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两化互动 推进筠连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两化”互动 推进筠连转型跨越发展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平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筠连作为一个资源大县,如何把“两化互动”与建设南部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区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建设,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在忧患中认清现状,树立互动发展理念
(一)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2010年,筠连工业化率达64.97%,而城镇化率仅为28.83%,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相互之间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目前,仅是鲁班山南北矿、巡司水泥厂等工矿企业落户就让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城市配套显得捉襟见肘。随着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建设和下游产业的发展,给筠连提升城镇吸纳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工业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有偏差。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城建与工业在编制规划上存在一些脱节。从中心城区规划来看,过去提出“筠连—巡司”“哑铃状”的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目前筠连主城区空间拓展受限,向北已没有开发空间,向南仅有不足7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空间,加上白鹤片区,最多能容纳10万人口。而巡司城区作为工业重点区域,居住的环境承载力弱,建设为住宅区不现实。筠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可利用空间有限,特别是维新、镇舟、巡司、乐义等工业重镇,除去工业区布局外,规划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有很大的难度。
(三)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从规模上看,工业大企业不多,且集中在煤炭采掘业,煤炭的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农业产业缺乏具有较强幅射力的“拳头”产业。从带动力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服务配套,工业产业实际上对城镇和农村非农化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大,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不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四是要素瓶颈制约大。对外交通不畅仍是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一大批工业、城建、交通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土地、资金等供给缺口大;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个别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机制体制创新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一定要牢固树立“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把“两化”互动作为筠连转型跨越的核心战略,在互动的规划上三产融合,在互动的时间上同步演进,在互动的空间上产城一体,在互动的布局上功能互补,走出一条符合筠连实际的“两化”互动道路。
二、在规划中寻求破题,优化互动发展布局
如何破题,首先从规划着手。要按照“功能分区、产业配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完善工业和城镇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两化互动”,促进工业、城镇优化布局、互动协调发展。做好城镇规划,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配套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服务功能;重点做好中心城区的规划,统筹城市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尽量做到多规融合,叠加运行;要立足产业支撑,促进人口向城镇流动,为工业化注入活力。做好工业规划,要突出功能这一关键,围绕工业集聚化、服务便利化、设施网络化,结合城镇体系配套,促进工业进程进一步加快;突出示范带动,高标准做好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规划,着力打造成工业配送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建材产业生产基地;扎实抓好园区规划,修编完成《镇舟镇煤化气基地总体规划》,启动《维乐工业集中区总体
规划》编制工作,按照集中、集约、集群、集成的发展要求,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三、在产业中突出重点,夯实互动发展支撑
(一)壮大支柱产业。加快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带动相关产业成链发展、配套发展和联动发展。加强与华电、川煤等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推进国有大矿建设,加快建设船景、新维、武乐、青山等煤矿;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技改扩能推进地方煤矿发展;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建设高效安全煤矿。进一步推进陶瓷、矸石砖、玄武岩与石灰石利用等产业,推动建材产业的发展。
(二)培育主导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积极推进巡司、乐义煤矸石电厂建设,大力推进瓦斯发电站建设,积极争取镇舟大型煤化气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三)加强优势产业。以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百村工程”和“5•20”产业工程为抓手,突出发展肉牛、茶叶、烤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突出打造“筠连红”、“筠连乌蒙肉牛”等品牌。积极扶持壮大好牛旺、醒世、双星等龙头企业,不断引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专合组织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等产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机制。
(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煤炭洁净深加工、页岩气开发、酒类、矿泉水、茶饮料等具有一定潜力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与支持,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
四、在融合中提升载体,拓展互动发展空间
(一)打造中心城区。从筠连、巡司向白鹤、古楼双向梯度拓展城市空间,加快旧城区改造,倾力打造古楼新城区,建成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完善
城市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形成能承载18万人口的“筠连—古楼—巡司”一体化中心城区框架。按照“筠连—古楼”打造为生活区、商业区和巡司打造为工业区的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加快桥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学校、医院等便民服务网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以滨河商业带为重点,着力建设商业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区,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推进大雪山、蒿坝、塘坝、龙镇、高坎、高坪等省界商业城镇建设,建设巡司物资集散中心和筠连镇生活型物流中心,合理布局乡镇物流中心和配送节点,带动镇乡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城镇群,构建以筠连和巡司为核心,以维新、沐爱、镇舟、腾达、武德、大雪山、蒿坝、双腾、塘坝等集镇为依托,其它乡镇为基础的产业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镇体系。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和城管部门权责明晰的长效机制。细化和规范管理制度,强化监督与落实,建立城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域达标工作,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五、在要素中破除瓶颈,增强互动发展保障
(一)把建设对外经济大通道作为突破瓶颈的重中之重。力争开工建设宜昭高速公路(经筠连)和四川绵阳—贵州天宝(经筠连)国道升级改造工程,争取省道筠连-腾达段二级公路纳入省国道规划,建成高坪-柳溪、解放-长安、龙镇-庙坝、联合—洛旺跨省通道。
(二)加快园区、水利等基础建设。以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建设为龙头,联动推进海瀛、维乐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基础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王家沟水库工程建设,推进后沟水库工程建设。
(三)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建立符合筠连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为“两化”互动发展的育财、聚财、理财机制,健全县乡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储备工作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符合筠连实际的专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同时,积极整治影响“两化”互动发展的环境,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发展的水平。
