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时间:2019-05-15 13: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第一篇: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张宝顺

2008年第5期 ——中部论坛

几年来,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努力拓宽发展途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努力把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年,也是中部各省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加快崛起步伐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树立新视野、采取新举措,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一、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让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三晋大地最强音。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作为欠发达省份、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内陆省份,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和动力源,谋求新跨越、新突破,跳出山西看山西,创新观念谋发展,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增强不落步子、不欠新账的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判断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大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敢于在一些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墨守陈规、等靠要的消极倾向,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让山西这个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具有新内涵新形象。为了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我们坚持做到“两个不动摇”:一是发挥煤优势,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不动摇。努力实现煤炭产业的规模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搞好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现代化。二是增创新优势,抓住发展新兴产业这个战略重点不动摇。着眼于增创体制机制、新兴产业、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新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抓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三、以去污增绿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山西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主色调。我们在全省强调:决不要污染的GDP,宁可牺牲一些GDP和财政收入,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06年以来我省出现经济增长、能耗下降的重要转机,2007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生产企业600余家,关停设备908台(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分别下降7.5%、3.25%、5.94%)。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一半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在重点企业实行全天候污染在线监测,建立覆盖全省的空气质量、重点河段水质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倡导健康、节约、环保型的消费模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以普惠民生为重点加快和谐山西建设,让全省人民的日子过得更殷实、更踏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求公平、求安定的期待和愿望,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实现“五大惠民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两免一补”全面落实。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90%,农民参合率87.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扎实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北京奥运会创造良好环境。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让山西更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竞争力。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整合和放大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培育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主体。推动国有企业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推进产权多元化,完成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同时着力解决公平准入和融资支持等突出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以激发全省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热情为抓手,让全民创业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我们正在进一步激发山西3400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既发扬山西人民的优良传统,又树立改革创新的现代理念,在传统生产和消费领域依托土地、劳动力、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优势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知识创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发展科技创新型、知识密集型和现代服务型企业。二是既支持本地人在当地创业,又鼓励他们走出去创业,吸引优秀人才来晋创业,鼓励城乡互动创业。三是既让创业成为就业的主导、社会的主流,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众有工作干,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四是既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职能,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又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创业精神、创业能人。

当前,中部各省之间应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增强交流合作的成效。为此,建议:

一是创新完善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中部崛起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平台和机制,应继续发挥这些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着眼于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从党政层面、社会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

二是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战略合作。按照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定位,顺应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建立高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特别是注重加强在煤炭、电力、粮食、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促进产业的互动发展。中部六省在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旅游、服务业等方面,背景相似,基础良好,阶段同一,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很大,应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培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配合。中部六省应加大协作力度,共同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政策、操作等层面实施整体联动,实现共建共享,使中部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应在环境保护、水源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第二篇: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荆门跨越崛起步伐

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荆门跨越崛起步伐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作出重大决定,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这在党9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深圳、郑州、长沙、邯郸、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口号,并已得到了不错的成效。湖南省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一、以我市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亮点纷呈。我市打造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地方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山民歌《小女婿》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大奖,入选全省100首“我最喜爱湖北民歌”,舞蹈《放鱼鹰》荣获群星奖;大型乐舞音画《钟聚祥瑞》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共建成和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县级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69个,文化中心户794户,文艺表演团队(乐队)340个,建成农家书屋1331家,在建344家。全市10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达到17座,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开展了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57.49%,名列全省市州首位。

四是文化产业渐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印务、网络文化、体育竞赛、文体培训、彩票发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京山绿林文化游、沙洋楚文化游、钟祥明文化游、屈家岭历史文化游已逐渐成长为文化休闲旅游品牌。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亿元,占GDP的4.1%。这些成绩都是与市委、市政府领导注重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分不开的。但也应看到我市相对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1、产业规模总量偏小。荆门文化旅游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发展仍不充分,呈现出散、弱、小和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1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平均每家还不到5人,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发掘改造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着力发展我市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3、品牌开发力度不够。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和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富集地 带,楚文化、三国文化、绿林文化、象山文化、明文化、休闲文化等地域文化竞相辉映。但受产业规模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没有能够围绕荆门特色,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4、基础设施仍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民营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补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5、文化人才较为匮乏。人才素质决定文化产品。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因为没有鲜明特色,规模较小、稳定性差,对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随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

