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票据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财政票据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2010-09-16 来源:审计署 作者:卢圣方 谭敏
参与讨论:会计论坛
【会计网校课程打折优惠,火爆招生中】 【2011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轻松拿会计证!】 【2012初、中级职称考试保过班:五大班次+内部资料精华班+辅导教材=300元/科!】
(一)财政体制改革中,深化“收支两条线”,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而财政票据管理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源头控管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通过预算执行及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财政票据管理工作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票据使用不规范,票据管理工作不到位,存在超范围使用财政票据、票据账目混乱、票据专管员缺位等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票据发放超范围。《湖北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明文规定,财政票据的领购仅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机构,代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执收单位要购领财政票据,必需先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过关。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递交的征收或收取非税收入的有关依据、相关文件、《申请表》进行审查,确定符合规定后,发放《财政票据领购证》,执收单位才能领购财政票据。而某些乡镇财政部门在审核领票资格时把关不严,为某些村组、企业、个体户大开方便之门发放了《领购证》,使不具备领购财政票据资格企业、单位和个人披上了使用财政票据的合法外衣。财政部门超范围供票,为偷逃税收等违法违纪问题提供了方便。
2、票据核销不规范。为深化非税收入改革,财政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推行非税收缴系统与银行系统联网,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票款分离的管理制度,“以票管收”达到防止非税收入“跑、冒、滴、漏”的目的。通过银行代收非税收入所使用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在银行办理征缴时自动核销,大大方便了票据的核销工作,又有利于收入的上缴,但是由于非税收缴系统智能化的不完善,大部分手工开具的票据包括事业性收费票据、土地专用收据、国有土地出让金票据、罚没票据等等,仍需到财政部门办理缴销手续。财政部门在票据核销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核销不及时。财政部门不及时清理各执收单位的票据结存量,导致有的执收单位长期不缴销,票据滞留于单位,收入不及时上缴;二是核销程序简单。票据缴销时,财政部门没有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单位资金往来收据与缴存专户的非税收入票款进行核对,就办理了缴销手续。财政部门票据核销不及时,只销票数,不核金额,使得某些执收单位有机可乘,出现坐收坐支占用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规问题。
3、票据监管乏力。财政部门重票据发放,轻票据监管,财政票据业务主管部门少有深入到乡镇开展财政票据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检查和指导,财政票据年检制度和财政票据月报表制度形同虚设。监督管理手段落后、乏力,致使出借出让财政票据、串用混用财政票据、利用票据乱收费、不按规定填写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4、票据安全存隐患。在非税收入缴款书为主体、专用票据为补充的新的财政票据体系中,财政票据的种类就有政府非税收入票据、医疗票据、社会团体会费票据、往来结算票据、其他财政票据5大类,而常用的就有30余种,财政部门必须建立票据专用仓库或专柜,由专人负责保管,做到分类存放、干净整齐,仓库做到防盗、防火、防潮、防蛀。而某些乡镇财政部门在票据管理中存在“四无”现象:无专人、无专账、无专柜、无专室。专管员缺位,票据存放凌乱,台账登记混乱,仓库条件简陋,票据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5、票据出借出让。某些执收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财务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将财政票据出借出让给不具备领购资格的企业、个体户、下属单位使用。2009年,某执收单位将本单位领用的财政票据借给某餐饮业个体户使用逃避税收;某执收单位将领取的票据连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出让给下属单位,增加收费环节,而且执收单位又在下属单位列支费用,逃避财政监管。
6、票据混用串用。某些财务人员在办理财政收支业务时,对收费票据、罚没收据、统一收款收据、社会团体会费收据及捐款捐物票据等不同种类财政票据的适用范围不加区分,财政票据之间、财政票据与税务发票之间混用串用现象较为严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用单位内部往来结算票据违规收费;某些社团体接受捐赠时用会费专用收据作为收款凭证;某学会2008年举办业务培训时用教育专用收费发票收取培训费;某部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用税务发票代替收款收据办理业务等等。
7、票据填写不规范。执收单位在开具票据问题有:涂改票据内容及金额;弃用复写纸直接在收据联填写;票据填写要素不全,故意将收费项目填写模糊,收费标准空缺,各种手法层出不穷,隐藏超范围、超标准及无项目收费,开具鸳鸯发票套取资金等各种违法乱纪问题。
(二)财政票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折射出非税收入管理的漏洞,如何加强财政票据管理体制,强化票据源头控制,以票控费,以票控收,确保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防止了财政收入流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财政票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
