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处罚权授予问题研究报告
关于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问题的汇报材料
行政处罚是证监会在执法中经常使用的制裁手段。它在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证法律法规有效贯彻执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是保证行政处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也是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行政水平的前提。根据《关于就授予派出机构部分行政处罚权事项调研的函》(处罚委函[2007]6号)的要求,我局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的必要性
1、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在行政处罚执法工作中,证券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对证券、期货市场的发展和运行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证监会实行“查审分离”制度,集中行使处罚权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办案水平,但随着案件数量的增多,由于案件审理程序复杂,对工作的精度要求也相当高,案件不论难易大小、轻重缓急,都由一个部门集中处罚,显然压力太大,甚至成为整个执法环节的瓶颈,影响到执法效率。像我局从2004年至2006年共自立自查案件12件,但截止到07年4月只有4件做出了行政处罚,大多数案件还在审理中。效率可见一般,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但过于集中的行政处罚体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授予派出机构一定的行政处罚权,是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有效途径。
2、提升派出机构监管权威的重要途径。
违法行为只有及时打击,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谓“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以前有些案件,从立案稽查到最终做出处罚决定的周期太长,时过境迁,行政处罚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很多违法违规的机构和个人,被处罚时已经不存在或者下落不明,处罚的惩罚性无法体现。适当分权给派出机构,及时惩处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提升派出机构监管权威。
3、证券市场发展自身的需要。
股份全流通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在全流通格局下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既可能优化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也可能直接导致市场操纵、利润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派出机构由于没有行政处罚权,因此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在立案时非常谨慎,小案不愿立,发展成多个违法行为并发时才立,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授予派出机构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才能体现出依法行政。
4、节约执法成本,合理配臵执法资源。
从会机关与派出机构执法队伍的人员数量来看,80%的人员在派出机构,而以会机关较少人员来审理堆积如山的案件,不仅效率不高,也是对派出机构执法资源的浪费。授予派出机构部分行政处罚权,可以较好地节约执法成本,合理配臵全系统的执法资源。5、缓解执行难的问题。
执行工作与行政处罚工作紧密相连。我国《行政处罚法》第51条明确规定,执行工作应当由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承担。派出机构被赋予行政处罚权,依法应负责案件的执行工作,执行工作自然成为派出机构的工作职责之一,必会得到派出机构的重视,改变以往协助会机关完成执行任务,不承担责任,导致执行不力的现状。
二、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的可行性
1、派出机构执法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素质和能力。近年来,派出机构在股权分臵改革、上市公司清欠、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大量案件查处中,极大地锻炼了监管队伍,监管人员水平能力迅速提高,应付各类市场新变化的能力也在提高,同时派出机构招聘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像湖南证监局,注册会计师占到1/4,法律专业人员占到1/8,设立了专门的法律研究室,人员结构合理,能够适应行政处罚权下放的工作要求。
2、符合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的基本要求。我国《行政复议法》第12条第2款规定,“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处罚法》也规定了上级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的监督职责。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作为金融监管机关,分别设臵了二到四级的行政处罚机构,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复议。而证监会的所有案件均由会机关自己处罚,自己复议,常常引起当事人的误解和不满。分级设臵行政处罚机关符合行政法律法规的基本理念,有利于保护被处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证监会依法行使职权。
三、派出机构行政处罚工作机构的设置
如授予派出机构部分行政处罚权,派出机构就应设立相应的行政处罚工作机构。就目前证监会的行政执法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派出机构可以参照会机关行政处罚部门的做法,设立两个层次的机构。
第一层次是行政处罚具体执行机构,各派出机构要设立法律处,专门负责辖区内案件的审理、处罚与执行工作,也就是具体的办事机构。
第二层次是行政处罚的最后决定机构,派出机构可设立常设性的议事机构,如XX证监局行政处罚委员会,由分管局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机构、上市、期货等业务的局长以及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该委员会由5-7人组成。
四、关于处罚职责的划分与授权后的工作督导
在行政处罚权下放中,会机关与派出机构的案件处罚职责如何划分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用案件分类法来区分职责,就当前证监会查处的案件来讲,可以分为五大类型。、稽查二局负责侦办的三类案件,即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证券欺诈。2、稽查一局大案要案处负责侦办的案件。3、稽查一局牵头查办的其他案件。4、派出机构自立自查的一般案件。、日常监管部门(包括会机关和派出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
我们建议,对派出机构的授权只限于第4项以及第5项中的一部分。
授权后,工作督导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派出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要向中国证监会报备;二是中国证监会派出工作人员进行巡查;三是在必要时,将复议工作交给中国证监会。
五、授予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可能产生的影响
授权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对派出机构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落实辖区监管责任制,促使派出机构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执法水平,能更好维护辖区证券期货市场的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派出机构的工作量,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将超负荷运转;责任加重,派出机构将面临依法取证、正确认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的较大压力,还将面对地方各种关系对依法行政的干扰;派出机构一旦被授予行政处罚权,将面临行政诉讼风险,如何防范其风险提上日程。
