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实务与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法律实务与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公民的法制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有些淡薄,不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甚至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现状
大学生虽然已经身为成年人,但是由于这个群体涉世未深,其大部分经历都发生在校园和家庭之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也经常出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例如在我身边,经常有一些同学因贪图小便宜而上当受骗,以及打工得不到合理报偿的现象。在我们校园里,考试中经常出现徇私舞弊;在大学生求职的历程中,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供需合同后,又私自毁约或者违约的现象屡见不鲜。殊不知,这其中的很多行为都涉及了法律。
纵观一下我国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普遍有所提高,对国家的基本法律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及表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法制意识,但是还需要加强。例如上当受骗之后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助长了侵权者的嚣张气焰
2、大学生法制意识表现出矛盾心态,表现在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但却不愿意去过多了解;认识到遵纪守法是公民的义务,但在具体生活中却难以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校园内仍存在有违法犯罪现象,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可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都有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背景基础,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最原始最直接的受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生活对社会、人生的认知。由于独生子女现象很是普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滋长了孩子挥霍无度、好逸恶劳的习惯,久而久之自然会发生问题。此外,由于家庭条件不尽相同,生活在暴力家庭、失和家庭等风气不太好的家庭中的孩子犯罪比例比普通家庭要高出很多。学校原因:学校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着影响,学校中学生人数众多,很容易滋生不良风气,出现违法犯罪现象。而且,某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在安保等方面做好工作,宿舍失窃现象也是难以有效避免。此外由于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懈,对扼制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没有有效手段。学校周边不良社会环境也加大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
社会原因: 大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门槛,由于大学的性质,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很多,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腐朽思想、网络上的不良文化、人际的歧视就成了影响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近些年大学扩招,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困难现象愈加严重,工作困难、收入微薄也成了诱发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个人原因: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我们不能过多地把焦点集中于指责当今社会的环境、教育腐败,家庭等客观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寻找主要根源。处在大学时期,心理问题是较为普遍的,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误,健康心理品质的缺失,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不能得到想要的感情,等等等等都可以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由此导致自卑、暴力、忧郁等,使得心理甚至行为上出现问题。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措施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素质绝对着祖国的未来。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亦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解决这样一个复杂问题离不开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是政府的共同努力。
