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工业强县 支撑区域经济率先崛起
突出工业强县 支撑区域经济率先崛起
高县人民政府古正举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县,近年来,紧紧依托区位、资源、能源等相对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打造蓄能生态工业,工业经济加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2004年、2005年工业经济综合考核均居全市第一。工业已成为高县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成效显著,强势支撑区域经济率先崛起
“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推进,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总量扩大,规模经济逐步显现。2000年至2005年高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8.9%;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38.4%;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税金1.4亿元,同比增长3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10个增加到30个,产值上亿元、税利上千万元的企业4个;产值上5千万元,税利上5百万元的企业有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2005年,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建材等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9%。工业经济地位的日益巩固,奠定了全县稳固的财税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优化结构,产业支柱逐步形成。工业经济存量的扩张、增量的培育,形成了以电、煤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电石、甲醇、化肥、造纸为主体的化工工业,以白酒、茶叶、粉丝、花生、精米、肉类等为主体的食品工业,以茧、丝、绸为主体的轻纺工业,以水泥、新型建材为主体的建材工业,及以精密铸造、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制造工业等工业体系。尤其是能源、化工、食品三大产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在工业行业中居主导地位。2005年,三大行业的生产值分别为3.7亿元、4.5亿元、3.8亿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22.6%、27.4%和23.2%。
(三)聚集发展,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工业功能区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升级换代,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为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平台,高县按照“三区三轴三带”的战略布局,全力打造福溪能源工业功能区和庆符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园区企业规模发展、互补发展,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目前,福溪火电厂、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胶合板厂、金叶茶业公司、宜宾福华机械厂、宜宾巨能变压器厂、宜宾黑酒坊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已进驻功能区,其中,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即将投产。福溪能源工业功能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商家竞相投资的首选宝地。
(四)贡献加大,支撑能力日益增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9.4亿元,比1998年增长360%;一、二、三产业的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47:35:18演变为2005年的33:41:26,二产业总量和增幅均高于一、三产业。2005年工业的税收达1.5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1%。全县工业从业人员1.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6%,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5%,工业通过税费由财政直发工资补贴和企业直接向员工发放工资全年达3亿元,工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70%以上。工业反哺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每年受益2亿元,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率达20%。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统筹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而且缓解了社
会矛盾,激发了全县人民的创业激情,为高县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撑作用。
二、创新举措,强力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增长
高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机制为基础,以强化服务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破解瓶颈为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改革创新,激发工业发展活力。一是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扎实推进国有公司改革。二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信息化建设,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二)创新机制,健全工业发展管理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工业年”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和行动上带头抓工业,带头抓项目,带头抓环境,带头抓招商,带头为企业排忧解难,并制定出台了《高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工业年”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蓄能生态产业基地支撑高县率先崛起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形成了全党抓经济,全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银企合作。建立了银政企协调会议制度,不定期组织召开银政企洽谈会议,积极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加快银行信贷资金和企业优质项目的对接。三是建立健全机制。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县级领导联系规
模企业制度,县工业经济考核办公室综合协调制度,工业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规模企业目标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镇乡、规模企业的考核激励机制,环保监督机制等,使工业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
(三)强化服务,营造工业发展良好环境。一是牢固树立“服务是生产力”的新观念,强化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做好现有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强项目的跟踪、协调和落实。二是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策、规章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始终做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大力合作。三是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和乱罚款的现象,切实为企业减负。四是强化法制环境建设,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五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电力、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其适度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四)打造园区,促进工业集群发展。一是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功能区、园区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和资金向功能区和园区集中,使之成为全县承接外来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向功能区和园区聚集,促进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功能区和园区,实现产业、企业集群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专业化协作,培育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构建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生产管理体系,加快中小企业的集群式、规模化发展,把功能区和园区打造成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
(五)借力发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招商引资攻坚力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制,实行局长(主任)招商、乡镇长招商、银行行长招商的招商引资责任制度,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大力营造“人人都是招商人、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人人都有招商引资项目、人人都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浓厚氛围。二是搭
