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体制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推诿缺位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的弊端,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对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从试点和探索中可以看出,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定化、规范化、统一化和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城市行政执法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等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传统体制下,城市行政执法体制与职能的不规范、不统一、不明确等问题十分突出。从城市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来看,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是由“条”或者“块”提出草案,然后交人大或政府审议批准实施,这样就难以超脱地方、部门利益的狭隘眼界,往往会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从具体实施来看,由于各个有城市行政执法权力的部门,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实践中存在“条”与“条”的关系难以理顺,“条”与“块”之间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出现了行政执法的“交叉点”和“空白点”。如:城建部门的建筑装饰与轻工部门的室内装饰、城建部门与交通部门的客运汽车管理、城建部门与工商部门的广告管理、工商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管理、卫生部门与药品监督部门的药品质量管理等等,这些部门执法交叉点多,容易导致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效率不高、执法扰民等现象。另外,少数行政执法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以执法为“幌子”,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对违法应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而是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客观上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少数执法人员滥用职权、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办“人情案”、“关系案”,亵渎法律威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市为例,近三年来该市共办理了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破坏经济环境案件48件,给予纪律处分41人,实施责任追究12人。这些部门和人员虽然受到了处理,但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行政执法内在的原因,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基本上是每一部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都相应地设置了一个执法部门,建立了一支执法队伍,结果造成了从事城市行政执法的部门机构林立,队伍迅速膨胀。以**市为例,尽管经过大刀阔斧地机构改革,该市符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仍然达167个,这些部门80涉及到城市管理。人们形容城市行政执法管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满街都是大盖帽”。由于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到众多的行政执法部门,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管理与执法协调不够,相互推诿,导致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执法力量明显不足、执法力度不够、执法内耗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造成政府资源的大量浪费。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对执法资源是一种优化配置,能够实现“一队多能、一员多用”,能有效减少政出多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克服多支队伍费用高的弊端,有利于政府把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最需要的地方,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益。
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使管理审批权、行政处罚权和执法监督权三者分离开来,由多头执法管理向统一执法管理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向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转变。这样有利于克服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抑制行业不正之风,减少行政执法腐败现象。同时由于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处罚权限进行了界定和细化,明确了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杜绝那种“有利可图的抢着干,无利可图的踢皮球”的问题和现象,发挥各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逐步实现对城市的依法管理和长效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执法水平,改善城市软环境。
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难点
城市管理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及省、市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的其他处罚权。从实践中发现,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存在以下困难:
(一)利益问题。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一种新的行政执法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转要求与原有的行政执法体制相比,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不再行使行政审批权,实现了行政审批权与行政处罚权的分离;行使集中处罚权的机关由行使某一个方面的处罚权,变为行使几个甚至十几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体现了行使管理权部门与行使处罚权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这样一来,少数地方和部门利益短期内可能相
对减少;一些人的受益前景存在某种不确定性;某些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者则要付出代价,那种“靠执法养执法”、“为钱执法”、“以罚代管”、“人情执法”、“关系执法”等不良现象就没有市场。少数部门不可避免会以种种理由反对,或者明的表示支持,暗中处处设置障碍,甚至搬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施压。另外,行政处罚权从行政管理权中剥离出来之后,与行政处罚权
有关的一些行政权力如何划分和转移也存在问题。以行政检查权为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相关的行政检查权是附属于一定的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后,行政检查权等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权也应当随之转移,不可分离。否则,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机关就无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并收集相关证据。以上问题,除了思想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权力的归属和利益的划分问题,这就是当前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法律问题。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除了《行政处罚法》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有原则性规定外,尚无一部权威性的关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各城市为了规范本地的运作,围绕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各自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执法队伍编制、执法经费、队伍管理方式等都进行了探索,但实施以后对城市管理效果体现不一。这是因为大部分试点城市本身不具有立法权,这些文件中有很多不属于规章以上的法律性文件;即使是规章,也由于这些规章上无法律、法规作立法依据,下无现成的立法经验可借鉴,不足以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涉及规划、环保、市容等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单项法律、行政法规一般都规定由各专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主体如何行使这些专业部门法律、行政法规赋予的其专业行政部门的有关职权是一个大问题。
(三)体制问题。由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具有范围广、行政相对人层次复杂、行政处罚种类多、处罚幅度大的特征,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科学高效的运转体制至为关键。现在各地城市管理中的执法人员,大都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管理,实行的是差额预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资、办公设施、装备等都难以保证,没有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同时虽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就性质而言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由于执法人员相对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建立必要的执法安全保障体制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另外,如何协调好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理顺执法队伍内部的管理体制等等问题,也都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运行体制来解决。
三、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对策
为了积极、稳妥而有效地开展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基本法层次上,国务院应及时制定出相应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的方式、步骤、领域、范围及报批程序,机构的设立、性质、地位、领导管理体制、运作和与相关部门关系,以及行使职能的程序、公民权利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等具体规范。在具体实施中,应结合城市管理的特点,立足“精简、统一、效能”这一原则,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范围,大胆创新,对日常的、案情简单、能直接判断不需要进行更进一步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大量存在的违法行为,可以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而对于那些案情复杂隐蔽,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违法案件则应由专业执法部门保留处罚权。
