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优质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全县重点建设西部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中部优质粮油主产区、东部岗丘特色生态农业区等三个功能区。大力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了《社旗县农业特色种植业产业扶贫专项规划(2017-2020年)》(讨论稿),明确指出,全县以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为支撑,以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使贫困地区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更加明晰,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三品一标”认证率大幅提升,区域性公共品牌逐步形成,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至2020年,贫困户从事特色种植业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是围绕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油料、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农业特色种植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奠定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和吸纳贫困户就业脱贫的坚实基础。粮食、油料产业。以盛康农场、景丰马铃薯合作社等为龙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广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构建优势突出的优质粮产业链和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郑麦7698、郑麦379、西农979等优质强(弱)筋小麦种植,2017年发展68万亩,占到75%;马铃薯、红薯、杂粮等面积稳定在8万亩;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017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2万余亩,其中花生35万余亩。中药材、饲草产业。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药材(艾草)产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明晰全县中药材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及带动脱贫效益,依托国医仲
第二篇:农技推广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技推广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几年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稳粮增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本市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方式,集成一系列“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促进了我市粮食产能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提质增效。
一、强化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立足我市生产实际需求,加强与华农、省市农业科学院所和新型主体密切合作,着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为提升稻米品质,优化稻米品种结构,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丰两优1号、两优6326等12个再生稻品种。为推进“粮改饲”发展,引进筛选雅玉青贮8号、豫青贮23等8个青贮饲用玉米品种。通过专用品种的引进与筛选,补齐了我市品种需求的短板,为模式集成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粮食生产模式:全市农技推广系统以绿色生产为导向,改革传统低效益种养模式,大力集成推广粮食作物绿色高效模式,促进产业提升。一是重点集成示范水稻“一种两收”高效种植模式,二是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以稻为基础,重点集成示范稻虾共生模式,促进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三是重点集成示范“麦-玉-玉”、“油(肥)-玉-玉”,优化了粮经饲统筹模式。
三、注重新型主体培育:以精准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为基础,狠抓“三新”技术到户到田,通过加强生产示范、观摩培训、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措施,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粮食作物高效模式示范样板,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应用高效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三篇:关于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一、现状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第 1 页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
第 2 页 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QQ:50447496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
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
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第 3 页 1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需求包括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此理论主要是凯恩斯短期刺激理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1503论文有日文供给侧提出,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包括新增劳动力,资本形成,生产效率提高),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根本目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主攻方向: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3本质属性: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第 4 页
第四篇: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脱贫规划》”)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确定了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重大行动和重点工程,抓住了贫困问题的根本,找到了精准干预的路子,务实亲民,气象恢宏。不过,仅根据这些,我们还不能说它是一个好规划,因为对贫困问题的诊断再准、措施再有针对性,若没有人踏踏实实去干,一切终将为空,所谓“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全面理解《脱贫规划》的价值,就不能不讨论该规划所提出的“保障措施”,即如何保障各?任务和具体工作有资源去支撑,有人去落实。笔者以为,这恰恰是《脱贫规划》中极富改革创新精神的出彩之处。
一、“五重机制”破解扶贫供给侧结构性难题
《脱贫规划》提出的第一层次“保障措施”是五重机制创新:
一是精准扶贫脱贫机制。扶贫对象瞄准偏离、扶贫项目“名实分离”、扶贫资源“精英俘获”,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深层挑战,也是全球减贫领域的普遍难题。这种局面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基础能力差、利用机会和资源的竞争力不足有关,也与政府自上而下或援助主体自外而内开展扶贫开发面临信息不对称等约束条件有关。为此,《脱贫规划》提出通过建档立卡、大数据管理应用、正向激励等措施,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精准施策机制、驻村帮扶机制和贫困退出机制,促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些措施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克服扶贫开发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机遇,也抓住了通过正向激励改变扶贫资源竞争中的人类行为这个关键节点。
二是扶贫资源动员机制。从我国当前形势来看,推进脱贫攻坚,既要重视投入资金,更要重视用好资金。投入资金方面,《脱贫规划》抓住了贫困问题的“公共性”和政府财政能力的可承受能力,强调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用好资金方面,《脱贫规划》着重强调了发挥竞争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出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等模式,建立健全招投标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承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企业扶贫具体项目的实施,引导志愿者依托社会组织更好发挥扶贫作用。这抓住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一个要害,即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的长处,构建三者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提高扶贫资源动员和利用效率。
