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摘 要:针对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的滦县,更应该针对本县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促进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上档升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滦县;现状;对策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滦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滦县作为农业大县,始终把农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万千百”工程,引进培育了北京首农新绿洲、北京二商集团蔬菜基地、卧龙谷科技园等农业龙头企业13个,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家。谋划打造了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并成功争创省级园区。争创市级园区2家,分别是滦县设施农业现代科技园区、滦县奶牛养殖现代科技产业园。持续实施绿化工程,全县森林绿化面积已达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北部山区果品面积达到3万亩。连续4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累计总投资959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田间路和机耕路平顺畅通,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连。
在滦县农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虽然我们引进了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但仍缺乏能够消化花生、果品等农业资源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还没有形成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农业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结构有待调整,我县设施农业以瓜菜为主,数量大但相对分散,大户少,设施蔬菜种植规模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我县冷棚所占比例较大,棚室设施简陋,效益提高乏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2016年,滦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按照“一优化、一升级、三提高”(优化特色产业分布,推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发展水平)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创建高产示范田、“吨粮田”,扩大花生、瓜菜种植规模,年内,努力实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7万亩,其中,建设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6万亩、“吨粮田”13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滦县花生”播种面积23.3万亩;瓜菜播种面积18.5万亩。实施果品产业“万、千、百”计划,在燕山果品科技产业园区新发展果树1万亩,其中,北部山区每镇至少发展果树1000-2000亩以上,每村至少发展100亩以上。
2.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培育新主体、推广新模式、增加新效益”为重点,通过惠农政策、技术帮扶等措施,积极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围绕设施蔬菜、奶牛养殖、林果等主导产业,以产业链为纽带,联系上下游关联企业,组建联盟集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扩大增量,激活存量,增加总量,培育出资产总额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对重点龙头企业在审批立项、贷款贴息、项目奖补、股权投资、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促其上项目扩规模提档次。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加工集聚区,引导龙头企业进园入区,推进集群集聚发展,支持北京滦州科技园、北京二商集团无公害蔬菜基地、卧龙谷科技园、鸡冠山生态经济产业园等龙头扩大规模,夯实农业产业支柱。大力推广百信花生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卧龙谷科技园“五三”模式,辐射带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农旅一体化项目,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3.大力培育农业名优品牌。开掘农业品牌价值,在培育类似“六个核桃”那样的有市场占有率、能够增强企业利润和税收的品牌下功夫。研究出台全县农业品牌策划方案,策划方案要实用,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需要做什么,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携手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农业地域公共品牌,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打包同类品牌,聚集打造统一的地域公共品牌,通过集中营销、集中培育,形成代表滦县特色、更高层次的公用品牌,共同赢得市场;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保护等手段,深入挖掘品牌增值潜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重点支持推荐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提升市场知名度。年内,新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农产品1个,筹备“滦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注册商标,并争创名优品牌,年内,鼓励支持百信花生合作社“大昭农合”、吉祥农业园“滦野”、庙山生态园“民康”等品牌争创河北省著名商标;磊鑫淼食用菌合作社“磊鑫淼”、子文农牧合作社“龙湾河”等品牌争创唐山市知名商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2]《2016年唐山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第二篇: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通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更是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必然之举,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化市作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稳中求进,扎实进取,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十三五”开局之年,通化市委市政府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线,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全面组织落实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解决通化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品、产业、业态,创造高质量高水平的供给,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克难成效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下,通化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稳妥去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化市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因业、因地、因企制宜,坚持去产能与优化新增产能、改造存量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去中求优,优中求效。
1.在优化增量产能方面。一方面以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龙头,与全国一批著名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自主创新,有重点地推进项目攻关,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及节能环保等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端制品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00多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1.8%,实现增加值329.2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主要是借助通化市优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打造通化全景旅游品牌以及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突出培育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两大服务业新兴业态”。
