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税务机关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影响的逐步扩大,税务机关也开始对税收征缴、税源核查、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工作从无到有,从虚到实,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日益显现。
一、税务机关内审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当前税务机关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税务的中心工作在于加强税收监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也只是财务的一次检查与分析,从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长效机制,导致内部审计执行力度偏弱。
(二)内部审计方法单一,延伸审计不足。目前大量的税务内部审计工作还是针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审查,仅仅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凭证的合法性、有效性等,没有深入分析资金的使用效益。内部审计大多是以传统的事后监督审计为主,较少开展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三)税务机关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税务机关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财务岗位或一线执法单位转岗而来,缺少不仅懂审计、财务知识,而且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知识面较窄,缺乏必要地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很难在内部审计中发现问题。
二、提升内审工作水平的建议
一是强化内审组织领导,提升内审服务意识。税务机关应该成立内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整合资源,积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努力营造理解内审、尊重内审、支持内审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积极支持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使其独立行使客观工作的审计职能,为内审人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突出内审工作重点,提升内审工作质量。税务机关要有针对性地扩大内审工作的范围和外延,将内审的工作职能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审计、离任(换岗)审计拓展到税收执法责任审计,将内部审计延伸到收入质量,收入进度,收入级次,收入合法性,征管质量,票证安全等层面,把内审监督作为规范税收执法,确保依法行政,保障队伍要安全的核心环节来抓,着力发挥内审“防火墙”的作用。
三是加强内审人员培训,提升内审队伍素质。税务机关应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形成内部审计新思路,提高在新形势下从事内审工作的能力。首先,进门要严格,实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其次,要加强后续教育,对审计人员定期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熟练地掌握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有较强的沟通协调控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再次,要加强理论研究,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升华理论,不断总结出新的理论、经验、方法,在创新中求发展,求进步。
第二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9〕20号)以来,各乡镇及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维护财经秩序、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揭露和查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违纪违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摸清了被审计单位的家底,增强了被审计对象加强管理,认真履行经济职责的意识。同时,也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经过多年的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认同,并形成了“有离必审”的制度。但也应看到,目前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以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
依照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和党委、政府的意见,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向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后,内部审计机构才能依法实施审计,因而是一项非经常性的受托审计,不能由内部审计机构自行安排计划或设定审计范围,这必将形成审计业务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在向内部审计机构交办审计任务时,没有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没有考虑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在村级“两委”换届,部门中层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轮岗交流时,大量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撞车”,导致审计工作不适宜地进入抢时抢量的“双抢”季节,审计任务过于集中,审计资源过度透支,加大了审计实施的难度,使审计质量无法保证。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存在滞后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和选拔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也是实施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按规定,应先审计,后离任,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这样才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对大多数领导干部执行的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做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离任审计事实上成为一种事后行为,这种“马后炮”,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如果被审计的领导任期较长,而离任审计通常只着重对其近三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这样容易使任期内的所有经济往来或漏审或审的不透,同时也使一些本可以及时制止的责任问题,因时间过长难于追究当事者责任,削弱了审计效果。如招待费超标问题,挪用专款问题等。二是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未开展,组织人事部门的任命文件已经下达,即使审计发现问题,但由于人已调离,并已上任新职,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无法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审归审,用归用,未审先用,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同时也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遗留问题让后任去处理,继任者积极性无法调动,措施也不会得力,往往新官不理旧账。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率较低,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与要求存在差异性
当前,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同时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老化,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偏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工作中仍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就账论账”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少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缺少对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以及管理控制的能力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二是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缺少召开座谈会、设意见箱等相应的制度,信息渠道闭塞,对深入揭露领导干部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很难有所突破。三是审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够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没有能够抓住重点,起到惩一儆百的效果,更没能跳出审计看审计,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服务作用。
二、建议
(一)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强管理指导
市(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指导和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财政财务、内部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协调小组,健全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小组领导和统筹本乡镇、本部门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订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定期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突出问题。协调小组要在听取有关部门提出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承受能力,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和数量,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干部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当
将了解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有关情况、有关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其作为重点,查深查透。在审计中发现的职权以外的情况或问题,内部审计机构要及时地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协调小组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设立意见(举报)箱制度,广开信息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切实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
一是分类选择审计时机。依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其精神实质就是为了使审计与任用干部统一起来,让审计更好地为任用干部提供依据、搞好服务。根据现实情况,应在把握法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坚持客观灵活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分类选择审计时机。凡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坚持“先审后离”,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审出了问题,也能及时下结论和处理,避免给社会上造成“走过场”的感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的重大失误,提高组织威信。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因其社会影响不大,为了使干部所在的原单位能尽快地开展正常工作,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