三是贫困人口参与机制。没有贫困人口的参与和认同,扶贫供给就不可能有效回应需求,扶贫开发就不可能取得真正成效。然而,自上而下大规模推进的脱贫攻坚工程恰恰很容易出现“上面动而下面不动”情形,上面越急,这个问题就越容易出现。为此,《脱贫规划》将“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并提出从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贫困人口参与机制。首先是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和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其次是加强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培育,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再次是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利益与需求表达机制;最后是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机制。每一条都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包含很大探索和创新空间,关键是基层政府要大力去贯彻和落实。
四是资金项目管理机制。贫困问题成因复杂,贫困对策千变万化。特别是到了脱贫攻坚最后阶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剩余贫困人口所面临问题的地方性、个体性更显突出,因地制宜、对症干预更显重要。由此,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强调条条关系,“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这种管理格局就难以适应脱贫攻坚的需要;向地方赋权,给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根据本地贫困问题的实际相机行事的权利,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脱贫规划》把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作为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可谓切中肯綮。一方面,《脱贫规划》提出,要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支持贫困县围绕突出问题,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另一方面,《脱贫规划》强调要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督、稽查等工作,保障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以贫困县为单元,放开资金使用权和加强监督相结合,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政府扶贫资源的配置体制。
五是考核问责激励机制。在我国公共治理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意图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与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息息相关。早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中央就提出贫困县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任务。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考核问责激励机制加以保障,这个要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各级地方官员竞相追逐的主要是GDP、财政收入等对个人升迁更有用的政绩。《脱贫规划》多管齐下,提出实施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脱贫攻坚逐级报告和督查巡查制度、构建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等重大措施,为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转变政绩观、切实以贫困治理为第一要务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五项政策”推动扶贫资源精准有力供给
《脱贫规划》提出的第二层次“保障措施”是五项支持政策:
一是财政政策。财是政的基础,对于扶贫开发这类源自缺钱的工作来说尤其如此。围绕如何有效增加投入,《脱贫规划》提出了中央和省级两个层面的要求,中央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支付规模,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对扶贫的支持力度;省级要切实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围绕如何分配资金,《脱贫规划》明确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村;各部门安排的惠民政策、工程项目等,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贫困县的财政收入通常都很少,因而《脱贫规划》把筹措资金的任务主要安排在中央和省级,贫困县的主要任务是用好资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县级负责在前线打仗,中央和省级负责在后方提供给养。
二是投资政策。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滞后是贫困地区的普遍问题,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缺陷和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公益设施的不足,使得贫困地区大量特色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人口优势无法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进而构成了制约这些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进程的瓶颈因素。《脱贫规划》中的投资政策聚焦于解决这类问题。首先是政府投资,中央和省级要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和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其次是社会投资,要在扶贫开发中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三是金融政策。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通过金融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和产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的积极性,是促进贫困地区形成内生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活力有效措施之一。《脱贫规划》辟出较大篇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首先是运用扶贫再贷款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投放,及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如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其次是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通过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或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等组织体系强化服务于扶贫开发的能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主力的作用。再次是通过引导建立健全扶贫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及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保险业务,提升扶贫贷款、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最后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股本融资,为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开辟从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融资或便捷融资的多条渠道。四项措施的组合运用,能够有效促进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聚集,有效缓解贫困地区资本短缺和贫困人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四是土地政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价格快速上升,土地成为越来越昂贵的资源,也成为贫困地区越来越具有挖掘潜力的资源。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保障扶贫开发项目用地需要?如何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成为对扶贫开发工作日趋重要的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脱贫规划》提出了系列有力措施,包括支持贫困地区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通过专项加以安排、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用地的力度等。对于第二个问题,《脱贫规划》明确指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以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从而分享省内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地区的土地增值收益。
