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调研材料

时间:2019-05-14 05:1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园区调研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园区调研材料》。

第一篇:工业园区调研材料

创新思路 完善机制 优化环境 推动经济开发区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关于全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外来投资的密集区、重点产业的集聚区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开发区也成为感受最早、影响最深、受冲击最大的区域。在当前保增长促发展,实现咸宁经济社会“弯道超越”、提速进位的形势下,开发区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责任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为进一步把握全市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促进经济开发区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中发挥更大作用,5月13日至18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敖茂佑同志带领下,市政协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全市六个县(市、区)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调研。19日,佘家驹主席、敖茂佑副主席 在市开发区召开关于开发区运行情况的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市经济开发区自2004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过程,全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规划建设面积84.5平方公里(126700亩),项目实际用地3万亩,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和体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地位、作用和影响日渐凸显。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开发区努力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但企业经济效益和出口有所下滑,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50.7亿元,增长28.5%;实现工业增加值16.98亿元,同比增长36.6%;创税收2.62亿元,增长-9%;出口创汇1571万美元,增长-8.7%。新开工项目31个,新投产项目16个。

(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几年各地加大开发区基础实施投入,开发区功能形象明显提升,开发区承载项目能力不断增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6.67亿元,建成厂房面积325万平方米,区内实现路网、电网、水网、电视电话网、互联网和土地平整等“五通一平”,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已达到招商落地条件,基本可以满足进区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和中心,坚持“建设一批,启动一批、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要求,围绕“建大园区、招大项目、办大工业、搞大服务”的发展理念,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企业聚集、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截止2009年3月末,全市经济开发区已累计落户项目323个,在建项目100个,投资总额达83.8亿元,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31个,投资总额27.97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投资总额达60.1亿元。

(三)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各经济开发区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市经济开发区围绕市直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机电产业和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同时以引进红牛饮料、今麦郎饮品为契机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咸安经济开发区形成以华博、三六电机为龙头的机电产业集群,以巨宁森工为龙头打造板材产业集群和以精华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集群;嘉鱼开发区以中石特管和歧丰管业为龙头的钢管加工产业集群和以盛宇、洁丽雅等国内知名品牌形成的家纺纺织业;赤壁开发区重点发展以华润火电为龙头的能源产业和以银轮蒲起为代表的起重设备制造产业;通城县形成以玉立集团为龙头的涂附磨具和平安电工为龙头的云母产业集群;崇阳县全力打造国内产业链最为完善的“中国钒都”,以引进精武鸭脖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及卫 生材料产业集群;通山县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石材产业集群。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市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经历了由最初的“饥不择食”到依据产业规划引进项目的过程转变,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市直汽车方向机产业综合排位位居全国前五,通城涂附磨具产业位居亚洲第一、云母制品加工产业全国第一,崇阳成为国内钒产业价格三大“风向标”之一,通山大理石行销全国,并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

(四)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至2008年底,全市经济开发区累计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9%,其中过亿元企业36家,过5亿元企业11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169.79亿元,其中2008年新开工项目127个,固定资产投资额76.26亿元,增长52.9%,占当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完成工业总产值206.23亿元,增长57.1%;实现工业增加值67.66亿元,同比增长5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7%;创税收10.89亿元,增长31.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1%;出口创汇1.03亿美元,增长36.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4.5%;企业劳动用工4.4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全市经济开发区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三年来,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开发区已 经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全市上下已经认识到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市“兴工强市”发展战略,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领导重视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办好开发区,领导是关键。近几年来,我市两级经济开发区之所以迅速崛起,健康发展,首要的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发区作为示范工程、民生工程和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协调部门配合抓,在政策优惠、用地优先、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好扎实的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推进的力度,使外地投资者进得来,当地企业留得住,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二)招商引资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招商,引不来项目;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发展。各地坚持领导亲自招商,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亲历亲为、高位推动,做到重大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联系,重点项目亲自跟踪,重点地区亲自开拓。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坚持以情招商、以商引商、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招商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以特色资源为重点,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切实把好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环境保护、建设周期、技术含量五个关口,在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达产率上下功夫,逐步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 变、由见商就招向择优招商转变。

(三)优化环境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抓手。能否有效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是关键;能否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服务环境是关键。近几年来,各开发区努力优化经济环境,有效降低招商引资成本,为落户项目建设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行政部门年终考核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等一系列制度,大力整顿、纠正部门和行业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及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现象。集中治理企业周边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通过推行入园项目包保服务,对新落户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办法解决入园障碍问题;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模式,组织专班负责办理有关手续;设立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处理职能部门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措施,让投资商一心一意投身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通过全面落实优惠政策,确保签约项目的优惠政策落实,做到取信于商。

