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心得体会
学习“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心得体会
— 李 彬
经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以前我对“城乡统筹、两化互动”只是表面上很肤浅的认识。经过这次系统的学习,我才知道,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城乡统筹、两化互动”的坚定信念,做为在基层干部,我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思路不动摇
苍溪应紧紧围绕能产生利税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把拉长产业链,提高每一个链条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切实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全面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之成为解决苍溪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具体应该做:
夯实园区建设。在现有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切实转变和完善园区相关职能,提高园区一站式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园区内企业要素制约瓶颈,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采取“移栽大树”大手笔搞好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污染少、耗能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力需求旺盛的企业。
做大做强企业。为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倾斜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让资金、土地、劳动力不再是制约企业有序扩张的“拦路虎”,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更新快、利税增幅特别突出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融资支持。
二、创新、加强对人和社会的管理 着力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全县要打造清正廉洁、高效实干的干部队伍,必须切实转变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尤其是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真正让我们的各级干部上下一心,团结拼搏,围绕苍溪城乡发展这一大局用一个声音做事,同时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苍溪的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更离不开广大的干部群众支持,没有广大的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工作,苍溪的发展是无从谈起的,作为党委、政府应进一步理顺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坚强有力的打击无理违法的“闹访”“缠访”,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办实、办好,坚决杜绝“息事宁人”、“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全力打造一个依法、守法、和谐、安全、公平的发展环境。
三、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苍溪县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和“广纳建言”的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科学、长远、易居、易商、生态、安全的思路规划产业和城市布局,做到产城一体,和谐发展。通过专家评议确定的规划方案,不得为哪一个领导、单位、企业的喜好、利益轻易更改变通。
四、实现城市与农村一体化。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两化互动”发展战略,作出战略部署。目的都是为了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所谓统筹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城乡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农村而言就是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一体化。
现在城乡之间,差别很大,联系我县工作,我们要立足我县实际,按照围绕大局、服务企业、延伸农村、方便群众的工作思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当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对土地权益的保护是核心,恪守土地用途管制原则,不可随意借统筹之名,行侵害之实,更要为社会长远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同时,还要为市民化的农民留个退路,留一个逐步适应的缓冲地带,否则易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当前业已形成的城市“新二元现象”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风险。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城乡统筹、两化互动”有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使我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提高。今后,在日常工作中,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坚持勤奋工作,为苍溪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开江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经验材料
推进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设特色魅力川东小天府
去年以来,开江县审时度势,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响亮提出“加快建设秦巴地区两化互动城乡一体示范区”的发展重点,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统筹城乡两化互动综合配套改革委员会,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推进“五项改革”,努力实现“六个一体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开江实际、具有开江特色的“两化”互动、城乡一体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魅力川东“小天府”。
一、坚持借力借智,高点勾画“两化”互动蓝图
坚持把规划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宪法”和总纲,投入3000余万元,聘请深圳、重庆、成都等地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高起点编制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切实构建起“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规划体系。
(一)突出“精品”编制城镇规划。按照“中等城市框架、小城市韵致”的精品城市理念,立足自然生态,聘请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县城总规,编制城市风貌总规、滨水景观、牛山寺公园、水文化广场详规等,聘请深圳雅克兰德设计公司以“产业组团、居住组团、服务组团”的理念编制城普新区(县城建成区和普安镇)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构筑中等城市框架。聘请四川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乡镇集镇建设规划,县域新村建设规划,936个新村(聚居点)及新农村综合体详规。构建了以县城为核心、2四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农家乐10家。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新兴的服务业和信息中介、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县金融网点、交易市场健全,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15个,配送中心6个,苏宁电器等全国500强企业成功入驻。
三、夯实城镇基础,精心构筑“两化”互动平台
坚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位置,搭建“两化”互动发展的载体。
(一)大抓交通路网建设。积极配合达万高速公路(开江段)建设,全面完成城区“四大干道”建设,大马力推进县城外环路、达万高速普安互通至峨城大道连接线建设,城区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乡镇通油(水泥)路、所有村通公路,建成以任市镇、永兴镇、普安镇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客运网络。逐步形成以达万高速公路和达万铁路为主骨架、省道S202线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支干连接、布局合理、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不求大、力求精的思路,加快建设特色魅力精品城市。按照市政公共设施、科教园区、体育文化、行政办公、新型住宅区、旅游休闲、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八大功能板块”,实施产业发展工程、城乡统筹工程、一体化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组团推进城普新区建设,依托城普新区再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产城融合一体、生态宜居宜业、管理科学规范的“新县城”。完善基础配套,相继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自来水净水厂,新建城市公园、广场、标准化洗车场、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以任市镇为副中心,辐射带动小城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34.7%。强力推进新村建设“2+23”工程,建成房屋470户,完成风貌打造444户,呈现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一村一景的村落特色。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城乡道路为纽带的梯次城乡发展格局。
(二)提升生态宜居指数。突出水乡文化,整治建筑立面,规范店招店牌,推进亮化绿化,打造特色风貌,城市内涵进一步丰富,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绿化模范县、市级园林城市。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区交通秩序逐步改善,成功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启动20公顷城市公园绿地工程建设,加快金马山公园、南城银杏公园和城普绿化隔离带等一批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确保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四、强化要素保障,奋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一)凝聚工作合力。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县级相关部门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出台了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双年”(大上项目年和环境创优年)竞赛、“三创”(全域创新、全民创业、全面创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两化互动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推进声势。全县上下正用不等不靠、不胜不休的
第三篇: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共)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我市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黄新初葛红林作重要讲话 王东洲唐川平邓修明出席
本报讯(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李影 王伶雅 华露艳 摄影 王熙维 张全能)昨日,我市召开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围绕落实全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安排下半年工作,全面部署我市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邓修明出席会议。