2.在改造存量产能方面。实施工业企业扩能提升和“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着重抓好企业并购重组、扩能改造、产品创新和提升管理四个方面。2016年7月,通化市企业共有十个项目并购重组,重组金额达37.59亿元。重组项目涵盖医药生产及物流、粮食加工、食品、资源等领域,对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推进实现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在冶金行业,通钢在首钢总公司以及吉林省、通化市的强力支持下,在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获取大力帮助,2016上半年获得专向扶持资金5090万元,这些外力支持正在转化为激发通钢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给困境中的通钢提质增效带来了乘数效应。经测算,上半年通钢实现营业收入31.8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3.42亿元,预计实现利润与计划数持平,同比减亏3.12亿元,完成了首钢总公司下达的全部控亏任务的分解目标。
3.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钢铁、煤炭、水泥三大行业是通化市去产能的主要攻坚领域。根据《通化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任务分解表》,把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分类处置、分步实施、有序推出的办法,将不符合产能标准、成本标准、安全标准、物流标准的企业或部门作为淘汰的重点,辅之以加强环保、能效、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执法,依法依规倒逼“僵尸企业”加快退出。同时多渠道、多举措、创造性地安置分流下岗职工,使去产能工作扎实稳妥推进。2016年1至8月份,生铁产量累计为191.1万吨,同比下降33.1%,粗钢产量累计为184.6万吨,同比下降33.2%,钢材产量累计为207.6万吨,同比下降24.9%;原煤产量累计为62.4万吨,同比下降55.4%;水泥产量累计为164.4万吨,同比下降0.7%。在化解大量过剩产能的同时,行业的耗电量和亏损额同比大幅度下降,去产能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积极去库存,扩大有效供给
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通化市重点针对房地产、粮食、烟草三个领域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综合施策、精准施策的原则,把去库存与稳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加大去库存力度,化解供需失衡,扩大有效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1.针对房地产库存问题,主要是按照“一城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节流开源”。节流,就是控制新增项目,减少库存新增量,同时允许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调整房屋户型结构,并且统筹规划住宅面积与商业办公面积,减少因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新库存。开源,就是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共同发力,采取多项组合措施提振住房需求,促进商品房销售回暖,缩短房地产去库存周期。政府主要是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合理的政策环境,消除和减少房地产消费领域中的制约因素,加大制度改革步伐,创造和激发新的需求,同时为企业减负,加大去库存的力度。房地产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市场政策环境的宽松,加大营销力度,快速去库存,切不可盲目涨价。2016年1至9月经初步测算,通化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同比下降69.7%,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6.8%,商品房屋销售额同比增长8.4%,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6%,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总体趋好。
2.针对粮食库存问题,通化市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长短期措施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生产力加速发展。首先,积极落实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扶持政策,推进玉米深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创新,推动玉米深加工企业稳定提高生产负荷和转化能力,加快消化临储库存。其次,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玉米的过腹转化能力。再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梅柳辉优质粮食核心主产区,大力推动通化大米、鲜食玉米等优质作物的生产比重,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申请,创通化粮食名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产业链、价值链和现代金融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以人参、葡萄酒、优质大米和玉米、林蛙为代表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不断发展。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强绿色食品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开发,让更多的通化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3.针对烟草库存问题,主要通过调整结构,做好市场终端服务,引导需求。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香烟的打击力度,为化解卷烟库存释放市场空间。
(三)谨慎去杠杆,拓展融资渠道
经济杠杆率过高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和问题。通化市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去杠杆的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对政府、金融和企业谨慎去杠杆,不搞一刀切,有效整合财政金融资源,拓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1.在政府去杠杆方面。首先,严格管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债务存量,设置债务“天花板”,利用债务率、偿债率、新增债务率、专项债务率等指标,评估本级债务风险状况,合理控制债务余额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政府债务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做好债务置换,优化存量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再次,加大政府主导项目市场化融资力度,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缓解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压力。目前通化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已经结合旧城改造同步进行。2015年至2018年,计划建设管廊总长度约81公里,其中:2015年计划建设15公里;2016年计划建设18公里;2017年计划建设21公里;2018年计划建设37公里。计划总投资额90亿。项目以“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总体思路,其运营将主要采用PPP模式,由政府投融资平台信通集团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SPV公司,让社会资本参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建成后,由合资的SPV公司按市场化要求规范管理地下综合管廊,推动通化市的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最后,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统一管理,构建一个覆盖所有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外的政府收支体系。