一是依托非税收入收缴系统,继续深化票据电子精细化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票据的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健全财政所有票据全程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发挥财政票据的“以票管收、以票促缴、以票治乱”源头控制作用,进一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健全票据管理功能,实行“阳光收费”。进一步开发票据管理功能,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不仅与银行联网,与执收单位也要进行联网,财政部门根据省以上财政及物价部门文件,对核定的各执收部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实行统一编码,并与执收单位领取收费票据的适用范围、票据号码等信息结合起来,存入系统内,执收单位开具票据和非税收入缴存银行时,所填内容与电脑储存信息不符的,系统将拒绝工作。将收费单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与票据管理的紧密结合,达到了“以票治费”的目的,从源头上杜绝乱收费现象。健全票据管理功能,实行全程跟踪。进一步增加票据管理模块的功能,覆盖票据印刷、发放、使用、核销等各个环节,细化到对每一张票据进行管理,解决了票据使用监管、核销等问题。票据使用单位领购的每一张票据,都由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对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票据一经使用将自动核销,并在系统中留存记录设定收入缴库期限,杜绝开票不入库坐收坐支财政收入、利用财政票据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并通过票据号码限制使用单位,从根本上杜绝了票据出借出让、混用串用现象。
二是规范财政票据管理程序,建章建制完善财政票据管理体制。由财政票据主管部门牵头,对票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建章建制规范票据管理体制:建立执收单位年度审核确认制度,禁止超范围供票,严把票据发放关;建立票据专管员制度,设立票据台账,及时记录票据购领、发放、库存、核销等业务信息,做到每日台账,每月盘底,半年清查,年终校验;建立票据安全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保管,专用仓库或专柜存放,责任到人确保财政票据安全;建立财政票据月报表制度,每月5日前将上月财政票据月报表上报票据主管部门;建立财政年度检查制度,做到普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重点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稽查机制,堵塞各种违规使用票据行为,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三是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开展票据检查与非税收入征缴检查相结合的专项清理。财政部门与监察、审计、物价等部门积极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在市直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开展财政票据与非税收入征缴情况的专项检查,对票据使用情况与对非税收入征缴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清理,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督促未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的非税收入及时解缴财政。财政、监察、审计、物价等相关部门对查出的问题 “边清理、边整改、边处理”,对混用串用票据、出借出让票据、违规用票、不法用票的单位和个人一查到底,对不按规定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改变非税收入的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乱收费、应缴未缴非税收入私设小金库,违规用票套取财政资金等重要违纪违规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严肃查处并直接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是加大财政票据、非税收入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执收单位财经法纪意识。开展对执法单位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及财会专业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加强财政票据使用和管理、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学习,提高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财经法纪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财政票据的合法取得和正确使用,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整体质量,是规范单位财务收支、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准确的重要措施,是对非税收入进行源头控制和遏制腐败行为的有效手段,而不按规定使用发票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篇:财政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票据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或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收取财物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证,是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财政票据管理是非税收入管理的基础,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财政管理职能和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票据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财政票据用量不断增加,财政票据监管的难度不断加大,财政票据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政票据认识不足
1、财政票据管理不重视。由于对财政票据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单位对财政票据管理政策还不十分了解,存在“重钱轻票”的思想,只关心财政安排多少资金,不过问财政票据使用管理。认为收费是为了抓收入,就不能停止供票;只要有票就可以收费,收的钱就是本单位的收入。对“限量购领”、“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概念内涵不理解,对各种票据使用规定不清楚。在利益趋动下,不按规定使用票据,收入不缴库、截留财政资金,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2、旧观念习惯难以改变。《财政票据管理办法》实施后,不少单位未及时转变观念,仍停留在原有的票据使用习惯上。如上级主管部门拨给下级单位经费时,习惯上要求下级单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收据,为慎重起见没有收到票就不拨款。《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形成本单位收入,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同时,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资金,形成本单位收入,不再向下级单位转拨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单位凭票拨款”的习惯,为单位领用资金往来结算收据提供了借口,给单位用资金往来结算收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创造了条件。
