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培育现代小农
屈冬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培育现代小农
——在2017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的讲话
2017-05-05 农业部副部长 屈冬玉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上午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内外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朋友们共聚一堂、交流未来趋势、共商发展方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发布农业展望报告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创新,在新时期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在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努力下,大会质量持续提升,我们要高度重视、倍加呵护,把展望大会办得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高。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农业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国际同仁和对农业部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的各有关部委、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历谷雨节气前后,是春耕生产大忙时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农产品消费的增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影响和引领能力也是最大的。2亿多农户今年春天种什么、种多少,直接影响到秋后农产品购销、加工产业格局,决定着下一年度中国农产品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世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更要不断创新管理农业的方式、服务农民的方式。通过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推送有效信息产品,可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下面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培育现代小农 我国农业总体上还是小农经济。中国是个小农社会,印度、日本、韩国也小农社会,但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日本、韩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现代小农,日本甚至已经具有后现代小农的特征,印度更多是传统小农向商品小农过渡,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在由商品小农向现代小农转变。预计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梦想的时候,中国仍可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小农社会。截至2016年底,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农户仍然有近2.6亿户,其中绝大多数户均5亩左右;农村流转土地面积超过35%,经营50亩以上的新型主体350万个,这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但对中国来说比例依然很低,而且平均每户100亩的经营规模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相比,也都算是小农户。在相当长时期内,小农户始终是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这是基本国情。要由商品小农过渡到现代小农,就要实现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分享。过去讲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市场波动幅度很大,但是近十几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多了多了”的越来越多,小农没办法获得应有的利润,也浪费了生产资源。这表明有些供给是低端无效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强。因此,小农需要加强联合联营,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增强市场议价能力。
抓紧培育现代小农恰逢其时。以提高农产品供应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全面提升,为我国小农加快由“商品小农”转变为“现代小农”指明了方向。第一,充裕的农产品供给为现代小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小农户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没有全面现代化的动力,也缺乏现代化的土壤。在农业发展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允许小农户可以从单纯追求高产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第二,城镇化加速推进为小农户现代化创造动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推进最快的时期,往往是小农户加速现代化的时期。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后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到2020年还有1亿人要进城,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偏好,必然对小农现代化产生强大动力。第三,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为小农现代化创造了条件。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600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重要时期,人们不仅要吃得安全、吃得美味、吃得健康,还要从农业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这一方面为小农户满足多样化大市场需求创造了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求小农户的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有明显提升。第四,智能、共享、泛在的信息技术为加快培育“现代小农”提供了难得机遇。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共享单车模式。我们可以研究借鉴这一模式,探索推进小农联合联营共享,实现小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和按需定制。未来中国小农生产的农产品,完全有可能像单车一样实现共享,通过APP建立联合运行模式,推动“商品小农”向“现代小农”转变,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小农现代化
没有小农现代化,无法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生产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把分散的小农户跨时空、跨地域联合起来,帮助小农户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将比以前靠行政手段更有效率;经营方面,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可以把同类项的小农户与多元化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服务方面,让小农户利用移动终端增强发展生产、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中,合理分享利润。前一段时间我们专门开展了农民手机培训,全国有手机的农民如果都会用不同的APP,就会明显增强发展生产、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将新型农业要素融入到生产过程中。
下一步,要重点推动小农户连上大市场,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让小农户融入产业链,主动分享产业增值;让小农户用上新技术,成为新应用的定制者;把小农户培育成新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将来为中国小农服务的技术提供方,不一定来自中国国内。中国小农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全世界任何地方某种农产品的新技术,而且成本还很低。小农户要发展什么,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定制。比如酸黄瓜,中国研究的很少,但是欧洲很多人都吃酸黄瓜,品种、栽培和加工技术都比较成熟,小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从欧洲引进酸黄瓜生产,主动对接全球化的服务提供者,主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这将带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带来科研方式、科研思维、科研设计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因为地域性、季节性,以前存在天然的交流屏障,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甚至消除跨国界流动的障碍,这对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是颠覆性的挑战。
三、加快培育支撑小农现代化的市场服务体系 第一,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精细布局农业品牌建设。几天前我部在郑州刚刚召开了首届全国农业品牌大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议,而是通过系列策划,为中国农业和广大农民提供系统的品牌服务。我们将立足精致发展,全产业链设计品牌战略;立足精管细作,推动建立绿色生产体系;立足跨界融合,推动建立龙型产业体系;立足深耕市场,推动建立高效营销体系。
第二,立足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打造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我们今年在十个省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中国一共有60万个村,60万个村能够都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统筹线上线下发展农业,这在人类历史上没有过。大家不要小瞧信息进村入户这个事,如果我们把60万个村子的信息进村入户平台都建好了,将来能为全世界小农信息化提供可行的案例。中国在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上有体制优势,行政加市场,政府加社会,市场创新的活力和政府整合资源的能力有效结合,这在全世界屈指可数。我们要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发布农产品批发市场指数、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等信息。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比我们做的早,但是中国的国情不一样,针对小农户的信息服务挑战要比美国等国家大得多。我们要不断提升批发市场200指数、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和《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权威性,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开展信息发布,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一网打尽”式市场信息服务格局,要从过去抓生产转到以抓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的管理模式。我们还要全面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智能培训。韩长赋部长今年在德国参加G20农业部长会议时,重点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民手机培训工作,得到了与会各国农业部长的热烈反映和高度评价。城里人用手机“玩”得多,主要是满足生活方面的需要,但农民用手机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信息落差,更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因此,农民手机培训效果很好,影响深远。
