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时间:2019-05-14 05:4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第一篇: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春谷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 杨华峰

丁酉新春,《中国诗词大会》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一时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

古诗词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亦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弘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作为传播知识、育人摇篮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更要做践行者。

春谷中学座落于江东千年名邑——南陵之市桥河畔,这里文脉悠远,底蕴深厚。西面曾有宋元祐年间的文风塔和荫庇春谷文化昌隆的文庙,南面曾有清乾隆年间的魁星阁,三大南陵古文化建筑呈三星拱照之势,这些古建筑虽早已消失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却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春谷校园四季鲜花盛开,年年常绿常青。梧桐树高耸入云,树干伟岸挺拔,称栋称梁,广玉兰虽经百年风霜,但仍枝繁叶茂,老树开新花,青春焕发。整个校园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怡人景色,整体提升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层次。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承载着深厚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春谷中学自创办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安全、质量、规范”为主题,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学校品牌。

环境浸润,大象无形。学校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校园建筑命名,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创设“人文、特色、经典、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坚持内外兼修,育人为本。学校大门上的校名,教学楼“郁青”、“汇智”名称均为“启功”字体,古朴典雅,遒劲有力。在太阳光照之下,在绿树和鲜花的映衬之中,醒目耀眼;校园干道边的橱窗中宣传时事、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展现艺术的文化宣传,图文并茂,让人流连;教室内外和走廊上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莘莘学子昂扬向上,积极奋斗;校园之声广播站,及时播放国内外时事、校园新闻和学生的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设为动听悦耳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放学时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和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努力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人文化成,润物无声,推动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的建设。

传统文化教育负传承弘扬之责,承立德树人之己任,春谷中学传承文化经典,锻造有“根”的学校,开展特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

一、学校集全体师生的智慧,成立了“春谷中学文学艺术社”,依托各种兴趣小组,以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了一大批特长生。定期发行校报《文风塔》,报道校内重大新闻,刊载师生的美文佳作,展示师生的文学才华,丰富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的新平台。并先后编辑成册了两辑《春谷少年》,展示了我校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果,诠释了“锦瑟年华,成长足迹”,使学生的青春在书页间飞扬。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隔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乐声飞扬”艺术表演、“笔歌墨舞”书画比赛和元旦文艺汇演,主题鲜明,组织有序,展示了春谷学生的多才多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彰显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届届硕果累累,星光灿烂。

三、每学期都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经典诵读中,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让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此活动已成为我校特色活动之一,多次代表我县参加芜湖市的汇报演出。

四、每年在七年级开展“我爱汉字”硬笔书法大赛。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大赛,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展示了学生硬笔书法的风采,营造了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五、积极开展读书和征文活动,学校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现有图书量已达3万余册,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和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春风化雨,谷穗盈香。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项活动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方光瀛同学荣获了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书画类一等奖;周敏同学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征文一等奖;先后有多名同学获得了芜湖市“美德少年”的美誉。学校韵律操全市得奖,大课间活动有声有色全市闻名,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语言文学规范示范学校,芜湖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芜湖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通过了省级家教名校复核验收……

从立春到谷雨,谓之春谷,乃春天之盛景也;从万紫千红的春华到五谷丰登的秋实,乃耕耘播种期盼之所在地。春谷中学将学校文化 品牌建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润泽了师生心灵,提升了办学品位,春谷中学发展的巨幅画卷已渐显渐美。

第二篇: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大名县北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峰中学 赵彦勇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大名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创建特色学校,提高文化品位,丰富办学内涵,提升人文素质,滋养学生心灵,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以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载体,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深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内涵,突出“两个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强化“书香、人文、和谐”三大主题,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设计背景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不遗余力。在“文化热”的大潮流下,不少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泛”、“乱”等现象。校园文化不是随意可以“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孕育”。我校通过国学经典来孕育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们学校现有学生500人,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乏读书的兴趣,身上少了书卷气,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及卫生习惯。我们认为,中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展国学特色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及经典文化渗透,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优秀的启蒙读物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读本,用中华经典文化培育人,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净化人。

三、设计理念 本着“高品位、审美性”的原则,“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我校以国学为主题,将国学教育与学校“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

四、领导机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特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管理、协力发挥各部门的功能,形成合力,使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组 长:付学军 副组长:刘明昭

组 员:吴建朝 赵彦勇 刘社忠 崔臣军

刘现峰 刘金芳 史相利 田金龙 郭三玲 邓学钦

五、具体方案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本着“追求高品味,着眼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搞好校园绿化、美化,适当设置具备育人功能的景点,做到点面结合,重视运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交织渗透,融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努力创设充满生机的育人环境,寓教育于环境中,润物无声。