第二篇:加快转型振兴推进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振兴 推进跨越发展
王建鸣
2011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以黄石、大冶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理念为魂,引领转型发展
实现黄石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新理念。尽管黄石矿产资源取之日竭,但我们努力做到“精神资源不枯竭”: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顶层设计,科学编制《黄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及16个配套专项规划,明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定位、目标和路径。
二是强化“借助外力、凝聚内力”理念。坚决摒弃“恋矿情结”,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三年来,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等8个国家级试点和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支持,实施了一批转型项目,特别是通过举办“双迎”(迎接建国、建市60周年,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活动,将悠久的矿冶文化转化为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黄石的精神动力,形成了转型振兴、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理念。按照国发[2010]46号文件提出“培育黄石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和“三基地一中心”(全国重要特钢精深加工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力争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南区域性特大城市。
四是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推进转型振兴,黄石最缺乏的是市场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黄石最急需的也是市场主体。为此,黄石全力优化“亲商、重商、悦商”的发展环境,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都要当好招商引资宣传员、项目建设协调员、市场主体服务员和发展环境督查员,一切以发展为要,一切以服务为上,让客商在黄石放开手脚投资兴业,让企业在黄石少些磕绊地自由发展。
五是强化“统筹发展、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轮驱动促转型,以“三园一带”为依托,推进城区与大冶、阳新全面对接融合,积极支持大冶市创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积极支持阳新县创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示范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破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壁垒,让城乡居民共建城乡和谐,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功能为要,带动转型发展
功能化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力、底气,也是城市转型的坐标、方向。
一是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围绕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出内生外引,坚持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推进和高新化提升,基本形成以“三园一带”为主体的“一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核)“一带”(沿江百里经济带)“一轴”(106国道、武九铁路、大广高速发展主轴)的发展新格局,使黄石发展由“环磁湖”迅速扩展到“环大冶湖”,并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全市2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三位,3家企业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拥有“中国名牌”8个、“驰名商标”11件;华新、东贝、三环锻压3家企业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强化区域辐射功能。着眼于区域发展,努力建设“超六
十、跨双百、过双千、达一万”(城镇化率超过60%,建成区面积跨200平方公里、人口跨200万,过千亿元产业集群、过千亿元园区,人均GDP力争达到1万美元)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三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场馆建设、道路改造、环湖沿山景观建设等6大类、62个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累计投入115亿元,全面加快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建设,启动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与新兴际华合作开发沿江重化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试点示范功能。抢抓8个“国家级试点”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累计缴存备用金8000多万元,实施“危机矿产找矿”省部级项目16个,新增资源储备价值约700亿元。同时鼓励企业抢抓黄石“两比照”机遇,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两年来全市企业税前抵扣5亿多元,促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76亿元。
坚持项目为体,支撑转型发展
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项目化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城市转型的支撑和载体建设。
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以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2亿元,完成城区地质灾害治理5.6平方公里;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为契机,策划并实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国家就这些项目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9.02亿元。此外,还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为契机,三年来先后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98个,争取中央投资11.88亿元。
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为落实“三大战略”,分别制定出台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开发和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列出436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274亿元,并成立“三大战略”项目建设指挥部,引导全市上下加快项目建设;为实现争创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围绕转型总规,分别编制16个专项转型规划,并列出总投资8795亿元的项目清单;为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组织“双迎”活动,2009年列出146个项目、总投资667亿元,2010年列出217个项目、总投资334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列出了7大类、76个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547亿元。
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引导和促进各级干部创造性地推进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落实“五定”责任制、专题会议制度和专班督查机制,并将项目建设考核作为市直各部门及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占全年考核权重的60%,坚决奖惩兑现。
坚持创新为力,助推转型发展
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黄石转型振兴的“原动力”。
一是转体制,构建精干协调、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按照“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全局整合资源”思路,积极再造审批流程、压缩行政层次、整合管理资源。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办”(将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该科室向服务中心集中,全程代办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在全市27个职能部门成立行政审批服务科,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1天。以铁山区、下陆区为试点,将市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城区;将37个区直部门精简为25个;精简街道办事处一级,并将社区进行整合;今年,又实施警务改革,实行局所合一,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线执勤警力从50%增加至80%。同时,在市、县(市、区)两级合并成立党委、政府总值班室;整合全市信访网络资源,建立全市网络信访中心;将市直机关工委(牌子保留)合并到市委组织部,加挂“社会工作委员会”牌子;整合县(市、区)委党校,成立市委联合党校。
