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岷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2001年11月)
关于岷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岷县基本情况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甘南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七县一片”之一。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合5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6万亩、草场面积290.36万亩、水域面积22.64万亩、森林面积97.01万亩;辖20个乡、3个镇、389个村民委员会、2133个村民小组、98223户、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054户、4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4亩。全境平均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20天左右,冻土期120多天,年降雨量600--6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繁,雹、洪、旱、涝、霜五灾俱全,十年十灾。但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中药材、洋芋、畜牧、矿产、水电、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在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岷县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博、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4.9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186公斤;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4.9%,实现了全县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多年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粮食统购统销,商品流通受到限制,致使全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住的茅草房、吃的回销粮、穿的破衣裳,是当时岷县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从1993年到1995年,国家共下拨我县回销粮3.4亿公斤,年均830万公斤,最多的1985年下拨2058万公斤。但是,岷县农民并没有真正解决吃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日趋活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全国粮食紧张状况的逐步缓解,部分地方粮食逐渐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转变,进一步认识到在岷县这样一个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的特殊区域,不
适宜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违背自然规律,大搞粮食生产,就粮抓粮,其结果是农民不仅不增收,而且乱开荒地、广种薄收,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县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大力发展“两洋(羊)一药”(种洋芋、养羊、种药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下决心压缩小麦、蚕豆和其它夏杂粮等低产作物面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抗灾高产高效作物中药材、洋芋种植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0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28万亩、经济作物24.15万亩,粮经比为6.2:3.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11.06万亩、洋芋27.22万亩,户均种植洋芋3亩;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面积达到20.83万亩,比1999年增加9.2万亩,户均达到2亩。药材、洋芋、畜牧三大产业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今年,我们继续以种养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种养业结构,继续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群众行动等措施,改变以往下任务、定指标、靠行政命令等办法,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权,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算帐对比,现身说法,以典型引路,提高群众自觉性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62.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6.19万亩,经济作物25.64万亩,其他作物0.57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3.98万亩,洋芋30.22万亩,蚕豆等1.92万亩;经济作物中当归8.64万亩,红黄芪8.82万亩,党参5.26万亩,黄芩、柴胡、大黄、板兰根等中药材1.5万亩,油料等1.5万亩。粮经比为58:42,夏秋比为16.5:83.5,药材、洋芋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6%以上,户均达到了2.6亩药材、3.2亩洋芋。同时,种草3万亩,其中退耕还草2000亩,闾井、麻子川等乡种草2.8万亩,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全面调整。
(二)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今年,我们把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机构改革路子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园区面积已由去年的104亩扩大到1589亩,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园区作出了全面规划,整个园区分为9个大区,其中野生中药材家种驯化区驯化中药材品种42个、10亩;中药材引种观察区引进品种67个,累计已达121个,种植10亩;适宜中药材引种扩繁区种植中药材品种17个、35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试验示范区进行以当归为主的生物
肥料、农药等试验项目11个,面积50亩;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区种植各类中药材20亩;优质中药材栽培示范区种植各类中药材1364亩。建成“五位一体”日光温室16座,建成园区内道路712米,并进行了硬化,对园区进行了围栏。配套微灌7套、滴灌设备1套,解决了日光温室内灌溉问题。电力部门完成了园区内线路架设。能源办共修沼气池7座,为促进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进度和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作好技术储备。
(三)重点推广示范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经济,我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积极选点,共在10个乡的10个点落实重点农技推广面积26660亩。其中麻子川乡良种洋芋机播示范点3000亩;文斗乡中药材多元化种植示范点18000亩;梅川乡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537亩;中寨乡地膜当归规范化种植示范点1200亩;西江乡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示范点527亩;闾井乡阳关村抗灾结构示范点570亩;蒲麻乡中药材种植示范点533亩;西寨乡中药材多品种育苗示范点1200亩;清水乡地膜当归套大蒜、洋葱示范点511亩;寺沟乡老鸦山农业科技扶贫示范点582亩,通过以上10个示范点的带动,要使近几年试验田里成功的好技术、好项目、优良种子、种苗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四)支柱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大力实施“两洋(羊)一药”战略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为主要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洋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4万亩,分别比1999年、2000年增加106%、15.4%,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当归、红黄芪、党参种植为主,大黄、秦艽、甘草、板兰根、黄芩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多元种植的喜人局面,农业园区引进120多种中药材进行试验,将为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提供丰富的适宜药材选择品种。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大田试验取得成功,规范化种植正在起步,当归GAP规范标准制定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协作,并被授予“中国当归之乡”地道药材产地称号。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文斗、西江各建成一个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大、水平高、效益看好。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23个,发展中药材加工户2100户,中小型药材加工企业520户,并涌现出华兴公司、玉良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城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市场熟悉、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洋芋(淀粉)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已
成为粮食作物中的主力军,预计今年种植面积达