1.绿化、美化工作:把学校建成恬静雅致、自然优美的校园。

(1)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校园绿化、美化以绿色植物为主,发挥校园原有的自然地貌的作用,适当增加名优树种,营造出自然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息的理想场所。

(2)加强绿化工作的责任管理。学校设专人负责检查绿化养护情况。2.工作学习环境:体现“勤奋,严谨,博采,多思”的学风,为师生创设一个整洁舒适、竞争合作、创新进取、文明向上,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工作学习环境。

(1)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的内部设施进行全面检修。(2)教室按统一标准布置,物品摆放规范,强化室内外卫生要求。做到清除卫生死角、窗明几净、空气清新。各办公室的办公用品摆放有序,彰显人文精神和浓郁学术气息。

(3)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

3.人文景观建设: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让全校师生在在愉悦的人文景观中陶冶情操。(1)为校园建筑的命名。教学楼命名为:学思楼(出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男生宿舍院分别命名为:达仁居、达德居、达和居,女生宿舍分别命名为:易安楼 语出东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餐厅命名为悯农厅,命名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2)构建儒学景观。在学校大门南侧侧的墙壁上,设置古色古香的“儒家文化墙”包括《弟子规》全文图版、《三字经》全文图版;向东依次悬挂悬挂着《弟子规》《三字经》故事图版,包括孝亲感恩故事、励志处事故事、读书求知故事各四则共十二则;学校在教学楼的走廊柱上悬挂“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儒家经典名句,师生出入,耳濡目染。在教学楼西墙壁上书写“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经典语句;《国学经典读本之三字经》学生人手一册。从而真正达到寓教育于环境中,润物无声的效果。

(3)利用传统对联形式,搞好文化宣传建设。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因此我校十分注重利用对联宣传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彰显校园魅力,比如在学校大门、各专用教室、宿舍院(楼)门口、教学楼入口、体育场墙壁等处均写有与之相对应的对联。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即学校精神。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催人奋进,会使师生逐渐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明达、宁静淡泊的情操及博大庄严、任重道远的使命感。

1、建设积极向上的“一训”、“三风”。即

校训:“修身养德 讷言敏行 博学善思 合作发展”; 校风:“文明守纪、愉快求知、善教乐学、团结向上”; 学风:“勤奋,严谨,博采,多思”;

教风:“思想求新,工作求严,治学求真,教学求精”。

2、提炼出了学校精神,即:“奉献育人的人梯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3、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原动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包括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严谨认真的工作环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老师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文体活动(妇女节联欢、迎元旦文艺汇演、教师篮球赛等)、教学赛课、送温暖活动、慰问活动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

在学生方面: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写一封“感恩信”,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感激之情,并将部分优秀信件在校刊刊登。

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使学校形成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谐共处的儒雅之地。这些活动由教导处、政教处、体育组、音乐组等部门予以落实。

4、营造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会议、橱窗、国旗下讲话,设立校务公开栏、收费公示栏等,以及开展主题班会会、主题教育、评先评优、树榜样等活动,树正气,明是非,辨善恶、抨歪风。

5、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教职工方面工会活动、联谊活动、演讲比赛、“三·八”节、元旦、等庆祝活动;学生方面开展的读书节、艺术节、“手拉手”活动、学生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春游活动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打造学校团队精神,逐步锻造学校的精神文化。

6、定期举办以“跨越时空,走进经典,弘扬儒家文化”为主题的书画比赛、诵读儒家经典名句比赛。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激发学生研究儒家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文化的品位。让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这些活动由教导处、政教处、语文科组负责落实。

7、营造氛围,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我们应努力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陶冶自己,提升自己,以读书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

不断充实图书资料,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荐阅读书目,组织师生开展“大阅读”活动,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宣传栏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图书馆、阅览室布置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宣传标语,如:“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组织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等活动。通过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规范性、连续性和导向性。学校的规章制度,包含着对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活动等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

(1)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统一上墙。

(2)各班班级特色文化即班级文化名片(班名称、班级口号、班级特色、班级精神)精心设计后统一装在各班教室门旁。

(3)各办公室统一张贴有老师师德达标要求,教师职责,教研组长职责、班主任职责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4)教室前黑板右侧统一悬挂《中学学生守则》,从生活、学习、行为、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5)制定并完善《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制度,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合理化。以形成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正义向上的优良校风。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即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管理机构、务实的管理阶层,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是师生员工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管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

在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学校首先进行了学校观念文化内涵的提炼。即“态度决定高度,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领悟决定觉悟,细节决定成功,;有实力才有魄力,有思想才有智慧,有作为才有地位,有付出才有收获”。