(四)基础设施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克服困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利用土地开发运作、国家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加大开发区基础建设力度。完善开发区规划设计,编制了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 规编制和区内道路、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为开发区可持续性发展打好规划基础。积极开展土地申报工作,由于开发区成立之初国有存量土地少,需征用大量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建设,为节省征地时间及时提供土地,开发区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协商、分期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活化资金收储土地,近2年全市开发区累计获批工业用地1.3万亩,基本上保证了开发区建设和进区企业用地需求。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经济开发区近几年发展迅速,态势喜人,但是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发区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园区建设成本上涨,资金匮乏。我市经济开发区建设资金投入基本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财政资金越来越不能满足园区建设的需要。一是土地价格成本严重倒挂。据调查,全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为3万元/亩左右,有些大项目价格更低甚至赠送土地,而目前每亩土地的开发成本高达8-12万元,严重的倒挂现象导致园区建设资金更加紧张,部分开发区背负着较大的债务。二是土地征用成本不断上涨。现在土地控制越来越严,地价与补偿政策同征地农民的期望值反差过大,征地的难度因此加大,成本增多。今年省国土厅已出台文件,我市土地征用价格提高幅度为43-65%之间,将进一步导致我市开发区土地成本大幅提高。三是基础 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用于开发区的财政资金呈现出“大头穿小鞋,两头扯不来”的现象,而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基本靠银行融资和土地商业开发获利进行投入,目前已进入还款期,再希望从银行融资难度加大,而土地商业开发由于受经济危机和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土地价格下滑,筹资手段弱化。目前由于资金不足,部分征用土地“五通一平”建设步伐放慢,出现项目等土地的现象。

(二)园区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2008年,全市经济开发区入园规模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增加值、税收、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4.9%、38%、47.8%、41%、12.3%,与全省先进经济开发区比经济总量偏小,与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财源增长的动力区”的定位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仅为9%。目前,开发区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机电、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主要以低层次的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层次低、水平低,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项目配套水平低。多数项目属于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外”,产品和产业配套在市内甚至于在省内都严重“缺失”,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相关配套服务滞后。由于我市属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工业经济息息相关的物流、海关、商检等机构建设尚未起步,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园区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我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大都属政府派出机构,没有赋予行政审批职能,所设工作机构与开发区工作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开发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国家至今没有颁布关于开发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开发区的体制、机制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容易导致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受到旧体制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不明确。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究竟拥有哪些审批权和多大的审批权并没有完全明确。管委会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被收缩;具有审批权和执法权的相关部门,在与园区管委会的配合办事中,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多头管理内耗大,办事效率低。三是管委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管委会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实施资本、资产运作,导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经常会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

(四)园区缺乏科学规划,扩张受阻。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个别开发区的建设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也没有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开发区内工商企业、行政办公、商住开发混杂一起,工业主体特色弱化。从主导产 业来看,开发区内各大区块产业布局相对零乱,未完全做到合理优化布局,难以依托园区集聚来发展壮大。

(五)园区招商信息匮乏,竞争激烈。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投资信息的缺乏,目前沿海企业投资信心普遍不足,对主动登门的招商人员大多态度冷淡,获取投资信息相当困难。二是部分签约项目中止,据统计,全市各开发区拟洽谈现缓谈或停谈项目26个,拟签约现缓签约或停签约项目12个,已签约现毁约项目6个,已签约现缓履约或缓开工项目20个,停建或缓建项目9个,建设进度比原计划慢的22个,已建成未投产项目6个。三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东部沿海一些省份也采取措施。将本省欠发达地区作为转移企业的承接地,同时中西部省市也加大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竞争较为激烈。

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

1、规范开发区在法律层面上的明确定位。依据《湖北省经济开发区条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咸宁市开发区管理办法,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机构性质、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维护开发区的管理机制和职能相对稳定,使开发区的发展和管理有章可循,促进开发区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调整开发区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平均已达到10平方公里,但各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县级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一般在25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开发区建设、管理的需要。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开发区管委会应代表本级政府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对内”,力避多头管理,减少目前在开发区定位外承担的社会性事务负担。按照高效、统一、精简的原则,学习外地开发区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建议规划建设、土地、环保、工商、财政、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公安等部门在经济开发区设立分局,主管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授予分局独立履行审批职责,服务开发区工作,充分发挥园区“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系精简高效的优势,同时对它们实行双重管理,真正实现在开发区的辖域内的统一管理、封闭运行。要加快开发区内金融、海关、商检、信息、物流等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建设,创造更为完备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

