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 祝建辉 刘洪
“郡县治,天下安”,一语道出县域经济发展对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性。为更好地认清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笔者以新干县为例,对县域经济进行深入剖析思考,供各方参考。
一、新干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是经济结构日趋优化。随着新干县区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向高级化演进的动态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16.76亿元,比2000年增长52.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2亿,增长31.0%;第二产业增加值5.89亿元,增长76.9%;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57.8%。全县人均创造生产总值5532元,比2000年增加1815元,增长48.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41.8∶30.3∶27.9调整为35.9∶35.1∶29.0,县域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二是经济民营化日益显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治投资环境,激活民间资本,促使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和主力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贡献越来越高。从经济总量看,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4.6%,较2000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从税收情况看,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实交税金8050万元,占县财政总收入的50.0%,贡献额占据“半壁江山”;从就业情况看,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76915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6.9%,比200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新增安置就业人员26269人;从有效投入看,2004年全县民间投资完成72277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7.1%,较2000年提高了19.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主体地位日渐明朗。三是工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新干县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已脱离了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工业经济。200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4.6%,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力量,比2000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00年以来,县域第一、二、三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44.4%和30.9%。其中工业对全县生产总值贡献高达35.8%,成为牵引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是特色农业比重超半。自1999年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优质果业、中药材、良种生猪、山塘水库立体开发四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以来,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2004年,全县完成果树高接换种1.2万亩,其中嫁接三湖红桔1300亩,新栽红桔等优质果树3930亩,累计优质果树面积占果业面积的74.5%;新栽中药材2.32万亩,中药材面积达14.8万亩,初步形成了“一乡一药,多乡多药”的发展格局;在生猪出栏中,三元杂交猪出栏26.3万头,增长38.4%,占出栏生猪的65.4%;山塘水库立体开发面积2.34万亩,占水产品养殖面积的47.2%。果、药、猪、鱼已成为全县农业的四大特色,四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2.9%。
二、新干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改革不断深化和我国加入WTO进入后过渡期的新形势下,尤其与发达兄弟县市相比,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实力不强。与全市各兄弟县(市、区)比较,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实力强。但与发达县市比较,结果令人堪忧。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公布的2004年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名单中,综合考虑人口(2倍于新干县人口内)、地理位置(较相邻)因素,选择江苏的太仓市(排第14位)、扬中市(排第38位)、金坛市(排第50位)及浙江的玉环县(排第28位)、平湖市(排第31位)5个县市进行比较。江浙5县市经济总量平均为125.11亿元,是新干县的7.5倍;人均GDP为29263元,为新干县的5.3倍。最高的太仓市总量、均量分别是新干县的12.5倍、8.4倍;财政收入平均为11.92亿元,是新干县的7.4倍。最高的太仓市是新干县的13.4倍。此外,新干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不快、办法不多,措施不配套,使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2004年,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不足55%,与江浙发达县市民营经济比重高达90%的差距较大。
二是速度不快。2000年至2004年,新干县GDP年均增长11.1%,比江苏金坛市1999年至2003年间年均16.4%的增长速度低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基数仅为其的六分之一的条件下,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反而仅是其的百分之六十。按照经济规律,新干县区域经济要赶上发达县市,发展速度必须不断加快,否则永远落后,差距不断拉大。
三是特色不浓。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缺乏个性特色,除玻璃、食品具有较强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外,其它难有一定规模的品牌产品。加之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难以形成资源转移产业链。虽然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开始形成一些县域特色的产业和区域品牌,但其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与规模有限。而浙江省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色”的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如:桥头的纽扣、绍兴的纺织、诸暨大唐的袜业、慈溪的小家电、乐清的低压电器等,均成为全国行业老大。以皮鞋制造业的专业分工从乐清白石的鞋纸、永嘉黄田的鞋饰、河通桥的鞋料等特色之浓、分工之细,使别人几乎无从竞争。
四是环境不优。县域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也是制约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地理位置的制约,新干县地处江西中部,属典型内陆丘陵区。“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线”,大量的货运只能依靠京广线和内河运输及公路运输解决,因此,交通地理条件对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比较弱。二是基础设施的制约,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由于投入不足,在水、电、路、园区规划等环境建设上显得滞后,与江浙发达县市比较差距较大。部分边、穷的村,出入不便,信息闭塞。同时,县域信用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也不理想,县城知名度、美誉度不高,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是就业不足。新干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2004年全县劳动力19.54万人,占全部人口的64.2%;全县从业人员为16.42万人人,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84.0%,尚有近16.0%的处于“无业”状态,也就是说尚有3.1万劳动资源富余。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65.4%,比重明显偏高,而在效益相对较高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中,从业人员仅占25.9%,这一方面说明新干县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另一方面说明新干县劳动力就业结构不甚合理,长此以往,必然对新干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促进新干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建议 根据新干县区域经济现状,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新干县区域经济,笔者认为:六个坚持不可少。