1、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一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电传媒集团、文体产业集团的组建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链。扶持荆门群艺数码、四季福传媒公司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推动书报刊、音响制品、演艺、歌舞、茶楼等文化个体户健康快速成长。在全市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结构多元、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建设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州一级文化产品的原创条件相对不够,如书刊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没有资质、人才、经费保障,主要是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所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尤为重要。一是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专业市场,我市文化市场缺项较多,与中等城市市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如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宠物市场等等,有市无场,即有市场需求,而无市场建设,因此需加大文化专业市场一条街、一条龙等规模聚集建设力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二是建设与文化设施相配套的市场,如城市生态运动公园、明显陵等文化旅游地要建设配套市场,有市场才能聚集人气。京山惠亭水库景区,建设了高档次的餐饮、游乐、酒店、购物、游泳等配套市场,成为一处吸引人流的休闲娱乐场所,其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正规的、正版的、合法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得放心,享受得安心。

3、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一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区需要引进大投资合作伙伴建设大项目。建议整合城区旅游资源,重点打造“荆门山风景区”。荆门山自唐朝已有记载,荆门是因山而得名的,如果规划好、建设好、推介好荆门山,则荆门山会因城市而扬名。我们提出荆门山风景区概念,其范围南起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并涵盖漳河水库等旅游景点。荆门风景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一路(荆襄古道)、两水(漳河、龙泉)、三洞(千佛洞、香龙洞、黑山岩洞洞)、四园(龙泉公园、东宝山公园、城市生态运动公园、华夏艺林园,还可再建郭店楚简碑林 主题公园、关公及三国文化公园等)、五山(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还有众多名人古迹、道观寺庙、红色文化等等,可打造成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十楚”文化名山,即走楚道、游楚水、登楚山、探楚洞、赏楚园、访楚庙、颂椘简、逛楚城、品楚食、观楚艺。二是引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产业园区。建议在象山东麓双喜村一片建设郭店楚简碑林主题公园、陆九渊、舒成龙纪念广场、老莱子孝子田孝亲体验园、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以及创意工作室、设计室等文化名人高档聚集区,南与城市生态运动公园连接,北面从龙泉公园至福音堂、分路碑路打通公路通道,与中心城区连接,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和文化产业园区。三是引进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如以李宁产业园为龙头,打造体育用品产业链等等。

5、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化是地方的“脊梁”,城市的“符号”,但只有培育有品牌文化和产品,才能扩大地方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各地党委、政府要做到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广泛和深入挖掘及利用民族历史源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流寓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等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风格的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现代文化艺术产品品牌、文学作品品牌、广播影视品牌、出版品牌、动漫和会展品牌,力求新精奇特优,形成知名的系列品牌,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6、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以人兴文的体制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进一步完善文化强市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激励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待遇重点倾斜,为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进一步解放思想,广纳贤才,以优良的工作环境,极为实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荆门创业。重点建设好三支文化产业队伍,培养(引进)一支熟悉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及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演艺创作人才队伍;一支有竞争力的文化经纪人人才队伍。

7、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强化专门机构职责,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周边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十堰市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襄阳市从2010年起,市财政从预算内每年安排500万元,并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逐年增长。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三是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建议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荆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四是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三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绵绵流长,乾隆年间的弥陀寺、青云庵给小镇的佛教文化和旅游带来勃勃生机,辽西朱碌科黄河会和杨杖子辽西撒灯给小镇的传统文化蒙上了神秘色彩。朱碌科镇位于北纬41。39ˊ,东经119。55ˊ,地处建平县东南部,东距朝阳市65公里,西离县城40公里,南到锦州港180公里,“老宽线”、“朱馒线”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朱碌科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2.618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余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280多家,产品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该镇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奋战三年再造朝阳突出贡献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 白云石、白粘土、大理石、硅石粉、石灰石等。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以小杂粮深加工为依托 建设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主题和“文化立镇、工业兴镇、杂粮名镇”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朱碌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朱碌科镇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进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2014年,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发展为主旋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1500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00万元。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1、积极开展各种载体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了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党组织”和“五个好”村党组织争创活动。我们按照争创先进党组织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实。二是组织开展了“双培双带”、“一句话承诺”、“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全镇779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党员申报了岗位并进行了承诺,完成率达100%,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个党组织按照基层党建的具体要求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实行“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党支部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各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一制三化”活动,加强“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先后有7个村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村党组织,1名村书记被评为“十佳”农民党员。

