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军工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传承军工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开展有关校园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哈军工文化是我哈尔滨工程大学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校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军工文化校园文化积极作用
一.前言
笔者于2009年冬加入工学网,在积极参与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深深体会到了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的雪雕艺术、工程大学讲解团、工学网、哈军工文化园等都是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军工精神”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对于本校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机构和学术共同体,大学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每一所历史名校,都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积淀,并通过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代代相传,形成大学独具一格的气质与个性。对于我校来说,一代代的哈工程人不断的传递着宝贵的“军工文化”。
三.我校校园文化
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通过创新大学文化,为学校科学发展新跨越注入新的文化自动力。近年来,我校形成,“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价值观。2011年,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计划重点强调了“军工文化”的传承问题:
(一)着力推进哈军工纪念馆的筹建和哈军工文化园内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不断积淀丰富学校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哈军工文化园”。
(二)着力推进哈军工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形象。
(三)着力推进贯穿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蓬勃开展,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进一步建设文化型校园。
在哈军工文化的影响下,我校形成了以“三海一核”为主的办学特色,“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严谨求实 勤奋创新”的学风,并形成了“三个第一”的大学精神,即“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我校一直以“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的校训知道校园文化建设。
具有哈军工时期特色的教学楼、各位国家领导人的视察留影、文人墨客的题名留念、受命群雕、陈耿院长铜像、济海湾、校友林、中国“十大名船”博物馆、校园路名标志还有筹
建中的哈军工文化园等等等等,每一位哈工程人无不为其在一所拥有如此厚重文化的校园读书而自豪。
四.哈军工文化
为了弘扬哈军工文化,我校建立了“哈军工文化园”,有校史展厅、陈赓院长纪念馆、学生特色科技作品陈列展厅、船舶博物馆、哈军工—哈工程院士展等文化场馆,有陈赓铜像、陈赓广场、奥列霍夫铜像及广场、起锚广场、工学广场、军工操场等文化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耗资4000多万元对哈军工留下的重要物质遗存——空军工程系所在地11号楼、炮兵工程系所在地21号楼、海军工程系所在地31号楼、装甲兵工程系所在地41号楼等四座大楼的屋顶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和保持了哈军工时期的原样,使哈军工留下的重要物质文化遗存得以更好地保护,让人们感受到哈军工建筑的与众不同与独特魅力,更感受到哈军工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每年学校还会举办相关纪念哈军工的文化活动,每年寒暑假还会有“追寻校友足迹”活动,扩大军工文化对工程学子的影响。
五.结论
漫步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不只是建筑有凌人的美感,更有一种大气充斥在里面,一步一景的,所到之处,回味无穷。飞檐走壁、中西结合的教学楼,散发着哈军工建筑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和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第一眼看到这所学校就会被她深深的吸引,不止是她的外表,还有她厚重的文化积淀。作为一名工程学子,我们应该为有机会体会这样的大学文化而感到幸运,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建设哈工程校园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近年来,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一贯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已任,广泛开展联谊活动,诚交四海客家乡贤,举办客家祭祖大典,扩大海内外影响,重塑“世界客家人的朝拜圣地”,并结合学校素质教育,将客家文化载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广泛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客家文化传统,弘扬客家精神,让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圣火永远燃烧下去。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开展联谊,培育海外客家爱国家园
1、走出去,上门拜访,恳亲联谊
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海内外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各种客家联谊活动,访问考察闽、粤、赣数十个县、市的客家社团及客家文化。通过散发宣传资料、举办乡情报告会等,进一步宣传了宁化,提高了石壁客家祖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恳亲团的亲切座谈交流,海外客属人士认识到“回乡、祭祖”是对客家后裔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办法,能激发起客属后裔“回乡”寻根谒祖的热情,使客家文化世代相传、永续不衰,有力地推动了寻根谒祖为主要内容的新客家运动。
2、请进来,热情接待,待人以诚
经常邀请海内外客属团体和个人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人数逐年增多。从199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有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及境内19个省市区的30万余客家人前来石壁寻根谒祖、旅游观光、考察调研。
(二)大力宣传造势,扩大宁化石壁四海影响
依托大众传媒及活动开展宣传。中央电视台一、四套播放宁化石壁祭祖大黄盛况七、八次之多,累计长达40多分钟。中央广播电台播发宁化客家信息50多篇。福建、三明、广东、浙江等电视台均播发了不少有关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客家公祠方面的信息和报道。台湾电视传媒多次前来石壁摄录电视专题片。大型电视专题片《客家人》、《百家姓》都有不少宁化、石壁的内容。6月21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大型采访活动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央视国际等49家知名网站80多名采编人员参加了这项大型活动。
(三)结合素质教育,培育青少年爱家乡基地
近年来,管理处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落实“五有”(有场所、有教员、有教材、有计划、有制度),搞好基地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建设针对海内外客家寻根及客家文化特色,侧重客家文化寻根谒祖文化的探求;教材建设方面,主要是乡土教材内容的补充及删简;制度建设内容注重健全、规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责任制度、游览制度,环保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若干规定等各项制度的实施和落实。近几年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了“爱我家乡风光游”,“客家文化接力”、“我心目中的客家精神”征文和旅游活动,有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配合市、县编篡市、县中小学乡土教材,与县教育局合作,将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内容载入福建省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教材《福建三明市乡土教材》,同时编辑出版了客家文化系列丛书。