建招商引资良好平台。积极为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交流会、展示会,为企业向外拓展提供服务。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工作。对落户高县的外来投资企业,积极开展“回头看”工作,实行定人跟踪服务企业制,开展经常性的回访制度,积极帮助投资者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件件落实。四是严格兑现出台的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到取信于企。
(六)打破瓶颈,扫清工业发展障碍。土地、资金、能源瓶颈是制约高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让工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高县全力破解瓶颈制约。一是始终坚持优化配置、盘活存量、集约用地的方针,做好“有地快用,有地优用”的文章,坚决杜绝“圈地运动”,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二是坚持内外并举,一方面激活民间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向金融部门融资,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投资项目,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三是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完善有序、有效用电方案,实施节电工程,推进蓄能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三、启示和体会
回顾近几年来高县发展工业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一)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只有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党抓经济,全力抓工业,才能推动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建材和制造六大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高县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二)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招商引资是经济大发展的命根子。只有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坚持诚信招商、项目招商、政策招商和优惠招商的招商思路,才能做到年年都有竣工项目、年年都有开
工项目,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三)始终坚持园区打造不动摇。功能区和园区是工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阵地,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只有按照超前规划、壮大规模、创新体制、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高标准抓好福溪能源工业功能区和庆符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增强功能区辐射带动功能,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平台。
(四)始终坚持环境改善不动摇。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工业发展的速度。只有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篇:考察报告(03):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
突出工业主导 强化工业支撑
——柳州工业发展对绵阳工业发展的启示
(2008年4月21日)
市委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中青班第3小组
根据市委“学成都、赶柳州、超德阳”的战略部署,2008年4月12日至4月18日,绵阳市委党校组织春季学期中青班全体学员赴柳州市委党校异地教学。通过集中学习和实地参观,我们第三学习小组感受最深的是:工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柳州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4.55万人,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1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35亿元,而当年绵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62亿元,从这两项主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绵阳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柳州。但在2005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0.18亿元,而绵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5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0亿元,在短短的四年时间柳州的经济发展反超绵阳,特别是财政收入已从2001年绵阳的1/2成为绵阳的两倍。2007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8.7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6.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89.1亿元,进一步拉大了与绵阳的差距。纵观两地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第三学习小组认为:柳州后来居上的历程,淋漓尽致地印证了那句老话——“无工不富”。也正如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所指出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工业是各地发展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柳州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对实现绵阳工业发展大跨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柳州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5%,而绵阳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柳州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而绵阳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柳州工业“三五四”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即:汽车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4.4%,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优势产业部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0.9%,新材料、生物及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个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8.6%。而绵阳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理论和柳州工业发展实践都证明,产业结构决定发展水平。从绵阳的市情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看,可行的选择就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主导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对绵阳来讲,在现阶段应实现“三大战略”。一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以政策为引导,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具备快速增长条件的核心层迅速聚集,培植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经济增长极点和轴线突破。通过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增长轴带动紧密层和辐射层的发展。二是实施工业主导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一化三加强”的战略决策,依托优势、突出优势、扩大优势、创造优势,把工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工业大发展支持农业大跨越,以大工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大变革。三是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坚持把对外开放置于经济工作的首位,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对外开放和工业发展大局。筑牢对外开放为工业发展服务的理念,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新的工业增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工业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的企业经营机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新的工业发展理念,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