3、建立长效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建议成立咸宁经济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直相关部门和咸安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市开发区发展规划、重大招商活动、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优化环境、纠纷调处等工作,由开发区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以保持工作的一致 性。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改善环境,增强活力,推动市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

(二)切实加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1、制定科学详尽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园区产业功能分区规划,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臵。依托优惠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政策。

2、扩大园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用地紧缺对开发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显现,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开发区区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积极争取省里的重视支持,做好开发区土地修编工作。按照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的要求,在现有土地政策下积极寻求发展空间,扩大增量,争取开发区用地指标单列,基本农田指标调整向开发区倾斜,有效增加土地供给,强化土地储备。积极探索和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办法,面向现有土地要空间。土地的规划、利用已呈现“供应减量化、使用高效化、利用循环化、闲地资源化”的特点和趋势。要严把入区项目质量关,规范入区企业评审,适当提高项目建设容积率、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例、税收含量、开工进度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完善项目论证和评审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向无 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优势高科技项目倾斜。严格合同约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对开工时限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避免土地闲臵;对违反约定的用地项目,采取经济、法律的措施,建立土地排查制度,对长期闲臵的土地采取“过期收回、等量臵换或退款”等办法盘活土地存量,鼓励和支持建设多层、高层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稳妥作好拆迁安臵工作,坚持安臵先行、利益驱动,建立有利于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减少矛盾的拆迁机制,为空间拓展提供保障,形成以土地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再以基础设施推动土地增值的良性循环路子,做到以工带商、以商促工、工商互补。

3、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开发区在当前空前激烈的态势下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除了前述的管理模式创新外,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1)征地模式的创新。尊重农民意愿,推行生活补贴与延期补偿相结合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既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还有效缓解了征地难题,加快项目建设,同时也可以缓解一次性补偿给财政带来的压力,集中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发区建设;(2)开发模式的创新。为了发挥开发区基础建设的优势,促进企业向开发区集聚,迅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可以按照“五个不变”(即隶属关系不变、归口管理不变、统计口径不变、纳税属地不变、利润分成不变)的原则,鼓励有 条件的县(市、区)乃至乡(镇、场、办)到市开发区建设“园中园”,开成“县市联动,园区联建、发展联促”的“一区多园”格局;(3)项目策划的创新。作为开发区来说,项目是发展之源,发展之基,发展之本。在这方面,一要精心策划项目,既要脚踏实地、严密细致,又要“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二要催生裂变项目.特别要针对和加强我市周边地区大项目、大企业的研究,力争从老项目催生更多的新项目,从大项目裂变更多的小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4)环境支撑的创新。当前形势下,环境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优惠政策,大量的是体现在法制、人文等的软环境上。在这方面,我市的各级开发区,都要在营造“五最”环境上下真功夫。那就是一要营造“成本最低”的政策环境,尽可能降低各种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二要营造“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限;三要营造“信誉最好”的市场环境,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评议考核和过错追究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和财务制度建设;四要营造“感觉最佳”的服务环境,树立“只立路标,不设路障”的理念,切实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式、保姆式服务。在咸宁,尤其是要下大力气铲除咸宁经济发展中的“毒瘤”——“一强四霸”,让企业在咸宁的各个开发区进得来、立得牢、长得快、干得欢、发得大;五要营造“人文最浓”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商、亲商、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使咸宁的开发区成为全国乃到华中地区的资本洼地、人才高地、投资旺地、人居福地、发展胜地。

(三)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要按照配套齐全、环境优良、功能完备的要求,尽快实现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五通一平”,为项目入驻、开工建设、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为此,开发区要构建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新型投融资体制机制。一是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开发区的直接投资力度;二是改革和完善市财政与开发区的财政体制,建议实行开发区区域内财政超收全额留成办法;三是由财政担保转向金融机构直接贷款;四是采用“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的模式,把开发区资产运营管理职能从管委会中剥离出来,建立专门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开发区主要的投融资平台,按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负责开发区的重大社会公益项目、市政项目、主干道基础设施、社会公共配套设施等政府性项目的建设与融资。五是盘活土地等存量资产,利用政策和级差地租融资;六是加快担保公司发展步伐,主要为开发区和区内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帮助。

