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金融支撑 加快跨越崛起
强化金融支撑 加快跨越崛起
—全市1-8月金融工作情况汇报
市政府金融办(2011年9月6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工作创造性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坚持服务和服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区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运行总体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全市金融工作开展情况
一、信贷投放持续快速增长。截至8月末,我市共有12家银行,银行网点274个,实现了全市乡镇(街道)银行网点全覆盖。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投放额295.52亿元,同比增长32.53%,净投放额51.41亿元,占年度任务64.26%,增速自去年以来有18个月位居全省第一。
二、证券、保险业有序竞争。7月末,全市证券营业部总开户数19605户,较年初增加1578户,上半年交易额 66.7 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1亿元。其中,财产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 亿元,人身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190万亩,牲畜1.3万头,投保农户63万户(次),提供了5.5亿元的风险保障,已决赔付183万元。
三、微型新型融资主体蓬勃发展。民间资本得以规范引导,在支持“小个农” 融资等领域发力强劲。小贷公司增幅全省第一、总量居中。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申请筹建35家,批准筹建23家,开业17家,总资本超10亿元,截止目前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贷款达8.9亿元,支持小个农达3400余家,上缴税收达800万元;融资性担保公司势头强劲。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筹建14家,开业9家,总资本11.8亿元。目前已开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7.64亿元,在保余额17.38亿元。预计截止今年底,我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开业将达15家,总资本达14亿元。
四、银企对接工作有声有色。4月11日,召开了以“调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全面转型”为主题的池州市2011年春季银企对接会,此次对接会全市11家银行共对接153个项目,对接金额达45亿元。6月13日举办了2011年园区(开发区)银企对接会上,共对接44个项目,对接金额达14.7亿元。7月25日举办全市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暨银企对接会,银企签约涉及10家外贸企业和6大商业银行,共达成协议14个,贷款额度达14.7亿元。
五、上市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召开了全市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会议,会上对全市上市工作作了统一部署和安排,成立了由市长亲任组长的池州市推进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了两次企业上市知识讲座,编印并向企业赠送了《上市工作指南》。联合省内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开展为期21天上市后备企业工作调研,建立了涵盖16家企业的全市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工作调度,召开了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全市3-5年实现3-5家企业上市的工作目标。
六、风险投资基金“引设”并举。今年来,引进省内外近80家各类基金来池考察投资,建立了来池境外股权投资机构档案库;《池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池企自己的风投基金也即将设立,计划于本月上旬签订池州市宏基创业投资发展投资基金合伙协议,并同时注入首批资金,皖江池州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协议已基本商定。
七、金融创新成效显著。开展全市金融创新竞赛活动,积极推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产品。出版并赠阅《金融知识ABC》。利用“池州金融网”电子信息平台宣传优势,充分发挥池州市“e点通”金融超市作用,截至8月末,通过金融超市实现银企对接项目10个,授信金额8420万,其中担保公司实现对接项目18个,对接金额为11200万元。
八、区域金融体系日益健全。今年来,本市已进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分支机构4家;安徽青阳九华村镇银行已开业,池州市贵池民生村镇银行已召开出资人大会,东至村镇银行材料已报省银监局;光大银行在池设立分支机构材料已报银监会待审批。证券机构2家,保险机构15家,其中产险7家,寿险8家。小额贷款公司已开业1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已开业9家。池州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下一步金融工作计划
下半年金融工作总体思路是缓解企业融资难,帮助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做实办好全市金秋银企对接活动,确保完成年度80亿投放任务;
二是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大力发展和运用风投基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力争年内有两家企业上报材料,明年IPO;
三是推进金融工作创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争助保金等金融产品覆盖全市以及首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加大银企对接工作力度,推进池州市“e点通”金融超市建设,服务中小企业和“小个农”;
四是撬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草根金融”。实现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开业2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开业15家;推进贵池民生村镇银行、东至村镇银行、光大银行池州分支机构建设。
第二篇: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张宝顺
2008年第5期 ——中部论坛
几年来,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努力拓宽发展途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努力把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年,也是中部各省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加快崛起步伐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树立新视野、采取新举措,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一、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让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三晋大地最强音。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作为欠发达省份、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内陆省份,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和动力源,谋求新跨越、新突破,跳出山西看山西,创新观念谋发展,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增强不落步子、不欠新账的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判断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大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敢于在一些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墨守陈规、等靠要的消极倾向,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让山西这个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具有新内涵新形象。为了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我们坚持做到“两个不动摇”:一是发挥煤优势,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不动摇。努力实现煤炭产业的规模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搞好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现代化。二是增创新优势,抓住发展新兴产业这个战略重点不动摇。