家庭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监督。作为最为了解孩子的人,家长应该加强与自己孩子的了解,平时加强沟通,尽力不要做一个溺爱型、放任型、暴力型的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形象,使孩子在一个风起良好,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培养孩子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学校制定有对应性的规定,加强校园管理。想要预防校园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必须保证学生的拥有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制定相关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于松懈的校园管理为违法犯罪现象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校硬件条件,如为学生配备较为安全的储物柜,为学生宿舍配备防盗门,在宿舍等犯罪现象容易发生的地方配备摄像设备,从而保证学生个人财物的安全性。此外,学校应开设相关心理课程、法律课程,为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以防止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加强文化传播,改善社会风气。总的说来,社会不良风气较难改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复杂结构。社会上鱼龙混杂,存在很多不良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对文化、法律等的宣传力度,逐步改善社会上由于不懂法律、文化程度低造成的不良现象;同时网监部门应加强监视,减少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创造绿色网络环境,降低大学生接触不良网络文化的几率。
加强自身修养,加强法律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本身来说,应该在生活中多参加体育锻炼,多阅读有益的书刊,在加强自己文化水平的同时学习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在闲暇时间,有意识的多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以防因自己不懂法而铸成错误;在面对某些问题时,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准绳,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做出违背良心违背法律的事情;有条件的话多参加学校的心理课程,在有问题时可以找人倾诉找老师排解,尽早的解决心理问题。
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力所能及的为大学解决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环境,必要的时候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的共同努力,争取把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率降到最低。
我们大学生要树立积极而向上健康的人格,就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面对物流横欲的社会,在面临西方一些糟粕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大背景下,唯有坚定正确地人生信念,注重自身的政治素质、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遇事要冷静分析、辩证思考、理智行事,杜绝任何盲目地冲动与跟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积极健康而又乐观的人格,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第二篇:常用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法理易懂,情理难言
——《被考验的亲情》观后感 一.案情
这起悲剧的背景是一次愉快的全家出游。一行12人在扬州游玩了一天,返程途中发生车祸,造成了5死7伤的惨剧。据警方调查,此次车祸系车轮爆胎的意外事故,当事人马菲菲的父亲马亨伟作为驾驶员并无过错。但出于此次游玩的组织者是父母的考虑,马菲菲及其丈夫在事故判决下达前主动拿出20多万用于伤员抢救,然而同行的亲戚就后期医疗费用与马菲菲夫妇产生极大矛盾,他们以马菲菲父母为此次出游组织者且乘坐的车由马亨伟驾驶为由索要200万的赔偿。二.法律分析
此次案件伤亡十分惨重,司机马亨伟组织亲戚们本着好意免费带大家出去旅游,结果发生了一家人5死7伤的悲剧,但此次引起社会如此热议案件从法理角度分析并不困难。
首先,车祸是由汽车轮胎突然爆炸所致,爆胎后车辆失控,与前方行驶的货车发生剐蹭,冲出了高速护栏,跌至旁边水渠上。所以汽车驾驶员马亨伟不必对此次车祸负任何责任,再者,车祸既然为意外事故,此次出游活动是自愿的,且全部费用都是马菲菲父母全权负责,每人应对未系安全带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出于情理的考虑,最终法院本着公正原则进行了判决:与依维柯发生剐蹭的货车司机付10%的责任,马亨伟付20%的责任(由马菲菲从父母的遗产中补偿亲戚们40余万元),其余70%的责任由原告承担。
法院运用了《民法通则》以及《侵权法》的相关规定,就是采用行为人和受害人适当分担车祸损失,不让损失由哪一方承担,并且判决的结果为补偿,就是由被告(马菲菲)在继承财产的范围内补偿原告。补偿不等于赔偿,补偿和赔偿的区别还在于补偿一般是无过错的,非过错行为,而赔偿一般是依照过错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三.体会
1.司法公正是对每个当事人最好的保护。
本案中采取的补偿方式是目前最公平的判决方式,保护了马菲菲夫妇的基本权利,因为单从事件结果分析,马菲菲一家何尝不是最痛苦的受害者,本是出于好意和凝聚家庭的想法,每逢过年组织一家人出游,这飞来横祸使马菲菲遭受了失去父母和女儿的三位至亲的离世之痛,承受身体上的伤痛,更令人心寒的是同行一起受伤的亲戚的冰冷无情的索取。面对姨妈们对父母遗产的觊觎和失去父母依靠的外甥女的无助,法律的判决使马菲菲的不再身陷被争夺至亲遗产的痛苦,使每个人被赋予应得的责任,阻止了姨妈们自私的责任推卸和过分索取行为。2.悲剧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理性分析人的动机。
过度的指责和同情悲剧的主角们是无用的,因此要深入分析每个当事人的言行动机是对预防此类事件再度发生的良策,亲情的破裂固然有自私的因素,但是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不要将关系的破裂归咎于一次事件的引爆。唐贞观初年,有人上奏清除朝中的奸臣。太宗说:“怎样才能区分忠奸呢?”上奏者说:“请陛下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能够不畏陛下盛怒,仍敢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人,而顺从陛下的喜怒,曲意迎合的人就是奸臣。”太宗说:“君臣之间应当光明正大,不能用欺诈的方式考验臣下。”还有一则事件,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在众多候选者中,芬森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芬森的助理乔治提出建议:让芬森的一个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