二是积极推行“任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部所任职务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它没有必须在离任时才能审计的限制,先离后审、先审后离的矛盾也不突出,任中、任终都可以审,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任中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根据委托,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分期实施。
三是将正常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日常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家底清理审计、专项审计等各类常规审计项目时,要注意收集和保存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料,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充分利用以往检查和审计的成果,避免重复监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
四是突出审计重点。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举债融资、物资采购、资产处置、企业改革改制、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等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总量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指标,社会贡献指标和人财物管理控制情况等进行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等进行审计,促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规范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必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县(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乡镇、部门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检查。各乡镇、部门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协调小组,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关键是要把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内部审计机构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写进干部考察材料,归入干部实绩档案,在可行的前提下,列入干部任前公示,作为考察、管理、推选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经审计政绩突出、廉政勤政的,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有问题的,视情况由组织出面谈话提醒,或予以诫勉;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的,予以调整职务或免职处理,构成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把运用审计结果与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协调小组相关部门要分工负责,通过落实整改措施来推动审计成果转化,要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苗头性问题,为领导决策,为从体制上、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提供依据,促进成果转化。
第三篇:浅谈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
农村信用社稽核审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对其业务经营管理的各项自律、自控机制进行的再监督,是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主动防范、查错除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实现农村信用社企业价值和组织经营效率的提升。随着农村信用社系统风险控制能力建设、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不断加强,各级农信系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工作重点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审计工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监督工具,被赋予了更大的重任,这无疑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责任和压力,使得现行的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当前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㈠内审工作的权威性不高。一是各级农村信用社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简单认为内部审计只是监督,而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除监督职能之外,还有参谋、助手的作用。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往往停在口头上,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二是内审部门在各级信用社中的地位不高。按规定,内审部门有权参与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重大事项的决策。但事实上,各级信用社内审部门无法参与业务及财务部门许多重大决策。
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内审部门和内审工作缺乏相
对的独立性,无法对本级各部门的一些重大违规、违纪事项进行客观有效的监督。从现有农村信用社机构设置看,内部审计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职能部门存在,内部审计一方面根据国家有关金融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考核工作;另一方面其审计范围、权限及职能作用的发挥受同级领导制约,即内审必须在服从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特别是内审人员的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待遇等都由本单位领导决定,这就使得内审人员 在开展工作时缩手缩脚,对涉及全局甚至领导层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内审工作受到局限,其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行使,内审的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㈢内审职能广而职权较小。信用社的内审工作贯穿于信用社业务和管理的全过程,要对信用社的计划、存贷等各项业务活动、财务收支以及人事安排等进行全方位的稽核审计监督,其职能广泛,但是,目前内审部门的职权相对过小,普遍只有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和建议处理问题的职能,却没有参与计划信贷等有关重要业务活动、财务收支以及人事安排等的决策和直接处理问题的职权,这种职能广泛而职权相对过小的因素存在,造成了问题的查处脱节,使稽核查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处理,影响稽核审计工作的效能。
㈣内审工作方式过于单调和呆板。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内审工作更多的是事后监督,县联社内审人员主要是对基层信
用社的会计账簿、凭证及信贷管理的有关资料进行稽核检查,稽核的目的主要在于查错防弊、纠正违规,满足于真实性、合规性检查。而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经营活动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敢大胆触及,也就是说内审工作在方法上仍停留在会计检查辅导的老路上,达不到审计再监督的目的,使内审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这种传统的稽核方式在稽核手段和防范措施上是滞后的,只能是“亡羊补牢”,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不能把各项业务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差错、弊端、事故和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㈤内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偏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内审队伍人员少,专业比较单一,大部分学历低、年龄大,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法律知识匮乏。一是缺乏“业务全能型”人才,同时具有较强业务素质和文字功底的人很少,在收集信息、评价检查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面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业务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二是部分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政治素质不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人员甚至连会计工作都不熟悉,有的对新业务不及时学习,持有“应付”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能高质量完成内审任务。
二、对策思考
㈠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为内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审计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内审监督效果一定程度
上取决于领导层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观念,领导支持,内审监督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领导重视是改善审计环境,发挥内部审计工作作用的首要前提。因此,在稽核工作遇到困难时,领导一定要为稽核人员撑腰壮胆,帮助他们弘扬正气,抑制邪恶。对严肃执行稽核制度和决定的要给予表扬,对不执行的要批评处理,对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稽核工作人员应给予保护和鼓励,对玩忽职守者要严肃处理,为内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已确定的工作目标顺利实施和如期保质完成。㈡强化制度约束,树立审计权威。积极探索改革现行的内审体制,建立和完善内审制度,初步形成一套规范的稽核审计工作制度和体系,使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真正树立起审计权威。切实加大内部监控力度,赋予内审部门对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审查权和独立的依法处罚权。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的内审机构应实行“上一级管理”为好,即:县、市联社的内审机构作为上一级主管部门派驻下级的机构,人员归派出部门管理,履行向派出部门领导负责的职责,日常的审计工作和人员管理由总稽核全面负责。这样不仅能改变当前存在的“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的弊端,而且还可以提高内审部门的超脱地位,增强审计处理的权威性,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如实掌握基层社的全面情况。
㈢实施稽核理念方式的“变性”手术,以求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稽核方式上实现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转变,以实现稽核工作的前瞻性和预防性。二是在稽核内容上实现由单一的合规性检查向合规性与风险性并重的转变。当前稽核工作需要突出防范经营风险的监督和评价,突出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注重资产风险的监督管理,对业务中有苗头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增强信用社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在稽核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手段,组织开发稽核监控系统,改造传统的稽核流程,将稽核监控系统与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实现对接,实现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的有机结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四是在稽核目的要求上实现由“发现问题为导向”向“督导改进为导向” 的转变。通过稽核工作帮助被稽核单位改进风险管理,消除风险隐患,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持、保证和增值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规范和完善。