2.集中力量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治。今年我镇集中力量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指导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找准软弱涣散的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健全发展机制、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抓好培训党员干部等工作,联系部分企业为为软弱涣散村购置了图书、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还为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时限。为软弱涣散村经济社会发展输入持久动力,为整改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民服务代办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全年为民办理事项1200余件,各村组或自然屯都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办理粮食直补、新农合、户口、移动电话等3000余件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在发展党员方面,我镇大胆创新、严把入口关,将党员发展与做好事、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发展对象必须做2件以上好事或实事,鼓励发展对象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联村帮户”活动中来,为帮扶对象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行动上入党。今年我镇共发展党员12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名,每个村保持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常数。我镇还创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流入地清、作用发挥明显。

5.全面加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建设。各村工作室牌匾、公开栏、意见薄、资料库、工作制度、工作台帐健全到位,促进了“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履职尽责。年初党委对党代表、人大主席团、政协工作进行研究,分别都做出工作计划。召开座谈会3次,检查、视察、调查4次。为党委工作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实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政府工作和推进了法治镇进程。6.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镇党委加强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今年 我镇选派了12名中层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使干部得到了锻炼,为各村增强了战斗力与活力。镇党委还培养了36名村级后备干部,为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7.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标准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加强,全镇12个村都达到了“六化十有”标准,实现了村干部办公、党员活动、远程教育、为民代办、文体娱乐“五位一体”的功能设置。

8、镇党委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党建项目化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高标准谋划和指导。重视非公企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都建立了党组织,逐渐实现非公企党组织全覆盖。

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梯次推进,稳步提升

2014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党代会、人代会及镇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全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截止10月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80万元。预计到年末,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34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招商引资实现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90%,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围绕杂粮种植、畜牧养殖、经济林栽植等特色产业,调结构、扩规模、促转型。2014年杂粮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新增有机认证品种5个,建设国家级杂粮示范基地一处,谷子新品种谷子400亩,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新品种谷子300亩,完成玉米螟防治4万亩;栽植经济林3140亩,其中栽植山杏树1740亩,栽植文冠果1300亩,栽植南国梨100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达15处,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0户,全镇禽、羊、猪、牛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2万只、1.5万只、3.4万头、2700头。

——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投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年来,新打农田灌溉井15眼,维修和改造机电井50眼,新增节水滴灌面积10000亩;新打人畜饮水井6眼;完成草原围栏工程18193亩,完成种草面积1840亩;完成春季节水滴灌面积10300亩,挖埋管路6万余延长米;实施了二道河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达1200余万元,治理河流10公里,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完工。另外,又分别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节水滴灌工程6500亩、5000亩,目前打井配套、管路铺设、安装等工程正在施工。总之,通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水滴灌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我镇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年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镇的万亩节水滴灌玉米喜获丰收,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年初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铁精粉等产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在抓铁精粉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围绕项目建设这一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服务优质、环境优化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科技含量。今年全镇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3.7亿元,其中新建3个,计划投资 3.2 亿元,分别为金利源矿业轻烧白云石项目、建平荣盛石材有限公司理石加工项目和怀志米业的杂粮即食食品加工项目;续建和改扩建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分别为华业鑫河铁精粉加工项目和源丰杂粮有限公司项目。产业不断壮大,从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朱碌科镇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是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年,朱碌科镇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投资350万元,在西梁村、二道河子村、七台营子村新修水泥路10.3公里;新建垃圾池和垃圾箱45个;新配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在12个村安装路灯180盏;在主要街路开展环境整治10余次,累计动用购机、铲车、运输车3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万方,有5个环境整治村通过了验收,有4个村纳入了明年县级环境整治,同时政府所在地的两个村建立了垃圾清运制度,成立了专门组织,基本实现了垃圾日清理,使村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近年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以杂粮产业为依托,着力打造辽西秀美中心小城镇。招商开发建设的中德新村小区现已入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可容纳240户居民入住,五栋多层建筑,东一号和西一号楼1-2层为商网,楼体全面采用框架结构,先进的飘窗设计,地热取暖,24小时供水,施工全部使用新型环保建材,设有庭院式独立游园。小区整体协调,布局完善,空间优美,户型合理,安全舒适,绿色环保,邻里和谐,是集餐饮、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镇党委、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加工仓储物流园区、杂粮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立了专业养殖合作社和杂粮种植合作社,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朱碌科镇以中德新村为示范,以点带面,面向周边农村逐步延伸,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使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此居住,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辽西靓丽宜居小城镇。