然而,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他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一方面要给他一个轻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最终,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
若干年后,哈里成为丹麦医学家,当他听说了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老泪纵横地说:“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的利益做诱饵,来评估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这个历史轶闻体现的就是,不要轻易的评定人性吗,因为人性是会随环境改变的人性是经不起考验和推敲的——善与恶都是。或者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就是说,人性中善的体现,同样是需要有让能够它生存的“土壤”的,对于不同的人,可能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非极限条件下,我们可以区别出不同人“善”的程度。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其实并不是“人性能不能经得住考验”的问题,而是如何修缮、维护或建立更多适合人性之“善”生存的土壤,去覆盖人性之“恶”的土壤,是怎样保护善意人性广泛而深入存在的问题。3.权益的维护需要社会,但更需要提高自身意识。
此次车祸中,驾驶员马亨伟和货车无责,他们只需按照交强险中的条款规定进行赔偿,不需要为车上的其他乘客赔偿,因此遵循《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款》第八条第(四)款:被保险人无责任时,无责任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0000元;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600元(新版规定此项为1000元);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400元(新版规定此项为100元)。根据这几条法律规定,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没有系安全带而买单,酿成本次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车里12个人都没有系安全带,如果他们遵守行车安全的规则,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离世。说明一家人的安全意识单薄,不然车祸的惨烈也不至于此。4.本案双方的症结在与钱与情的纠葛。
车祸发生前的一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幸福的,马菲菲父母因自己较为富裕,经常组织其弟弟妹妹旅游,不仅不盈利,而且是免费,一切皆因血浓于水的亲情。而这份亲情却在他们离世后不复存在了。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追名逐利,自私自利,才让亲情在事故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亲戚们都是工薪阶层,而马菲菲的父母是商人,相对的比较富裕,所以亲戚们才能向马菲菲索要父母的遗产,如果亲戚们都有资产能够负担起这次事故带来的损失,他们也就不会向马菲菲索要父母的遗产,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逐渐的利益化社会,一句粗俗却在理的话,“一切事情在和钱搅和上,关系都得靠边站”,原本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就因为钱的混入,也会错乱不堪。人也许真的是自私的,也许这就是现实,面对我们血脉相传的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如此脆弱,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又从何谈起。就这个案子来说,其实没有谁对谁错,毕竟大家都是亲戚。彼此还有血缘关系的纽带,更应该好好相处,合理解决问题。事故最终是发生了,失去的也都找不回来了,何不更加珍惜现在的亲情。“四书五经”里《大学》告诫世人:天下平,必先国治,国治必先家齐,家齐必先身修,即是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你力行了,你才明白其中的深意,经典里所记载的绝不是我们古人发明创造的,而是自然如此,人人皆当遵循的规律,这也就是中华文明万世不竭,万古长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奥秘所在。
许多人被各种欲望享受迷障了双眼和心智,拜金主义、仇富心理抬头,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对自由的追求导致家庭伦理关系的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淡漠了,对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教导,因为不了解而完全丧失了信心,直止抛弃,在生活中深陷迷茫和痛苦,无以自拔,没有方向,迷失了人类天然纯善的本性,丧失了自然之道,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
但美好的品质,坚固的情谊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我们应该要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政府也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做好法制工作,做好道德宣传的工作,和谐社会构建需要我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第三篇:法律实务经典案例
法律实务经典案例: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
发表于: 2011-11-15 13:58:52