启示之二,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以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为例,柳州以上汽通用五菱、东方柳汽、一汽柳州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形成完整汽车产业链,具有产微型汽车50万辆、中重型货车7.5万辆、轻型客车4万辆、发动机50万台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2007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目前,柳州拥有汽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制糖等优势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65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5家,全国大型工业企业9家,全国500强工业企业4家,已经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蓬勃发展态势,其良好的产业集群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柳州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我们认为,在绵阳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目前,绵阳已经形成了以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的工业集群,但还未形成强劲的集聚力和配套能力。应结合绵阳的优势资源、总体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积极推动工业向具备集聚和配套条件的重点区域及开发园区集中。二是优先扶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绵阳拥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六大支柱产业。但是,支柱产业的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并有很大的发展差异性。所以,应认真分析现有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对支柱产业排出梯队,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其中在短期内最容易实现突破和做大做强的产业,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并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上下游产业集群,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配套中小企业集群。三是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集团。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一批具有重要产业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上。采取“点对点”、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大项目大企业配合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做到“引进一头牛,带动一群羊”。四是大力培育拳头产品。拳头产品既是优势产业结出的硕果,又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托。一个地区靠一个拳头产品富起来、强起来、响起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应把培育和做强拳头产品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启示之三,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多年来,柳州锐意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变,着力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拥有两面针、柳工、五菱、柳汽、柳钢、金嗓子、花红、欧维姆等国内外著名品牌和知名产品,拥有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同时,“柳州创造”的新产品持续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新的增长支撑点。仅2007年柳州新产品产值率就达到27.31%。柳州的实践证明,工业要跨越,企业是主体,技术是灵魂,品牌是生命。我们认为,就绵阳推进自主创新,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目前,绵阳技术自主创新还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采取外部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变政府推着企业干为企业主动积极地面向市场,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二是促进优势技术和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政府应直接参与或组织实施具有规模竞争性的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化。应积极搭建平台,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合,促进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扶持和鼓励企业对内部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品和生产力。三是鼓励企业创造国家标准和培育名牌产品。应重点抓好技术标准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力推动企业申请专利,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时,应积极支持企业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首次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应制定政策、形成制度,给予特别奖励。
启示之四,要实现工业发展大跨越,必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柳州市本着“扶、让、给、奖”的原则,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工业化进程,建设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的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柳州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是发展经济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工业实现大跨越的关键。我们认为,营造绵阳工业发展的环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出考察学习,我们深感绵阳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应重点应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区域和重要产业布局,科学论证,适当超前,集中建设。特别应加快成绵峨城际客运专线、绵遂高速、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武引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整合扶持政策。目前,中央、省、市、县各级出台的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执行和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应对各级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及时调整和修订。对各级财政扶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进行集中打捆使用,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以贷款贴息、以奖带补等方式,调动企业、银行和社会各界加大工业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实行政策激励。对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50亿元、8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年应公开表彰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家,让其事业上有舞台、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荣誉。对引进重大项目和向上争取重要资金、政策支持的个人,也应给予重奖和激励。四是搞好生产要素供给。发挥政府的服务与协调作用,重点解决好制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问题,以及电力、运输等问题。在融资方面,应积极建立各级政府主导担保机构,引进风险投资公司,重点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问题。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鼓励。五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当前,应重点解决服务效率、行政执法、服务收费等问题。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章对外”办理等行之有效的审批方式,落实行政许可“权力清单公开”制度。落实执法部门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工作责任,积极探索综合执法改革。
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明方向。通过这次异地教学和参观考察,我们看到了差距,受到了震撼,提高了认识,更新了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通过工业发展大跨越促进绵阳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绵阳一定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短时期内超过德阳,赶上柳州,逼近成都,阔步走在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新征程的前列。
第三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率先崛起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率先崛起
工业经济是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要把旬邑县建设成咸阳北部经济强县,关键在工业,重点在工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快工业经济速度、做强工业经济实力、做优工业经济效益,实现工业率先发展。
旬邑县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必须按照“以新型工业为龙头,形成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总体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实施“一绿一黑”工业强县战略,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加快绿色农果畜资源和煤炭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渭北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和咸阳煤载能化工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经济强县。一要做大煤炭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煤炭产出,提高原煤产量,确保圆满完成全年700万吨原煤生产任务。继续加快青岗坪煤矿建设,力争3年实现产值20亿元;加快清塬、七里川、席家山煤矿技改扩能步伐,力争早日达产达效,确保到2010年,全县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要做好中电投4×60万千瓦电煤一体化项目前期各项工作;要以旬东煤业公司为龙头,培育年产值过50亿元的旬东煤电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围绕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走煤电、煤化工转化的路子,加快引进一批煤炭资源深加工企业。二要做优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全县苹果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果汁、饮料、果脯、果酱、果干为主的系列有机休闲食品加工业和果箱、套袋等苹果包装业。依