湖南证监局法律处
第二篇:略说森林公安行政处罚权问题
略说森林公安行政处罚权问题
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涉林行政案件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森林公安机关究竟可以办理哪些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象铁路、航空等治安案件那样,专门规定涉林治安案件的种类?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偷砍他人林木、故意毁坏种苗或林木、失火烧毁森林或林木之类的行政处罚案件,是作为治安案件办理还是作为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如此等等。要弄清以上问题,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地来分析森林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问题。
一、森林公安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分别来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其本身没有独立的行政处罚权。
森林公安机关为什么没有独立的行政处罚权?这是由森林公安自身性质决定的。森林公安机关只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领导之下的机构,其没有资格象Ⅰ级行政主管部门那样参与国家行政处罚权的分配。这就好比说,国家行政处罚权就象一个大蛋糕,如何分配和“食用”呢?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各行业行政处罚权分配不重不漏。国家通过对行政机关职能的划分,将行政处罚权这块“蛋糕”一一分配切好,这一块是林业的,那一块是公安的,再那一块是工商的,如此等等,每一块之间必须尽量清楚明白,既不能互相交叉,又不能留下漏洞。交叉了,就会相互抢吃,或相互推让;漏点了,就会搁在那儿无人动筷。当然,理论如此,但事实上还是有交叉或漏洞的。二是行业内行政处罚权归口集中统一。国家将某一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分配给某一行业后,一般会按层级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使。如林业行政处罚权,国家授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在同一层级同一行政区域,国家原则上是不会象分配各行业行政处罚权那样,再对某一行业的行政处罚权进行“二次分配”,从而造成某一行业执法主体林立。以林业行政处罚权为例,国家在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后,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将这些行政处罚权一一分配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各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即国家不会从法律层面上规定森林公安行使哪些林业行政处罚权,林政稽查队行使哪些林业行政处罚权,木材检查站行使哪些林业行政处罚权,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行使哪些林业行政处罚权,以此类推。行业内行政处罚权的分配与行使,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自己的事情,或直接行使,或法律授权行使,或通过委托执法等形式行使。这些法律授权或受委托执法的机构虽然形式上看起来在独立行使行政处罚权,甚至是可以依照法律规定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但实质上这些行政处罚权都不是他们自己的,或者通俗地说,他们在国家行政处罚权分配名册上,没有“户头”,“户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有时也会就行使某一行政处罚权作出一些操作层面的规定,不过这些操作性规定并不会改变国家行政处罚权分配的“版图”。
对以上观点,也许有人会立即反驳。《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国家林业局关于授权森林公安机关代行行政处罚权的决定》(1998年6月26日国家林业局令第1号发布)和《国家林业局关于森林公安机关查处林业行政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林安发〔2001〕146号)也都分别规定森林公安机关可以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怎么说法律没有规定森林公安机关独立行政处罚权呢?但如果认真分析以上法律和文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授权和代行。这就是说,森林公安的林业行政处罚权来源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只是在其授权下代行其行政处罚权而已。即使是这样的规定,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越俎代疱”,规定了本不该由法律规范的事项。
那么,法律规定公安派出所治安处罚权又作何解释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这不是明明规定了公安派出所的行政处罚权吗?怎么说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才有独立的行政处罚权呢?在此,我们应注意这样两点:第一,治安管理处罚的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是“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而不是“应当”由公安派出所决定。这就是说,公安派出所的这一行政处罚权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公安派出所的这一行政处罚权仍然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范畴之列,公安派出所对这一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并不排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该行政处罚权的行使,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并没有将公安派出所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进行“分权”。第二,治安管理处罚的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并不是对治安处罚权“种类”的规定,而是对“幅度”的规定。国家分配给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无论什么种类,都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而不属于公安派出所,公安派出所没有独立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之外的行政处罚权。法律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在一定“幅度”内行使治安处罚权,只是基于操作方便,简化审批程序而已。从本质上说,公安派出所行使的这一治安处罚权,从国家行政处罚权分配的“户头”来看,仍然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而不是法律的“额外赋予”或“另外生成”。