3、缴款义务人维权意识淡薄。多数缴款人对财政票据管理政策不了解,对票据使用规定不清楚。在收缴关系中,缴款人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可能担心办事不顺利,不敢理直气壮地索要票据,举报票据违规使用行为;或者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只要能够少收点、少罚点,开不开票、开什么样的票无所谓。
(二)财政票据管理不规范
1、票据发放管理不严。领购财政票据要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购领证,办证时应当提交申请、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并按照领购财政票据的类别提交相关依据。有些单位不办证,直接在非税系统增加单位,挂接项目和票据;有些只是领导打个招呼或机构成立批文就领了证,造成临时领票单位机构多,供票单位范围管理混乱。单位购票时不带《领购证》和印章,票据管理员经常换人,如果管理不严,票据被谁领走的都不知道。票据购领发放上是即来即领,随意性大,加大了财政票据管理风险。
2、票据使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票据填开不规范。在手工票据存在的环境下,各种票据填写情况层出不穷。要么票据填写要素不全,日期、缴款人、收费项目、数量、标准、金额大小写等或多或少的缺填;要么票据差错、涂改。二是不按规定使用票据。如使用资金往来结算收据收取社会抚养费、管理费、房租费、培训费、罚款等,成了“名符其实”的“应收尽收”。三是票据过期使用。对单位实际用票量难以核准的情况下,单位领用超量票据,长期不核销,票据过期仍然使用。
3、票据核销不规范。受非税征收管理系统(财政票据管理子系统)功能限制,除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外的票据还不能实现自动核销,仍需直接到财政部门办理核销手续。手工核销票据时,对于票据量大的走简易程序,实行抽查的办法;对资金未纳入财政管理的票据,只销票数,不核金额,让违纪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三)财政票据监管不到位
1、财政票据管理重发轻管。现阶段,财政票据未能完全实现电子化管理,多数票据仍要手工核销,票据审核难度大、隐患多。工作侧重于发放和核销,忽视了对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有些票据管理中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2、票据监管机制不健全。很多单位没有建立票据专管员制度和票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不清楚票据专管员领票、核销票据情况,票据专管理员也不清楚票据记账与否。对于资金未纳入财政管理的票种,如果不通过单位内部控制就难以监管到位。
3、票据违规处罚力度不够。《财政票据管理办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都规定了票据违规使用的处分处罚,只是受外部经济和执法环境的制约,处罚方式多数以批评教育和“责令改正”,不能引起用票单位的足够重视,难以对违规单位和个人实施有效的制裁和惩戒,财政票据监管的及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
二、对策与建议
为了规范财政票据管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财政票据和非税收入宣传力度
1、加强对财政票据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票据管理政策性强,工作量大,要求财政票据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定期组织财政票据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票据管理员成为财政票据管理的宣传员、播种机。要开展票据管理工作的交叉检查和学习交流,形成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促学习氛围。
2、加强财政票据政策宣传力度。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宣传财政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单位主动在各自办公场所公布各项收费项目、标准以及批准机关的文件号,让缴费义务人对收费情况有所了解。要向缴款人宣传,缴费拿票理所当然,不提供财政票据可以拒缴,可以举报,争取社会的监督和支持,为财政票据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推进财政票据科学精细化管理
1、规范财政票据发放。要严格执行凭证领票制度,对单位的票据领用进行资格审核,对不符合购领条件、未办理财政票据购领证和不参加票据年检的用票单位进行整改。及时检查单位票据库存和资金收缴情况,按照“分次限量、核旧领新”的原则,合理发放票据,加强监督管理。
2、规范财政票据使用。推广电脑票据使用,充分利用财政票据管理系统实现“以票管收”。控制手工票据发放,加强票据使用的指导,促使单位票据规范填写、规范使用。
3、创新票据核销管理。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票据自动核销,收入收缴分离。对实际情况还需要手工核销的,实行电子表格管理,便于数据查询分析。建立财政票据内部控制制度,由单位会计对票据入账和资金收缴进行监管,加强单位内部监督。
(三)切实加强财政票据监管
1、建立健全财政票据管理制度。要建立单位票据管理领导负责制和票据专管员制度,加强财政票据管理的责任意识。实行会计与票据专管理员岗位分设制度,从票据购领、使用、核销、核算等方面入手,制定“管票不管钱、管钱不管帐、管帐不管票”的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保证票款安全。
2、建立健全票据稽查制度。在票据稽查方式上,实行日常稽查和专项稽查相结合。要在日常的票据购领、核销环节严格审核,以便及时发现违规使用票据或资金不及时足额缴库的行为。要不定期地组织对特定单位、特定收入项目或特定票种的专项稽查。以票据是否合法和规范使用为重点,把财政票据监督检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确保票据使用的正确性,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3、加大对财政票据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一是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在日常检查中要加大对票据使用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加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对举报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违规使用财政票据的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和处罚。通过严厉打击票据违规违纪行为,彻底根治违规违纪现象,维护财政票据制度、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