托畜牧资源,重点发展乳饮、奶粉、屠宰、肉制品、皮制品等相关工业,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三要壮大园区经济。加快太村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园区规划编制,完善园区功能。依托招商引资,科学设定准入门槛,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扩大园区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四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抢抓省上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和设立县域工业化发展基金的良好机遇,实行政策倾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创业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创业企业注册门槛,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县域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办中小企业,扶持壮大一批中小企业,形成遍地开花,竞相发展的非公经济发展态势,打造县域经济“主心骨”。
第四篇:迎难而上 创新突破 以工业发展引领经济率先崛起
迎难而上 创新突破 以工业发展引领经济率先崛起
南溪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学焦
2009年,是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按照市委“逆水行舟、加快发展、突破工作、确保增长”的工作基调,南溪县必须迎难而上,创新突破,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进程,以工业发展引领南溪经济率先崛起。
一、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坚定工业强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财税、就业的重要来源,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首要任务。
(一)促进加快发展,必须坚定工业强县。纵观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无一例外靠工业化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我县发展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规模工业企业群体日益扩大,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还存在着结构不优、链条不长、层次不高、品牌不响、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目前看,工业经济发展不足是我县最大的县情,必须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要求去抓好工业发展。
(二)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坚定工业强县。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工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抓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工业,离开了工业化来谈科学发展、富民强县都是空谈。我县的资源禀赋决定必须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动力和引擎不放松,走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工业,可以有效地培植税源与财源,极大地增加就业岗位,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富民强县创造条件,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财力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基础。因此,推进工
业强县就是推进科学发展,工业化道路就是富民强县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工业强县之路。
(三)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定工业强县。凡是经济实力强、发展快的地方,都有强大的工业经济作支撑,都是靠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来拉动。从东部地区发展的历程来看,他们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就在于他们有发展工业的强烈意识,敢抓、会抓、真抓工业的气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无法壮大实力、提升竞争力,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南溪经济欠发达的根源在于工业基础薄弱,推动南溪经济腾飞必须靠工业突破,靠工业支撑。
二、迎难而上,超常举措,加速工业强县
实现后发赶超、建设工业强县,必须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着力打造发展载体,壮大工业支撑,努力在谋划工业上有大气魄、大手笔,发展工业上有大视野、大思路,建设工业上有大作为、大突破。
(一)建园区,铸平台,强化工业支撑。工业园区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希望所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已建成宜宾罗龙产业园区,成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点、项目资金的集聚区和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罗龙产业园区“市县共建”的体制优势,不断创新建设与管理机制,努力建成功能完善、土地供给充足、服务环境优良、生产条件最优的工业项目承接区,整体推进园区规划实施,成为四川省重点产业园区。市场化推进园区道路、配气站、自来水厂、变电站、码头等配套建设。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进程,完善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加大土地供给力度,全力保障入驻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园区产业发展鼓励政策,不断健全“一站式服务”和“跟踪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项目入驻和产业聚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抢机遇,上项目,增强工业后劲。项目是扩大投资的第一抓手,工业发展快慢,重大项目是关键。有没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成败。一是要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有新进展。要对照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全年重大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完成。计划新开工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抓紧做好与有关方面的沟通衔接,确保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建项目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建设工期,有些项目甚至要“倒排工期”,千方百计加快进度,尽快掀起施工高潮;计划投产的,要争取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在重大项目管理上有新提高。要强化项目质量管理,把握标准、严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严格落实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国家技术规范,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全面提高工程的综合质量,把每一项工程都打造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三是要在重大项目服务上有新成效。要坚持把搞好服务作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协调配合,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要树立大局意识,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为重大项目建设搞好服务、营造环境。
(三)拉链条,强产业,打造工业集群。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优势,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要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强扩能技改和科技创新,加快做强做大一批新型工业化的领军型优势骨干企业,促进产业、企业和产品品质的整体提升,逐步形成以蓝天纸业为龙头,长信实业、恒旭铝塑、浩宇皮革、恒达纸业等企业为支撑的轻工产业链;以五粮液制药为龙
头,红光医药、文龙药业、仁和中药等企业为支撑的生物制药产业链;以北方红光化工和天蓝化工为龙头,海宏化工、天力化工等企业为支撑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以南山机械为龙头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链;以徽记食品、天成酒业为龙头,富民白鹅、庶人坊食品、国砫豆制品、玉林食品、金南福酒业、叙南酒业、长兴酒业、三江榨菜、建昌食品等企业为支撑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以达业科技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链。