(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民政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条件为目标,全力做好扶贫解困工作。今年全镇发放各类帮扶款物100万余元,为贫困户、伤残军人和低保户改造危房10户,新建房屋5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今年对全镇低保户进行了全面核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认定,农村低保由原来的457户,850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88户,270口人;城市低保由原来的22户,45口人,调整为目前的10户,11口人,彻底消除了维稳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新农保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全镇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1840人,参保率达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实名制就业150人,劳务输出3500人,镇内安排就业3000人。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镇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粮食直补、公益林补贴、草原沙化治理补贴、扶贫资金等重点惠农项目,成立了由业务部门牵头,纪检、财政部门参与的资金发放组织,制定了具体的发放办法,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规范操作,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另外,实施玉米保险5.3万亩、大棚保险1.4万延长米,针对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实施,春季印发《致全体村民一封信》2000于份,培训农民500多人次,农机手105人次,提高了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度。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坚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信息网络,形成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村抓好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78起,调处75起,排查信访案件38起,办理市民投诉6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到目前,开展全镇范围的安全检查21次,共发现安全隐患78处,整改了75处,同时对没有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了今年全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全镇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率为99%,全镇初中升入高中、中专的比率均高于往年。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已进千家万户,文化、广电事业发展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进入百姓农家,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移动通讯在全镇得以普及,为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方便。

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使小镇一片生机,思路明晰的朱碌科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干部队伍。放眼过去,着眼未来,朱碌科镇党委、政府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创新党的建设 加快转型步伐

创新党的建设 加快转型步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组织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以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模范区为目标,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牢牢把握“三个结合”的原则。与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谋创新、快转型、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主线,化危机为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文化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与提升执政能力,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将科学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务实干好每一天,创新做好每件事,冲刺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谱写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国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引导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上来,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结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新课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执政党要适应社会变迁,完成新的使命,就必须用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站在时代前列的现代化政党。党的十七大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党建改革创新,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使然,必须在社会转型的视域下来考察,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行全面创新。为加快党的转型建设步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突出思想价值认同,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凝心聚力。

切实把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转型发展战略目标上,为转型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动全体党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树立正确的和谐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抗政方式,实现领导行为和执政行为现代化

围绕转型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提升各级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围绕科学发展配优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党委新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改革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的领导行为和执政方式现代化,涉及的问题很多,核心问题是改革领导体制,理顺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职

能关系,改进执政党党介入国家政权机关的方式。”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对国家政权机关的各方面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但它不是行政组织和经济文化组织,因此不能直接干预。要按照法定程序,把党的执政主张通过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法规,然后,再由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借助行政强制力来加以推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管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依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之,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协调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通过依法领导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三固本强基加强党的基层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各项工作的第一线,时刻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而是要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广大基层对制度创新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现实表明,新时期以来,虽然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计划时期形成的一套制度体制和运行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明显制约了基层党建工作和其它工作的成效。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转型,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基层党建的领域、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因而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用简单的方式对基层社会的所有问题进行统一的解决,迫切需要我们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适应这些变化,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的创新,应当紧密结合、社区、学校、机关、、社团各自的实际和特点,探索适应不同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过程中,既要注重上级组织的推动,更要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把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自主权交给基层。对基层的新观点、新做法,不应妄加判断,而应提倡个性,允许差别,能推行的就推行,暂时不能推广的先试点再推广。开展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还要建立完善创新的动力保障机制,多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基层党组织有足够的动力、压力和能力按照中央的要求有效地开展工作。为此,必须形成一套对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行评价、奖惩的科学合理机制,既能保障和鼓励基层党组织的一班人奋力工作,大胆开拓,又能有效地制约他们的违纪违规行为。

