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生物组小课题立项报告
小课题立项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一生物趣味性教学的研究
二:小课题选题论证:
随着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更加重视的是课堂上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使课堂的上课形式更加的丰富和充满活力。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负担,也可以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摆脱出来,充分的享受学习的快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我们倡导的是“快乐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给高中生物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推进生物教学的改革。
三:小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
高中生物课堂的趣味教学还处在探究的阶段,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新课改要求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而且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不是只会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趣味教学会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生物是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的重点。新课标要求要提高生物课堂上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因为传统的课堂形式是非常单调的,通常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一直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拿着笔奋笔疾书的记笔记。上课的时候除了老师讲课的声音和笔尖的沙沙声之外听不到别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气氛是非常沉闷的,感觉上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所以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提升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四:小课题方案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课题研究以2017级高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2017级新生是课题实施的主要对象。
2: 研究目标: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②.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教学气氛
③.融合教学于生活中,体现学习意义
④.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
⑤.采用开放性评价
3:研究内容
①.在高一新生中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的认知及兴趣。
②.带领学生认识校园植物了解身边生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③.指导学生进行细胞模型的构建,更好的认识细胞这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④.指导学生进行DNA分子模型构建使学生体会遗传物质结构的多样性。⑤.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生命脉动》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4:研究方案 准备阶段
2017.10.10~2017.10.15
课题小组各成员首先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对备课方法进行系统化梳理,着眼于各自的特色方法,以书面材料形式呈现出来。(每位成员均完成)
2017.10.16~2017.10.25
针对2017级高一学生编制调查表,一份调查内容涉及初中的生物学学习的情况,具体包括初中开设生物课的实际情况、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第二份为高一生物课的学习的情况调查,即将2017级高一学生第一学期的生物成绩统计作为比较资料。(小组全部成员)2017.10.26~2017.10.30
利用网络等各种信息途径,对课题研究进行深入思考、补充,及时电话沟通。(小组全部成员)
具体实施阶段
2017.11.1~2017.11.9
对我校2017级新生下发调查表,及时收缴并进行汇总分析,作出汇总资料统计报告。(王刚刚完成)
2017.11.10~2018.2.10
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内拿出一课时制定多种备课方案,进行多班同课异构教学,小组成员进行观摩教学。课上采用小知识点测试及时检验教学效果,课后采用与学生座谈方式对备课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最后讨论论证将较为成功的课例方案整理出来。将改进后的备课方案再次进行新课教学,同样完成教学测试衡量教学效果。统计前后两次的教学结果,进行比较。(小组全部成员)
2018.2.11~2018.3.11.将前期工作进行总结,汇总资料,及时上传中期报告
2018.3.12~2018.4.10
3个教学周内按上述办法操作进行集体备课,选定3课时典型案例。(小组全部成员)
结题阶段
2018.4.10~2018.6.20
做出结题报告(小组全部成员)撰写相关论文(小组全部成员)
第二篇:高一生物组课题研究总结
高一生物组课题研究总结
高一备课组经过近一个学期以来的多次实践与探讨,对“如何实施多媒体技术与生物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活动过程中,每位组员都积极地搜集资料、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在认真而愉快的研讨过程中收获不菲。现对本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和生动。传统媒体(标本、模型和挂图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微观结构和动态的生理过程等内容若在教学中配以模型,以CAI 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和动态变化,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在分析生物问题时一定结合黑板来强调、分析问题。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确实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是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一切,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黑板还是生物教学主要的教学工具,况且它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矛盾,从这点出发,我们没有多少理由不重视板书。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我们的生物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2009年1月3日
第三篇:高一生物组 发言稿
高一生物组 闫俊富
本学期我们高一年级生物教研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生物学科在本学期开设《必修1》,学分2分,课时每周每班2节。为了保证高一年级生物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达到高考、会考的不同要求, 我们生物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以下几方面总结如下:;
一、认真研究新课改标准,精心设计教学策落。
为了能够使我校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更上一个新台阶,早在本学期开始,我们高一生物教研组的2位老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在教学中,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诸如:学生上生物课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必修1有较大的难度,教材的编排顺序遵循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许多的障碍。原有的教学设计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等诸多问题。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组首先改革了教案模式,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流程。并且,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能够充分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上,能够在体现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合理、适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等活动。此外,在考命题及日常习题训练中,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遵循坡度低一点,难度小一点,作业精一点,考试少一点的教学策略。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和实践,学生基本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我们的备课、上课质量及考试成绩均获好评。
二、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我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带过多届高三。但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对我们生物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我们深入开展了教训模式的趋同优化研究。总结出了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抓课前预习、讨论交流、启发指导、巩固训练四个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三、注重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由于教学时间严重缺乏,课程标准在设置课程开设学时时,未将学校组织的考试、练习讲评未考虑在内。而且,也未能给学生的实验安排充裕的时间。有些探究性活动在中学无法开展,或者勉强开设困难很大。、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不强。有些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律规等等。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利用集体备课和其他课内外时间,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生物组坚持不增加一课时,只有通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在课内多解决些相关问题。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在备课时,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组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了完善和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专门设计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学案,并有针对、有选择的在实验室开展了多项探究活动。教学上的合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本学期,我们在生物组内外开展了广泛的听课活动,听课每周一次。利用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利用每周二和每周四精心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同教案、同练习、共享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组全体同志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我们教研组组风,对印发的每一份讲义、每一份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教学不论是单科考试,还是综合考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主动关心,关注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理念。为了贯彻好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设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时都考虑了每一个班、每一类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尤其是现在学校实行班级导师负责制。更能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发展情况。在教学时更能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之余,我们还主动的找在生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找问题、想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情绪已经有所好转,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五、积极组织校本研修、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我们学校开展了校本研究课,而生物组一直积极进行校本研修,并以此为载体,加强组内教师的业务学习,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课标、新理念。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的公开课都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老师们都能自制教学课件,熟练操作。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能自觉地、经常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进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了学生好评。