第三,立足构筑小农收入安全“防护网”,建立健全农户经营风险防范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小农户面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以稳定农民收入预期为目标,发挥好“组合拳”作用,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保险、期货等风险防范市场化工具,加强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全面推进“菜篮子”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助力小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确保鲜活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小农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和重点推进的主要任务,需要宏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微观面的积极参与。依靠市场化信息化提升2亿多小农户利用信息、参与市场、融入产业的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小农现代化,具有重大国际示范引领作用,是支撑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的必然选择。我们愿意与在座各位一道继续努力,推动中国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发展再做新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优质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全县重点建设西部近郊都市生态农业区、中部优质粮油主产区、东部岗丘特色生态农业区等三个功能区。大力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制定了《社旗县农业特色种植业产业扶贫专项规划(2017-2020年)》(讨论稿),明确指出,全县以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为支撑,以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使贫困地区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更加明晰,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三品一标”认证率大幅提升,区域性公共品牌逐步形成,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至2020年,贫困户从事特色种植业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是围绕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优质粮食、油料、中药材、蔬菜、林果等农业特色种植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奠定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和吸纳贫困户就业脱贫的坚实基础。粮食、油料产业。以盛康农场、景丰马铃薯合作社等为龙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广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构建优势突出的优质粮产业链和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郑麦7698、郑麦379、西农979等优质强(弱)筋小麦种植,2017年发展68万亩,占到75%;马铃薯、红薯、杂粮等面积稳定在8万亩;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017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2万余亩,其中花生35万余亩。中药材、饲草产业。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药材(艾草)产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明晰全县中药材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及带动脱贫效益,依托国医仲
第三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臵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臵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臵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第四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社论)
《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01 版)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空前加大,全年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有望超额完成。这些成绩为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有所抬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三农”工作到了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只有积极进取,农业才能再上新台阶,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不断延续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要通过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的方向已明,底线已定。农村改革是靠尊重基层创造取得成功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用好这个法宝。要尊重基层实践,鼓励农民创造,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宽松氛围。
明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通化县结合实际,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产增收、融合“三产”等方式方法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立足优势,培育精品,创立特色农业。
以建设全省园艺特色产业大县为目标,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将中小药材、食用菌、棚膜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养殖作为我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2017年,全县园艺特产产值预计达到18.1亿元,园艺特产面积稳定在16.9万亩。其中,英额布镇转水湖项目计划投资近1亿元,建设可控大棚200栋,首期建造的两个温室大棚种植车厘子已经成功,每个大棚盛果期保守收益在25万元以上,开启了通化地区种植车厘子的先河,该项目拟打造集吃、住、游、玩、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西江镇整合1万亩水田实施农业观光园建设项目,打造梦里水乡贡米小镇。
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构建高效农业
深入贯彻高效发展理念,逐步形成通化县农业特色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调优种养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加快种植结构调整,针对玉米价格下调,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今年调减玉米种植4万亩、落实订单农业总面积15.5万亩。引导全县土地流转率逐步达到60%以上。其中,三棵榆树镇万通药业万亩平地人参项目、四棚乡万亩贝母项目、石湖镇 4000亩苗木、光华镇 5000亩蓝莓项目成为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动范本。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 “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程”为载体,通过创办田间学校、农村赶大集、请专家授课和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等方式,经广泛调研,按需授课,开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80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创先争优,激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
突出农业现代化、集约化、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让农业和工业一样有竞争力。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试点县的契机,我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物流配送,实现蜂产品、松子、木耳、榛子、人参等农产品网上交易,“互联网+农特产品”的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们要加大电商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和培训,全力铺开营销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据统计,2016年全县网络交易额达到4.1亿元。
四、转变理念,产业入手,打造绿色农业
我县将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抓手,重点从加快人居生态、田园生态、产业生态等入手,加快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推进蝲蛄河景观带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打造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生态长廊。加快石湖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开发以及四棚乡万亩红松林的保护,释放天然“氧吧”效应。加大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新建340平方米的检测室,严格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目前全县已完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2个,认定基地面积30万亩,基地农产品总产量达27.5万吨。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范围内,全县通过国家认证的企业数量达11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33个、认定基地数量13个,“三品”基地面积86430亩。
(通化县委办公室 王晓佳 522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