1、坚持以发展县城经济为龙头。实践证明:只有县城经济的加快发展,才有可能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城金川镇位于县境中部,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万人,具有较好的交通通讯优势和人文环境。因此,要利用和发挥这个已有地缘优势,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功能、做美环境、做强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县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一要规划好县城的功能。可按照县域人口的30%来规划县城的发展控制区域,规划好加工业区、商务区、贸易区、住宅区,形成县城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二要加强县城建设。要放低门槛,加大“引农进城”力度,提升县城“人气”。加大城市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县城承载功能;三要提高县城管理水平;四要大力繁荣城市经济。
2、坚持以发展园区经济为支撑。要围绕“完善功能、落实项目、打造特色、提升形象”四个重点,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引导各类企业退城进园,同类集聚,抱团发展,促使园区经济成为新干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点。一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完善工业园南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环区大道和各条支道的建设;抓紧北区规划的组织实施,先行搞好水、电、路“三通”,尽早构筑总体框架;高起点规划河西高新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二要加快项目进区。完善项目进区考核办法,加快引进一批“高、新、精、大”项目,强力突破“大项目”进区;对园区现有企业及待建项目,要全程跟踪服务,促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三要抓紧完善园区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机电、服装鞋帽、玻璃灯饰、医药化工等特色园的规划建设,努力形成“园中套园、一园一业”的产业布局。
3、坚持以发展非公经济为重点。近年来,新干县非公有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对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社会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最有后劲的发展板块。但新干县非公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和管理水平低,与江浙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仍处在资本初始积累阶段,非公经济发展有较大的空间。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非常重要的新增长点来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新干的重要财富源泉来抓,进一步健全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公平待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保障合法权益,优化发展环境,全力确保民营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4、坚持以发展劳务经济为补充。劳务经济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商等获取的经济收益。2004年全县离乡务工人员达4.76万人。农村外出从业得到的报酬人均6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8.9%,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壮大新干县劳务经济,以加快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要鼓励、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政策上,具体措施上(比如建立外出打工中介组织、外出打工协会等服务性中介组织),给予支持和保护,促进新干县劳动力外出打工规模化、组织化;二要依托全县“三化”进程,加快新干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面,做到扩大就业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要以推动全民创业为契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发展壮大“归雁经济”。
5、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县上下都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要形成无外不快、无外不活、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共识,积极策应对接“长蛛闽”、承接“昌吉新”、融入全球化战略,积极创新思路,坚持实行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重点做活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和开发式招商,主攻劳动密集型产业、挂靠配套型产业和外向型产业。要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落户新干县,达到“一子定乾坤”的效果;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新干县,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6、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动力。发达县市的实践表明,项目能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凡是有大项目的县(市),其经济实力就大为增强。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大做项目、大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以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立足新干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基础,主动跟进江浙等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并瞄准国家投资导向和重点,选择引进项目,尤其是“三农”、园区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县乡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和精制盐、食品、机电、旅游服务业及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项目,通过项目培育建立新的产业、产品优势,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作者单位:新干县统计局
南昌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
第二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嘉兴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嘉兴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嘉兴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三篇: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仁风镇镇长毕义忠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仁风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仁风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仁风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仁风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仁风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第五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实力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