(四)增强优惠政策执行,强化未成年人教育作用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实行门票减免政策的通知》规定,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我处对小学生集体(20人及以上)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凭学生证实行半票优惠;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严格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购票优惠政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下步打算
1、突出一个重点群体。即全市中小学生群体。结合学校素质教育,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便利和服务。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编写宣教材料,调整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将客家文化融入其中,不断增强石壁客家祖地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基地成为未成年人热爱家乡的“精神家园”。
2、完善一套内部机制。为有效发挥石壁客家祖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教育基地的服务质量。我基地今后将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一流的管理,确保为海内外客家宗亲和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组织开展一次工作自查,广泛征求来基地的海内外客家宗亲、全市中小学生、游客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认真进行整改,切实解决与克服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内部管理,在教育内容安排、接待办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积极征询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寻求社会的监督,根据广大客家宗亲和市民的教育需求,不断提升教育基地的宣教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设一支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我基地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讲解、接待、管理、研究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加以落实。定期组织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加强思想教育,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努力创造发展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氛围,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遇留人,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开视野、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4、建立一个双向渠道。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进一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努力建立一个与海内外客家宗亲之间、全市中小学生之间“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渠道,广泛开展客属社团联谊活动。同时,我基地将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通过建立畅通的双向渠道,将更好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5、打响一个活动品牌。重点举办好每年一届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祭祖大典活动组织机制在前十届祭祖大典由政府主办的基础上,自2005年第十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开始,进行初步改革。让客家祭祖活动真正成为全世界客家人自己举办的盛会,扩大石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石壁客家祖真正成为全世界客家人的朝觐圣地。
第三篇: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
深深体会到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是国防后备力量的一面旗帜,在长期实践中孕育而成的“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是“x精神”“红船精神”在民兵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诠释。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1958年,在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洞头北沙乡女子民兵排成立,1960年6月,扩编为北沙女子民兵连。1978年9月,被省革委会、省军区授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荣誉称号,一直沿用至今。她们的事迹被著名军旅作家黎汝清写成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并改编成电影《海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60年来,连队官兵以爱国奉献为尚,以建设家园为荣,不爱红妆爱武装、不求过关求过硬、不顾小家顾大家、不恋都市恋海岛,铸就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
越是和平年代,越是要传承和弘扬好“海霞精神”,让这种励志奉献的精神传播到各行各业,使之成为一种新时代下的新风尚。连队里的很多小姑娘都是“95”后,但她们的青春和很多人不一样,除了在酷暑寒冬也从不例外的操练,她们还常常在陈盈盈的带领下,走出连队大门,投入到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去。对她们来说,青春的美好在于奉献。
谁才是“海霞”?答案有很多。“海霞”是过往的2500多位民兵。她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海霞”这个大团队来,让“海霞精神”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这面旗帜一代代传下去。
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60年来,一批批渔家姑娘前赴后继、一往无前、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女子民兵连,她们凭着真诚和执着,始终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训练不停、传统不丢、战旗不倒”,为巩固海防、发展民兵事业屡建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铸就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成为了洞头精神标杆。60年来,连队牢记领袖嘱托,坚持用强军目标引领建设方向,用海霞精神激励前行动力,用兴武惠民催生担当作为,先后6次被全国妇联和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11次被原总部、军区评为“基层民兵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等三部委联合评为“全国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先后104人被省军区评为“神枪手”“特等射手”“射击能手”“训练标兵”和“优秀民兵”,涌现出汪月霞、陈玉兰、许玉莲、王翠香、杨海英、陈盈盈等一批全国、全军英模人物,续写了“昔日巾帼美名扬、今朝战旗别样红”的崭新华章。