企业和机构的收购和兼并是一个时代潮流,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律师事务所为收购和兼并提供法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依法保证收购和兼并的顺利进行,又能从中获得较高的报酬、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例如,有一本在海内外畅销的书棗“大收购”,使律师行业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擅长于企业收购事务的华尔街律师在一宗价值达250亿美元的收购案中拿了0.25%的酬金,使社会上千千万万名最优秀。最聪明的青年向往从事律师行业,也使千千万万名执业律师希望从事重组和兼并法律事务。然而,律师事务所为收购和兼并提供法律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很难发挥作用。以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事务为例,一两个精英律师是包办不了的。上述“大收购”一书中提到的“雷诺”收购案,前后有40余名律师参与,所获巨额酬金也由40多名律师分配。同时,为上市公司的收购提供法律服务,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广,不但要精通民商法、公司法、金融证券等法律法规,而且必须比较熟悉有关专业知识。不懂股权游戏规则,不懂公司管理,看不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文章”等等,也很难胜任此项工作。这是有志于开拓此项业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近年来为多起上市公司收购提供法律服务,现谈一些体会,以求抛砖引玉。收购策略与法律实务
收购的市场策略对收购者来说,如何结合市场情况,安排炒作、管理资金,以最低的成本收取最多的筹码,乃是一项最重要的计划和策略。
首先,无论是收购、控股,还是购股炒作,均是法人的商业行为,目的性十分明确。如是控股炒作,无须公告发出;如是持股做大股东分利润,一级市场的法人股和绩优股多的是,且价格远比二级市场便宜;如是控股参与或改变公司经营,持股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国外一般为20~30%)才有真正发言权进入董事会,否则就须联合其他大股东,或被日后其他股东反对;如想“买壳”收购,持股比例必须不断推进,即使经营者和现董事会有意合作,在股权游戏中也不以经营者和现董事会意志而决定未来。
其次,新闻战与政府干预。因财团之间为收购与反收购战引起的股市波动,传播媒介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收购双方利用的策略之一,起到推波助澜的公共呼声的作用,从而引起政府部门出面干预。
在“宝延”**中,也有类似情况。双方通过传媒亮相,各自发表收购与反收购意见,引起“延中”股票上涨,大户们将手中其他“套牢”的股票平仓,引起其他股票暴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降低舆论调子,冷却市场波动,对双方开展工作,并作相应处理,使事件平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宝安在公告后向传媒发表的言论有欠考虑,远不如万科与申华公司向新闻界的表态。而延中则通过传媒起到它不能起到的效果。
所以说,任何一项收购计划,必须考虑到公告后的传媒导向与公众态度,乃至引起的社会效应及政府干预的可能性,不被反收购者所利用,承担原来不曾想到过的社会后果,影响公司形象。作为反收购的当事人一方,如何运用传媒协助,抵制恶意收购,且不损害公众与股东的利益,也是一门科学,这不仅要求公司老总在平时注意公众中的形象,还要重视公司与传媒的日常联系。同样,在各国收购战中,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干预也是常事,并不是行政干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而是涉及证券市场与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虽然,证监会对宝安公司的处理意见,不少人存在异议,但有关职能部门能在我国首例收购事件中及时作出反应,平息市场波动,减少更大损失,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在“宝延”**后,不少上市公司的老总们开始关注公司的新闻报道与形象,学会与传媒界人士打交道,注意在公众前发表的言论符合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体现了转换机制后的姿态。法律责任及其风险。在收购过程中,对收购者来说,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法律责任。因收购者违反法律,被追究法律责任,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收购者在收购活动实施后所能获取的商业利润与企业形象。这方面已越来越被收购者所重视。
收购的法律障碍,一是来自收购方面的若干法律规定,如收购程序中的数额限制、公告义务、相关联机构的直接间接收购行为、连续购买的时间限制、收购要约的规范、收购价格等等。一旦违反这些规定,不仅可能被课以行政处罚,还可能被判定无效,甚至承担各种民事赔偿责任,并陷入旷日持久的诉讼。二是来自市场管理方面的若干法律规定,如在运作过程中有无违反信息披露制度、实施误导式造市行为,有无参与联手造市获取市场差价,有无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等等,一旦违反这些管理规定,轻者被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重则还需承担民事赔偿乃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收购市场的收购者往往用数个不同的机构名义和不同帐户吸纳筹码,并视情买进或卖出,以保证低成本推进,且不被市场关注。有些还借助其他机构联盟,或辅佐市场价格,或采用适时“对捣”,或作日后共同控股的合作人之需要,这就涉及到一个相关联主体、间接收购与联手造市等法律问题。一般来说,如无财产、资金、领导人员、重大业务及协议等之间的联系,很难认定为相关联企业。至于不同的独立法人,共同为日后控制一个上市公司,分别参股成为各自的大股东,应为法律所允许。对于以子公司还是母公司出面公告,则是收购方的策略问题。
对完成5%购股公告之后的传媒告示中,有一个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制约及公司策略问题。从实践中考查,完成5%购股的行为,可能是炒作的一种市场策略,可能是参股后与该公司合作的谈判筹码,可能为日后达到控股打下基础,也可能实施完整的收购行为。鉴于上述四种可能的连续性与灵活性,产生的市场后果及法律后果不同,故在表态时的市场影响及责任也不同,行为人必须为误导承担法律责任。
在不规范的市场活动中,利用收购的内幕信息实施炒作,也是常见之事,但有一个法律责任确定与证据认定问题。利用收购造市与利用收购信息炒作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问题,承担责任的方式也不同,但均属违法。
