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化报告
两化融合汇报
在新世纪,中国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又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高工业化水平,两者相铺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工业,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内部的结构,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实现。
我公司成立于2008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我们的工业化不仅要求做大,而且更要做强;传统产业应当借助于信息化实现产业的提升。“融合”意味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叠加,而应当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两化融合”将是我们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公司将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和工业自动化投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两化融合,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许多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与一些应用软件,辅助办公人员完成传统方式的日常办公,以提高办公效与办公成本。许多人对工业化的认识,只是购买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思想导致工业化与信息化孤立,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互不相关的,是各自独立发展的.这种思想没有看到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而两化融合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用信息化为工业化提引方向,保驾护航。两化融合,是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两化融合中,企业中传统的管理部门与一线的生成部门的界线将逐渐淡化.以前,谈到信息化时,总让人觉得是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谈到工业化时,总让人觉得是一线的生成部门的工作环
境,两化融合就是要打破行政管理部门与一线的生成部门的界线,让管理、生产、市场、人力、资源成为一个机的整体。
实行“两化融合”,对于我市信息产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信息产业不仅承担着任何一个产业所必有的任务——如贡献GDP和就业等;而且,它还承担着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任务,承担着提升其他产业、提高它们国际竞争力的任务。显然,在国际市场竞争、贸易摩擦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任务只能主要地依靠自主信息技术、装备和服务来实现。
尤其是当前,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愈来愈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趋势,将使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安全,诸如金融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等等,无一可以离开信息安全的保障,而如果依赖于外国技术、产品和服务,那么在信息安全方面就存在隐患。因此,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和各行各业的安全,强调依靠自主信息技术、装备和服务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两化融合,是经营模式的转变,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新方式。
“两化融合”也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我公司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加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人才职业化进程,完善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以“两化融合”为契机,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河南盛荣特种钢业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24日
第二篇:两化融合报告
今年以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环保,发展”的生产模式,紧密结合我公司的产业结构特点,积极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从信息化投入方面、信息化应用方面及信息化成效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投入方面
我公司领导充分认同两化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长远性,对于实现完善两化融合工作分别从财、人物三个方面顶力支持配合。财,我公司分别购买实施了ERP管理自动化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及PLC电气自动化系统。人,对于新系统的上线,我公司分别招聘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相应的工作,壮大信息化队伍,并组织培训提高信息化人员的技术水平。物,目前我公司拥有计算机数量约()台,服务器数量()台,内网网络带宽()M/S,外网网络带宽()M/S,PLC„
二、信息化应用方面
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公司员工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工作平台,不仅节省了办公费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办公质量。
2、ERP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供、销、存、财的一体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各业务环节之间紧凑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真实性,避免了公司的一些不必要损失等。
3、计量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计量,化验与ERP系统紧密结合,提高了计量化验的准确性,安全性。
4、PLC
三、信息化成效方面
1、竞争力提高。信息化的投入与使用,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各种现状,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确了生产安排及库存数量,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了依据。采购,销售,财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准确率有了保障,供应商及客户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2、经济效益提高。信息化的使用不仅从日常工作中大大节省了办公材料等,从生产上也能够更加准确的算出各个工艺的成本,整体上了解公司各项开支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关策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利润的目的。
3、社会效益提高。信息化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加精确的控制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原料使用,还能避免了部分作业的进距离操作,从而达到了安全,节能的目的。
以上是我公司目前的工业及信息化状况,由于我公司工业及信息化融合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电气自动化方面应该结合公司生产特点完善流程,减少人为操作等,做到流程精简、合理、效率。ERP管理自动化也是一个长远的任务,要根据公司的业务特色,实际状况来完善ERP系统,成为一个符合自己公司的系统,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业务效率。计量系统方面也要努力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避免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两化融合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更是一个能长期受益的工作,在明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中,我公司计划实现以下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ERP管理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及计量系统,减少他们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符合我公司经营特点的信息化系统。
二.能源系统的上线,实现水、电、气的集中采集及控制。三.通过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公司领导提供更充足的,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第三篇:两化融合调研报告
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两化深度融合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道路大有可为。
为做好河北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一、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当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技术正全面应用、渗透、融合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
本质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过程。
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各要素中的应用、渗透、融合、变革和创新,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市场环境、工业经济运行等各个层面应用、渗透与融合,形成全新业务形态和企业运营模式,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的过程。
1、两化融合的目标
两化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领域相关要素的应用渗透、融合提升和变革创新,逐渐打造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其最终目标是: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工业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我国工业的竞争力。
2、两化融合是工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突破了传统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迫切需要两化融合构建、形成全球产业链