(二)建立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体制。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作为一项改革,必须坚持“花钱买机制”的原则,通过弥补有关的资金缺口,建立起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新体制或机制。在机制上形成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经济利益脱钩,这样才能从源头解决城市管理相对混乱的问题。具体来说应做到三个保障:经费保障、装备保障、执法保障,建立四个机制:巡查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管理执法互动机制,这是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的前提。另外也应该将其与政府采购中心、招投标中心、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与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结合起来,与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管理的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人与城市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核心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法律保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疏堵结合、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教育在先,惩戒在后,为教育而惩戒,寓教育于惩戒;在坚决刹住一些违章现象的同时,引导违章户、违法者依法经营、规范作业;在严格执法的过程中,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执法过程作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人人关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人人服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良好风尚。
(四)循序渐进地推进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具有广泛性、琐碎性、复杂性、持久性。因其广泛,丝毫不可松懈,必须统筹考虑;因其琐碎,不能高谈阔论,必须足踏实地;因其复杂,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因其持久,不能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当前推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各地正在探索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统一的做法,作为县级城市,更应该积极吸取试点城市的先进经验、好的管理模式和成熟的做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此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第二篇: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
考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2007-12-12 15:05:0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2)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体制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推诿缺位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的弊端,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对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从试点和探索中可以看出,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定化、规范化、统一化和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城市行政执法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等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传统体制下,城市行政执法体制与职能的不规范、不统一、不明确等问题十分突出。从城市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来看,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是由“条”或者“块”提出草案,然后交人大或政府审议批准实施,这样就难以超脱地方、部门利益的狭隘眼界,往往会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从具体实施来看,由于各个有城市行政执法权力的部门,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实践中存在“条”与“条”的关系难以理顺,“条”与“块”之间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出现了行政执法的“交叉点”和“空白点”。如:城建部门的建筑装饰与轻工部门的室内装饰、城建部门与交通部门的客运汽车管理、城建
部门与工商部门的广告管理、工商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管理、卫生部门与药品监督部门的药品质量管理等等,这些部门执法交叉点多,容易导致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效率不高、执法扰民等现象。另外,少数行政执法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以执法为“幌子”,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对违法应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而是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客观上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少数执法人员滥用职权、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办“人情案”、“关系案”,亵渎法律威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市为例,近三年来该市共办理了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破坏经济环境案件48件,给予纪律处分41人,实施责任追究12人。这些部门和人员虽然受到了处理,但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行政执法内在的原因,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基本上是每一部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都相应地设置了一个执法部门,建立了一支执法队伍,结果造成了从事城市行政执法的部门机构林立,队伍迅速膨胀。以**市为例,尽管经过大刀阔斧地机构改革,该市符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仍然达167个,这些部门80涉及到城市管理。人们形容城市行政执法管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满街都是大盖帽”。由于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到众多的行政执法部门,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管理与执法协调不够,相互推诿,导致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执法力量明显不足、执法力度不够、执法内耗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造成政府资源的大量浪费。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对执法资源是一种优化配置,能够实现“一队多能、一员多用”,能有效减少政出多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克服多支队伍费
用高的弊端,有利于政府把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最需要的地方,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益。
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使管理审批权、行政处罚权和执法监督权三者分离开来,由多头执法管理向统一执法管理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向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转变。这样有利于克服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抑制行业不正之风,减少行政执法腐败现象。同时由于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处罚权限进行了界定和细化,明确了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杜绝那种“有利可图的抢着干,无利可图的踢皮球”的问题和现象,发挥各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逐步实现对城市的依法管理和长效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执法水平,改善城市软环境。
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难
点
城市管理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及省、市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的其他处罚权。从实践中发现,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存在以下困难:
(一)利益问题。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一种新的行政执法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转要求与原有的行政执法体制相比,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不再行使行政审批权,实现了行政审批权与行政处罚权的分离;行使集中处罚权的机关由行使某一个方面的处罚权,变为行使几个甚至十几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体现了行使管理权部门与行使处罚权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这样一来,少数地方和部门利益短期内可能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第三篇: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思考