二是破瓶颈,构建多方融合、流动通畅的要素配置系统。重点进行四大创新。①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托管带动”、“联合驱动”、“共建互动”、“飞地联动”、“主体拉动”等开发模式,由黄石开发区对大冶市1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托管;对大冶、铁山工矿废弃地统一规划、连片治理,联合筹建全省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立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市、县共建共享联合开发体制;支持黄石港、铁山等城区到黄金山创办工业园;以远大制药为主体,积极筹建阳新富池化工产业园。②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全市复垦矿山废弃地2.7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争取增减周转用地指标5025亩。③创新投融资体制。先后引进5家银行分支机构;成功开发“采矿权质押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有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城投公司10亿元、大冶有色7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④创新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机制。坚持争取政策投入、吸引金融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多措并举,筹资9879万元实施学安工程项目371个,完成改造面积18.85万平方米;与省农发行合作,投入8500万元,集中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社区服务站建设;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5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人次。
三是强基层,构建基础稳固、服务有力的社会管理系统。坚持“多给基层放权、多树基层威信、多给基层减负、多给财力倾斜”的“四多”原则,建阵地、强组织、给保障、树威信。市级列支14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以奖代补,新建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253个,改扩建210个。大力推进阳新县73个非建制村调整、全市软弱涣散村转化提高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全覆盖,全市25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为1137名村主职和2081名副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913名离任村干部发放了生活补助;筹集666万元,设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按照“两新”组织和农村党员人平50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人平100元的标准落实了基层党建活动经费。坚持在思想上重视基层,在感情上贴近基层,在工作上依靠基层,支持和帮助基层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
坚持民生为本,考量转型发展
坚持“六民”要旨,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以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健全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七个接力棒”的全过程帮扶机制,与国开行、省工行联合开展信用社区无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将市中小企业担保资本金由1亿元扩充到4亿元,小额贷款基金由2200万元扩充到6100万元。
二是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机制。探索棚户区改造与公租房结合的办法,创新“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多项产品一个篮子归并,多股力量一个平台汇集,多类群体一个口子保障,多种需求一个通道转换,多种标准一个杠杆调节)。近两年,筹集资金6亿多元,解决了近4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今年将完成保障房2.6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完成73万平米的棚户区改造和132万平米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三是建立完善维护群众合理诉求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建立信访、综治、维稳、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动的“大信访、大综治、大稳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两年来,全市包保化解重大疑难积案近700件,其中20年以上的9件,10年以上的85件。■
(作者系中共黄石市委书记)
第三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乘势而上 攻坚奋进 加快推进筠连转型发展
乘势而上 攻坚奋进 加快推进筠连转型发展
筠连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 萍
筠连县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尤其是煤炭生产、煤化工、水泥产业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为全县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强势之基。面对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筠连将顺势而为,攻坚奋进,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筠连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一、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筠连是资源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这种优势很容易导致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筠连要赢得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借鉴部分因煤而富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同时要吸取一些因煤而废的城市的教训,以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注重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创业、创新、创造上解放思想,通过相当长时期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体制机制、生态文明三个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一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加强基础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打造主导产业、完善配套产业,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二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型,由粗放式、被动型增长向节约、集约、绿色、稳健式增长转变;三是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四是实现经济环境的转型,由低水平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五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由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二、加快安全发展步伐确保全面安全、稳定安全、持久安全
就筠连特有的产业结构和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安全生产是县域经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安全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从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还是从员工素质,群众安全意识来看,全县发展的安全基础都还显得较为脆弱。这就是实现目前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谈不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因此,实现安全发展,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安全生产的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企业,更主要的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层面,建立健全保障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发展搭建好安全屏障,同时,把安全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使安全发展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融为一体,真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加快和谐发展步伐,切实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