着眼于增创体制机制、新兴产业、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新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抓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三、以去污增绿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山西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主色调。我们在全省强调:决不要污染的GDP,宁可牺牲一些GDP和财政收入,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06年以来我省出现经济增长、能耗下降的重要转机,2007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生产企业600余家,关停设备908台(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分别下降7.5%、3.25%、5.94%)。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一半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在重点企业实行全天候污染在线监测,建立覆盖全省的空气质量、重点河段水质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倡导健康、节约、环保型的消费模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以普惠民生为重点加快和谐山西建设,让全省人民的日子过得更殷实、更踏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求公平、求安定的期待和愿望,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实现“五大惠民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两免一补”全面落实。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90%,农民参合率87.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扎实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北京奥运会创造良好环境。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让山西更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竞争力。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整合和放大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培育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主体。推动国有企业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推进产权多元化,完成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同时着力解决公平准入和融资支持等突出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以激发全省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热情为抓手,让全民创业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我们正在进一步激发山西3400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既发扬山西人民的优良传统,又树立改革创新的现代理念,在传统生产和消费领域依托土地、劳动力、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优势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知识创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发展科技创新型、知识密集型和现代服务型企业。二是既支持本地人在当地创业,又鼓励他们走出去创业,吸引优秀人才来晋创业,鼓励城乡互动创业。三是既让创业成为就业的主导、社会的主流,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众有工作干,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四是既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职能,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又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创业精神、创业能人。
当前,中部各省之间应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增强交流合作的成效。为此,建议:
一是创新完善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中部崛起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平台和机制,应继续发挥这些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着眼于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从党政层面、社会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
二是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战略合作。按照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定位,顺应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建立高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特别是注重加强在煤炭、电力、粮食、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促进产业的互动发展。中部六省在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旅游、服务业等方面,背景相似,基础良好,阶段同一,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很大,应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培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配合。中部六省应加大协作力度,共同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政策、操作等层面实施整体联动,实现共建共享,使中部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应在环境保护、水源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第三篇:当好县域金融主力军支撑县域经济大跨越
当好县域金融主力军 支撑县域经济大跨越
徐 新
2012年第5期 ——经济建设
湖北省农信联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大力实施“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两大工程,不遗余力支持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累计投放贷款1724亿元,净投放40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730亿元。农信社县域贷款总量、贷款增量均居全省第一,66家县域行(社)中51家贷款市场份额居当地第一,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2009至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授予省农信社“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三个对接:支持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全省农信社主动实施“三个对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接工业园区建设,对接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85亿元,支持县域骨干企业2590家,着力推进工业化。
——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各级行(社)及时落实贷款支持。全省农信社共向十堰堵河潘口水电公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贷款52亿元。
——对接工业园区建设。采取“园区(开发区)+企业(商户)”的捆绑融资方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各类产业集群、物流园区的支持,提升园区的聚集效应,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全省农信社共对襄阳光彩台商产业园等107个工业园区的1910家企业和商户贷款125亿元。
——对接招商引资项目。各地农信社主动承接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存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方式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抵押少、抵押手续繁琐的困难,吸引外地企业投资,确保招得进、稳得住;共向亚通塑胶、三利新材料、金威麦芽等680家招商引资企业贷款108亿元。