六、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践。
开足开好实验课,尽量开设实践课和课外活动课。我们做到课标规定和要求的实验全部做,备课组还将开设探究课,安排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总之,这个学期高一生物教研组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严格落实学校课堂教学的理念,全面执行课堂教学的策略,积极按照课堂教学的模式,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力量,以老带新,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今后的工作中,生物教研组将继续传承本组精诚团结、交流合作的优良组风,扬长避短,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和抓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第四篇:高一生物组工作总结
新学期开始,安徽省高中进入到了改革的新阶段,相应的高考模式和学科内容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因此,在新学期,熟悉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重视集体备课及对新教材的熟悉,备好每一堂课,与改革接轨,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以下是我在新学期开始之前,进行的几个方面的思考和计划。
从内容分析:高一年级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新编教材,包括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几部分。首先,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在整个生物知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第二,生命的物质基础,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是在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中,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光合作用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而探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在呼吸作用教学时,让学生重点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弄清呼吸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产物,以及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的比较。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即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为本部分内容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基于此项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在教学的同时进行更多的学习。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我认为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第三,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第四,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将板书和各种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五,及时对学困生进行课后辅差,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以此希望后进生的转化能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最后, 在教学上,仍旧会向同老教师取经学习,多听课,细心领悟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高一生物组
陈曦
第五篇:课题立项论证报告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立项论证报告
卢龙县单庄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彭娜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1、本研究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相关问题,探索提高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策略,建构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客观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等积累资料并提供探索的经验。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益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2、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老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效果反映教学的效益,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教师来说,从事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更需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教学理论,需要学会灵活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本课题研究通过聚焦课堂教与学的问题,促使教师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自身价值等方面获得提高。也通过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丰富教学理论。
3、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在在明显的分离,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对小学课堂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把教学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4、本课题的研究不是由研究人员先拿出一个现成的问题,而是聚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一个比较小的但一定会出现的问题,是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实践性研究,是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概括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这就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发展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校虽然已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课堂行为尚未完全形成,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落实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促使我校教师重新学习课程标准、深层次探索实践新课程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深入探索小学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内涵、特征,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
2、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3解决我校“学生怕老师”(老师太过威严,难以沟通,无法接近)、“老师怕学生”(学生动辄以侵犯人权,体罚相要挟)的现状,使师生相互尊敬、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共同健康发展。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5在我校构建一个和谐的、利于知能发展、人格健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行为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研究。(3)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4)新课程下班主任工作的研究。(5)学校、家庭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1.相关概念的界定(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全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充分建立起互助互学的良好情谊,提升个人的品性。
2.理论假设
通过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懂得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方面的作用即良性的教学行为会对课堂起积极作用,反方面的作用即不好的教学行为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只要我们能够从教师基本素质上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就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得到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新研究
(二)拟创新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随意嘲笑和批评转向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4.从传统的“满堂灌” 转向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5.从单一的自我教学方式转向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6.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是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行为,然而它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全部,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研究,还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以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思辩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理论思辩旨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研制评价工具;教育实践旨在将研制的评价工具运用于评价实践,检验其科学性、有效性;再通过思辩性研究对检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制定应对策略
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访谈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全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得分值,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了解学生心目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状况,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从而明确我们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的周期。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和研究改进方法,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利用各种具体的师生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
4、案例研究法:在我校建立研究个案,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用于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追踪研究、总结,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水平,并反映到研究工作,找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报告的撰写。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同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凭据。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占有与分析、问卷调查、评价指标预设、专家评判、综合分析研究形成评价工具初级产品、评价工具初级产品教育实践投入、评价工具深加工、评价工具终端产品运用、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教学修正策略研究、教学修正策略教育实践投入、评价工具终端产品及教学修正策略形成等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