当前,筠连同全市、全国一样,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更加重视民生、民和、民安的问题,不断完善推进和谐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共享公平阳光。高度关注群众所反映的焦点、热点问题,配套政策,配置资源,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共解民生难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做到亲民、惠民、利民、为民,依法合理,妥善处置。三是共建和谐关系。更加重视城乡统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断协调村镇关系、城矿关系、城乡关系,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和城镇的辐射力,支持和带动新农村建设,形成以煤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四是共筑精神家园。夯实载体,突出引导、满足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需要和理想追求。五是建立完善机制,不断提高化解矛盾、引导舆论、处理危机的能力,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前,不仅要把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更要看到发展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坚定发展信心,爬坡上行,在项目推进、资金筹措、城市建设、扩大就业上集中攻坚,在产业、创业、就业上实现突破,努力建设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多做贡献。
第五篇: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省地矿局:
根据局调研组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公司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作状况
河南省磊鑫地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于2002年5月经省工商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登记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经营范围:地质矿产勘查、地矿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拥有“固体矿产勘查乙级资质”。
公司下设“一室四部”,即综合办公室、财务资产部、项目勘查一部、项目勘查二部和项目勘查三部。
截止目前,职工总数48人,其中,总经理1人、副经理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含公司领导),其他专业及工勤人员4人;公司职工中,属于局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17人,其编制分别在地调院、区调队、地质二队、地调一队、地勘二院、技工学校等单位。其余为公司外聘职工。
公司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后,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近年来,公司在省局的关怀和领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投身于省内外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服务及矿产资源储量核查等领域工作,主动服务各类矿山企业。公司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运作,依法经营,但距离做实做强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发挥作用情况
本公司是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起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公司行使所有者权利和责任。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按照我国企业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通行做法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聘任了经理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制定了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公司成立后,局抽回了全部注册资本金,所以经营过程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未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在搞活经营运作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在省局的关怀指导下,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立足地勘,发展矿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公司实现社会商业地勘项目签约合同12份,合同额892万元。
在搞活经营方面有如下举措:
(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社会勘查市场,积极承担社会地勘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公司在近年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二百余项,地质勘查业务发展势头较好。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外勘查、开发市场,着力打造公司主业。为把公司建成“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资源型公司,在加强地质勘查和地质技术服务业的同时,开展并实施了及缅甸金矿合作勘查项目。2007年完成了矿区普查评价野外工作,从结果看该矿品位偏低,选矿难度较大。此项目工作为公司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展地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我公司在栾川养子沟建设了一条规模1200吨/日生产线,完成了小规模工业生产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公司拟以栾川钼(钨)尾矿为原料,以“钨精矿+钼精矿+硫精矿+铁精矿”等为最终系列产品方案,建设数条规模为5000~10000吨/日的尾矿再选生产线,对栾川区内尾矿资源实施工业大规模的二次开发。
现在,《河南省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示范工程已建成并试生产,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重大项目策划正在实施中。力争以该项目为契机,实现公司矿业发展的突破,为进一步的矿业开发经营打好基础。
四、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使公司失去了生产经营的资金实力,公司只能依靠公司人员的技术力量在一些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上进行生产和经营。
(二)公司在大项目建设上存在问题一是找矿思路、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还不适应目前新一轮找矿阶段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公司队伍力量有限、人员不足、业务技术水平下降,造成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日趋下滑,导致找矿效果不明显。三是服务于地质找矿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部署、科学立项的水平不高。四是部分具有大中型远景规模的地勘项目大矿小勘、分段勘查或急于开发的现象明显,从而无法提交有影响力的成果。
(三)国家有关政策和政府的限制,公司不能参与政府两权价款地勘项目,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大的商业性地勘项目均由事业性地勘单位承担,致使我公司只能在一些小型社会和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不但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也使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及公司的资质维护上受到不小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资金和专业技术上和事业地勘单位无法竞争,无法发展壮大。
五、下一步工作定位
从企业性质和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专业化很强的公司能够赢得一定的市场空间,在竞争中赢得生存。我公司现在就有强烈的危机感,面临着严峻考验,随时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所以如何定位公司今后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省局近年来积极运作矿权开发,矿业经济发展迅速。但 更多是在资源勘查领域进行,对资源开发领域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地信心,但因为对资源开发领域的规律认识不足,缺少熟悉资源开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运作模式,对矿业技术经济的比较论证显得些许陌生,因此,资源开发领域未能有大的突破。随着局做大矿业开发经济战略的快速、高效推进,集中一个对矿业经济有着较为熟悉的专业人员但位,做好局矿业经济的项目论证、设计实施、矿业技术经济比较等综合技术服务,解决好局在矿业经济开发中得矿业技术、矿业经济短板,较好的服务于局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磊鑫公司有着一支从事多年矿业开发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对资源开发的立项、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投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承包、矿业技术经济论证的程序和过程,有较深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较好地服务于省局矿业经济的发展,为河南新地矿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上述理由,我公司下一部定位想法是,集投资,勘探,开采,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的矿产资源技术系统服务商。首先服务于省局矿业项目,如局近期开展的西昆仑铁矿项目等,逐步壮大,努力实现找矿快速突破和找矿成果快速转化,以优质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省内外及国外矿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河南地矿局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集团,实现地矿经济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