其次学校师德文化的提炼,即“师心慈,师仪端;师风正,师志坚;师纪严,师德高,师业精,师学勤”。加强师德文化建设:

(1)、开展“师德师风四评”活动。领导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并将评比结果纳入教师期末教学奖考核。

(2)、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奖惩考核,根据制定的师德师风考核十个条件逐一检查、打分、评出等级。(3)、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的三心活动及“十心立德”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

(4)、每年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校园橱窗里宣传。

通过以上师德评比活动,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活得有尊重、有价值。同时激励广大教师不甘人后、积极向上、严于律己、争先创优,形成了一种以遵守师德为荣、以违反师德为耻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第三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提炼。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制度、课程、行为方式和物质建设的集合体,对师生具有正面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规范、同化辐射等作用,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我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的实际结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将办学理念提炼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第四是学生行为文化的总结(10个好习惯),即:热爱祖国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学会尊重的好习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人友善的好习惯,遵守规则好习惯,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总体要求为: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在实践中通过制度、教育、引导、检查、评比、考核、奖惩等办法给予落实。

校园是一方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为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充满传统气息的文化,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让师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的场所,使学校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旷野。最终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第三篇:文化繁荣

文化繁荣

简答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1)为什么国家要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上海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请举出两个既属于文化产业又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行业。

(1)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分)

②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扩大就业,有力促进现代化建设。(2分)

③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利于让资本要素活力迸发,创造更多财富。(2分)

(2)新闻出版、电视传媒、广告、动漫等行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党的十七大把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请用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回答:

(1)材料中重视“文化建设”体现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什么?(2分)

(2)我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弘扬先进文化?(6分)

(3)请你为我校“爱校荣校、爱国报国”温馨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个“金点子”。(2分)

(1)以德治国方略。(2分)

(2)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正确领导成果体现在②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关系,国家职能内一,体现国家性质、人民意志和利益

③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为,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④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文化建设体现了三府建设

⑤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3)略(2分)

3、用政治常识简述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2分)用以德治国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2分)

有利于中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2分)弘扬民族文化,争做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2分)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2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综合国力。(2分)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兮勿违天命”、“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念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试运用所学的辩证法知识,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8分)

①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和发展中,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2分)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同时分清主流与支流。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但精华是主要方面。(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继承和发扬,对其糟粕要予以弃之。(2分)

分析说明

1、※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2007年4月开始,中宣部、公安部、文化部等十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组织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分析说明。

(2)唱响网络文明主旋律,网民是主角,你认为青年网民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习惯?(至少两方面)

(1)网络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A、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

B、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执政党,通过进行思想宣传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

府提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表明:我国政权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职能,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专项行动表明政权履行依法打击国内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权行使的国家职能,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4)

(2)、自身不上色情网站;发现其他人上积极劝阻;发现色情网站及时举报。(3)

2、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9月18日会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述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依据。(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理。(8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道德建设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体现。(3分)

(2)①科学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2分)

②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分)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人们树立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2分)

④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2分)

论述

1、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党和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

思想、坚持对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需要。

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进行思想宣传等,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政府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 ○

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职能、坚持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老教材: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必须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和繁荣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共11分。注:如果考生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角度列出论点,可考虑适当加分,但本大题总分不得超过20分。)

2、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1)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教材P.57)(加:党的思想领导、有利于完善挡的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2)这是国家政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促进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老教材P.15)加: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这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老教材P.105)

(4)这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老教材P.98)

3、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论断,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论述党如何领导人民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文化建设,提高驾驭先进文化的能力。(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真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人民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保证。(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在立法中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借助法律手段发展繁荣文化建设,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时,应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的监督(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和指引,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带领人民共同建设精神家园,提高民族的文明素质。(3分)

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同时应积极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2分)

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请用政治常识知识论述:为什么党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2分)

①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

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分)

②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实施以德治国,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四大重要目标。(3分)

③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

④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分)

第四篇:弘扬儒家思想 繁荣校园文化

弘扬儒家思想 繁荣校园文化

10月31日下午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产经新闻报社、中国商人杂志社几北京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以“弘扬儒家思想 繁荣校园文化 培育财贸人才”为主旨,纪念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0年活动之一的“2009国际儒商高峰论坛”在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儒商研究专家、学者与学院领导、师生代表聚集在商苑,探讨儒商特色,共商发展大计,丰富京商文脉,服务校园育人。会上,王茹芹院长作了题为《儒家文化与京商文化》的专题报告。