森林公安机关行使的治安处罚权又来源何处呢?公安部《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公通字〔2006〕12号)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森林公安机关对其管辖的治安案件,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公安部《关于森林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批复》(公法〔2008〕18号)规定:“有关森林公安机关与地方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管辖分工,可以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这是否说明森林公安机关有独立的治安处罚权呢?答案是否定的。以上文件规定恰好说明,森林公安行使的治安处罚权,实际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根据森林公安职能和案件管辖分工而分配的,其本身并不存在独立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之外的治安处罚权。与森林公安机关行使的林业行政处罚权来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一样,森林公安机关行使的治安处罚权来源于其另一个主管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二、森林公安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应当分清案件性质,分别按照林业行政处罚权与治安处罚权的不同特点依法行事。
有人认为,既然森林公安机关既可以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又可以行使治安处罚权,那么,在处理涉林行政处罚案件时,森林公安机关就有选择行政处罚权的权利,譬如可以对故意毁坏林木的违法当事人给予治安处罚。这显然是有违法律精神和原则的。应该说,森林公安机关所行使的林业行政处罚权与治安处罚权其实是互不相干的,只不过由同一种执法机构行使而已。按照国家分配行政处罚权的原则,此二者之间应当是或者说最佳状态是矛盾关系,互不包容,互不交叉。如果国家把某种行政处罚权分配给林业部门成为林业行政处罚权,那么就不会再将这种林业行政处罚权规定为治安处罚权,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什么没有专门规定涉林治安案件的缘故。有的人错误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专门规定涉林治安案件,是林业部门和森林公安机关没有努力争取的原因;恰好相反,避免把林业行政处罚权变为治安处罚权才正是法律需要做到的,否则会造成国家行政处罚权分配不清以及执行不统一。
也许有人仍然大惑不解,既然国家设立有森林公安机关,为什么不将林业行政处罚权划出一部分,作为治安处罚权交给森林公安机关行使呢?这就是一个“源”和“流”的问题。国家行政处罚权是“源”,而执行机构是“流”,只有设立了行政处罚权,才会有相应的执行机构;而不可能先预设一个执行机构,然后再专门为这个执行机构设立行政处罚权。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会因为有森林公安机关存在,就将某些林业行政处罚权变更为涉林治安处罚权,以此显示和强化森林公安机关的治安处罚权。如此,岂不是削足适履?
虽然森林公安机关可以行使两种不同性质的行政处罚权,但这绝不意味着森林公安机关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行事,将林业行政处罚权和治安处罚权混用。这就好比说,两名老师分别发给我们毛笔和画笔,但并不是我们有了这两支笔后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必须是书法课上用毛笔,美术课上用画笔,如果颠倒过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此,森林公安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必须先分清案件性质,然后依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或者治安处罚权。是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就不能给予治安处罚,是治安案件就不能给予林业行政处罚,二者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在执法实践中,森林公安机关如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与治安处罚权呢?从执法情况来看,森林公安机关行使治安处罚权,除了执法权限以外,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森林公安机关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存在较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在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时,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人员的身份是人民警察还是其他?有人认为,森林公安机关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的执法人员,本身就是人民警察,难道此身份还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问题。森林公安机关在行使治安处罚权时,行使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其执法人员出示的是人民警察证,所以其执法人员身份是人民警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森林公安机关在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时,行使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其执法人员出示的是林业行政执法证,所以其执法人员身份与林业部门其他执法机构的执法人员身份一样,是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而不是人民警察。如果有人硬说以人民警察身份也可以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的话,那么有两点是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的。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六条规定的人民警察十四项职责,没有一项职责是人民警察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的,这说明如果以人民警察身份出现,就不能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人民警察在执法时可以依照职权采取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无此项职权,也就是说人民警察身份与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存在着矛盾。第二,执法手段问题。有人认为,既然森林公安机关也是公安机关,那么公安机关执法理所当然应该使用公安执法手段。这个逻辑推理看似合理,实则是靠不住的。在这个逻辑推理中,大前提“森林公安机关是公安机关”没错,但小前提“公安机关执法使用公安执法手段”是个假命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就行政处罚案件而言,公安机关只有办理公安行政处罚案件才可以使用公安执法手段,办理其他案件,如森林公安机关办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就不能使用公安执法手段。所以,在小前提错误的情况下,其结论“森林公安机关执法应该使用公安执法手段”也就存在谬误。
为什么会产生森林公安机关执法有时不能使用公安执法手段的情况?这是由森林公安双重管理体制决定的。由于双重领导的原因,森林公安机关既是公安机构,也是林业机构。在行使治安处罚权时,森林公安机关是公安机构;在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时,森林公安机关是林业机构,此时与其公安职能无关。如果森林公安机关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也可以使用公安执法手段,则会造成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的各执法机构之间不平等和不统一,这显然有违法律精神和原则。其实,森林公安机关在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时,只需把握一个原则即可:即其他林业行政执法机构有什么样的权力,森林公安机关就有什么样的权力,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可以对四类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以自己名义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外,再无其他任何特权。
三、森林公安机关行使的林业行政处罚权和治安处罚权有时出现竞合情形,具体实践时应依照法律适用原则来处理。