㈣多措并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审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审人员的素质。随着内审工作日益复杂,地位日益重要,内审人员的素质也亟待提高。首先,要提高内审人员准入门槛。对内审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制度,通
过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考试,实行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选拔一批业务精通、知识面宽、眼界开阔的优秀业务骨干充实到内审岗位,对不符合条件的,特别是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人员,要调离稽核岗位。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每年要保证稽核人员不少于一周的业务培训,对内审人员应从相关法律知识、各项规章制度、业务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电脑技能、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稽核人员的政治思想和综合业务素质,更新审计观念,应对内审工作的复杂变化。再次,加强对稽核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评比。每年要组织评选出一批省、市级稽核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稽核人员予以表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充分调动稽核人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㈤加大惩处力度,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许多地方对内审所查问题不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有关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没有进行相应处理,动摇了内审纪律的严肃性,助长了违规违章的歪风邪气,使违规违纪人员更加胆大妄为。查处力度不严弱化了内审监督,助长了违纪人员的嚣张气焰,更不利于风险防范。为严肃内审纪律,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审结果的利用程度,就必须加大对查出问题的惩处力度,取得“罚一儆百”的效果。首先,应对内审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涉及有关责任人的,应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出现损失的要连环赔偿。其次,对严重问题实行
通报制度。对重要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辖进行通报,可以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减少同一风险的频繁出现。
第四篇: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写 作 提 纲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二)内部审计的特征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载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始。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当前加强管理提供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内部审计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为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问题;对策 ;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定义中均包含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内容、本质等要素,而这几项要素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与1995年颁布的原规定《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比较,其定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目标由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以确定其是否遵循真实、合法、效益性原则转向监督、评价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服务于实现经济目标——价值最大化。
2、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经济监督职能向以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为基本职能的多职能转变。
3、从内部审计的内容看,正逐步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的综合管理审计。
4、内部审计的本质已不再定位于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是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控制机制。其本质是职能的延伸。
(二)内部审计的特征
1、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和
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内部审计既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根据单位管理要求提供专门咨询服务者。服务的内向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一般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只向本单位领导负责。
2、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独立地检查、评价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内设的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是本单位的职工,这就促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遇到国家利益与部门、单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决策可能会受到本单位利益的限制。
3、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大为简化。一是规划阶段中的许多工作,往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进行,从而使规划工作量得以减少,时间也大为缩短。审计项目计划通常由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上级部门和本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并报本部门、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二是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由所在部门和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做出审计决定。四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提出。
4、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审计人员一般应做到其审查内容与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要求审查的内容一致。
5、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特征。
6、审计实施的及时性。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进行审查。一是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审计程序,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开展审计。二是可以通过日常了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并且可以迅速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权的界定最初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尤其是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往往被要求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在此意识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使其成为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仿佛是国家安插在企业的“线人”。受这种惯性认识的影响,加之内部审计的无作为表现,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所持的麻木不仁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按照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实际状况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由总会计师或财务副总经理领导,有的企业至今仍然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会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还很不合理,从而大大影响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但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的部门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该提供的资料不提供或少提供,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随着国家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属于“监督导向”型的“检查系统”,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审计,即过分强调其监督的职能,而忽视其评价的职能。显然,这种侧重事后监督,而不会解决问题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多数来自于企业财会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这部分人虽然基本上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专业知识面窄,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另外,内部审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现象严重,也阻碍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内部审计毕竟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企业内部的事务终究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发展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单凭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呼应。只有企业领导尤其是最高决策层的领导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才会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所从事的是总经理或总裁想做而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第二纪委,而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或顾问。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对于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未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另外,可以在单位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首先,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制定相应规定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如由单位一把手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