黄新初指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我们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他强调,成都作为省会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定要在全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热潮中走在最前列、干得最主动、抓得最务实。要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深入领会省委精神,准确把握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要求。一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发展的总方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发展的历史使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和“主引擎”。我们要汲取国内外城市走传统工业化、片面城镇化老路的教训,通过在“新型”上提质量、在“互动”上下工夫、在“统筹”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终将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要科学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有“产”方能立“城”;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承接载体,立“城”方能兴“产”。新型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重在扩大社会生产能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重在扩大社会需求总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动态适应起来,让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起来,推动经济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运行。“两化”互动解决的是“产”与“城”的问题,统筹城乡解决的是“城”与“乡”的问题。“两化”互动与统筹城乡之间,依靠“城”这个纽带实现了“产”“城”“乡”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要按照“以产立城、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龙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枢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基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三要把“五大兴市战略”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工作抓手。省委鲜明提出,四川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准实施总体战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把科学发展具体化。要让总体战略在成都发展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就是要把我们正在推进的“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工作抓手。我们抓“交通先行”战略,就是要为“两化”互动打牢基础设施、为城乡统筹消除地理阻隔;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产业支撑;
抓“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口聚集和承接载体;抓“三圈一体”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圈层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进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提供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抓“全域开放”战略,就是要从全球范围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承接优势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外部市场,塑造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决有力地贯彻省委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五大兴市战略”,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之路。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先进制造业先导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成都的长远发展,必须树立“产业立城”理念,以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实施总体战略,首要任务是以“产业倍增”战略为抓手,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和西部高端优势。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抓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发展新型工业。要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把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特别是要着眼未来、抢抓先机,有预见性地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代表未来方向、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板块,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重大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的率先倍增。
二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走集聚型工业发展之路。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重大趋势。在产业布局方式上,坚持“集中发展”。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功能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工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度。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坚持“集群发展”。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以集群为路径,支持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链集群发展。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集约发展”。要在坚持集中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园区挖潜工作,加快转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强化科技驱动,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根本优势,就在于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政企金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驻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要瞄准“产业倍增”的技术需求,围绕我市培育的重点产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插上科技的翅膀。四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规模空前的产业转移浪潮,这给我们充分参与世界生产分工合作提供了高位切入的历史机遇。要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在抢抓机
遇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重大升级,走“以承接促转型”的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招大引强”方针,以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争取在成都布局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之地。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契机,支持有条件的成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资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成都经济的国际参与度。五要着力打破产业界限,坚持走融合型工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兴趋势,就是各类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联动式发展、融合式发展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要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着力打响“成都智造”品牌。要注重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坚持用新兴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积极推广“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要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当前,无论是城市的形态功能、还是量能体积,我市都与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以“立城优城”战略为抓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要着力在“新型”上求突破,积极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要把握“集群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集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共同特征。抓新型工业化,需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基本路径;抓新型城镇化,也需要把发展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就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规划,树立规划权威、促进多规衔接,确保全域规划、全程规划落到实处。要围绕“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城市架构,按照“以大带小、梯次衔接、功能互补、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城市组合布局、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要进一步做大特大中心城市,按照“双核共兴”格局,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北改”工程,充分发挥引领成渝城市群的极核功能。要加快培育大中城市,突出抓好卫星城建设,严格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县城建设,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发挥对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作用。要放手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群,积极创新重点镇管理体制,全面深化一般场镇改造,引导重点镇向小城市、一般场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为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就近转移提供载体。二要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两化”互动,实质是产城互动。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依靠产业为动力建设城市,依托城市为载体支撑产业,使市域城镇体系的主体骨架与市域重大生产力布局相匹配。要牢牢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度、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努力把天府新区打造成我市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发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
