者来自欧、美、亚洲,大家做学问的方式、环境背景都不同,钻研的时代也不一样,能有这种机会跨学科、时间、空间深入探讨交流,对各家学术价值观的进化有很大帮助,也对全球各地做学问方式提供有利比较。
香港大学教授张隆溪也表示,自古中国人做学问很注重“三位一体”的观念,近年来,西方国家也开始注意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学术方式可以提供全世界另一种思维方式。(刘亮吟)
今日热点
第五篇:《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7、《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王进华
教材分析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是五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课文由8个部分组成:“历史坊”、“E链接” 和“新视窗”着重讲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WTO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故事园”和“七色光”着重介绍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有利于共同进步。“探究角”、“送你一句话”和“我能行” 着重讲越有民族性的文化艺术,才越有世界意义,以及我为世博献计献策。
本课在学生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向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前有四年级第二单元《屈辱与抗争》,五年级第一学期《10鉴真东渡》、《11玄奘西行》、《13通西域 下西洋》、《16开放的中国》、后有五年级第二学期《9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0 “蓝盔”在行动》。
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和平时的谈话了解到学生具有以下情况: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如2008年底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耳染目睹对于中国股市、商业的影响,但对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2、大多数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不过新大陆的发现对于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说不清。
3、多数学生知道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事例,但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好处知道不多。
4、少数学生听到过WTO的名称,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对于世界的经济交流有何作用,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2、知道WTO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能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
3、自主合作交流辨析,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1
这样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4、学习讨论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建议、从文明做起。
教学重点
知道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自主合作交流辨析,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这样才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难点
知道WTO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能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
1、剪辑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2、自制视频《中国入世五周年纪念》
3、下载世博宣传片
学生:
收集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数据。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实施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首先我对教材做了如下调整:
有的教学内容学生不能理解,如E链接中的 “贸易逆差”,历史坊中提到的“西方殖民者”,新视窗中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说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通过自学阅读,有的老师简而述之,有的通过视频解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化难为简,以便于学生了解、掌握。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呈示图片,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二、播放视频,感受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辨析讨论、加深理解,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四、小组学习,形成共识,为世博提建议、从文明做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间经济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经济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2、知道WTO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师提问:上学期学过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伟大的航海家,你们还记得他是谁?
2、生思考:同一时期世界上还有四次远航壮举,促进了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你了解吗?
3、出示课题: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既可以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又可以引起学习兴趣;用问题引出课题不仅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一:呈现图片、了解意义
1、师:呈示图片(麦哲伦、哥伦布)介绍新航线的开辟
2、生:看图片,听介绍,读课文,了解新航线开辟的意义
3、小结:
新航线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说明:直观、形象的内容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通过看、听、读的方法,运用直观的图片、言语信息、文字,便于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活动二:自读交流、体验感悟
过渡:但新航线开辟后,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为什么呢?
1、师:请看“E链接”。
2、生:先自读E链接,再交流
(说明:充分运用教材,学习教材,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经济交往中的不公平的想法,不过此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建设祖国的紧迫感。为完成教学重点做准备。)
活动三:播放视频、感受作用
过渡:这时非常需要有一个能够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缩写WTO)应运而生,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1、师:播放《中国入世五周年纪念》
2、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先小组讨论,再大组交流感受。
3、小结:通过刚才播放的视频和大家收集的资料,不难看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自己受益,而且也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体会到国际间经济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说明:运用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能化解难点,因为学生对于世界经济的交流了解甚少,在了
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为教学难点的突破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间文化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2、自主合作交流辨析,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并学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建议,从文明做起。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1、师:2009年3月1日上海正在举办第19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华交会”)。参加展会的商户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客商最多、辐射面最广、成交额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经贸盛会。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经济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让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世界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其实,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说说你了解的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事例?
2、生:谈自己了解的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事例
3、师:让我们一起看“七色光”的内容
活动一: 自学课文、交流内容
4、生:自学课文内容交流(生说到什么,老师出示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生未说到的老师补充。)
5、小结: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有自己的特点,互相交流,互学互补,有利于共同进步。(说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谈话引入,亲切自然。对于世界文化的交流学生是有所了解的,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已知的让学生先说,学生没说的通过看书,老师适时的补充来说明,有利于落实教学重点。)
活动二:辨析讨论、加深理解
过渡语:现在有这么两种情况,正如探究角中所说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1、师: 出示问题:
(1)有些人狂热地崇拜美国的电影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对中国电影和动画片不大感兴趣,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2)一些地方搞现代化城市建设,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屋拆了,造了许多仿照欧美样式的新建筑。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生:小组讨论,大组辩论
3、师: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
4、生:谈观后感
5、小结:在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的同时,要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说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辩论是学生喜欢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辩论,加深了解在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的同时,要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的认识。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段,引起学生共鸣,加深了解对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的理解。)
活动三:小组合作、群策群力
过渡语:2010年世博会是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我们中国也应当把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科技与文化成果那出来。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1、师;播放《世博宣传片》
2、生:合作提建议,共谋好计策。
3、总结:作为上海市民,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将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把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科技与文化成果拿出来,使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让我们共同努力,期待2010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
(说明:观看《世博宣传片》,进一步激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学习训练体现实践性,作为小公民也要为世博提一个好建议——小学生从文明礼仪做起,为世博的成功举办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