四创新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体制机制

现实证明:决定政党执政和政权存在的关键是民心所向。执政党必须以优良的作风去最大程度地争取执政资源,巩固执政地位,赢得民心。改革开放以后,党风呈滑坡的现象,党风建设的形势一直比较严峻,虽然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始终把党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也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根本的还是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创新不够,跟不上形势尤其是党风形势的发展。因此,创新党风建设的制度体制机制,就成为推进党风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从制度创新层面讲,应当更加注重制度的预前性,制度对党风行为的规范要尽量前置,而不是跟在党风形势的后面跑,发现了什么样的党风问题,才来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从体制机制方面看,应当改变过去线性的党风建设模式——上对下提出要求,建立上下左右相互联动的模式,让每个党员和干部、每个领导班子都处在立体联动的党风建设网络中,通过网络发挥联动合力效应,使党风建设取得倍增的效果。此外,建立健全党风建设科学考评体系,也是有效开展党风建设的关键。应把党风考核与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同时进行,考核情况列入党风廉政档案,作为晋升、奖惩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的腐败现象逐渐呈现高发蔓延态势,反腐保廉成为一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斗争。在新的形势下,反腐败斗争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克服单纯办案观点,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和系统论思想,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要实现从以权力反腐为主到以制度反腐为主、从以被动防御为主到以主动进攻为主、从以事后监督为主到以事前监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既要坚持从严治标,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又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健全和创新、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监控力度,重心靠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提升党的创新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给人民带来幸福的行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以造福人民的业绩体现执政能力,切实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党的创新建设的现实动力,为开创转型发展局面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也是其前提。中国经济呈现稳健有力的发展势头,同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情况各异,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国内输入型通胀与结构性价格上涨因素相互交织,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小。应对新的形势,我们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还将把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健全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潜能,提升经济的内在活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中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经济增长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是我们发展的特有优势。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这就需要通过鼓励就业创业、加强公共服务等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因此,中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为体现这个思路,提出了经济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预期目标,还提出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等相应指标。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我们还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释放内需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轨道。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企业活力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挖掘企业创新发展的潜力。今后五年,中国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

定不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同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形成科技引领、创新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是经济社会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制度安排,把“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落到实处。主要任务有: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焕发经济主体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

第五,统筹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重大民生工程,既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致力于加强社会建设,实施改善民生的十大行动计划,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等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中国当前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硬任务,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今年计划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包括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明年将再开工建设1000万套,力争早日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同时,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在深入推进,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民基本医保、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之,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经历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为了真正做到党的创新建设加快转型步伐。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变,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成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中国有句古话:变则通。顺应时代要求,我们正在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这必将推动中国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也会与世界经济的革新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可以预见,中国扩大内需的努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给各国企业带来更多商机,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拉动力量。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携手前进、互利共赢,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发展。

创新党的建设 加快转型步伐

学院:数计学院

班级:0804班

姓名:张敏

第五篇: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

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59 作者:盖如垠

建设哈(哈尔滨)大(大庆)齐(齐齐哈尔)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大庆寄予厚望,要求大庆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骨干和中坚,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大庆作为国家首批确定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市,将认真搞好规划论证,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全力搞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建设,促进大庆城市经济转型。

一、建设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积极促进大庆市经济转型

调整结构,推进经济转型,是大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庆加快发展接续产业,2004年“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达3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但要使地上经济增长超过地下经济递减,压力仍然很大。1999年以来,大庆原油产量以每年150万—200万吨的速度递减,每年影响经济总量50亿元左右。加快发展非油、非国有经济,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任务非常紧迫。

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有利于大庆经济转型和长久繁荣。大庆经济总量占全省23.4%,上缴省级税费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的69.9%,并处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中轴位置,在全省经济发展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新增可利用的盐碱地340平方公里,为承接、培育、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展石化产业,为大庆打造千亿元产值的石化产业高地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不断向哈大齐工业走廊聚集,为大庆引资金、上项目、建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庆油气资源储量巨大,石化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储备充裕,电力资源量足价廉,企业生长环境优良,招商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近,大庆被国家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还将得到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等相应的扶持政策。只要我们立足产业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接续和相关产业,就一定会取得多元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去年,我们提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发展水平,抢占对未来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制高点,努力构建大庆全面发展的战略新高地”的发展构想,明确了“构建产业新高地,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城市功能及品位,构建教育、科技、人才高地,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打造文明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我们将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建设为牵动,在稳步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做大做强石化工业,加快培育非油工业集群的步伐,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大庆建设成为全国石化工业强市、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重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支撑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把大庆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我们确定了大庆项目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东城高新技术、宏伟化工、兴化化工、林源轻工、红岗建材、龙凤石化精深加工、让胡路机械制造和喇嘛甸化工等8个项目区。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大庆实际,我们强调坚持走有大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稳石油、强石化、兴接续,推进非油工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经济结构合理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到2010年,将开发利用盐碱地88.13平方公里,新上重点项目500个,非油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6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依托大庆产油的优势和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我们决心加快壮大石化接续产业,培育发展农牧产品加工、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