收购过程中的第三人。所谓收购过程的第三人,是指收购方和被收购公司以外的与收购活动有一定关系的主体,如牵线人、中介方、方式策划者、市场伙伴、反收购联盟、调停人等等。在这些不同的第三人之间,对收购双方来讲,作用意义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出现的时间和形式也不同。在一些重大的收购活动中,收购方首先考虑找收购计划设计人和有关咨询公司,如财务顾问公司、银行收购兼并部、律师、会计师等。经过这些专业部门和人员对收购目标公司的咨询调查、财务核算、市场策略设计与分析,形成一份份材料,供收购方参考。有些还共同组成收购行动小组。收购方与策划者之间的项目委托,是一种有偿服务,在不少国家收费标准达到收购资金或盈利的百分之几。但这种委托又具有一定的约束,附加保密承诺。设计者必须把所有资料包括原起草稿全部交给收购方,并对泄密承担违约责任。收购中介人在收购活动中作用较大。国外一些服务商业银行和专业买卖经纪人经常刊登广告,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安排双方接触洽谈。不少商业银行花许多时间专门去物色合适的对象,从中收益。由于中介人代表委托人与另一方洽谈,以代理人资格办事,故其权利义务必须明确,以免造成任何一方的损害而被追究法律责任。在上海证券市场前几次收购活动中,已经有一些专业咨询公司为收购一方或双方进行代理,为善意收购起了积极作用。在收购与反收购活动中,一些投资公司充当市场盟友,为帮助收购或反收购起到十分重的作用。如在美国和香港等一些收购活动中,不少证券商与商业银行,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与集团,为收购的一方提供帮助,成为其合作伙伴。同样,在上次“宝延**”中,延中也请来某香港公司协助反收购。但是,这些合作人往往以商业目的为重,多在市场炒作中渔利,与收购双方的协作中以商业性居多,有些还以渔翁得利告终。我们参与的每次收购案中,均有一些大券商公司或中介公司参与,所以协调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君安证券”收购“申华公司”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申华实业股份公司是上海股市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人称“老八股”。原主要经营公共客运、物业、酒店旅游业及投资商贸等。近年来,公司将80%以上的投资集中用于上海外滩建造智能化的一座金融大厦,造价数亿元人民币。由于„呻华”公司是沪市中少有的“三无公司”,即无国家股、法人股、控股公司,先后被万科等不少公司作为目标收购。由于公司董事长善于股权游戏,公司管理权均未被他人取得。在1996年底,金融大厦即将封顶之时,广州三新公司在二级市场大量买进该公司股票,接连两次“举牌”公告,并引发“申华”公司董事会的内部分裂。7名董事要求接纳“三新”公司的4名新董事,并与董事长反目。在此关键时刻,作为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成为无法抗争的第一大股东。于是一场大股东之争和公司内部之争成为传媒热点。笔者作为“君安证券”上海总部的法律顾问和“由华”公司现法律顾问,在收购过程中及收购完成以后,对金融大厦的接盘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君安”收购“申华”是一场比较成功的收购,巧妙地利用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公司的董事长在国外期间,将公司印章及大权授予他人,最后被人“出卖”的现象确令人心痛。由此引发一起董事长通过法院起诉部分董事停止侵害、查封印章的官司,是本例收购的关键。案件输赢无所谓,但董事长阻止了占上风的多数董事,并通过查封原印章手段而重新以董事长的地位控制了公司局面,接受“君安”人驻,结束了此场纷争。可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但世人不尽详知。在中国公司运作过程中.公司印章作用大于董事长签名,而章程中对董事长权力的规定又往往有很大作用。申华公司董事长当时尽管失去公司印章,但„伸华”公司的章程与多数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规定董事长“在重大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特别裁决权和处置权”,只要这种处理符合公司利益,并事后向董事会与股东会报告即可。董事长就是充分利用这条规定,达到了控盘结果。
以后,双方因股东权益纠纷又引起诉讼。这也是全国首例第一大股东状告上市公司及董事长的纠纷案,近日已成为传媒热点,也引起证券界、法律界及广大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普遍关注与讨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案件本身。案件所涉及的有关法律问题,不仅是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为我国完善《公司法》及上市公司议事规则提供了素材。
一、关于“一拆四”的董事提案问题。原告说“群安”提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被告不能擅自“一拆四”,况且公告与开股东会的议案不一致。被告则说可以“一拆四”。于是有人说,如果免去两位董事未通过,新增的两位董事又通过,一下子多出两名董事怎么办?也有人计算会出现16种结果,而造成目前实际少两名董事怎么办?假如免去两位董事求通过,应采用什么方式再议等等,法律、规章和公司章程都不明确。由于“一拆四”,造成公司少两名董事,造成“君安”这个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失控,其权利怎么保障?如果这种游戏发生在国家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怎么办、?由于再召开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受时间限制,董事长利用董事会人数缺陷,擅自作出许多损害大股东权益的行为,造成既成事实怎么办?法律该不该有一个司法救济和限制措施?这起案件发生以后,国家证监会新颁布了“上市股东大会规范意见”;明确规定“如将提案进行分拆或合并表决,需征得原提案人同意”。所以,通过这些案件的实践,也给中国立法创造了经验
二、收购与投资是否为同等概念。原告认为,被告超越职权范围,未经股东大会通过而实际出资收购“科环”,用了6000万,严重损害股东权益。被告认为,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有6000万的投资权,由于股东大会未能通过收购议案,可以将收购改为投资。也有人认为,收购与投资为同一概念,这一观点是否成立?最近证监会作出的上市公司改变投资用途必须严格经股东大会通过的决定,是否可以理解在这方面掌握是“从紧”而不是“放松”?类似重大投资或收购失误,造成巨额亏损,谁来承担实际赔偿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十八条规定,董事怎么能实际承担赔偿责任,是否考虑董事具有一定财产担保能力,或严格设定权限?
三、此类纠纷诉讼主体是谁?原告认为,确认股东大会无效,应告公司,并考虑到将来执行主体和公告义务主体的法定代表只能是公司。《公司法》第一百十一条赋予股东向法院起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违法,但诉讼主体只能是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不能成为法定诉讼主体。同时,董事违法侵权,《公司法》第一百十八条也明确,可以告董事,包括董事长本身。被告认为只能告一部分股东,告董事会,告股东大会等。
