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5:4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

第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温情故事。掌声既是题目,也是文眼,还是主线。小英是一个腿部落有残疾的女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赢得掌声。在这之前,她是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她需要掌声。在赢得掌声之后,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活泼开朗,难忘掌声。文章启示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这篇课文与本册教材中先后出现的《第八次》《卧薪尝胆》《军神》《金子》《孙中山破陋习》等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课文组合搭配,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人物专题。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读故事。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故事中的人物和学生同龄,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识字学词。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困境愿意持久”等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和掌声的妙处,受到相互关爱、尊重的教育。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内容,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以读促悟、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

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课文内容)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读熟课文。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情趣导入,扣题质疑——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是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第一步,情趣导入,扣题质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上课伊始,我会安排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张开双手,掌心相对,做一个击掌动作。再来,加速、再加速(掌声响起)感谢同学们热情的掌声,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屏幕出示: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范读——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掌声的故事。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掌的上边是党字头,要从中间起笔,第一笔是竖。齐读,有什么问题?(掌声来自哪里?掌声?送给谁?有什么作用?)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以后,进行学情反馈。

首先出示本课生词,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检查指导。重点指导“经久不息和渐渐平息”这两四字词语。比较特点,都有“息”,什么意思?(停止)都是写什么的?(掌声)意思一样吗?该怎样理解。用掌声告诉我,首先是经久不息,然后渐渐平息。(这两个词语与两次掌声密切关联,在比较中理解,在情景中体验,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理清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先讲了小英犹豫自卑,需要掌声——再讲小英走上讲台,赢得掌声——后来小英活泼开朗,难忘掌声)(课标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初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第三步 突出重点、精读感悟

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的确,语

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写练。但是,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具体到这一环节,要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启发教育。

版块一:抓住变化,质疑导学

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小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可能会说,小英很忧郁,眼睛真亮,抓住关键词对理解人物很有帮助。这是以前的小英,后来呢?学生可能会说,(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变成一个词,(活泼)概括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板书)

指着板书,以前忧郁的小英,变成了活泼的孩子,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原因)(板书?)

板块二:感受鼓励的掌声

1、出示:描写第一次掌声的语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2、听老师读,故意漏掉“终于”和“一摇一晃”这两个词。细心的学生会敏锐的指出来。我会故作困惑的说,没有“终于、一摇一晃”读着也很通顺,少了不行吗?

3、先来看看,为什么不能去掉“一摇一晃”?(准确地写出了

小英走路的姿势)小英走路为什么“一摇一晃”?学生会联系第一自然段,说出落下了残疾。我会及时鼓励:读书就要这样,要前后联系读,理解得才深刻!

4那“终于”能去掉吗?为什么?(学生会说,她不是马上走上去的,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等待。)(课标要求,要理解关键词语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上环节抓住“一摇一晃、终于”两个词语,较深刻地理解了关键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啊,小英的腿有残疾,走上讲台,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请同学们继续联系上文,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小英能走上讲台,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可以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完以后,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探究之后,进行班级汇报。这一环节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会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相机指导。

预设

1、体会犹豫的心理。

学生会找到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小英犹豫了一会儿。小英在犹豫什么?(该不该上去)她愿意上去吗?为什么?(学生会找到第二自然段的——“小英离开把头低下了头”,说明英子很自卑,想逃避。)听其言,观其行。透过动作,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既然不愿意上去就不去好了,为什么还要上去呢?(老师不了解情况,怕辜负

了老师的期望。)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一方面,自己不愿去,另一方面,由不能不上去。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就是犹豫。

预设2:观察焦灼的神情

学生会找到表现神情的语句——(小英眼圈儿红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心里很着急,记得都要哭了。真会读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小英内心的痛苦!

预设3.感受迟疑的动作

学生会找到描写动作的语句——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对呀!为什么不是一下子站了起来?(学生可能会说,说明他很不情愿,还可能说,说明他缺乏信心)说的都有道理。

透过小英的心理、神情和动作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凝聚成一个词——终于。一个词语的背后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呀!带上感受,再读这段话。

(课标要求,要理解关键词语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上环节抓住“一摇一晃、终于”两个词语,较深刻地理解了关键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板块三:反思感悟,在语境中复沓朗读中心句

1,当看到小英一摇一晃地、艰难地走向讲台的时候,想不想帮她一把?可以怎样做?有没有比掌声更好的办法?(如果我是同位,我想把她扶上去行不行?为什么?)(小英最需要的是不是同情,而是鼓励!)那女生接读上台——鼓掌的内容。

是啊,难道还有比掌声更好的办法吗?出示:中心句——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齐读。)

2、出示:后半段,描写第二次掌声的语句。男女生接读。

3、两次掌声一样吗?含义相同吗?(鼓励、赞美)作用一样吗?(感动、自信。)

4、看看小英是怎么说的?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小英的话最有说服力,她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5、这还是那个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的小英?这还是那个低着头、眼圈红红的犹豫不决小英吗?从小英的变化中,我们不得不说,引导学生再次复沓朗读——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这一环节,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了4个层次的朗读语境,使学生在复沓中加深了理解,产生了共鸣。)

第四步 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文章是照亮灵魂的一面镜子,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下来。(按照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和能力迁移。)

2、推荐阅读《心灵的暖阳》。(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板书: 21掌声

犹豫

掌声

活泼

第二篇:小学语文21掌声说课稿1

《掌声》说课设计

第二课时

柿子乡中心完小——魏定仙

一、解读文本,设目标

《掌声》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残疾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感动。因此,我打算凭借语言文字,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给英子的两次掌声中,力求让孩子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生成情感。

基于上述的教材解读,依据新课程标准,我是这样设定《掌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资源整合,巧运用