第三篇: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审计方法
□ 刘献利
商业汇票不仅可作为支付、流通和结算工具,而且实际常常被用作重要的融资工具。这一便捷的金融工具也常为社会上不法分子所觊觎。笔者在对基层商业银行近两年来票据业务发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存在的“十五”大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一)通过贷款和贴现资金充作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形成“贷款资金作保证金——承兑——贴现——保证金——再承兑——贴现”的怪圈,并成为银行扩大存贷款和票据业务规模的一条捷径。在上述方式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企业信用不断膨胀,银行的信贷泡沫也由此产生。
(二)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置换资产、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对于无力支付到期票据款项的企业,继续为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
(三)随意放大银行信用,超规定限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了逃避上级行对其授权限额的规定,有的基层行采取拆分等违规手法,将一笔银行承兑汇票拆成几笔签发。有的基层行擅自放宽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或放松抵押担保的条件,为一些资信度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四)在目前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政策下,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工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逃避宏观调控、变相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五)关联企业串通,套取银行信用。主要表现:集团公司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由子公司或关联企业持票申请贴现,贴现资金直接或间接回流给出票人。此类票据业务大都缺乏真实的贸易背景,实际为集团公司融资,套取银行信用。
(六)企业虚构合同,伪造增值税发票,骗开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这种方式多表现为贴现申请人(收款方)与前手(付款方)之间无真实贸易背景,虚签交易合同,伪造增值税发票,对增值税发票进行挖补、粘贴、复制,达到骗开银行承兑汇票和骗取贴现资金的目的。
(七)部分银行与企业相互勾结,联手“包装”票据。为了逃避监管和套取人民银行再贴现资金,银行与一些企业相互勾结,进行票据“包装”,即由银行将票据背书转让给与其有信贷关系、信用度较好的企业,由这些企业提供与该汇票无关的增值税发票、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到银行办理贴现后,再将资金转回到真正的贴现企业账户之内。
(八)部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对一些大客户办理贴现的票据放松审查,在办理贴现业务时只注重汇票本身的真实性,放松对企业提交的增值税发票、商品交易合同的审查,甚至对贴现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商品交易合同复印件的票据,也违规授理其贴现业务。导致为大量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了贴现,大量贴现资金用于非生产经营领域,有的资金甚至流入股票证券市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票据市场秩序。
(九)部分银行为不符合票据使用主体范畴的单位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在企业仅提供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收据、统一收款收据甚至用款申请书等情况下就为其办理贴现业务,违背了我国票据融资仅限于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交易、企业必须提供增值税发票的规定。
(十)部分银行为了承揽业务,逆程序操作。一是在办理贴现时仅进行电话查询就办理贴现,如某银行为某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银行收到查复书的日期比办理贴现的日期晚。二是对部分企业自签自贴增值税发票、增值税发票与商品交易合同无法对应、增值税发票金额不足等情况下办理贴现。
(十一)部分银行员工责任心不强,审查不够仔细和不规范操作。一是为无效的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如为未记载出票日期的汇票办理贴现和为背书不连续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二是银行对商品交易合同审查也不够严格,部分商品交易合同不够规范。如某银行为某公司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企业提供的购销合同存在涂改情况。
(十二)违规降低贴现利率。银行在经营票据贴现业务过程中,为了争抢票据,展开恶性竞争,随意降低贴现利率,有的银行将贴现利率降到低于人民银行的再贴现利率,扰乱了正常的利率市场秩序。
(十三)违反结算纪律和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贴现业务。部分银行为一些没有在本行开立存款账户的企业办理贴现;有的银行违规将贴现资金转入企业在证券公司开设的账户,有的银行将贴现资金转入投资公司账户;有的银行则将贴现资金转入个人储蓄存款账户等等。
(十四)部分商业银行与票据掮客内外勾结,在办理贴现时为其提供贴现利率、资金划转等多项优惠条件,为其不法经营提供方便,从中收取回扣、好处费;有的银行采取降低贴现利率、压低账内贴现利息收入、账外收取好处费,私设“小金库”;有的银行职工则利用工作之便,以自己或其亲属名义成立“票据皮包公司”,充当票据掮客,非法经营票据业务,从中牟取暴利。
(十五)账外经营票据业务。部分银行账外为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签发融资类票据;有的银行将收取的保证金不入大账核算,设置账外账户用于发放贷款;有的银行与证券公司私下签订协议,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向证券公司融资等等。
二、种种违规屡禁屡现的原因
(一)稽核监督不到位、内控制度在落实中走样。如果认真、经常、细致地进行检查,票据案件就不会发生这么多。可现在内控制度这样多,现代化手段这样高,投入这样大,而账、款、制度却变成了“豆腐渣”,不堪一击,形同虚设。
(二)银行在票据案件发生后不是积极、及时报案,而是尽量内部自救、内部处理和消化,也是案件越来越大的原因。一旦涉及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程序复杂,执法成本较高,而银行损失也未必能挽回。有些领导害怕追究责任,不敢负责任也是案件多发的原因。