2.在金融去杠杆方面。将防范化解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与稳增长、调结构紧密结合,在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强化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首先,引导、督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及时补充资本金,降低杠杆率水平,适度控制规模扩张速度;其次,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严防产能过剩领域授信风险,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资金投放,优化金融机构资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支持银行机构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转让、追偿核销等处置金融债务支持力度;最后,通过设立通化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投资基金,积极规划和建设通化金融街区等措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通化市广大小微企业提供一个直接融资平台,为支持通化市打造吉林省东南部特色金融街区,为建设吉林省向南开放窗口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3.在企业去杠杆方面。坚持去企业杠杆与降融资成本并举。一方面,有序退出无效信贷,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另一方面,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信贷资源更好地用于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薄弱环节,填补金融服务短板。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防止不理性抽贷、压贷。做好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补短板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机构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严禁变相收费或提高利率的行为。
(四)合力降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降低企业成本是中国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所作出的转型倒逼之举,是优化企业环境,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健康发展必然选择。
通化市结合实际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项目准入、精简流程事项、加强指导服务,营造法治化、市场化投资环境,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15年4月以来,依法确权建立权力清单。40个政府部门初审上报行政权力4776项,保留2675项,清理了2101项,减少了44%;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由原来的49个部门、473项,减少到32个部门、273项。清理削减234项,削减比例达49.5%。同时,还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截至2016年3月份,工商部门已办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2120户。除此之外,结合其他政策组合,深入开展企业降成本专项活动。预计到2016年底,为全市企业减负约6.6亿元,其中降低税费成本约3.9亿元、财务成本约0.3亿元、人工成本约0.4亿元、企业管理成本2亿元。多措并举降成本,为山城通化营造了良好外部发展环境,为广大市场主体切实松了绑,大大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五)扎实补短板,开创发展新局面
补短板是“十三五”时期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攻克的艰难之一。通化市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重以项目为抓手,形成一批相互支撑的补短板项目。通过抓项目来保投资、助转型、促发展,使补短板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1.针对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这一最突出的短板,通化市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打造“七个通化”和吉林省南部借港出海大通道建设为目标,以高质、高效、高标准为导向加快基础设施大项目建设。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化市一方面大力优化市区路网结构,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促进城市通达顺畅,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通化、幸福通化;另一方面致力于把通化建设成为东北东部交通枢纽,打造借港出海大通道。截至目前通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集、辉白高速公路全线开工,集安至本溪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通化大街和西昌、五月花互通立交工程已基本建成通车。通沈高铁和通化至佳木斯、四平快速铁路完成前期工作顺利启动,通化火车站搬迁改造工程已经开始运筹谋划,通丹、通集快速铁路工程同步推进,通化机场扩建和口岸机场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正致力于建设物流园区项目和公铁联运客运枢纽项目。2016年,计划投资4.5亿元的佳泰物流园区项目,已被列为交通部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明年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7万平方米,建设期三年,建成后,对有效促进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升级将发挥积极作用。计划总投资4.77亿元,在通化县二密镇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公铁联运客运枢纽,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高铁、普通铁路客车、长途客车、公交车、出租车“零换乘”,方便旅客出行。
在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围绕平安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现代水利、经济水利“五个水利”发展目标,实施江河堤防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项目,2016年,总计45项,投资7.19亿元,为惠及民生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有力保障;同时对通化市水利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情况、投资与招商等方面也已进入研讨阶段,为未来水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提供广阔空间。其次围绕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式实施,将利用2016至2017两年时间,投资5602万元,完成全部54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任务,工程建成后,将惠及村民77166人,为促进农村电网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电力支持和用电保障;同时通化湾湾川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开展风光水互补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示范项目已获吉林省能源局同意批复,前期工作已经启动,使电力企业转型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市力争达到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30万千瓦、20万千瓦。最后实现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天然气输气管网全覆盖,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0%。
2.针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其他短板板块,围绕医药、食品、旅游、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实施一批上水平、增后劲的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全市招商引资如火如荼,项目跟进实实在在。全市对310个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列出任务清单,着力推进规划设计、手续办理、土地供应、资金筹措等要素配置和保障工作。总之,补短板不仅会为通化开创出多个产业协调发展进而形成大健康产业的新局面,而且也会使通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实现通化经济的新一轮振兴。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之下,通化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科技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的比重中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显著。截至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4项指标增速排在全省第一位,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要使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就要注重今后阶段改革应该坚持的几个重点方向,真正打赢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靠市场机制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市场引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中形成合力。通化市委、市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任务的分解与落实方面、在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与落地实施方面、还是在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都主动作为,帮扶企业减轻经济负担,简化办事程序,协调与解决在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发挥企业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要靠市场机制的推进,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靠政府的行政调解。因此,政府要在制度改革创新上迈出更大步伐,制度创新松绑的程度,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政府要在国企、财税、金融、资源价格、市场准入等改革领域加快突破,切实打破制约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市场配置各类要素的能力。