(四)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整合优惠政策、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形成经济开发区整体优势,密切关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促进开发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社会事业等项目与全球资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起点对接。一是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专业招商和重点招商。更新招商理 念,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以政府为主招商到区内龙头企业主导招商的转变。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坚持引大、靠大、壮大“三大”策略,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三新”产业,力上环保型、循环型、集群型“三型”项目,发挥领导人员、专班人员、社会人员“三员”力量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招商,扩大引资成果。二是着力提高招商质量和效益。突出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中的载体作用,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要目标,突出招大、致力引外、注重引智。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投资或在咸宁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注重瞄准引进类似红牛这样一批回报高的项目;构建武汉1+8城市圈的“总部-加工基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着力吸引国外著名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分支机构设立地区总部,提升开发区城市品位;着力引进国际国内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开发区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掌控能力。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突出有选择性地招商,提高投资强度、建设周期、建筑容积率、投入产出比、就业人数、节能减排水平等准入门槛,下大力气引进集群型项目,以此增强开发区的集体竞争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将开发区纳入城市建设规范通盘考虑,有关部门 要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支持开发区搞好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电讯、燃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

加大开发区内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鼓励采用技术入股、委托攻关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努力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成为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托;吸纳并转化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项目,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和完善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自主创新中介服务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加强人才引进,营造用人环境。高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依托和整合咸宁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及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开发区培养、提供人力和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了开发区的长远建设,要从战略角度出发,着力加强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以及机关党政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在开发区形成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调研组成员:敖茂佑 游强进 郑光勇 潘咸英

殷汉宁 王艳芝 余 谦

第二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 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 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 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二)滚动发展好,稳步推进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四)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 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我市各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 “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 分有限,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 委会 “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 “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 “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 “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在开发区管理体制上,一方面要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新机制。坚持 “小政府、强中介、小机构、高效率、大服务”的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走宏观导向和微观服务相结合,“一站式”

服务与全过程服务相结合,努力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第三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精神,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探讨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5月3日至5月15日,市工信委王松平主任率领工信委分管经济运行、节能降耗、工业投资、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委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共21人到全市9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投产企业达产增效、竣工企业投产达产情况;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受环评限批影响项目环评限批解除后项目备案及推进情况;招商引资在谈项目落地情况;50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需要市工信委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从总体情况看,我市12个工业园区建设日益提高,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园区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发展后劲和活力进一步显现,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管理体制

为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8月25日,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曲发﹝2011)21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每个县(市)区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全权管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九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专兼职副主任选配到位履职,管委会内设“一室三局”人员除马龙还没有选派到位外,陆良、师宗、罗平、富源、麒麟、沾益、会泽7个县市区的“一室三局”机构设置及人员选配到位履职,宣威工业园区同宣威开发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内设机构没有重新设置。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选派和基本到位。

(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9亿元,同比下降4.13%,其中工业投资24.04亿元,同比下降3.03%,基础设施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25.51%。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0.4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加,但总体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欠季度目标数较大,工业投资只完成了季度目标数的50.24%,欠23.81亿元。完成较好的是宣威、富源、会泽、麻黄,分别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1%、99.76%、95.53%和85.83%,完成不足30%的是越州、马龙、罗平、师宗、南海子,分别为23.53%、20%、16.47%、7.06%和3.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完成了目标数的35.94%,欠4.42亿元。完成较好的宣威,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5%。越州、煤化工、陆良没有基础设施投入。

(三)经济运行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6个,规划面积374.7平方公里,总体上形成了由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和市级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园区体系,培植和构建了以新材料、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体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37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94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达59.4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93.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43.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63.0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93亿元;上交税金21.35亿元;园区内企业总数达到414户,从业人员8.49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7.97亿元,同比增长20.51%,完成季度目标数215亿元的82.78%,欠37.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12.07%,完成季度目标数的69亿元的57.65%,欠29.22亿元;上缴税金3.8 亿元,同比下降44、63%,完成季度目标数的49.71%,欠3.845亿元。全市12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园区全额完成季度目标。

(四)招商引资

2012年1-3月,全市共有国内合作实施项188项,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合作方总投资1883亿元;筹建项目21个,在建项目139个,完成项目27个,签约项目1个;其中工业项目128个,优势产业127个。我市各工业园区一季度工业园区累计新签约项目 20个,在谈项目 40个。