骨干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构建支撑业务的能力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形成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制造链的竞争,为全球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撑与服务。
3、两化融合是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
两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与传统工业领域所有要素融合、提升、变革、创新,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增强装备制造业,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能力和素质,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4、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科技含量高:将信息化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变革生产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
经济效益好:通过两化融合促进工业活动方式的创新,建立新型业务处理模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二、两化深入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途径
2、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艺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途径
3、安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举例:中石油建立了能耗统计表和能量平衡图,对每个企业建立能源运行模型,实现了利用强大的数据信息资源生成整个化工板块能源平衡图的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全面掌握化工板块的能耗情况,可以分析企业能源消耗结构、能源投入产出平衡,进行同类装置能耗的对比、分析,为化工装置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途径
4、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途径
5、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数字企业——集团企业信息化管控面向装备工业等产业振兴规划关注的大型制造集团企业,建立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决策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制造服务等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台,开展应用示范。、三、对推动两化融合的建议
1、进一步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
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十八大明确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明确深度融合重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装备类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产品的融合,增强装备产品的性能与功能;构建高端装备产品的研发创新平台,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催生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模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现代建材等流程制造产业,重点实现基于物联技术的精益控制,建立在线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
农产品深加工等消费品产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生产控制、质量监管和在线检测,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精深生产。
3、积极推进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
围绕工业企业的需求,大力开展工业软件、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及重点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并开展应用示范,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建设面向工业园区(产业示范基地)的技术服务、行业咨询、电子商务、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公共服务、质量技术检验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4、结合示范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结合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将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民用航空制造等高端装备自主创新、医药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现代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企业能力提升、工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纳入试验区工作体系。
通过在示范区内的引领和示范,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民用航空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和光电通讯等优势产业 的集聚、耦合和互动,带动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5、坚持企业在实践两化融合的主体地位
深度认识两化深度融合是全面渗透与融合业务流程中,不断促进产品研制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坚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主营业务需求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与关键核心业务进行有机融合
两化融合是全局性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决心,尤其是一把手的认识与决心
坚持全员参与,将两化融合理念神软到全体员工头脑之中
6、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
鼓励大型企业内部信息化服务机构,成立独立法人机构,形成行业性专业化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为制造企业和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第三方咨询服务和培训、评估等服务,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
7、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深度融合提升工程
标杆引领工程:瞄准国际先进企业,推动环节关键信息化,建立新型业务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引领未来发展。
推广应用工程:针对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趋势,推进关键环节信息化集成应用,建立数字化业务能力平台,增强核心竞争力 基础保障工程:出台行业实施指导意见,制定相关基础标准;扶持开发关键环节信息化工业软件;开展培训,为关键环节信息化提供基础保障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使得工业化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也给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顺应两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渗透、融合和变革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工业发展新模式,显著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能力。
第四篇:两网化工作
一、“两网化”工作完成情况。一是加强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我局把“两网化”建设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思路,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并制定了《玛纳斯县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充实基层劳动监察“两网化”队伍。结合年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部署,采取公开招考和选聘相结合的办法充实监察“两网化” 队伍,除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的大专、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队伍当中,还把村班子成员中优秀人员确定为劳动监察协管员,真正使他们发挥 “宣传、服务、监管、调解”的作用,形成了一支比较固定的专(兼)职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队伍,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村级,及时建立监察协管员花名册。三是建立了工作制度。为了强化对监察协管员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玛纳斯县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管理办法》、《玛纳斯县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考核办法》,对“两网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内容、监管职责、实施步骤进行了细化,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划分网格,配备人员,明确监管责任。为保证推进和管理并重,按照“划分网格、严格执法、认真监管、分解责任”的思路将全县划分为145个网格。为使此项工作能落实到位,为14个乡(镇)场(站)各配备劳动监察协管员3名;城镇8个社区各配备劳动监察协管员2名;全县123个村各配备劳动监察协管员1名(目前乡(镇)社区共有专职监察员58名、村级监察协管员123名),管理辖区内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按照“定区域、定责任、定指标、定任务”的原则,使监管责任具体到人,已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同时制作劳动保障监察版面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牌子,及时发放到各个网格,目前每个网格都以挂牌。五是采集信息,做到监管精细化。实行“划片分块管理”的办法,将辖区所有用人单位纳入劳动保障监察网格之中,建立劳动用工情况基础台帐,将用人单位信息、劳动用工、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信息采集,并建立了电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截止目前,对全县250多户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了采集,信息采集率95%以上。