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中心城区抓产城一体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
三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要建设宜人城市。要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充分满足多样化的人居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关键是要塑造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和功能,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关键是要鲜明体现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注重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关键是要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切实抓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滨水空间打造。当前,要把八十公里环城生态区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依山造景、傍河成湖、连通水系、拓展水面,抓紧打造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黄新初强调,要突出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也是全省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三项核心制度改革”“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六个一体化”等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有条件、也有责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实施总体战略,就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城乡制度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城乡主体统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
黄新初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事关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推进这一总体战略,必须把握好几个着力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全面深化系统改革和制度创新,科学谋划好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二要坚持产业立城。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优势塑造城市竞争优势。三要推进产城互动。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四要抓好城乡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既要建设好国际化大都市,也要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要强化以人为本。各项决策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黄新初强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责任主体,要认真组织好总体战略的实施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保障力度,切实以总体战略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作为本地方、本系统实施总体战略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抓督促、抓检查,定期研究和主动解决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总体战略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广大干部作为实施总体战略的骨干力量,要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强化执行能力,切实发挥好落实全市总体战略、推进成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在谈到全市经济工作时,黄新初指出,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稳增长”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准确研判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稳增长”的最新部署,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确
保全市经济沿着“稳中快进”的轨道有序运行,努力为全省经济稳定增势、为全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稳增长”要坚定信心,信心源于对上半年我市经济“领先发展”走势的基本判断。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积极向好的,上半年经济运行“领先发展”的势头相当强劲。这种逆势上行的经济走势,得益于年初我们对宏观经济困难形势的充分预估,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过8000亿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坚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不懈怠,努力担当起全国、全省经济大盘子里“求进”“快进”的积极因素。
二是“稳增长”要用好机遇,机遇来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带来的积极变化。我们要紧密跟踪和主动对接国家“稳增长”的政策动向,坚持远近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切实用好中央促进消费、扩大出口、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机遇,争取在宏观经济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有更大作为。
三是“稳增长”要抓住关键,关键是要围绕“稳中快进”的经济工作基调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当前,支撑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增长动力,从三次产业看是工业为先导,从三大需求看是投资占主体。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主攻方向仍然是坚决有力地促进工业回升、稳定投资增长。要通过突出抓工业、着力稳投资,全面带动三次产业、提振三大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市经济“稳中快进”的良好势头。
葛红林在总结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时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是经济实现了稳中快进;二是对外开放领先西部;三是天府新区加速建设;四是城乡建设顺利推进;五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六是城乡社会事业持续提升。
在分析了当前我市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以及自身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葛红林强调:一要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毫不松懈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毫不松懈地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毫不松懈地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二要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深化“三项核心制度改革”,高水平推进“三个集中”,深入实施“四大基础工程”,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要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要大力实施天府新区“一号工程”建设。要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五要加快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要毫不松懈地推进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建设,更快更好地实施城市更新改造,精细化地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推动科技文化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要扎实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七要着力提升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要扩大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做好城乡住房保障,同时,不折不扣地做好今年15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用好全年300亿财政性民生资金。八要全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葛红林还就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强调三点意见:一要确保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二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三要确保全市社会安定祥和。金牛区、双流县、新津县、市委统筹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委、市交委、市投促委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市领导李昆学、朱志宏、孙平、赵小维、敬刚、刘超、黄建发、白刚、刘继承、叶学东、徐季桢、童若春、敖锡贵、杨伟、李小新、傅勇林、刘仆、王忠林、谢瑞武、苟正礼、何绍华、金嘉祥、黄平,市法院院长牛敏,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建,成都警备区政委竹中强,市长助理陈争鸣、周鸿德、毛志雄、韩春林、门生、刘俊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志迪,市政协秘书长沈有春等出席会议。
第四篇:宜宾两化互动
宜宾两化互动
7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强势推进四川“十二五”跨越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的重大工作部署,对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们切实按照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结合宜宾实际,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创造了临港经济开发区“港城园”一体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出丝丽雅“退城进园”、涅槃发展的园城联动新路子,涌现出南溪、江安等一批建园兴城、以城促园的新典型,取得了“两化”互动发展的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客观地看到,我们的“两化”互动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仅取得了局部的突破,整体工作和发展层次还很低,突出表现在:我市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低8.94个、1.7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落差达到15.84个百分点,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突出;中心城区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务必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