(二)加大创新驱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其成效的多寡与优劣,归根结底要靠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不足,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很难形成,很多方面的改革就会受到制约。因此,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通化市能否在“十三五”期间成功打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就看能否在创新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能否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通化市民营经济占GDP 的比重去年达到58%,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58.4%,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和8.4个百分点;培育了修正、东宝、万通等31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出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血清白蛋白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累计实施了267项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项目,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但是,在不同领域创新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很不均衡,创新的驱动力还存在一些挑战,存在不稳固和不全面的现象。因此,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将是通化市今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提高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素最为关键,第一在创新驱动中政府更要把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第二要有更多的企业家、更多的市场空间来推动创新;第三要构建更多的创新平台和环境氛围,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创新速度。
(三)融入“一带一路”形成大开放格局
通化地处吉林省东南山区,经济仍然欠发达。近年来,通化市以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扩大投资需求,加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谋划项目上下功夫。一大批重点项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扩大开放,促进产品和要素在更大区域内合理流动,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交通不便利,物流成本巨大,恰恰成了制约通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开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为吉林省扩大向南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通化市正在积极打造吉林省借港出海向南开放大通道,全力构建通化国际内陆港区,建设白通丹经济带,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京津冀,促进形成全方位的大开放格局,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篇:传统农业逐步缩小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传统农业逐步缩小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2013年,区委、区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明确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都要体现“促进社会事业惠民化发展,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总要求,及时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传统农业逐步缩小 1.传统种植业规模日益缩小
我区因前几年西部城市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大规模征地拆迁,导致农业经济规模日益缩小。同时,由于今年早春干旱,我区种植业尤其是蔬菜产量减少。一季度种植业实现总产值7298万元,按可比价格同比下降2.4%;实现增加值4958万元,按可比价格同比下降2.7%。其中,蔬菜下降最明显,蔬菜完成产值6680万元,按可比价格同比下降5.9%,产量23589吨,同比下降9.8%。
2.畜牧业持续减少
由于梁滩河综合整治,西永片区的禽类养殖户被强行关闭,中梁镇因养殖污染禁止养殖奶牛,导致近年来畜牧业生产大幅下降,但我区农民仍然积极寻找养殖替代品,如改为养兔、羊等,畜牧业急剧下滑态势有所改变。一季度全区畜
—1— 牧业完成产值3367万元,按可比价同比下降9.6%;完成增加值1717万元,按可比价同比下降9.6%。从产量看,肉猪累计出栏5111头,比上年同期下降2.7%;肉牛累计出栏30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8.9%;家禽累计出栏6.3万只,同比下降3.4%。
3.农民增收以工资收入为支撑
重庆市调查总队反馈数据显示:一季度沙坪坝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858元,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领头羊”,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023元,占人均现金收入的62.2%。从消费结构看,食品支出970.1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7%。数据表明我区大部分“农民”已转型为“农民工”身份;生活消费习惯也向城市居民靠拢,食品消费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转型为以购买为主。
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特种经济作物发展方兴未艾
虽然我区农村用地前些年被挤占不少,但沙坪坝区农业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城乡发展“211”总体战略布局,定位为“一园一基地”的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发展。拥有200万株红叶石楠特色基地的曾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中梁镇前后槽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花卉苗木种植规模达800万株;回龙坝镇“金沙杏”、草莓基地规
—2— 模达510亩,繁育杏苗2万株;有着巨大效益空间的经济作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花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产量猛增。同时,食用菌产业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生长期短、见效快等优势正成为我区的朝阳产业。一季度我区花卉及其他园艺作物产值实现同比增长66.4%,食用菌产值同比增长72.1%。以金沙杏、草莓、梨子为代表的精品水果也将在今年夏天批量上市。2.特色效益农业逐步规模化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壮大,规模种植户达到23户,规模化建设效果显著。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大户抓住目前大力实施特色效益农业增收工程契机,积极开展春季复工、建基地、壮产业等工作,通过成片租用农户土地,规模种植翠冠梨、金沙杏、有机葡萄等优势农产品,将带动全区农户增收致富。截至2012年底,我区大力发展的都市农业实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个,新建食用菌、生态渔业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各1个,曾家现代都市农业园得到张鸣副市长的充分肯定,并被纳入了市级发展重点规划。
三、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调查显示:一季度重庆食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2%,涨幅较去年同比涨幅回落了5.3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4.3%,油脂价格同比上涨5.4%,肉禽及制品价格同比上涨0.7%,蛋价格同比上涨15.7%,菜价格同比上涨1.8%,—3— 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同比上涨5.5%,在外用膳价格上涨5.9%。