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体制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推诿缺位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的弊端,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对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从试点和探索中可以看出,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定化、规范化、统一化和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城市行政执法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等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传统体制下,城市行政执法体制与职能的不规范、不统一、不明确等问题十分突出。从城市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来看,大部分法律法规都是由“条”或者“块”提出草案,然后交人大或政府审议批准实施,这样就难以超脱地方、部门利益的狭隘眼界,往往会出现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从具体实施来看,由于各个有城市行政执法权力的部门,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实践中存在“条”与“条”的关系难以理顺,“条”与“块”之间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出现了行政执法的“交叉点”和“空白点”。如:城建部门的建筑装饰与轻工部门的室内装饰、城建部门与交通部门的客运汽车管理、城建部门与工商部门的广告管理、工商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量管理、卫生部门与药品监督部门的药品质量管理等等,这些部门执法交叉点多,容易导致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效率不高、执法扰民等现象。另外,少数行政执法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以执法为“幌子”,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对违法应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送,而是以罚代管,以罚代刑,客观上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少数执法人员滥用职权、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办“人情案”、“关系案”,亵渎法律威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市为例,近三年来该市共办理了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破坏经济环境案件48件,给予纪律处分41人,实施责任追究12人。这些部门和人员虽然受到了处理,但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行政执法内在的原因,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基本上是每一部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都相应地设置了一个执法部门,建立了一支执法队伍,结果造成了从事城市行政执法的部门机构林立,队伍迅速膨胀。以**市为例,尽管经过大刀阔斧地机构改革,该市符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仍然达167个,这些部门80%涉及到城市管理。人们形容城市行政执法管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满街都是大盖帽”。由于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到众多的行政执法部门,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管理与执法协调不够,相互推诿,导致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执法力量明显不足、执法力度不够、执法内耗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造成政府资源的大量浪费。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对执法资源是一种优化配置,能够实现“一队多能、一员多用”,能有效减少政出多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克服多支队伍费用高的弊端,有利于政府把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最需要的地方,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益。
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使管理审批权、行政处罚权和执法监督权三者分离开来,由多头执法管理向统一执法管理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向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转变。这样有利于克服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抑制行业不正之风,减少行政执法腐败现象。同时由于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处罚权限进行了界定和细化,明确了与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杜绝那种“有利可图的抢着干,无利可图的踢皮球”的问题和现象,发挥各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逐步实现对城市的依法管理和长效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执法水平,改善城市软环境。
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难点
城市管理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及省、市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的其他处罚权。从实践中发现,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存在以下困难:
(一)利益问题。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一种新的行政执法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转要求与原有的行政执法体制相比,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不再行使行政审批权,实现了行政审批权与行政处罚权的分离;行使集中处罚权的机关由行使某一个方面的处罚权,变为行使几个甚至十几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体现了行使管理权部门与行使处罚权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制约。这样一来,少数地方和部门利益短期内可能相对减少;一些人的受益前景存在某种不确定性;某些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者则要付出代价,那种“靠执法养执法”、“为钱执法”、“以罚代管”、“人情执法”、“关系执法”等不良现象就没有市场。少数部门不可避免会以种种理由反对,或者明的表示支持,暗中处处设置障碍,甚至搬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施压。另外,行政处罚权从行政管理权中剥离出来之后,与行政处罚权有关的一些行政权力如何划分和转移也存在问题。以行政检查权为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相关的行政检查权是附属于一定的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后,行政检查权等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权也应当随之转移,不可分离。否则,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机关就无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并收集
第四篇:江苏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
江苏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和保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决定,由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遵循合法、合理、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管理需求及其变化等因素,合理配置和调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经费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执法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机构编制、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公安、环保、城乡规划、市容市政、园林绿化、工商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以下简称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关工作。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指导、监督全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承担审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方案、制定行政执法规范、指导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协调行政执法争议、组织行政执法检查和案卷评查、开展评议考核和表彰奖励等相关职责。具体工作由其下设的执法监督机构承担。
省公安、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对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相关业务的指导工作。
第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设立的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区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对所属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保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规定履行职责,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机制,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组织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十一条 对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
第二章 执法权限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下列行政处罚权:
(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二)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违法建设的行政处罚权;
(三)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市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五)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公共场所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物质的行政处罚权,以及对向城区河道、水面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行政处罚权;
(六)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广场等室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八)城市管理领域其他类别的行政处罚权。第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实施与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有关的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权。