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城镇化,特别是四川加快培育川南城市群、宜宾被列为全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努力保持“两化”互动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建设美好新宜宾和经济强市提供强大动力。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牢互动发展理念。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工业的加速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并以完善的城市功能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和保障。同时,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需要工业经济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持和人力保证,并通过工业发展促进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城镇集聚,进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或者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都会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宜宾地处西部,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比重较大的内陆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跨越,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三化”联动,推进“两化”互动。应当看到,“两化”互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时期,“两化”互
动发展正当其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步、不协调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才能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发展,缩小城乡、工农二元差距,顺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把“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建设“产业宜宾、畅通宜宾、生态宜宾、人居宜宾”的重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走出符合宜宾实际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科学引领互动发展。“两化”互动发展,规划是引领,首要的是城镇规划。这是因为,城镇是各种经济要素高度集中集聚之所在,是一个综合体,既服务于生产,也服务于生活。因此,推动“两化”互动发展,首先要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集约节约、突出特色”的原则,修编好城市总体规划,并围绕城市总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做到多规融合、叠加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留足空间,以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健康发展。在规划中,要突出功能这个关键,围绕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既配套好城镇的产业支撑功能,促进人口向城镇流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市场、为工业化注入活力,从而
实现“以业兴城、以城兴业”;更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配套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服务功能,构建集工作、生活、学习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型空间综合体。在加强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城市精神家园的建设。坚持既要融古又要纳新,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加强城市记忆的保护与重塑。同时,在现代产业中提炼形成新的城市精神,把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独特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
(三)进一步做强产业,强化互动发展的支撑。“两化”互动发展,城镇是载体,产业是支撑。缺少产业支撑的城镇,建得再漂亮也是“空壳”。我们要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战略,着眼既建美城市,更繁荣城市,加强产业培育,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市民生活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形成鲜明的城市产业特色。要立足我市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四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拓展形成的人口集聚、产品集散、产业集中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与城镇化离不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配合与支撑,农村的繁荣稳定同样离不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带动和反哺。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布局,健全城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于奠定未来城镇化的主体框架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城市规模效应、集聚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最大化的发挥,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的原则,重点沿交通轴线、沿江岸线和产业园区优化城镇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撑、重点小城镇为骨干、新农村综合体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大跨度拉开特大城市空间形态。要立足宜宾山川分割的地形地势特点,打破“环形”思维,推进组团式布局,合理确定城镇间距,科学配置产业、农村、生态空间,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加强交通通道建设,形成以城镇为依托、产业园区为节点、农村地区和生态地区为纵深腹地的区域发展结构。要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根据各组团的地理区位特点、主体功能定位、城镇发育程度,实行大片区开发模式,优先推进赵场—南岸—盐坪坝、旧城—天柏、上江北—下江北等片区开发。同时,要加快培育2—3个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和一批5—10万人口的中心镇,逐步搭建起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基本骨架。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过程,就是革除体制弊端、创新机制的过程。
要认真梳理西部大开发、新型工业化、资源开发等支持政策,整合使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人才等各级各类资金,把支持政策转化为推动“两化”发展的动力。要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要创新工作机制,研究成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领导机构,整合统筹各方面力量,及时研究解决“两化”互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城镇建设经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变单一投资为多方聚资。同时,要以南溪撤县设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市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措施,真正做到权责统一、务实高效、运转有序。
第五篇:两化互动讲话
巴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巴中是一座红色革命的城市。70多年前,是全国第二大苏区的首府,10多万人参加红军,涌现了近30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和86位省军职高级干部。巴中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随着巴广、巴南、巴达等七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的建设,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和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加快形成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亲商、重商、兴商的氛围日益浓厚。巴中是一座新兴发展的城市。建地设市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发展,老区人民思干思进的愿望十分强烈,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和省深入实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以及东部沿海产业加快转移,巴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李刚说,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目前,巴中正处于城镇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率为29.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10.9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基础薄弱,需要加大力度。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城镇体系,超常规、跨越式地闯出一条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奠定巴中未来城镇化的主要框架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格局,不仅是当代各级干部群众的努力方向和肩负的任务,也非常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巴中建设。
李刚进一步说,巴中以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积极构建“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市县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产业聚集地”城乡一体的四级新型城镇体系,加快编制交通等各类专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区形成建成区力争达到80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大城市。巴中以“两化”互动为前提,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强化产业支撑,推进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的产城一体的兴文新城建设,这是顺应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需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的要求,拓展一片新的生产生活领域,产业聚集区、人口聚居区、物流发展区。巴中以集聚集约为要求。立足巴中山多平坝少的实际,注重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推进农民向四级城镇聚集,就地就业、就近集聚,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彰显个性特征,加快把巴中建成四川对外开放、对外拓展的新窗口和前沿阵地。基于此,巴中坚持组团发展,分层推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小城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构成的城镇发展体系,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巴中以开门建设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把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作为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引导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各类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以大开放推动城镇化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