从理论上讲,本案董事长用公司名义对外实施的行为,就是一个法人行为。在《公司法》中,又涉及到股东之间、董事会与股东之间纠纷,也有一个法人行为。所以,董事长利用“申华”公司董事会同意,并用“申华”公司名义与“科环”签订协议,盖了公司章,这就有一个公司法人主体问题。而且这种决定必然造成公司亏损,最后导致股东收益受影响,侵害了股东权益。所以《公司法》第一百十一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如法院判令协议无效,不是董事长个人行为无效,而是“申华”公司作为法人与“科环”公司作为法人之间的协议无效。所以大股东要求“申华”公司恢复原状,停止收购,返还钱款。判决生效后执行主体是“申华”公司,不是董事长本人。同时,股东大会的决议无效,判决主文也是“申华”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无效,不是董事长擅自更改行为无效。在这一层法律关系中,如果董事长个人行为的过错,造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无效,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个人过错适用《公司法》的董事赔偿责任的规定。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无效和收购无效适用《公司法》和《民法通则》有关法人责任的规定。
从司法实践讲,“君安”起诉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要求法院确认“申华”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无效,无效主体是公司而不仅仅是董事长个人为的过错责任赔偿。二是要求法院确认“申华”与“科环”之间的收购协议无效,并判令“申华”公司恢复原状,返还收购资金。如果仅仅要求法院确认收购协议无效,只有确认之诉,没有返还资金的给付之诉。该判决生效后就还要打第二场给付之诉官司,否则没有执行主体。三是要求董事长个人承担“公司法”的董事过错责任(包括如果需要随时追加其他董事为共同被告)。这三项目标意见是一致的,而且是关联的,有因果关系不能分。所以,要达到这三项目标,必须把“申华”公司追加进来,并考虑将来执行工作。
如果不追加“申华”公司将会造成以下后果:首先,不追加“申华”公司作被告,假如原告胜诉,判决后,董事长可以说“申华”公司由董事会说了算,个人不能作主。这样返还钱款、恢复原状还要另行起诉。可以来一场游戏,董事长让位或退居二线,图章交给他人,届时法院来执行,称自己没有权,往他人、公司身上推,于是“君安”又要重新起诉。其次,由于“申华”公司目前运作均以董事会名义,董事会难以成为诉讼主体,不将“申华”公司作被告,法院对董事会没有约束力,又变成一场法律游戏棗猫捉老鼠。再次,即使“君安”是“申华”第一大股东,假定“申华”公司也是受害人,“申华”不可能以原告身份起诉,更不可能告董事长,法律上出现真空。
最后我们向双方建议:中国人有一句话“和为贵”,现在又流行一句话“和气生财”。希望通过讨论、舆论监督、法院调解、有关部门协调,最终促使双方了结纷争。“新绿”收购“金帝”的法律问题
上海新绿复兴城市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绿”)受让辽宁金帝建设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金帝”)
28、16%国家股,从而成为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新绿”公司是新华社上海分社辖下的企业,其大股东由新华千岛湖开发公司、新华房地产公司和上海浦东强生出租汽车服务公司(上市公司)等组建。主要从事上海市南区复兴东路旧城改造项目,该项目工程规划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量的价值为 100亿人民币。该项目土地使用权经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7年评估值为13亿人民币。辽宁金帝建设集团为辽宁省最大的~级施工资质企业,也是目前上市公司中专业规模最大的建设施工单位。“新绿”收购“金帝”国家股所出的资金,当地政府同意仍用于“金帝”。为此,该两个公司联手以后形成了如下局面:“金帝”将大部分资金带到上海,购买“新绿”部分被套楼盘,作为公司大批建设工人、家属的新居;同时将部分资金以带资施工的方式投入“新绿”在复兴东路所开发的项目,使“金帝”公司在以后几年中保障主营项目有100亿人民币的工程量。而“新绿”公司筹资受让“金帝”的资金,大部分回流用于解决自己被套楼盘和所开发项目的部分资金,又通过买壳在日后得到配股资金及将自己资金逐步装进这一上市公司。开发商和建设施工方联手,一举多得,是一盘活棋。
这项收购,在商业价值上说是非常成功的,但实现国家股转让、融资与资金交付非常复杂,法律问题诸多。首先,由于国家股转让须由地方和国家政府层层审批,批准以后证券管理部门要求及时公告。换言之,在“新绿”尚未支付资金以前,该股票股价已经涨了50%以上,公告以后,继续往上涨,但双方交割并未完成,这就涉及有人利用内幕信息交易和成交违约与法定公告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如果“新绿”推迟交割,甚至终止转让协议,将产生何种后果?从法律上说,“新绿”只要有正当理由可以终止合同履行,或因违约发生诉讼。国家资产管理部门仅仅是批准国家股出让,并非批准双方协议的所有内容。从证券管理角度看,“金帝”与“新绿”双方仅仅是签订了转让协议,即签字盖章而已,并非完成了该宗转让。其次,此宗转让部分资金通过融资解决,而融资担保涉及股权质押及“金帝”公司1997配股承销商的承诺,即融资给“新绿”的公司必须要拿到“新绿”受让的股权作为质押保障,“新绿”承诺将“金帝”的配股给某证券商做,但必须要“金帝”同意。这样玩起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游戏。“新绿”不付钱,“金帝”就不办交割,没有交割过户,谈不上股权质押,股权不质押,融资方不愿担风险,配股承销问题也是如此。同时,“新绿”支付资金以后,如“金帝”不及时回流资产购买上述“新绿”楼盘等,此宗转让也会流产。所以,上述这种复杂的交易行为必须完成大量的法律手续,设定特定条件,并贯串于资金流转的全过程。这是一项法律工程,必须由各方律师事先制作好大量文件,将资金交付运转和合同生效均设定各自条件。也就是说,满足自己方的条件不实现,交付与合同就不生效,于是整个连环过程只要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可能使整个流转失效,除非一方愿意先承担风险。这种谈判与操作十分复杂,但今后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有主办协调的律师设计全过程,并有大量各方律师先起草好文件,在最后一刻同时签字。华闻实业收购燃气股份的法律问题
运作已有半年以上的“华燃”收购案,到了6月上旬已经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双方发表公告有10起之多,相互对抗的诉讼有4起,分别由北京、广西、海南等地的中院与高院审理。双方聘请了全国顶尖的专业律师团队,有北京的“君合”、“海问”、“信利”律师事务所,上海的“泛亚”和广东的“博伦”律师事务所,还有海南当地的一批律师高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法学院的主要力量、全国知名的券商、投资银行等一批专家。
由于华闻实业是人民日报社直属最大的公司,而燃气股份配股资金近4亿人民币刚刚到位,所以收购与反收购方志在必夺,大股东之间通过精心策划,大打“表决权”之战。问题在于政府也参与对抗,并主动调用司法机器,使矛盾激化。为此,我们决定放弃传统的诉讼优势,调动本所谈判高手律师参战。