(三)利益驱动。办理票据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可不断地派生出其他利益:贴现转保证金带动存款、贷款的双重增长;转换中利息差价的获得;票据资产扩大了贷款规模,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通过票据业务的买入卖出,提早实现利息收入。受利益的诱惑,银行便可能铤而走险。
(四)工作指标的重压。指标就是指挥棒,很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存贷款,还包括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因此银行客户经理提供给企业的往往是一整套融资方案,并优先考虑个人业务量的完成情况。而对于由业务量增长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没有建立相应的事前、事中、事后票据风险防范的内控制度,票据前台受理的审验检查和事后的跟踪调查流于形式,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侥幸心理。
(五)我国现行票据业务的法规制度滞后和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法律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票据法制体系中,《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过于笼统,难以覆盖票据市场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有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中涉及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少,均未作出专门的司法解释,不好操作。
其次,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大多是针对银行的,各种法规约束商业银行责任和义务的多,相比较而言,对企业违规行为则比较宽容,对恶意贴现、使用假资料来套取银行信用、将票据资金使用在非生产经营领域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不够,缺少违规企业的票据市场退出制度,对这部分企业的通报制度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使企业对违规的后果认识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违规行为。
再次,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各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实施细则。如票据业务中企业当事人的准入退出制度、票据融资的管理、各种票据交易行为的管理、票据信用评估、票据交易的价格约定、资金清算、票据业务的风险准备金等制度都需要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另外,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授权授信不尽合理,目前对银行承兑汇票授权授信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商业银行基本是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同一银行不同地区规定也不尽一致,管理比较混乱。
三、银行票据业务的审计方法
在全面了解银行票据业务相关操作规程和制度规定的前提下,以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环节、贴现环节为主线,重点审查银行在办理业务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潜在的风险和损失,提出有操作性、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进一步规范票据市场秩序和完善我国票据法律法规体系。
(一)了解票据业务操作流程,熟悉掌握有关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和银行内部票据业务管理、授权授信的规定。可采取以下方法:调阅银行有关票据业务内部制度规定,与信贷部门、资金营运部门和财会部门、稽核部门相关人员座谈,全面了解其业务流程和有关授权授信、业务管理的规定;调阅近年来有关票据业务的外部检查和内部稽核报告,了解该行存在问题的类型及其整改情况等等。
(二)利用计算机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重点企业。调阅银行近几年来财务报表、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贴现台账和相关电子数据,全面了解近年来银行的票据业务总体规模和发展情况。以签发、贴现业务占比较大、近几年票据业务量增长速度较快的各二级分支行,在银行办理签发、贴现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单笔金额在一定限额以上,出票日与贴现日相距较近的贴现企业为条件,利用计算机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和检索,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审计的重点分支行和需延伸调查的重点企业。
(三)票据签发行的审查。
1.有选择地调阅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企业的档案资料,审查签发汇票手续是否合规。给予授信的客户,是否在授信额度内办理;提供全额保证金的客户,是否在交验有关证明后办理;既无授信额度、又无全额保证金的客户,是否按照贷款业务中对借款人的调查、审查要求办理。承兑申请人是否向银行提供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复印件),有无弄虚作假的现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是否对企业相关业务及资金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等等。
2.调阅银行保证金存款分户账,结合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台账,核对审查银行收取保证金是否及时、足额,有无违反规定不收、少收或收后退还企业等问题;审查保证金在存续期内有无被挪用、划转等情况,是否存在将保证金转回用于继续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转入账外违规放贷等问题。
3.调阅银行新增不良贷款、新增贷款台账,重点落实因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无法支付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析形成垫款的原因;关注银行为不良贷款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是否存在以银行承兑汇票置换不良资产、掩盖资产质量问题;有无为即将形成银行承兑汇票垫款的企业发放贷款问题。
4.调阅银行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明细账,审查收取的手续费收入是否与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相匹配,对于手续费收入明显高于其签发业务量的银行,重点核对手续费收入的来源,审查是否存在账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对于手