如前面所述,国家分配各行业行政处罚权时,原则上应不重不漏,但实际上并不可能做到,这也就产生了大量竞合情形。就森林公安机关执法实践而言,林业行政处罚与治安处罚的竞合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也是处理时最难把握的。此类竞合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包含关系。即治安处罚的行为在内涵与外延上包含林业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治安案件的伪造、变造、买卖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案,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案与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非法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由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违法买卖的证件、文件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买卖证件、文件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
对于以上竞合情形,我们可以把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看作是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特别情形。对这种包含关系的竞合情形,我们可以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则,将买卖有关林业证件、文件的行为以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处理。
第二,交叉关系。即治安处罚的行为与林业行政处罚的行为在内涵与外延上相互交叉。如治安案件的盗窃案与盗伐林木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以盗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对于这种交叉关系的竞合情形,我们仍然可以把盗伐林木的“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部分看作是盗窃的特别情形,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则,将偷树行为(盗窃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的零星林木除外)以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处理。
第三,矛盾关系。即治安处罚的行为与林业行政处罚的行为在内涵与外延上既不相互包容,又不相互交叉。与前两种竞合情形有所区别的是:这种竞合情形不是调整关系的竞合,而只是调整对象所指物的竞合。对这种竞合情形的处理,在执法实践中存在着较大争议。如治安案件的故意损毁财物案与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违法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等毁坏林木案,毁林采种或者违法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过度修枝等毁坏林木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和其他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该条第二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对此类竞合情形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举例说明。2008年3月15日,某县长岭镇大畈村村民李某以同村村民张某承包栽植的意杨影响自家庄稼采光为由,将张某2006年2月栽植的意杨砍断9株,价值270元。对于本案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应作为故意损毁财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给予李某治安处罚;二是认为应作为故意毁坏林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给予李某林业行政处罚; 三是认为以上两种处理意见都合法、都可行。
单从具体法律规定的角度而言,以上三种意见的确可以各自找出法律依据,谁能说林木是财物而不是森林资源,或是森林资源而不是财物?那么是不是应如以上第三种意见所言,两种处罚都可以呢?如此,法律的统一性、严肃性何在?公平、公正如何体现?也许有人会说,可以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来解决这一问题,将本案作为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来处理。但是,森林法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特别法吗?或是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故意毁坏森林、林木,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故意损毁财物的特别情形?不是的。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故意毁坏森林、林木的处罚,强调的是对故意毁坏森林资源的处罚,而不是对故意损坏财物的处罚,此时着眼的是森林、林木的资源属性,而不是财物属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却是对故意损毁财物的处罚,而与森林资源无关。
那么,对此类案件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还得从立法本意来分析,从治安案件来说,故意损毁财物的对象是一般财物,并非确指森林、林木;从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来说,“故意毁坏森林、林木”的对象是特指森林、林木。也就是说,就故意毁坏(损毁)森林、林木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具有专门性特征。当法律对某一行为进行专门规范时,我们有理由认为,其规定的相应行政处罚权就是国家确定分配的,亦即对故意毁坏(损毁)森林、林木的行政处罚权,国家是分配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而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因此,在出现故意毁坏森林、林木案件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将此类案件作为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处理,而不宜作为治安案件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林业局《关于森林公安机关办理森林刑事、治安和林业行政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鄂林公〔2004〕388号)所规定的森林公安机关治安和林业行政处罚权,是森林公安机关的两个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将其行政处罚权委托或授权森林公安机关行使,森林公安机关实质上并无独立的治安和林业行政处罚权,只不过在操作层面相对独立而已。
第三篇:授予翻译权合同
甲方(著作权人):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出版者):______________
国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甲方拥有_________(作者姓名)(下称作者)的作品_________(书名)(下称作品)第_________(版次)的著作权,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甲方授予乙方在保同有效期内,在_________(国家、地区)以图书形式用_________(文字)翻译、出版_______册(印数)上述作品译本(下称译本)的专有使用权。
第二条 甲方保证拥有第一条授予乙方的权利。如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菱权,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三条 为翻译的目的,甲方应免费向乙方在______________在内提供上述作品的_______本加工副本。
第四条 乙方根据本合同第十七条的规定,为获得出版译本的权利,向甲方支付报酬,支付方式为:
(一)版税:_____(货币单位)[译本定价x____%(版税率)x销售数(或印数)];(例如文学作品8%,科技作品10%)或 ____
(二)一次性付酬:_______(货币单位)(例如文学作品每千字20元,科技伤口每千字25元)如果译本的最后定价高出预计定价,乙方应在译本出版后按______%增加向甲方支付的报酬.乙方在本合同签订后______月内,向甲方预付______%版税,其余版税开出版后第______月结算期分期支付,或在______月内一次付清。
第五条 乙方负责安排有资格和有能力的译者对作品进行准确性确的翻译,译者姓名和其资格证明应送交甲方,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删节、增加或以其他方式修改______作.第六条 有关译本的质量问题,由甲乙双方商定。
第七条 乙方将作者的姓名标注在译本的封面、护封和扉页的显著位置,并注明:此版本__________(书名)系__________(乙方名称)与____________(甲方名称)于______年______月协议出版。
第八条 乙方应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前出版译本。乙方因故未能按时出版,应在出版期限届满前______日通知甲方,双方另行约定出版日期。乙方支付愈期违约金,比例为______,乙方在双方另行约定的出版日期仍不能出版,甲方可以终止合同,乙方应向甲方______赔偿损失,并支付违约金,比例为______。
第九条 译本一经出版,乙方应免费于______日前同甲方提供______本样书,并应尽力推销译本的复制品。
第十条 如果乙方希望增加______册(印数),______年内乙方可以自行决定增加印数,但应将拟定议的印数和定价通知甲方,并于______日内按第四条规定的______方式向其支付报酬______。如果乙方未在译本脱销后______月内再次重印译本,授予的权利回归甲方。
第十一条 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行使除第一条规定的译本的其他任何权.第十二条 未经甲方事先同意,乙方不得将所授予的翻译权许可任何第三方行使,译本也不得单独使用乙方自己的版本说明。
第十三条 如果乙方未在______日内支付本合同规定的报酬,如甲方不解除合同,乙方应继续履行合同支付报酬,并支付愈期违约金,比例为______ ;如果方解除合同,乙方应赔偿损失,并支付违约金,比例为______。
第十四条 除本合同明确授予乙方的权利之外,作品的其他所有权利由甲方保留。乙方希望取得的权利,应在本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十五条 甲方有权核查译本的印数。如甲方指定第三方核查,需提供授权委托书。如乙方隐瞒印数,除向甲方补齐应付报酬外,还应支付违约金并承担核查费用______。如核查结果与乙方提供的印数相符,核查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十六条 如果乙方违反了本合同的约定,又未能在甲方通知其______月内改正,或甲方已撤销不能履行的合同,本合同自动终止,授予乙方的翻译权回归甲方,乙方______应向甲方赔偿损失,并支付违约金,比例为______。
第十七条 乙方委托______(银行)以_________(票据)的方式向甲方支付报酬,并按______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江苏排价折算成合同确定的币种支付。
第十八条 双方因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_______________(仲裁机构)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中国仲裁机构为__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
第十九条 因本合同引纷提起的仲裁或诉讼,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条 本合同以中、______(外国文字)两种文字写成,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一条 全同的变更、续签及其他为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商定。
第二十二条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年。
第二十三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第四篇:处方权授予测试题
2013年执业医师处方权授予测试题
姓名: 科室: 得分:
一、选择题(共10分,2分/题)
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2、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3、以下抗菌药物属于特殊使用的是:()。
A.左氧氟沙星 B.氯霉素 C.氨曲南 D.舒巴坦
4、男性,40岁,嗜酒,因胆囊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恰朋友来探望,小酌后有明显的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头痛,血压降低,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药物有关:()。
A.四环素 B.氨苄西林 C.青霉素 D.头孢孟多
5、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分布较广,一般从肾脏排泄 B.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C.对Gˉ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 D.对绿脓杆菌作用很强
二、填空题(共70分,1分/空)
1、首次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在患者入院 小时内完成。
2、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
3、日常病程记录书写间隔时间,病危患者病程记录应当至少 1次;病重患者至少 记录一次;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 记录一次。会诊当天、输血当天、手术前一天、术后连续3天、出院前一天或当天应有病程记录。
4、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应在患者入院后 小时内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间隔时间,病危患者应 一次,病重患者 天一次,一般患者应每周 次。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
5、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按 顺序书写。其内容包括、、、、,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隐性资料等。
6、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 小时内完成。出院医嘱应当包括、、、、。
7、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实行、和 三级医师查房。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次,主治医师查房 一次,住院医师实行 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8、病区均实行 小时值班制,值班需有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人员为,二线值班人员为,三线值班人员为。
9、一、二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岗,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
10、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 交接班,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11、死亡病例讨论是由 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情况应在患者死亡 天内组织进行,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 天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记录应有 和 双签名。
12、临床医师对于急症手术、输血和夜间手术、输血必须请示 同意后实施。
13、我院要求所有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细菌培养率达到 %。
