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化互动讲话
巴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巴中是一座红色革命的城市。70多年前,是全国第二大苏区的首府,10多万人参加红军,涌现了近30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和86位省军职高级干部。巴中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随着巴广、巴南、巴达等七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的建设,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和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加快形成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亲商、重商、兴商的氛围日益浓厚。巴中是一座新兴发展的城市。建地设市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发展,老区人民思干思进的愿望十分强烈,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和省深入实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以及东部沿海产业加快转移,巴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李刚说,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目前,巴中正处于城镇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率为29.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10.9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基础薄弱,需要加大力度。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城镇体系,超常规、跨越式地闯出一条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奠定巴中未来城镇化的主要框架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格局,不仅是当代各级干部群众的努力方向和肩负的任务,也非常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巴中建设。
李刚进一步说,巴中以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积极构建“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市县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产业聚集地”城乡一体的四级新型城镇体系,加快编制交通等各类专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区形成建成区力争达到80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大城市。巴中以“两化”互动为前提,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强化产业支撑,推进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的产城一体的兴文新城建设,这是顺应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需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的要求,拓展一片新的生产生活领域,产业聚集区、人口聚居区、物流发展区。巴中以集聚集约为要求。立足巴中山多平坝少的实际,注重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推进农民向四级城镇聚集,就地就业、就近集聚,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彰显个性特征,加快把巴中建成四川对外开放、对外拓展的新窗口和前沿阵地。基于此,巴中坚持组团发展,分层推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小城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构成的城镇发展体系,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巴中以开门建设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把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作为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引导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各类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以大开放推动城镇化大发展。
第二篇:宜宾两化互动
宜宾两化互动
7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强势推进四川“十二五”跨越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对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们切实按照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结合宜宾实际,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创造了临港经济开发区“港城园”一体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出丝丽雅“退城进园”、涅槃发展的园城联动新路子,涌现出南溪、江安等一批建园兴城、以城促园的新典型,取得了“两化”互动发展的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客观地看到,我们的“两化”互动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仅取得了局部的突破,整体工作和发展层次还很低,突出表现在:我市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低8.94个、1.7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落差达到15.84个百分点,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突出;中心城区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务必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
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城镇化,特别是四川加快培育川南城市群、宜宾被列为全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努力保持“两化”互动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建设美好新宜宾和经济强市提供强大动力。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牢互动发展理念。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工业的加速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并以完善的城市功能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和保障。同时,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需要工业经济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持和人力保证,并通过工业发展促进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城镇集聚,进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或者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都会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宜宾地处西部,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比重较大的内陆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跨越,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三化”联动,推进“两化”互动。应当看到,“两化”互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时期,“两化”互
动发展正当其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才能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发展,缩小城乡、工农二元差距,顺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把“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建设“产业宜宾、畅通宜宾、生态宜宾、人居宜宾”的重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走出符合宜宾实际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科学引领互动发展。“两化”互动发展,规划是引领,首要的是城镇规划。这是因为,城镇是各种经济要素高度集中集聚之所在,是一个综合体,既服务于生产,也服务于生活。因此,推动“两化”互动发展,首先要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集约节约、突出特色”的原则,修编好城市总体规划,并围绕城市总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做到多规融合、叠加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留足空间,以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健康发展。在规划中,要突出功能这个关键,围绕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既配套好城镇的产业支撑功能,促进人口向城镇流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市场、为工业化注入活力,从而
实现“以业兴城、以城兴业”;更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配套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服务功能,构建集工作、生活、学习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型空间综合体。在加强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城市精神家园的建设。坚持既要融古又要纳新,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加强城市记忆的保护与重塑。同时,在现代产业中提炼形成新的城市精神,把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独特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三)进一步做强产业,强化互动发展的支撑。“两化”互动发展,城镇是载体,产业是支撑。缺少产业支撑的城镇,建得再漂亮也是“空壳”。我们要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战略,着眼既建美城市,更繁荣城市,加强产业培育,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市民生活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形成鲜明的城市产业特色。要立足我市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四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拓展形成的人口集聚、产品集散、产业集中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与城镇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配合与支撑,农村的繁荣稳定同样离不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带动和反哺。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布局,健全城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于奠定未来城镇化的主体框架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城市规模效应、集聚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最大化的发挥,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的原则,重点沿交通轴线、沿江岸线和产业园区优化城镇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撑、重点小城镇为骨干、新农村综合体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大跨度拉开特大城市空间形态。要立足宜宾山川分割的地形地势特点,打破“环形”思维,推进组团式布局,合理确定城镇间距,科学配置产业、农村、生态空间,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加强交通通道建设,形成以城镇为依托、产业园区为节点、农村地区和生态地区为纵深腹地的区域发展结构。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根据各组团的地理区位特点、主体功能定位、城镇发育程度,实行大片区开发模式,优先推进赵场—南岸—盐坪坝、旧城—天柏、上江北—下江北等片区开发。同时,要加快培育2—3个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和一批5—10万人口的中心镇,逐步搭建起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基本骨架。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过程,就是革除体制弊端、创新机制的过程。