续费收入明显低于其签发业务量的银行,应重点追查收取的手续费的下落,有无私存私入或转入“小金库”。
(四)票据贴现行的审查。
1.调阅相关企业贴现档案,审查银行是否对汇票真实性和汇票内容进行认真审核,是否出现越权审批的问题;办理贴现的申请人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及增值税发票等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是否真实、有效,有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套取银行资金等问题。
2.调阅银行贴现台账(电子数据),结合贴现利息收入明细账及相关凭证,审查台账数据与财务账表数据是否一致,有无为了逃避检查、人为修改台账数据的问题;审查是否存在贴现利率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最低贴现利率标准办理贴现业务问题。可在核对其电子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全行贴现台账进行检索,对违规降低贴现利率办理贴现的部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由于降低贴现利率导致银行少计的贴现利息收入数额。
3.调阅相关贴现、买入票据明细账及相关凭证,重点核实贴现资金的去向。可在贴现台账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凭证,对部分贴现量较大的企业或单笔贴现在一定金额以上的企业办理贴现后资金划转情况进行统计整理,进一步审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贴现资金转回签票企业账户,用于投资房地产等非生产经营领域、作为保证金继续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项和到期贷款、流入股票证券市场等问题;二是银行与证券公司、票据掮客相互勾结,违规降低贴现利率、少计贴现收入、账外收取回扣好处费私设“小金库”问题;三是在办理贴现业务时,是否存在违反结算纪律和账户管理规定的问题,有无为没有在该行开立存款账户的企业办理贴现,有无将贴现资金直接转入股市或个人储蓄账户的问题;四是注意发现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如银行与证券公司、券商相互勾结,为其非法融资问题;银行职工利用工作之便收取回扣、手续费问题等等。
(五)延伸审查的主要内容。
与其他审计业务相比,票据业务审计需要进行大量的延伸审计调查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核实签发或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审查贴现资金的最终用途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深刻揭示企业利用关联交易、皮包公司作掩护,采用虚拟商品交易合同、虚开、涂改或套开增值税发票等手段骗取银行资金投入非生产经营领域问题;揭示银行与企业相互勾结、违规“包装”票据、套取银行资金的主要手法;揭示银行利用企业账户账外收取回扣、好处费等等。延伸审计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签发承兑汇票企业、贴现企业、有贴现资金转入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及对上述企业有管辖权的工商、税务等部门。
对企业的延伸需调阅的资料主要有:公司章程、董事会会议纪要、审计报告、验资报告、企业纳税登记及领用增值税发票登记簿、企业增值税发票存根联、企业销售明细账、库存产品明细账、应付票据、长短期借款、财务费用明细账及其相关凭证。对企业的注册登记、年检、法人资料、纳税登记和缴纳税
款情况以及向银行提供的增值税发票(复印件)的真实性,还可根据情况延伸调查相关工商、税务部门。
四、对策与建议
(一)银监会要尽快完善银行承兑汇票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并加大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以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对承兑和贴现两个操作过程的风险防范。
(二)各行要建立和完善机构和人员准入管理制度,对票据融资业务经营机构准入条件,审批管理程序(包括机构筛选、系统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负责人资格审查及内控制度建设等)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严格按程序审批和办理贴现业务,杜绝“先贴现,再补议”的现象。
(三)统一业务操作和监控系统。开发设计集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分析决策于一身的“资产管理系统——票据综合管理系统,将票据贴现、转贴现、买入返售等票据融资业务的操作及监控管理统一纳入到系统中。
(四)实施“限额管理,票据移存”。上级行定期对各分支行核定最高持有票据余额,要求其将超出核定限额部分按照“先进先出”的统一原则及时移存至上级行票据营业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
第四篇:财政专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专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项资金种类多多头开户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专项资金种类多、数量大、涉及面广涵盖了社保、农业、经济建设、科教文、商贸、行政和预算等部门资金来源有本级预算内、外安排的有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拨入的还有各单位、部门自筹的管理难度大。加上财政专户多头开户现象严重几乎分布于辖内所有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差。周口辖区财政专户较早的设立主要在工行、农行两家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具有种类多、开户多、数额大、活期存储、存款稳定等特性是存款类商业银行争相拉拢开户的对象逐渐扩展到中行、建行近年又设立到农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同类资金在多个商业银行设立账户多头开户表现明显少则三、四个多则五、六个甚至在同一家金融机构不同网点均设立了同一类财政专户。如某县2009年底仅基建类资金专户就在中行、建行、邮政银行分别开设社保类资金专户同时在工行、农行、中行分别开设不仅弱化了专项资金的管理而且集中使用难影响了财政专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二财政专户开立不规范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财政专户的开立有的是依据财政部文件有的是依据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文件也有的是依据周口地区或我市政府文件以及财政部门文件。而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与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通知》财办200612号的规定财政资金专户应当经国务院、财政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部门以正式文件批准后才能开设。