首先,我们向收购方(我们的委托人)华闻公司提出新的全套方案。A、跳出主战场,赶到南宁,向第三大股东高价收购所有“燃气股份”法人股。此时反收购方已经预付人民币1000万向该公司收购这些股份。我们赶到南宁与“南宁管道”的律师及公司代表谈判。锁定这批筹码,在心态上打击反收购方,当反收购方感到这批筹码一旦被我方控制,我方成为事实上第一大股东,心态会急剧变化。B;完成第三方的筹码锁定,立即赶回海南,主动约反收购方谈判。C、全面安排打“表决权”争夺战的工作,每一环节定人细化。这场谈判可能是中国收购与反收购最艰苦、最成功的一次。首先,我们代表收购方主持与对方所有中介机构的谈判,我们先设定了一个倒计时谈判程序,谈判分两个阶段:6月15日之前和6月29日之后。根据规定,我们必须在19日以前提出改选新董事会及相关提案。而17日与18日又是公休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16日开始启动打“表决权”争夺战。一旦开战,双方自然会各自出招,必然会在29日股东大会见分晓后再有可能重新谈判。而这时的谈判又会使双方感情上增加许多痛苦。我们提出;只要有l%的机会,就要尽100%的努力。如果双方有意谈判,就开始连续白天黑夜地工作,将仅剩的时间用好。反收购方同意。谈判中先后提出过四种合作方案,我们为这四种方案准备了大量文件。直到最后一天,方案集中,“老板”们在谈判桌以外进行了沟通,包括政府领导的协调。48小时没有睡觉,高度紧张,持续到15日晚上,我们设计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主要想将原则性的内容定下来。又起草了一批附件,有双方提出的董事会、监事会名单和高级管理层双方的名额。我们何律师还起草了一份“公司业务与经营发展计划”,这份计划向被收购方表明,我们一旦入主,将改组公司单一的燃气业务,注入更多的公用事业产业,使之成为大公用事业概念股,并大力提高科技含量。这项初步计划使双方满意,谈判中一字未改。我们考虑到两天中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故设计一份合作备忘录,将本谈成功及部分难度较高的问题装进备忘录。
人类是自然界中一种生物,连续高度紧张的谈判,到了15日黎明前已近极限,连平时脾气最好的人,此时也发火、吵架。我意识到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最暗的时刻、最终的谈判较量,是心态和人的耐力较量,只要坚持住,天马上会亮。果然,当天转亮时,大家又十分好说话,不再过分纠缠这些内容,可能此时大脑也麻木了,人累极了,只想睡觉。
谈判中有一项重大突破,对方对收购方提出的一项人主公司以后的债务重组方案提出异议,要求拿出很具体的方案,或拿4000万资金买断债务。尽管我们再三表示,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现在来论证这一重组方案,但反收购方的中介机构坚持己见。于是,我们提出,我们律师事务所擅长债务重组,有能力做完这一项目,准备由我们拿出该项目10%的资金作为保证金,承担这一风险,希望对方中介机构也有所表示。这可能是一种“赌”的方式。中介机构拿出一块较大的资金作为承诺,并承担风险,为双方合作及争执的一项内容作担保。这也是一种执业的信用担保。
第四篇: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谈社会保险投缴不公引发的法律问题
马伟
12112103115 【案情详细】
王某某等143人于1997年3月底到开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某某外商投资公司为他们:(1)补投在职期间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储蓄金;(2)发放因辞职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3)补偿因未实现同工同酬在工资、福利、煤火费等方面的差额。某某外商投资公司接到申诉书副本后,马上提出反诉,称王某某等143人于1997年3月25日突然提出辞职并离岗,给公司造成了6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要求王某某等143人:(1)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代替通知金;(2)赔偿公司经济损失。
据调查:王某某等143人是本市非城镇户籍人员,于1990年前后进入某某外商投资公司,当时是作为临时工对待,1993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实施,某某外商投资公司认为该规定不包括农民工,于是未给王某某等人投缴社会保险。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开始施行,从制度上取消了临时工,某某外商投资公司于是按当时的最低下限基数250元为公司的农民工投缴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项社会保险,1996年基数调整为350元;关于住房储蓄金,公司只为城镇职工投缴,所有农民工都未缴纳;至于工资,王某某等人1990年的工资平均为300元左右,每年都有较大辐度的提高,到1996年,王某某等人的工资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不存在不平等待遇;煤火费,公司只发给人事关系转入的职工,福利费公司每月发给农民工50元。1997年3月16日,王某某等委托代表去公司人事部询问是否为他们上社会保险,人事部负责人未作出答复,于是王某某等100多人于3月20日集体脱岗,造成公司停产一天,此后公司一直未能正常生产,3月25日,王某某等人以公司未缴纳社会保险和不平等待遇为由,集体突然辞职并马上离岗,公司希望工人们能复工,结果除15名工人返回公司继续工作外,王某某等143人均未回公司上班,此次集体辞职事件给某某外商投资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经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1997年3月-6月份由于未完成计划产量,产品销售利润的影响为-1,831,952.69元,其中产量因素影响为-1,472,994.85元,价格因素影响为-357,957.84元。【处理结果】:
裁决某某外商投资公司为王某某等人补投社会保险70余万元;王某某等人各支付某某外商投资公司一个月工资作为代替通知金,并赔偿某某外商投资公司经济损失费共7万元。【案例评析】:
用人单位理应为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农民工也不例外,某某外商投资公司未为王某某等人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应从1993年1月1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实施之日起开始投缴,从1995年开始,尽管某某外商投资公司为王某某的等人投缴了社会保险,但是未以实得工资为基数缴纳,因此,应补足其差额部分;至于住房储蓄金的设立,是针对城镇职工而言的,王某某等人不具有城镇户籍,不属于此范围;关于工资、福利、煤火费的发放,应由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行确定,某某外商投资公司的做法并未违反规定;关于辞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否则,应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作为代替通知金,若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本案在处理的时候,尽管案由同一,但因人数较多,各自具体情况以及想法不一致,仲裁委员会采取了一人一案,合并审理、分开裁决的做法,目的在于保障仲裁的效力以及当事人诉权的实现。