要认真梳理西部大开发、新型工业化、资源开发等支持政策,整合使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人才等各级各类资金,把支持政策转化为推动“两化”发展的动力。要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要创新工作机制,研究成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领导机构,整合统筹各方面力量,及时研究解决“两化”互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城镇建设经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变单一投资为多方聚资。同时,要以南溪撤县设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市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措施,真正做到权责统一、务实高效、运转有序。
第三篇:“两化”互动讲话资料(系列评论)(本站推荐)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
—— 一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川日报评论员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是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才能迅速建立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四川在西部的优势地位,进而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的跨越。
纵观人类的现代化历程,一是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方式逐步取代小农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经济、农业社会向城市经济、工业社会转化的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之一。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前提。工业经济的集中性和规模化,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集中,支撑城镇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工业化带来的财富积聚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正是工业经济的集中性和规模化,引发资本、人口、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和重要促进力量。城镇化的进程就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集约利用,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过程。同时,城镇化带来需求的扩展和升级,为工业化的深化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四川工业化奠基于几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工厂、设备、人员大量内迁四川,带动了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支撑起了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把苏联援建的重大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摆在了中西部,其中四川就布局了长虹、九洲等重要项目,对我省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全国上千个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搬迁和建设在四川,数百万职工和数十万科技人员转移和聚集在四川,一批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拔地而起,为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优势产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作用不强。城镇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城市群发育不够,对经济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当前,我们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必须以现代产业和现代城镇为支撑、为依托。这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四川实现现代化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是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工作。我们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奋力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四川日报)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
——二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川日报评论员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把握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从国际通用的衡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三个指标,即人均GDP、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全国水平。从现代化进程看,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我省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我省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水平的现实,既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激发了我们奋起直追、加快推进“两化”的紧迫感。
必须看到,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九五”和“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9个百分点,而我省只有0.89个百分点。但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过去五年,我省经济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全国水平,城镇化年均增速也比全国水平高约0.5个百分点。这表明,与全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平稳增长不同,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事实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呈现“水平东高西低、速度东慢西快”的明显态势,这种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我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四川实际,强调适时加快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面临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一系列实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呈现“水平东高西低、速度东慢西快”的明显态势,这种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我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四川实际,强调适时加快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面临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一系列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将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带动与之相适应的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央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必将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释放巨大的有效需求,促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家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从国家战略高度把成渝地区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这为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特殊机遇。
目前,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西进”趋势日益明显,有利于我省扩大开放、招大引强,实现产业发展的快速突破,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层次和水平。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产业园区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部署。我们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推进产业再造、城镇重建同步实施,在实践上为“两化”互动发展提供了示范;各地积极探索互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也为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积累了经验。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重头戏”。全省上下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的势头,加快缩小我省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重塑“四川经济版图”,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
三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本报评论员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努力在我省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引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又为工业化提供发展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超过30%,工业化城镇化就进入“双加速”时期。这个时期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期,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后果。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设施,就会出现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暴涨等问题。反之,如果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就会出现城市“空心化”以及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省就处于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时期,而我省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现状,更须引起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视。因此,只有选择走“两化”互动发展的道路,才能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才能有效解决我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深层次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推动产业发展重大转型,产业选择和市场开拓面临新的机遇。我省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新的机遇,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赶超。我们要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在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在市场重新“洗牌”、新兴产业同时起步的情况下走出一条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在生产国际化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在用好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通过一系列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点的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与此同时,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着力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总之,我们必须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不断提升非农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升非农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镇化,关键在协调联动。我们要在“两化”互动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我省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走出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四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川日报评论员