在管理过程中虽然已经出台了《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法律法规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财政监督体系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其特定的规范对象对财政专项资金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而最近出台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办法暂行》和《中央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实施办法》等也仅仅是对某一项专项资金的规定对具体到实施方面规定的不够充分、系统使得在财政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监督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依据。三财政专户资金规模日趋扩大加大了国库监管难度增加了资金风险 财政专户上的资金直接来源于国库拨款和职能部门收到的缴费由于预算会计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拨是以专项资金文件为依据的先拨到商业银行在财政预算报表中款项反映为已经支出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事业项目是跨的甚至长达二、三年因此这部分资金有很长的滞留时间没有使用完结余下的资金并没有集中上缴到国库而是掌控在财政相关部门手中由财政自由支控体外循环较为严重加大了资金风险逃避了国库监督管理。从统计上的数字看即使是通过国库拨付的专项资金也往往是把巨额的资金一次性从国库拨付到在商业银行开设的专户上业务经办人员单从拨款凭证的注明及附注文件上无法辩明款项的真实用途也无法监督资金的使用去向和进度。金融机构为了不失去财政部门开设的专户往往对专户上空转收支、挪用借支等违规情况属于管理甚至为了保证存款余额不按照规定及时汇划相关业务影响资金正常运转。四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难影响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发挥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力度 按《国家金库条例》和财政单一账户制度的相关规定财政开户有人民银行国库管理如资金的存储、汇划和清算应属于国家金库的业务范围。而由于财政专户的特殊性国库难以对专户资金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管理削弱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同时大量专项资金游离于财政国库存款之外难以作为基础货币列入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范围而是作为存款存放在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必将受到影响和削弱。上述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各自为治。不同的专项资金规属于财政不同部门从部门局部利益、人情、逃避监管等因素出发导致了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现象二是金融机构竞争的结果。当前不同金融机构、同一金融机构不同网点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基层商业银行为完成存款任务通过各种关系争取财政部门多在本机构开设财政专户。极大的为财政部门开户提供便利、放宽开户条件迎合财政部门需求为专户结余资金借到预算外资金账户再由预算外资金账户把资金存放在各商业银行账户提供便利。三是政府部门利益驱使。地方政府为了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地方的有效信贷投入以在其机构开设账户专户存放资金为激烈手段相应的以各种名目增加了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专户数量。
二、提出的政策建议 一对现行的财政专户进行集中清理 建议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共同携手组织各商业银行及其他职能部门对财政资金专户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归并或撤销。一是实行归口统一管理。财政国库部门将各专户统一归口管理并办理相关交接手续真证实行“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二是合并同类专户。财政部门应对开设的专户进行清理和合并属于同性质或相似性质的专户予以合并实行分账核算。对待撤销专户内的资金按规定划转及时办理销户手续三是整合开户行。按照“规范、统一、高效、精简”的原则保留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或者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的银行开设的专户对在其他银行开设的专户予以撤并进行资金的统一调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实现财政资金收益的最大化。四是加强开户管理。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资金安全、规范管理意识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开户这一源头的管理。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为财政专户管理提供依据 修改《国家金库条例》和《账户管理办法》明确财政专户归类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从国家和人民银行对财政存款的定义和缴存规定来看国库存款和财政存款的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属于人民银行货币资金来源的还没有被使用的财政专项存款应及时缴存到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国库管理在《国家金库条例》中应明确国库存款和财政存款的关系。为规范财政专户的管理人民银行国库应加强对财政开户、专户资金存储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管理更好的履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现有的《账户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结算账户资金的分类只有预算外资金可以设立专户财政专项资金是作为其他需要设立专户的资金从设立专户的合规性上看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任意设立又没有办法定义其为多头开户只有对《账户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增加补充说明对财政专户进行明确规定。三探索财政专户管理新模式 利用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利用人行全面系统的服务手段和现代化的支付工具优势积极探索财政专用资金在人民银行开设账户管理的新平台。国库现在使用的核算系统以及即将推出的集中核算系统为财政专户集中在国库部门开户提供了可能。