(五)规划修编

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曲靖市在省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靠城不进城、发展有空间、相互有依托”的要求,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工作,规划修编各项工有序进行。我市麒麟、宣威、富源被列为国家级利用低丘缓坡荒滩试点,陆良、师宗、罗平、马龙、会泽、沾益被列为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省级试点县,2012年2月9日,市政府授权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市国土、规划、工信、林业四部门对我市九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四个规划衔接成果进行了市级联合审查,并已以通过。到目前为止,罗平县、会泽县修编后的规划已经通过县、市两级组织的评审,待修改完善后报省工信委评审备案,马龙园区修编后的规划以及轻工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县级评审,待市级评审后报省评审备案,其他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文本编制过程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政府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 “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政府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二)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建议市委市政府督促各部门和县(市)区尽快出台加快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今年3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的相关对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园区新增税收部分留给园区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的承载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第四篇: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修订版)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经过深入调查,感到我区工业园区建设虽起步较晚、进展艰难,但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优势和条件,必将成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平台。

一、我区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情况,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可概括为四句话,即:“历程艰难,问题不少,潜力巨大,机遇看好。”

所谓历程艰难,是指我区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进展较慢,应加快步伐。

所谓问题不少,是指影响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制约性因素较为突出,应引起重视。一是思想统一难度大。一些干部包括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园区建设涉及的耕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民安置等都是“高压线”,怕担风险。而园区建设缺项目和资金,工作难以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进度。

所谓潜力巨大,是指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我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国道318线穿境而过,已建成通车的遂渝快速铁路、遂渝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遂内高速公路,规划中的遂内快速铁路在区内交汇。安居天然气资源丰富,安居区天然气远景储量达8000亿立方米,其中磨溪气田可供开采储量为3500亿立方米,日产天然气300万立方米,是四川省大型气田。

所谓机遇看好,是指市委提出了“一城两区五组团”的布局,安居将作为遂宁的副中心的定位,为安居的同城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据六大兴市计划区委三届三次会议明确了全区建设遂宁特色新城的目标。

二、加强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产业兴区,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工程。产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是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和支撑,要立足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一是统筹园区发展,要按照“一园一业主,园区有特色”原则推进产业园区培育工程,积极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部重要的有机食品供应基地。二是要完善园区功能。要坚持产城相融,在园区内构建完善的功能分区,注重把园区的配套与生态的保护、商业的繁荣、生活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城市、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建设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布局融合的产城单元,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要加快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建设。三是要狠抓园区招商。园区发展关键要有项目入驻,实现实体化运营。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并通过引进的大企业进行园区整体开发打造,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

(二)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完善提升园区规划。全面启动临港、天然气、文旅三大产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整合财政项目资金和民间社会资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启动工业集中发展区综合体及服务中心建设。

(三)要加强规划,科学布局。要按照“高品位、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的要求,切实抓好工业园区规划,把园区规划与城市功能提升结合起来。要把工业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的一个主要功能区来建设,依靠工业园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带动城市的扩张和功能完善,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要把园区产业规划与国内产业转移发展的趋势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提升园区经济集群效应,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四)要扩大招商,引进产业。要牢固树立“无外不快”的思想,积极探索商业化招商、网上招商等新办法、新途径,改善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要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及时兑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全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在招商过程中,还要大力提倡“四优先”和“四不准”,即:规模效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企业、国家驰名商标企业优先;污染严重、高能耗、易燃易爆、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企业不准入驻。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驰名商标企业,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入驻园区,促进全县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逐步走上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发展轨道。

第五篇: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已对园区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一、**工业园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1、编制了一个前瞻性发展规划。为策应省市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发挥沿江岸线优势,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着手谋划**工业园建设,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对接主城区、融入大**、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全县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园成

为我省沿江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四大板块之一,我县重新编制了**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规划范围为北至长江,南至九码快线,西临**,东与城西港区相连,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近期3——5年内,集中建设核心区约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2平方公里。将围绕装备制造、轻化制造、高新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六大产业进行布局规划。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来,**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万亩土地平整”、**联圩除险加固两大扩园项目,新建了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1万伏变电站、环境监测站、消防二中队等配套设施,新辟了长坪公路和港湖大道两条入园主干道,新建园区道路15000米,整治河道4300米,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30盏、铺设管网5411米。