在“两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没有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两化”互动就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点的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以其工业实力为标志。纵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是一项具有主导意义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对四川而言,这项任务更显繁重而紧迫。从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目前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我省才刚刚跨过工业化中期门槛。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奋起直追。从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来看,高能耗、高污染、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奋力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创新且可持续的工业化。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就要求我们在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工业化路子,在市场重新“洗牌”、新兴产业同时起步的情况下走出一条“高端切入”的工业化路子,在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生产国际化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在用好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路子。
走出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既要把握新型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要切合我省实际扬长避短、扎实推进。工业化加速期是形成一个地方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期,我们要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突出我省基础较好的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重要产品。要把产业集群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整合带动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要把开放合作与工业发展统筹规划,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要加强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信息化为手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我省比重很大的传统产业,有选择性地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出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工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创新思路、奋发状态、务实作风,不断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四川日报)
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五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 2011-08-02 13:12 】 【来源: 四川日报 】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业化是核心,城镇化是依托,关键在协调联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着力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以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伴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和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和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进入“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0.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快速推进的明显态势。同时应引起注意的是,我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也十分明显。因此,必须立足四川实际,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适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确保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确保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
要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以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共进,以城镇与产业联动发展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围绕工业发展需求提升、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
要更加重视区域协调,科学确立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等级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科学确立城镇体系,对于奠定我省未来城镇化的主要框架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我省城镇体系的定位要与发展定位相一致,城镇体系的结构要与我省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城镇体系的布局要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城镇体系的形成要与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要明确城市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责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要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的双向带动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要更加重视城镇质量,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功能完善是城市品质的重要内涵。要注意城市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不仅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而且与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相适应。城市功能定位要把“宜居”放在首位,优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把“宜居”、“宜业”、“宜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把握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实际需要和基本要求,就抓住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我们要深化认识,汇聚智慧,切实做到措施到位、落实有力,加快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加强统筹
——六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 2011-08-03 09:51 】 【来源: 四川日报 】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关键在协调联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体来研究和部署,借鉴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推动“两化”互动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引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又为工业化提供发展依托。推进“两化”互动,实质上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从而有效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产生强大合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在“统筹”上下功夫,在“互动”上求发展。
要加强规划统筹,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推进“两化”互动,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要互相衔接,增强工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对工业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产城统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两化”互动推进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要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尤其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
要加强区域统筹,以“两化”互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省内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既有较大的差异性,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要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发展。要推进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引导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优势互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加强管理统筹,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企业入园、农民工进城、非城市居民落户是“两化”互动的关键问题。适应“两化”互动发展,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好新进城人口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的问题。
要加强“三化”统筹,正确处理好“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在推进“两化”互动中,统筹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作。要加大“三农”投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市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县域内三次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建设水平。
加强统筹,既是推进“两化”互动的重点,也是“两化”互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奋力开创“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据四川日报)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强化保障
——七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本报评论员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会议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督查力度,为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不仅在“两化”的结果中充分受益,而且在“两化”的过程中及时受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全过程,必须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无论是进行旧城改造还是推进园区建设,都要注意依法依规解决好相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赢得群众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