60年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成长壮大,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女民兵的汗水与心血,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更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各级党政军领导的关心与鼓励。1960年4月,国防部以毛主席的名义为连长汪月霞授枪,连队代表还受到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共和国四任国防部长张爱萍、迟浩田、梁光烈、曹刚川为之题词,赞扬女子民兵连巾帼战旗代代相传。2003年5月9日,时任x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连队视察,高度赞扬了海霞精神。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出在xx,是全体x人的骄傲。x市委、x市政府、x市军分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决履行党管武装职责,加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弘扬海霞精神,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
青年人无疑是肩负新时代发展使命的先驱动力,本次活动旨在借“海霞精神”,做当代大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仁济学子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树立远x想信念,展现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海霞精神也是根植于x悠久灿烂的历史、薪火相传的文脉、创新创业的改革过程,是x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海霞精神中有“追求卓越”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相符的。建连60年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投身海岛军民融合发展实践,获得了一大批的荣誉,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肯定。这充分地说明,海霞精神中有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内涵,具有x人天生骨子里有的永不言败、超越自我的韧劲。我们将继续发挥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干事境界,力争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海霞精神中有“守正出新”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相通的。先试先行、敢闯敢干是x这座城市发展的秘匙所在和优秀品质。海霞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一部“不忘来时路”,勇于“续写创新史”的过程,同样蕴含着先试先行、敢闯敢干的精神魄力,成为x红色精神的典范。我们将传扬好x人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着力彰显“探路者”的担当作为。
第三,海霞精神中有“富于创造”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相济。在海霞精神引领下,洞头推进了一系列富有海岛特色优势的“洞头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地说明了海霞精神同样有着新时代x人精神的创新风尚。我们将进一步释放、做强x人精神中的创新元素,在新征程上续写好新时代x创新史。
第四,海霞精神中有“大气包容”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相切的。x的每一次突破,都得益于一种全球视野、前沿意识,得益于面向世界的开放胸怀,而海霞精神孕育于广阔的海洋,具有大海般的胸襟和视野,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切合的。我们将继续发挥内外互动、合作共赢的宽广胸襟,在深度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
第五,海霞精神中有“美美与共”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相生的。海霞精神的“奉献”与x人身上始终流淌着守望相助的大爱精神是一致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地实践。我们将继续传承守望相助的文化基因,为助推x续写创新史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第六,海霞精神中有“奋斗奋进”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x人精神是相同的。海霞精神的“励志”体现了x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与追求。作为新时代的担当者和奋斗者,x更需要这种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中成就梦想。
总之,“海霞”是x的一张“金名片”,是需要持续地扩大宣传、打响品牌的,下一步将继续重点做好:一是深耕党管武装工作。继续做大做强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努力将洞头打造成为党管武装工作的样板地。二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海霞民兵小镇、海霞学院建设,积极争取创建中国民兵博物馆,借助《新海霞》电影的拍摄,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三是做好红色精神宣传。立足地方实际,贴近时代需求,开展向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学习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讲述海霞故事、宣传海霞精神,让更多的干部和群众从中沐浴清风、汲取营养,也让红色文化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6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渔家姑娘凭着忠诚和执着,用自己的血汗和泪水,一点一滴地铸就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几代人的传承,始终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传统不丢,战旗不倒,并创造了瞩目的成绩:该连队曾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6次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9次被x军区和x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连队代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通过学习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深刻感受“海霞精神”孕育下海岛军民们戍疆守岛、艰苦创业、勇于奉献、保家卫国的高尚品格。要学习海岛女民兵们的这种精神,在今后工作中勇于实践、创业创新,大力弘扬x人精神,积极投身“拆治归”主战场,在“大建大美”、治水剿劣、回归发展等x改革发展火热实践中挥洒汗水,用实际行动为打造“铁三角”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讲海霞故事、学海霞精神、做海霞传人”,本次活动丰富了组织生活,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和党性教育,正是历代“海霞们”不爱红妆爱戎装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新时代党员以铁的意志和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扬光大。
传承弘扬海霞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今年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立60周年。曾经有一部以洞头女民兵为原型的电影《海霞》,造就了人们的经典记忆,也让“海霞”成为这支队伍的代名词。60年来,一代代女民兵从拿起钢枪保卫家乡,到积极服务地方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
1952年,x洞头获得解放,由于地处海防前哨,当地的战备任务很重。1960年6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立,一群渔家姑娘一边拿起钢枪保卫家乡,一边下海上船参加渔业生产。
如今,女民兵们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内涵,不仅要练兵备战,还要服务地方建设,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
现在,洞头随处可见以“海霞”命名的城市建筑、活动场馆,一些社团组织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海霞”精神。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海霞”成为洞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海上民兵的旗帜,女子特战的拳头,培育干部的摇篮,服务社会的品牌”,她们正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带着渔家女儿的勇敢和智慧,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奉献,她们必将让“海霞”这面旗帜更加熠熠生辉!