14、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或方案》中规定,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率不超过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超过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率不超过 %,如确实需要,使用时间不超过 小时。
15、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抗菌药物处方权;若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处方权资格取消后,在 个月内不得恢复。
16、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 小时(重症感染 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17、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住院医师可开具 使用抗菌药物,主治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开具 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开具 使用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限于 天用量。
18、对为重症患者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 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由 负责。
19、在抢救危重症时,口头医嘱要求、,护士在执行时必须 ; 抢救过程中要边抢救边记录,时间应记录到,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 小时内补记,并加以说明。
20、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
三、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流程。
2、何为抗菌药物的非限制性、限制性、特殊使用,并各举出两种药物例子。答:
3、抗菌药物整治方案中要求Ⅰ类切口手术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7种手术是? 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D B C D C
二、填空题:1:8 2:病例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诊疗计划 3:每天、2天、3天 4:
48、每天、2~3、1~2 5:时间、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
6:
24、继续治疗(药物药名、剂量、用法、疗程及期限)、休息期限、复诊时间,随访要求、注意事项(如出院后需定期复查的检查项目、伤口换药、康复指导及生活、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项等)、其他 7: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2、每日、24小时 9: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 10:床前 11:科主任12:科主任 13:100 14:60、20、40、30、24 15:
3、6 16:72、48 17: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1 18: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值班医师 19:准确、清楚、复述一遍、分钟、6 20: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三、简答题
1、答:①病情评估: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意识状态、查体;②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汇报上级医师;③立即进行相关检查:血压、心电、氧饱和度监测、血常规、血糖、血气分析、电解质、胸腹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CT检查;④相关科室会诊;⑤与患者家属沟通并签署病情知情书;⑥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2、答:①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进行治疗。临床医师可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药物;②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肥西那只使用药物。中、重度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开具。药物;③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有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应严格控制,危重、紧急情况或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经授权专家会诊签名同意可使用。药物;
3、答: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8:
24、取得医师资格证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1周、24小时、记录者、主持人
第五篇:行政处罚权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行政处罚权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我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改革推进和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府办字[2011]100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规划建设领域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我局认真对照通知要求,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执法依据方面
我局城乡规划工作的行政执法,严格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执行,并常态性地组织学习,广泛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二、执法过程方面
自颁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后,我局紧紧围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在执法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的观念,严格遵循 “违法轻微、首犯不罚”的原则,做到处罚公开公正、过罚相当、集体审理、教育优先,对于违法行为符合不予、从轻、减轻一律以警告为先。
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将裁量情节作为行政处罚主要事实之一进行认定,在调查取证和对裁量情节、幅度进行讨论后严格执行裁量标准。
同时,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相关单位做好联动管理,保证执法的公平公开公正。
三、执法结果方面
今年,我局对行政处罚的处罚案件的执行情况和结案情况在各责任部门都进行了登记备案,没有出现重大的行政处罚案件。
四、存在不足与改善措施
我局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对外宣传不到位,少数施工企业和建房个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二是执法水平不高,我们少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当中往往觉得自己是监管者而建设单位是监管对象,潜意识中存在一种不平等身份,造成个别企业和个人对我们工作的不满;三是遇到复杂案件时在使用法律法规时把握不准。
为此,我局在今后的行政执法工作中要进一步深入组织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完善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确保在规划建设领域的行政执法中能够准确地运用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