要认真执行国家土地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强化土地规范管理,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要尽可能向丘陵和山地延展,用好荒山、荒滩地,尽量减少对平原特别是耕地的占用。要严格规范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要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需要,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发展基础和条件。要加快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开发,完善跨区域的重大电力输配设施,尤其要同步保障产业园区、城市新区的能源供应。要用好直供电政策,形成合理电价水平,充分利用正在开发的重大水电项目支撑和保障“两化”快速推进。要加大川气开发力度,完善输气管网,满足地方生产生活特别是重点项目用气需求。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区域总部或后台作业中心,鼓励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银行、担保、保险、风投联贷机制,大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要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
要加强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梳理和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支持政策转化为推动“两化”发展的动力。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要创新市县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市管理制度。推进“两化”互动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工业、懂城市建设、懂金融的人才。要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加强专门人才的培训和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急需人才,改善人才结构,满足发展需要。
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是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奋力开创四川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据四川日报)
第四篇:“两化”互动发展之窥见
“两化”互动发展之窥见
君子兰:80883538
一要科学布局“抓规划”。乡镇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须在场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个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注重工业布局和场镇发展统一规划。目前,传统“三农”为主的AA乡在“两化”发展中,结合地域特色、立足本土、放眼周边、面向长远,完成了未来二十年的场镇发展修边工作,做到规划这个起点上不落后、不失误、不浪费。
二要产城共荣“抓互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如同人的两条腿,必须互动发展,不能短腿。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载体。为此AA乡在这两化发展中:一是着力做强工业支撑。始终把工业强乡作为跨越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做强工业。二是加快做大场镇载体。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场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先后启动了AA河综合整治工程、粮站片区改造升级和新区建设,场镇道路畅通、场镇绿化、美化等综合治理,增强场镇对人口、产业等的凝聚作用,提升场镇品味、人气、商气。三是打造工业互动平台。把工业发展作为“两化”互动的联结纽带,通过场镇与工业互动发展,让百姓即安居又乐业。
三要因地制宜“抓特色”。放大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放在推进“两化”互动的突出位置。传统资源优势,着力科学开发,坚持特色定位,把增强场镇承载力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关键举措,依托粮油等传统资源做强产业、做旺场镇。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特色场镇,建成一批工业反哺农业型、服务产业型特色小集镇。
四要统筹发展“抓配套”。针对场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互动发展基础条件较弱的现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工作,配套支撑工业发展、场镇建设。抓住山后快速通道建设、观文路、汇竹垫路改造升级的契机畅通工业产品流通、人才“短期”流动、聚集(因AA乡基础条件差不可能让大量的人才在此安居,只能让一些有技能、有特长、有思想的人才智短期,如一月来一两天、一年来几次的短期引才)。坚持“用抓工业的力度抓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和金融等服务业。狠抓人才回引、人才返乡创业工作。
五要用活政策“抓保障”。对地方发展来讲,“两化”互动是全局战略,必须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一是充分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扶持外出务工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二是要素保障。针对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强力整合资源推进项目建设。三是优化服务环境。用活BB县工业发展12条政策措施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服务环境。
第五篇:两化互动 三化联动经验
突出产业兴城 促进产城互动
近年来,南充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城、园城互动、共融发展步伐,带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民生问题有效解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0亿元;城镇人口增加到225.5万人,城镇化率35.9%;地区生产总值827.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4.6%、28.8%。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两化”互动。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从西部大开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中找准发展定位,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认真开展第七次城市总规修编,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到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油气化工、机械汽配为主,以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为主和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为主的“三大组团”。城镇布局上,形成了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和9个功能片区的“三城九片”城市结构形态。交通布局上,形成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干线“十字”交错、千吨航运通江达海、4D机场通达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二、以项目为抓手,支撑“两化”互动。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把油气化工作为南充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先后与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台湾联成、巴斯夫、厦门厦化等大型化工企业达成投资意向,一批重大项目基本敲定;狠抓重点企业、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6%。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主城区人口增加到90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1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阆中古城灾后重建、仪陇新县城风貌打造、营山县南北两河整治、南部县“桂博园”建设等项目,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三、以园区为依托,承载“两化”互动。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城市发展新组团,坚持土地、项目、政策向园区集中,城镇规划优先考虑园区布局,城市发展优先建设园区干道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近三年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80多亿元,南充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9个县(市、区)工业园区竞相发展,园区面积从不足20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598户,园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55%。当前,我们正加快建设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着力培育壮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四、以招商为突破,助推“两化”互动。坚持把最优的资源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围绕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构建产业链条招商引资,成功引进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和45户行业龙头企业。啤酒产销量世界前8的燕京啤酒、生猪屠宰产能世界前列的江苏雨润、电阻陶瓷基体占全球市场60%的三环电子、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汇源果汁,以及康美药业、中盐银港、畅丰车桥等知名企业落户南充。围绕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招商引资,引进深圳万科、广州恒大、香港佳兆业等知名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发展,江东新区、北部新城、南门坝旧城改造等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城镇建设的档次和规模大大提升。
五、以创新为动力,激活“两化”互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资金和土地等瓶颈制约,打造低成本高服务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创新管理体制,市上在把更多经济事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区县的同时,加大“两化”发展指标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投融资和土地使用机制,成立南充发展投资公司和交通、园区、城投等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T、BOT等建设模式,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呈几何级数增加。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确保了重大工业项目和城建项目建设用地。创新政务服务机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审批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
六、以惠民为目的,促进“两化”互动。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维护群众利益,实施重大产业和城建项目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开展风险评估,搞好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群众就业安居,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决策失误、工作不当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遵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完善城镇规划,加快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民居住舒适度、生活方便度、出行畅通度显著提升。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速生林、水果、生猪、优质粮油、蚕桑等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