万亩,占粮播面积的83.5%以上,品种逐渐向优质化、专用脱毒种薯方向发展,今年共栽种引进洋芋品种11个,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洋芋种植良种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共在以麻子川、十里、西江、寺沟、梅川、蒲麻、清水为主的22个乡开展机播洋芋示范5000亩,投入11台洋芋播种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洋芋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洋芋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县共落实“订单洋芋”18.1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5000吨,加工消化洋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小型洋芋淀粉粗加工作坊发展迅速,能基本解决洋芋销售难的问题。尤其是麻子川乡,以建成“洋芋大乡”为目标,在洋芋产业的基地壮大、新品种引进、机械化作业、订单洋芋、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探索出了比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畜牧支柱产业。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为目标,立草为业,推动畜牧支柱产业发展。今年结合岷山红三叶优质牧草繁育基地项目的实施,全县共种植各类牧草3万亩,其中麻子川占扎路、旋窝1万亩,闾井1万亩,小寨等乡1万亩。草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山区结构调整找到了出路,将逐渐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县上把支柱产业的发展作为振兴岷县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来抓,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和部门领导责任制,每个支柱产业都由分管的书记或县长牵头,组建一套班子,编制一个发展规划,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和一个优惠政策,责任到人,从项目论证到建设、投产一抓到底,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抓基地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以洮河沿岸川台区为重点,结合“三个一万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额度,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突出抓了以地膜当归和红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逐步建成了以梅川、清水、中寨为重点的地膜当归和以文斗为重点的中药材多品种种植基地;在麻子川建立了洋芋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点;以东南部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草,大力开展优良牧草种植,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畜牧联营体、暖棚养畜,并从圈舍改造入手,大搞暖棚舍饲育肥示范,实施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走高效生态现代牧业的路子。
三是抓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组建龙头企业。围绕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岷当生物
产业有限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公司、顺兴和药材商行、玉良药材加工厂等重点企业,带动发展了一批个体和私营药材加工企业,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运销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到2100户、加工点520个,其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4户、50万元以上的25户、10万元以上的250多户。围绕畜牧支柱产业,建成了畜产品工贸公司、维新柳林良种猪场、永明良种畜养殖场、兴岷特种养殖场、鬃毛厂、骨粉厂等骨干项目,扶持发展了一批养畜大户和畜产品加工户,全县从事畜禽贩运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的个体工商户达到500多户。围绕洋芋及淀粉支柱产业新建了梅川洋芋专业市场、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扶持发展小型洋芋淀粉加工户500多户。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新上了5000吨变性淀粉生线,并带头实施了订单农业,有力地带动了洋芋支柱产业的发展。
四是抓市场建设,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我们把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多渠道筹资,建成了工业开发区,区内已建成各类资源开发型项目28个。在进一步规范粮油综合贸易市场、西郊中药材市场的同时,建成了23个农村集贸市场和商贸城、梅川山咀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建筑建材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新建了集商务、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岷州大酒店”,实施了梅川、闾井、西江、岷郊、西寨、十里、清水等小城镇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城乡集贸市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服务优良的市场服务网络。
五是抓订单农业,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今年,我们把订单农业作为一项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之后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及企业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各乡政府都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借鉴外地、外县的经验,主要采取政府承诺、协会牵头、反租倒包、外引内联等形式狠抓了订单任务的落实。全县共完成订单农业任务18.1万亩,其中订单洋芋13.5万亩、药材4.4万亩,其它订单0.2万亩,为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它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长期以来,礼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立足县情,发挥资源优势,确立了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全县农业经济呈现出以果品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新路子,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95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81.9%和122.5%,年均增长23.0%和17.3%。
一、礼泉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的基本现状
礼泉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全县地理环境优越,农业生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42万余人,占总人口的85%以上,耕地面积46.7万亩。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全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不但结构简单,作务技术落后,而且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效益低位徘徊。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和农民增收,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培育优势产业,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和最佳组合,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果品生产为主导,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潜力强劲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产、供、消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产业化经营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孕育着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1、果业生产规模不断巩固提高。礼泉具有果品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丰硕成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已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北部优质苹果、旱腰带特色杂果、南部平原早、中熟及时令水果三大基地。全县果品栽植面积达70万亩,总产量136万吨,总产值30.4亿元。通过加快优质品种推广栽植,积极应用物理、生物等手段,科学防治病虫害,广泛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积极推行果实套袋等现代果业作务技术,全县建成了3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其中15万亩达到绿色生产标准认证。应用果实套袋等作务技术,全县果品生产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优果率达到75%以上,年产优质水果100多万吨。被誉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是全国果业20强县和陕西第一果业强县。
2、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围绕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礼泉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有力的发挥了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果品有效增值。先后建成了通达礼泉果汁有限公司、礼泉汇源公司等果品深加工企业,可直接消化县内及周边地区残次果200余万吨。与此同时,按照果品生产、销售、储藏等各个环节的需求,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全县形成了果品生产、贮藏、运输、包装、信息、劳务“一条龙服务”和较完整、规范的产
业链。全县独立核算专业货物运输公司15个,拥有大中型运输车辆5000余辆;涂布胶带、包装箱、发泡网等果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个,全县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信息、科技等各类果品生产服务机构1000多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大型现代化果品储藏企业15户,仓容量30余万吨。这些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
3、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健全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需求,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运转的思路,礼泉积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拉动、科技服务支持、经营服务促动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县政府成立了果业局,加大政府对果业生产的组织指导和生产服务;县级有关部门分别成立了专业职能股室或单位,加强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各乡镇政府牵头,依托农技站等单位的资源优势,分别成立了20多个果业生产指导、服务、协调等专职机构;全县果农自发组建果农协会160多个,参会果农达15万余人;以村民委会为基础,全县成立了200多个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果农达20余万人;其他各类形式的民间果业生产相关组织达130余个。围绕科学栽植、科学管理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县乡两级成立各类果品专业科技服务机构58个,配备农业科技人员200余名;民间果业科技服务组织100多个,各类专兼职从业人员500余名;全县拥有果树栽植、作务管理等各类果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名。同时,由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牵头,积极开展科学作务、科学管理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组织对果农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全县各类专兼职培训机构20余个,累计培训果农100万人次以上。健全、成熟的服务体系和完善、规范的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县果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这些组织和机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有力地克服了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弱势,带动农民以整合优势进入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实施。