3、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潮迭

起。到今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44个,其中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10个。投产规模较大的项目有东正木业、汇泉酒精、邦利益康、雄基钢构、中盛钢构、新茂化工、乾元纺织等;在建项目主要有投资浙商皮革、赛湖机车、宝利源粮油、富美家装饰材料、奥普新实业;签约较大的项目登喜鸟纺织服装、亿安**水上游乐、金峰兴铅银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园。2012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逐渐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

4、园区发展前景预测。根据规划平方公里核心区测算,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3年后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用电量将达到亿度,用水量4万吨/日,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产业工人约需3万人,园区总人口将达到6万人。

二、**工业园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基础及配套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铁路专用线、长江码头仓储物流基本处在规划、谋划之中,企业货物吞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供电能力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园区天然气管网尚未建成;自来水供应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瓶颈;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转,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严重滞后。

2、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加快推进。由于前期入园项目投产不多,员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矛盾尚

未凸现,但按照园区项目推进速度,未来生活服务需求将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宾馆、酒店,企业老总只得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到**居住,对企业洽谈业务、生意交往造成不便;没有商业服务网点、企业职工要买上一点生活日用品都非常困难;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生活单调,难以留住生产工人;企业职工公寓做得不多,企业职工住宿难。

3、园区社会公用事业配套不够健全。消防设施虽已建成,却没有正式启用;公安、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机构未进园区;园区内及外接交通不便,从沙河和**没有到园区的公交车,企业职工出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园区环境保洁措施未落到实处,造成道路保洁和园林绿化管护困难。

4、园区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工业园管理局人员配置过少,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服务质量跟不上;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工商、税务、安监、环保、质监等行业管理部门都未入园,没有一样手续能在园区办

结。

三、**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期园区规划面积小,规划层次低,没有充分预计到项目建设和园区快速发展造成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园区控制新详划和配套服务区详规已经制定,一是要为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细分园区功能区块。要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建设,不能随意改变规划,降低建设标准,坚

决避免目光短浅,不顾建设时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园区发展基础先行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要借鉴沿江其他工业园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以及所走弯路的教训,凡关系到企业生产保障性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是**工业园要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置。确保圩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排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化工企业多,确保消防设施配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提高**工业园及园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加快建设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码头和铁路专用线一定要利用这次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修编机遇,列入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启动码头建设。由政府主导解决园区供水瓶颈;建议供电部门超前规划一座220千伏的

变电站,提高园区供电能力。

3、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一是综合配套服务区,要高标准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酒店等标致性建筑,又要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建设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的公租房、职工公寓以及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等。二是设立园区内公交,将园区公交与沙河、**公交线路对接。三是做好保洁工作,设立园区环卫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行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为园区营造一个干净、优美的发展环境。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项目多、种类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和完善。

4、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要政

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用足用活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一是政府重点主要是积极争取项目,实行国家、省、市扶持与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搞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防洪体系建设、园区外接道路建设、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内的宾馆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可

由政府提供土地,鼓励园区内企业入股自建自营。三是通过土地运作和园区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商品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园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部门提前进入园区。

5、健全园区服务管理配套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业园管理局对园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把**工业园打造成一级准政府。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环保、质检、人事劳动、安监、消防、邮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各有关职能和服务部门应尽快延伸到园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使园区企业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6、加强**工业园闲置用地管理。**工业园在前期招商项目中,有些企业未能按合同正常投产或投产后又停产的现象,导致工业用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依据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收回闲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下载工业园区调研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园区调研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范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3篇3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一)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

    南昌市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南昌市**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胡昌民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总体上看,我区罗亭工业园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取......

    杞县工业园区情况调研报告

    杞县工业园区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深刻认识规律,为了更快更好发展工业企业,提出树立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

    区委书记调研工业园区汇报材料

    区委书记调研园区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XX书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园区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我将园区近期项目建设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一、项目总体情况在全......

    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汇报(5篇可选)

    遂川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汇报今年以来,县工业园区办按照县委、县政府“主攻项目、决战园区”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生态、绿色、环保园区的工作目标,开拓创新、拼搏实干,使园区经济和......

    昆明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超常突破 跨越发展 全面发动园区经济大发展攻坚战 ——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规划建设有各类工业园区15个。......

    2016工业园区党建调研报告

    2016工业园区党建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党工委在县委、政府及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员工的全力配合下,坚持以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遵照县委的部署,结合审议县政府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报告的需要,7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于7月下旬前往璧山、荣昌、忠县等地考察学习。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