部审计的结果直接向最高领导人汇报。其次,还要在单位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使各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旨在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并不是针对某个部门、某个人的“查错纠弊”,使各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由于内部审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其最终目标是为本组织增加价值,所以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即由过去的“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相应的,在审计方法上也要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聘用应该优先选用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从业人员,以此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其次,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凭借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尽快充实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改变内部审计主要由财会人员所构成的这一不合理现状。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接受培训和教育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条件,力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龙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3、廖洪,周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4、王跃山.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5、耿建新,宋常.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博才网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各银行制定了一系列账户管理制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银行执行这些账户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不断深化,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建议
正文: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审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箱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质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这很 1 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漏洞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采取的不合理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力度导致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严重漏洞,同时这些缺陷给某些心存杂念的员工有了可趁之机。由监督制度缺陷所引起的犯罪案件有很多,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以及相关的不必要监督检查工作,严重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安全,大大的提高了运营成本。
(二). 内部审计局限性大,独立性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即使是较为正规的银行,内审也仅仅是对经营管理层负责,它的权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监督和审计只能浮于表面,在形式上花足功夫,却没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银行内部的权利失衡,独立性之弱,信息链过长,导致上下行之间信息流通的困难。目前很多银行的审计机构虽然在形式上能够监督银行的正常运作,但在相关事宜中不能将出现的问题继续上报或采取相关措施,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相互隐瞒,掩耳盗铃,使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困难。
在审计工作中,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只有审计部门与运营 部门保持严格独立,内部审计体系才能得以改善。
(三). 审计技术和审计理念的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审基本上采用详细或抽样审计方法的账目基础审计,这种内审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从而导致审计成本高、效率低下、计期长等一系列后遗症。而且我国并没有全面运用计算机审计,这样就会形成不测试数据真实性、就数据审数据、不评价计算机系统的不良现象。商业银行业务在短时间内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变化缓慢的审计内容已经没有办法再满足商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自制度改革后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对内审人员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审计过程中,相关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熟知相关电脑操作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相关审计知识严重缺乏。然而在当下,人员素质却是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因此,扩充审计团队、提高人员素质迫在眉睫。
二、强化我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虽然起步晚,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在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只要认清现状,改正不足,3 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内审理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审机制,就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
(一).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止内部审计出现漏洞
健全内部控制,明确管理职责边界,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准确把握各项职能的位置,形成内外相协调合作。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控制操作风险。要优先发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大力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要创新内部控制工作方式,把内控评价和日常各项审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基层行、分行和总行三级相交互,使资源整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对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公司及控股参股公司依法实行内部审计制度,以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 改进和创新内审的理念合技术,加强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账项、制度和风险基础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将逐步代替账项基础审计,一步步地向全面风险导向审计迈进。其次牢牢抓紧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软件开发管理必不可少,使银行内审信息传输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审计工作管理微机化尽早实现。运用计算机实现信息管理和传递运用计算机的查询、数据分析;监督,监测、评价各分行及业务部门、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分析、4 预警并提出对策。在总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确立审计的内审垂直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章程来明确内审的地位;设立由银行监事会直接领导的薪酬、人事、财务部门和分支行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从而避免各级部门的相互包庇、相互依赖;内审部门应从日常内控过程和被审计活动中分离出来,带头领导,起主导作用。
(三). 完善内审的体系,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为完善内审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应按《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主动调整内审机构的职能,确保内审职能不再分散以适应公司治理结构。为实现内审从监督模式向服务模式的真正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各方面审计的发展。
对于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定期给予相关培训、信息指导,学习国际国内最新审计技术,学习完成后应进行考核工作,督促审计人员具有应有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就需要一批综合业务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内部审计人员。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应确立优越的条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审队伍;二是严格把关,将专业水平高、业务工作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吸收到内审队伍中;三是建立严厉的奖惩责任制,使审计人员始终严于律己,公正廉洁;四是加强审计人员培训,确保他们按期接受专业培训或自学教育并参加专业知识考 5 试,达标者方可上岗。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建议只是一部分概念性的,有些建议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得以体现,有待于进一步完整改善,建立更科学、完整、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四、参考文献
[1]
鞠成岩,金山.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08(5)[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经营管理技术第四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236-404.[3]
徐元玲.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及程序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35-36.[4]
路媛媛,袁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财会通讯,2008(2):22-23.[5]
王燚 ,孙文刚.管理控制与内部审计,中国审计 2005年第 9期
[6]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经营管理技术第四版[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8:23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