(四)重开放,抓招商,激发工业活力。发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办法。要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在坚持和完善组团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上门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产业链条招商和产权招商的新方法,努力拓宽招商渠道,增强招商实效。要实现招商引资的区域突破,抓住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向西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有计划、有重点、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区域定向招商引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南溪,投资兴业。要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制度措施,完善招商引资推进责任制。继续实施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领导者、引资者、服务者、投资者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三、强化保障,营造氛围,推动工业强县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必须强化保障措施,搞好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把县委、县政府发展工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发展成效上。
(一)优化环境,增强服务工业的合力。现代经济就是环境经济,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一方面,要想企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急,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发展,竭力主动为企业多办实事、好事,对企业正常经营生产不干预,对自己该办的事不失职,对企业希望办的事不推诿、不扯皮,对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善于灵活变通,为外业投资者实行“一窗受理、全程代理、并联审批”的全程跟踪服务,做到“全过程服务、全领域服务、全天候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行政问责、绩效评估制度,突出解决信息反馈慢、工作协调慢、解决问题慢等问题,广大干部努力做到“主动、快动、联动”,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作风投入到服务工业发展之中。
(二)破解难题,减少发展工业的阻力。要发展就会有阻力。当前,要着力破解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问题。要广辟投资渠道,增加工业投入,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成长性企业的项目建设。切实加强银企协调,广泛开展银企合作,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土地问题。要广开地源,搞好运作,加大土地储备力度。要突出重点,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在用地上要优先保证。要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增加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三是人才问题。要加大对民营企业主的培训力度,帮助其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其转变经营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三)对接政策,激发支持工业的动力。近期国家出台的政策比较密集,而且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不仅政策含金量高,而且包含着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因此,一定要搞好对接,研究和掌握政策,对各项政策要逐条下功夫精学细研,吃透拿准,用足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力。同时,要坚持财政投入向工业倾斜,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系列政策,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建设工业强县中的独特作用。
第五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实现教育率先崛起
教育 在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设中处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担负着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加快教育事业 发展,我们只有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开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一、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工作目标
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书第一,质量第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为工作方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教育“十二项计划”、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乡镇、区县为总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划分“两个阶段”,争取“三个提前”,突出“四大亮点”,抓好“五个优化”,实施“六大战略”,落实“十个加快”,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淄博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确定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一流教育。根据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和提升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三个提前”,形成“四大亮点”。
“提前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原规划提前六年、比全国原规划提前十五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于2004年比我市原规划提前一年、比山东省规划提前六年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断提高普及水平。“提前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全市所有乡镇和区县于2008年全部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准,比原规划提前两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化高中建设、教育园区建设、民办教育”四大亮点。
二、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工作策略
实施“超前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超前谋划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布局结构;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体制、机制、投资、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
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重视课题 研究 的带动作用,抓好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整合,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 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学生 学习活动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加大对山区、沿黄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改造薄弱学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问题,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
实施“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战略。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有计划地扩大教育规模,尽快提高我市各类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加快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为每位学生尽量提供均衡的、高水平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条件,寻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支持留学教育和教育互访;积极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商来淄投资举办非义务教育段学校,建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学习考察制度,鼓励条件较好的学校与海外学校建立联谊关系。
三、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
要重点抓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提升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淄博市教育现代化建设(2001-2010)实施纲要》,确保2005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2008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使淄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全省一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着力抓好教育信息化,切实抓好教育区域宽带网建设,2-3年内实现与区县网点及各学校站点的对接。加快推进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数字化学校和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教育资源优质化为目标,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首先,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做好向0—3岁托幼一体化教育延伸工作。
其次,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完善“以县为主”的 农村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建筑高档次、内配高标准、校园文化高品位的窗口学校。
再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快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