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是加强监察协管员的业务培训。对聘用的协管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进行专门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二是及时汇报,争取资金,促进工作向前发展。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建设进程,及建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协助局领导努力争取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资金,从而进一步促进两网化管理建设进程。三是积极探索“两网化”管理新模式。结合国际、国内目前现状,利用现有的条件进一步探索管理新模式,并积极在全县推广使用,实现网格内的模式共享。四是扎实推进工作进程。进一步加强对乡镇、社区工作的指导,定期通报全县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推广先进工作经验,保证“两网化”工作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按照“网格”划分加强对网格范围内所有用人单位的监管,坚持每季度一次全面走访,每半年一次全面普查,每年一次年审的工作制度,了解和掌握用工变动情况,提供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使企业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足额发放劳动者工资,对企业用工情况实行动态监管,把劳动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存在的问题。
按照自治区、州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要求,我县“两网化”工作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两网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按照“两网化”建设工作网格、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实现县、乡(镇)、社区之间的计算机联网,由于工资及办公经费没有保障,各级网格内电脑等办公设备缺乏,影响了网络化工作进程,虽然信息网现已投入使用,但各级网络维护费用没有保障 ;二是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工资待遇偏低。目前我县聘用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工资按照公益性岗位的标准,享受岗位社保补贴,除去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外,实发工资为1200元,特别是村级配备的工作人员,每月从以奖代补资金中发放100月生活费,由于经费紧张,去年至今未发一分钱工资。三是人员流动性较大。新招进的人员刚刚熟悉本网格内的工作情况,因工资偏低、工作量大自动离职,由此而导致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网格内的工作。
第五篇:“两网化”工作计划
2012北丁集乡劳动监察“两网化”
工 作 计 划
为切实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201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为主要任务,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以构建覆盖城乡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为目标,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模式,实现监察执法重心下移、监察执法过程前移。推进网格化和网络化工作模式,加快建立监察维权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规范执法行为。
一、信息库更新工作计划安排:
(1)3月20日前,完成第一次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录入的更新工作;
(2)6月20日前,完成第二次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录入的更新工作;
(3)9月20日前,完成第三次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录入的更新工作;
(4)6月10日前,完成第四次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录入的更新工作;
逐一详细记录网格区域内的每个用人单位的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地址、法定代表人、劳资工作人员姓名、联系电话、职工人数、劳动用工情况、劳动者个人情况、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签订情况、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情况、工资支付情况、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情况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实行“一户一档”,在此基础上建立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将采集到的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劳动者个人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平台。建立本辖区所有用人单位的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和基本信息数据库;对村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验收;对本网格内用人单位用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二、执法工作计划安排 :
2012年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在日常巡视检查、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书面材料以及接受举报投诉等形式进行的同时,将计划开展六项执法专项检查:
(1)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检查时间:第一次为 1月1日至2月28日,第二次为 11月15日至12月31日。
(2)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活动。审查时间:2月20日至5月31日。
(3)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综合检查(劳动用工、就业资格准入)。检查时间:年2月20日至8月31日。
(4)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检查时间:3月1日至3月31日。
(5)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检查。检查时间: 9月1日至10月31日。
(6)社会保险费征缴专项检查。检查时间:2010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
四、工作任务
1、加大《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推进和谐用工。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为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增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意识,向社会公布劳动维权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畅通维权途径,有力维护外来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为更好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维权执法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和书面审查制度,依法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要做到有案必查,依法处理,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做到来电、来访均有清晰记载,答复、处理情况清楚。建立工资支付档案,实施重点监控;全推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信息档案,准
确掌握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实施分类监管。
3、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针对存在的严重违法侵权行为,结合本地实际和不同时期的特点,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执法检查”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6次专项行动。特别突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拒不执行最低工资以及非法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劳动用工备案、招用人员就业资格准入等基本劳动制度的落实,加强餐饮行业服务员就业资格准入,提升我市餐饮行业服务水平。
4、强化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和应急处置。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做到及早发现、主动介入、妥善处理。进一步强化信息报告制度,对发生涉及劳动者100人以上的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按规定及时上报。
5、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促进监察工作开展,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密切配合,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复杂多变,仅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取得好效果,要取得相关执法部门的支持,加强与法院、公安、安全、招商、工商、税务、卫生、城建等部门的协调,坚持多沟通,多联系,多配合,使各部门在工作中增加理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多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6、高度重视和广泛开展信息采集工作。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部署和“劳动用工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要求,将走访与日常巡查、书面审查、用工信息采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业务指导,帮助企业调整完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工时制度和工资分配办法,及时协调处理劳资纠纷,有效化解消除矛盾隐患,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7、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严格执行案件审批制度。强化执法监督,促进执法水平提升。严格工作纪律,切实转变作风,树立廉洁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同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促进案卷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