第四篇:传承五四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
传承五四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
团 日 活 动 总 结
院 系:信息学院
团支部:网络工程1302班
日 期:2015年5月12日 2015年正值“五四”青年运动96周年、为了弘扬“五四”精神,共促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我支部精心策划,细致安排,组织支部全体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支部营造出关注共青团、支持共青团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发展。一,活动内容:
1、放映制作的PPT,通过 PPT内容向支部成员简单介绍五四运动的相关历史背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五四节日的来历,五四运动过程,以及共青团员的基本知识等等,从而让我支部成员对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组织支部成员一起观看相关五四运动的历史纪录片,通过该方式来回顾1914年五四运动的场面,从而让我支部成员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理会五四精神;
3、活动中间穿插2个互动环节,一是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竞猜题”,另一个环节是“经典爱国音乐猜猜猜”,在讲解式的过程中穿插2个活动环节更能调动起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仅使活动现场氛围更加浓厚,更能够加深大家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
4、我支部同学带来了精彩的节目,通过实地参与,切身地体会所得,我支部成员积极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露出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5、最后大家把这次活动的感想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贴在宣传板上让大家共同分享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新时代五四精神的理解
二,活动自我评价:
(一)总体说来,本次“传承五四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主题团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本次团日活动的学习,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团员意识,激励团员青年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本次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归结如下: 1,前期准备充分。在活动举办前期我们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在充分商讨之后才定下活动内容、形式等,并最终以策划书形式确定下来。
2,团支部成员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中支部成员积极配合并落实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成员间的互动使现场气氛很活跃,因此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能扣得紧密,顺利地进行。
3,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我们活动设置的每个环节都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组织大家观看与主题相关的视频材料,并进行“知识竞猜题”,和“经典爱国音乐猜猜猜”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4,节约举办。遵循节约举办活动,积极扩大影响的原则,本次活动所用经费并未超出预算经费。
(二)反思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本次活动仅限于活动室缺少实物材料让大家直接感受五四精神,有机会将组织本支部的团员去参观历史博物馆亲身体验那段五四运动的革命峥嵘岁月。
(三)活动结果及意义:
1,此次团日活动规模虽小却含义深远,反响热烈。
2,通过这次以“传承五四之光,奏响青春乐章”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引导本支部团员青年回顾革命历史,明确时代使命,增强党的观念和团的意识,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听取时代的召唤,加强自身建设,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3,此次活动也很好的继承和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同学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明确大学生的目标以及青春使命,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为创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心得感想
青年人是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作为 21世纪的学子应该要是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因此组织此次五四爱国团日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本次活动,一方面加强了我支部团员的青年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家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大环境,从而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腾飞的中国下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无疑是为我们思想提升的一次洗礼。五,活动经费结算: 打印相关材料 5元
小礼品 10元
冲洗照片 10元
共计 25元
信息学院网络工程1302班团支部
2015年05月12日
第五篇: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共筑梦想同谱华章
2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将秉承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政策沟通为重要保障。我们将本着求同存异理念,积极推动沿线各国构建多层面的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协商研究确定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共同编制合作规划或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政治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努力形成合作“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我们将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国际骨干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区域间互联互通,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通达水平,努力为沿线各国合作交往提供多元优质、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贸易畅通为重点内容。我们将与各国一道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努力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各经济体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形成覆盖“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资金融通为重要支撑。我们将与沿线各国深化金融合作,加强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共同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稳妥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加快组建并发挥丝路基金的作用,推动沿线国家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民心相通为社会根基。我们将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沿线各国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互动、旅游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人文合作,支持各方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共办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世界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加强民间组织交流合作,使“一带一路”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培育情感共同体。
“一带一路”将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第一要义,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不限国别范畴,不搞封闭机制,所有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
以全面改革优化“创新生态”
当今世界,创新的伟力愈发凸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创新不仅是不断向前的强劲动力,更是不容错过的高速列车。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如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公平竞争环境、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激励成果转化、高效科研体系、培养人才机制、推动开放创新、政策统筹协调等8个方面提出了30项改革任务,以及一系列针对性、系统性、突破性、操作性都很强的改革举措。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必将从诸多方面优化我们的创新环境,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真正让创新成为我们赢得世界尊重、获得未来垂青、激发青年斗志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在一些创新的关键指标上开始跃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制约创新发挥驱动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根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尽快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所有人的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让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按照创新规律办事,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工程各自不同规律要有清醒的认识。技术开发主要是市场导向,而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在制度安排和评价方面要有所侧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创造条件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技术,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向实际寻找创新突破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质是人才驱动,要重点在培养、用好、吸引人才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有人说,在人类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只能是创新之路。今天的孜孜以求,将改变中国的年轻一代,也将改变中国的创新体系本身。今天的你追我赶,既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前发展,也是在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