第十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类别、区域等具体范围,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决定。省人民政府决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具体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承担。
前款所称方案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提出拟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范围、梳理具体执法事项及其依据,并明确相应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经费来源、人员配备、执法制度等内容。具体要求按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除行政区划调整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省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等法定事由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范围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省人民政府决定。
除前款规定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范围。
第十六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有关的其他执法权限,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同时将公布情况报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原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经统一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效;原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履行的其他行政管理和监督职责,应当依法继续履行。
第三章 执法规范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会同省机构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科学管理、规范执法的要求,按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所覆盖的区域面积或者所服务的常住人口数量,确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配备比例和执法装备配置标准。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配备比例和执法装备配置标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本地区配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的具体要求,配备、调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使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配置与执法任务相适应。
第十九条 设区的市城区范围内,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不重复设立行政执法队伍。城区人口一百万以上的设区的市,由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承担行政执法职责并设立行政执法队伍;城区人口不足一百万的设区的市,可以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承担行政执法职责并设立行政执法队伍。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设立行政执法队伍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对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统一招录、培训、督察、考核和交流。
第二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公开招考、择优录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江苏省行政执法证》,方可上岗执法。
第二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遵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着统一行政执法工作服饰,佩戴统一行政执法标识,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装备应当使用统一行政执法标识。
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不得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服饰,不得佩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标识。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装备不得使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标识。第二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根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辅助工作需要,采取统一招录的方式聘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辅助人员。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可以承担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教育、日常巡查、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不得从事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工作。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辅助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维护其合法权益。具体办法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开展执法巡查,在职权范围内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行为。对正在实施的违法建设、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等行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立即改正,拒不停止违法行为或者不立即改正的,应当采取查封违法现场、拆除等措施予以制止和纠正,及时消除危害后果。
第二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可以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采取不同的行政执法方式。对违法情节较轻或者主动消除危害后果的,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直接给予行政处罚的外,应当先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告诫、引导,并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法进入发生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并制作检查笔录;
(二)以勘验、拍照、录音、摄像等方式进行现场取证;
(三)询问案件当事人、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
(四)查阅、调取、复印与违法行为有关的文件资料;
(五)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设施、财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当事人、证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不在现场的,应当由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无见证人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注明情况。
第二十六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时,应当全面、客观、公正,符合法定程序,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不得伪造、隐匿证据。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期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扣押措施时,应当通知当事人按照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依法作出解除扣押决定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时认领被扣押的财物。当事人逾期不接受处理、逾期不认领被扣押的财物或者当事人难以查明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发布公告,公告期为六十日。公告期满后,当事人仍不接受处理或者无人认领被扣押的财物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采取拍卖、变卖等方式妥善处置被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变卖所得款项应当上缴国库。
被查封、扣押的财物为鲜活物品或者其他不易保管的财物的,当事人逾期不接受处理或者当事人难以查明的,可以在登记后拍卖、变卖;无法拍卖、变卖的,可以在留存证据后销毁。
第二十八条 对当事人弃留现场的财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登记并妥善保管,并通知当事人按照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当事人逾期不接受处理或者当事人难以查明的,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以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当事人陈述、申辩时提出的事实、理由成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符合听证条件,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采用公告方式送达法律文书的,可以通过其门户网站和公告栏进行。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其网址和公告栏地址。
第三十一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使用全省统一格式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
第四章 执法协作
第三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行政执法协作,保障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效实施。
第三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城市管理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及时通报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等情况。