三块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产业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全省农信社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累计发放贷款430多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三块联动,通过金融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支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全省农信社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支持优质稻、双低油菜等种植、养殖业板块基地建设。共向仙洪试验区优质稻种植基地、宜昌茶叶种植基地、麻城蔬菜种植基地、恩施药材种植基地、潜江小龙虾养殖基地等150多个基地的22万农户贷款160多亿元。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小生产对接大市场。采取合作组织成员联保方式,创新粮油协会联保贷款、柑桔协会联保贷款等20多个贷款产品,支持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省农信社贷款95亿元,支持宜城粮油协会、宜都柑桔协会、罗田板栗协会、仙桃水产协会、大悟花生协会等15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融资发展。2011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省大悟联社贷款支持花生协会发展情况。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做长产业链。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做大优势产业。累计发放贷款176亿元,支持稻花香集团、萧氏茶业集团、奥星粮油公司等7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新融合: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由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担保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难题。全省农信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联保机制,缓解“融资难”,累计发放贷款550多亿元,支持6220家中小企业发展。
——创新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除广泛使用常规机器设备、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押外,允许把股权、商标权、经营权、收费权、应收账款、活物等一切有效资产用于贷款担保,创新了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大宗农副产品仓储动产质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2011年,向福娃集团发放商标权抵押贷款8000万元,向京山昌盛水产发放活龟抵押贷款1000万元,向其他2320家企业共发放各类不动产、动产抵质押贷款306亿元。
——创新担保方式。引进担保公司担保,是借助外力突破中小企业自身抵押不足瓶颈、扩大融资的重要途径。农信社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协调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担保,推出“农信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全省农信社共与黄石、十堰等地70多家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担保业务覆盖所有县(市、区)。2011年,向2070家企业发放担保贷款135亿元。
——创新联保机制。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除需要借助外力解决外,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做大。我们创新“信用共同体担保”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相互联合,组成信用共同体,相互为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解决实物抵押与担保公司担保不足的问题。全省农信社通过联保方式向2030家企业贷款109亿元。
三法并举: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效能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同时也需要优质、快捷、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在全力提供贷款支持的同时,全省农信社努力创新机制、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全面开展上门服务。2011年,全省农信社开展了“万名信贷员进万企入万户”活动,县级行(社)领导人员作为大客户经理包大户、包重点企业,其他信贷人员包中小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库,开展评级授信工作。通过联席会、恳谈会等形式建立社企交流平台,跟进服务,加强合作。2011年,全省共召开社企交流会320余次,建立企业档案超过2.4万份。
——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实行贷款“六公开”,向客户公开贷款条件、资料清单、期限额度、利率政策、服务流程、监督方式,提高办贷效率;实行贷款“零费用”制度,减少办贷费用,降低客户成本。
——全面推广“金融套餐”服务。我省农信社系统整合服务措施,在做好信贷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推出理财、财务辅导、市场信息咨询、资金结算等“金融套餐”服务,让企业享受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点思考:谋求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共赢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实现湖北“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还相当薄弱,必须多方给力,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抑制县域资金外流,促使县域资金切实服务县域经济;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县域金融要勇担社会责任,支持县域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要求,在促进县域工业化、改善“三农”服务水平、发展县域绿色低碳经济和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问题,缓解春运期间交通拥堵、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等社会矛盾。一方面,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县域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要按照“金融支农力度决不能削弱、涉农信贷投放决不能减少”的要求,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切实化解贷款难。
——整合县域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整合县域金融资源,一是加快推进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进程,加强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的机构整合。做大农信社统一法人,壮大资本实力,形成规模效应,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及农村经营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和银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县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资源整合。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既要公平竞争,又要合作共赢,通过银团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满足县域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三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土化金融机构,加强民间及县域的资本整合。