此为针对社会保险投缴不公这一社会现象所引发的法律问题的一个案例,同时通过这一案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身为一个大学生要懂法、守法,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第五篇:国际贸易实务期末复习资料案例分析
案例1
中方某公司与国外成交红枣一批,合同与开来信用证上均写的是三级品。但到发货装船时才发现三级红枣库存告罄,于是改以二级品交货,并在发票上加注:“二级红枣仍按三级计价。”问这种以好顶次原价不变的做法妥当吗? 分析: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有规定:“商业发票中货物的描述必须与信用证所载相符。”可见本例所述情况与上述的规定相悖,买方完全可以借口与原合同规定不符相机要挟。如当地市场价格疲软或下跌时,尽管卖方给的是好货,对方也会借以拒收或索赔。解决方法:要求对方修改信用证或者重新确立合同,求得对方谅解.案例2
我方向埃及出口冻羊肉20公吨,每公吨FOB价400美元。合同规定数量可增减10%。国外按时开来信用证,证中规定金额为8000美元,数量约20公吨。结果我按22公吨发货装运,但持单到银行办理议付时遭拒绝。问原因何在? 分析:
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凡“约”、“大约”或类似意义的词语用于有关信用证金额或信用证规定的货物,均解释为允许其金额或数量不超过10%的增减差额。但是,在签约时如数量为约量,则来证之金额前也应有相应规定。否则,不能多装。特别是对外汇紧缺和管制严格的国家尤应如此。
就本例而言,信用证中数量为约量,金额前却没有类似“约”或“大约”的词语。据此,我方多装2公吨是可以的,但持22公吨的发票和8800美元的汇票向银行办理议付却会遭拒,应将金额改为“约8000美金”。
案例
北京某公司出口2000公吨大豆,国外来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Partial Shipments not Allowed)。结果我方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在大连、上海各装1000公吨于同一航次的同一船只上,提单上注明了不同的装货港和不同的装船日期。问这是否违约?银行能否议付? 分析
根据信用证国际惯例,“采用海运或包括海运的多种方式运输时,凡同一船只、同一航次的多次装运,即使运输单据表明不同的装船港口,也不作为分批装运论”。因此,上述做法不能视为违约,银行亦不得拒绝议付。
案例:
我国某出口公司与国外某公司签订了出售农产品合同,共计3500长吨,价值8.27万英镑,合同规定装运期为当年12月至次年1月。但由于原定的装货船舶出现故障,只能改装另一艘外轮,至使货物到2月11日才装船完毕。在我公司的请求下,外轮代理公司将提单的日期改为1月31日,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对装货日期提出异议,要求我公司提供1月份装船证明。
我公司坚持提单是正常的,无需提供证明。结果买方聘请律师上货船查阅船长的船行日志,证明提单日期是伪造的,据此买方向当地法院控告并由法院发出通知扣留该船,经过4个月的协商,最后,我方赔款2万英镑,买方撤回上诉而结案。
从此案例中我出口公司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案例分析:
提单签发日期应为货物全部装毕时间。我方请求船方往前签发,属于倒签提单的行为。我方违反了合同要件,对方可解除合同并索赔。
倒签提单是一种违法行为,一旦被识破,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通常船方是在出口商出具保函,表明承担一切责任后才给出口商倒签提单的,船方因船舶被扣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均可找托运人索偿。
在国际贸易中,倒签提单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当延期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出口商会铤而走险。但如果倒签的时日过长,很容易引起买方的怀疑,最终出口商将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建议不如请求进口商修改信用证装运期。
案例
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用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1)1000箱货被火烧毁;(2)600箱货由于灌水灭火受到损失;(3)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4)拖轮费用;(5)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
从上述各项损失的性质来看,哪些属单独海损?哪些属共同海损? 分析
(1)、(3)是因火灾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属单独海损。(2)、(4)、(5)是因维护船、货共同安全,进行灌水灭火而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属于共同海损。价格换算
(一)FOB CFR CIF三种贸易术语的价格构成 FOB=进货成本(或生产费用)+国内费用+净利润
CFR=进货成本(或生产费用)+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净利润
CIF=进货成本(或生产费用)+国内费用+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净利润(二)FOB CFR CIF价格换算公式 CFR=FOB+F CIF=CFR+I=FOB+F+I I=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CIF×投保加成×保险费率
投保加成=1+投保加成率
例1:我国某贸易公司向英国出售商品一批,报价每件235英镑CIF伦敦,货物运输保险按发票金额加成10%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两者的保险费率合计0.7%。现英国商人要求改报CFR伦敦价,我方应报多少?
CFR=CIF ×[1-(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
CFR=235×(1-110%×0.7%)=233.19
例2:P227 案例15-3 例3:
机床报价为每台US$1200FOB大连,已知F=US$130,保险费率1%,投保加成率10%,报CIF旧金山价格?
CIF=(FOB+F)/[1-(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
CIF=(1200+130)/[1-(1+10%)×1% ]=13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