第三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需要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认定、鉴定、检疫、检测,或者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证明材料、资料等信息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结论或者提供相关信息,并不得收取费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涉及当事人应当缴纳赔偿费、补偿费的,应当告知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由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依法作出赔偿、补偿认定。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拒绝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或者阻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将有关情况告知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提供相关证据并依法采取措施,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保障职责,采取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设立公安派出机构等保障措施,查处当事人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擅自拆封或者使用被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封的场所、设施、财物等违法行为。
当事人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由公安机关按照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行为处理。
第三十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发现依法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查处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告知或者移送有关行政机关处理;有关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依法应当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告知或者移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发现有重大治安、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报有关部门,或者依法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执法参与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完善执法参与制度和机制,通过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健全社会治理机构、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引导、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推动社会共同治理。
第四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有关的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等信息,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四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联系,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城市管理社会自治和行业自律。
第四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在对停车场或者其他停车设施以及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旧货交易等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经营场所进行规划布点时,应当听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意见。现有停车设施、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经营场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应当按照方便居民生活、不影响道路交通的原则,划定临时停车点和经营场所。
第四十三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财物保管、信息采集、代履行等事务交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实施。
第四十四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城市管理相关工作,发现并报告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组织动员本区域相关单位和居民、村民参与治理活动。
第四十五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与物业管理有关的社会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对物业管理区域内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禁止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劝阻、制止,并依法及时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参与城市管理共同治理,促进组织和成员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并对其成员的活动进行监督。第四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劝导公民守法,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鼓励志愿者有组织地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社会共同治理活动。
第四十八条 新闻媒体应当依法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全面、客观地报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第四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对公众依法参与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遭受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救助或者补偿。
第六章 执法监督
第五十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监督,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范围。
第五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等作出具体规定。第五十二条 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各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做好相关执法业务培训、宣传教育、执法协调等相关工作,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从事相关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职能。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应当全部上缴本级财政,不得作为经费来源。
第五十四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行政执法职权的行为,应当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层级监督。上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发现下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上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所在地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五十六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法制审核、督查、考核、执法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第五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其门户网站、公告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职权范围、执法依据、裁量基准、执法程序等事项。
第五十八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纳入信用管理。
第五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设区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受理;不服设区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受理。
第六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其他监督方式。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为投诉人、举报人保密。第六十一条 下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督促整改,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决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
(二)已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决定集中的行政处罚权,未实际集中到位的;
(三)擅自调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范围的。
第六十二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未着统一行政执法工作服饰、佩戴统一行政执法标识,或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装备未使用统一行政执法标识的;
(二)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服饰、佩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标识,或者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装备使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标识的。第六十三条 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继续行使已经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的;
(二)应当移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理的案件不按照规定移送的;
(三)拒绝、拖延认定、鉴定、检疫、检测,或者拒绝、拖延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证明材料、资料等信息的;
(四)阻碍或者干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六十四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违反本条例,拒不履行执法协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管理以外的其他领域以及特定区域、流域等范围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相关行政执法活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2011年01月04日 16时57分 433 主题分类: 行政诉讼 建设建筑
“城市管理”
“行政处罚权”
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