——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担保难题。突破融资担保瓶颈制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力推进县域信贷担保体系的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组建多形式的担保机构,积极扶持涉农担保机构做大担保实力,发挥担保效力,切实缓解“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二是要放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让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进一步拓宽贷款投放渠道,增加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三是要切实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减轻贷户负担。四是要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立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县域金融面对的信贷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金融处于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经营劣势,迫切需要完善政策扶持和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补偿机制。二是建立经营性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商业性补偿机制。
——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是推进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前提。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服务的约束条件越少,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水平越高,信贷投放的空间也会更大更灵活。一是要通过立法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整合金融、司法、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比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氛围,全力推进信用县市创建工程。三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作者系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第四篇:县金融办关于当前金融工作的交流发言-强化金融支撑 助力后发崛起
县金融办关于当前金融工作的交流发言--强化金融支撑
助力后发崛起
2014年,面对持续强化金融支撑与保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双重压力,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县领导对金融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办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开展银企对接、服务信贷投放、完善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取得了金融运行平稳向好、银企对接创新有效、金融生态改善优化的成效。但问题不足仍较突出,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贷款增量、增速与快速增长的存款不相匹配;融资渠道拓展不够,直接融资尚未破题;贷款结构不够优化,工业贷款增量较小、增速不快;贷款不良率依然居高,银行存有恐贷、惜贷现象;民间融资仍处收缩修复的阵痛期,整改清盘和稳定维护的压力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我办将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全力服务信贷投放。
不断创新政银企对接手段,充分利用网上银企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并动态更新银企信息,持之以恒地组织开展好分镇区银政企推介对接活动,平时随时协调对接,搭建平台载体,让有不同类别金融产品的银行与具备有效融资需求的不同主体,能够通过我们搭建的平台成功牵手。与此同时,积极做好银企对接意向合作项目的跟进服务、协调衔接、督查落实等工作,提高对接项目的成功率,全年新增信贷融资5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信贷融资20亿元以上。二是全力突破直接融资。
面对我县直接融资尚未破题的现状,一方面加强对直接融资工具的研究,提出我县能够突破的路径和措施;另一方面在前期已经组织考察、培训、推进活动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相对优质、意向在近期启动的7家企业,逐家登门对接,制订一企一策挂牌推进方案,推荐中介机构进入,尽早启动股改,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今年成功挂牌3家以上。三是全力集聚金融要素。
积极对接、尽快启动中信银行来射设立分支机构工作;服务推动8家市级银行射阳业务窗口扩增信贷投放,全年新增信贷融资10亿元以上;射阳农商行港口支行以及常熟行、太商行的新增网点加快推进步伐;城建集团牵头组建的小贷公司力争年内开业。四是全力优化金融生态。
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定期公布贷款逾期信息,加大失信行为警示惩戒力度,预防并严厉打击骗取贷款、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引导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守法诚信。继续开展打击非法集资常态化宣传,坚持每季过堂梳理一次涉金类非金融组织整治措施落实情况,关注并协调做好已经爆发风险和存有风险隐患的重点组织资金兑付、应急处置和稳定维护工作。密切政银企合作,积极主动、分类施策、妥善处置化解不良贷款,增强金融机构的投贷信心和动力。加强学习研究,提高服务推动金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强化金融业发展形势研判和预测预警,坚持摸实情、报实据、说实话、办实事,实事求是通报情况、考核实绩、提出建议,发挥润滑剂和推进器作用,不断增强我县实现后发崛起新目标的金融支撑。第五篇:()强化大项目支撑作用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实施重点突破强化产业支撑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平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县域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3年,各镇、街道、管委会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2015年前全部实现财政自求平衡,确保全县综合实力在全市位次明显前移,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一、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调整转型、产业资本转移的新动向,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京津地区和欧美、日韩等国家,持续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招商攻势,全面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1-7月份,全县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9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8.5亿元,增长29.3%。一是 1
强化领导抓招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县级领导同志和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把精力和时间向招商工作倾斜,做到每周会见客商2-3次,每月平均外出招商引资时间不少于10天。对有投资意向的重大项目或各地组织的招商会,及时安排县级领导带队外出接洽招商。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实行县政府领导分区域招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位副县长抓招商引资的责任。分区域外出招商实行小分队招商模式,由负责相应区域的县政府领导带队,引资单位具体组织,有关部门参与,锁定重点招商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活动,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实效。二是依托资源抓招商。充分发挥矿产、农产品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依托黄金资源,引进山东黄金集团收购归来庄金矿股权,企业生产能力和效益大幅提升,1-7月份实现税收5794万元,全年可实现税收过亿元;依托石灰石资源,引进了中联水泥集团投资7亿元建设日产4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及余热发电项目,目前已经点火试产;依托石膏资源,引进了亚洲最大的石膏板企业北新建材,建成了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石膏板生产线;依托金银花资源,加强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开工建设了投资6亿元的九间棚药业金银花制药项目,进一步拉长中药材加工链条;依托果品资源,引进了北京汇源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汇源果汁项目,目前一、二期果浆和果汁生产线已竣工投产,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三是依托企业抓招商。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在合资合作中实现共赢。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联合,通过资产重组壮大规模、提升实力。