通过对教材和已有多媒体资源的认真分析,结合学生具体学情,配合教案制作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的影像资源来烘托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三.理念导向,谈方法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教学时,我将运用 “创设情境、直入重点、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辅之音乐渲染、视频、课件等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反复朗读中精读体味,在悟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学,要将知识内化,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积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说为主,适时以情感为背景,辅之语言描绘,或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亲身体验,自己质疑解惑。

四、感悟文本,说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一)复习、录像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旧知识,观看录像,引出人的一生离不开一个字——爱,爱是什么?怎么表达呢?读了掌声这篇课文,我们会受到启发的。激起学生迫切学习课文的欲望。这时我因势利导,和学生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老师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在我适时地引导下概括本文的大意,为下一步的教学垫定了基础。

(三)扣紧“变化”产生感情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摒弃传统的按课文顺序进行教学的方法,将第1和第5自然段提出进行教学,感悟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

我先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们说说,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英子的性格特点,再说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我会创设教学情境:“当同学们()时,她却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结合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氛围,再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

我再出示第5自然段,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活泼开朗的英子,同样创设情境:“她还和同学们一起()”。前后巨大的反差,是什么改变了英子呢?巧设疑问,引出掌声。

(四)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文中总共响起了几次掌声?这两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时候响起?自然的过渡到2、3|、4自然段,以英子的动作,神态为切入点,如:立刻 低、慢吞吞、站,一摇一晃等,通过幻灯的直观展示,创设情境引出第一次掌声。让学生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内涵。结合图片和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感受。

故事讲完后,教室又响起了掌声,这是第二次掌声,同样,让学生感悟,这次掌声又告诉英子什么?

通过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以及英子的心理变化特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联系上下文及图片动画资料理解语言文字而由内及外读出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及课件资源中“导”的作用不容忽视,顺其自然的朗读指导,准确到位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情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潜心品读

升华情感

通过一起品读英子的来信,让学生知道这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作用。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一首爱的诗歌借此来升华了学生的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融合。

文本的探究、课件恰到好处的使用有利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导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文本回归生活,以此让阅读教学直抵心灵、震撼心灵!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 ”“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 ”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镇新岗小学 吴咏松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十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歧视”等词的意思。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使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关爱残疾人,不嘲笑和鄙视残疾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课前准备:

歌曲《掌声响起来》、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导入新课。

提问: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观看录像,掌声前后比较。

二、反复品读两次掌声,体会真情实感。

1.有感情地读2、3自然段,找一找、议一议: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哪些语句是描写掌声的?

2.课件出示,提问:文中写了几次掌声?(2次)把这两次掌声读出来吗?(读出感情)

三、理解两次掌声的经过。

1.为什么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师问: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呢?(因为英子自卑、害怕同学嘲笑她,不愿意上去)

从哪个词语看出她不愿意?(理解“犹豫”)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英子为什么犹豫呢?猜猜英子这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因为她还是没有信心上去,她怕同学看见她走路一拐一拐)3.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为什么英子一摇一晃?(因为她是残疾人)

4.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是怎么样的情形?引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板书:第一次热烈的掌声(鼓励)

指名读出第一次掌声的句子。(读出鼓励的语气)

师问“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是怎样的呢?我们来鼓掌!(师生齐鼓掌)(1)指导朗读:“骤然间、热烈而持久”要读得重一点。(2)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要读出语气)

(3)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这掌声告诉她什么?(大胆说吧,我们为你加油)

5.听到这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为什么?(体会英子流的是激动的泪水,她不再害怕,不再自卑)

6.过渡:大家的鼓励、支持和信任,使英子镇定了情绪,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7.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给英子的第几次掌声?(第2次)如果你当时也在场听英子讲故事,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你说得太精彩了,我们为你骄傲)

板书:第二次热烈的掌声(表扬)

8.读第二次热烈的掌声的句子。(读出激昂的语气)

(1)听到这热烈的掌声,英子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教室去看看!(观察课文插图)指名读出英子的相关动作语句,(体会“深深地鞠了一躬”)猜猜此时英子下台的心情怎样?(激动、快乐)

(2)请你替英子说一两句感激同学们的话。

(3)过渡:是的,英子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对同学们很感激,为什么呢?是因为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给了她赞赏的掌声啊!9.小组比赛,分角色读,再次感悟两次掌声。

四、朗读第4、5自然段。(用轻松、高兴的语气读)

后来的英子有什么变化?(板书:跳舞 自信)

英子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找回了自信。几年以后英子上了中学,她给同学们来信了!瞧!播放课件:英子的来信。

五、回味两次掌声的欢乐气氛。学会“鼓起生活勇气,微笑着面对人生”。

六、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 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下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2.学了这一课,你想对社会上的残疾人说些什么呢?(分组讨论)

七、课后作业。

1.把英子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2.把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掌声

英子:(开始)文静 忧郁 自卑

(后来)快乐 开朗 自信

同学们:第一次热烈的掌声(鼓励)第二次热烈的掌声(表扬)

课后反思:

上完《掌声》这一课,我自己也受到了感动。这堂课主要采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我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下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增加对英子的同情。

课堂上,我重视朗读的指导。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

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

人无完人,这节课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我在这一课设计上,虽然看似以读代讲,但学生到底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情感?是否用心的去读?都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还有,教学的语言应该要有针对性、生动性。当然我更希望通过课堂的探讨,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对症下药,努力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五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1.《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作者把状语前置,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画面的能力也更强.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设疑问难,导入新课

图片出现 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是呀,有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的小学那该多有意思呀 我们把它称作为 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样的设计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以“一石击水”之势,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课文都告诉了我们民族小学的什么呢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交流,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指名读,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再次理解课题:出示 民族小学 “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由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随机提问:在这样的学校上课,感觉怎么样 奠定情感基调,顺利进入下文学习.理清思路: 上学的路上 上课 下课

三,研读课文,感受“快乐”