五是干部人才政策。资金、土地和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扶贫开发所必需的三种资源。对贫困地区来说,资金主要靠引入,土地主要靠挖掘,人才则需要引入和挖掘并重。围绕引入人才,规划提出的措施包括: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加大中央单位干部到贫困地区交流任职力度,引导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交流服务;完善和落实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等。围绕挖掘培养人才,规划提出的措施包括:加大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贫困地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央单位或发达地区交流锻炼等。这些措施从能力建设、待遇提升等方面着力,构筑起引入人才和挖掘培养人才的支撑体系。除此之外,规划还特别提到,要充实加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明确了扶贫开发专职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三、“三大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超常规推进
《脱贫规划》提出的第三层次“保障措施”是强化组织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脱贫规划》提出了“一个基本制度,两个关键环节”的具体安排。“一个基本制度”是指,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把脱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通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把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到人,落实到底。白纸黑字,便于考核,便于追责。“两个关键环节”分别是县和村。在县这个环节,规划做出了硬规定:脱贫攻坚任务期内,县级领导班子保持相对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在村这个环节,《脱贫规划》强调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贫困人口等三个层面的能力建设,“村两委”层面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和村民自治机制;驻村工作队层面要提高县以上机关派出干部比例,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贫困人口层面要强化主体能动性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一个基本制度,两个关键环节”的安排,蕴含的是突出关键、重心下沉的工作思路。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这项措施要解决的是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如何协同发力的问题。对于层级关系,《脱贫规划》重申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具体阐明了省、市、县的责任分工。省负总责是指,省级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总责,负责组织指导制定省级及以下脱贫攻坚规划,对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干部人才保障,并做好监督考核;根据国家关于贫困退出机制的要求,统筹省内脱贫进度,明确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市县抓落实是指,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抓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对规划实施效果负总责;市(地)党委和政府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对于部门关系,规划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扶贫工作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从本部门角度加强业务指导和推进落实。
三是加强监测评估。这项措施要回答的是由谁来统筹推动《脱贫规划》落地实施并保障实效的问题。根据《脱贫规划》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负责《脱贫规划》的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估工作。该两个部门要结合扶贫信息化建设工作,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要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综上所述,《脱贫规划》之“保障措施”聚焦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核心问题,沿着纵横两条线索,从“五重机制”、“五项政策”、“三大措施”这三个层次,提出了系列具有改革性、创造性的重大举措。纵的线索是中央-地方关系和国家-农民关系,《脱贫规划》蕴含的基本思想是,中央主要承担脱贫目标设定、扶贫资源筹措和扶贫工作监督考核等责任,地方特别是县级主要承担用好扶贫资源、实施精准扶贫项目、确保脱贫攻坚实效的责任,贫困人口则要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着力养成并不断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横的线索是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脱贫规划》蕴含的基本思想是,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关键节点更好发挥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优势,着力提高扶贫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脱贫攻坚格局。?v横交织,三层相扣,力图清晰界定扶贫供给侧相关主体的行为边界和关键发力点,型塑出扶贫资源供给的新体制新机制,进而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体系和强大支撑力量。当然,作为全国范围内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安排,《脱贫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主要还是方向性的,还需要通过具体实施办法和省以下实施规划、行动方案等加以具体化,以确保落地。相对于编制印发《脱贫规划》,这类后续工作同样重要,它们最终决定了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了能否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篇: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专家谈】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特约评论员相均泳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而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有助于解决当前经济供需失衡的问题。目前,我国中高端产品和高新技术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供给不足。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大量涌向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日用品等。另一方面,我国低端产品的供给明显过剩,难以匹配不断提高的国民高端需求。比如,近年来我国国内钢材屡屡卖出“白菜价”,而每年还要以“白金价”大量进口高端钢材,而且进口量每年都超过千万吨。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供给结构。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助推中高端产品研发和制造,缓解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供需失衡问题。
科技创新有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创新,要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必须要培育好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在消费领域发掘和形成新的营销渠道和经济增长点,还可在生产领域打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格局,形成分享经济,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率,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大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市场,形成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建立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
总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它可以有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创新,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相均泳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