粮食:一季度粮食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4.3%,其中大米价格同比上涨5.0%,面粉价格同比上涨7.2%,粮食制品价格同比上涨3.7%。一季度粮食价格同比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去年以来国际粮价上涨以及种子、肥料、人工、运输等成本上涨和生产地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粮食价格上涨对今年的翘尾滞后影响,以及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发改委从2013年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3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引起面粉价格水涨船高。油脂:一季度油脂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5.4%,主要由去年油料作物价格上涨引起的全国油脂价格上涨对今年的翘尾滞后影响导致。
猪肉:一季度,我市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市场猪肉供应充足,猪肉的价格走势受节日因素影响较大,呈现前高后低趋势。1-2月元旦、春节期间肉类需求迅速增长,前两个月猪肉价格分别较上月上涨5.4%和2.0%,3月份随着节日效应消除,加之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八项要求,社会集团对以猪肉为主的肉类消费需求有所削减,对猪肉价格的回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3月猪肉价格较上月下降16.4%,截至3月份,去骨后腿肉、三线肉平均价格分别为21.31元/千克和21.99元/千克,与去年猪肉价格最低的—4— 6月份平均价格相比,分别上涨5.7%和10.2%。1-3月猪肉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3.9%。为防止猪肉价格过度下跌,国家已启动猪肉收储措施,对支撑猪肉价格、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截至三月底,我市部分市场猪肉价格已出现回稳苗头。
鲜菜:一季度,我市气候状况总体较好,鲜菜生产运输未遭受大规模不良影响,鲜菜价格除因节日期间需求增加而显著上涨外,在各月间总体呈季节性正常波动态势,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大致相当。1-3月鲜菜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0.5%。
四、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骨干产业不够强大
首先是产业基地档次较低、规模不大;其二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运行的水平不高;其三是农产品深加工的水平和效益偏低;其四是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偏低,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2.自然灾害的影响
今年1-3月,沙坪坝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少,出现轻度冬干春旱。而据气象部门预计,5月降水量偏少;6月降水偏多,6~8月会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部分地方有洪涝发生。盛夏期间有20天左右伏旱,极端最高气温将达到39℃左右。上述灾害天气将一定程度影响大小春农作物生产和农村人畜饮水等。
—5— 3.动植物疫病防治压力大。一是动物疫病防治难度大,由于外地带疫畜禽,特别是外调仔猪、育肥猪及畜禽种苗,威胁畜牧业安全,影响健康发展。二是植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大。由于冬季气温较常年气温偏高,病虫害幼虫越冬比常年偏高,农作物病虫害可能存在重发、多发的风险。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快在建水利工程扫尾工作,尽快蓄水保灌。即将进入汛期,各项在建水利工程要抓紧时间,尽快完工、蓄水,确保大春灌溉用水。
2.全力抓好“双抢”,确保种满收尽。“双抢”在即,要抢抓有利天气,适时早收到手小春粮油、移栽大春作物,做到种满收尽,颗粒归仓。
3.抓好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工程,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目前是实施特色效益农业增收项目的关键时刻,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全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作用,积极建好基地、抓好技术指导等,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4.抓好抗灾救灾工作,切实减轻灾害损失。抗灾救灾始终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各镇、有关部门应按照自然灾害的处置细则,认真落实好各项抗灾救灾措施,尽量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严防死守禽流感进入渠道,重点是抓好动物疫病注射免疫和疫病监
—6— 控工作,确保畜牧业安全;要适时开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病虫防治,减少病虫害损失。
5.推动产业基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切实按照区委、区府的“三个转型”抓好特色产业基地3000亩的新建项目,积极推动凤凰花卉产业园、凤凰观赏鱼基地、中梁有机蔬菜科技示范园、回龙坝金沙杏基地、曾家翠冠梨基地的规模产出,进一步打造莲花湖片区、歌乐山桂花、回龙坝金沙杏等都市型休闲农业旅游项目.—7—
第四篇:提质增效实施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作为教育的教学改革的目的。
小学科技活动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早期发现和培养人才。科技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求学,积极进取的精神,锻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毅力,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必需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某些方面得到拓展,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个性特长。
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效率,发挥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如何上好“科技活动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具体如下:
一、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寻求知识的催化剂,是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我们主张“寓教于乐”的思想就源于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的最佳水平是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出现认知上的需要,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想象丰富,求知欲最旺,宜于知识固化和迁移,接收的信息最大,我根据这一特点适时激发学生兴趣。例:《磁力小猴转圈》中,如果直入主题,先讲磁铁的特性,然后再讲小猴转圈是利用磁铁相互排斥产生的。这样讲过于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认识磁铁应(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用的广泛性,了解它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我没有直入主题,而是讲美国华裔科学家所进行的一次科学试验,即:航天飞机送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探测人类是否存在反物质。其中的永磁铁就是中国生产的。同学们没有想到磁铁还有这么大的作用,而且我国也参与了科学实验。当同学们听到这时都浮现了激动的表情,这时我看到展开主题的最佳电动机,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质疑法、现象法、实物法“等。都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端正科学态度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如不尊重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导致失败,因此,端正科学态度必须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要承认科学是探索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失败多于成功,因此必须树立“自折不回“的决心,锻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毅力。例《红绿灯模型》一课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而且内部复杂。虽然学生兴趣很浓,求知欲也很强,但完成以后不能及时点亮,有些学生丧失了信心,意图放弃。看到这种现象,我没有指出问题的所在,而且教育大家要端正科学态度,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讲了爱迪生不怕挫折,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白炽电灯。通过生动的例子,使学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及时纠正错误,终于点亮了红绿灯,也点亮了学生的心!