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感受到小朋友的快乐.2,学生自由读3,交流 重点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4,想象训练: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围绕“当同学们碰见小鸟时会怎样向它们打招呼 碰见老师又是怎样问好的 经过国旗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这些问题展开想象,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里的拓展想象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宣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学习第三段

1,引:上课了,校园里一下子变得(),快读课文,你从哪儿都知道校园很安静

2,引导学生在书中边找到相关的语句边读边把它划下来,再通过我的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读出安静的味道来后,紧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校园里这么安静 ” 3,过渡:是呀,多么安静的校园呀,下课后的校园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下节课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学语文,留下什么 杨再隋说得好,留下语言印象.这里,我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悟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四,指导写字

1.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戴”,“舞”,“蝶”,“雀”字的写法.3.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4.评价: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 上学的路上:快乐 上课:安静 下课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一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二是表现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2.金色的草地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的情况。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色”很有趣。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思考题:“草地怎么会变色”?并提供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即——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草地就是();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首先是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谁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秘说清楚?”在齐读该段之后,体会“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最后用“一起„„一起„„”的句式造句。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这样的练习,由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爬天都峰

设计思路:从内容上看,本课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据课标、教材内容和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就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和学习思路。在刚进入课文的学习后,就用课件出示这两个研究问题。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专题研究法”。这样一方面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虽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只有在“研究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设计理念:

1、众所周知,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与创造空间,我把学生搜集发到“作业天地”的资料整理后做成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我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课件。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六张图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简介”、“第一次对话”、“勇攀天都峰”、“第二次对话”、“爸爸说的话”。点击图文,我们可以看到超级链接而成的介绍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这种框架式结构,便于根据学情灵活运用。

2、小学语文姓“小”名“语”,这种提法明确了小学语文必须以小学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性质为根基。在阅读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实际,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为了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着重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这一环节重在扶。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老爷爷是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课件出示类似的思考题,这一环节重在放。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读”占阅读鳌头,教给学习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着眼于读书的训练。读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即叶老说的“美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在读的过程、评价中,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和谐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勇攀天都峰。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画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一齐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听读、画读、赏读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学生必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启发合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设计了这样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既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教法、学法

从读中理解,画中理解,演中体会,议中体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教师通过“导、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

“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中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的。

4、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提炼资料,复习导入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通过查找、阅读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查到资料,还要进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又与语文学科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查找、阅读、整理资料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收集背景资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与天都峰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交流,说说:你收集到什么资料?上课伊始,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天都峰的文字,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使学生懂得根据要求分类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读画演议,培养能力

1、整体把握。“请大家自由地投入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着重研究师生筛选出的两个问题,”这一设计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2、以线串珠。以两个“研究问题”为线,根据学生情况相机进行各个段落的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

3、“读”占鳌头。崔峦说过: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习课文基础,也是理解内容前提。“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力求让学生读而不厌,读得有成就感。

4、图文相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想、画、诵”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课文中的描写天都峰高陡的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在预习本上,用最准确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接着学生作画,请两个同学板画。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最后小结齐读第2节。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学生体验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情趣。

4、角色表演。第一次对话或第二次对话采用表演的方式学习。通过演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内化活用文本语言,并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共鸣,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议论风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二个专题的学习,我主要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方法:理解重点词意;理解整个句意;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方法,再用“吐泡泡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怎样理解‘真有意思’‘汲取’的意思?” “‘汲取’的力量是什么呢?‘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一是在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如老爷爷是怎样受小女孩的鼓舞爬上天都峰的,就是根据小女孩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展开的类比想象。二是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练说:“‘我’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假如你是老爷爷或者是小女孩,想一想,你怎样劝导我爬天都峰?”诸如此类,不一一举例。

说板书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谢谢各位专家!

5《灰雀》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我的说课将分五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情的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基于这些,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本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1、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 设计思路:带着问题初读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2、细读

通过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设计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方法。

3、精读

当学生学完一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达形式。

4、品读

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的感情读出来。

设计思路: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我设计了问题: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的呢?

设计思路: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灰 雀

列宁

通过以上简单明了的板书,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突破本课的难点。

6.《小摄影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7.奇怪的大石头

《《奇怪的大石头》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本文脉络清晰,首先介绍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结合本课内容,根据“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其中,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是文章的教学难点。此外,虽然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在识字写字方面还不能完全放手。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精神,高效的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因此,我打算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以读代教,在解疑过程中,引导他们回归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来感受李四光的品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深入研读了教材,了解了学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是课前交流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随机播放相关课件。课前交流的目的一是考察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二是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接下来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质疑导入。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教师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在这里我预设了几个问题: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它从哪来的?点拨孩子,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善于思考,大家的问题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每一次读书我都会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本次朗读的要求是: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对本课的字词加以检查。这是本课的一些重点词语,有一些是容易读错的生词,有的是本课的关键词。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既是要求会认,又是要求会写的字加以整合,指导书写,如“著”、“秦”。读完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讲一讲,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里设计的意图有三点。一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三是教给学生一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那就是重点词语连缀法。刚升三年级的孩子,一上来就直接让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困难,通过连缀关键词语的方式也相应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课前质疑的问题,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概括出石头的怪:一是石头是独立的;二是体积大;三是时间长;四是说它是天上掉下的陨石,却没有卧进土里。概括出来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现石头怪的关键词句。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体会这块大石头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思考,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了解这块石头的巨大。从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即说明了石头的时间久远。老师说它是陨石,李四光却不明白它为什么没因为重量而卧进土里的矛盾,也是怪的表现。

而正是这块石头的怪,引起了李四光的疑问。(板书:怪)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疑问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孩子仔细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写一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优化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指导对话的朗读。李四光跑去问老师,他会怎么问?让学生想象对话,引导他们问的有礼貌,问的清楚明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从老师的回答中,抓住出“恐怕”这个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回答的不肯定。李四光又产生了“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疑问,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老师推测是陨石,李四光根据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怎么没砸出一个大坑来?这里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的推理过程,我将借助课后填空练习,让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思考过程。(出示课件)从而感受李四光那种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板书:勤于思考,善于发问)而这个疑问,连老师和爸爸都无法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有没有就此放弃,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李四光那种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板书:执着求索)。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在读中感悟,反复引导孩子诵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受李四光的思考过程。

接下来的环节是走进人物,深化体验。同学们李四光从小就是这么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什么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正是由于他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然后合理引进相关教学资源,李四光小时候造铁船,和李四光找石油的故事,以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全面?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小练笔,是非常必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外延伸,拓展阅读。课下让学生阅读爱发问的名人故事。这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我们总是发愁该让孩子读写什么?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副好的药引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把我们的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课内课外同样精彩!