财政专户集中开设在国库部门国库部门可以对专户资金进行监管在保证专户的资金安全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证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去向合规同时国库部门还可以在资金汇划的快速是提供保证确保专项资金真正专户管理、使用高效、安全。四建立并完善财政专户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监督管理。财政、国库、银行、审计和监察等部门应在按照规定明确相关责、权、利发挥各自监管作用的同时加强部门间沟通联系通过采取联合检查或建立定期、不定期检查机制对财政专户的开立、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有效防范财政专户资金风险切实提高财政专户监管水平。二是严肃监管违规处罚力度。各检查监督单位要对设立的财政资金专用账户进行严格监督审查严肃查处商业银行在对账户使用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问题从源头遏制违规开户情况的发生确保财政资金的绝对安全。
第五篇: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发现,一些部门在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批复和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应从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完善预算编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内容过粗,分配随意性大。上报
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过于笼统, 执行中难以操作,预算安排没有细化到预算部门、单位和具体项目上。二是预算编制范围不完整。例如,在编制预算时将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中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很大部分,应该纳入地方预算而没有纳入。三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公开透明。四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的预算与本级人大报批的预算不一致,财政预算因上报对象不同而数据不同。此外还存在超范围安排专项资金预算支出指标等问题。
(二)预算批复方面:一是部分预算支出指标批复不完全,形成的待分配资金不适度、不合理。这虽然是多年习惯作法,并有一定客观原因,但不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降低了人大对预算分配的约束力。二是向各部门批复预算不及时,批复预算时间过晚,失去了财政预算的意义。三是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用等批复的部分预算支出指标未细化到具体项目或单位,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三)预算执行方面:一是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追加、调减支出随意性较大。专项资金的科目调剂、本年超收安排支出未履行向人大的汇报程序和备案手续,冲击了预算的严肃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预备费管理使用不规范。预备费成为地方政府的机动财力,大部分在上半年被超范围动用,用于安排正常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预备费的审批程序不合规,有的未向政府办理请批手续,有的用款单位未经财政部门直接向政府请批,有的未按规定向地方人大备案。
(四)预算平衡方面:结转下年支出核算不规范,未真实体现地方实有财力。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将年末滚存结存全部转入结转下年支出,使净结余为零,隐瞒地方实有财力。有的采取收入不入帐、支出挂帐等手段人为调节财政结余。有的不属于结转下年支出项目,如各种事业费、行政经费等也结转下年;有的无预算、无项目空头结转;有的事业项目已完成或不需要完成,资金结余继续结转下年。也有的隐藏机动财力,故意减少净结余而有意安排项目。
二、几点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认真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严格履行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收支项目,深化财政改革。单独向人大编报各地方本级的财政收支预算。及时足额批复预算,努力压缩预留预算支出指标,完善追加支出审批程序,减少资金分配随意性,依法进行预算的调整变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健全预算编制程序。一是要改变预算编制长期沿用的“基数法”,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二是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性资金的二次分配。改变专项资金分散性的分配体制,体现专项资金的重点使用效果;三是公开预算内容,预算要具有刚性约束力,就必须透明;四是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分立,财政部门主要具体负责预算的管理和执行,预算编制授予政府其他部门。
(三)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法律内容。一是规范预算调整行为,明确规定超收节支部分资金、预算科目间调剂等预算调整行为,应经本级政府审定,并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查和监督,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和变更,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保障措施,加大违反预算法的处罚形式和力度,对有关违反行为的处罚不仅追究行政责任,还要增加刑事责任和经济性制裁方法;三是增强预算法律意识,建立预算执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
(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完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一是强化人大预算监督力度,逐步实现预算审查监督批准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过渡,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实效性;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要事前参与预算编制过程,在编制部门预算的环节增加审计机关协助政府审定各部门预算的程序和职责,从源头、过程、结果全方位对预算进行监督;三是逐步实现向社会公开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保证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工作健康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