4、市场流通日趋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流,以效益为中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流通环节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几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果品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集中抓好了初级市场建设和流通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西北果品交易中心、礼泉包装材料市场等12个专业市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果品集散地,较好的解决了我先和周边地区果品和农产品流通中的硬件问题。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交易方式,积极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积极为果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县政府门户网站“礼泉公众信息网”,开辟专门通道,快速便捷的为果品流通搞好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各类果品交易信息部、果品信息服务部等果品销售中介服务组织,常年为果农提供销售服务。目前,全县城乡注册的果行、经销公司、果品信息部等常设的专业果品交易机构约500余家,专职从业人员1万多名,常年为果农和客商提供果品销售服务;果品销售旺季,全县约有3万余人的兼职果品交易人员,利用农闲时间从事个体果品交易活动,成为果品销售的生力军,及时有力的补充了全县果品流通力量,促进了全县果品的适时销售。流通设施硬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效、新型流通机制和手段的应用,既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能,而且进一步积极有序地引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随着礼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全县果品生产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果品的品质和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礼泉苹果”等果品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充分认可,广大消费者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好评。目前,礼泉生产的各类水果除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外,而且远销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全县果业生产的附加值得到有效增加,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礼泉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历时性跨越,以果品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和完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一是利益联结松散。“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和特点,也就是以效益为纽带,整个产业链中的相关各方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利益,共同分担经营风险。订单式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是其基本实现模式。目前,礼泉果品从生产、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还基本处于低层次的产销合作,相互间仅以初级买卖关系为基础,虽然存在一定的连带关系,但依然是各自运作,利益自享,风险自担,在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连接,果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和潜力。目前,礼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基本处于“粮经比例”调整这种相对原始的低层次运作,虽然果品生产已经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品种结构、作务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优化,也有部分优质水果,但总体来看,全县果品生产仍然是结构较为简单、特色不明显,内在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且上市时间过于集中,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另外,全县除果品生产发展较快外,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养殖、种植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个别产业甚至严重萎缩,全县整个农业产业存在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农业经济抵御和应对能力较差。
三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带动和拉动作用,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礼泉与之相关的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且结构不尽合理,与果品生产者之间缺少有效地衔接,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影响果品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增加值的提高,全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的原始交易阶段,果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深层次的价值提升环节较为滞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有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
四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目前,礼泉果品生产主要是农户的分散式经营,由于受认识水平、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作务技术、栽植管理、品种选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果品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限制,制约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礼泉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加之群众生产意识浓厚、视野开阔、接受能力较强等主观因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潜能较大,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果品生产中,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应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方式,切实提高果品质量,提升果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做大做强果品主导产业,提高品牌效应,实现果业强县向经济强县的战略升级转变。同时,因地制宜,依据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坚持“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高起点、高层次新的支柱产业,扩大主导产品领域,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应对能力和抵御能力。
二要围绕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从礼泉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出发,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不断不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积极培植和催生新的龙头企业,切实壮大全县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要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作机制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利益为纽带,科学整合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资源,实现相关行业的利益对接,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的经营行为,将整个产业经营中的利益和风险有机合理的分配到生产、销售、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成为有机整体,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快集约化经营步伐。结合礼泉客观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加速土地经营权平稳流转,进一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和土地资源,克服农业生产“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原始模式,建立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新的跨越。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葵花、小麦、瓜果菜、肉类、奶牛、饲草料等绿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创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和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名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
一、葵花加工业
以潘胖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葵花加工转化力度,通过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培植一批技术先进、品牌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休闲食品和食用植物油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二、瓜果菜加工业
重点发展瓜果菜保鲜、果菜汁、果酒、果菜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招商引资、融资建厂。使农民从瓜果菜加工中获得收入在现在基础上实现较大增长。
三、肉类加工
依托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肉羊、肉牛、肉猪的肉质品质,发展肉类副产品的深加工制品,提高肉类加工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