7、奇怪的大石头

勤于思考

善于发问

执著求索

10《风筝》说课稿

《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身临其境。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会读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第二课时复习,学写生字.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说目标】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说教学流程】

我将用四个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课前谈话让学生背一背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感受?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去认识一群和我们一样喜欢风筝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将教学过渡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指名读-齐读)

3、默读课文:想一想风筝该我们带来了什么?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全体交流:板书:希望、快乐、伤心、………

三、细读体会,感受快乐。

(一)做风筝的快乐。

1、出示“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指名读。

接着换位想像: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在做风筝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就是:憧憬

2、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我们终于把风筝做好了,可是:(出示“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请学生说说读这句话的感受(理解:依然)

3、教师采访:风筝做的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还是很快活呢?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我们当时的感受吗?老师可要来采访采访你们了?小朋友,你做风筝的时候想的那么好,可是现在风筝什么也不像,你为什么还是那么高兴啊?那你干嘛还把名字写到风筝上啊?

此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放风筝的快乐

1、风筝做好了,该是放风筝了。谁愿意来放风筝?(指名读第三段)

2、追问:放风筝的感觉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的放一次风筝。(齐读)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同学们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孩子们快乐的叫喊着,拼命的奔跑着,你能听到他们在叫些什么吗?请你在课文的插图上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在这一句子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三个教学策略,其一:文字与插图的结合,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其二:角色换位,把学生想象成放风筝的一员,情感激发;其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我们快活地放风筝,可是风筝却断了线,我们找到风筝了吗?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我想此时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最合适的。【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10 风筝 做

我们 放 风筝 找

11秋天的雨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赣州市章贡区水南中心小学,我叫陈丹.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农村的孩子们也能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快乐学习了!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自己如何引领着孩子们学习课文《秋天的雨》.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这篇课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我制定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三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文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认为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接下来,我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自己如何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二是组织初读,整体感知;三是品读课文,品味意境;四是升华情感,拓展积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由孩子们喜爱的雨说起,首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了.看哪儿的雨呢 看什么季节的雨呢 我们无法预知哪天会下雨,更无法穿越时空去看春雨,夏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实现我的这一想法,“农远”教育资源网上的图片,给了我灵感和启发.(课件出示):我分别选取并加工制作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这几幅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伴随着老师娓娓道来的描述去感受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的夏雨和轻柔的秋雨.接着,老师的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秋天的雨,孩子们就很自然地通过情境,走进课文.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随即进入整节课的第二环节,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提出了四点读书要求——圈一圈;标一标;画一画;想一想.为了延续我在上一环节创设的雨的情境,我特意制作了一个动态课件:将生字词用雨点的形状落下来,让孩子们快速的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就是在阅读生字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识字的效率就会提高.接着我直接运用下载的“农远”课件资源,训练他们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馈“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 ”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同学们找出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句子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同时也为理解课文结构及作文教学的展开埋下伏笔.三,品读课文,品味意境;

第三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天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恰当借助“农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采用了“声情并茂,以情助读”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第一自然段中我用教师的范读打开秋天的大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一抽象的比喻句,我运用“农远”图片资源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老师朗读,一边体会.通过播放课件,秋雨变得无比生动起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随着计算机教学走进我们农村小学校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一人,他也可以是可爱的孩子.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画,但没有上色,我把画秋天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体验学中玩,玩中学.我请一名同学直接到讲台上来用鼠标给秋天的景物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会儿,黄黄的银杏树叶,火红的枫叶,红红的苹果,橙红的石榴,金黄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新鲜而富有特色的尝试,我相信一定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我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去读句子,我试图通过学生的个性品读和个性朗读来带动全班同学的深入品读.在交流朗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这句话,并用课件将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比如当学生读到“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时,我分别把银杏树叶和扇子的图片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原来,银杏树叶真的很像一把扇子,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仅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紧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比喻句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__色给了____,____像____”,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接轨了,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都释放了出来.学生体会到文中讲的这五种景物后,我出示一张丰富而绚丽的秋景图,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其实,他们们早已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脱口而出了,并很自然地感悟到第二自然段的这几种景物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这样设计和多媒体的运用自然能使学生美美地读出秋天.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的气味,我巧妙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请一名学生朗读,老师出示实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闻一闻,说一说都闻到了秋雨里的哪些气味,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积累,运用“香香的”“甜甜的”一类叠词.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但是这番情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如何能让它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呢.为此,我精心制作了一段树林里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FLASH动画,刺激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品味,使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同时,我在教学中超越文本,图文结合地编写了一首儿歌,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将学生再次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演绎了这幅生动的画面.“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不但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而且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四,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总结全文时,我问孩子们:“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秋天.”课堂上因为有了农远资源与文本资源的有机结合,孩子们已经在学习中领略到了秋天独特的美,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样的词语立刻从他们的口中说了出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油然而生.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我与“农远”教育资源网上的设计不谋而合,积累好词佳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小诗,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这就是我的一堂课.作为一名21世纪的农村教师,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乘着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这一东风,把语文课堂做到更加尽善尽美!《花钟》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目标