王院长首先向与会领导、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从“从字号中透出儒家文化;京商大多是儒商;京商坚持仁德、诚信,深蕴儒家文化精神;现代京商涵养着儒家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于京商文化发展、升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张永谦教授,山东省原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赵承凤将军,儒学儒商专家、原中石化管道报社社长、曲阜国际儒商联合会学术顾问孔庆林先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就儒商文化研究作了精彩讲演。

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有力促进京商学术研究,丰富儒商研究内容,深化儒商研究内涵,对提升学院学术影响力、繁荣校园文化、推进学院财贸人才培养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第五篇: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9-05-07 15:21:19)转载▼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战略工程,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由此看,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但文化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已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促进农村基层文化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也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新文化,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显著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第234页)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等多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可供消费资源偏少,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适,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二、正确估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玉溪市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云岭先锋、家电下乡、新农村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这些年来,以封建迷信等为代表的旧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抬头,不仅存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同样也影响很大,危害很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难想象,被落后文化影响的农民能够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由于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和理念,一些农民虽然经济十分富裕,但文化和精神相当贫乏,结果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黑恶势力猖狂抬头,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懒惰、空虚、骄奢等现象严重,部分农民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返贫,三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情况虽已不是普遍存在,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四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文化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文化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

首先要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的原则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五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五个基本原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有重大的实践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基层文化建设中来说,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情,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又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要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管理,又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融入全局,着眼发展。

一是要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融合在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明确提出促进乡风文明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二是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合在一起。三是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合在一起。(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二)以人为本,突出为农。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立足为农、突出为农,始终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立足多予,以城带乡。

经过多年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大财政性建建设性资金向农村的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繁荣的局面。把“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市文化队伍下到农村传经送宝,要坚持立足多予,加大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倾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

(四)注重运作,改革创新。

发展文化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运作,抓好落实。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重视挖掘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务求实效,有序推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农村方化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各地方实情,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地搞好发展规划,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基础,量力而行不搞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民主协商;分类指导,引导扶持;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抓好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律、服务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着力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建设农村文化,首先要解决“为谁”的问题,这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下力气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二要富精神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一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更高形态的社会,本质上应该是发展更协调、进步更全面的社会。从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出发,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三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和科学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臵。早在1989年12月,江泽民就站在应对世界经济科技挑战的高度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摘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1994年6月,他立足我国的长远发展,鲜明地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不是新农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也不是新农民。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必须要有全面的提高。

第二,着力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限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110页》),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有于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依旧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二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大量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常年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三是许多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二是继续实放农村流动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六是抚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办文化产业。

第三,着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社会的团结和谐,既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又需要精神支撑和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提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第四,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

农村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公益性文化。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事关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一要加大投入;文化要繁荣,配套设施是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有四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繁荣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搞好。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防止基础设施老化不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一个村要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馆。这表明了国家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展新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五,着力创新农村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农村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国的农耕文化曾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骏《东门行》“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绿萍覆灵沼,鲜花扬芳馨”的诗句,描绘了优美醉人的郊野风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注重继承和发扬农村的各种具有传统特色的农耕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与此同时,针对农村文化队伍老化,文化活动形式、内容陈旧,农村文化活动也相对缺乏教材、缺乏时代的气息等问题,要注意引导队伍和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要变过去“送文化”为现在的“种文化”,我们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下根、结出果。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如农民业余管乐队、民间剧团等都是活跃在广袤农村的民办文化,我们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同时要注意引导其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正确的文化经营活动,引导其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大快人心的“民心工程”,农村新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真正落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下载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书法艺术,繁荣校园文化宅科小学特色教研活动方案

    传承书法艺术,繁荣校园文化 让书法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名片 ——宅科小学特色教研活动方案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没有了文化,学校就如同躯壳,毫无特色可言。立足本校实际,结合......

    文化传承

    传承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经盛国际管理咨询(中国)公司总裁叶生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咨询过程中,许多企业家都问......

    文化传承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解析附范文:文化传承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民心工程 未来工程 文物系统 非遗保护 惠民富民示范带 文化强省 群众文化权益 文化荣誉 基层文化 【热......

    文化传承

    记忆的延续 当我们站在壮伟的布达拉宫,或是广阔的高原,歌声娓娓飘来,伴着韵律,仿佛来到了美丽天堂,神圣又淳朴。这是民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历史,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

    加强校园文化特色教育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合集]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河南省九代会的胜利召开,为河南教育和学校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济源一中作为河南省首批示范型高中......

    文化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繁荣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

    文化大院促繁荣

    以“促繁荣”为使命,引领文化惠民新发展 今年以来,XXXXXX推动文化进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健康、科学、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惠民举措,真抓实干,通过广泛挖掘、培用......

    重文化繁荣进步

    重文化繁荣进步 2011年,是我国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这一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