五、乳品加工业
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优质化奶源基地。狠抓奶牛品改良,开发多层次、多样化鲜奶和乳制品的新产品。
六、饲草饲料加工业
大力开展以玉米和紫花苜蓿牧草为原料的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颗粒化复合饲料加工及青贮饲料、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加工,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龙头企业建设
以潘胖食品公司为示范,依托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八、市场建设
以晏安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建立辐射面广、规模大、信息化程度高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市场搭乘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农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使农副产品在市场上集中流通,形成龙头找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九、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步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情,减少中间环节对农民的盘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后,农资有来源,种植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发展有目标,较好地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四篇: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
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由于受天气、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机能减退或突变等现象,但是从当前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对农业种植业结构不足远比应对自然条件限制要困难的多。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农业种植业要想摒弃传统结构的限制与制约,有效推动农业种植业优化转型,就必须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种植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种植业发展,产量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因为产量不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农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数量上的追求,而是对于其质量上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例如,在大米销售市场中,绿色大米虽然价格要比普通大米贵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健康、高品质的特点,还是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农户要想培育出绿色农产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合理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改进农业种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绿色高质量农产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二)维护粮食市场平衡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例如,无水栽培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使农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发展虽然为农业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当某种新型农产品畅销时,商贩就会高价收购此类农产品,农户就会大面积种植此类农产品,而这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问题。与此相对,供小于求的问题也极为常见,例如2020年我国生姜及大蒜价格居高不下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小于求,都会对粮食市场造成波动,而这对于粮食市场平衡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维护粮食市场平衡,必须针对粮食市场需求,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种植政策引导
加强政府引导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从“支农惠民”的“三农”政策,到十九大提出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对农业种植业调整时,政府也必须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政策扶持的形式,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减少跟风盲目种植的现象,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的战略目标。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通俗而言就是“南橘北枳”的思想。就算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中,其生产种植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而这就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农业种植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北方、南方气候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会有些许差异,而且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这就要求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作物的种植地点、生长周期、种植时期等,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取更为科学的种植方式,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得以切实提升。
(三)制定完善农业种植计划
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保障,可以为农业种植业发展点明方向,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结合当地产生情况及市场供应情况,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通过制定完善的农业种植计划,改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种植方式,就能维持农产品供需平衡,促进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能仅仅体现在结构方面的调整,更要体现在优良品种及农业科研方面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整體提升,种植出更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改进农业种植问题,引入优良品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也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高速和改善。从大的阶段看,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
三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
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惩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⑴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从过于求;⑵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⑶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例效益低,逐民收入增幅减缓;⑷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⑸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三是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否则,就会由于市场住处不灵、农产品滞销、比较效益低,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那么,什么经营要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是广大农民为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对生产和收的影响而创造的。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
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某个五一节的局部性调整,百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头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咱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一)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逐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会计师,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口若悬河种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
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没有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盆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
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高速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咱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逐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
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增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咱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燕尾服,防止重复建设,以俣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
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四)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五)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判断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俣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