《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是难以理解的.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对课文中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这是学生理解与教学上的难点,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书说体会,个性化的演读等阅读实践,来降低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搭设梯子,通过迁移拓展运用,让学生确确实实地学习运用语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怒,暮,燥,雅”等8个生字.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3,情感目标: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二,说大纲,说理念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因此,让学生在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成了我这堂课的设计依据.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还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是对的,但是,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和示范,讲解都是必要的,因此,在《花钟》第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读好这段,我进行了示范朗读.三,说教法,说学法,首先尝试进行巧妙的学科融合,让师生,生生在简单的对话中,数学,常识,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常识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接着找“也许,左右,大概,大约”等词来替换,不仅加深了对“大致”的理解,更是一种词语的活用,词语的内化.实现一举多得.其次注重愉悦的情感流淌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欣赏了花钟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美,科学家做法的奇妙,并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通过读,辨,感受到了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更为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如: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说“欣赏了这么美的句子,看到了这么美的花,老师也禁不住想放声朗读,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吗 就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感染,升华,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四,说教学程序,说设计意图

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

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再板书”花“,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花钟“呢(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1,速读课文,从课文找一句话说说什么叫花钟.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2,那”花钟“里都种了哪些花呢,接下来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种各样的花,伴着音乐解说)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 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能给我这个机会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课件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用欣赏的语气读)

3,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带上老师的小要求:(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把它们读准确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多读几遍,想一想该怎么读才好)三,生字过关,感悟文意

1,接下来欧阳老师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2,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说说哪个生字只记起来有困难,大家讨论讨论)指名读 3,这些生字宝宝脱了帽子你认识吗 小组开火车读.4,这些生字宝宝回家了,你还能认出它吗 分组开火车读.(文稿演示,结合课文解词)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 同桌合作,你读我找.2,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3,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 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书,告诉另一人花儿开放的时间).A, 读读这些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B,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老师读,自己读读,你觉得怎样)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有个性的朗读.(你觉得啊句写得最好,最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带上自己的感受和动作,引导解词——我们想记住哪一个生词,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我读几遍,一定会记得挺牢)D,演示钟面引导学习1),下面,老师和同学们配合来读一读,咱们一起去探寻这座花钟里的奥秘.(老师说什么时间,你们说什么花开;说什么花开,能对出时间来吗)师生配合读(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2),同桌读,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问答,抢答)3),引导摆”花钟“,黑板上的这座花钟,我想请两名同学来帮我修建,谁来

4),当小小讲解员,介绍奇妙的”花钟“.同学们,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的记忆力,能背诵的就记下来,不能背的可以看”花钟“,也可以看书.这么美的文字,你想把它记下来,有什么好办法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你们还知道哪些花开放的时间(补充展示,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_____点,__ __花_____ __.)(自豪地夸夸咱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读”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五,习写生字.作者经过留心观察,发现花儿在不同的时间开放,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留心观察我们要写的生字,相信你们也能写好.1.出示生字:艳,内,梦,醒,苏.2.学生留心观察并书写.3.师范写”醒“字.4.学生练写”醒“.总结延伸:

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花钟》.学习了《花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花的知识,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老师相信,大自然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大家去发现,有了新的发现别忘了告诉同学们和老师哦!看花钟,其它时刻用什么花来表示,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拓展作业:留心观察学校里的花,家里的花,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它写下来.五,结束语

总的说来,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协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即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在语言,力求让学生在文字工具掌握的过程中,塑造一颗颗鲜活的个性化的童心.14 《蜜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文章语言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词精确,观察仔细,值得学生去细细品位,从而对科普说明文有进一步的了解.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2.通过体会”几乎,大概“感受科普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3.感受法布尔”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小组交流“,”点拨议论“的方法.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 ,”悟“,等学法.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1.揭题: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神奇而美丽的花钟,今天,我们要走近可爱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着什么特殊的本领.板书:蜜蜂

2.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推测 沿途 超常 陌生 准确无误

几乎(jī)几个(jǐ)尽管(jǐn)尽力(jìn)闷热(mēn)纳闷(mèn)(多种形式检查读的情况.)(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2.学习第一小节,了解实验目的.(1)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 读第一小节.(2)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这样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最后得出了试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3.初步了解作者的实验过程

(1)默读课文2小节,简单说说实验步骤.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试验的过程.(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放蜜蜂 等蜜蜂(3)讨论:这些过程重要吗 少了其中一个行吗

4.试验的结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四),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15玩出了名堂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

1、花样;

2、成绩;

3、道理。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当他们知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1)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2)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提示: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三)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深阅读体验。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学生接读“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为“名堂”可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示以下表格:

磨镜片,做成放大玩镜片

玩放大镜,做成显微镜

发现微生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也许会对磨制放大镜这一部分感兴趣。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我们引导学生从中品味一组反义词:厚、薄。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心血呀。紧接着教师口头补充列文虎克数十年如一日,耐心磨制放大镜的相关资料。

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相关内容的想象,以及资料的补充,学生会想象到制作、观察的情景,读起来兴趣会提升。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勤于动手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乐趣。

学生也许会对做成显微镜一段感兴趣。

2、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1)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列文虎克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2)我们还可以出示图片,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列文虎克玩出的花样还没有完,终于,一个神奇无比的新世界被他发现了!师生开始讨论发现微生物一段。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1)同学们读懂列文虎克观察了哪些事物后,可以请大家猜想他还会观察什么?教师补充资料: 列文虎克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他观察蜜蜂蜇人的“针”,看蚊子叮人的嘴,以及苍蝇的翅膀、蜘蛛的脚爪、羊毛的纤维、小甲虫的腿„„他最早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画出了他们的图片。可以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列文虎克所观察的内容,既理解了资料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包罗万象、各种各样„„)

(2)本段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录像资料,看后,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内容?(我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我看见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我看见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

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出情趣自不在话下。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教师再出示“名堂”的三种解释,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取得如此的成功?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说一说: 因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如果------,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