《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已经2010年12月21日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 阎立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规范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管理委员会是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具体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市、县级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以下简称城管执法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行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城管执法部门可以委托所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具体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县级市、区城管执法部门向街道、建制镇(开发区)派驻的执法机构,依照职责分工负责行使该辖区内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第五条 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容市政、园林和绿化、水利(水务)、环保、工商、公安、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城管执法部门做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第六条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坚持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推行行政指导,引导公众参与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全额拨款。
第二章 职责权限
第八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第九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违法建设的行政处罚权,但对规划部门已受理行政许可但尚未批准即进行建设、已经规划部门批准的在建项目未按照规划设计或者许可条件建设、临时建筑到期后未经续批的违法建设的行政处罚权除外。
第十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但对发生在园林、风景名胜区、单位内部的城市绿化违法行为以及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城市绿化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除外。
第十一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除燃气、节水、供水、排水、防洪设施管理以外的行政处罚权。
第十二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下列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一)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发出高噪声招揽顾客的;
(二)在机关、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广播喇叭或者从事服务加工活动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
(三)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等物质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或恶臭气体的。
第十三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河道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下列在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一)倾倒垃圾、粪便或者丢弃其他废弃物的;
(二)洗刷马桶、痰盂、油类容器、腐臭物品或车辆、器具等污染水体的;
(三)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的;
(四)直接排放餐饮业或经营性宰杀畜禽、水产品产生的污水、污物的;
(五)在城市建成区、开发区或镇区范围内的河道擅自停放船舶的。
第十四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第十五条 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不按照规定在城市人行道上停放机动车的行政处罚权。
第十六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经许可擅自在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上开门、开窗、进行立面装修、或者悬挂店招店牌,影响城市景观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并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不按规定停放非机动车辆的,或者非机动车辆违反禁行规定的,处以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国家、省对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权限作出调整的,按照调整后的职责权限执行。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在国家、省批准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权限内,对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城管执法部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应当按照设定该行政处罚权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可以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与相对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调查权和行政强制权。
已相对集中到城管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原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行使;继续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效。
第三章 执法配合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行政执法协作,保障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有效实施。
第二十条 城管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和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及时通报相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情况。
城管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认定;需要技术鉴定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予以鉴定。
第二十一条 城管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有关部门发现依法应当由城管执法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移送城管执法部门。
第二十二条 公安部门应当支持城管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对阻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四章 执法规范
第二十三条 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行政处罚权设定制度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
第二十四条 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及时对已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条款进行梳理汇编,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及时调整。
城管执法部门应当规范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的运行程序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 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制止、查处和纠正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城管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应当以纠正违法行为为目的。对违法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应当予以教育,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人主动纠正违法行为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第二十七条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统一着装,佩戴统一执法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执法。
第二十八条 城管执法部门依法实施暂扣、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等措施时,应当制作清单,写明物品、证据的名称、种类、规格、数量和完好程度等,由承办人和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清单由执行单位和当事人各执一份。
对鲜活、容易变质腐烂的物品实施暂扣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妥善处理。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管执法部门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实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建立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制度,并为举报人保密。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的违法行为,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应当及时查处;不属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并通知举报人。
第三十二条 市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对县级市、区城管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协调、考核和督查。
市城管执法部门发现县级市、区城管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应当查处而未查处的,应当责令其依法查处;发现县级市、区城管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有违法或不当的,应当责令其改正。
第三十三条 城管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法执法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一)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益;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三)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四)无法定事由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改变已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五)未按规定制作法律文书或者未使用合法票据的;
(六)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查封、扣押、没收的财物;
(七)要求当事人承担非法定义务;
(八)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