石化工业:积极争取中油集团大庆六大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围绕做强油化工、做大气化工、做精深加工,调整石化大企业炼油工艺路线,提高“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产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百万吨甲醇、二甲醚和合成氨等天然气化工源头项目,带动下游项目开发,努力把大庆建成全国最大的丙烯衍生物和油田化学品生产、天然气化工基地。

农牧产品加工业:抓住“农转牧”和400万亩抗旱保收田两个基本点,依托大豆工业园、金锣食品工业园、德力戈尔等专业园区,引进壮大龙头,扶持带动基地,培育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食、薯类、果蔬等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努力使大庆成为全国乳业核心区、北方大鹅基地区、龙江生猪生产重点区。

新材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大庆石化原料优势,挖掘市场潜力,大力开发化工新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产品,把东城高新区和红岗项目区建成辐射东北、环保特色突出的建材工业园区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机械制造业:立足石油石化机械产业基础,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积极发展石油石化设备、环保设备、医疗设备、航天设备等,把东城高新区和让胡路项目区建成服务大庆、辐射国内外的油田专用设备生产基地。

纺织业:充分发挥大庆石化原料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引进建设麻纺、毛纺等轻纺项目,开发亚麻纱、毛毯、羊绒衫等纺织产品,把肇州亚麻工业园建成全省最大的亚麻纺织基地,把林源项目区建成全省最大的轻纺基地和东北最大的纺织加工基地。

三、把握关键环节,力争在建园区、抓招商、促联合、上项目、强科技上实现重点突破

按照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着力在五个方面攻坚克难、重点突破。

一是建园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积极引入国内外投资,采用新体制、新机制,建设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园区的基础设施。提升现有各类园区,积极推进高新区扩区,辟建出口加工区、内陆港和保税仓库,完善出口服务功能。各县区至少建设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专业园区,不断提升城市和项目区承载能力。完善石化、粮食、汽配等专业市场,兴建石油物资、石化产品等一批物流园区。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推进信息、服务、人才、政策等软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抓招商:不断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提升招商层次和水平,努力在融资形式、供地方式、厂房建设、产业配套、科技支撑、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形成有利于投资者和企业创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小分队、基地、委托、以商招商等方式,并划出一块土地,由外地政府或大企业、大财团整体开发,实行市场运作,税费分成。加强与沿海发达口岸城市的联系协作,拓宽与俄、日、韩、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合作渠道。

三是促联合:大庆地区石油石化大企业,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项目区建设中,要借助大企业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力量,与大企业共同做好建设规划,采取服务、联合、依托等方式共同上项目,争取大企业把更多的资金、项目和所属企业摆放在大庆项目区,做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四是上项目:实施“百项工程”,每年新上150个大中型项目,力争尽快投产见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按照延伸拉长产业链、理顺产业关系的思路,大力开发新项目。引导民营经济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军,向石油天然气等各个领域拓展,向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迈进。同时,下功夫做精、做实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项目,培育壮大成长性好的项目。

五是强科技: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以高科技引领大庆项目区建设。依托大学城的现有基础,继续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努力建好大学科技园、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同时,以现有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着力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公平统一的人才政策体系,做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努力把大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

(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大庆市委书记)

下载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紧跟改革步伐 加快服务转型

    紧跟改革步伐加快服务转型 推动我会成为园林行业创新型商务商会 —陕西省园林商会第一届第二次会员大会暨2014年度总结在会工作报告 薛立子 (2015年1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加快转型步伐做到更好更快

    加快转型步伐做到更好更快 “工业强县”的战略,是独山发展的不二选择。 最近召开的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强调: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三次产业加......

    加快转型振兴推进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振兴 推进跨越发展 王建鸣 2011年第10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以黄石、大冶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全体员工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工作,并不断开拓创新。在“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公司经......

    跨越转型

    “转型跨越大家谈 凝心聚力大讨论” 生产技术部: 何永强:加强技术部业务素质提升,加强培训。吸纳人才,增配环保转管员,提高环保工作水平。注重自身业务,多学习多与相关业务部室交......

    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加快信息化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一、以跨越发展的要求认识信息化的作用1.加快信息化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2011.4.12)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工......

    加快转型振兴步伐的五大战略(合集)

    11月5日下午思考题, 加快转型振兴步伐的五大战略 一,以工业强市为核心, 1, 工业是立市之本,发展之基。要建立以工业为引领,以农业为基础,以服务业为支撑 的这样一个三次产业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