2、学生发言过程中,师帮助归拢、提升,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

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3、此时,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

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列文虎克 学生读后会感慨颇多。

我们再次出示“名堂”一词的三种解释,会发现三种解释,都能够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理由。这也启发我们,借助词典,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课文。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这节课进入了尾声,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通过师生模拟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今天的所学与阻止自己玩耍的人据理力争。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巧妙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辩驳,也可以用积累到的课文中的语言、感悟到的哲理来进行陈述,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使课堂在趣味、哲理、回味中落下了帷幕。

板书:

列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 兴趣

耐心

观察

思考

放大镜

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孔子拜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 ,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

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回来。那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最后把词语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板书设计、孔子拜师

孔子—— 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学而不厌

求知若渴

学无止境

老子——

渊博、迎候

、爱护晚辈

→诲人不倦

盘古开天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反馈正确认读13个词语。

2.通过品味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结合第二段的教学,完成作业本第五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抓住盘古是怎样开天地这一问题,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通过理解感悟,体会盘古的对宇宙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

(一)、神话激趣、导入新课

1、看图说神话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吗?这些神话故事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

哪吒闹海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设计意图:神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过神话导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神话中的人物——盘古,学习他“开天地”的故事。板书:盘古开天地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盘古开出来的天地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同学们,课文预习过了吗?老师先检查一下。

(1)课件出示词语

混沌

猛烈

缓缓

一丈

逐渐

四肢

肌肤

滋润

辽阔

血液

祖宗

宇宙

浑浊

蹬着地

奔流不息

同学们知道“一丈”是多少吗?(3.3米)比我们的教室稍微高一点

2、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

默读第一自然段

1、交流,相机理解“混沌”(模糊不清)

2、要是你是盘古,生活在这混沌、漆黑的宇宙中,会有什么感觉?

预设:孤独、寂寞、受不了

过度:所以盘古一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开天地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五大题。

2、集体交流

投影反馈:反义词: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

天——地

随机理解:混沌(就是轻重、清浊的东西混在一起)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方法。

近义词:慢慢

渐渐

缓缓

师:同样是写“慢”作者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他这样写的目的是(是文章显得更生动。)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盘古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写在第二段边上)

设计意图:将课堂作业穿插于课文教学,既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又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3、引导朗读句子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

(1)

学习句子

1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a.句子对比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

哪个好,为什么?(抡、猛劈看出盘古用了很大的力气,看出劈开天地很难,动作演示“抡”与“拿”的区别)

b.引读,盘古这一抡、一劈,轻重的东西分开了—读

盘古这一抡、一劈,清浊的东西也分开了——读

师:盘古这一抡,一劈,还劈出了什么?(天地、光明)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演、说,学生充分感受盘古开天地的难。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天地分开后,盘古又做出了什么惊人的举动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也用一个成语概括。

1、交流、反馈

板书:顶天立地(写在第三段的边上)

出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学生起立表演——说体会

师:刚才同学就站一分钟就觉得手有点酸了,可盘古这样一站,站了多少年?(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不知过了多少年,你猜可能是多少年?

师:假如你就是盘古,一直就这样站着,你会觉得怎样?(麻木了、手脚失去了知觉)即使手脚麻木了,甚至失去了知觉,可盘古也没有——放弃

直到天地逐渐形成,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引读:

一年过去了,盘古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一百年过去了,盘古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一千年过去了,盘古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一万年过去了,盘古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2、师:同学们,透过一个“累”字,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盘古?(头发花白,筋疲力尽)盘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混沌世界充满了——愤恨,对光明世界充满了——憧憬。

3、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段意、演一演、师生合作读、透过“累”想象盘古的面貌,使学生对盘古伟大精神产生敬佩感。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盘古开出来的天地是怎样呢?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反馈:

交流: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在边上写上“中心句”

3、指导朗读: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他的双眼,变成了

他的四肢,变成了

他的肌肤,变成了

他的血液,变成了

他的汗毛,变成了

他的汗水,变成了

同学们,这每一行的文字背后都藏着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能读出画来吗?

4、欣赏“美丽的宇宙”图片

5、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的美丽的宇宙,(板书:身化万物)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这份神奇的变化吧?(师生合作读)

7、此时此刻,你想对创造了美丽宇宙的盘古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再读,再出示画面师深情解说,再读,层层铺垫,层层激情,学生不仅感受了神话的神奇,还深刻体会盘古对宇宙的大爱精神。

(七)、总结、升情

1、引读中心句:

a.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谢,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b.同学们,是盘古,使混沌的世界有了光明;是盘古,使万物生灵生存繁衍;是盘古,使我们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日出的光辉,这一切,全是因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c.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引读中心句,将学生的情感进行浓缩、升华。

赵州桥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课文着重介绍了 赵州桥的 雄伟.美观.坚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通过叙述和说明的方式,把桥的外观和结构特征分别作了叙述,紧接着说明了一种结构的好处。由此而得到“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这个结论。又因为这个桥“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所以称它为“是 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篇文章开头有叙述,结尾有结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明性。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这组教材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上学期教学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本学期则要逐步把重点转到段的 驯良上来。而这篇课文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以建筑物命名的 状物文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雄伟.创举.坚固.美观.遗产”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参加”.“而且”造句。

第二,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教学重点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是学生缺少石拱桥的有关桥梁知识。二是学生未实地见过赵州桥,缺少感性知识。

三是桥的坚固文中未直接写出。四是一些长句学生理解上困难。如“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要,节省了石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有:投影演示法.谈话法.读——讲——议——练结合法。

首先,谈话法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的。三年级儿童注意力还较容易分散,谈话法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得和掌握知识。运用谈话法更能体现教学的双变性,适合少年儿童乐于自我探索的心理特点。

第二,投影演示法。因为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一般不足,所学知识又主要是间接经验的文字材料,因此借助投影演示,增加直观感,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读——讲——议——练结合法。在新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小语会崔峦会长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多层次地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同学间的议论和巩