天宝化工与世界第二大炸药公司西班牙马克西姆战略合作,投资6.5亿元建设工业雷管和水胶炸药项目;临工桥箱与福田雷沃和浙江万里扬强强联合,变速箱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成为全国最大的轻卡汽车变速箱生产企业。四是注重实效抓招商。打破行政区划,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对各镇、街道、管委会投资或招引的项目,入驻产业园区建设的,引资方、供地方按照5:5的比例认定引资额,实现税收原则上按照5:5的比例分配,提高各级部门抓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同时做到“三个注重”:注重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达到3000万元以上,入驻经济开发区项目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注重投资强度,每亩投资不低于120万元;注重税收贡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实现税收总额不低于每亩6万元,经济开发区项目不低于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分别在用地、财税、收费三个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对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总部经济项目采用“一事一议”,重点靠上做工作。
二、做大产业规模,强化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扎实开展 “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培育产业集群,强化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一是科学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突出加快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做大工业发展平台,增强产业聚集效应。着力打造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石材加工营销、石膏开采加工等十大产业园区,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明确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在经济开发区的四大产业园区内发展;食品加工项目均进入罐头城
建设;规模石材加工企业全部进入石材城建设;石膏开采加工业集中到保太、柏林、卞桥石膏工业带内发展;手套纺织业均纳入仲村镇建设;木材加工业以丰阳镇金牛山工业园、卞桥镇木材加工区为基础,引导企业向该区域聚集,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张。力争到2015年,把食品、建材产业打造成过百亿元,中药材、针纺手套产业过50亿元,机械、黄金、造纸产业过20亿元产业。二是调整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建材、食品、中药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全县年产罐头60万吨、石膏板4亿平方米、石材3000万平方米、金银花1500万公斤、手套28亿副,产量和产值在全国县级水平中均居首位。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巨皇新能源公司投资6亿元的20兆瓦光伏跟踪电站,1兆瓦的一期工程已经并网发电;绿源特种材料投资14亿元,建设年产220万吨的超高水材料项目,是目前国内首家生产矿井采空区新型充填材料的企业;投资6亿元的上海杰隆动物源性蛋白、活性肽与微生物营养项目已正式签约。三是加大力度,提速项目建设。按照续建项目要竣工、在建项目要进度、前期项目要开工、储备项目要跟进的要求,全力以赴促开工、促运转、促投产。经济开发区和平邑街道每年必须各完成3个以上投资过亿元、1个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其他镇和蒙山龟蒙景区必须各完成3-5个投资过5000万元、1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采取得力措施,着力化解影响项目发展的用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在融资方面,各金融机构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县财政不断扩大财源担保公司的资本金规模,设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进行风险
补偿鼓励。在用地方面,建立县级增减挂钩指标储备库,主要用于解决对经济开发区投资过亿元,各镇、街道投资过3000万元生产性项目的用地问题。四是强力扶持,做强龙头企业。以纳税过百万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在项目安排、土地征用、资金扶持、对外宣传、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骨干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关起门来自我发展的传统思维,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在合资合作中实现共赢。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双超”企业。五年内,经济开发区、平邑街道至少各培植5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翻两番;地方镇至少培植3家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仲村镇、白彦镇至少各培植2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
三、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考核,保障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坚持做到严明责任,严格奖惩,优化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保障。一是严明责任、细化目标。实行“大项目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跟踪问效制,将项目建设任务量化细化,分解到县级领导干部、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肩上,对重点项目实行“紧盯、紧贴、紧逼”式分包,通过严格的责任制,调动了全县各级干部想项目、盯项目、抓项目的积极性,形成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及时调度,强化督查。对项目建设坚持“看大不看小,看新不看旧”,实行月汇报、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总评督查考核制度。截至目前,县委、县政府召开项目建设协调调度会16次,县级领导集体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制订解决措施。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不定期组织督查活动20多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查找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瓶
颈问题,从而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三是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修订完善了《2011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平邑县招商引资政策》,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项目建设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发展步子大、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重奖重用;对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不能进行评优评先,并给予警告,对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目标的,严肃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四是提升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效能服务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在全县开展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印发了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配档表,明确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全县上下服务企业、大上项目的氛围空前浓厚,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实现以最短的时限、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创造更优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县抓招商、上项目、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县域经济已进入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