三、培养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反复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在国际竞争中不可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说,当前教育发展必须培养创造性人才,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科技活动课的重中之重。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探索研究,发现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兴趣,使之成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就要给学生创设广泛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自由思考,允许学生对事物做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超越传统,超越前辈,允许学生毫无顾虑地提出任(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何观点,哪怕是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毫无相关的问题,自由联想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的奇想、异想加以引导,使之步入科学实践的轨道,教师不要对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加以讽刺,应首先肯定想象的丰富,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引导,使之成为创新精神的动力。例《调光小台灯》一课中,在让学生自己学习前,提出了一个问题,电路中有哪些不足,怎样克服这些不足,符合实际需要。学习完后纷纷回答有哪些不足,有的说:缺少开关、灯光不集中、操作不方便、电池寿命短(发明可用5一10年)、自备发电机,利用太阳能照明等,尽管有些问题是不符合实际的,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哪些不足是应该改进的,哪些问题是不合理的,哪些问题经过科学技术进步是可以实现,如:一块电池可以用5—10年。只要科学技术发展,找到低能耗,便宜的超导材料完全可以实现。创新教育的课堂要有民主气氛,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最根本的保证是尊重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研究发明,老师和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老师要敢于剖析自己,诚认在学生面前也有缺点和不足,如在科技制作中,有的学生制作效果比老师好。我没有顾及老师的权威性,而是在全体同学们面前表扬他比老师做得还好,学生没有因为我打破教师的权威性,而骄傲自满,相反,使学生超越老师的想法得以激发。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精美的科技作品。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师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个学生,激好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教师不但要做好“面”的工作,而且还要做好“点”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诚认学生,智力水平和思想层次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特长,如:×××同学,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等,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差,思维片面,总结、综合能力跟不上大家的思路,思维的片面性,使他想的问题不着边际,我抓住他愿意联想的习惯,适时引导他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在讲《电磁蝴蝶双飞》时,有一个支架部分,我让他说明底部的形状,他列举了长的、方的、扁的、圆各种形状,就是没有想到三角形的稳固性。经过我的启发使他知道已经学过三角形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用处,使他明白知识只有实践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课堂教学是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关键,教师应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索的学习习惯,营造民主的课堂气象,树立“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增加民族自豪感要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需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就必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科学、严谨求学,积极进取。例《简易室内天线》一课中,我给学生谈了指南针的故事,也讲了卫星遥感定位系统。使学生明白我国宋代制造的指南针现在还广泛应用,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指出,我国的航天技术还远远落于其他国家。要想超越其他国家,只有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使爱国主义思想印入脑海。
五、培养审美情趣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热切。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志趣和能力,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深化认识,陶冶情操。例《应急蜡烛灯》一课中,烛台比较单薄,不美观,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最漂亮、实用,同学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是:小动物、有的是花篮、有的建筑物,五花八门。选取几个典型,让大家进行比较,讨论。美在哪里,美在何处,如果我来做,怎样使它更美。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怎样认识、发现、创造美,通过这一课,使学生在今后的制作中都能根据自己的构想来美化自己的作品。发挥40分钟课堂的高效能,就要求教师在仔细钻研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排每堂课,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结构、思想层次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形式上不能拘泥于大纲和教材,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端正科学态度,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爱国主义和审美情趣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能。
第五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臵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臵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臵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