固练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志趣。

三.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种,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习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我还会引导他们用合作学习法学习,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相帮助的吸光。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较教材,设计教法.学法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课分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读准生字新词。第三,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得好,可以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儿童兴趣迁移的特点,我设计了“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桥吗?”这个问题导入,引起他们的兴趣,由他们熟悉的桥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紧接着质疑“赵州桥又是怎么样的呢?引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知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先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根据方言特点,我强调翘舌音的读法。接着,我设计分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因为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他们总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并且乐于帮助别人纠正,因此我设计合作学习,能让他们很快就把字音读准。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第二自然段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采用了读——讲——议——练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带着“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朗读课文,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加上投影演示和教师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和设计上的特点,之后,通过分组讨论,理解长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即减轻了流水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 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加深对设计特点的理解,再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这种设计的绝妙之处。

(五)检查巩固

在这个环节种,我先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填空练习帮助同学们巩固本科学的字词;然后设计了一个绘画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赵州桥的结构图。这一来,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达到了检查巩固的目的。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即能动脑,又能动手。即获得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学期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理念

本课要突出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让学生在简单的教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七、教学过程

本课书可分为两个课时,我主要说说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到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扫清障碍——指导阅读,突出重点——主题升华,布置作业。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蒙田说过:“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教学伊始,我先向学生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图,让学生边欣赏边体会其中的美。通过欣赏图片,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么美丽的风光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使学生急于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本课的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只作适当的指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接着,我将让学生听录音在一次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把自己从文中了解到的内容作上记号并向全班汇报。通过汇报,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我采用多种方式加强阅读指导。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段落的指导上。每次训练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含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指导阅读“海水的颜色”这一段时,主要是让学生读出赞美之情,让人感受到海水的五光十色;在指导朗读“海底”这一段时,让学生读出珊瑚的美丽,海参的懒洋洋和龙虾的威武。

在指导朗读描写鱼这一段时,里边有个较长的排比句,我将引导学生学会断句,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层次感。这段最后一句话:“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更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赞叹之情。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当学生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我趁机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使主题得到升华,课文得到延伸。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并使课题得到进一步延伸,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a.抄写本课的生字并扩词。

b.你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西沙群岛吗?请试一试,写下来,下节课交流。

好的板书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这一课的板书是这样的:先板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然后在下边板出它的两个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简单明了,起到了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写的是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目标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点,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小兴安岭是一个一年四季景色都很美丽的,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重点理解“抽出、密密层层、飞舞、呼呼”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语领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学习作者是怎样准确地运用词语描写景物的。

2.本课教学难点是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夏天森林、浓雾景色的特点。

三、说教学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温故求新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的美丽景色,为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领略过苹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曾游览过首都北京的古老时尚,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这段话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学生自然会想起前面学过的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紧扣中心,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课题,思考:哪个词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

(三)抓住题眼,突出重点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提问: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课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教师要采用“教、扶、?”的方法,重点知道学生学习“春、夏”两段,辅导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本段,边听边仔细观察“春季图”,然后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我要引导学生品位比喻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丰富。最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和背诵课文,也可采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读:春天,树_。山上的积雪_。小鹿_。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学完本段后,我要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寻了重点,给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扶学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抓住景物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这段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我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此较理解“封”、“挡”、“遮”的意思,重点演示理解“密密层层”、“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这里把、阳光、野花分别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夏之美”来。

由于描写“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一部分,我还将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画而,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录像进行比较,说说想象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仿照教师小结“春季”段的句式,自己小结本段段意。、总结学习方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自学四、五自然段前,我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用投影机打出学习方法:先找哪些景物,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的,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学方法,分小组自学,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对学习的效果要及时反馈检查,可利用练习题的形式完成。

(2)

四、五自然段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描写的?填空:

()的松柏()的山葡萄

()的棒子()的蘑菇和木耳

()的人参()的积雪并随机出示课件图片。

(3)分别概括四、五自然段意

补充句子: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秋季的特点,选取了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秋天_的景象;第五自然段作者抓住冬季的特点,选取了_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象。

(四)设疑引入,以读代讲 学习完重点段后,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时都写到了哪种景物?(树木),为什么?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我将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先让学生自由读段,要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以读代讲,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哪儿读出的?最后再让学生概括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首尾呼应,再感美丽

再读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理清二者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说说“景色诱人”是什么意思。本课比喻句较多,我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本课作者比喻的精当,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四、说效果

通过体会句子的含义和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课件图片,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在课堂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感知—品位—想象—自学”四步学文,由浅入深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学生了斤毫亿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安排了一项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闭上眼听老师读,想象一下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这样就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的趣味性。

25.矛和盾的集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课前我准备了矛、盾、坦克的实物,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实物导入新课

一定的情境及师生和谐的关系是一节好课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出示实物矛和盾,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矛和盾各有什么优点?接着提出问题: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是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复习旧知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我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感悟、理解课文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学生在读书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说一说对坦克的了解。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文中告诉我们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呢?”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坦克是怎么发明来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新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

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尝试着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咱们班的展示台上展示。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总之,我在尽量尝试着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我的课还很稚嫩,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

科利亚的木匣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教学时要”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二:说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语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三:说教学过程

为体现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字词,让学生凭借对两个的罐子的了解,从词语中各选择一个来形容它们的性格.既是为了复习,也是为了让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这样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大声读,小声读),读时注意: 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一评,教一教对方.(这”评“与”教“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教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同时,检查了生字和课文的朗读.)第三环节:细读品味,内化情感.(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划一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第四环节: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陶罐和铁罐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四人小组讨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参与小组的讨论,给予引导和点拨.这样,组内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第五环节: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由学生自由选择:(1)我想对陶罐说:(2)我想对铁罐说:(3)我想对自己说: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说板书设计:

19, 陶 罐 和 铁 罐 谦 虚 傲 慢 ↓ 许多年后 ↓ 光洁如新 无踪无影

板书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交流的情况和老师引导的情况完成的.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谓”一石三鸟".以上是本人对这节课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声

一、触摸文本 解读教材

《掌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文中讲述了一位残疾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感动。

二、整合目标 提重炼难

根据新课标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为重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为难点。

三、感悟理念 更新方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打算采用朗读感悟、情境引读、再现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想象演绎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四、深入文本 细说流程

根据对新课标和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初探文本 感受掌声之魅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开课我就送给学生一阵掌声,从老师的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读书: 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掌声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二)自读文本 初谈掌声之印象

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悟边注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心中对英子的印象。从而了解英子的自卑心理。

(三)研读文本,感悟掌声之内涵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读中体会,读中探寻英子自卑的心理原因。

比如:学习“文静”一词,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英子的文静和别人的文静有什么不同?看,那个小女孩多么文静,满脸微笑,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可爱!可英子的文静呢?引导学生读出英子和别人文静的不同,体会英子自卑的心理。文中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还有许多,比如:默默地、早早地、不愿意等。抓住了这些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英子信中的话,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英子自卑的心理原因是怕被歧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突破重点,我并没有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而是用大屏幕出示了这样一句话: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英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英子发生变化的句子,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英子的自信、开朗。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随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自然地从教学重点过渡到了教学难点。

(四)演绎文本,激起掌声之共鸣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能更好地分解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划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这些词语中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爱,为了让学生学会表达爱,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此时此刻紧张、害怕地走上讲台的英子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很快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当事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句句爱的话语如温泉般涌出。

接着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很快学生从交流中体会到两次掌声的不同,第一次掌声里有同情、支持、鼓励、加油声„„第二次掌声里有赞许、表扬、夸奖、佩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学会感恩,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在掌声中饱含热泪向同学鞠躬的英子,此时此刻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感恩的话语如小溪般欢快地流淌。而作者却把这感人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躬中。是呀!这些感激的话激励了英子一生,以致于在几年后给同学的回信中这样说道。(此时大屏幕出示英子信中的话。)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出了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掌声让英子摆脱了自卑,微笑着面对生活,这掌声传递的是一颗颗关爱的心,是一份份真诚的爱。

(五)走出文本,交流掌声之外延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对课堂的延伸做了如下的设计: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掌声有了怎样的理解?在生活中你会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爱?使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的爱,在生活中得以表达。

五、浓缩文本 展示板书

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英子在同学们鼓励和赞扬的掌声中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出来,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掌声

鼓励

自卑

自信

赞扬

六、凝聚情感 升华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新课标为指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既重视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次成功的实验》 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文章可分为从教育家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和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中,我把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定为教学重点。把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定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就不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和实验有关的课文。接着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科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看后让学生谈谈实验为什么会成功。并板书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这里我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看到科学家他们做实验的经过,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

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板书:教育家实验的准备

实验的经过 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理清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板书:3人取铅锤 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第三、读中悟学 体会美好品德

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学生自由读实验成功的原因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实验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有同学认为是女孩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让实验取得成功,有同学认为是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让实验得以成功,有的同学认为是学生听从安排,有序“撤离”让实验取得成功。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体会小女孩说的话,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小女孩的先人后己。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为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

6、想。如果赛车时大家都往前挤,结果乱成一团,谁都走不了,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小女孩的先人后己,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交流中,板书:(成功)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读好人物的语言。

第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我们听了这个小女孩的话,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让学生把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给予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说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三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其任务在于:通过教和学这种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掌握学习方法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教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给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直奔主题,回忆给予,通过自己的范读再一次感染学生,激发对课文的情感。并且出示提示让学生说说大意,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二.发现“给予”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给予,通过说说你在生活中有过“给予”的经验吗?你给予过别人什么?或者别人给予过你什么?来初步感知。然后引导学生其实还有一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一个词的意思,那就是读课文,在课文中理解。并让他们读读课文,想想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另外通过示范边读边划让他们学会读书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三 多元感悟“给予”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如“援助中心”

“一直盼望”“什么都”“沉默不语”等层层推进,多元感悟给予,通过姐姐和金吉娅的心情对比,通过研读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以及一系列的问题(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金吉娅给家人买到了礼物没有?买了什么?这么便宜的棒棒糖,妈妈生气了吗?)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通过研读: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为什么那么想要洋娃娃,发挥学生想象及体会小女孩的愿望很强烈;再研读重点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什么都没有,从而使学生的同情心与爱心一下子涌上心头,进一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再以“妈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是否确定帮助一个陌生女孩,再一次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与爱心,同时激发学生们自己的爱心。然后让学生带着同情和决心再次读第四自然段,情感得到升华。给予是给,送。给予是如愿以偿。给予是放弃,给予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引导他们自读自悟,体会其中的爱。

(三)爱心奉献,情感升华。

1.师:八岁的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收到小女孩的洋娃娃会怎么想呢?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想象,替小女孩说几句话,为写作打基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恩教育。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了吧?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画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更加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设计理念: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及让学生积累名言。

3.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金吉娅这样善良的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主语,交给老师,老师一定把你们的爱心转达给他们

下载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说课稿(三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说课稿(三年级上册) 目录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读11个二类字,读准“落下了残疾、骤然间”等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9掌声》精品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9 掌声》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励、姿势、残疾、小儿麻痹症”等词语,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犹豫”......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

    小学三年级上册掌声课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认识11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掌声-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师:交流时我发现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都有„„这节课你们都会表现得非常出色,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老师第一次来南京上课,面对大家,心里有些紧张,同学......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9《掌声》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9《掌声》教学实录 师:上课!上课时思想要集中,身体要坐正,眼睛要看着老师。用眼睛看着别人,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所以有教养的人,同人交谈时眼睛总是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荷花》说课稿(汇编)

    《荷花》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